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韵律活动《遇见舞》教案

关键词: 拍手 小节 动作 韵律

大班韵律活动《遇见舞》教案(通用13篇)

篇1:大班韵律活动《遇见舞》教案

大班韵律活动《遇见舞》

本资料由幼教廖老师分享,如需配套音乐请加扣扣:一零一四四八二八四一

◆演唱部分动作建议

前奏 随乐做拍手的动作

1-4小节,随音乐节奏做“走”的动作,并在最后一个音符时拍手。

5-6小节,背对背扭扭屁股。

7-8小节,面对面做鬼脸。

9-10小节,同5-6小节。

11-12小节,同7-8小节。

◆游戏玩法建议

1、合乐做动作模型:幼儿自己随乐做动作。

2、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两名幼儿游戏。

3.大公鸡来了时(低八度音乐响起间奏):幼儿定住,摆一个造型静止不动,“大公鸡”在其中来回走动,以多种方式逗毛毛虫。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旋律,能合乐做出“扭屁股”、“做鬼脸”的逗乐动作,并保持造型不动。

2、迁移故事情境,与同伴合作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的动作空间方位,并创编不同的鬼脸动作。

3、享受运用肢体、表情动作与同伴玩诙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剪辑好的音乐、电脑播放器、幼儿人手一只手腕花。

2、经验准备:幼儿有站双圈跳集体舞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师:一天,在草地上,毛毛虫们在找朋友做游戏,他们找到了一个好朋友,扭扭屁股做鬼脸。玩得正高兴,一只爱吃毛毛虫的大公鸡来了,毛毛虽立刻一定不动,大公鸡以为是石头就走了。

2、创编“扭屁股”“做鬼脸”的动作模型。

师:我是一只毛毛虫,我要去找朋友了,扭扭屁股,每个人都扭一扭,还要做鬼脸,怎么做?

3、初步感受音乐,并合乐做动作模型。师:现在,毛毛虫们,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坐在椅子上玩一玩。(2遍)

师:毛毛虫们轻轻起立,我们一起听着音乐站在椅子前玩一玩。(1遍)

4、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

(1)师:毛毛虫要和朋友背对背扭屁股,还要面对面做鬼脸逗乐。你们可以怎麽做?

(2)师:请你和你的好朋友找个空地方试一试。

(3)请个别幼儿示范。

(4)教师哼唱音乐,幼儿随乐做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的动作。

(5)幼儿随乐游戏。

5、创编不同的做鬼脸逗乐的动作。

(1)师:还可以怎样做鬼脸逗乐?请你来试试。看看他的鬼脸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的手是怎么放的?

幼儿听音乐变换鬼脸造型进行游戏。

6、迁移双圈舞的经验,换朋友进行游戏。

(1)讨论换朋友的方法。

师:我们在跳舞时换朋友,经常用什么队形换朋友?

师:现在男生站在里圈,女生站在外圈,男生不动,女生换朋友,怎么换?

师:做什么动作的时候换朋友的?拍手时又是和好朋友在做什么呢?

(2)教师哼唱音乐,幼儿站双圈尝试换朋友。

(3)幼儿听音乐完整游戏。

7、戏剧游戏:毛毛虫与大公鸡。

(l)师:这回啊,毛毛虫们,可能在玩游戏的时候真有大公鸡要来做我们哦,我们要怎么样?能不能动?我们先试一试,我来挠挠这只毛毛虫,嗯,他没动,是个小石头,这只呢?

(2)邀请客人老师扮演角色参与游戏。

三、友情提示

1、在游戏活动环节组织过程中,教师遵循团体律动的傻瓜教学流程:放事一一动作一一音乐一一游戏(动作方位、游戏、交换舞伴等等),采用逐步累加游戏元素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幼儿创编、熟悉动作模型,在初步熟悉动作模型和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探索背对背扭屁股及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接着再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鬼脸造型并游戏,最后再加人大公鸡逗引的游戏玩法。

2、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可调整游戏难易度,如,降低难度时,可在音乐的第2、第4小节时,不必强调幼儿在乐句句末拍手。

篇2:大班韵律活动《遇见舞》教案

1、学习踵趾小跑步,能随音乐完整舞蹈,感受音乐的情绪。

2、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小椅子大胆的创编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3、体验、表现律动的情趣,并学习与他人合作舞蹈,体验合作的快乐。活动准备:

1、《泼水歌>音乐CD

2、小椅子(人手一把)并将小椅子围成圆形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需找新朋友,激发幼儿兴趣

l、导语: “小朋友,好漂亮的活动室,有这么漂亮的地板、镜子、彩灯„„伸出小手和它们打个招呼吧!”(渗透语言节奏:嗨嗨你好呀)

2、音乐响起,幼儿按逆时针行走,教师引导,师幼根据节奏相互问好。伴随音乐,幼儿进入室内,感受音乐的情绪以起到熟悉音乐的节奏特点。

二、基本部分:

1、谈话引导,创编与新朋友初次见面的动作。

①、小椅子朋友已经在静静地等候我们啦!现在,轻轻地走到我们的小椅子朋友面前,笑眯眯站好!

②、幼儿自由创编,根据教师的语言提示,用简单的动作固定的节奏和小椅子相识。嗨嗨,你好呀

嗨嗨,握握手一一嗨嗨,抱一抱一一嗨嗨贴贴脸。

2、解决重难点,了解并运用踵趾步:

(1)、师:我的新朋友很喜欢徐老师,瞧,她轻轻地抱了抱我,小朋友赶快让小椅子朋友也抱抱你们吧!

(2)、师:好开心,我的小脚都唱起了歌,跳起了舞,你的小脚会唱歌吗?引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踵趾小跑步

(3)、提高踵趾步的难度:随音乐围着小椅子移动进行、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搭着小椅子逆对针方向在圈上进行。将A、B两段音乐与律动相结合,完整完成椅子舞。

(4)、教师示范,幼儿学习。

3、完成椅子舞,感受合作的快乐

师:每个小朋友今天都找到了椅子朋友,我们来和我们的新朋友打打招呼。

三、结束部分:

1、进行抢椅子游戏,幼儿随音乐进行动作,当音乐停止时,幼儿抢椅子坐下,没抢到椅子的小朋友,下一轮游戏时她做动作,集体模仿。

2、与客人老师一起游戏做动作。

篇3:小园丁种树——大班韵律活动

春天到了, 这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能观察到树木开始长出新芽。所以, 我便想到以树木生长的阶段为主线来设计一个韵律活动。本活动选用的音乐活泼愉快, 节奏为4/4拍。A、B、C、D四段音乐为相同的旋律, 分别对应小树生长的四个阶段。《小园丁种树》这个小故事的情节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树木生长的规律和对舞蹈律动内容的识记, 能很好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 让儿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参与活动。

二活动目标

第一, 通过教师讲解、观看PPT, 了解树木发芽生长的过程。

第二, 结合欢快的音乐, 学习用动作表现小树生长的过程和小园丁浇水的过程。

第三, 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感受音乐, 体验小园丁种树与小树生长的愉快情绪。

三活动准备

PPT, 乐曲 (见资料链接) , 手工枝叶条若干, 手工洒水壶若干。

四活动过程

1. 听小园丁种树的故事

先请幼儿完整地听一遍故事。结束后, 教师进行提问。

师:小园丁的小树长好了, 我们都替他感到高兴。那么, 小树生长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小树的生长离不开什么? (种子、绿芽、树苗、小树) 、 (水、泥土)

2. 简单认识小树生长的四个阶段, 看图唱儿歌并欣赏乐曲

第一, 教师在讲第二遍故事的同时, 引导幼儿在故事中找到答案, 并通过PPT播放小树生长的四个大阶段 (种子、绿芽、树苗、小树) 的图片。

第二, 充分理解小园丁和小树的形象。引导幼儿发挥想象, 大胆表现出小园丁和小树的形象。

师:小园丁是怎样给小树浇水的?大家平常在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妈妈给花草浇水呀?

种子有叶子吗?那我们怎样来表现呀? (蜷缩身体, 蹲姿, 团身等。)

种子发芽以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呀?绿芽长出了几片嫩绿的叶子。

树苗长高了, 长出枝干了, 比绿芽的叶子长得更多了。

树苗越长越高, 树叶越长越多, 枝条越来越长, 最后就长成一棵小树了, 你看它的枝叶多茂盛呀!

第三, 展示小树生长四个阶段的结构图, 并引导幼儿看图念儿歌。

师:种子种子快长大, 我给你来浇浇水。绿芽绿芽快长大, 我给你来浇浇水。树苗树苗快长大, 我给你来浇浇水。啊!我的小树终于长大了。

3. 师生分享对歌曲的理解, 进一步感受歌曲

乐曲的四段旋律是一样的, 每一段旋律有四个八拍。这四段旋律分别代表小树生长的四个阶段, 幼儿应该可以较好的区分。

第一, 请幼儿聆听乐曲2~3遍。结合PPT的结构图示, 教师引导幼儿将小树生长的四个阶段与四段旋律对应起来。可以边听边与图示对应起来。

第二, 结合A段音乐表现种子

师:小种子是怎样睡在泥土里的呀?

请幼儿大胆表现, 教师帮助其梳理动作要领:身子蜷缩成团。1234拍不动, 5678拍动头;2234拍不动, 5678拍动屁股;32345678拍仰头后摇头表现喝水;42345678拍起身成跪坐状态, 变成绿芽阶段。

第三, 结合B段音乐表现绿芽。

师:种子长成绿芽了, 绿芽是怎么样的呀?

动作要领:跪坐状态, 双手摆在胸前成绿芽状。1234拍左右各交替摆动2次, 5678仰头, 双手抖动, 表现绿芽喝水;第二个八拍重复;32345678仰头, 双手抖动;42345678跪坐不动, 将手举高过头顶, 双手在左斜上方和右斜上方, 变成树苗状态。

第四, 结合C段音乐表现树苗

师:你看, 绿芽长出枝干了, 小朋友们想不想让它长得更高呀?

动作要领:跪坐状态, 双手在头顶左、右斜上方。1234拍左右各交替摆动2次, 5678仰头, 双手抖动, 表现树苗喝水;第二个八拍重复;32345678仰头, 双手抖动;42345678双手保持起身站立。

第五, 结合D段音乐自由表现小树与小园丁玩耍。

师:我们的小树长好了。现在我们来想象小园丁是怎么给小树浇水的呀?

小园丁的动作要领:4拍跑跳步, 4拍双手拿水壶左右摆动2次给小树浇水。此动作贯穿小树生长阶段的整个过程, 幼儿利用跑跳步多方位围绕小树, 只在每个八拍的后4拍对着小树浇水。D段音乐为幼儿自由发挥阶段, 表现的是小园丁和小树玩耍嬉戏的场景。

第六, 教师带领幼儿从头梳理动作, 分发道具。

道具使用要领:首先将枝叶条的大环套入手腕中, 小环套入小拇指中。种子阶段注意将手藏在身子下, 不露出道具。到C段音乐第四个八拍时, 将小环从小拇指中取下, 使枝叶条自然垂在两旁, 成小树。

小园丁跑跳时单手拿洒水壶, 随身体自然摆动。给小树浇水时双手拿水壶。

师:我们把刚刚编的动作融入到音乐中, 小朋友们愿意跟老师一起试试吗?

4. 扮演游戏:小园丁种树 (跟音乐)

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环节, 教师使用枝叶条和洒水壶进行扮演。

第一环节,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扮演小树, 突出小树生长的特点。

第二环节,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扮演小园丁, 体现小园丁对小树的精心呵护以及小园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第三环节, 教师扮演小园丁, 幼儿独自扮演小树。也可以角色互换, 教师扮演小树, 幼儿独自扮演小园丁。

第四环节, 两位老师一同进行示范。将幼儿分成两人一组, 一个扮演小园丁, 另一个扮演小树。每一组分发一个洒水壶和若干枝叶条。

A、B、C段音乐为固定动作, D段音乐为幼儿自由创编部分。因为大部分幼儿还没有能力创编四个阶段的乐章, 当幼儿想不出动作时就会呆立在那里。如果四个乐章都是整齐划一的动作则过于刻板无聊, 所以留一个乐章给幼儿自由发挥想象是比较合适的。

五活动延伸

第一, 回家向家长叙述小树生长的过程以及小树生长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种子进行栽培, 过一段时间后在幼儿园与老师和同伴们分享经验。第二, 根据自己的想象尝试制作枝叶条和洒水壶, 或者在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物品作为道具, 跟着音乐为家长表演小园丁或者小树。

六活动反思

1. 将儿童的故事情节融入教学活动中

幼儿因其本身的特殊性, 导致他们对情节丰富、形象鲜明的儿童故事非常感兴趣。儿童具有泛灵性, 喜欢给予动物和植物注入人的思想和情感。在活动设计中加入对小树生长的模仿, 能吸引孩子的眼球、贴近孩子的心灵, 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与到韵律活动中来。

2. 教学工具的合理使用

道具的使用能为活动增添气氛, 突出人物的特点, 使形象更加鲜明。而且, 这些道具都是与动作完全融合的, 不会成为幼儿的累赘。使用这些道具还能锻炼幼儿的动作技能。如本文活动中的枝叶条, 幼儿要事先将其缠绕在手腕上, 等长成“小树”时, 需将树叶转变为枝叶条。通过对道具的掌控, 促进了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活动中所使用的道具可以利用卡纸制作,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化或者用生活物品进行代替, 如幼儿日常用的水杯可以代替洒水壶。我相信, 效果也是同样好的。

PPT的使用通过对幼儿视觉的刺激, 使幼儿更加兴奋、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这些图片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小树生长的四个不同阶段, 符合幼儿具体的形象性思维。而最后的结构图能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加深印象。在听音乐的环节, 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幼儿听, 一边指着图片, 帮助幼儿将音乐和故事情节联系起来。PPT属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也符合当今现代教育技术的潮流。

3. 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创造”

本活动的设计是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小树和小园丁的形象进行表现, 再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律动, 然后在律动过程中创编自己的动作。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动作, 不要求一板一眼地按照老师的动作学习。但是, 教师不应该完全放手让儿童随意跳, 这样容易造成课堂的混乱, 也不利于儿童对乐感的提高。韵律活动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 需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如果盲目让幼儿“创造”, 往往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正所谓“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 只可能有中生有。”一定的模仿、学习是需要的。如果幼儿连最基本的节奏感和最简单的舞蹈技能都不了解, 如何进行创造?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准确把握课堂, 努力在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创造”中寻找平衡点。

七资料链接

第一, 《小园丁种树》讲的是从前有一个老园丁和一个小园丁。一天, 小园丁对老园丁说, 我想种一棵小树, 和它一起玩耍。于是, 老园丁给了小园丁一粒种子。小园丁高兴地跑回家, 将种子放在家门口的地上, 对着种子喊道:“喂, 种子快长大呀!”老园丁听见了, 赶忙跑过来说:“你这样可不行。”“那怎么办呢?”小园丁问。“让种子睡在地里, 用泥土给它盖上被子, 用水壶给它浇浇水, 等过些天, 它就慢慢长大了。”

小园丁照着老园丁所说的, 将种子埋在地里, 每天都用小水壶给它浇水。他一边浇一边轻轻地说:“种子种子快长大, 我给你来浇浇水。”

过了几天, 小园丁惊讶地发现, 地里冒出了绿芽, 非常可爱。小园丁继续给它浇水, 愉快地说:“绿芽绿芽快长大, 我给你来浇浇水。”

又过了几天, 绿芽长成了小树苗。小园丁开心极了, 说:“树苗树苗快长大, 我给你来浇浇水。”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 小树苗越长越高。有一天, 小树苗长得和小园丁一样高了!

小园丁笑着说:“啊!我的小树终于长大了。”小园丁和小树紧紧地抱在一起。你瞧, 他俩多亲热呀!

第二, 欢快—热情纯音乐。

第三, PPT。

篇4:大班韵律活动教案:洗手帕

1.引导幼儿根据乐曲旋律,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并用两种不同力度、速度的洗手帕动作来表现。

2.通过洗手帕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导幼儿体验劳动后的愉快情绪。

活动准备:

1.手帕、搓板各1块,小盆1只。

2.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出示手帕,教师演示洗手帕的方法。

①听!是谁在哭呀?(手帕)

②你们看一下,手帕为什么会哭呢?(原来手帕脏了)。

③手帕脏了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怎样洗呢?(幼儿自由演示)

2.帮助幼儿熟悉乐曲旋律、结构,听辨音乐的强弱、快慢的变化。

(1)小朋友,你觉的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呢?(有快、有慢、有轻、有重)

(2)当音乐又快又重时,应怎样洗手帕呢?

(3)音乐又慢又轻时可怎样洗手帕呢?

3.请幼儿分段听音乐,练习两种洗手帕的动作。

在练习过程中,提醒幼儿要根据音乐的节奏作动作。

4.组织幼儿完整的边听音乐边做洗手帕的动作。

篇5:擦镜子大班音乐韵律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会用肢体语言创编擦镜子的相应动作。

2、学习两人配合表演镜面擦镜子的动作。

3、能根据音乐节奏与同伴合作创编律动。

活动准备:1、幼儿有观察家人擦镜子的经验。

2、律动音乐、墙面大镜子、每人一块小抹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擦镜子

1、提问:你们看过或亲自擦过镜子吗?

你们都是怎么擦镜子的?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于擦镜子的经验,并用相应动作加以模仿,请其他幼儿跟随模仿他的动作。

二、幼儿亲自尝试、感受擦镜子

1、教师提出问题请幼儿在擦镜子时观察。

师:你在擦镜子的时候都用了哪些好看的动作?

在你擦镜子的时候,镜子里的你在做什么?

2、请幼儿自己到镜子前用抹布尝试擦镜子。

3、幼儿讲述擦镜子的.动作,并展示自己的动作,请其他幼儿模仿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4、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发现镜中影像与自己动作的关系

师:镜子里的你和镜子外的你在动作上有什么特点?

三、欣赏音乐,请幼儿根据音乐来创编擦镜子的相应动作

1、请幼儿完整地倾听音乐,说一说自己听完音乐后的感受。

2、教师播放A乐段,引导幼儿来创编擦镜子的不同动作,教师观察幼儿的不同动作,及时对幼儿的有创意的动作给予回应。

3、教师播放B乐段,引导幼儿来创编洗抹布的不同动作。

4、教师播放A'乐段,请幼儿来创编表现自己劳动后喜悦心情的动作。

5、幼儿完整的跟随音乐来表现自己擦镜子的不同动作,教师在不同乐段用语言来提示幼儿动作表现的内容。

四、教师引导幼儿合作表演擦镜子的动作

1、教师与配班老师跟音乐共同示范擦镜子的动作。

2、提问:你们发现我和张老师的动作有什么特点了吗?

引导幼儿发现两位老师动作的方向、节奏等都是相同的。

3、请幼儿集体来模仿老师的动作,做老师镜子中的影像。

4、请幼儿两人一组尝试合作模仿擦镜子的动作。

教师将幼儿分为镜子外的人与镜子中的影像两组,提示幼儿:镜子里面的影像要迅速跟随镜子外面擦镜子人的动作。

5、交换角色表演。

篇6:大班韵律活动教案:红鼻子马戏团

1、感受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能根据情节创编夸张滑稽的动作。

2、能大胆地表现马戏团的喜剧风格,体验享受表演的乐趣。活动准备:

红鼻子马戏团音乐课件。教师道具:红鼻子一个。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扮演红鼻子小丑,带领幼儿学小丑跳开场舞。

2、你能说说小丑都表演了些什么呢?

3、幼儿表演。(小丑走路、跳绳……)。

二、观看课件,模仿小丑表演。

1、说说看,你喜欢哪些精彩的节目?(胖小丑走路、踩独轮车……)

2、幼儿模仿表演。

3、重点指导幼儿表现小丑夸张、滑稽的动作。

三、发挥自己的想象,创编新节目。

1、红鼻子小丑们每天表演这些节目都腻了,你能帮他们想一些新节目吗?

2、鼓励幼儿大胆地创编动作。

四、模仿小丑夸张的风格,扮鬼脸。

1、听音乐表演节目,等到小丑的叫声响起,就扮滑稽可爱的鬼脸。

2、完整地随音乐表演节目。

篇7:大班韵律活动《遇见舞》教案

第1-12小节:教师扮演“山狗”,邀请幼儿去跳舞,幼儿做睡觉的动作,当被邀请时,醒来、拒绝(摆手),说:“不去!”

第13-16小节:教师回座位,邀请幼儿去寻找宝藏,全体幼儿做起床动作(教师预令:“去寻宝”)。

第17-32小节:前2小节做活泥巴的动作,后2小节做贴泥巴的动作。交替4次。(教师外示:活泥巴,伪装自己!)

第33-48小节:前2小节作走路,后2小节做“左看看、右看看”的动作。

第51-56小节:“左听—下,右听—下”的动作(每3小节转换一次)。

第57-60小节:双手做“听”的动作。(等待指令)

结尾:引人情境(马蜂来了,狗熊来了,臭鼬大王放屁),幼儿做相应反应:原位、做木头人和晕倒在地,不动。

◆游戏玩法建议

此游戏为不确定结果的反应游戏,建议逐一加入游戏元素,从“马蜂来了”幼儿跑上位开始;游戏2-3遍后,再引入“狗熊来了”幼儿做木头人造型,教师引导幼儿造型的多元化;最后集体讨论“晕倒”的动作造型后,整体玩游戏。从“狗熊来了”一“臭鼬放屁”一“马蜂来了”。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尝试随乐表演故事《山狗和臭鼬》的基本情节一一寻宝。

2、尝试在蜜蜂、熊来了的变化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动作表现:迅速回位,停住摆造型。

3、初步体验在多变的故事情境中,表演的诙谐幽默。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引出活动

师:臭鼬大王肚子饿了,让山狗到山下的村子里找小动物来吃,山狗说:“跟我去跳舞吧”,小动物们都不愿意,“那我们去寻宝吧?”小动物一听,“耶”,全都欢呼着要去。可是宝藏是有强盗看守的,我们要用泥巴把自己糊起来,不让强盗发现我们。

2、师幼共同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动作。

师:我们来试试。

3、用动作感知完整音乐。

(l)幼儿集体在座位上感知音乐。

师:等我们把身上贴满泥巴以后啊,我们就能去寻宝啦!

师:寻宝之前,小动物们先美美的睡上一觉。

(2)幼儿集体散点感知音乐。

师:刚才我们都没有找到宝藏,这次啊,我们要换一个山头试试看。小动物们先休息。

师:好像有情况,你们不要动!我来去看一看。

师:啊!蜜蜂来啦!

师幼一起抱头跑回座位。

3、感受情境变化,完整随乐游戏。

(1)讨论在狗熊来了的情境中,小动物的动作表现。

师:蜜蜂来了,我们怎么办?狗熊来了,我们怎么办?

(2)引出臭鼬大王

师:哎呀,我闻到一股臭味,会不会是臭鼬大王放的屁呢?哎呀,真臭,捂都捂

不住,哎呀,受不了啦(吐),天哪,怎么这么臭啊,我实在是受不了啦,我被臭晕啦!

集体讨论“晕倒”的动作,集体练习。

4、结束

篇8:大班韵律活动《遇见舞》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段的起止,合拍地做动作表现乐曲的结构。

2.在“打斗“的互动情境中,尝试通过两两合作一对一“挥棒击打”、“快速躲闪”、“对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B段乐曲的三段乐句。

3.假猴王迅速倒地造型坚持不动,真猴王检查时要用让对方舒服的力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活动前幼儿有过两两合作进行游戏的经验。

2.剪辑好的《金箍棒》音乐。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回顾故事,并根据故事尝试创编简单的动作。

师:孩子们,金箍棒是谁的武器?(美猴王孙悟空。)是美猴王孙悟空的。他经常得意地称自己为“俺老孙”。

师:美猴王的家在哪里?(花果山。)花果山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

师:美猴王得到了如意宝贝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怎么拿?

师:美猴王有哪些本领?(72变。)如果你是美猴王你想变什么?(假如幼儿 回答小兔,教师就和幼儿尝试玩变小兔的游戏,即教师说“变”的时候幼儿 就慢慢变出小兔的造型。)你还想变成什么?(教师和幼儿继续玩“变”的游 戏。)

二、师幼一边随意做动作一边完整感知音乐,共两遍。

师: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美猴王孙悟空的音乐,我们一起来 玩一玩。(播放完整音乐第一遍。)

师:音乐里最后两句美猴王在干什么?(好象在追,打妖怪。)

师:我们再来玩一玩,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的在追打妖怪呢?(播放完整音 乐第二遍。)

三、进一步感知B段音乐,尝试用打斗、躲闪、对打动作表现B段乐曲。

(一)教师哼唱,师幼尝试用打斗、躲闪、对打动作表现B段乐曲。

1.教师一边哼唱B段第一乐句一边示范打斗动作。

师:在《真假美猴王》的故事里,虽然美猴王孙悟空被师父赶走了,但他却 一直想着师父。当他知道假猴王打伤了师父,就立刻找到假猴王,拿起金箍 棒向假猴王打去。仔细看,他是怎么打的?

2.教师哼唱B段第一乐句,幼儿模仿教师练习打斗动作。

师:在“金箍”的时候做好准备,在“打斗”的时候打斗,一起来试一试!

3.尝试练习加油后说“吼嘿”为真猴王鼓劲。

师:刚才我看到一位小朋友一下一下的打斗,和音乐非常合拍。等一会儿我 说完加油,你们就为真猴王鼓鼓劲说“吼嘿”!

4.教师哼唱,师幼尝试用躲闪动作表现B段第二乐句。

师:当真猴王挥棒打假猴王,假猴王马上要反击,真猴王就要躲闪,怎么躲? 做给我看看。现在我们想象一下假猴王在反击你,我们一起来躲闪。

5.教师哼唱,师幼尝试用对打动作表现B段第三乐句。

师:经过了打斗、躲闪、真假美猴王开始对打了,一边对打,一边神气地告 诉对方:我是真的美猴王。在对打的时候,我说完加油,大家说:我是真的美猴王。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二)师幼随B段慢速音乐尝试表现打斗、躲闪、对打动作。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来试一试,注意了在打斗的时候打斗、躲闪的时候躲闪、对打的时候对打。

四、师幼共同扮演真猴王完整表现音乐一遍。

师:现在我们都是真的美猴王,我们合着音乐完整来玩一玩。要注意音乐里 先说了什么,等音乐说打斗的时候我们再打斗。(播放完整音乐第三遍。)

五、教师扮演假猴王,全体幼儿扮演真猴王,师幼互动完整表现音乐一遍。

师:现在你们当真猴王,我当假猴王,你们打的时候,我假猴王要(躲闪),我反击时你们要(躲闪),然后我们一起对打,这一次在打斗时我不用动作提醒你们了,你们可要自己提醒自己。(播放完整音乐第四遍。)

六、教师扮演真猴王,全体幼儿扮演假猴王,互动完整表现音乐一遍。

师:你们当真猴王表现那么好,我也来试试真猴王,你们来当假猴王,假猴王反应要快,我打你们的时候你们要先(躲闪),再(反击)接着对打。(播放 完整音乐第五遍。)“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七、幼儿和幼儿两两商量好选择的角色,坐在位置上两两合作完整表现音乐一遍。

师:现在你们也和旁边的朋友一起来玩玩,找一个空地方站好。商量好谁当真猴王,谁当假猴王。真猴王举手告诉大家,假猴王举手告诉大家。准备好了,等会儿提醒自己 先打斗还是先躲闪。(播放完整音乐第六遍。)老师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刚才你们在合作的时候有什么困难? 八、幼儿尝试表现最后假猴王晕倒的样子。

(一)一位幼儿尝试表现假猴王晕倒的样子。

师:真假美猴王经过了打斗、72变,还是分不出输赢,故事结尾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如来佛让假猴王现了原形,美猴王一棒打晕了假猴王。)

师:在音乐快结束“金箍棒”时,真猴王就高高举起金箍棒挥向假猴王,假猴王就被打晕倒在地上了。谁来试一试,假猴王晕倒在地的样子?(请一位 “高级榜样”上来表现假猴王晕倒在地的样子。)提醒幼儿注意假猴王要在 音乐结束“金箍棒”后马上晕倒在地并造型。

(二)集体尝试表现假猴王晕倒的样子。

师:现在我们大家都找个空的位置一起来试一试假猴王晕倒在地的样子。

教师表扬快速晕倒、并摆出不一样晕死造型的幼儿,如:他的舌头都吐出来了,嘴巴都弯了,脚翘那么高。

九、幼儿和幼儿再次商量好选择的角色,找到空位置两两合作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假猴王在“金箍棒”后晕倒在地。

师:现在请你们和朋友商量好谁来当真猴王,谁来当假猴王,请假猴王先找到空位置准备好了,请真猴王找到你刚才的朋友站好。注意了,等会儿假猴王在音乐结束“金箍棒”后马上晕倒在地。(播放完整音乐第七遍。)

师:真猴王看看假猴王是不是真的晕死过去了,要用让对方舒服的动作去检查一下。

十、师:今天我们用这个音乐玩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回去我们可以玩一玩关于西游记的更多故事。

教学反思:

本活动通过游戏贯穿整个各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活动中,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对于节奏的掌握也比较好,在学会边唱边表演的同时,注重了声情并茂的交流,对他们音乐活动中游戏的形式——合作游戏得到一种锻炼。

篇9:中班韵律活动问候舞

上周五我园承办了对“全市农村园骨干教师园本教研的的研讨”活动,作为我园韵律活动《问候舞》教研组的成员,我有幸担任了执教者的工作。在教研活动结束之时,想与大家一同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1.改变——发展:本次的教研活动在去年的由托幼办开展的“教研观摩评比”活动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认可的了。也正因为如此,在开始接到本次活动的通知时,大家的第一个反应是那我们就把上次的教研活动内容原封不动的再次进行展示。可是本次活动的研讨观摩对象是农村园教师,由于对象的特殊性,教科所要求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教研活动进行改动,以满足观摩对象的需要!“改变”这是必须要做到,因此,我们教研组抛弃了即成的东西,对研讨问题进行重新制定,相应的,改变教学环节设计、说课内容,总之,对一切都进行改变!我们的改变,让我们在原本教研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了提升,在观摩的现场互动研讨中,我们能够以轻松的心情进行发展的建议式的教研,得到了主办单位、观摩者的认可,小语:一节活动,多种研讨——改变着活动,发展着自己

2.虚——实:在本次的教研活动的教学中,我们抛弃了观摩课中花俏的“道具装饰”,仅仅以一个“花园宝宝”面具贯穿始终;抛弃了大量的“课前经验丰富”,让孩子在课堂活动中,从不会到会,展示真实的课堂教学,做一节“不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的环节中,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的同时,更是紧记研讨活动问题,开展符合研讨活动开展的教学活动,努力的脚踏实地的上一节常规公开课。

小语:虚实中见真谛。

3.和谐——矛盾:作为一次教研活动的研讨,思想火花的撞击是需要,也是必要。试想,没有矛盾、冲突,又怎会去实践、去验证,从而得到最切实可行的方案呢?就拿本次活动最后成功展示上,大家对是双圈站位展示,还是单圈站位展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各持己见!那么,寻找理论来论证自己是最有力的条件。因此,大家都个自己寻找自己说需要的“东西”,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正因为有这个矛盾,所以,大家在寻找的过程中又一次成长了不少。小语:和谐是目的,矛盾是过程。4.……

篇10:大班韵律活动《遇见舞》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拐杖舞蹈欢快诙谐的风格。

2. 学习借用拐杖进行舞蹈,尝试看图谱变换队形。

活动准备:

《田纳西摇摆舞曲》

1. 知识经验:观看过拐杖爵士舞,对此舞种有初步的了解。

2. 感受舞蹈音乐,了解其结构。

3. 学会进场动作。走走走走,转一转。

4. 纸制小拐杖。

活动过程:

一、进场

幼儿排成四竖排,随着音乐做走走走走,转一转的`动作进场。

师:小绅士们,我们听着音乐动起来吧!

二、学习动作

师:我们手里拿的这个是什么呀?(拐杖)拐杖也会跳舞呢,看,有一群人在跳有趣的拐杖舞呢!

1. 欣赏视频,感受舞蹈的欢快

师:看了这段舞蹈有什么感觉?你喜欢吗?你愿意和他们一起跳一跳吗?

2. 欣赏视频第二遍,寻找喜爱的动作并尝试模仿。

师:你最喜欢他们跳的什么动作,你觉得什么动作最有趣,能试着做一做吗?(教师对幼儿做出的动作加以提炼或加工,使动作具有美感,同时引导全体幼儿都学一学)

3. 看图谱串动作,听着音乐做练习动作【2遍】

篇11:大班韵律活动《遇见舞》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循环往复的曲式与尾音的长短。

2.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3.体验与同伴共同跳问候舞,表现音乐的乐趣。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报纸人手一份、白纸一张、记号笔、音乐

活动过程:

1.初步感受乐曲旋律,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完整欣赏音乐,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提问:老师做有变化的动作时乐曲中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音?

◆还可以做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身体声势。

2.感受乐曲结构和尾音长短变化。

◆幼儿边欣赏乐曲边看老师画图谱。

◆提问:在图谱上你发现了什么?重点提示幼儿欣赏尾音的变化。

◆撕报纸:师幼听音乐撕报纸

◆提问:给你一张报纸,你能把尾音的长短撕出来吗?怎么撕呢?

3.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问候舞:随音乐的尾音长短变化边说“你--好”边握手再把手弹回来。

◆幼儿围成圈,教师发起邀请孩子跳问候舞。

◆幼儿创编邀请动作,再跳一次问候舞。教学反思:

《问候舞》来源于奥尔夫音乐,是一首曲式结构循环往复,尾音部分音长变化明显的曲子,每一段旋律中尾音出现的次数各不相同,而且尾音的节奏都有变化,有长有短,完全没有重复,这对于幼儿理解记忆乐曲有一定难度。

在幼儿园进行研究音乐开始,图谱昂视是非常受用的,因为图谱方法是用符号把听到的音乐元素符号化,通过视觉艺术的载体形式将听觉艺术展现出来,帮助幼儿从听觉到感受,从感受到思考和体验,再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表达。符合孩子的学习过程,也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篇12:大班韵律活动:蚂蚁

欣赏歌表演《蚂蚁》,感知理解歌曲的内容,联系唱准歌曲中的附点音符。

根据歌词内容,探索表演蚂蚁搬豆的动作,体验多人合作表演抬豆子动作。

能与同伴合作分角色表演,知道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活动准备:

幼儿会念儿歌逗蚂蚁;蚂蚁图片等

活动过程:

朗诵儿歌《逗蚂蚁》,引出主题

——师(出示蚂蚁图片):看,蚂蚁来啦,我们一起来念念蚂蚁的儿歌,(师生一起念儿歌“逗蚂蚁”)

——师:我们再来听一首《蚂蚁》的歌。

分段欣赏情景表演《蚂蚁》,初步感知内容。

——幼儿观看情景表演第一段,师提问:你看见了什么?小蚂蚁发现了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

——幼儿观看第二段,师提问:小蚂蚁是怎样把豆子搬回家的?

——师:为什么一只蚂蚁搬不走,许多蚂蚁就能把豆子抬回家呢?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人多力量大)

分段学习歌曲,探索表演动作。

——再次分段欣赏情景表演,教师鼓励幼儿跟唱歌曲第一段,感知歌曲旋律。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唱第一段歌词,重点引导幼儿唱准附点音符。

——启发幼儿想一想:小蚂蚁用力搬也搬不动,小蚂蚁是这样用力的,可以怎样唱?

——师:怎样做动作呢?师带领幼儿边唱歌边表演第一段动作。

——用同样的方法,先欣赏第二段情景表演,再引导幼儿用稍轻、稍慢的语气歌唱,最后引导幼儿仿编第二段歌词的动作,启发幼儿与同伴一起模仿抬豆子的体态动作。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练习表演第二段的动作。

表演歌曲活动。

篇13:大班韵律活动

时间: 执教教师: 地点: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动作随乐表现《山狗和臭鼬》——睡觉、伪装、寻宝、倾听判断危险等基本情节。

2、尝试在蜜蜂、熊、臭鼬来了的不同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动作表现:迅速上位“躲避”,迅速造型“假装石头”、逐一表现被臭气熏晕倒的过程。

3、锻炼克制和对不能预知的即兴“指令”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并体验迅速做出正确反应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活动

1.师:臭鼬大王肚子饿了,命令山狗到山下的村子里抓些小动物来吃。山狗欺骗大家说:“跟我去跳舞吧”!小动物们谁都不想去!“那我们去寻宝吧?” 小动物一听,“耶”,全都欢呼着要去。山狗又欺骗大家说:宝藏是有强盗看守的,我们要用泥巴把自己糊起来,不要让强盗发现我们。

2.师幼共同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动作。

师:我们来试试。(“和泥巴-,伪装自己-”!)

二、在座位上用动作整体感知音乐。

师:等我们把身上贴满泥巴以后啊,我们就能去寻宝啦!师:寻宝之前,小动物们先美美的睡上一觉。

〔在教师的带领下坐在座位上完整随音乐感知两遍音乐。双音重音处教师带领幼儿做警惕倾听状。〕

三、加入游戏因素

师:(音乐结束问幼儿)哎,发生什么事情啦? 幼儿回答:(各种可能性)

师:你们说得都有可能,这次啊,我要请两个小动物跟我一起去探探路!师:小动物们先好好休息,养足精神。第三遍音乐起。(座位上)

中间去探险的时候请两名幼儿一起。(音乐结束问幼儿)蜜蜂来啦!师幼一起抱头跑回座位。师:刚才遇到谁啦?

幼儿回答:蜜蜂。师:遇到蜜蜂怎么办?

四、离开座位完整跟随音乐游戏

师:刚才我们都没有找到宝藏,这次啊,我们要换一个山头试试看。小动物们先休息。

倾听第四遍音乐。

师:好像有情况,你们不要动!我来去看一看。师:(音乐结束后)啊!蜜蜂来啦!师幼一起抱头跑回座位。

五、加入新的游戏情境完整随乐游戏。

1.讨论在狗熊来了的情境中,小动物的动作表现。

师:哎,那边有个地方亮晶晶的,可能有宝藏,小动物们休息一下,保持体力,我们再去寻宝。倾听第五遍音乐。

师:狗熊来啦!

师:狗熊来了我们怎么办?变成(石头人)。师:你会做什么样子的石头人?(表扬欣赏幼儿)

师:蜜蜂来了,我们怎么办?狗熊来了,我们怎么办? 师:我们离宝藏越来越近啦,小动物们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倾听第六遍音乐。2.引出臭鼬大王

师:哎呀,我闻到一股臭味,会不会是臭鼬大王放的屁呢?哎呀,真臭,捂都捂不住,哎呀,受不了啦(吐),天哪,怎么这么臭啊,我实在是受不了啦,我被臭晕啦!师:恩?臭味没有了,臭鼬大王走远了!我们可以继续寻宝了!师:这次啊我们有可能遇见谁?还有可能遇见谁?还有可能遇见谁? 师:我们一起去试试吧!倾听第七遍音乐。师:狗熊来啦!

师:哈哈,你们都被骗啦,大王,你快出来呀!幼儿晕倒

六、活动结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韵律活动模仿范文 下一篇:韵律活动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