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

关键词: 钢铁 品种 钢铁企业 运输

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共8篇)

篇1: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

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

钢铁工业属于资源、资金和科技密集型产业,含括了地质、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制和金属制品等系列工程,是生产、经营、科技和经济的综合体。钢铁制造过程在消耗大量原材料和能源的同时,也带动了机械、电力、化工、建材、交通、房地产和农副产品等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在过去和现在,还是在将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仍然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航天、兵工、汽车等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而且要求具有高的韧性、高的抗剪切失稳能力,以保证各种部件的安全可靠运行。几十年来,先后发展了多种高性能的钢铁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含义是:在环境性、资源性和经济性约束下,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生产具有高洁净度、高均匀度、超细晶粒特征的钢材,强度和韧度比传统钢材提高,钢材使用寿命增加。满足21世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发新一代高性能钢铁材料的生产技术及其加工技术,降低钢铁材料同比消耗,提高材料寿命、提高材料寿命,实现钢铁材料制备、加工和食用过程的节约化和技术化。1 高性能钢铁研究技术

在20世纪高性能钢铁研究的技术成就主要有:低成本高效化洁净钢生产技术、大板坯高速连铸技术、炉渣干法粒化技术、粉矿低温快速还原技术、高品质板带材关键生产技术、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基于氢冶金的熔融还原炼钢技术、微合金化钢技术、超细晶粒钢技术、氮合金化不锈钢技术、高质量特殊钢技术和钢材组织性能预报和材料信息化技术。钢铁材料本身在21世纪还会发生重要的变革,最终将会导致钢铁材料的性能显著提高,并将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性能钢铁方面的成就

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积累和创造,在钢铁材料科学和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开发出了微合金化钢、超细晶粒钢、氮合金化不锈钢、高质量特殊钢等高性能钢材。2.1微合金化钢

Nb、V、Ti和Al是常用的微合金强化元素。微合金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通常是指在原有主加元素的基础上再添加微量的Nb、V、Ti等碳氮化物形成元素,从而对钢的力学性能、耐蚀性、耐热性等性能起有利作用。2.2超细晶粒钢

超细晶粒钢是当今世界钢铁材料技术领域的研发热点。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日本、韩国、中国和欧盟等国家先后投入巨资进行超细晶粒钢的研发。通过对晶粒细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已经研究出许多获得微米级晶粒细化的技术,并且对微米级超细晶粒钢进行了工业生产,使钢铁材料的性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超细晶粒钢的焊接技术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超细晶粒钢的均匀延伸性较低,特别是在晶粒达到1μm左右,甚至没有均匀延伸性,这些严重制约了超细晶粒钢的应用范围 2.3氮合金化不锈钢

应用氮合金化可以替代不锈钢的镍元素,降低成本,提高性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在不锈钢中氮可以提高强度,后来又陆续发现其对钢的耐蚀性能有益。阻碍氮作为合金元素使用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氮的加入问题。随着加压 冶金技术的发展,氮可以较大含量固溶于钢中,并因此改善钢的性能。目前国外已开发了多种高氮钢的冶炼技术,包括等离子冶炼、加压感应炉冶炼、加压电渣重熔冶炼、粉末冶金以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合金设计方法进行的常压下高氮钢的冶炼等。

2.4高质量特殊钢

为了便于机械加工,按照传统冶金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出的特殊钢材,如冷镦钢、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合结钢和碳结钢等需要先进行软化退火处理。利用轧制热进行在线软化退火处理,不需要离线重新加热,节能降耗效果显著。目前,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特殊钢的在线软化处理技术的研发,主要以高碳GCrl5轴承钢的控轧控冷和在线球化退火处理为主,而对于中碳钢和中碳合结钢的研究工作有限。

疲劳失效是钢制机械零部件的主要失效方式。影响疲劳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硬度、夹杂物和表面缺陷。通常改善疲劳性能的方法是减少易成为疲劳破坏源的夹杂物、表面缺陷和脱碳等。当采用工艺方法(如对线材或半产品采用车削、磨削等去皮技术)获得无表面缺陷和脱碳的光亮材后,进一步改善疲劳性能就需要控制杂质元素和夹杂物。2.5高性能钢材最新研究 2.5.1铌钢

析出铌可促进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而且还可以阻止铁素体晶粒的长大。在通过合金化研究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方面,钢中Nb的作用机理研究机器高性能高铌钢的开发和应用得到了较广泛的重视,钢中溶解铌含量显著地提高了材料的非结晶温度,这就允许钢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轧制兵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告铌钢可以降低轧机负荷,提高生产效率,并不需在钢中添加一些高贵的合金元素。为了开发和扩大高铌钢的应用,需要研究高铌钢中铌在基体及碳化物种的分配比例关系、铌对热变形行为、碳化钨吸储、相变动力学的影响,及与其他合金元素的作用,进一步提出高铌钢的组织性能控制的成分设计和工艺控制原则,以及高铌钢的焊接性能、低温断裂韧性和疲劳性能。

为此,国家成立了中信为合金化技术中心、上海大学铌钢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以期望在高性能铌钢方面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和更广泛的应用推广 2.5.2厚大钢板

海军使用的合金钢和装甲钢板在服役过程中承受着复杂的载荷和环境,除具有高强度、良好焊接性能外,还要求在这些环境中具有高断裂韧性和疲劳性能。HSLA-80以上厚规格钢板制备技术的开发将为未来海军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钢铁材料,以满足海军舰艇的性能要求,并减轻舰艇重量,提高防护性能,抵御未来武器的威胁。2.5.3 非调质钢

中碳钢及中碳低合盒结构钢,多数是调质处理后,用以生产汽车、拖拉机、机床、建筑机械。由于调质热处理造成工件的生产周期延长、生产工艺复杂、能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因而,为了简化生产工艺、缩短生产周期、节约能源、降低工件成本、提高工件质量,从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均相继进行了微合金中碳非调质钢的研制,并先后建立了各自的钢号和标准。我国在非调质钢港面筋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开发出了GF40SiMnVS、32Mn2SiV等高强高韧非调质钢。2.5.4抗大变形高性能管线钢热轧钢板 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具有效率高、成本低、节能和环保的明显优势,由于管线必须经过地震区和冻土区,要求焊管材料除了具备较高的强韧性外,还必须有较大的塑性,具有抵抗高应变的能力。此外,这种高塑性高强韧性管线钢还必须具备优良的焊接性能,适合野外环缝焊接。2.5.5新一代高强韧性钢高效节能连续化生产技术

采用无缺陷连铸坯制造技术,开发和应用连铸坯热装热送及其相关技术,提高铸坯热送率和热送温度,降低铸坯加热温度,实现轧钢生产的节能目标;应用热卷板超细晶钢生产技术,在不添加或少添加合金元素的前提下,通过新型控轧控冷工艺获得超细晶组织以提高钢材的强韧性,从而达到高效节能、低成本、连续化和节能的生产汽车、油气输送管线、建筑、高强度标准件等用高附加值产品。3 研究和生产机构

高性能特种钢生产企业:东北特钢、宝钢、鞍钢、武钢等大型生产企业,保证了高性能钢铁的生产质量和数量,满足我国对高性能钢铁的需求。

高性能特种钢研究机构: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等,为搭建在高性能钢铁基础研究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新型行业技术平台,相关的科研和企业合作成立了先进钢铁材料国家工程中心、电工钢联合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另外,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液多数建立起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在高性能钢铁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国家为在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教育部重点基金项目以及大型飞机关键结构用先进钢铁材料等项目,为高性能钢铁材料方面的研究在国家层面上提供了平台、资金和人员。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我国已经相继开发性出了多种高性能的钢铁材料,典型代表是4340钢、l8Ni马氏体时效钢、HY180,AF1410,AerMetl00等二次硬化钢以及它们的改型,这些钢种都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且在航空、航天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各项应用的发展需求,需要开发出更高性能的高性能钢铁材料,促进我国各项科技事业的发展。4 高性能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钢铁工业在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同时也存在能源消耗高、生产效率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严重、基础研究落后等问题,与21世纪钢铁工业与环境友好、资源循环、性能极限的特征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如下方面:

在资源消耗方面,首先我国虽然具有丰富的铁矿、煤炭资源,但铁矿石产量仅能维持1亿t的生产,2/3的铁矿石需要进口;其次我国钢铁工业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钢铁生产流程中水主要消耗于设备冷却、除尘和炉渣处理。资源短缺将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环境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用末端治理方针,吨钢环境负荷逐年降低,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我国在转炉冶炼周期、连铸机拉速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使得我国劳动生产率仅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2。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对钢铁生产和研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对钢铁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与国外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5 展望 必须看到,钢铁材料是一类不断发展的先进材科。无论是品种还是质量,21世纪的钢铁材料已经完全不同于从前的钢铁材料。伴随着需求变化和相关技术进展,2l世纪的钢铁材料将会以质量高和多样化的面貌出现在人类面前。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应不断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研发出环境友好、性能优良、资源节约、成本低廉的先进钢铁材料与相关信息化技术。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开展钢的形变诱导相变、钢的析出强化理论与应用、氮的合金化原理及相变强化的研究;在计算材料学方面,开展冶金过程模拟钢的数据库、钢铁材料应用网络数据平台的建设;在钢铁材料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焊接技术和材料、腐蚀性能和机理研究的平台建设。

在应用技术的研究方面,开发高性能碳素结构钢技术、高强度铁素体~珠光体微合金钢技术、铁素体不锈钢技术(包括:高成形性铁素体不锈钢、装饰用高性能铁素体不锈钢、高耐蚀性铁素体不锈钢、新一代汽车尾气排放系统用铁素体不锈钢)。在品种方面,研制长寿命高强度合金结构钢、耐延迟断裂高强度钢、高韧性超高强度钢以及氮合金化不锈钢。

篇2: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

姓名:

学号

专业:

冶金工程

学院:

任课教师:

1、钢铁材料强化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分别用文献上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钢铁材料强化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固溶强化、形变强化、分散强化、细晶强化、相变强化。

(1)固溶强化

固溶强化是将合金元素加入到钢铁材料基体金属中形成固溶体以达到强化金属的方法。一般来说,固溶体总是比组成基体的纯金属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随着合金元素含量的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提高。但是当合金元素的含量适当时,固溶体不仅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而且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它是 利用固溶的置换式溶质原子或间隙式溶质原子来提高基体金属的屈服强度的方法。

例如,热轧态的 316L 不锈钢中厚板要经过固溶处理才能交付使用,其目的是使热轧过程中析出的碳化物在高温下固溶于奥氏体中,通过急冷使固溶了碳的奥氏体保持到常温,减少钢中铁素体含量;通过固溶参数的调整,可以对钢的晶粒度进行控制,使钢的组织得到软化,由于固溶处理过程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因素,对组织均匀性、力学性能和耐蚀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准确制定合理的固溶处理工艺参数对 316L 不锈钢生产非常重要,316L 不锈钢经过固溶处理后的韧性要明显比未经过处理的韧性好。

(2)形变强化

利用形变使钢强化的方法。也称应变强化或加工硬化。对于不再经受热处理,并且使用温度远低于材料再结晶温度的金属材料(譬如低碳低合金钢),经常利用冷加工(冷形变)手段使之通过形变强化来提高强度。

例如,奥氏体不锈钢304L和304LN的形变结构中出现层错、晶界、和退火孪晶处的位错塞积、位错胞状组织和形变孪晶。形变过程中发生的组织结果变化均产生加工硬化,其中位错塞积和形变孪晶的贡献大。

高强度高碳钢冷拔钢丝,它是工业上强度最高的钢铁制品,抗拉强度可以达到4000MPa, 这就是用强烈冷变形的方法取得的。

(3)分散强化

分散强化是在钢铁材料中第二相以细小弥散的颗粒均匀分布于基体金属中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使钢铁材料的强度提高。分散强化分为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二种。如果钢铁材料经时效处理或回火后,沉淀析出细小弥散的第二相粒子,这种强化作用称为沉淀或时效强化。如果第二相细微颗粒借助于粉末冶金方法加入起强化作用,则称为弥散强化。

例如,钢中的碳化物对钢性能的影响。随着含碳量的提高,热轧钢材的抗拉强度由10号钢的300MPa提高到共析钢800MPa的数值。

含铜高纯低碳钢,随着铜在钢中作为强化元素之应用的日益广泛,对铜的合金化作用及其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再认识。铜作为强化元素越来越多地加入到钢中,尤其是超低碳钢。铜在0.5%以下时对钢的塑性无明显影响。增加含铜量具有沉淀强化作用。已知在850℃时,铜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最大,约为2.1%,低于850℃时溶解度迅速降低。在时效过程中,将从固溶态的过饱和α相中析出ε-Cu过渡相而引起强化。同时保持钢的高塑性。含1.12%Cu的高纯钢经过固溶处理,大多数铜保留在过饱和铁素体中,起着较弱的固溶强化的作用,硬度约为110 HV。经550℃时效,铜以细小弥散G.P区颗粒析出,达到时效峰,硬度可达180 HV产生显著沉淀强化。

(4)细晶强化

晶强化是是钢铁材料的晶粒更细,晶界更多,使晶界对位错的运动阻力更大,从而使钢铁材料的强度提高,并改善塑性和韧性。细晶强化还可使钢铁材料的脆性转变温度降低,使钢件能适应寒冷地区的工作性能要求。它并且是可以提高钢材强度而不恶化韧性的一种强化方式。细化晶粒是众多材料强化方法中唯一可在提高强度的同时提高材料延性的强化方法。

例如,细晶强化对中锰马氏体钢的强化作用,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随碳含量增加无规律地变化;板条束尺寸和不同临界角(简称CA)的晶粒尺寸随着碳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在一定含量下,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晶粒尺寸细化,细晶强化增量增加,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逐渐提高。

(5)相变强化

相变强化主要是指马氏体强化与贝氏体强化。尽管在很多金属和合金中都能发生马氏体型相变,但并不是所有的马氏体都具有高强度。含碳(氮)的铁合金马氏体显示出最强烈的强化(硬化)效应,因此它们是钢铁材料强化的重要途径。相变强化不是一种独立的强化机制,它实际上是固溶强化、弥散强化、形变强化、细晶强化的综合效应。

例如,铁—镍合金在一般晶粒度范围内,纯铁多晶体的流变应力约为70MN/m2, 这个数值就是纯铁(单晶)本身的强度加上多晶体晶界的贡献。以此为基础,当铁中溶入镍时,再结晶过的合金的流变应力随含镍量而增加,其增量就是镍固溶强化的效果。

镍含量较低时,铁—镍马氏体的强度变化大致和再结晶过的合金平行地随镍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精细结构因素引起的强化,这里包括位错密度、马氏体晶体的界面、胞壁或内孪晶界面等引起的影响

2、在桥梁、锅炉、大船、工程机械和战略储油罐等方面的建造都需要高性能的中厚板,我国钢铁行业有40条左右的中厚板生产线,钢铁材料的高强化是发展趋势,目前高强(大于700MPa)中厚板的应用越来越广。请根据金属学原理、文献资料以及所生产钢种可能的服役条件等,从定量或定性角度来设计所生产某种高强中厚板的成分和工艺路线。

矿山开采和各类工程用的设备,如钻机、电炉、电动轮翻斗车、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各类起重设备及煤矿液压支架等机械装备总称为工程机械。这些机械的制造所需的焊接结构部件用材通常称为工程机械用钢,属于焊接高强度钢范畴。对于焊接高强度钢,其主要用于工程机械的主要结构,承受复杂多变的周期载荷,因此要求钢材具有高的屈服强度和疲劳极限,良好的冲击韧性、冷成形性和优良的焊接性能。

设计生产一种高强中厚板满足高强工程用钢的要求,主要用于生产煤矿液压支架。成分设计Nb、v、Ti微合金化和降C提Mn的思路。因为微合金化元素与控轧控冷相结合可产生如下强化作用:(l)未溶解的Nb、V、Ti的碳、氮化物颗粒分布在奥氏体晶界上,可阻碍钢在加热时的奥氏体晶粒长大。(2)未溶解的Nb、V、Ti的碳、氮化物可阻碍奥氏体再结晶。(3)在轧制中有些合金碳、氮化物会在位错、亚晶界、晶界上沉淀以进一步阻碍动态再结晶和轧后静态再结晶的产生。(4)在γ→α相变中发生相间沉淀,形成非常细小的合金碳化物,起沉淀强化的作用。(5)轧制时形成的高密度位错被碳化物钉扎,会增大位错运动的阻力。

C是传统钢的强化元素,而且也是最经济的元素。但它对韧性和焊接性能十分有害。降碳必然导致强度的降低,但其强度损失拟用其他方法来弥补。

Mn使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脆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在碳含量相同的清况下,随着锰含量的增加,强度提高,同时使韧脆转变温度下降。

Nb是取得良好控轧效果的最有利的微合金化元素,铌在阻止形变奥氏体的回复再结晶方面的作用最大。

Ti的化学性很大,易与碳、氮、硫等形成化合物。钛与氧的亲和力很强,所以在铝镇静钢中经充分脱氧后,才用来作合金元素。钛还可以作为钢中的硫化物变性元素使用,以改善钢板的纵横性能差。

V的溶解温度较低,与铌相比阻止再结晶的作用较弱,仅在900℃以下对再结晶才起推迟作用,具有轻微的细化组织作用,但其沉淀强化作用比较显著。

Ti、V、Nb的固溶原子和析出的碳氮化物

本钢材要达到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600MPa,抗拉强度≥700MPa,延伸率≥17%,冲击性能(-20℃)≥47J。180°冷弯d=3a完好。

参照文献同类产品的成分设计制定本高强度中厚板的成分。

表1成分设计要求(%)

C Si

Mn

P

S

Nb

V

Ti ≤0.10 0.50 1.60 ≤0.030 ≤0.025 ≤0.06 ≤0.10

≤0.02

通过LF和RH真空处理降低钢中P、S含量及夹杂物,净化钢水;合理控制碳当量,保证高的强度和可焊性。优化微合金化工艺,采用Nb、V、Ti、Als复合以达到细化晶粒,固化游离氮,改善焊接性能;采用Al终脱和Ca处理Al2O3夹杂,提高钢水纯净度。同时为获得轧后充分的沉淀强化和微合金析出强化效果,控制加热温度在1200℃左右,使Nb(CN)相颗粒充分固溶到奥氏体中。采用控轧控冷、弛豫控制析出原理以及微合金析出强化等工艺手段细化晶粒,提高钢板强度。通过一定程度的控制冷却,可以降低奥氏体相变温度,增加过冷奥氏体的形核率,从而达到进一步细化铁素体晶粒的目的。冷速越大越有利于细化铁素体晶粒。但过大的冷速不仅不利于板材延展性的提高,而且还存在较厚钢板冷却不均,其内部会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及组织应力导致钢板变形,影响到后序充分矫直。

篇3:钢铁材料表面快速改性技术研究

钢铁材料是现代应用最为广泛的重要工程材料。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及其使用的环境介质影响, 难免要发生腐蚀、磨损等各种形式的损坏, 降低了工件的使用寿命, 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多年来, 为了减轻钢铁材料因腐蚀与磨损造成的损失, 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除选用和研制高性能的整体钢铁材料外, 鉴于腐蚀与磨损都始于材料表面, 采用表面工程技术实施于材料表面以改变其耐磨、耐蚀性是材料科学工作者通常采用的办法。钢铁表面改性技术发展很快, 其中以气体碳氮共渗较好,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离子渗碳/氮技术迅速发展和完善起来, 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它已经成为离子热处理技术中最成熟、最普及的工艺, 但是处理温度高、共渗时间长、工件容易变形, 而且气体离子碳氮共渗技术是在低压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中进行的, 反应需要在低真空的条件下进行。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透技术解决了这些难题, 它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 处理时间很短在几十秒到几分钟的时间内即可获得高硬度、耐磨、耐蚀的渗透层。

二、实验分析方法及机理

(一) 试验分析方法。

本实验的基体材料是Q235低碳钢, 试样尺寸分为8×10×1.2 mm。实验所需设备为自行研制的2 kW等离子体电解渗透装置。该装置主要有五部分组成:直流脉冲电源、共渗电解槽、排风系统、测温装置及电解液循环冷却系统。在渗透处理过程中, 处理的试样作为阴极。

1-电源2-安培表3-电压表4-循环冷却系统5-试样6-电解液7-搅拌系统8-绝缘装置9-测温装置10-共渗电解槽11-循环冷却水12-排风系统

本试验用的有机化合物是乙醇胺 (C2H5ONH2) 电解液, 其中水溶液中KCl质量百分数W%为9.09%, 电解液中水的百分含量为25%。

(二) 实验机理。

快速渗氮、渗碳及碳氮共渗处理的机理同样也遵循扩散过程的菲克方程式。由于弧光放电, 气体被击穿产生大量的处于等离子体态的活性原子, 这些活性原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轰击试样表面, 离子注入到处理材料中, 产生空位和位错, 将导致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使工件表面的活性原子的浓度提高;另一方面, 强化沿晶界扩散, 即位错沿着与轰击表面垂直的滑移面移动, 其运动的方向与饱和元素 (C, N) 扩散流的方向重合, 从而大幅度提高材料内C、N原子的扩散迁移速度。离子轰击导致浓度梯度提高和扩散系数的增大, 使得非金属扩散系数可提高2~3倍, 从而使C和N原子的扩散过程得以强化;在等离子电解渗透技术中等离子体是通过弧光放电产生的, 具有比较大的电流密度 (1 A/cm2左右) , 所以离子的轰击非常强烈, 致使渗透的速度加快, 最终实现材料表面快速固溶和化合物强化处理。

三、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放电过程分析。

图2为等离子体电解碳氮共渗处理过程中电流和电压的工作曲线。由图我们可以看出, 电流和电压的工作曲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逐渐升高电压, 电流逐渐增加, 此过程符合欧姆定律, 试样作为电阻, 试样及其周围的液体被加热, 试样和电解液温度升高, 试样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此时电压在0~80 V之间。

第二阶段, 继续升高电压, 电流较快的增加, 此时已不符合欧姆定律, 这时是气液共同导电。就液体部分而言, 电极两端的电压增大, 电场增强, 离子运动速度加快而且液体温度不断升高, 致使溶液的电导率增大;就气体部分而言, 是因为在热电离和电极间电场作用下, 使气体分子电离所致。气体分子电离可以产生二次电子, 并被加速如同一次电子一样, 它也可以使气体分子电离, 其结果出现了雪崩式的电子流增大。电流雪崩式增大并伴随有气体发光的现象称为气体放电或气体的击穿, 此时的电压称为临界击穿电压。

第三阶段, 在气体被击穿稳定以后, 电流有个迅速减小的过程, 此时样品持续放热。在此过程中由于气体放电、电子碰撞产生大量的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虽整体呈中性, 但它含有相当数量的电子和离子, 因此仍可以导电, 但由于气体击穿后产生的稳定连续的等离子体区将试样与电解液分开, 形成气液隔离层, 造成只有一种气态形式导电, 因此电流迅速变小。此时继续提高电压, 电流只有稍微增加, 增加电压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试样表面的温度, 此时维持的电压称为工作电压, 此时电压在130 V~170 V之间。

(二) 渗透层的断面形貌。

图3 (a) 是未处理试样基体SEM照片, (b) 是经过150V电压下处理90s的试样渗层的断面形貌。

(三) 渗透层的成分分析。

对等离子体电解碳氮共渗层及其过渡区域进行的EDS点分析, 从渗层到过渡区打了三个点 (spectrum1、spectrum2、spectrum3) , 点的位置和点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由碳氮共渗层至过渡区, C、N元素的含量出现明显的变化, 在spectrum1点时C、N的含量最大分别为13.16 at%、5.01 at%, 在spectrum2点时C、N元素的含量减小, 在spectrum3点即在过渡区上C、N元素的含量最小分别为4.38 at%、0.22 at%。可见由碳氮共渗层表面到过渡区域C、N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小。由渗层的点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碳氮共渗的过程中是以渗碳为主, 属于高温碳氮共渗。

(四) 渗透层的硬度分析。

在160 V工作电压下, 处理120 s试样的显微硬度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 在开始阶段硬度逐渐增加, 在距离表面60 μm时硬度值出现峰值。共渗层表面区的硬度之所以较内层稍低, 是因为其中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存在。残余奥氏体量越多, 硬度值的降低越多;当共渗层很薄时, 最高硬度区才接近于共渗层的表面, 随着共渗层厚度的增加, 最高硬度区向中心移动。硬度值在HV600以上的渗层厚度为75 μm。渗层的最大硬度为HV770, 而基体的硬度为HV200, 可见渗层的硬度比基体提高了3倍多。由于渗层的组织含有高碳马氏体和奥氏体的固溶体、渗层的成分中有碳氮化合物, 这些都是使得渗层的硬度出现明显提高的因素。

四、结论

首先,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碳氮共渗技术具有渗透速度快, 工作电压低等优点,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钢铁表面改性技术。

其次, 150V、90s条件下处理的试样出现了明显的渗层。

再次, 经过160 V、120 s条件下处理的试样耐磨性是基体的3倍。

参考文献

[1].刘宝俊.材料的腐蚀及其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89

[2].葛中民, 侯虞铿, 温诗铸.耐磨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3].田占军, 李杰, 沈德久, 王玉林, 刘凯.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碳、渗氮及其碳氮共渗技术[J].电镀与涂饰, 2006

[4].安运铮.热处理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2

[5].N.X.yuan, H.Q.kai, et al.A novel modification technique for metal surface[M].Journal of Wu 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96

[6].聂学渊.快速表面改性技术研究[J].金属热处理, 1997

篇4: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

【关键词】价格波动;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决策

随着我国钢铁原材料市场的发展以及市场因素的变化,钢铁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问题的出现,对于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钢铁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利用各种新型管理工作开展了采购改革工作。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企业针对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问题,开展决策工作对于采购管理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性管理作用。正因如此,企业管理者结合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原因,以及采购决策实践内容开展了决策实践研究,为企业原材料采购质量提升提供支持。

一、采购决策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的作用

在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管理研究中,采购决策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管理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采购决策的开展可以发挥出以下作用:

1.优化企业原材料采购活动

在市场价格波动过程中,企业采购决策的开展可以很好地实现采购活动的优化。在市场价格波动中,决策管理的开展有力与实现采购方式、渠道以及过程的最优化,提高采购资源的最佳配置,全面的降低价格波动对原材料采购造成影响

2.实现原材料准时化采购目标

在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以生产需要为目标的准时化采购目标的实现,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市场价格波动过程中,如何降低波动对准时化采购的影响,对于采购管理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合理开展采购决策工作一方面提高了采购方案制定效率;另一方面保证采购方案与执行的最优化。这就为原材料准时化采购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3.提高了采购中的经济效益

在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下,如何准确的开展采购管理,降低采购价格、减少原材料物流与库存中的成本以及减少费用的支出,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而采购决策中的最优化原则,可以保证采购活动在应多价格波动问题中,针对各种问题进行合理应对,实现企业采购中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原材料采购决策内容研究

钢铁企业采购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管理过程,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采购管理者需要按照以下程序开展采购决策工作:

1.以企业生产需求为基础确定采购目标

在钢铁企业采购决策过程中,管理者首先需要根据企业生产情况以及经营目标,确定企业原材料采购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钢铁企业需要完成两个阶段工作:一是总体目标的确定。即根据生产需求设置采购总体目标,继而保证企业及时准确的开展采购工作。在这一目标确定过程中,即需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同时还应考虑采购费用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二是根据采购总目标,制定出分类目标指导采购工作的开展。如在总目标制定后,管理中者可以分别制定出订购批量目标、订购时间目标、供应商目标、价格目标、交货期目标等各项采购目标,保证原材料采购管理目标指导下达到最优化目标。

2.收集采购决策中的参考信息

为了保证采购决策过程中参考信息的充足与准确,管理者需要开展采购参考信息的收集工作。这一工作主要包括了企业外部与内部信息收集两项内容。在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其收集的信息内容应包括了法律、经济政策、原材料生产、运输以及同行企业的采购情况等。特别是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下,企业需要全面采集造成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各项原因,同时进行合理分析。而在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其信息内容包括了企业对原材料实际需求、当前原材料的库存、企业当前的财务与资金情况以及企业采购部门的主要情况等各项内容。

3.采购方案的制定与确定

在采购目标与采购信息收集完成后,采购管理者就可以根据采购目标制定与确定采购方案。在采购决策管理模式中,这一工作有以下两个阶段构成:一是采购方案的制定。在采购决策模式中,采购部门需要根据采购目标制定出多个采购方案,用于决策管理的备选。在实际工作中,其方案制定的原则为优化原则,既充分考虑采购中的各项参考因素,实现采购计划中成本、需求等各项因素的优化。二是采购方案的确定。在多个采购方案制定完成后,管理者需要充分参考收集到的企业外部与内部信息,对方案进行充分分析,利用方案的最优化原则确定最终的采购方案。在采购方案确定过程中,其采用方法包括了专业采购人员意见征求与估计法、利用历史资料开展期望值决策法、企业经理人员意见收集与统计法、最优数学模型计算法以及实地直接观察法等多种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将这些方法单独或联合使用,进行采购方案的确定决策,是实现采购方案最优化的重要保障。

4.采购方案的实施与反馈工作

在完成了采购方案的确定后,将采购方案落实到采购工作中,完成方案的实施是采购决策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了以下三个过程:一是根据方案制定出具体的采购工作实施细则,指导采购工作的实施。二是利用合同的签订、采购等实际工作,实施采购过程。三是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根据供货商、物流以及市场中原材料价格波动变化等情况的出现,及时调整采购计划,用以实现采购计划中成本控制与采购最优化原则。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这种调整必须在计划与合同控制范围内,不得违反合同管理原则。在实施了采购方案后,管理者需要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与分析。将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问题与数据信息,向企业采购、质检等管理部门进行反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以后的采购决策开展提供参考信息。

三、结束语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工作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变化,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采购管理者利用采购方案最优化原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了采购决策模式,保证企业在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下采购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向阳.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决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4(30).

篇5: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

HEC高性能道路材料在公路工程应用的试验研究

文章对HEC(即高强高耐水土体固结剂的英文简称)高性能道路材料作为替代水泥的`材料,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和水泥稳定基层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试验成果,并推荐了施工应用的配合比.

作 者:林云雁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公路管理局,广西,钦州,535000 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U416 关键词:HEC   高性能   道路材料   天然砂砾   力学性能  

篇6: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

几种非金属矿缓冲回填材料性能研究

研究了膨润土、海泡石粘土、凹凸棒石粘土、累托石粘土、高岭土及沸石等六种非金属矿的`表面电荷、阳离子交换容量、比表面积、渗透系数、导热系数等性能参数,进行了各非金属矿材料对Cs+、Sr2+、Co2+的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沸石和膨润土的表面电荷和阳离子交换容量较大,对Sr2+r、Cs2+、Co2+的吸附能力较强.膨润土和累托石渗透系数小,隔水性和膨胀性好,可以作为吸附材料和隔水材料.沸石渗透系数大,隔水性差,不宜作为隔水材料,可以作为吸附材料,与其它材料联合使用,构成复合矿物障壁,阻滞放射性核素的向外迁移.几种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导热系数均较小,需要通过添加其它材料来提高导热性能.

作 者:李虎杰 易发成 侯兰杰 冯启明 LI Hujie Yi Facheng Hou Lanjie Feng Qiming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绵阳,621010刊 名:中国矿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MINING MAGAZINE年,卷(期):15(10)分类号:P619.2关键词:粘土矿物 回填材料 放射性核素

篇7: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

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民品需要,家用电器中对陶瓷滤波器及陶瓷谐振器的需求量迅猛增多,江西景德镇999厂和上海无线电一厂同时引进日本村田压电陶瓷频率元件生产线,从此拉开了我国压电陶瓷产品由军品转为民品的大批生产序幕。通过摸索和消化日本引进线的先进材料和工艺,国内很多中小型的压电陶瓷生产厂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深圳市佳日丰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佳日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佳日丰泰电子、佳日丰电子材料当时的主打产品是压电陶瓷蜂鸣器,每月的产量在上千万只,通过先进工艺线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提高,很快成为国内高产量、品种齐全的高频器件制造商,佳日丰泰电子开始生产小量的多片高导热陶瓷片滤波器,现在已发展成为国内中频陶瓷片材料滤波器的制造商,陶瓷片材料取得巨大发展。

回顾我国压电陶瓷行业的发展,20年前只有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工学院、天津大学、四川大学、上海科大等几所大学设有压电材料及应用的专业,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电科技集团第7研究所和第26研究所等建有压电陶瓷材料和应用研究室,生产厂家只有山东淄博无线电陶瓷厂,主要开展的项目大多与军用产品有关。涉及民用的产品只有大量生产的压电陶瓷蜂鸣器和点火器,小量用于邮电通信的多片陶瓷滤波器、机械滤波器、用于水声和超声的压电陶瓷换能器等。

为了适应各类压电器件对材料性能的不同要求,材料研究人员广泛进行了改性添加剂的研究,开发出了大量高性能压电陶瓷材料。

钛酸铅陶瓷(PT)

世纪90年代末,为了满足制造10MHz以上高频陶瓷片材料滤波器和氧化铝陶瓷片谐振器的需要,材料研究人员通过对钛酸铅陶瓷材料用少量氧化镧取代,并适量添加锰、铌、铈离子,得到了高频响应好、温度稳定性优良的改性钛酸铅陶瓷材料,其电性能与日本村田同期同类材料相当。同时还研究出了适合用于高温超声换能器的钛酸铅压电陶瓷材料,成功用于高温使用环境的石油深井探测和流量计等。

锆钛酸铅陶瓷(PZT)

世纪80年代,江西景德镇999厂和上海无线电一厂同时引进日本村田压电陶瓷片材料频率元件生产线,主要原材料靠国外提供,这给国内的大批量生产和降低成本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为了打破外国封锁,通过对PZT材料进行研发和改进,很快实现了陶瓷片材料配方的国产化,自主开发的PZT压电陶瓷片材料电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要求。接着又研究出多种适合不同带宽的PZT压电陶瓷材料。

三元系陶瓷

近20年来,我国在三元系压电陶瓷片材料的改性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继续研究工作,试验了多种元素的组合取代和添加,拓展出许多改性三元系、四元系和多元系材料,如:PCM-PZT、PMS-PZT、PNZ-PNS—PZT、PMS-PNZ-PNS—PZT等,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能满足各种需要,使压电陶瓷的应用面得到快速扩展。

无铅压电陶瓷

上述压电高导热陶瓷片均含有大量的铅,制造过程会导致环境污染,为了减少污染,国内外科研人员开展了无铅系压电陶瓷的研究,与含铅系压电陶瓷片材料相比、无铅系压电陶瓷的性能明显不同于含铅压电陶瓷,如无铅系压电陶瓷的居里点约高出200℃~300℃,介电常数仅140~150,机械品质因数高达4000~7000。但是,无铅压电陶瓷的机电耦合系数等性能远不如含铅陶瓷,加之制造工艺难以控制,故无铅压电陶瓷仅在一些特定领域应用,其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

应用快速渗透

经过20年的发展,当今,压电陶瓷产品门类齐全,不仅广泛用于军事和工业领域,还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其应用领域主要涉及以下5个方面:

第一,频率控制器件。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有陶瓷谐振器、陶瓷滤波器,还有调谐音叉滤波器、机械滤波器、陶瓷鉴频器、陷波器和延迟线。其中陶瓷谐振

器、陶瓷滤波器产量已经占我国压电陶瓷产品的65%以上,相当引人注目。特别是陶瓷谐振器具有高稳定、无需调节、尺寸小和成本低等特点。典型的应用有:电视机、摄录像机、计算机、CD-ROM驱动器、汽车电器、VCD、电话机、复印机、语音合成器、遥控器和玩具等。

第二,压电超声换能器。压电超声换能器是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声学器件,在水和空气介质中广泛应用。在水声通信中起雷达的作用,被称为声呐,是各类舰船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感器。在工业中,超声换能器已被用于超声清洗、超声精密加工、超声加湿、超声乳化、超声种子处理、超声探伤和超声诊断等。当今,压电超声换能器的另一广泛应用领域是遥测、遥控系统和报警系统。

第三,压电发声器。压电发声器的典型产品是压电蜂鸣器和压电送、受话器、手表、计算器、电子闹钟、小型警铃以及电话、手机的振铃都离不开蜂鸣器。带有晶体管振荡电路和直流电源的蜂鸣器可发出连续声音,带有开关电路的蜂鸣器可发出断续声音,属于声换能器的水下微音器和扬声器还可用来驱赶或引诱鱼群。

第四,计测和控制用压电器件。计测和控制用压电器件主要有压力、加速度、角速度传感器以及超声测深、超声测厚、超声测流速、超声诊断等。

第五,压电点火器和压电变压器。1965年开始批量生产压电点火器,近20年来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我国目前几乎所有煤气灶、浴室煤气锅炉、煤气房间加热器、煤气热水器和香烟打火机都用压电点火器。压电变压器具有结构简单、尺寸小、变压比高、机电转换效率高、无电磁干扰和安全等优点,故用于静电除烟器、负离子发生器、静电涂覆设备、静电复印机、电场治疗仪和液晶背光源等。

声表面波形成完整体系

声表面波器件是电子陶瓷领域一个热门产品。声表面波(SAW)是沿物体表面传播的一种弹性波,我国声表面技术的开发从1970年开始,经过了37年的研究和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从理论研究、晶体材料生长加工、器件设计和生产

以及系统应用的完整体系。

我国声表面波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声表面波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开发与应用。声表面波技术开发的初动力各国都来源于国防军事领域,我国也不例外;雷达、通信、导航和电子对抗等均采用了各种各样的SAW信号处理器件。

第二阶段,声表波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领域。第三阶段,声表面波技术应用于现代通信。

声表面波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涌现了30多家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虽然厂家众多,但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有限,除中电科技的第26、55研究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无锡好达电子有限公司等在生产技术、规模和产品种类上有一定的优势外,余者规模小,主要以生产电视中频滤波器、谐振器以及对讲机滤波器等工艺要求相对较低的产品为主,产品价格低廉。

从产品的封装上看,电视中频声表面波滤波器由金属封装朝塑壳封装方向发展,由于塑壳封装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特别是在一体化高频头中可以体现其优势,国内很多生产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塑封产品,从规模上看,无锡好达电子有限公司和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在塑封产品上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SMD产品目前国内能批量化生产的小尺寸是3mm×3mm,主要生产单位有中电科技的55所、德清华莹、26所和无锡好达电子有限公司等。现RF滤波器的主流产品封装都是采用2.5mm×2.0mm以下的倒装焊技术,故国内目前SAWRF滤波器生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成本、技术等因素,国内几家有实力的研究所和生产企业都还无在缩小产品封装上进一步投入的计划,南阳金冠集团曾投入了部分倒装焊设备,但还不具生产能力。

我国的声表面波行业和国外相比,总体存在不小的差距。产品研发没有太多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作为技术支撑,缺乏一支基础研究的队伍,由于市场竞争的因素,各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学术交流,很多小企业不具研发能力。

从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上看,和国际上的一些知名公司如EPCOS、Murata、Fujistu、SANYO等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包括封装技术、自动化程度、工艺水平、生产规模等。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目前整个声表产业的赢利普遍不高,大市场手机RF滤波器已经在维持水平上生产,失去了投资机会。要想未来在行业里有一定生存地位,通过自己的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产品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规模化生产能力。我国声表面波行业在未来发展上,可以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行业内相互合作和资源整合。第二,扩大国际技术合作。

篇8:钢铁企业原材料运输优化问题研究

1 综述

运输是钢铁企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运输的成本和效益将长期地、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成本和效益。钢铁企业运输的有效性、经济合理性与否,与运输作业的合理化程度密切关联。抓住了运输问题也就抓住了物流运作的核心问题。

据《2007年企业物流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钢铁行业调查企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7.1%,物流总费用增长15.5%,物流总费用增幅比销售额低1.6个百分点。钢铁行业调查企业平均物流费用率为8.77%,与2005年相比下降0.12个百分点。2005年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用比例是64.44%,2006年的比例则比2005年下降了1.54个百分比。

目前的原材料运输是以水路,铁路,公路为主。水路具有运输成本低、运输能力大及平均运距长等优点;而铁路则具有运输成本低、中远距离运输速度快、安全性高及能耗较低等优点;公路具有机动灵活、直达准确、运输周期短及速度快等优点。合理的将三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并因地制宜地组织运输,是原材料运输问题的关键所在。

2 运输现状分析

钢铁企业一般拥有下属矿山,但其品种、数量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而且我国虽然铁矿资源探明量达475亿吨,排世界第三位,但富矿少、贫矿多,大于50%的铁矿石只占5.7%[1]。因此必须采购大量的国外矿才能保证正常生产,所以海运占了很大的比例。国外矿通过海运到达沿海码头,再通过水路或者火车运送到厂区。国内矿一般都是通过江海联运以及铁路送达厂区。煤炭和辅料的运输大体也是从原料地先通过水路、铁路或者公路送达厂区。对于大型钢铁企业,往往出现各部门权责交叉,权责不清,缺乏一个协调部门对各个涉及到物流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严重地导致企业内部物流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物流职能的重叠使得权力界限和责任模糊不清,部门目标的不一致造成部门之间的横向冲突频繁[2]。

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绝大部分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兴建的。企业在设计、建设当初就受到传统冶炼运输模式的束缚,导致钢铁企业厂区大宗物料转移长期以铁路运输为主导。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钢铁企业的厂区运输方式普遍存在亟待优化的问题。

钢铁企业所需运载的物料总量非常巨大且种类庞杂,运输作业点多面广。一些大宗原燃材料的运送、存储,往往受生产节奏、仓库或堆场容量等因素影响,需要反复倒运;一些种类繁多的生产辅料、副产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废品、废料、废渣等物料都需要及时运送和处理。厂区运输作业几乎触及到企业的各个角落。厂区物料转移方式的单一性比较突出,经济合理性较差。绝大多数物料运输一般都倚重铁路,对于发挥诸如汽车、皮带、辊道等运输方式的作用不充分,往往造成铁路运输忙不过来,其他运输资源又较少派上用场,难以有效地形成合力。由于厂区运距相对比较短,车辆往返率高,经常是机车待命时间长,实际作业时间短,加之时常发生虽货物批量不足而又急需运输的情况,铁路运输只能扮演大马拉小车的角色,直接造成大量物运费用过高的问题。

3 模式优化

力求用最少的运力,走最少的路程,经最少的环节,花最少的费用,耗最少的时间完成运输作业任务,是我国钢铁企业在构思新的改革发展战略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

对于厂外的原材料运输,关键就是要因地制宜多方面的考虑选择运输方式,如当前最便利运送方式是什么,是用一种运输方式还是多种运输方式组合运输能使运费达到最优等。矿石运输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煤炭及辅料运输的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虚线方框内为钢铁企业的管理范围。

在对厂外运输进行优化时可以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和运输公司签订长期合约,有利于在运输价格上给优惠,从总体上降低运价。如宝钢与中远结盟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日本三井商船签订3~5年的中长期合同,均有效地降低了运输费用。

②考虑规模运输。达到一定规模后,可采取大吨位的运输工具,从整体上降低运输费用。如在国外采购矿石后,若采购数量增大,可租用10万吨以上运矿船,使海运费比5万吨级运矿船每吨单程运费少很多。当企业一次不需如此吨位时,可几家企业协作运输。

③尽量减少原材料的周转次数。因为原料每次转一次,将增加装卸费用和相关的仓储管理费用。目前新建钢铁企业选择海边城市就有这方面考虑。对于老的钢铁企业,可采取江海联运方式,将原材料运到离企业最近的堆场再转运到厂内,如武钢大量用江海直达型运输船只运送矿石。

适时调整运力结构,合理布局和使用运力资源,加强物流管理,理顺物流秩序(包括与外界衔接协调),使铁路、公路、皮带、辊道等多种厂区运输力量的比重更趋合理,是我国钢铁企业有效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厂内运输进行优化时,可以考虑以下四方面内容:

①加强对厂区运输优化工作的统筹规划,逐步实现合理化运输。深入探讨外部运输与厂区运输实现有机结合、协调一致问题,进而统筹规划企业物流运作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包括中长期规划、运力结构调整和运力布局规划、运输基础设施改建和布局规划等),明确阶段性的优化方案,制定相应的推进计划、实施步骤及具体措施等,运输优化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实效。

②进一步理顺运输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物流运作机制。审核外来运力的准入资格和厂区运输市场管理,以避免产生政出多门、多头指挥、内耗较大、难保高效的问题。

③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平稳过渡的思路,加快厂区运力结构调整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化运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各种运输资源的精巧匹配和优势互补。必须区别不同的时空条件选用不同的物流运作方式,必须努力使各种运输力量匹配协调。

④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着力构筑物流运作信息平台。

4 评价

对于厂外运输,和运输公司签订长期合约,考虑规模运输,以及减少原材料的周转次数均有效地降低了运输费用。

对于厂内运输,各种运输方式因地制宜,根据其优点特点来进行利用,使运输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先进的综合运输方式对于解决内部运输问题,提高经济效益效果是显著的,而且有利于工厂布局及运输顺畅,并在运输环节上节能降耗,取得较好的运输效益。

5 结论

改变过去单调、落后的运输方式,因地制宜,合理地规划布局,采用综合运输方式是今后企业在外部和内部运输环节上实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新、更好的运输方式加入到企业外部和内部运输这一行列中来,为钢铁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培林.运输经济地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换挡操纵系统 下一篇: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