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生悲剧命运

关键词: 扼制 启发 时代 悲剧

数字人生悲剧命运(精选三篇)

数字人生悲剧命运 篇1

书中的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 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 更是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切身感受。但是, “《人生的枷锁》 并非自传, 而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里面的事实和虚构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作家是依仗事实的启示, “使用小说家的权限, 炮制了若干故事来写我创造的人物。”换句话说, 在这本小说里毛姆打破了事实的拘束, 虚构了某些重大情节, 塑造了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对人的折磨与奴役。虽说在菲利普·凯里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毛姆早年的某些影子, 但他更像狄更斯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 更像塞缪尔·勃特勒笔下的艾内斯特·蓬提法克斯和康普顿·麦肯齐笔下的迈克尔·费恩。因而, 《人生的枷锁》 成为继塞缪尔·勃特勒的《众生的道路》 以后又一部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 揭露维多利亚时代末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 从而真正确立了毛姆在英国文坛的地位。

1 菲利普的经历

菲利普是个先天跛足患者, 父母在世时, 至亲之爱尚能替他遮风挡雨。可是不幸的菲利普却六岁丧父, 九岁丧母, 不得不被寄养在缺乏关爱的伯父家里, 从此拖着一条跛足孤独地承受着人生旅途中的凄风苦雨。由于跛足, 他成为同学欺负和取笑的对象。调皮的男孩经常夸张的学他一瘸一拐走路的模样来奚落他, 强行将他的跛足暴露出来供大家观赏, 甚至动手殴打他。那只跛足使他变得极度敏感, 使他逐渐失却了孩提的天真, 进而痛苦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人前, 他尽可能伫立不动, 把跛足藏在另一只脚后面, 以免惹人注目。他每时每刻都在留意别人是否牵扯到自己的跛足。其他孩子玩的游戏, 他没法参加, 所以对于他们的生活始终很生疏。他们的各种活动也没有他的份, 他只能自个儿站在一边观看。他觉得自己同别的孩子之间, 似乎横着一道无形的屏障。”那只跛足成了他心中最柔弱的痛, 像一把无形的枷锁紧紧地绑缚着他幼小敏感的心灵。直至成年, 跛足的阴影也一直笼罩着他。跛足使他性格内向腼腆、敏感多疑, 自负而又自卑, 这多变的性格也成为横亘在他与周围人之间的一道隐形的屏障, 这条跛足也象征了他与周围人关系的不协调。

成年后的菲利普在爱情上也经历了痛苦的矛盾和挣扎。在伦敦学医期间, 他爱上了庸俗愚蠢、肤浅轻佻且冷酷无情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虽然他从理智上对米尔德丽德非常鄙视, 但却陷入情网无法自拔。他堕落成情欲的奴隶, 放纵地顺从本能的冲动, 为了这所谓的“爱情” 干出了“一系列既违心而又害己的蠢事来”。他不但荒废了学业, 还不顾自己并不宽裕的经济实力, 在她身上挥金如土。但一腔真情付出并没有使他成功地抱得美人归, 反倒是被米尔德丽德两度无情抛弃。当心爱的女人突然嫁给了一个“富有”的销售员时, 菲利普虽然痛苦万分却也有所醒悟, 庆幸自己挣脱了感情的枷锁, 可是当米尔德丽德怀孕被抛弃又回来找菲利普时, 仍然对她念念不忘的菲利普旧情复燃, 收留了她, 给她提供食宿, 并养育她的女儿, 可这时米尔德里德又爱上了菲利普的好友, 并与之私奔, 再次给菲利普沉重的打击。其实菲利普也知道那个庸俗、虚荣的女招待不过是为了自己的钱财并且想利用自己对她的一片痴情才留在他身边的。但是明知如此, 菲利普却依然不愿放弃对她的苦苦追求。即使自己痛苦着, 甚至因为自己喜欢上这样的女人而鄙视厌恶自己, 可是却半步也走不出这场情欲的迷局。菲利普父母留给他的遗产由伯父控制, 他从小就从经济上依附着伯父, 无论是他要离开扼杀人心智的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到德国去学习外语, 还是后来去法国学习绘画, 都无不因为经济的原因而受到伯父的百般阻挠, 使他追求心灵自由和探寻世间真善美的计划一再受阻。为了追求爱慕虚荣看重金钱的米尔德里德, 他装成富人, 不惜把本就不多的遗产挥霍在她的身上。急于赚钱的他又盲目地投资股票, 结果输得血本无归。

2 菲利普的悲剧命运

菲利普自幼由当教区牧师的伯父威廉抚养, 后来又在附属于教会的皇家工学念书, 所以他是在浸透着宗教气息的环境里长大的。然而, 他很早就切身体会到宗教的虚伪。他12岁那年, 学校里掀起一股笃信宗教的热潮, 菲利普显得十分虔诚。他先是在《福音书》里看到, 而后又在大教堂牧师布道时听到关于“信念能移山”的基督信条;圣诞节回到家里, 再经过大伯的一番解释, 他对上帝具有回天的神力这一点深信不疑。他热烈而虔诚地祈求万能的上帝在新学年开始前治愈他的残疾。随着指定日期的临近, 他愈加心诚。到了开学的前一天晚上, 他冒着严寒, 赤裸着身子, 跪在光秃秃的地板上向上帝作祷告, 可是他的跛足依然如故。他旁敲侧击地询问大伯:“假如你祈求上帝做某件事, 心也够诚的, 结果事情却没发生, 这说明什么?”大伯回答说:“只能说明心还不够诚。”菲利普想起保姆给他讲过的关于捉鸟的故事:如果能在小鸟尾巴上撒一撮盐, 就能轻而易举地将鸟逮住。可惜谁也没法挨近小鸟。想必“信念”也是如此:谁也没法心诚到足以挨近上帝。于是他得出结论:他大伯一直在耍弄他。如果说菲利普这时还只是朦胧地意识到宗教信仰的虚妄, 那么, 等他年事稍长, 有了选择判别的能力, 便自觉发出“人何必非要信奉上帝?”的呐喊, 毅然与宗教决裂了。后来他在寓所巴黎习画期间, 进一步摒弃了以基督教义为基础的道德伦理观。所有这些无不形象地揭示了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作者对宗教的愤懑充满了字里行间。毛姆还运用他那支解剖刀似的笔, 勾画出作为“社会栋梁”的牧师的伪善面目和肮脏的灵魂, 他们不论对信徒, 同行, 还是对妻子, 亲友, 一概冷酷无情, 所谓“教义”, 始终只是挂在嘴上的骗人鬼话。在他们的灵魂深处, 其实是“认定上帝是不存在的, 在此生结束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他对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宗教, 进行措辞如此激烈的抨击, 这在当时文坛上还不多见。菲利普热爱生活, 对未来充满憧憬, 不愿为了“侍奉上帝”而虚度自己宝贵的一生。他不等毕业就断然离开了死气沉沉的皇家公学。他辗转于欧陆与英伦之间, 念书学画, 寻求安身立命之所;他在阅历人世的同时, 还潜心研读古今哲学著作, 探索人生的奥秘。但是他的这些努力一无结果, 他只能从落魄诗人克朗肖玩世不恭的奇谈怪论中寻找精神寄托, 为自己勾画出一套所谓“尽可为所欲为, 只是得留神街角处的警察”的处世“准则”。事实上, 这套“准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行不通”。他进伦敦圣路加医学院学医, 爱上了爱皮西点心店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 为她荒废了学业, 将父亲留下的一小笔遗产, 耗费了许多, 再加上买卖股票赔了本, 一时生机无着, 幸亏由朋友介绍, 在一家服装店当了个顾客招待员, 才免于流落街头。他饱尝人间艰辛, 历尽世态炎凉, 最后得出结论:生活就像一条波斯地毯, 虽说色彩斑斓, 令人眼花缭乱, 实质上却毫无意义。

3 菲利普的悲剧根源

菲利普个人的不幸遭遇, 无疑有其丰富的社会内容。他的悲剧命运, 应该说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的。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 正是资本主义英国急剧向垄断资本阶段过渡的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资本迅速集中到金融与工业垄断资产阶级手里, 中下阶层在贫困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大英帝国在国外更是疯狂争夺市场, 拼命劫掠殖民地的资源。1899年, 英国殖民主义对南非布尔人悍然发动了长达两年之久的侵略战争;“巨人竭尽全身之力”, 才算赢得不光荣的“胜利”。接着, 各帝国主义之间又在酝酿一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着严重而尖锐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随着固有的宗教, 道德, 文化, 哲学的逐渐解体, 人们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维多利亚王朝时期的那种虚假的乐观气氛已荡然无存。西方文明将人类引入了精神绝境。小说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充满恐怖的现实世界”的晦暗画面, 画面上形形色色的人物, 听凭“命运之神”的驱使, 飘忽在“茫茫无尽头的黑暗深渊”之中, “极不明其缘由, 也不知会被抛向何方”。小说围绕主人公菲利普的坎坷遭遇, 冷静而客观地揭示了一系列灰色人物的悲剧命运。这当中有贫病交迫, 靠给穷学生授课苟延残喘的“日内瓦公民”迪克罗, 他年轻时浴血疆场, 为“自由”而战, 晚年却对整个人类不寄予任何希望, 静等从死亡中得到解脱;有立志献身艺术, 却无绘画才能的穷学生范妮 普赖斯, 她忍冻挨饿苦渡了几个春秋, 终于落到山穷水尽, 炊断粮绝的地步, 只得含恨轻生, 悬梁自尽;有悲叹生不逢时, 自诩看穿尘世的落魄文人克朗肖, 他靠翻译庸俗小说, 炮制无聊诗文为生, 借杯中物和酒后清谈消愁, 最后以病死在贫民窟内而终其贫困、潦倒的一生;有爱金钱, 讲虚荣, 头脑平庸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 她把嫁人当做终身的衣食之计, 结果却被人玩弄, 抛弃, 沦落为街头的卖笑女子, “湮没在伦敦茫茫的人海之中”。

摘要:《人生的枷锁》是毛姆写作的带自传色彩的小说。主人公菲利普是个有思想, 有个性的青年, 患有先天残疾 (跛足) , 性格孤僻, 敏感, 执拗。他自幼双亲亡故, 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童年;进入寄宿学校之后, 饱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跨入社会, 又在爱情上遭受到残酷打击。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 荆棘丛生, 他每跨一步, 都要经受一番痛苦的折磨, 并在身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主人公经历悲惨, 但是结局是美好的。小说着重描写他如何挣脱宗教和小市民习俗这两条禁锢人类精神的锁链, 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 寻求到人生的真谛。

数字人生悲剧命运 篇2

一、时代的悲剧人生

这个时代错乱而无常。当他从鬼魂那得知天神般的父王被阴险诡诈的叔父谋杀, 他要担负起复仇责任时, 抑郁的心境使他觉得“负载万物的大地, 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 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安宁有序已不是宇宙万物的代名词。他又把矛头指向了人,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可在我看来, 这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在对人类的称颂戛然而止的质疑声中, 人不过是“为造化所玩弄的愚人”。哈姆莱特的厌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对社会的厌恶不是对社会无所求的超越现实, 也不是厌恶人类而与人类为敌, 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的否定。他心中想做的事与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愿望不能实现, 因而说了自相矛盾的话, 做了自相对立的事, 这是他不情愿的无奈选择。

自我定位的茫然也是导致哈姆莱特厌世的原因。文艺复兴强调人的解放, 然而当事物发展超过了应有限度时就会呈现出相反方面, 蒙田为代表的“自我否定”意识席卷了当时的欧洲。一部分人文主义者承袭了朴素的二元论思想, 认为人的灵魂有理、欲两部分且二者统一, 人性无论从哪种意义讲都不作为第一性存在。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原有的人类中心说。依皮亚杰的说法, 人类的自我认识是一个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重新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当前一“自我中心化”没有完全废止, 后一“去自我中心化”没有完全建立, 这一过程的转折点就会产生断层与分裂。这种断层与分裂表现为自我认识的迷惑, 也就是自我定位的茫然。哈姆莱特就是人类认识自我过程中产生的断层与分裂的产物。

二、自觉与清醒的痛苦

是首带有回旋因素的三部曲式, 而有人则认为应该为插部领先的回旋曲式。无论是那种说法, 这首乐曲都是由三个主题形象构成的。第一个主题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 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 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中间段落则采用色彩明朗的降D大调与前后形成对比, 伴奏声部与旋律形成交错的切分节奏, 圆舞曲的强拍再一次的被细分, 仿佛作曲家又回到了波兰。将这两个主题形象串联起来, 虽然不似华丽圆舞曲的灿烂, 却能让人听到“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的声音效果。不过梦幻终究会醒来, 并承受着无奈和衰伤而渐渐消失, 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抒情类的圆舞曲要更慢于流行的舞曲伴奏的圆舞曲, 是作者诗意的集中体现。这类圆舞曲与其说像维也纳的生活圆舞曲, 还不如说更贴近肖邦所创作的夜曲的风格。

通过上面对肖邦几首代表性圆舞曲的分析, 可以总结出肖邦圆舞曲的一些基本的艺术特征:华丽或典雅的钢琴织体;昂扬奋发的情绪或沁人肮脏的诗意;肖邦的两类圆舞曲都突破了圆舞曲自身的节律, 而将波兰民间音乐的节律植入其中, 赋予了圆舞曲以浓郁的民族色彩;肖邦的圆舞曲都不是为舞会伴奏而写的, 它或是把实际舞蹈理想化的作品或是借用圆舞曲的形式而写成的抒

哈姆莱特的痛苦在于他自觉而清醒地认识了社会的阴暗与自我的可悲。这里要强调哈姆莱特自觉与清醒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所谓的认知是被动、糊涂的, 也许就不会感到痛苦, 即使感受到也不会是哈姆莱特式的痛彻心扉。

他从叔父克劳狄斯看到人性的卑鄙, 从大臣波洛涅斯看到人性的庸俗, 从王后葛特露看到人性的脆弱。这位理想的王室女性, 在丈夫去世短短两个月后“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 她就嫁了人了”。哈姆莱特感叹:“脆弱啊, 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统治者依靠的政治力量都是跟波洛涅斯一丘之貉的粗俗之徒, 人民的幸福、社会的未来掌握在这些人手中, 统治阶层的人性堕落势必会导致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衰败。

更为不幸的是哈姆莱特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一个不幸的人。他对霍拉旭人格的赞美实际上寄托了自我的人格理想, 成为一个“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 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 (的人, 这是斯多葛哲人式的人格 (“明智的人应当不带任何激情和情绪波动” (2) ) 。是超越有限生命, 在命运的汹涌波涛中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3) , 成为一个自由无束的人。然而现实的地位与责任注定哈姆莱特的意志不属于个人。王子的血统和世俗的舆论限制了他的言行自由, 使他不得不隐藏真实的本性, 但他内心中又有一个成为无拘无束的人的理想追求。哈姆莱特就有了对立的双重身份, 他的命运发生了分裂。他觉得人生应有所作为, 但又向往果壳里的无限空间;想要有所抱负却又不放弃追逐内心的自由。他陷在两种命运选择之间不知所措, 终成为一个不幸的人, 这就是哈姆莱特的人生悲剧。

帕斯卡尔说:“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 (4) , 哈姆莱特就是一个清醒的自觉者, 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倒霉的人, 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微弱, 意识到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就是自己的疯狂。他的悲剧命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不幸。然而对于命运的不幸他却没有办法给出合理解释, 也不能做出坚定的人生选择, 他悲剧的命运就成了不可解的人生难题。这个悲剧是心灵的悲剧, 也是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著, 朱生豪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

(2) (英) 罗伯特·伯顿:《忧郁的解剖》

(3)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数字人生悲剧命运 篇3

《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和批判主义小说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美丽善良的英国农村女孩在资本主义大发展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悲惨遭遇,通过写实的手法和深刻的描绘,撕开了资本主义所崇尚的价值观的伪善外衣,把资产阶级拉下了自欺欺人的道德制高点,将一个普通女孩的命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紧密融合在一起,控诉了资本主义体制的残酷和缺憾,同时也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同情弱者关爱女性的批判主义态度和人道主义关怀,是十九世纪一部难得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一、解读苔丝凄惨人生

作品的女主人翁苔丝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英国农民家庭里,具备勤劳淳朴、美丽善良等诸多优秀品质,虽然有着些许的贵族血统,但从不引以为傲或自视清高,相反苔丝从小就帮助家里从事辛苦繁忙的务农工作,家里的唯一牲畜被撞死失去经济来源之后,涉世不深的苔丝还主动走出家门长途跋涉到牛奶厂做短工以补贴家用,后来受到恋人抛弃又远离家乡不辞辛苦地去农场打麦,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一个勤劳美丽的农家女孩。

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从青少年的成长时期开始就遭遇着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不仅从小就品味到生活的艰辛和资产阶级的压迫,还在身体和心灵上受到极大的折磨,失去了少年原本应该拥有的天真烂漫,承担了一个青春少女不堪承受的痛苦。除了生活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压力最主要表现在从小被资本主义的阔少爷亚历克斯玷污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以及新婚前夕被爱人安吉尔绝情抛弃的无法弥合的伤痛。正值此时,苔丝的父亲又突然撒手人寰,给苔丝带来了感情和亲情上的沉痛打击,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来说这实在是无法承担的伤痛。

而偏偏此时,苔丝再次遇到曾经深深伤害过她的那个亚历克斯,而此时的亚历克斯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虔诚的传教士。苔丝原本以为能从亚历克斯那里获得宽慰和帮助,没想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原形毕露的亚历克斯再次露出狰狞的嘴脸,在生活的压力和亚历克斯的不断纠缠之下,苔丝被迫与其开始了坎坷的同居生活。命运在苔丝的人生低谷中出现了一丝转机,曾经的爱人安吉尔回到了不列颠,希望与苔丝破镜重圆,殊不知此时的苔丝,在经历了长期的折磨与凌辱之后,遭遇曾经拥有的原本可以天荒地老的感情,将多年以来积攒的怨恨集中到亚历克斯的身上,最终做出了刺杀亚历克斯的惊人举动,自己也被送上了法律的绞刑架,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二、曲折命运原因探究

苔丝的悲惨命运被哈代刻画得淋漓尽致,相信每位读者都会被其曲折经历和悲惨结局所深深触动,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以下几点:

(一)软弱性格是苔丝悲剧发生的直接诱因

苔丝自身善良软弱的性格使得她在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之后毫无应对能力,对于种种不公与欺辱更多地采取逆来顺受的消极主义态度,没有努力与不公的人和事情作抗争。首先从小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就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不但自己深深地遭受伤害,更为未来事态恶化埋下了祸根。

(二)伪善强权是苔丝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

以亚历克斯为代表的伪善强权是导致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亚历克斯以本家关系为理由接近苔丝,进而对其作出无理举动,在明知违背苔丝意愿的情况下,反而变本加厉对苔丝进行种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侮辱。在后来以传教士的身份出现的时候,按照常理亚历克斯已经受到宗教精神的洗礼,自身也成为积极的布道者,应当发善心拯救苔丝于生活的困境之中,可亚历克斯更是乘人之危强迫苔丝与其同居,毫无宗教的仁慈包容和人道主义可言,而显露出一个赤裸裸的伪善的资本主义阔少的丑恶嘴脸。

(三)冷酷社会是苔丝悲剧的旁观者和纵容者

以安吉尔和绞刑架为标志的冷酷社会成为苔丝悲剧的旁观者和纵容者。作为苔丝的知心爱人,安吉尔原本应该体现出一个准丈夫对新婚妻子的爱护和包容,他却不顾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毅然决然地抛弃妻子而去,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的鲜明缩影;法官本应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却在苔丝因怨恨杀死亚历克斯之后,无视亚历克斯对其造成的种种伤害而执意要判处苔丝绞刑,体现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冷酷无情。如果说安吉尔代表了当时的英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人自危的心态的话,那么判处苔丝死刑的法官则是整个社会在资本主义和拜金主义统治下变得冷酷无情的真实写照。与其说苔丝是由于自身经历遭遇了种种不幸,还不如说是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以亚历克斯为代表的伪善强权和以安吉尔和法官为代表的冷酷社会一手编织了苔丝的曲折人生的悲情剧本,让这样一个如花的青春女子埋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洪流之中永无翻身之日。

三、深度剖析悲剧根源

如果说,苔丝远离家人独自一人出去打工务农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对传统英国农业造成冲击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那么苔丝在感情上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就是资本主义价值观泛滥和金钱至上理念给传统道德信仰带来的巨大威胁的体现。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对农民生产资料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那么苔丝这个年龄本应在家中享受家长的呵护和老师的关爱,就不会小小年纪远离家人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就不会因为生活窘迫而被迫寄人篱下被人欺骗感情;如果没有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泛滥和拜金主义的侵蚀,作为苔丝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的牲口就不会被撞死而根本讨不到说法和赔偿,也不会出现苔丝在遭遇数次感情欺骗和背叛之后,不但得不到怜悯和帮助反而被社会所谓的主流人群嫌弃成为一名道德低下作风败坏的女子。

正如哈代在其他现实主义作品中所揭示的那样,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所崇尚的以金钱为价值导向的虚伪的上流社会价值观,凡是传统意义上的诚信、善良、勤劳等优秀品质在面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大潮的冲击下都显得那么的脆弱和无助,苔丝的悲惨命运从微观层面说是个人涉世不深而受到的欺辱性的待遇,从宏观层面上则可以理解成是传统价值信仰体系在面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冲击下的苍白无助的一个个体缩影。苔丝的命运不是一个单独的例子,而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拜金主义价值观席卷下的一群传统道德守望者的苍白呐喊,这代表了一个英国社会底层民众群体的呼喊,这是一个庞大而又无力的人群,最终被淹没在资本主义的浪潮中杳无音信,走向自己命运的绞刑架。这个绞刑架,绝不是千千万万苔丝们所期许的,而是所谓资本主义主流阶层给普通善良民众所强加的生活方式及扭曲的金钱价值观构成的。

结语

哈代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夸张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和极具张力的情节安排,将十九世纪一个普通英国农民家庭的女儿所遭遇的悲惨经历表现得淋漓尽致,揭开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虚伪面纱,以悲剧结尾引发读者反思,而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的严厉批判直指根源大快人心,不失为一部永久流传的现实主义与批判主义的经典作品。

摘要:作为十九世纪末英国文学界的一部经典现实主义小说, 《德伯家的苔丝》成功塑造了苔丝这样一位性格温婉柔弱却命运曲折跌宕的农家女子形象, 通过生动的人物描绘和细腻的性格刻画, 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当时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下普通人对于社会不公进行的无奈抗争及悲惨结局。

关键词:现实主义,苔丝,悲剧命运根源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 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2]于冬梅.苔丝的悲剧的性格起源及其社会镜像.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6) .

[3]吴笛.哈代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106.

[4]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音乐的悲剧美 下一篇:献给所有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