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关键词: 人教版 下册 历史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精选7篇)

篇1: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一、温故知新

1.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时间结束的?结束标志是什么?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的历史转折。

2.知道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2.学习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导入:用歌曲《走进新时代》导入。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独学完成)①背景:A、粉粹“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____________的错误。

B、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思想,提出______的方针。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看真理问题讨论的图片和视频。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生对学完成)①时间:_____ ②地点:______ ③内容:

A、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组织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意义:

A、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

B、完成了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拨乱反正,是____________的伟大开端。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2.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加强:(1)平反冤假错案:

①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得到平反。(2)完善法律制度: ①成就:

A、1982年颁布第四部《____________》。B、1986年,颁布《___________》。

C、全国人大又通过了《____________》、《劳动社会保障法》、《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法律。②意义:

A、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__________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C、我国逐渐向__________的道路迈进。

拓展延伸:看ppt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五、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平反冤假错案 完善法律制度

六、当堂检测:(见ppt)

七、作业设计:

(2009陕西中考)材料三

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代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材料三所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指什么?这一转折有什么意义?

八、巧记历史:

• 一九七八看北京,真理讨论奠基础。

• 解放思想为指导,经济建设是中心。

• 改革开放好开端,核心领导邓小平。

• 历史转折意义大,中国走进新时代。

篇2: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通过通过看录像、自学等使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有关“文革” 的历史史实,说明为什么“两个凡是” 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打开新局面,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新授内容:

第一篇:开启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学生细读课文第一子目,观看视频完成以下问题

1、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会议的内容有哪些?

3、该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在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且以表格的形式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知识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学过中国共产党的哪些会议?其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些?选代表发言,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七大、八大、还有今天所学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转折意义的是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理论也转化为现实——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过渡到第二部分——农村改革。第二篇:对内改革农村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学生细读课文第二子目,找出农村改革第一村、主要形式、内容、意义。学生回答,老师及时点评。出示图片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前凤阳花鼓、18个红手印生死书,体会农民的创新精神.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所以设计了剖析概念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动态展示使学生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实行的基础,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是什么。

过渡:凤阳的星星之火,蔓延到全国形成燎原之势。1982年以后,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农村。

它的实施有什么效果呢?向学生展示图片和材料,学生先独立思考,同位间可以讨论,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到这课为止,新中国成立后的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已经学完,所以设立“想一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及每次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学生先独立思考,同位讨论统一答案,代表发言,老师点评。认识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次严重的失误,给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失,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一方面体现了中共对农业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过渡:在农村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迈出了步伐。第三篇

对外开放篇----对外开放的格局

学生细读课本第三子目,找出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剖析原因:我国为什么对外开放?出示材料,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得出科技落后资金匮乏等原因,得出目的是引进外资、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看屏幕图:

设计意图:以图示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对外开放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对外开放的步骤。归纳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深入内地的格局 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强调经济特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本质的区别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学们

想一想: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开放一样吗?学生独立思考,老师从前提、目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提示,代表发言。老师点评。

过渡:在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的重点问题在

四、合作探究

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方面分析,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完成)

转折体现在:思想路线由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和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路线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五、课堂小结

六、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过关训练,同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知识纠正。总结升华

篇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依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及不同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分析文章在结够上的特点(C组同学讨论完成)。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4.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二、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三、概述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志趣美。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制作flash课件。

2.深入了解学生,按2:5:3的比例进行分层分组。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全文仅114个字,就把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使人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人文背景及写富春江的诗文。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三、展示地图。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浙江省杭州市富春江富阳至桐庐的地段。明确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作者乘船从富阳至桐庐这一段旅途中所见到的奇山异水。

四、展示分层学习目标。

五、解决翻译课文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六、分层、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C组同学回答)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写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并且环绕“独绝”展开描摹,结构脉络分明。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本文先写水,后写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在写景的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明确: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水之清。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突出水之急。

⑶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作者在这里写树之寒,实际上是反衬山之奇。

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突出山之势

⑸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山之音。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突出山之力。

⑺横柯疏条,突出林之密。这几句是补笔,补写群峰中的林深叶茂,突出了作者那种喜不自胜,流连往返的观赏之情。

4.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明确:本文的题目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信中没有出现人物,可文章又字字不离人物。

展示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根据内容分析,逐一展现。

七、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尽快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和志趣的句子。分层讨论得出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组)

明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表达出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B组)

明确:表达出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A组)

明确:这一句主要写人在奇景中的感受。触景生情,烘托了山水巨大的魅力,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意欲归隐之意。

八、概述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各组同学合作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九、回顾小结,总结主题。(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这篇文章通过对富春江至桐庐这一段山光水色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幽深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十、展示课堂练习。(分层练习)

A组:有人根据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异水”的特点,拟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水清现游鱼,请你根据“奇山”的特点,对出下联。

B组: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C组:本文是一篇山水名作,请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十一、展示拓展练习。(分层练习)

A组:解说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之地;

B组:改写《与朱元思书》;

C组:用自己的话叙述富春江的美景。

十二、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A组:写一篇游记,文体不限。

B组:仿照本文的结构特点,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

篇4: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教材地位与分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2013年第一次印刷。是新目标的新版。 本单元教材以“谈论问题及给出建议”为中心话题,围绕着“为什么不……”进行。学习和运用几个常见的句型: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my parents don't allow me to hang out with my friends, I can't get on with my friends等 。本节课 SectionB 部分进一步拓宽了本单元的话题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活动来减轻压力,如何面对压力,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描述困难,表达建议。

二、说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指导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重点词、短语,play sports/hang out with friends spend time alone /give sb a lot of pressure/ have enough free time have a fight with sb/compete with sb (2) why don't you… ?句型的熟练掌握运用 。

2. 语言技能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需要真正开口讲英语。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能够谈论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3.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要爱学英语、爱说英语、想说英语,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问题,并能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说教法

为了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考虑到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听录音。听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在听中可以感知,可以模仿。

2.重点解释,个别操练。在每一堂教学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型、短语、句子或某一语法现象。如本课出现的why don't /not you …? 句型的用法等都需要个别解释甚至创设语言情境进行操练和举例,以扫除自由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师生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思路创造性地交流,这种教法是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变的途径。

4.学生分组合作。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师生示范独立对话,随后叫几组分别站起来表演。 5.设计填空和单项选择,以检查学生对本课单词,短语,句型的掌握情况。

四、说学法

1.养成听的习惯。学生要经常听录音,听教师讲英语,听同学们讲英语,这对学好英语很重要。

2.要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应用中学,这样学来的知识记忆深刻、灵活度大。

3.及时巩固,反复记忆。凡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到的语言难点,学生应及时整理,再次认识并积极使用。对前面已学过的课文,学生要有安排地经常复习,否则常常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4.积极操练,重在口头。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活动,要大胆开口,创造性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和其他同学及时进行英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脱口说英语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2.warming up.激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为将要学习的新语言打基础。What’s wrong with the girl? She’s too stressed out. What should she do? Can you give her some advice?

3.Discussion What did you do after school? Do you have stress in your life? How do you relax yourself?

4.口语训练 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生活中或在学校和家里的烦恼,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情景交際操练。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如此大的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畅所欲言,大胆说英语。 How to lower your stress? (give your advice.)

6.重点句型积累。 Why not/don’t you do …? Will you please…? Would you please/like to do…? How/What about doing…? Could you please…? You should/could do…?

7.听力训练。(1c,1d)学生通过听力训练,能听懂话题大意,捕捉关键信息,并能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

8.Group work(小组活动) 通过实际交际活动问题,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9.当堂检验 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趁热打铁。

10.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记今天学过的新词,短语及句型;预习明天的新课。 (2)书面作业:《学练优》同步训练—page24(1,2)

板书设计

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

hang out with sb. my parents give me lots of pressure.

spend time alone. why don't/not do…?

give sb lots of pressure You should/could do…?

篇5: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

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认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展示国旗的图片和国歌,让学生对国旗和国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真正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史实,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西藏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是我们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开国大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学习难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穿插教师的讲述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件、学案 【教学活动】

【导入】 【师】:同学们,新学期好!我们上学期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在你们的记忆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学生可能回答:屈辱史,血泪史,挨打史,抗争史,探索史,老师加以肯定)是的,坚强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屈辱中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行,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情况。

【整体感知】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今)

多媒体展示课题)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讲授新课】

师:下面请同学打开学案,根据学案展示学习成果: 【师生互动一】——《我来说》

师:下面我们进入师生互动的第一个环节《我来说》(展示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新中国成立的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生:根据教材作出回答。(多媒体展示)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再请同学们回答《共同纲领》的历史作用。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新中国成立时,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同时,其制定通过的“共同纲领”对我国的国家性质做了规定,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师生互动二】——《读图说史》

师:政协会议上提到的五星红旗,我们每天都能看到飘扬在祖国的上空,那么,五星红旗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根据课后阅读卡作答。【师生互动三】——《合作探究》

师:在《义勇军进行曲》中有这么一句歌词,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就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那么,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生:学生讨论回答。可能回答不完整,教师再适当点播。《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采用了进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唱出了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我们还将面对国内国际方方面面的困难和威胁,这就要求我们用这种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建设我们的国家,克服各种困难,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警示后人,不要忘记这段民族战争的历史,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师生互动四】——《我问你说》

师:着重看一看“人民英雄纪念碑”(多媒体展示)生:朗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问题

1、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提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时期?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问题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说明了什么? 生:学生阅读文字,分组讨论理解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

师: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浮雕进行介绍。

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是多少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应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特别是在今天,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挫折。我们还是应居安思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师生互动五】——《模拟直播》

师: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重温开国大典那一刻,每名同学都要认真看、认真听、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观看《开国大典》精彩片段)

生:一名同学扮演记者,就开国大典向其他同学(群众采访。师:由学生回答引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生:(回答)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师:如何更好的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互动六】——《掩卷思考》

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时候,全国完全解放了吗?

生:没有全解放,西藏还没有解放。(多媒体展示1949年10月中国领土示意图)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图片思考。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汉族与藏族“和同为一家”,关系友好密切;

2、元朝时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1727年,清朝社驻藏大臣,同**和**共同管理西藏。

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和平解放西藏面临很多困难,为此,新中国做出了哪些艰苦而卓绝的努力?

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师: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 生: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维护民族团结。师:结果如何?

生:结果双方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师:意义? 生: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同时使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分裂,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光明的前途,至此全国大陆全部解放。

引导学生注意西藏和平解放只是标志祖国大陆的统一,而不是整个祖国的统一,可以让学生想想现在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回归祖国。引出台湾问题。

【师生互动七】——《学古鉴今》

师:我们读史是为了明智,学古是为了鉴今,今天我们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的学习和了解,来谈一谈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1、如何看待今天的“藏独”分裂势力?

2、台湾回归祖国问题? 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中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绝不允许把西藏分裂出去。中国百年巨变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会实现经济的腾飞、民族的复兴。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坚定信念,不管用什么方式,统一是我们的立场、统一是我们的原则,因为统一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师生互动八】——《开心辞典》

讲练结合,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基本知识点,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堂小结

篇6: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标要求: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要求学生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

(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第24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

(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二、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2.怎样实行“公私合营”?

(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根据25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练习巩固

篇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1. 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感怀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

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写自己父亲的一个侧面。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

导语: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不仅有许多的歌曲赞美他们,还

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当代小说家李森祥在一篇获奖小说《 台阶》中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森祥老师的小说《台阶》,一起感受一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屏幕投影):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

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2.引导回答上列问题(屏幕投影):

⑴.明确:在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我”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容易进水,也表明在家乡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父亲”渴望自己的家在乡里有地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性格:要强(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

⑵.明确:捡砖、拾瓦、砍柴、存角票、编草鞋、踏黄泥。

性格:勤劳(吃苦耐劳)

⑶.明确:他感到不自在,不对劲。

性格:谦卑

3.小结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一位很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

四、拓展延伸,实践演练。

过渡语:文中“父亲”是一位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他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的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他怎能不使我们想起家里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提起笔来,也来写写我们自己的父亲吧!

1.提示(屏幕投影):最难忘的是父亲

的时候,他。面对父亲,我要说:“________________。”

2.组织全班交流。

五、小结: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浅析审计独立性保证 下一篇:学校安全员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