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熔断机制生效:熔断机制是什么意思

关键词: 熔断 触发 指数 A股

A股熔断机制生效:熔断机制是什么意思(精选6篇)

篇1:A股熔断机制生效:熔断机制是什么意思

A股触发二次熔断休市

A股触发二次熔断休市:1月4日沪深两市首日进行熔断机制测试。沪深 300指数在午后分别触发5%和7%两档阈值熔断,午后一点半,沪深300指数跌至7%,A股提前收盘。其中,沪指报3296.66点,指数大跌 6.85%;深成指报11630.90点,指数跌幅8.16%;创业板报2491.27点,指数大跌8.21%。

盘面上,银行板块跌幅近5%全行业板块跌幅最小,保险、石油、建筑、钢铁、电力等板块跌幅均超7%;仓储物流、券商、电器、国产软件等板块逼近跌停。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公开称,目前股市不存在股灾再次发生的问题和风险,调整属于正常健康、理性的范围。业内人士称,对股市的下跌熔断进行压力测试,市场早有预期。从个股上看,两市仍有30只个股涨停,全市场上涨股票44只,市场涨跌停分化严重,超1400只个股跌停。

熔断机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是指对某一合约在达到涨跌停板之前,设置一个熔断价格,使合约买卖报价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在这一价格范围内交易的机制。熔断机制正式发布的指数熔断机制作出了如下调整,即将触发5%暂停交易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相应地将14:30及之后触发5%暂停交易至收市,改为自14:45始;其他制度要点不变。

简单理解,熔断机制即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谓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

中国的熔断机制是如何运行的?

1、指数熔断的基准指数:沪深300指数!

2、熔断品种: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可转债、可分离债、股票期权等,中金所所有股指期货合约。(国债期货交易正常进行)

3、两档熔断阈值确定熔断时间:

(1)5%:当沪深300指数上涨或下跌触发5%阈值,暂停交易15分钟,熔断结束进行集合竞价,之后继续当日交易。14:45及之后触发5%熔断阈值,暂停交易之收市

(2)7%:全天任何时段沪深300指数上涨或下跌触发7%熔断阈值,暂停交易至收市。

特殊时段安排:

1、开盘集合竞价阶段不实施熔断

2、上午熔断市场不足的,下午开始后补足

3、熔断机制全天有效

4、股指期货交割日仅上午实施熔断,无论触及5%还是7%引发的暂停交易,下午均回复交易

6、若上市公司计划复牌的时间恰遇指数熔断,则需延续至指数熔断结束后方可复牌

指数熔断机制是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机制,作为“建设市场”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推出将有利于抑制股指出现非理性暴涨暴跌,防止市场整体出现大幅波动,从而有利于稳定A股市场。

熔断可分为“熔而断”和“熔而不断”:

“熔而断”,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停止交易

“熔而不断”,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仍可继续交易,但报价限制在熔断点之内

熔断的三个级别:

1、“熔断机制”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5%,暂时停盘15分钟

2、当指数下跌10%关闭1小时

3、当暴跌20%时,关闭股市1天

熔断起源:

为避免诸如1987年10月19日那类股灾的再次发生,1988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与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了纽约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熔断机制。

8月24日,每股潘倩,标普、纳斯达克和道琼斯指数期货均跌娱5%,触发熔断机制,导致美国三大交易所一度暂停交易,那么此处所说的熔断机制究竟是啥呢?

除熔断外,美国证交会对个股还设有“限制价格波动上下限”的机制:在15秒内价格涨跌幅度超5%,将暂停该股交易5分钟,但开盘价与收盘价、价格不超过3美元的个股价格波动空间可放宽至10%。

篇2:A股熔断机制生效:熔断机制是什么意思

中国引入“熔断机制”事件回顾

9月6日周日晚间,中国证监会负责人以答新华社记者问的形式发表谈话,表示要把稳定市场、修复市场和建设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负责人称,目前股市泡沫和风险已得到相当程度的释放。今后当市场剧烈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证金公司仍将继续以多种形式发挥维稳作用。证监会负责人晚间答记者问时表示,证监会将研究制定实施指数熔断机制。

209月7日至9月21日,三家交易所就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表示将研究制定实施指数“熔断机制”方案。

年12月4日,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宣布将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熔断机制”的设立为市场交易提供了一个“减震器”的作用,其实质就是在涨跌停板制度启用前设置的一道过渡性闸门,给市场以一定时间的冷静期,提前向投资者警示风险,并为有关方面采取相关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措施赢得时间和机会。

在国外交易所,“熔断”制度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熔而断”与“熔而不断”。前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停止交易;后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继续交易,但报价限制在熔断点之内。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比较多的是“熔即断”的“熔断机制”。

沪深300指数是国内唯一采用“熔断机制”的金融品种

据最新修订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出现交易异常等情况,交易所可采取调整开市收市时间、暂停交易、调整涨跌停板幅度、提高交易保证金、限期平仓、强行平仓、限制出金等紧急措施。2015年2月11日,上证50ETF期权合约价格就曾出现大幅异常,就触发了”熔断机制”。

据悉,2月11日13点3分12秒,“50ETF购4月2400”和“50ETF购4月2450”股票期权合约价格出现大幅异常波动,其中50ETF购4月2400合约价格从0.1006元跌至0.001元,50ETF购4月2450合约从0.0808元跌至0.001元,此类交易异常便导致触发熔断机制。上交所曾针对上述熔断事件发表声明称,熔断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熔断机制可以在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给市场稳定和冷静的时间,快速平抑不合理的市场波动;二是可以有效降低大幅偏离理论价值的保单导致的损失。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东吴期货研究所所长姜兴春曾对媒体表示,市场一旦触及“熔断机制”,意味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与风险,通过“熔断机制”让市场参与者重视风险并理性对待当前行情,短时间暂停交易让市场多空保持理性以及正确评估市场未来走势,以做出风险管理决策,同时也对程序化交易稍有所干预。

篇3:浅谈A股熔断机制的利弊

(1)“熔断机制”定义“熔断机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上的熔断机制指的是:出于控制期货、股票等金融产品的交易风险的目的,限制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单日价格波动幅度,如果成交价到达了区间的上或下限,交易就会自动停止一段时间(即“熔即断”),另外一种情况是,就在这个区间“躺平”而不会超过上或下限(即“熔而不断”)。狭义的熔断则专门指的是指数期货的“熔断”。

(2)熔断机制的内容

熔断制度从本质上看是价格限制的一种措施。在价格波动剧烈时,熔断制度被触发,熔断机制包括价格限制、暂停交易及限制交易。价格限制,这种措施指的是启动熔断机制的需要达到的条件,也就是熔断点或熔断价格;暂停交易,也常被叫做临时停市,也作为熔断制度的不可忽视的部分。暂停交易一般来讲指的是整个市场交易暂停。另外,这种暂停时间不会太久,交易能够恢复的条件是一定时间的暂停,相关信息的完全披露也可以作为恢复的条件;限制交易。限制交易与暂停交易比较像,它的概念是:在市场十分不稳定时采用一些方法来直接对交易进行限制。暂停及限制交易都是在波动事件出现后进行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很明显,限制交易与停止交易并不等价,因此又经常被叫做交易控制。

二、A股熔断机制的有利作用

由于去年我国内地股市千股跌停现象频繁出现,甚至股指期货都出现过连续跌停的情况。作为稳定市场的熔断机制的推出迫在眉睫,因此证监会继股指期货熔断后推出了A股市场的熔断机制,其推出具有以下意义:

(1)熔断机制对股市的交易风险提供预警作用

从熔断制度的推出来讲,当市场波动到达某一程度时,交易所就会采取暂时限制交易或者停止交易的方法,这能够给交易者和风险管理机构给以警示。熔断制度也为他们留出了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相应的保障措施,由此规避交易风险。从我国A股熔断机制的设计来看,当沪深300指数涨跌幅达到5%时,暂停交易15分钟,14:45及之后触发5%熔断阈值,以及全天任何时段触发7%熔断阈值,将暂停交易至收盘。涨跌都熔断,且日内各档熔断最多仅触发一次。A股熔断机制的设计不仅给予投资者避免恐慌的冷静期,也为交易的各级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种警示。这时,包括对A股的交易者、代理会员、结算会员和交易所都有一种强烈的提示,使他们都意识到后面的交易将是一种什么状态,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使交易风险不会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2)熔断机制为控制交易风险赢得思考时间和操作时间

由于在市场波动达到熔断点时,会有暂停交易时间,这足以让交易者有充裕的时间考虑风险管理的办法。另外,由于许多散户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当他们普遍追逐价格趋势时会导致价格偏离价值,即使机构投资者也会因为制度安排而表现出从众行为和羊群效应,而熔断机制可以减少这种市场失效的发生。由于在市场波动达到5%的熔断点时,会有1 5分钟的暂停交易时间,这足以让交易者有充裕的时间考虑风险管理的办法和在恢复交易之后将体现自己操作意愿的交易指令下达到交易所内供计算主机撮合成交。A股熔断机制的安排为投资者在提交交易和交易完成之间出现大幅改变价格的重要信息出现时,提供了分担风险的工具,可以起到风险分担的作用去保护他们。另外,由于许多散户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当他们普遍追逐价格趋势时会导致价格偏离价值,即使机构投资者也会因为制度安排而表现出从众行为和羊群效应,而熔断机制可以减少这种市场失效的发生。随着金融市场计算机交易的普及,一些投资策略会在证券价格下跌时触发卖出指令,如果没有熔断机制,则可能发生滚雪球式的市场崩盘,而这正是在美国“黑色星期一”和闪电崩盘日所发生的情形

(3)熔断机制有利于控制股市波动

当价格不能够完全反映企业基本面信息而仅仅由短期流动性需求推动时,设计良好的交易暂停制度能够提供更充分的准备交易的时间,从而减轻交易风险和稳定市场。

三、熔断机制的负面效应

(1)熔断机制阻碍股市效率

基金每天都需要结算,然而股票市场不进行交易后,这就给结算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为了降低这种不利影响,减少所持股票量是唯一可采用的办法,但是这和熔断机制的最初目的不相符。另一方面,如果设置了熔断机制,若让股票市场完成价格调整,需要的时间是不短的,牺牲了股票市场调整的效率。

(2)熔断机制也对市场价格发现作用有一些损害

熔断机制下,市场价格无法准确的体现交易者的意愿,容易造成价格扭曲及有效性降低。在股市熔断触发时,就算中小市值股票是在正常波动范围里,一样无法正常交易,交易恢复后价格可能会产生变动,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

(3) A股熔断机制的引入

部分学者认为,A股熔断机制的引入,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市场,但是在原有涨跌板制度下,进行的双重保险措施,提高了我国A股暂停交易的几率,反而会降低我国A股运行效率、降低市场流动性等。

四、结论

笔者认为虽然熔断机制具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在当前我国投资者多数为散户的特殊投资环境中,熔断机制是针对2015年6月的我国A股市场的过度波动而设立的,它是在我国涨跌停板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风险把控,防范市场投机行为而设立的。另外,针对我国广大散户投资者,由于市场大幅度波动,容易给散户造成巨大投资损失,所以A股熔断机制的建立能够帮助投资者在一定损失程度上获取信息,牺牲一定的流动性换取市场的稳定性。

基于此,A股熔断机制的推出从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的。但是,A股熔断机制不会成为A股的救市主,它的出现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在预防突发非理性指数的波动时会起到作用。但是,A股指数熔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A股目前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完善市场的制度、监管和投资者的教育。从监管者角度讲,混业经营应该是现代金融业的大趋势,实行混业经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监管体系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在当前分业监管的格局下,股市和券商归证监会管,银行和信托归银监会管,跨市场的交易往往产生监管协调上的困难。因此,监管部门应该根据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各有不同的功能,尽快逐步建立起跨部门、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统一监管规则,加强信息共享、政策配合,通过部际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达到提高决策效率和监管效率的效果;另外,监管者应该从根本上还是要以市场化手段处理资本市场事件,建立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从整体上能够把握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为出手时机提供参考依据,以到达逐步化解金融风险。

从投资者角度讲,虽然2015年6月份的股灾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和惨痛的教训,但这场准金融危机也为广大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非常有效的风险教育。

首先,投资者应该尊重股票市场的规律,敬畏市场的力量,在进行投资的同时应该做好风险控制,合理配置大类资产、远离场外配资诱惑、理性使用杠杆融资;其次,投资者应该树立价值投资理念,杜绝寄希望于政府救市,市场具有其市场性;最后,投资者应该培养价值投资行为,让投资者更加注重市场整体分析和个股基本面分析,减少投机行为,回归理性投资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桂浩明.中国式“熔断”会有怎样的成效[J].金融经济,2015.

[2]叶龙招,董亮.涨跌停板上的A股熔断机制[N]北京商报,2015.9

篇4:谈谈A股熔断机制问题的根源

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涨跌停制度对于我国市场波动和流动性的利弊至今并无定论。而目前以5%和7%为阈值的熔断机制,在波动幅度上更严格,在范围上从个股扩大到了全市场,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在一个机制尚存疑的情形下,贸然推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相似政策。

1 熔断的前世今生

经过沉痛的教训和媒体的广泛普及,投资者大都已知熔断机制的前世今生,它是因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暴跌而来。

1.1 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是美国股市有名的“黑色星期一”,道指下挫了22.7%,纽约股市一天蒸发了5000亿美元的财富。这种异常的、非理性的波动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开始考虑要如何在市场过度波动的时候给市场一个冷静期,防止盲目跟风和出现踩踏事件。

经过1年的研究、考察、和准备,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纽交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熔断机制。

这一机制在引入美国时,也引起了很多讨论。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金·法玛就认为“(同向)投资者会抢在熔断前完成交易,加速熔断到来”,而芝加哥大学的Telser也认为“(反向)交易者会为等待更好价格,延后交易,加速熔断到来”——这是后来被广泛讨论的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这个效应,在2016年1月4日的A股市场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1.2 两次熔断间的断崖式下跌

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宣布在保留个股涨跌停板的基础上,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熔断机制。

1月4日的情形是这样的:沪指早盘下挫4%——这个下挫其实是在很多人预料之中的;上午10:00以后,关于“熔断”的信息(或者是噪音)开始像病毒一样的在市场上传播。在一个整体市场情绪极度脆弱的环境下,本来用于“遏制恐慌情绪”的“熔嬷嬷”成了“小燕子”们头上巨大的阴影。下午开盘,抛售风起云涌,仅仅13分钟,沪深300指数即跌至5%,触发熔断机制。按照规则,市场交易被暂停15分钟。

可以想象,在这漫长静默的15分钟内,投资者心里有多么惶恐。本来犹豫要不要卖出的被吓破了胆子,下定决定赶紧出手,本来犹豫要不要抄底买入的决定观望,不再买入。再考虑到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大量的散户和大量的像散户一样交易的机构,跟随大多数人的决定是唯一的和最优的选择。15分钟后重启交易,投资者“卖”字当头,整个市场呈现出几乎80度的一个下滑斜坡,仅仅6分钟后,沪深300指数就触发7%的熔断阈值,A股市场提早一个半小时收市。

2 熔断的A股移植

A股市场在2015年的股灾之后,于2016年推出熔断机制,和美国市场1987年股灾后于1988年首次推出熔断机制,看上去颇有几分相似。

根据资料,美国市场在推出这一机制之后,对该机制的波幅计算做了4次修改,最终定下了7%、13%和20%的3档阈值,触及前两档都是暂停交易15分钟,触及20%的阈值才会彻底停止全天交易。

从美国股市的历史来看,自1988年实施该机制以来,27年中,分别于1997年10月27日、2010年5月6日和2015年7月8日盘中熔断过3次。按照每年220多个交易日计算,大概是2000个交易日出现一次熔断,也再没有发生过像1987年那样的股灾。基于这样的历史经验,有很多讨论认为“熔断机制有效地防止了大规模股灾的发生”,尤其在中国股市经历了2015年股灾后,对于“防止股市过度波动”的渴望再度熊熊燃烧,监管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正因此,2015年9月7日,3个交易所就发出了引入熔断机制的意见征求稿,并在不到3个月后的12月4日,正式推出了这一机制,规定从2016年1月4日起实施。从引入,到设计,到实施,一共不到90天的时间。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固然是极好的,不过要先看看这经验产生的土壤,否则难免碰见“橘到淮北则为枳”的困境。

首先,作为全球目前规模最大和制度相对最完善的资本市场,美国市场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路程,已经是一个标准的机构投资者市场,股票价格相对能充分反映市场信息,跟风交易行为相对克制,当然,也没有涨跌停板制度。

和年轻莽撞的A股市场相比,美国股市的波动一直较为平缓。比如,在没有涨跌停板制度来“防止市场过度波动”的美国市场上,1995~2014年,道琼斯指数的平均月度波动率为4.26%左右,而在有涨跌停制度的A股市场,同期上证指数则是8.36%,几乎是美国市场波动率的两倍。尤其从2015年以来,A股的指数波动,和像心脏病人的心电图一样跌宕起伏。

如果我们使用日度的高频数据来看,仅2015年6月29日到7月10日的两周内,盘中触及熔断就大约有10次。在高波动率的市场上,却定了个如此之低的熔断阀值,真是让人匪夷所思。结果,当然是A股会出现反复熔断。再加上磁吸效应和羊群行为,要实现从5%到7%的第二次彻底熔断,将是大概率事件。

此外,怀着美好的“平稳市场”心愿的监管层还忘了一些基本的金融常识。在金融学的术语中,有两个很重要的词语,一个叫同步性,一个叫跟风或者羊群行为。按照现代金融学的理论,一只股票的价格决定于这个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股票价格会迅速将这个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所有信息反映出来。每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市场上形形色色的股票价格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走势和动态。也是说,股价的同步性较小。

反之,如果在一个不确定性很大的市场环境中,股价对于信息的有效反应能力稍弱,就会产生一种“趋同性”,投资者会在一个趋势产生的时候,开始模仿和跟随,因此市场所有股票,不分良莠,会呈现一种“同涨同跌”的趋势。中国A股是全球有名的同步性最高的资本市场之一。

同步性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个股和大盘几乎是同命运共呼吸(想一想,千股跌停是否常常伴随着大盘5%以上的跌幅?)。从这个意义上看,在A股市场上,大盘熔断机制和个股涨跌停制度实在是异卵的双胞胎,看着不一样,实则是相同的基因。

此外,涨跌停一直被诟病的一点就是对于市场流动性的伤害。在2015年的股灾中,配资盘崩塌,股价下滑,因为有涨跌停制度,所以强平程序会在第二天一早直接将价格打到跌停,市场流动性受损。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涨跌停制度对于我国市场波动和流动性的利弊至今并无定论。而目前以5%和7%为阈值的熔断机制,在波动幅度上更严格,在范围上从个股扩大到了全市场。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是在一个机制尚存疑的情形下,贸然推出一个更激进的相似政策,一定是为“更好的”将市场波动控制在“较小的,合理的”范畴内。然而,可惜的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收稿日期:2016-01-08

篇5:a股熔断机制是什么

机制推出背景:三季度A股市场大幅波动。15年6月中下旬开始A股市场出现一波急速下跌,期间屡次出现千股跌停涨停的奇观。监管层推出熔断机制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类似情形时,通过机制安排在市场极端波动的情况下给予投资者更多冷静时间,从而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A股的波动特征:沪深300指数来有105次盘中波动超过5%,33次超过7%,占交易日总数比例分别为4.0%及1.2%,触碰跌幅阈值的次数明显高于涨幅阈值。统计数据显示沪深300指数在历史上有147次波动在4.5%以上,其中105次的5%波幅满足暂时熔断条件,33次7%的波幅满足停止交易条件。且从发生时点来看,这些波动多发生在市场牛熊风格比较明显的时段,在震荡行情下发生的概率较低。

历史上沪深300指数触碰跌幅阈值的次数明显高于涨幅阈值,其中碰触跌幅5%/7%的次数分别为69/22次,碰触涨幅5%/7%的次数分别为36/11次。考虑到A股市场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并未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且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依然很难有根本转变。监管层推出熔断机制以图起到防止市场非理性波动、稳定市场的作用。

机制的影响:我们认为:(1)熔断机制的引入可能会起到部分稳定市场的作用。由于市场波动加大时,交易将被强制性中断,能够起到一定的稳定市场的作用;(2)但这种熔断机制起作用也将是有代价的:首先,目前一级阈值幅度较低(根据历史数据几乎每25个交易日就有一个交易日波动幅度超过5%),且二级阈值与一级阈值设置差距过小(仅2个百分点),正常交易可能会比较频繁的被中断;

第二,目前这种熔断机制设计本身也会对市场波动产生影响。例如,相比上涨,市场下跌更容易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在存在熔断机制的情况下,当市场下跌幅度在接近阈值时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担心熔断生效而恐慌性地抛售从而引致触碰熔断阈值的情况。我们估算市场下跌达到4.5%-5%区间交易日占比0.9%,在这样的交易日投资者也可能会因为指数波动幅度在接近熔断阈值而恐慌性抛售导致市场跌幅触碰阈值引发熔断。

国际对比:中国的熔断机制一级阈值相对低、两档之间距离小

篇6:a股熔断机制有什么影响

1、触发熔断后或有中级反弹的出现

以实行熔断机制当日作为基点,考察前后一年的股指变化。以美韩经验为例,在实行熔断机制之后的1到3 月之内,股指都略有反弹,但是从6 个月以上的时间窗口来看,股指无明显规律。

我们认为,股指在实行熔断机制后的1 到3 个月之内有所反弹,更多的是由于技术面的因素导致。

在实行熔断机制前的1到3个月内,股指基本上都是呈现下跌的状态。当股指下跌触发熔断机制时,基本上已经是位于股指一波下跌的中后期了,下跌势能由于某种催化因素而在熔断日集中释放。之后,随着股指下跌势能的减弱,股指可能会继续下跌再创新低,但是很快由于技术面因素而进入了中级反弹阶段。

从四次熔断样本来看,其中有3 次在3 个月之内都出现了9%以上的反弹。而 年9 月18 日的那一次,由于韩国股指仍然处在继续探底的状态,所以反弹不明显,但是股指在第1 个月后至第3 个月的2 个月时间内也反弹了5%。

长期来看,股指在出现反弹后还是会延续之前的趋势,除非由于经济基本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趋势反转。熔断机制对股指的长期走势几乎不起作用。

2、对流动性影响较小

通过对股指每日的成交量进行标准化,用“【股指成交量―前五日平均成交量(含当日)】前五日成交量的标准差”来衡量每日成交量的大小,平安证券分析指出,整体而言,熔断机制对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较小。

在历史上的四个熔断样本中,有三次熔断当日及次日的成交量都是大于前五日成交量的均值。其中比较特殊的是 年9 月12 日,当日韩国股市受美国“9・11” 恐怖袭击的影响出现成交量剧减,但是次日的成交量上涨了近4 倍。

基于此,平安证券总结指出,熔断机制在熔断当日因为暂停交易和投资者观望的缘故,成交量可能会略有下滑,但是熔断机制对于成交量的负面影响不明显,成交量在随后一两日中迅速恢复。

3、熔断机制能够降低股市的长期波动率

用股指收盘价涨跌幅的标准差和股指的平均日内振幅来衡量股指的波动性,可以发现,熔断机制在长期对于减少股指的波动性具有正面作用。无论是股指的标准差和平均日内振幅,都在熔断机制的当月达到了峰值。但这并不代表熔断机制提高了股指的波动性,而应该是股指的高波动性触发了熔断机制。

在熔断机制实行后的1个月后,股指的波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下降。在6 个月后恢复到实行熔断机制前的水平。因此,熔断机制长期来看对于防范股指的异常波动、降低股指的波动性存在正面作用。

4、熔断机制对于股市的长期流动性影响有限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权益机制 下一篇:伦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