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投资哲学论文

关键词: 系统地 哲学 方法 投资

【摘要】:由于两者代表的经济利益不同,以及揭示事物本质和经济运动的规律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周期理论达到的目的也有本质性的区别。但是,由于两者同在资本主史制度下提出来的,且都是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又有共性之处。我们在吸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同时,应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周期理论包含的合理成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危机投资哲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危机投资哲学论文 篇1:

杰夫·奥克谢 如何在去杠杆形势中投资

奥克谢最近接受了采访系统地谈了他的投资哲学和投资方法,并对当下市场的状况做了解读。

问:你称自己有一个系统的方法。能描述一下投资过程吗?你是怎么产生投资想法的?

奥克谢:为了寻找投资想法,首先你要成为一个满怀求知欲的读者。一般我每天都要努力研究8到10个小时。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会寻找和当下宏观环境类似的历史时期,对其仔细研究。我现在是低负债,还是高负债?现在的经济衰退是什么类型的,是“资产负债表衰退”,还是“库存衰退”?必须要明白,我身处何处。

就像现在,自2008年经济衰退以来,我一直处于资产负债表衰退中,所以我翻阅美国过去200年的经济史,在过去200年里的八次经济衰退中,有一次是资产负债表驱动的衰退,就是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多元化在这种衰退中不能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这种衰退很少见,复苏也比较缓慢,而且容易受到外部冲击。所以一般情况下,银行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子会不好过。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日本,日经指数在1989年超过38000点,到2009年已经下跌到8000点。而且日本的房地产已经连续17年下降。

很多价值投资者是自下而上投资选股,我认为必须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者结合起来。作为他人钱财的管理人,我的第一目标是获得一个良好的风险调整后的复利回报。所以,投资者必须首先要防止下跌的风险。

按照沃伦·巴菲特的定义,风险是投资者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由于我在过去很多年持有很多的公司,我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因此比大众更了解具体的业务。在买入百事可乐之前,我跟踪研究一年多的时间,直到1983年,它在墨西哥的会计丑闻被曝光,我利用公司暂时困难导致的股票下跌而大举买入。

投资者需要时刻将公司基本面和股票价格进行综合权衡分析。我在1983年以9倍的市盈率买入了废物回收管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在1989年以40倍的市盈率卖出。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再将其买回,虽然它现在比1989年的价格要低。

投资需要具体的工艺,作为业务分析师,你要了解如果市场不存在了,公司业务的价值为多少。然后当公司股票的价格具有吸引力时,你就要准备买入了。

问:所以你的分析过程主要是从经济大画面出发,你说现在处在一个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过程,你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投资什么样的公司?

奥克谢:我们来看看整体经济的债务水平。我的办公室座位对面有一个图表,显示美国的总债务占GDP的比例在1933年为299.8%,目前超过350%。巴菲特曾说,第一,不要损失你的本金;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所以,如果你处于一个高债务的经济环境中,那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长将非常乏力。

发达国家有这样的高债务水平,GDP的年增长率就会在1%左右,你错误的投资决策不能寄希望于经济或者股市顺风而得到挽救。因此在投资中,决策将更加困难。

我开始做投资时是1982年,道琼斯指数在800点以下,1982年到2000年,是一个巨大的牛市,牛市和熊市的周期往往会持续18年左右的周期。因此,在投资中你既要看供给和需求,也要看周期。一切都在改变。最近商品市场的繁荣周期上升至115个月,超过高科技股热潮,其历时113或114个月。我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周期为114个月。一切投资都有周期性。所以你要明白,处于这些周期的何种位置。如果你处于18年的熊市周期中,比如1964年至1981年,道琼斯指数只上升1点。为了生存,你需要在买入时格外谨慎,并当价格处于泡沫阶段时出售(例如在1973年)。

问:你觉得上述情景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吗?

奥克谢:我只想说,考虑到整体债务水平较高,你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以确定所投资的企业可以在一段去杠杆的严酷时期内茁壮成长。美国现在的债务水平比2007年或者2008年还要高,在发达国家你会见识到去杠杆化的力量。美联储对利率的压制掩盖了去杠杆化过程。

我的投资倾向于那些为大众提供必需品的优质企业的低价股,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开展业务的公司。

问:在这种环境中,你认为什么样的公司会做得很好?

奥克谢:一方面,我喜欢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因此,我能选择的范围较广,然后我会发现,比如印尼的基本面非常不错,我所要研究的只是哪些国家的人们努力工作,他们是否注重储蓄,他们在追求什么。另一方面,我们都看到了中国乃至亚洲迅速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你要养活更多的城市人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必需品。现在个人护理和食品等必需品的需求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快2到3倍。现在全球有18亿中产阶级,并且每年增加1.5亿人,过15至18年可能会增加10亿人。在那些人的饮食中,蛋白质是基本必需品。中国现在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

我正在寻找那些将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且十分关注客户对自身信赖的企业。我希望在市场悲观情绪浓厚时,买入这些企业,那时的价格会非常具有吸引力,可以使我在5年内获得2到3倍的回报。

问:当你听或阅读新闻时,你是否会受到影响?

奥克谢:我每天试图找到哪家公司在行业内是非常杰出的,当它们遭遇到媒体事件,面临短暂问题的时候,我将准备入场。真正的长期投资者也是以价格为导向的,伟大的投资者面对恐慌时都非常理性。因此,危机正是机会。当高质量的公司面临不断的负面新闻时,股价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反映了极度悲观的预期,但是实际结果只是稍稍不好,你可以承受很少的风险而获得较好的回报。

在美国政府医疗保健政策不确定时,我买入唯朋公司(WellPoint),最后获得了20%的年收益。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讲,衰退和萧条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这时股价很低。自1947年以来,美国经济衰退的时间不超过5%。

问:最近,人们都在思考如黑莓、惠普和戴尔等公司可能是价值陷阱。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企业是价值陷阱?

奥克谢:变化的技术,如数字化的趋势,造成了许多价值陷阱,比如诺基亚。泡沫破灭后的抄底也可能是价值陷阱,因为之前极度宽松的货币条件已经透支了需求。通常情况下,一个泡沫破灭后,公司股票价格会在底部很长时间。

问:在你看来,经济萧条的尾巴会持续很长时间,对吗?

奥克谢:是的,可以看看日本政府干预的结果。在美国,自1999年以来,我们有过令人难以置信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导致了一些投资泡沫。美联储现在的干预延长了洗盘过程,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纠正供应和需求。

问:所以你投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Philip Morris,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烟草公司)、百事可乐、微软、沃尔玛等公司。关于菲利普莫里斯,你喜欢该公司的理由是什么?

奥克谢:我喜欢那些人们容易购买并且经常购买的产品,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最近全球人口超过70亿。大多数人只想在新的一天有一点点的乐趣。他们要了一杯咖啡,咬了一口巧克力,还有香烟,啤酒,可乐,等等,这些让他们有点愉快的东西。所以,我喜欢这样的事实,人们每天会自主的购买这些产品。政府并没有强迫他们购买,这不像风电或太阳能的安装,需要依赖政府的补贴生存。我想一个产品之所以获得人们的购买,是因为他们渴望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

最近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有一个远离廉价仿冒品和追求更高质量的趋势,特别是在食品方面。他们要的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人们希望购买有质量的西方品牌。俄罗斯人快要为立体脆(百事的一款产品)发疯了,因为他们爱它的味道。

问:所以是那些消费者直接消耗的产品,比如百事可乐也是一样?

奥克谢:是的。如果你看一下亚洲的人口,以及快速的城市化,企业需要快速的打开市场规模,作为一家小公司,你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百事可乐的很多产品都是休闲食品,这都是快消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正在努力使产品质量更好。如果食物的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快2至3倍,谁能保证供应呢?这将是乐购、百事可乐和沃尔玛等,因为你必须拥有足够大的规模。

杰夫·奥克谢(Jeff Auxier)是奥克谢资产管理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是一个以价值投资为导向的基金经理,截至2012年8月,奥克谢集中投资基金自1999年成立以来累计收益为125.53%,同期市场的收益率为23.15%。

作者:王存迎

经济危机投资哲学论文 篇2: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研究

【摘要】:由于两者代表的经济利益不同,以及揭示事物本质和经济运动的规律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周期理论达到的目的也有本质性的区别。但是,由于两者同在资本主史制度下提出来的,且都是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又有共性之处。我们在吸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同时,应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周期理论包含的合理成份。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危机理论 西方经济周期理论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并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有关经济危机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过程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种矛盾的发展、累积、加深和传播过程,危机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灭亡,并且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这种生产方式的痼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根治。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西方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忽视了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研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永恒的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排除了危机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内在联系。一些西方经济学派把经济周期认同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波动。有的学派甚至认为这只是市行情的变化,认过危机通过资本主义已经或正在实现无危机的发展。它们对经济危机和周期必然做出各种非制度因素的解释,先后提出自然因素决定论、创新决定论,实际周期论、需求决定论、供给决定论、投资过度论、货币供应论等方法论。

尽管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有着根本分歧且存在方法论的对立,但两者都是在同一背景下由不同的思想学家结合当前国家的实际情况而提出来的。虽然代表不同的学派。所持的观点和见解不同,但两者存在共通之处,它们都是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共性研究

(一)研究经济周期背景的共性

首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周期理论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提出来的。这是两种理论具有的最根本的相似之处。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虽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并没有采用完整系统的专著形式,而是把周期问题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运动中去分析,具有论述分散的特点,而对生产方式矛盾分析的内在逻辑关系,决定了这些分散论述的内在联系,其整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框架。

西方经济周期理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的。经济周期本身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早期西方经济学主要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周期进行归纳和描述。1860年开始,有关西方经济周期的描述逐步问世,并由西方经济学家纷纷提出来,然后由熊彼特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理论上总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长中短三种周期并存的经济周期理论框架,并一直沿袭到今天。

(二)经济周期表现形式的共性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到过周期的长度。例如:“在世界贸易的幼年期,自1815-1847年,大约是五年一个周期;自1847-1867年,周期显然是十年一次。”又如:“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由中等活跃、生产高度繁忙、危机和停滞这几个时期构成的、穿插着较小波动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产业后备军或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他又指出:“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但是,这里的问题不在千确定的数字。”并说:“直到现在,这种周期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决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

西方经济周期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大研究领域,其周期理论的发展遵循经济学发展的规律。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有一些零碎的关于一些经济问题的见解和看法,但还不成体系,也没有与经济周期相关的经济思想出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现象,为了适应和驾驭这些新的经济规律并解释这些新的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周期理论才得以诞生。

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一般认为主要有五种长度的经济周期,其中包括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库兹涅茨周期”(中长周期或“长波”)、基钦提出的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基钦周期(短周期)、朱格拉提出的平均长度为9至10年的”朱格拉周期(中周期),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平均长度为50年左右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以及约瑟夫,熊彼特建立的熊彼特周期模型。

(三)经济周期发展阶段的共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往往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发生,并且是隔一段时期发生一次。从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到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之间间隔可称之为经济周期。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组成。他在不少著作中描述了周期的各阶段的循环交替的顺序。在《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年)中,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循环。它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 在《资本论》第3卷中,他写道:“如果我们考察—下现代工业在其中运动的周转周期——沉寂状态、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崩溃、停滞、沉寂状态等等。”

尽管西方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周期提出过许多理论,但大多学者认为 “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渡动形态。但一个经济周期总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展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的序列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从一年以上到十年、十二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性质相似的、振幅与其接近的更短的周期” ,这个定义是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的非常经典的定义。

所以说资本主义的每一个经济周期都是由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所构成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对于经济周期发展阶段的表述具有一致性。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区别

(一)对经济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看法不同

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过,“可是我们这里谈的,不是以生产的比例失调为基础的危机,就是说,不是以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领域之间的分配比例为基础的危机”,而是指“带有普遍性的(相对的)生产过剩”。马克思在这里特别强调了经济危机并不仅仅是个别生产部门间的生产与需

求的不协调,而只有“整个市场上引起多少带有普遍性的(相对的)生产过剩”,才是经济危机。换句话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个别部门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调,而只有整个经济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严重比例失调,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严重失衡(前者超过后者),才能称作发生了经济危机。

在简单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就已经包含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马克思指出,“危机的一般可能性在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本身就存在,并且是双重的。如果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买和卖的分离中。如果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在两个不同的时刻分别起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的作用——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这两个时刻的分离中。”马克思的这一段话,说明了危机在两种形式上的可能性。商品交换上卖和买的分离是危机第一种形式上的可能性。商品价值实现时刻上的分离是危机第二种形式上的可能性。在没有第二种可能性的情况下,第一种可能性也可能出现,这就是说,在没有信用没有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的情况下,也有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在没有第一种可能性的情况下,即在没有买和卖彼此分离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第二种可能性。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看法有两种。一种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代表人物有萨伊、李嘉图等人,另一种认为存在这种可能,代表人物有西斯蒙第人。萨伊认为生产物是由生产物购买的,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萨伊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货币只是流通工具的说法,认为“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这就是萨伊的销售原理。根据这个原理,萨伊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

二、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不同

马克思认为一个危机周期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而固定资本的更新则是经济危机周期性或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从危机过后的萧条阶段开始,资本家积存的大量商品不断消失,不少资本家便开始进行大规模投资,大搞固定资本的更新,这样做的结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固定资本的更新,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扩大了生产的规模,使生产能力进一步盲目发展;同时,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生产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本家又可以大量解雇工人,工人的收入水平也随之下降,从而社会购买力逐渐缩小;再者,由于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只有在少数资本雄厚的大企业才能办到,这就会使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遭到大企业的排挤乃至破产。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日益相对缩小的社会购买力。因此,固定资产的大量更新,必然又一次使生产的盲目性增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会重新激化,最后又会爆发经济危机。

西方经济学因其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多种多样,提出的传导机制也是各不相同。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更多的是存在于市场经济运行方面或者是通过人的预期失误,或是通过闲暇的跨期替代等来传播经济波动的,注重对效用最大化的个人和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对经济冲击反应的研究。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劳动者通过判断技术冲击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来决定自己劳动供给量的改变,引起就业、产出的改变,导致整个经济的波动。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中提出的传导机制能够在经济到达衰退的最低点时,或通过市场自身的力量或通过政府的力量,让经济恢复均衡增长。

三、对经济周期产生后果的看法不同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既然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因此,不可能在保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消灭经济危机。而且,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爆发,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这些矛盾的尖锐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使生产力遭受一次巨大的浩劫,使生产水平倒退若干年,甚至几十年。周期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还提到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主要成因。

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经济学家的阶级立场和经济哲学决定其周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周期理论在根本问题上的分歧,但这并意味着现代西方周期理论中的任何观点和分析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它包含了某些符合实际的分析和观点,以及一些很有价值的技术分析方法,这都是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的。

我们在对待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周期理论方面既不能对西方经济周期理论采取完全的否定的态度,不学习、不研究,也不能采取“全盘西化”的态度,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主,同时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以此来指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作者:郁俏琰

经济危机投资哲学论文 篇3: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现实意义研究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时代在发展,该理论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创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经济危机理论;次贷危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在他们的著作中有着经典的论述。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商品因不能销售而积压,甚至被倒掉,出现了生产的过剩,所谓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不顾当时工人的消费水平,盲目的进行生产,结果有了发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同步,发生货币信用危机。我们知道,在自给自足的社会中,人们的交换在很小的范围内就能满足,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展到商品经济社会以后,人们的交换范围极大扩展,商品交换的频次和范围都增加了,仅靠原来的物物交换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资本开始频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马克思指出“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的那一时刻暴露得特别明显。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销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另一方面,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社会生产的目的, “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基础上,资本过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过剩结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因为在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量虽然会增加,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和实现这个剩余价值的条件之间的矛盾,正好因此而日益增长”。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不顾社会的实际需求,必然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生产规模,但这时市场上还没有这么多的货币供应量,危机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爆发,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马克思说“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进入了消费,实际上是堆积在转卖者的手中没有卖掉,事实上仍然停留在市场上……以前涌入的商品还没变成现金,支付期限却已到来。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无力支付,或者为了支付不得不给价就卖。这种出售同需求的实际状况绝对无关。同它有关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绝对必要,于是危机爆发了”。当然,危机的爆发是各种因素引起的,所以说,不能仅仅因为货币资金出现问题,就一定爆发经济危机,因为“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

其次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新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的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资本家为了提高劳动生产力,采用各种办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并且在这种利润率中越来越多取决于科学知识的发展,而不是生产机械的增加。面对经济危机,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会常常喜欢用他们的所独特的投资手段进行投资,如股票或货币,但是,资本家用这种价格投资不增加价值,整个资本家阶级控制总价值,因此,利润率平均增长但整个经济下降了。

另外,中西方的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继承发展。瓦尔加,1879年生于布达佩斯,1964年卒于莫斯科,苏联经济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生产过剩,并且是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危机只是一个事实结果,工人不能消费得起商品。他的观点基本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相同,不相同的是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萨米尔.阿明则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经济危机,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过剩的倾向的最佳体现。在资本主义这个体系中,只有建立起一套社会政治制度,并且该制度是与资本的自发倾向相反的、能够保证再分配合理的,这样才能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而这就与国家干预有关,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危机如此难以克服的原因。瓦尔加则分析了始于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其分析角度是,边缘地区社会的内部危机,西方世界内部关系的危机,东西方关系的危机。然而,斯威齐则认为,工人的工资增长太慢,赶不上产出扩张的步伐,因此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也就是剩余价值引起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工会的力量弱小所致。

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并进行了新的发展,当然,由于所处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其中的有些观点可能会有些偏激,但许多理论值得我们学习。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并没有过时,并且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确,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建立了完备社会福利系统,但这并不能说其剥削的关系已经消失,很多西方人认为,自己持有公司的股份就成为了企业的主人,这是资产阶级用变相的方式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价值,是隐形的剥削,工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其受剥削的地位。

2007年4月2日,美国最大次级债发行商新世纪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接着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起源美国的信贷危机波及全球金融股市市场,并将全球经济带入下降的轨道,美联储估计原本规模约1000亿美元左右的美国次贷危机,何以波及大量的金融机构,很多人将其归咎为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和难以估值、无法约束。近几十年的金融创新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金融衍生产品正是风险性最大的一个种类之一,由于其有跨期性、不确定和高风险性的特点,使其的杠杆性很大。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还在发生,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我国也受其影响,我们应该做的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首先要重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能因为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忽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地位,而盲目崇拜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借鉴的利用其中合理的部分才是正确的态度。还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敏锐地看出并尖锐的指出“一窝蜂的盲目崇拜西方哲学、西方经济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重视理论界文艺界以及整个思想战线的情况问题工作。首先要认识问题的严重性,认识改变思想战线的领导软弱涣散情况的迫切必要性”。

2.加强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发的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层含义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都要求社会生产按社会需要的客观比例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否则,就可能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在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不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我们知道,价格很直接的反应市场的供求变化,我们假设当把大量的资源配置到单一的生产部门时,该部门就成为发展的重点,可以满足国家的某种需求,但我们现在是商品经济社会,是多个社会生产部门同时生产,如果仅仅某个部门满足需求,整个社会生产就会失衡,价格出现波动,重点发展的行业价格下跌,而别的行业价格很高,这就需要综合平衡发展不同的生产部门。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各种产业的消费和积累没处理好,造成社会供给出现不平衡,从而引起价格波动,从而发生经济危机。

3.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可供运用的工具越来越多,银行间的同行拆借市场、票据承兑贴现市场、证券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已在金融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国既要看到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有利的一面,又要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防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泡沫。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Sweezy.P,Magdoff.H.Supply-side Theory and Capital Investment[J] .Monthly Review.2006.

[3]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的危机[M].贾瑞坤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M].马清文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5]符宇忠.徐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J].现代商业.2009,(12).

[6]余波.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历程与根源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09,(2).

[7]瓦尔加.二十世纪资本主义[M].沈勇译.北京:三联书店.1962.

(责任编辑/石银)

作者:邓玉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芦村中学学雷锋汇报材料 下一篇:经济危机投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