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血脂异常(精选十篇)
血糖血脂异常 篇1
关键词:血糖,血脂,异常代谢,危险因素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展等, 人们血糖及血脂水平异常已成为普遍现象, 大大增加了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等的发生危险[1,2]。为了解目前血糖及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 本研究监测分析了1064例来院体检者的血糖及血脂异常情况以及危险因素, 以期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 来我院体检者1064例, 其中, 男431例, 女633例, 年龄在18~86岁, 平均为 (49.8±10.6) 岁。
1.2 试剂和仪器
血糖及血脂水平的测定应用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 所用试剂均选自英科新创 (厦门) 科技有限公司, 所有的标准品以及质控物均应用配套产品, 经专业人员检验, 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1.3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所有受试者在检查前3 d均进普通饮食, 空腹12 h以上取4 m L肘静脉血, 快速进行血清分离, 血清样本立即送检。
1.4 判定标准
血脂异常标准:总胆固醇 (TC) 在6.22 mmol/L及以上判定为TC水平升高, 以三酰甘油 (TG) 在2.26 mmol/L及以上表示TG水平升高,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在4.14 mmo/L及以上表示LDL-C水平升高, 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在1.04 mmol/L及以下表示HDL-C水平降低。上述情况出现任意一项均表示血脂异常。血糖异常标准:以血糖低于6.1 mmol/L表示血糖正常, 以血糖值在6.1~7.0 mmol/L之间表示边缘升高, 以血糖值在7.0 mmol/L以上表示高血糖。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进行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比较并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并经χ2检验, 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及血脂水平分布
本组共调查了1064例年龄在18~86岁的体检者, 其中, 男431例 (40.5%) , 女633例 (59.5%) 。男性血糖 (GLU) 、TG水平显著高于女性, LDL-C及HDL-C水平显著低于女性, P<0.05。具体见表1。
2.2 血糖及血脂异常分布及流行特征
2.2.1 男女血糖及血脂异常检出率分析
本组1064例受试者中, 共检出200例 (18.8%) 血糖异常, 高于全国检出水平, 其中, 男性检出略高于女性, 但无显著差异 (P>0.05) ;488例 (45.9%) 血脂异常, 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 (P<0.05) , 且血脂检测中, 男性的TC、TG以及HDL-C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P<0.05) , 而LDL-C异常率无显著差异 (P>0.05) 。具体见表2。
2.2.2 各年龄段男女血糖及血脂异常检出率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男性和女性的血糖异常检出率均有升高的趋势, 其中, 55岁以上者的TC异常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 <65岁者的TC异常检出率有升高的趋势, 而在65岁以后逐渐降低。<55岁男性的血糖及血脂异常率显著高于女性 (P<0.05) , 而>55岁女性血脂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 (P<0.05) 。<35岁者的血糖以及血脂异常率相对较低。详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高血脂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是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2,3,4]。目前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生活地区、年龄、性别、职业以及自身代谢因素等均是影响血糖及血脂水平异常变化的因素[5]。
本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水平呈上升趋势, 且65岁以下男性的血糖及血脂水平整体而言高于女性。55岁以上者的血糖及血脂异常检出率明显更高, 提示中老年男性为主要防治人群。分析原因, 可能与该年龄段男性的社会活动、生理特点、不良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关。社会压力、社会活动、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以及高脂肪摄入量等均可引起生化、生理以及内分泌代谢异常, 从而引发血糖及血脂水平异常变化[6]。而在65岁以后, 女性的血脂水平显著高于男性, 可能是由于女性步入老年化阶段后雌性激素水平显著降低等因素有关。此外, 研究发现, 35岁以下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检出率4% (7/176) 和21.0% (37/176) , 提示血糖及血脂异常呈年轻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超重以及吸烟等均有关系, 认为血糖及血脂异常是遗传、环境以及个人生活行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加强相关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对降低血糖及血脂异常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预防和控制血糖及血脂异常, 应加强健康宣教, 提高民众对于慢性疾病的正确认识, 合理控制体质量, 改善日常饮食习惯, 加强机体锻炼并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等。同时, 应定期进行血糖及血脂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以免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等。
参考文献
[1]李艳芳, 曹芳芳, 曹晓菁, 等.冠心病患者血压和血脂及血糖达标率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 (5) :391-393.
[2]米术斌, 张凤英, 王芳, 等.职业压力对高校教师血脂、血糖、血压影响的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 2010, 37 (4) :285-287.
[3]贾振魁.急性脑梗死血糖血脂与其他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4) :24-25.
[4]哈斯也提·依不来音, 张小宁.维、汉两民族脑血管病患者血尿酸与血脂、血糖、血压的相关性[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5 (9) :1371-1374.
[5]刘增艳, 叶绿洲, 冯明海, 等.进展性脑梗死血糖、血脂及超声检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8, 37 (5) :575-576.
高血糖高血脂怎么治疗呢 篇2
食物疗法:(顺航优品的黑蒜),降血脂,还能软化血管,增加血管的弹性作用显著。
1.控制热量的摄入,每人每天的热量摄入应控制在294卡/公斤体重内,控制动物脂肪和 胆固醇的摄入量也应十分严格,每人每天不宜超过300毫克,尽量不吃或少吃动物内脏, 蛋类每天不超 过一个,应提倡吃含有花生油的植物油。宜多选用奶类、鱼类、豆类、瘦 肉、海产品、蔬菜、水果等。
2.食盐的摄入,每人每天应少于8克。
3.饮食要平衡,多样化,除米面杂粮均衡食用外,要多吃绿色的新鲜蔬菜,常吃鱼类,瘦肉,鸡蛋,豆制品,牛奶,蒜,洋葱,醋,水果等,少吃动物油及糖,奶油,不狂饮暴食,勿饮烈酒,咖啡和浓茶。
4.药物治疗是目前调节血脂和血黏的主要方式,单靠药物的被动性治疗,很多患者还是无法避免血脂异常症所带来的疾病的伤害,这是由于药物的局限性造成的,由于药物的功能就是调脂,而非真正去除降脂,所以以往称为降脂药,目前统称为调脂药。
调脂药物需要长期服用,甚至需要终身服用。不仅副作用极大而且易导致其他并发症。药物是被动性、防守性的缓解治疗,而非真正去除血液中过多的有害血脂及代谢颗粒物,一旦患有高血脂或高血黏,表明患者的代谢功能存在不足,血管内这些物质很难代谢出去,治疗后易复发,且带来的隐患很多。
血脂异常看过来 篇3
然而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就诊的患者,或头晕、脑缺血发作、脑血栓等患者,他们血脂异常已经几年甚至十几年,还有一些因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就诊的患者,他们竟然从未查过血脂!这是因为血脂异常没有什么症状,而患者对它的危害性知道太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血脂异常危害大
血脂异常的危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其最严重也是直接的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血脂异常患者患了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众多相关疾病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严重乳糜微粒血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是另一致命性疾病。
◎血脂异常的危害还包括诱发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有些原发性和家族性血脂异常患者还可出现腱状、结节状、掌平面及眼眶周围黄色瘤等。
理性看待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虽然危害极大,但对其也不必过分害怕。关于血脂异常,有4点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
◎血脂异常不是一种单一的、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它包含原发性和继发性血脂异常两大类,其预防和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原发性血脂异常,发病的原因不明,一般和家族遗传相关;继发性血脂异常,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嗜烟酒、活动少等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脑血管病都可找到它的影子。
◎血脂异常是能够预防也是可以治疗的,不要有过重的心理负担。只要合理饮食、戒烟忌酒、适当运动,配合药物等疗法,是能够治愈的。
◎血脂异常的重大危害是缓慢发生的,因此,不要因为当前没有明显的不适而忽视对它的防治。
◎治疗血脂异常是长期的事情,不要期望迅速痊愈;不要因难以很快痊愈就丧失信心,也不要因血脂暂时正常就恢复以往不好的生活习惯。
血脂异常,需要用心管理
4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定期接受血脂的检查,尤其血脂异常的高危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或有家族病史者,更应该提高警觉。而对于已经检查出患有血脂异常的患者,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必要时服用药物治疗。
◎诊断阶段
血脂异常本身没有特殊症状,一般为体检时发现。为了及时发现和检出血脂异常,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6~12个月测定1次。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绝经后妇女、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患者、有以上疾病家族史者、家族性血脂异常者、有皮肤黄色瘤者。
血脂检查最重要的指标是: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甘油三脂(TG)。注意,抽血检查前需禁食,否则结果不准确,尤其是对甘油三脂结果影响最大。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胆固醇可分为高密度、低密度、非常低密度胆固醇及乳糜粒。高密度胆固醇又称为“好的胆固醇”,它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其余的又称为“坏的胆固醇”,要是它们沉积在血管,就会引起血管硬化及狭窄。血脂异常的诊断主要依据两项数值,一项是“血中胆固醇浓度”(标准值应低于200mg/dl),另一项是“甘油三酯”(空腹12小时后应低于150mg/dl)。血脂异常患者可能只有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其中1项过高,也就是“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但有些人也可能两者同时存在。
◎治疗阶段
患者一旦发现血脂异常,应于医院就診。治疗目标是将血脂指标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具体控制目标,因患者所具有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不同,标准也不同,已经有冠心病者甚至要低于正常值的高限。
治疗方法:
1.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的调节, 用于预防有害血脂过高, 也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
(1)饮食调节。饮食调节可以帮助保持合适的体重, 降低过高的有害血脂。调节方法包括控制总热卡量,减脂肪, 尤其是减少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具体来说,要做到“三限”:一限高脂肪;二限甜食;三限体重。
(2)运动锻炼和戒酒。
非药物治疗6~8周后,应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如果已达标或有明显改善,应继续进行。否则,可通过如下手段来强化调脂。首先,对膳食治疗再强化。其次,选用能降低LDL-C的植物胆固醇,也可以通过选择食物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再进行约6~8周后,应再次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如已达标或继续向目标方向改善,继续保持,不必启动药物治疗。如检测结果表明,不可能仅靠非药物治疗达标,应考虑加用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患了血脂异常症,第一步要做的是饮食疗法和生活调节。这一点虽然十分重要,但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长期坚持,而且其调脂作用也仅对10%左右的患者奏效。所以,对改善生活方式无效的患者,服用调脂药便成了他们的必由之路。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应该在专业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下面仅给大家一些建议。
(1)舒降之(通用名:辛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该类药物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线调脂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
他汀类调脂药主要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兼降低甘油三酯,疗效确切显著,但对升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疗效略差。
他汀类调脂药还可选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美百乐镇(普伐他汀)、来适可胶囊(氟伐他汀)等。
(2)力平之(通用名:非诺贝特) 属于贝特类调脂药。
贝特类药物主要降低甘油三酯,兼降低胆固醇,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首选药物。
贝特类调脂药还可选择必降脂(苯扎贝特)、诺衡(吉非贝齐)等。
(3)益平(通用名:阿昔莫司) 属烟酸类调脂药。该类药物只有在大剂量时才有明显调节血脂的作用,因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使其应用受限。
(4)中成药及其他
此类调脂药的效力相对较弱,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但一般仅适用轻、中度的血脂异常症。常用的有脂必妥胶囊、血脂康胶囊、泰脂安胶囊等。严格来说,这类药不是单纯的中成药,而是中西结合的成药。其中脂必妥和血脂康主要成分均为红曲,且含有相当剂量的洛伐他汀,与他汀类或贝特类调脂药合用应谨慎,以免用药过量。海鱼油制剂如多烯康胶丸也可用于调节血脂。
药物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血脂,如能达到目标值,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3~6个月复查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或联合药物治疗,再经4~8周后复查。达到目标值后延长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
调脂药物治疗期间必须监测安全性,主要是定期(3~6月)检测肝功能和血肌酶谱。如AST或ALT超过正常3倍,应暂停给药。停药后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留意有无肌痛、肌压痛、肌无力、乏力和发热等症状,血肌酸激酶(血CK)升高超过正常5倍应停药。
◎维持阶段
1.饮食:长期控制饮食。
2.每半年复查血脂,肝肾功能及肌酶谱。
3.每年查体应检查:平板运动试验(或CT冠脉重建)、头颅CT(或MRI)、颈动脉彩超、糖化血红蛋白、腹部B超。
血糖血脂异常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8例甲亢患者和128例甲减患者均为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甲亢组128例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76例;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 (35.7±6.8) 岁;病程10d~2个月。甲减组128例患者, 其中男47例, 女81例;年龄17~56岁, 平均年龄 (34.2±5.4) 岁;病程15d~3个月。对照组128例患者为我院同期甲亢体检患者, 其中男59例, 女69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 (37.1±8.2) 岁。3组患者均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严重基础性疾病。
1.2 方法
分别检测3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血脂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体重指数。
1.3 统计方法
采用SAS 8.2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率化后的χ2检验,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3组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见甲亢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甲减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2.2 血脂水平检测
3组患者血脂水平检测结果, 见表2。
由表2可见甲亢组患者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 而甲减组患者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3 讨论
甲状腺激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激素, 参与人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刘海蔚研究认为由于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的相互作用,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极易并发糖代谢异常。司玮的研究表明,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肝损伤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甲状腺激素对糖、脂类的代谢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所以对甲状腺异常患者进行血脂和血糖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甲亢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甲减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甲亢组患者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 而甲减组患者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因而临床医生在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为主的同时也应注意空腹血糖水平及脂代谢的异常, 减少因其引起的并发症。此外, 裘蕾等研究显示, 遗传、环境、性别等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筛查中应引起重视。所以应对甲状腺功能异常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 监测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 对指导临床筛查和诊断, 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临床用药方案,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蔚.甲状腺功能异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 2010, 26 (14) :2283~2284.
[2]司玮, 王长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10, 31 (4) :332~334.
调节血脂异常配套食谱 篇5
山楂赤豆汤配方:山楂15克、赤小豆250克。功效:行气消导、降低血脂。制作方法:1、将山楂洗净,切薄片,赤小豆去泥沙,淘洗干净;2、将山楂、赤小豆同放锅内,加水800毫升,烧沸,再用温火炖煮35分钟即成。
丹参蒸田螺配方:丹参15克、田螺300克、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鸡精2克、盐3克、鸡油30克。功效:清热利水、降低血脂。制作方法:1、将丹参淘透切片,切成3厘米长的段,田螺肉洗净,切成片,姜切片,葱切段; 2、将丹参、田螺肉同放蒸杯内,加入料酒、姜、葱、鸡精、盐、鸡油,用火蒸30分钟即成。
红花煮鲫鱼配方:红花10克、鲫鱼1条(200克左右)、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鸡精2克、盐2克。功效:活血化瘀,降低血脂。制作方法:1、将红花洗净,鲫鱼宰杀后去鳞、鳃、内脏、洗净,姜切片,葱切段;2、将鲫鱼、红花、料酒、姜、葱同放炖锅内,加清水1200毫升,煮沸,再用温火温28分钟即可。
血糖血脂异常 篇6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7万居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 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已逐年增加趋势。老年人定期体检, 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减少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的出现, 提前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 积极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命, 改善生活质量[1]。现将2012年1月-2013年8月体检的>65岁老年人的血压、血糖、血脂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了解这3种疾病的分布状况及在辖区的变化趋势。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8月健康体检的>65岁老年人4 960人, 男2 123人, 女2837人。根据年龄分为3组, 65~69岁2617人, 70~79岁2 120人, >80岁223人。
测定方法:所有体检者在测血压前安静休息15分钟, 用立式水银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采集空腹静脉血, 血液离心后, 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进行检测。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用χ2检验各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性别比较:>65岁老年人4 960人, 男2 123人, 女2 837人。高血压, 男652人, 女617人;高血糖, 男242人, 女304人;高血脂, 男748人, 女728人。高血脂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不同年龄段比较:高血压人数1 269人, 65~69岁组的高血压百分率较>80岁组增加明显 (P<0.05) 。高血糖者546人, 其中65~69岁者所占百分率较>80岁组增加明显 (P<0.05) 。高血脂异常1 476人 (29.76%) , 其中70~79岁所占百分率较>80岁者增加明显。血脂增高者所占百分率最高, 与其他两组高血压及高血糖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在老年人体检中, 高血脂的比例最大, 其次是高血压, 再次是高血糖。而且, 3种疾病常合并存在。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正逐步升高。老年人代谢缓慢, 摄入高胆固醇类食物不能及时代谢,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脂代谢障碍。血脂异常是脂代谢障碍的表现, 也是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
高血压诸多相关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吸烟、肥胖等, 长期的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 导致重要器官心、脑、肾缺血。长期高血压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 因此, 应早期诊断高血压并对其进行正规治疗,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危害。
糖尿病是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劳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 病情进展较快。
注: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 改变我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 加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 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疾病进行系统、规范化管理意义较大。同时, 做好每年定期的>65岁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 定期做好随访及健康宣教, 使之了解自身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以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恩辉.1061例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血糖、血脂检测结果分析[J].医学检验, 2012, 2 (23) :109-110.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篇7
HLP又称血脂异常,临床测定空腹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来判定。当TC、LDL-C、TG中至少有一项高于正常范围,或(也可同时)HDL-C低于正常范围,即可诊断为血脂异常。TC、TG、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B(Apo B)升高与冠心病(CHD)发病呈正相关,HDL-C、载脂蛋白A(Apo A)升高与CHD发病呈负相关。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一般高脂血症可分为4型:仅有TC升高的高胆固醇血症、仅有TG升高的高三酰甘油血症、TC和TG同时升高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一系列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调脂药物降低TC、TG、LDL-C水平和升高HDL-C水平的同时,可显著降低AS与CHD的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1]。因此,调脂药物在临床上愈来愈多地被使用和重视。
按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包括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苯氧酸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多不饱和脂肪酸类、胆酸螯合剂、其他非中药类以及中药类的降血脂药物。
1 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也可称为: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药物是体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 A还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此酶,阻断胆固醇生物合成,反馈性地使肝细胞表面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LDL被肝脏摄取增加,代谢清除增加。这类药物可使血TC降低25%~35%,LDL-C减少30%~40%,但对降低TG和升高HDL-C的疗效略差,是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
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TC或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资料显示,TC水平降低1%,心肌梗塞(MI)的发生率可以降低2%。降脂达标已成为防治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策略,而以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经过他汀类药物治疗[2],LDL-C每下降1mmol/L,主要冠脉事件可以减少约23%。他汀类药物被视为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占据降血脂药物市场的60%。一系列的降脂试验有力论证了他汀类是降脂最确切的一类药物,并且在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一、二级预防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有抗感染作用,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自(CRP)水平,在改善冠心病预后,预防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生有重要作用。另外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降低血小板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刺激骨形成、改善认知、抗肿瘤等作用,均对疾病的治疗可能产生深远的意义[3]。
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4],他汀类药物具有独立的降压作用,其机制是:改善细胞内皮功能,使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数量和活性降低,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的代谢途径。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高血脂是诱发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ASCOT研究[5]证实,对于血脂没有明显升高的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服用降压药的同时联合他汀类治疗,可使脑卒中进一步降低27%,冠心病进一步减少36%。由此,在临床上出现了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这样一类复方制剂,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治疗高血压以及高血压伴高血脂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钠(普拉固)、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瑞舒伐他汀钙(可定)及匹伐他汀钙。
匹伐他汀(pitavastatin)是第三代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国际临床应用中降血脂效果较好的他汀类药物之一,它1mg起效,不与其他常规药物竞争代谢,具有高效、安全、耐受性良好的特点,已被制药界誉为是“超级他汀”。匹伐他汀具有显著降低LDL-C效应,其作用与阿托伐他汀相似,而强于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也是一种高效他汀。与目前的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瑞舒伐他汀对HMG-Co A还原酶抑制作用最强,对降低LDL-C的水平更有效,还能显著降低TG和提高HDL-C,其安全性高于市场上现有的其他他汀类药物。SATURN是研究瑞舒伐他汀40mg/d和阿托伐他汀80mg/d对高危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结果提示:在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上,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强。
比较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5种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脂症的成本-效果。疗效最好,成本-效果比最低[6,7]。小剂量国产辛伐他汀(10mg/d)治疗HLP,能够达到目标水平,效果显著、持久,药物不良反应少,尤其无肝脏不良反应,并且经济、方便、患者依从性好。
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肝脏影响并不大,并且利于肝细胞内脂肪的消退,因此,可用于治疗合并脂肪肝的HLP。
他汀类药物常规剂量下长期使用安全、有效,严重副作用少。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肌肉损害和肝脏损害。肝脏损害大多表现为无症状的一过性转氨酶轻度升高,他汀引起肝酶升高的发生率很低,仅0.5%~2.0%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肝酶升高,其中70%的患者在不改变原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肝酶可自行恢复正常。当肝酶升高小于或者等于3倍正常上限(ULN)时,不需调整剂量。肝酶升高>3倍ULN时,在除外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密切观察继续使用、减量或停药。美国脂质学会(NHL)他汀安全性评估工作组的报告给人们以新的启示:在使用他汀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肝酶升高不是肝损害的表现,很可能是肝细胞内胆固醇降低的药代动力学反应。临床上以监测肝酶来判断肝损害将可能使需要他汀治疗的患者失去他汀治疗的机会,导致心血管(CV)事件发生率增加。针对目前过于考虑他汀类的肝脏毒性而限制了它们的使用,这一报告无疑使人们对它们的安全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评价,有利于风险管理和心脑血管获益。肌肉损害是他汀类药物的另一类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肌痛、肌病和横纹肌溶解三种形式。以肌痛最常见,在临床实践中发生率可达0.3%~33.0%,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不需停药或减量。肌病的发生率约为0.01%,横纹肌溶解症罕见。他汀类药物对肌肉的损害与剂量密切相关。服药过程中磷酸肌酸激酶(CK)升高<3ULN时可在密切监测下继续原治疗方案,CK升高至3~10ULN时,应每周随访患者,询问临床表现的变化,并检测CK水平,如肌肉症状加重,同时CK水平继续上升,则需停用或减量。CK>10ULN时或发生横纹肌溶解时应立即停用他汀类药物。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他汀类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是CYP3A4酶的底物,CYP3A4抑制剂占有临床用药70%以上,有:伊曲康唑、酮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地高辛、华法林、胺碘酮、奈法唑酮等。当它们一起合用时,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危险性增加。REGRESS,REVERSAL,ESTABLISH,ASTEROID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积极降低LDL-C的基础上,强化降脂治疗具有延缓、阻止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8]。但使用大剂量他汀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为此FDA警告医生不要对新患者启动辛伐他汀80mg治疗,并警惕仍在服用该药物的患者的肌肉毒性风险。2011年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杂志上的一篇荟萃分析提出接受高剂量他汀治疗的患者糖尿病风险增加了12%。
2 苯氧酸类
苯氧酸类药物在降低LDL-C方面不及他汀类药物强,但它在降低TG方面作用显著并升高HDL-C,适用于糖尿病(DM)及代谢综合征(MS)伴血脂异常者。
苯氧酸类药物又称贝特类药物,主要有:氯贝特(clofibrate)、非诺贝特(fenofibrate)、苯扎贝特(bezafibrate)、吉非贝齐(gemfibrozil)和环丙贝特(ciprofibrate)。能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α(PPAR-α),增加脂蛋白酯酶(LPL)、Apo AⅠ等基因的表达,降低Apo CⅢ转录,加速血脂的分解。同时又能使肝脏脂蛋白的合成减少。并且还有抗凝血、抗血栓、抗感染作用,共同发挥抗AS效应。
fenofibrate属第2代苯氧芳酸类药物,能显著降低血中升高的TG、降低血中TC及中度升高HDL-C水平等调节血脂异常的作用。在贝特类药物中,它是被应用最多的,可作为二线调脂药主要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非诺贝特微粒化胶囊比标准化胶囊调血脂作用更强,微粒化胶囊降低了每日非诺贝特的剂量及用药次数,同时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更有利于老年患者服用。非诺贝特致ADRs多发生在>40岁年龄段,ADRs主要涉及骨骼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过敏反应,及时处理者预后良好。
3 烟酸类
烟酸属B族维生素,大剂量的烟酸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它不仅能够降低TC、LDL及TG,同时还能够升高HDL,是目前升高HDL-C最有效的调脂药物。烟酸对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危险因素Lp(a)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烟酸抑制脂肪组织内的甘油二酯酶活性,从而减少脂肪组织中游离脂肪酸的动员,使肝脏合成TG的原料减少,肝脏VLDL的分泌下降;另一方面,烟酸增强LPL活性,促进血浆TG水解,降低血浆VLDL浓度。烟酸升高HDL-C可能与烟酸增加肝脏载脂蛋白A-I(Apo A-I)的合成和释放有关。烟酸对TC和LDL-C的降低作用可能与药物抑制肝脏VLDL颗粒的分泌,使血浆VLDL颗粒减少,从而使VLDL向LDL的转化减少有关。目前,烟酸主要被用于(在他汀类使LDL-C达标后)治疗低HDL-C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烟酸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颜面潮红,发生率约为18%。Nispan是一种烟酸ā释制剂,它的出现,克服了烟酸生物半衰期短的弱点,并通过降低峰值浓度,减少服药次数,而提高了药物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2008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了Merck公司开发的烟酸-拉罗普然缓释片(nicotinicacid-laropiprang Tredaptive),用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血脂紊乱和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它也可与他汀类合用增强降脂作用。拉罗普然是前列腺素D2阻滞剂,可抵消烟酸的扩张血管的副反应,提高烟酸治疗的依从性。研究证实,服用烟酸-拉罗普然缓释片较单纯使用相等剂量的烟酸缓释片者颜面潮红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均显著下降。患者对烟酸-拉罗普然缓释片有更好的耐受性。
阿昔莫司(acipimox)是烟酸衍生物,阿昔莫司能够显著降低TC、TG、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h PG),并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升高HDL-C和C肽水平。本品既可单用,治疗轻度高脂血症,又可与其他降脂药物联用以提高疗效。阿昔莫司在降脂的同时又降糖的特点使它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尤为适宜。当与降糖药物联用,需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此外,本品还可作为抗氧化药物。本品有胃肠道反应,故餐时或餐后服用,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4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依折麦布(ezetimibe)是一类新型的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该药通过抑制小肠的NPC1L1转运蛋白活性,阻断了胆固醇和植物固醇的吸收,使体内胆固醇的量减少。由于抑制植物固醇的吸收,因此还是治疗遗传性植物固醇血症的有效药物。腹痛、腹泻、关节痛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少见咳嗽、疲乏、咽痛、病毒感染;极少数患者出现疼痛、痉挛和无力的肌肉、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
5 多不饱和脂肪酸类
植物油中有较丰富的n-6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降脂作用弱。深海鱼类和鱼油中含有大量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s):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降脂作用较前者强。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9]明确写明:n-3PUFAs中的EPA+DHA含量应>85%,否则达不到临床调脂效果。研究发现[10],单独给予每日3~4gn-3PUFAs药物,可使重度升高的三酰甘油(TG>500mg/d L)下降45%。2002年AHA营养委员会建议: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2~4g/d EPA+DHA。在美国,若成人血浆三酰甘油≥5.6mmol/L,即可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加用n-3PUFAs药物[11]。高纯度的n-3PUFAs药物可单用,也可与贝特类、他汀类合用,合用时无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尽管如此,他汀类药物仍然是目前临床使用的多种调脂药物中临床试验证据最确凿的一类,n-3PUFAs药物可以作为安全有效降低三酰甘油水平的辅助用药。它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功能紊乱和恶心,用药时最好与食物同服以避免胃肠道副作用。对于肝功能异常人群,用药期间尤其是服用4g/d时,应注意规律监测肝功能,如ALT和AST;对于出血高风险人群,规律监测凝血功能也是必要的。
6 胆酸螯合剂
其为阴离子交换树脂,服后在肠道与胆汁酸形成鳌合物,随粪便排出,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加速肝中胆固醇分解为胆酸。本类主要降低TC、LDL-C,这类药物包括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灵)以及盐酸考来维仑。胆酸鳌合剂的服用剂量与血胆固醇水平有关,与体质量无关。由于其不被吸收,故没有全身毒性。药物有特殊臭味和刺激性,常引起胃肠道反应,若便秘过久应停药。胆酸鳌合剂会影响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叶酸吸收,故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应用胆汁酸鳌合剂还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一般需在用胆汁酸鳌合剂前lh或其后4h再服其他药。考来维仑是三种药物中与胆酸亲和力最强的,因此使用剂量最低,胃肠道不良反应最小,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潜力最低。
7 其他非中药类
普罗布考降低TC、LDL-C,但同时有不利的一面即:降低HDL-C及Apo A-I水平,对TG及VLDL无明显影响。其降LDL机制主要与增加其清除率有关。还可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过程的作用[12]。特别适用于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是目前仅有的能使其降低LDL-C并促使黄色瘤消退的药物;还可作为杂合子型的辅助治疗。可用于糖尿病或肾病综合征所致的继发性高脂血症。与胆汁酸螫合剂或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合用可增强降血清胆固醇作用,并可部分减少HDL-C的降低。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可使心电图Q-T间期延长。早晚餐后服。
8 中药类
血脂康、脂必妥是目前国内类似于他汀类药物的中药制剂,临床应用逐年增长。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红曲。红曲代谢产物中含有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红曲与他汀类药物治疗HLP的主要机制相同。
降脂排毒胶囊、脂欣康颗粒、荷丹片这些中成药都可用于HLP。它们主要含有决明子、山楂、泽泻、大黄、茵陈、柴胡、何首乌、荷叶、绞股蓝、苦丁茶、银杏叶、丹参这些降脂中药。
经研究发现,车前子能有效的降低HLP大鼠血脂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13]。
螺旋藻不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微量元素,而且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该药能降低TC、TG,升高HDL-C的作用,其中尤以降TG为显著[14]。
研究显示荔枝叶、果壳、核仁和果肉含有黄酮类、酚酸类、皂苷类和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总皂苷具有抑制病毒、调血脂、降血糖的作用[15]。
大蒜素很早就被开发应用于临床,它不仅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而且研究发现还有显著的降血脂、降血糖效应,且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大。大蒜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16]。
海带多糖显著降低血清TC、TG和LDL浓度,显著升高HDL/TC比值,明显改善血流变及微循环各项指标,并具有剂量依赖性[17]。
姜黄素能降低TC、TG、LDL-C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升高HDL-C含量,提高肝素化血浆总脂解酶(PHTA)活性[18]。
实验证实茶多酚能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较好的降脂保肝作用[19]。
试验证明,桑叶总黄酮(MTF)能降低HLP小鼠和大鼠的血脂水平,预防HLP的发生发展,并呈现剂量依赖性[20]。
熊果酸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21]。
降脂中药及其成分的探究为发现高效、低毒的降脂药物奠定了基础。
9 联合调脂
对于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性血脂异常,单用他汀类药物有时不能够使血脂达标,其剂量倍增后疗效仅增加6%,同时带来成本与不良反应的增加。这就需要在他汀类应用基础上合理联合作用机制不同的降脂药物来达到血脂控制的目标值,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剩留的心血管风险。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他汀类与贝特类、烟酸类或ezetimibe合用。他汀类、贝特类和ezetimibe都有肌肉毒性和肝脏毒性,它们的联合使用将会使这些毒性叠加,所以尤其要注意安全性,宜从各自的小剂量开始,并密切注意不良反应。
Vy t o r i n(依折麦布/辛伐他汀)是一种固定剂量复方制剂,ezetimibe的作用与辛伐他汀抑制胆固醇合成的机制互补,能有效阻断胆固醇的两个来源,降低胆固醇水平。研究发现,辛伐他汀联合ezetimibe与单独口服辛伐他汀相比,血浆LDL-C水平下降15.12%,HDL-C升高1.89%,TC下降13.5%,TG下降3.09%[22]。适用于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但LDL-C仍然无法达标,或者不能耐受大剂量他汀类的血脂异常患者。SEAS研究[23]报道辛伐他汀联合ezetimibe治疗癌症事件增加。但多项关于ezetimibe的研究及荟萃分析结果均表明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ezetimibe是安全的。
他汀联合烟酸类治疗LDL-C升高、HDL-C降低的混合性脂代谢异常,已经成为指南推荐的调脂方案。多项研究显示,患者对两药合用总体耐受性良好,有利于血脂的全面达标。ARBITER 6-HALTS[24]研究结果显示:在他汀类治疗使LDL-C达标但合并低HDL-C水平的确诊冠心病患者加用缓释烟酸治疗不仅使HDL-C升高18.4%,而且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显著逆转,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但AIM-HIGH试验[25]结果却显示:辛伐他汀加缓释烟酸治疗,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没有减少。正在进行中的更大规模的他汀类与烟酸合用的临床试验HPS2-THRIVE试验将会提供进一步的研究证据。Nicostatin是烟酸和洛伐他汀的复方制剂,有三种规格,2002年在美国上市,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血脂异常以及先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在我国阿昔莫司/辛伐他汀缓释片和阿昔莫司阿托伐他汀钙控释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糖尿病患者典型的血脂异常表现为高TG、低HDL-C伴小而密型低密度脂蛋白(sd LDL)增多。ACCORD-血脂试验[26]使人们发现,对于TG≥204mg/d L合并HDL-C≤34mg/d L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可使剩留心血管风险减少31%。此外,非诺贝特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风险,能改善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对视网膜病变也能带来临床益处。在ACCORD-血脂试验长达4.7年的随访中,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目前,临床上还有阿托伐他汀与非诺贝特的联用;瑞舒伐他汀与非诺贝特的联用。
1 0 血脂异常治疗的新思路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是存在于细胞内的催化游离胆固醇与长链脂肪酸反应生成胆固醇酯的酶,对胆固醇的吸收、运输和贮存有重要作用。其中,ACAT2大量存在小肠和肝脏细胞中,小肠上皮细胞胆固醇的酯化有利于胆固醇的吸收,而肝细胞中的胆固醇酯是合成VLDL的原料。目前普遍认为,特异性抑制ACAT2将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和运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有积极的作用,且不会影响细胞内胆固醇代谢平衡[27]。到目前为止只在微生物来源的抑制剂中发现了一种选择性抑制ACAT2的物质,即pyripyropene A。
C618H有较强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α/γ双重激动活性,激动PPAR-γ产生降糖作用,而激动PPAR-α产生降脂作用,药理实验也证实C618H有明显的降糖和降脂作用。它能够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并且增加不同组织中LPL、脂肪组织特异的脂肪酸转运蛋白(a P2)和葡萄糖转运体4(Glu T4)m RNA的表达[28]。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通过介导脂质在不同脂蛋白之间的转运,调节脂代谢。抑制CETP的转运活性,可提高HDL-c水平,能够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Anacetrapib是一种小分子唑烷酮类选择性CETP抑制剂,在名为DEFINE的III期临床研究中,患者应用Anacetrapib治疗后,LDL-C水平降低了40%,HDL-C水平升高了138%。它能安全有效地调节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以及冠状动脉心脏病高危患者的脂质水平[29]。
磷脂转移蛋白(PLTP)能介导脂蛋白间磷脂的转移,对HDL和VLDL的代谢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浆PLTP可能是治疗AS的新靶标[30]。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不仅能感受胞内固醇水平,而且它能够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结合成复合物,把SREBP从内质网送到高尔基体进行蛋白裂解。它是参与体内胆固醇水平调节的重要物质。SCAP配体直接与SCAP结合,使SCAP失去护送SREBP的能力,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并使LDL受体上调,促进肝脏对LDL的摄取和代谢[31]。
Lomitapide为微粒体三酰甘油转运蛋白(MTTP)抑制剂,用于治疗同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 FH)。此药现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
无并发症的HLP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对HLP患者,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血脂水平及是否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个体化情况制定降脂目标值,按个体化降脂目标值,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饮食治疗、体育锻炼及药物治疗,医学指标(TG、TC、体质量、血压)显著降低,并且降低HLP并发心脑血管危险概率。(1)饮食治疗。调整饮食成分,使每日所需总热卡的百分比由脂肪供给的不超过30%,而且其中由饱和脂肪供给的不超过7%~10%;由蛋白质供给的占10%~2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占比最高达50%~60%;每日摄入的胆固醇量<300mg,纤维素约35g,每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3~5g,不吸烟、不酗酒、饮茶宜清淡,不宜过浓。降血脂、减肥适合选乌龙茶或黑茶,乌龙茶中尤以铁观音为上乘佳品,而黑茶中以普洱茶为最佳。(2)体育锻炼。运动方式可根据个人爱好以利长期坚持,运动量循序渐进以能耐受为度。最易做到的是步行,每日达到行1万步,约需1h,可分次进行。
1 1 结语
绵阳烟厂职工血糖血脂尿酸调查分析 篇8
关键词:烟厂职工,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
血糖、血脂、血尿酸代谢紊乱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对绵阳烟厂职工的空腹血糖 (GLU)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尿酸 (UA) 进行检测, 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提高该类职业人群的健康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绵阳烟厂职工1480名, 其中男889名, 女591名。
1.2 仪器与试剂
检测仪器为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GLU、TC、TG和UA检测试剂、校准品及质控品均购自上海德赛诊断系统有限公司。
1.3 检测方法
受检者提前3 d保持正常生活习惯, 低脂饮食, 空腹12 h后于清晨抽取坐位静脉血2~3 m L, 2 h内分离血清及时检测, GLU采用己糖激酶法, TC测定采用胆固醇氧化酶-4-过氧化物酶-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法 (TCD-PAP法) , TG测定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法 (GPO-PAP法) , UA的测定采用酶法。
1.4 判断标准
高血糖、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的判断标准分别为GLU>6.11 mmol/L;TC>5.18 mmol/L;TG>1.70 mmol/L[1];UA男性>420μmol/L, 女性>350μmol/L为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2]。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血糖血脂尿酸平均水平及异常水平
烟厂职工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平均水平及异常水平值男性均高于女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IU和CHO的异常水平在男女间无差异;TG和UA的异常水平男性高于女性, 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不同性别血糖血脂尿酸异常率比较结果
绵阳烟厂职工高血糖、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和高尿酸检出率分别为16.22%, 47.97%, 28.78%和23.51%, 男性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脂指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 常指血中TC和 (或) TG过高, 脂代谢紊乱与心脑血管病, 尤其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之一。高尿酸血症是体内尿酸的生成量和排泄量不平衡, 导致血尿酸升高, 是痛风的主要病因。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三者关系密切, 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3]。烟厂职工的血糖血脂尿酸水平及异常率尚未见报道,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总胆固醇异常率最高达47.97%, 依次是高甘油三脂 (28.78%) 和高尿酸血症 (23.51%) , 血糖升高的比例占到16.22%。总体异常率与张韶斌[4]等的报道:高血脂超标率为47.2%, 高血尿酸超标率为26.8%基本一致, 高于其报道的高血糖超标率9.5%, 这与2次调查研究所划分的高血糖标准有关。烟厂职工血糖血脂尿酸并未出现异常高值, 表明该职业对职工血糖、血脂、尿酸水平影响较小, 血糖、血脂、尿酸水平升高与其他职业类别人群一样主要受行为因素 (饮食、吸烟、锻炼等) 、遗传因素 (遗传性高脂血症等) 的影响。
综上所述, 绵阳烟厂职工血糖、血脂、尿酸水平及异常检出率处于高位, 应积极开展健康知识教育, 提倡健康的饮食方式, 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建议每年进行健康体检, 做到提前预防, 及早干预, 对于已诊断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的职工还必须加以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1-394.
[2]叶任高, 陆再英, 谢毅, 等.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65.
[3]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39 (2) :73-74.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中) 篇9
血脂异常只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TLC) 是不够的, 对大多数中度及以上高脂血症者, 必须辅以药物治疗方能奏效。一般认为, 经过饮食治疗及改善生活方式半年, 血脂异常仍不见好转, 则按不同的冠心病危险分层, 给予不同强度的药物治疗。已有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 可在饮食治疗的同时开始药物治疗。
选择调脂药之前, 第一要了解病情, 高脂血症是单纯性的还是家族遗传性的, 是原发还是继发性, 如为继发性高脂血症, 还要同时治疗原发病;第二, 要分析患者血脂异常的程度, 是轻度还是重度, 如为轻度血脂异常, 不一定要服调脂药, 完全可以通过非药物治疗控制血脂水平;第三, 要进一步进行血脂异常的分类, 是单纯胆固醇高还是单纯三酰甘油高, 是混合性增高还是以其中一项增高为主, 以便选择不同的调脂药;第四, 要在服调脂药前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肌酶系统功能, 尤其是肝功能状况;第五, 嘱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调脂药。
调脂药主要分以下四大类:
(一) 降总胆固醇药
降总胆固醇药主要指胆酸螯合剂 (胆酸隔置剂) , 胆酸螯合剂调脂机制是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 促进胆酸或胆固醇随粪便排出, 促进胆固醇的降解, 增加L D L-C受体, 加速L D L-C分解, 对三酰甘油无效。此类药有阴离子碱性树脂类、新霉素类、β-谷固醇、药用炭等。目前最新的降胆固醇药为胆固醇吸收抑制药-依折麦布。
阴离子碱性树脂在肠道内不能被吸收, 与胆酸呈不可逆结合后使其回吸收减少, 因而肝内胆酸的合成增加。胆固醇是合成胆酸的原料, 故胆固醇的消耗增加, 库存量减少。另外, 从肠道吸收胆固醇过程中, 需胆酸起乳化作用, 胆酸被树脂吸附随粪便从肠道排出, 势必影响胆固醇从肠道的消化吸收, 且L D L-C重量的45%左右是胆固醇。由此, 服用树脂类后, 一般总胆固醇可降10%~20%, 三酰甘油稍有增加或无明显变化。代表药物为普罗布考。其他同类药物还有考来烯胺 (消胆胺) 、弹性酶等。
1. 普罗布考, 又名丙丁酚, 研究表明普罗布考可
降低总胆固醇 (T C) 2 0%~2 5%, L D L-C降低5%~1 0%, 但不利之处是同时使H D L-C降低2 5%。主要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纯合子型家族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 对三酰甘油无影响。该药口服后吸收不到10%。如与食物同服, 可获较高的血药浓度。其调节血脂的机制, 至今未能阐明。有人认为, 该药抑制载脂蛋白 (A p o) B的合成, 从而减少L D L-C的生成, 服药期间患者的跟腱及皮肤黄色瘤可见消退。普罗布考是一种强烈的抗氧化剂, 它有利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该药调节血脂作用的强度个体差异较大。常用剂量:口服0.5g/次, 2次/日。副作用:常见为恶心、腹痛、腹泻, 较少见的反应为多汗、血管神经性水肿、头痛、头晕、感觉异常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长期服用时心电图可见QT间期延长。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引起QT间期延长, 但极为少见。因此, 室性心律失常及QT间期延长者忌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忌用, 停药6个月内不宜怀孕。
关于普罗布考对HDL-C的影响, 有些研究认为普罗布考虽然降低了HDL-C水平, 但它改变了HDL的结构和代谢功能, 提高了HDL把胆固醇运载到肝脏进行代谢的能力, 因此更有利于HDL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 依折麦布, 它是一种胆固醇吸收抑制药, 作用
于小肠细胞的刷状缘, 抑制食物及胆酸中的胆固醇的吸收而降低胆固醇。减少胆固醇向肝脏的释放, 促进肝脏LDL受体的合成, 加速了LDL的代谢。可降低1 5%~2 0%的L D L-C。作为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不理想时的补充治疗, 推荐剂量10mg, 每日1次。
(二) 主要降胆固醇兼降三酰甘油药
此类药主要为他汀 (statin) 类药。他汀全称是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 (H M G-C o A) 还原酶抑制剂。H M G-C o A还原酶是细胞内胆固醇生物合成限速酶。1976年Endo等人在日本桔青霉提取液中发现美伐他汀 (美瓦停) 。临床常用他汀类药物为舒降之和立普妥, 标准他汀类药物治疗 (每日阿托伐他汀10mg或辛伐他汀20mg或普伐他汀40mg) 可降低L D L-C 3 0%, 在此基础上加倍, 即增加原药物剂量一倍只增加约6%的降脂能力。最新的他汀类药是瑞舒伐他汀, 被称为“超级他汀”, 降低LDL-C幅度超过任何一种已上市的同类药物, 其常用剂量可降低LDL-C达65%。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种他汀药物见表1。
大多数人对他汀类药物耐受良好, 副作用常较轻, 且为一过性改变, 通常呈剂量依赖性。肝酶增高发生率为0.5%~2.0%。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常可使升高的转氨酶回落;当再次增加剂量或选用另一种他汀药物后, 转氨酶常不一定再次升高。他汀类药物的禁忌证是胆汁淤积和活动性肝病。某些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引起的肌肉病变分为三种情况: (1) 肌肉触痛; (2) 一过性血清肌酸肌酶 (C K) 升高; (3) 最严重的为横纹肌溶解症, 虽发生率小于0.1%, 但可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甚至危及生命, 应加以警惕。 (见本文第七节关于“他汀革命”与“拜斯亭事件”)
由于胆固醇的合成主要是夜间休息时在肝脏内完成, 因此多数他汀药物需要睡前服用, 但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作用持续时间长, 基本不受服药时间的影响, 普伐他汀于空腹或睡前服用最易吸收, 洛伐他汀与食物同时服用吸收更好。
含有他汀类疗效的国产中药是北大维信生产的血脂康胶囊。血脂康的原料取自于红曲, 但其工艺独特, 从中稳定的提取他汀类物质。1996年5月开始了首次大规模中药防治冠心病研究——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 (CSPS) , 至2003年12月30日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4年6月8日通过国家验收。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 全国19个省市66家医院4870例心肌梗死病人, 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表明, 长期服用血脂康可使冠心病发作减少45.1%,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危险下降56%, 死于冠心病的危险下降31%, 总病死率下降33%。减少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及旁路移植手术的需求。副作用极其轻微。血脂康胶囊用法:0.6g/次, 2次/日。1.2g的血脂康胶囊调脂效应相当于辛伐他汀10mg或洛伐他汀20mg的强度。血脂康除富含13种天然他汀外, 同时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用的物质, 协同发挥抗炎、抗栓及抗氧化作用。
(三) 主要降三酰甘油兼降胆固醇药
此类药物包括烟酸、烟酸衍生物及贝特类药物。
1. 烟酸及烟酸衍生物
烟酸, 属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作为维生素效用的剂量时, 可有明显的调节血脂的作用。烟酸类以降低三酰甘油为主, 大剂量应用时兼有降低T C和L D L-C以及升高H D L-C水平的作用。因此, 尤其适用于三酰甘油明显升高者、低H D L-C、L D L-C正常或轻度升高者。近年有研究提示H D L-C低的冠心病患者在已常规使用他汀的基础上, 加用缓释烟酸治疗效果好。
烟酸调节血脂的疗效及剂量与服药前的血脂水平有关, 血脂水平越高, 服药剂量宜大, 疗效也更明显。口服烟酸3~6g/日, 服药后1~4日三酰甘油开始下降, 5~7日L D L-C开始下降。H D L-C有轻度到中度增高。常用剂量:1~2g/次, 3次/日。为减少服药反应, 开始服药的3~7日内, 可服0.1~0.5g/次, 4次/日, 以后酌情渐增至1~2g/次, 3次/日。大剂量烟酸的绝对禁忌证为慢性肝病和严重痛风, 相对禁忌证为溃疡病、肝酶高及尿酸高。
烟酸的副作用为开始服药第1~2周内, 可见脸红、皮肤瘙痒、食欲不振、恶心、胃肠胀气、腹痛和腹泻。随着继续服药, 上述副作用可逐渐减轻, 以至消失。在饭后服药, 用餐时少喝菜汤, 服药时少饮水, 都可减轻服药后面色潮红等副作用。潮红是由前列腺素介入而引起的, 可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抗之。
2. 贝特类 (苯氧芳酸类)
此类药物主要降三酰甘油也部分降低胆固醇, 主要有氯贝丁酯、吉非贝特、非诺贝特、苯扎贝特、泛硫乙胺 (潘特生) 。
(1) 氯贝丁酯, 又名氯贝特、安妥明、冠心平, 是这类药中应用最早的一种。它能增强脂蛋白质酶的活性, 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等富含三酰甘油成分的水解。W H O双盲大规模试验证实, 氯贝丁酯不但降低三酰甘油, 而且降总胆固醇, 较明显的降低冠心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但它使服药者胆结石的患病率明显增高, 还使非冠心病者, 诸如胆结石、肿瘤及其他病因的病死率明显增高, 从而使服药组比对照组显示更高的病死率。由此, 氯贝丁酯实际上已被淘汰。
(2) 吉非贝特, 又名吉非贝齐、吉非罗齐、诺衡、康利脂、洁脂。常用剂量:0.6g/次, 2次/日。服药后3~4周明显见效。一般可使三酰甘油下降40%~60%, 总胆固醇下降10%~20%, HDL-C升高10%~20%。能够消退黄脂瘤, 改善心绞痛和间歇性跛行, 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率。该药的副作用有恶心、烧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其发生率约5%。胆结石发生率仅1%~1.5%。另外, 可见一过性转氨酶及CK活性增高, 对血糖可能有轻度升高。因吉非贝特有增强抗凝药物药效, 服药时应注意调整抗凝药的剂量。
(3) 非诺贝特, 又名力平之。据国外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为期2~6个月的临床观察, 三酰甘油降20.5%~5 3.7%, 总胆固醇降1 9.8%~2 4.3%, L D L-C降2 4.4%~28.1%, HDL-C升15.2%~37.9%, 纤维蛋白原降7.5%~19.6%。常用剂量:0.1g/次, 1~2次/日。非诺贝特能使血中乳糜微粒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加速降解, 降低三酰甘油水平, 进而可降低血中颗粒小而致密的、富含三酰甘油的LDL水平, 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发展。除调整血脂外, 非诺贝特还能降低血中尿酸水平, 可以用于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 亦可用于糖尿病患者。非诺贝特还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 改变血浆黏稠度, 改善血液流变学, 冠脉造影证明能减轻冠脉狭窄。不良反应较轻, 偶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尿素氮暂时升高, 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四) 降三酰甘油药
主要的降甘油三酯药为深海鱼油n-3 (ω-3) 脂肪酸。鱼油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成分为20碳戊烯酸和22碳已烯酸。n-3脂肪酸制剂降低三酰甘油和轻度升高H D L-C, 对T C和L D L-C无影响。每日2~4g, 可使三酰甘油下降25%~30%, 主要用于高三酰甘油血症。可与贝特类合用治疗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与他汀类合用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
六招降低血脂异常 篇10
1.减少全部脂肪的摄取量,病人要减少用油。许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想到蔬菜不要用炒的,用烫的。这只是其中一个方法,在煮鱼、煮肉时,人们会忘记所添加的油是相当多的。除此之外,鸡蛋、牛奶也含有50%~55%的脂肪,而法国起司(奶酪)热量中高达75%是来自于脂肪。除了降低食用油之外,也要减少高油脂的食物,如牛奶、蛋等。即使要食用乳制品也要选择脱脂的。
2.改变食用油。将猪油改成色拉油,不过有些植物性的高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却比猪油还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因为脂肪的成分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目前的趋势是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从橄榄油、菜籽油及花生油而来。其中橄榄油含量比较高,花生油含量相对较少。另外,鱼类也是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增加鱼类的摄取。
3.减少胆固醇的摄取。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是蛋类及内脏。
4.增加可溶性纤维的摄取。蔬菜、水果与全麦的全谷类是重要的来源。
5.减少容易上升血糖的食物,并增加不容易上升血糖的食物。如精致的糖类就应该要减少。
6.喝酒要适量,只喝1~2个酒精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