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输注治疗心脏病显示前景(精选2篇)
篇1:干细胞输注治疗心脏病显示前景
干细胞输注治疗心脏病显示光明前景---美国故事
伯尼.崔莱儿去年12月心脏病发作后,接受了标准治疗:血管成形术,医生用支架撑起打开她阻塞的动脉。随后,她又尝试另一种不同以往的治疗。她签署加入了一项临床研究, 经手臂血管输入干细胞, 让这些干细胞去完成机体自身不能完成的工作: 长出新的心脏肌肉。
伯尼是俄勒冈州的一名退休的职业护士, 自从她心脏病发作后, 开始多做运动, 吃的也更好了,伯尼说:“如果干细胞可以帮助我的心脏愈合更好或更快,这就值得一试。”
阿米什.拉维尔大夫是心血管专家,五年前来威斯康星大学医院的, 他来以前还没有这种干细胞的临床研究。拉维尔大夫说:“再生医学给成千上万那些血管成形术,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无效的心脏病患者带来了希望”。“许多患者最终死于心衰,根据美国心脏学会的资料,美国大约有500万心衰的患者,这些患者都被贴上了无医可寻的标签。”“而现在已经有了可供选择的疗法”
目前,拉维尔大夫的这些干细胞治疗是使用供者或患者本人来源的成体干细胞。他希望 10多年后胚胎干细胞或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也能用于这些类似的研究。现在这些成体干细胞的临床治疗是在检验心脏疾病中的一个较新的理论:就是心脏卒中或其他心脏疾病所造成的心脏损伤至少可以部分是可逆性的。拉维尔大夫说:“我们所做的是试着去恢复心脏的功能,而不是仅仅去着眼于去停止心脏的进行性损害。”
感恩节过后,伯尼感觉乏力呆滞,她已往装饰圣诞树时的热情也不在了。12月11日,半夜醒来时她觉得很烧心。这种感觉持续到清晨。她给自己的大夫打电话。大夫告诉她去急诊室就诊。在那里测试,发现她有心脏病发作。
一个星期后,她接受了干细胞输入。为了测试这种治疗是否真正有效。她本人不知道是否输入了真正的干细胞,还是安慰性输液。拉维尔大夫说:“输入的干细胞叫做间充质干细胞,是骨髓中两大类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其它像脐带,羊膜和胎盘等组织中也有这种细胞。这种细胞被认为能减少心脏病发作时的炎性反应,而炎性反应能进一步损伤心肌细胞。这种细胞也能鼓励心脏自己的干细胞长成新的肌肉。”
从供者采集的干细胞,经手臂上血管输给受者,损伤心脏组织释放的蛋白质,引导干细胞循血流到心脏留置到损伤心脏组织部位。这种干细胞移植到他人时似乎不会引起排斥,因此,受者不用使用药物来抑制他们的免疫系统。
伯尼是美国国家范围内临床试验在威斯康星大学医院的首例治疗病例。干细胞产品由Osiris Therapeutics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经处理的细胞可冷冻在血袋里,运送到治疗单位。临床试验预计治疗220例。
伯尼自心脏病发作以来一直骑自行车锻炼,在购物中心周围散步,避免红色肉类,吃低脂肪,低盐的食物。她说:“我感觉比我心脏病发作之前好多了,可能是输干细胞的缘故。” 威斯康星大学医院治疗的另一个患者史蒂夫.米拉,输入干细胞后也感觉好多了。三年前他因胸部疼痛也接受了治疗。“但病情恢复并没有持续很久”他说。史蒂夫71岁,多年来患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
多年来,与米德尔顿71岁,几乎不能走路,伴有剧烈的胸痛,胸口总要贴着硝酸甘油药贴,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以缓解疼痛,尽管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和几次血管成形术,但仍需上述药物维持。
在这项研究中,大夫给史蒂夫注射一种药物,动员他骨髓里的干细胞进入血流。而后,从血液里采集和分离干细胞。接着医生用一种特殊的导管,将干细胞注射进入心脏肌肉。此后不久,他便可以走更远而无疼痛,也减少了硝酸甘油的使用。治疗后,史蒂夫大约有四个月的良好状态。随后慢慢回复到以往的状态。
目前大多数临床研究主要在为了确定干细胞疗法是否安全的。以后的研究可能会包括几种不同剂量的干细胞输入或更加特异性的干细胞输入,以便确定这种治疗能使患者获得多少益处。
伯尼(左)在威斯康星大学医院运动医学楼使用NuStep训练 器材时,临床运动理疗师劳拉.翟勒(右)准备检测伯尼的血压。
篇2:干细胞输注治疗心脏病显示前景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期,脐血,单个核细胞,肝功能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其治疗重点及难点在于如何有效促进肝细胞再生并代替纤维组织。在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急慢性损伤及修复的过程中,肝细胞的再生起重要作用。有证据显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成肝干细胞及肝细胞,从而参与肝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和重构,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1]。笔者研究了人脐血有核细胞输注对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试图寻找一种治疗肝硬化的新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2010年1~12月郑州人民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行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者29例,选取同期住院未行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7岁,平均52.4岁;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26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肝功能Child B级9例,Child C级20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1~68岁,平均51.9岁;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18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肝功能Child B级6例,Child C级14例。诊断及分型标准依据2005年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病程、肝硬化原因构成、Child-Pugh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同时行内科对症治疗,包括保肝、利尿治疗。两组患者综合药物治疗基本一致。如非抢救或病情特殊需要,尽量避免使用白蛋白、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所有治疗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80例健康供脐血产妇于婴儿娩出后断脐,无菌条件下将脐血收集到含抗凝剂的采血袋中。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分离出有核细胞,以生理盐水重悬,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3×106/ml。输注方法:首次采用经肝动脉穿刺介入输注,之后各次经前臂静脉输注,每次输注1×108~3×108个脐血单个核细胞,每周1次,平均每人2.8次。
注:与术前比较,t=2.255,*P=0.036;t=2.700,☆P=0.014;t=2.259,▲P=0.035;t=3.059,#P=0.006
1.3 疗效观察
术后观察指标包括三部分:一是临床症状、体征;二是实验室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4、8周复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浆白蛋白(ALB)、胆汁酸(TBA)、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三是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C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Dennett-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及体征
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4周后,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开始改善,其中食欲改善、乏力减轻分别为17例(85.0%)和27例(93.1%);浮肿、腹水减少分别为16例(80.0%)和25例(86.2%);腹胀减轻分别为16例(80.0%)和24例(82.8%);黄疸减轻分别为9例(45.0%)和16例(5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肝功能改变
治疗组患者进行脐血有核细胞输注4周后,肝功能化验指标已经出现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8周时TBIL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较术前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LT、胆汁酸较术前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ALT下降在4周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除ALT外其余指标至第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凝血功能改变
进行脐血有核细胞输注后,治疗组患者PT第4周时已较术前下降,术后4周及8周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凝血功能有所改善;术后4周及8周FIB较术前上升,APTT、TT较术前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各指标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4 不良反应
有1例患者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时出现术后低热(37.9℃),24 h内自行缓解。其余治疗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失代偿性肝硬化临床治疗上主要以保肝对症及预防并发症为主,治疗总体效果不甚理想。脐血作为造血干细胞的一个来源近年来受到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Kakinuma等[1]及唐晓鹏等[3]证明脐血单个核细胞具有横向分化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表达肝细胞表面标志如ALB、CK18、Thy-I、c-kit等。Lee等[4]证明,在肝纤维化患者正常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大为减少,脐血单个核细胞可随循环植入肝脏增殖分化成肝细胞,从而改善肝功能。郑宣鹤等[5]、唐晓鹏等[6]以脐血治疗肝衰竭患者,均发现可以有效升高白蛋白、降低胆红素、转氨酶及改善凝血功能。
注:与术前比较,t=2.859,*P=0.010;t=2.523,#P=0.025
本研究显示经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后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患者症状好转,其胆红素水平较输注前降低、白蛋白水平升高,同时凝血酶原时间减少,反映患者肝脏功能有所改善。在输注途径的选择方面,笔者采用了首次给予肝动脉穿刺介入输注,之后经静脉输注的方式。经肝动脉穿刺介入输注,一方面可增加到达肝脏的单个核细胞数量,另一方面可先行肝动脉造影排除小肝癌可能。但其为有创操作,增加患者痛苦、费用,并有动脉栓塞等风险,患者不易接受,故除首次之后的输注均采用了经前臂静脉的方式。本研究观察的治疗时间较短,输注的单个核细胞是否能够在体内持续成活、真正控制或减轻患者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疗效是否为一过性还是能持续存在尚待进一步观察确定。总体来说本研究证实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对肝功能的某些方面改善是有帮助的,有望成为失代偿性期肝硬化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Kakinuma S,Tanaka Y,Chinzei R,et al.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as a source of transplantable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J].Stem Cells,2003,21(2):217-227.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3]唐晓鹏,陈丽敏,李异,等.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6):435-437.
[4]Lee KD,Kuo TK,Whang-Peng J,et al.In vitro hepatic differentiation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Hepatology,2004,40(6):1275-1284.
[5]郑宣鹤,唐晓鹏,陈军,等.脐血与成人鲜血治疗重症肝炎疗效比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21(6):549-552.
相关文章:
心脏破裂02-10
产品生命周期及相关策略02-10
脑膜瘤术后护理60例分析02-10
精神障碍的概念与病因02-10
细胞瘤生物学论文提纲02-10
心脏教案02-10
心脏瓣膜02-10
心脏猝死02-10
心脏功能02-10
心脏急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