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安全教案:喊妈妈(共12篇)
篇1:小班安全教案:喊妈妈
小班安全教育教案《喊妈妈》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安全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教育幼儿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知道用“喊叫”(如喊叫亲人、其他成年人、同伴等)的方式来求助,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喊妈妈》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教育幼儿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知道用“喊叫”(如喊叫亲人、其他成年人、同伴等)的方式来求助。
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小兔头饰每人一只,兔妈妈、大灰狼头饰各一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游戏:主班教师扮兔妈妈,配班教师扮大灰狼,小朋友扮小白兔,分别戴上头饰。教师边讲解边教会幼儿按以下情节开展游戏。
兔妈妈带领小兔在草地上采蘑菇,采了满满一大筐。小兔们渴了,兔妈妈让小兔休息一会儿,自己去找水。大灰狼出现了,小兔“惊慌”万分,有的哭,有的躲……这时一只小兔(开始由老师替代)大声喊:“妈妈快来!来人哪!救命呀!”妈妈及时赶到,赶走了大灰狼。
2、总结:“妈妈”表扬在紧急情况下会喊叫妈妈的小兔。教育幼儿遇到紧急情况或危险时要喊叫“来人哪”、“救命”、“妈妈快来”。(此游戏可重复玩,让幼儿练习呼喊的内容。)
3、提问:“小朋友,你们遇到有危险的事会喊叫吗?你是怎么喊叫的?”
三、结束部分
教师讲评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运用情境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情境游戏对于幼儿来讲是一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非常的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在大灰狼的出现下会勇敢地喊叫妈妈。教育幼儿遇到紧急情况或危险时要喊叫“来人哪”、“救命”、“妈妈快来”,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本文扩展阅读:“妈妈”(拼音mā mā)是母亲的口语。“妈” 从造字上看,妈是形声字,从女,马声。本义是称呼母亲,重读仍为原义。母亲,简称母,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广雅·释亲》:妈,母也。
篇2:小班安全教案:喊妈妈
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年龄偏小,自我保护能力偏弱安全意识不够强,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强,在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只会哭。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决定给幼儿上一节安全教育课。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知道用“喊叫”(如喊叫亲人、其他成年人、同伴等)的方式来求助。
2、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让幼儿在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懂得勇敢地大声呼救。
活动准备
小兔头饰每人一只,兔妈妈、大灰狼头饰各一只。
活动过程
一、游戏:
主班教师扮兔妈妈,配班教师扮大灰狼,小朋友扮小白兔,分别戴上头饰。教师边讲解边教会幼儿按以下情节开展游戏。
兔妈妈带领小兔在草地上采蘑菇,采了满满一大筐。小兔们渴了,兔妈妈让小兔休息一会儿,自己去找水。大灰狼出现了,小兔“惊慌”万分,有的哭,有的躲……这时一只小兔(开始由老师替代)大声喊:“妈妈快来!来人哪!救命呀!”妈妈及时赶到,赶走了大灰狼。
二、提问:
“小朋友,你们遇到有危险的事会喊叫吗?你是怎么喊叫的?”
(此游戏可重复玩,让幼儿练习呼喊的内容。)
三、总结:
“妈妈”表扬在紧急情况下会喊叫妈妈的小兔。教育幼儿遇到紧急情况或危险时要喊叫“来人哪”、“救命”、“妈妈快来”。
教学反思
篇3:小班安全教案:喊妈妈
活动目标
1、能够不哭不闹上幼儿园。
2、熟悉老师和小朋友,体验教师给予的安全感。
3、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资源或幼儿用书第1—3页:《离开妈妈也可以》。
2、多媒体教学资源:歌曲《我上幼儿园》。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玩“亲亲宝贝”游戏,引导幼儿熟悉老师和小朋友,体验教师给予的安全感。
幼儿坐在小椅子上,老师一边走一边说:“亲亲小宝贝,亲亲小宝贝,你叫xxx,让我抱抱你!”教师每说出一名幼儿的名字,就弯下腰来搂一搂、抱一抱、亲一亲这名幼儿。游戏要使全部的幼儿都能有机会参与,得到老师的爱抚。
2、组织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第1—3页,或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离开妈妈也可以》。教师讲述故事。
(1)提问: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有谁?小白兔是怎么样上幼儿园的?小白兔离开妈妈能行吗?你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角色扮演,学说故事中的对话。鼓励幼儿像小白兔一样上幼儿园,做到不哭也不闹,会问老师好,会和妈妈说再见。
3、教师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歌曲《我上幼儿园》。幼儿欣赏歌曲。
提问:歌曲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教学反思
篇4:我爱妈妈小班教案
1.感受妈妈养育孩子的辛苦以及对孩子的爱。
2.爱妈妈,会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3.能够大胆表达对妈妈的爱。
二、活动重难点
感受妈妈的辛苦以及对孩子的爱,能够大胆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三、活动准备
PPT、视频《世上只有妈妈好》。
四、活动过程
(一)以儿歌引出主题。
师:我们小朋友都学过一首儿歌叫《我爱妈妈》,你们会念吗?那我们一起来念一念。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位小朋友叫红红,她也说非常爱自己的妈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她和她妈妈之间的故事。
(二)教师讲述故事。
1、出示图片一至四。
师:红红生病了,躺在床上难受极了,你们猜,谁来帮助她?
妈妈看到红红生病了,是怎么做的?(妈妈抱着红红去医院,急的满头大汗)
红红躺在医院的床上,妈妈是怎么照顾她的?(妈妈一直不敢睡觉,陪在红红身边,还喂她吃药)
红红的病好了,妈妈变得怎么样了?(妈妈变得很高兴)
2、小结
师:红红的病能够好的那么快,全靠妈妈及时的送她去医院,而且还很细心的照顾红红,所以红红的病才会好的那么快,她的妈妈对她那么好,红红可爱她的妈妈了。
(三)师幼集体交流。
1、妈妈对你的爱
师:红红很爱她的妈妈,她的妈妈也很爱她,那小朋友,你们的妈妈爱你们吗?你们的妈妈是怎样爱你们的?会为你们做什么事?(洗衣服、洗碗、给孩子洗澡)
2、宝宝对妈妈的爱
师:妈妈爱你们,那你们爱妈妈吗?那你们是怎样爱你们的妈妈的,你们可以为妈妈做什么?
五、活动延伸
篇5:小班语言教案《妈妈》
1、初步理解儿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体会妈妈的爱。
2、学着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活动准备:
课件、歌曲《好妈妈》。
活动过程:
1、熟悉儿歌中的人物和主要情节。
(1)老师出示ppt,提问:这是谁?(松鼠妈妈、小松鼠)他们在干什么?
(2)老师用儿歌里的话小结。
(3)用同样方法引出儿歌第二、三段。
2、完整地欣赏儿歌。
老师将儿歌有感情地朗诵一遍(配背景音乐)。
3、带领幼儿游戏。
老师来做妈妈,小朋友来做小松鼠、小鸡、宝宝,边念儿歌边表演。
4、讨论。
儿歌里的妈妈师怎么关心自己的宝宝的?你们的妈妈关心你们吗?
5、教师小结:
每个小朋友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要为孩子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也要爱他们。
篇6:小班教案《袋鼠妈妈》
1.在说说、看看、听听中认识袋鼠,初步熟悉、理解歌曲内容。
2.积极参与歌表演活动。
3.感受与妈妈相亲相爱在一起的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准备:
关于相亲相爱的图片、袋鼠玩偶、课件ppt等等。
三、活动过程:
(一)以图片引入
1.出示图片P1,老师带来了一张幸福的照片,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2.爸爸妈妈爱你们吗?他们以什么方式来表达爱你的?
3.小结: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爱爸爸妈妈,叫做相亲相爱。
4.你们是以这样的方式跟爸爸妈妈相亲相爱,那我们来看看哥哥姐姐是怎样跟他家人相亲相爱的?
5.出示图片P2-P7,了解相亲相爱不同表达方式。
(二)欣赏理解歌曲
你们是爸爸妈妈的小宝贝、小乖乖,跟爸爸妈妈相亲相爱,那我们来看看,还有谁也跟他的爸爸妈妈相亲相爱?它就藏在这首歌曲里面,我们来听一听。
1.是谁在歌曲里面?他们在做什么?你认为他们是怎么做的?做出来给大家看看。
2.我们在听听,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3.出示图片P8-P12,袋鼠妈妈有一个什么?它想听你们唱出来。
(三)积极参与歌表演,感受与妈妈相亲相爱的幸福快乐。
1.完整表演
(1)出示袋鼠妈妈指偶,袋鼠妈妈说你们唱歌好听,想听你们唱歌,谁来做袋鼠妈妈?谁来做小袋鼠?
(2)小袋鼠也想听听你们唱歌。
篇7:小班教案《大树妈妈》
“秋叶飘”是小班针对季节特征而生成的一个艺术主题,主题的内容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而《大树妈妈和小树叶》是主题中的一个美术活动。整个活动的设计过程来源于组内老师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玩颜料、玩树叶”,在她的启发下,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活动。考虑到幼儿对于用颜料作画还比较陌生,所以我们把整个活动定位在一个“玩”字上,玩什么?玩颜料、玩树叶,合作的玩。由此而产生的活动目标是“自由选择不同的树叶,尝试运用敲、绕、压的方式装扮大树;对色彩感兴趣,体验用颜料作画的乐趣,欣赏画面的整体美感。”我们在设计过程时,注重给幼儿一个宽松的、愉快的氛围,自由走动、任意选择不同的树叶玩一玩(跳一跳、绕一绕、抱一抱),使幼儿产生对色彩乃至以后美术活动的兴趣。
一研后的调整与反思:
1、一开始的情境创设十分有效,将幼儿带入活动主题,并在教师富有情景性的语言引导中了解三种玩树叶玩颜料的方法,但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不能 脱离情境,因始终在情境中带领幼儿感受、体验、操作。例如在活动中增加的问题,“他们会跳什么舞?”“你最喜欢小树叶跳哪一个舞?为什么?”
2、从目标的表述上来说,进行略微的调整,将“欣赏画面的整体美感”,放到第二条后面,使一二两条的目标分别侧重于技能和情感。
3.集体活动中的三种示范操作应遵循从易到难,逐层递进的原则,所以要将示范的后两个步骤交换,先跳“圆圈舞”,再跳“抱抱舞”,同时把音乐进行重新的切割连接,分别是“兔子舞”“圆圈舞”“抱抱舞”,出场跳的舞蹈也要换一换。
附:二研活动课例
一、活动目标
1.自由选择不同的树叶,尝试运用敲、压、绕的方式装扮大树妈妈。
2.对色彩感兴趣,体验用颜料作画的乐趣,欣赏画面的整体美感。
二、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树叶。
2.背景图、颜料。
3、彩纸做成的大树轮廓。
三、活动过程
1、情境创设:小树叶不开心。
2、教师示范作画:小树叶和大树妈妈跳舞。
3、幼儿分组操作:小树叶跳舞。(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整体展示:美丽的小树林。
活动反思:
1.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脱离创设的情景,始终在一开始营造的这一场景中引导幼儿感受、体验。(从开始的来到小树林,然后在树林里和大树妈妈跳舞,到最后的感受小树林经过装扮后的美丽。)因此,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在玩树叶、玩颜料的过程中很自信、很放松,也很快乐。
2.讲评中,教师预设了从个体出发和整体出发这两个大问题
(1)你邀请小树叶和大树妈妈跳了什么舞?在哪几棵树上跳的?你喜欢小树叶跳什么舞?为什么?这几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导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也就是从个体来讲评。
(2)你最喜欢哪一棵大树妈妈?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从颜料的运用以及欣赏画面的整体美来讲评。在组织过程中,发现孩子对自己“玩”的过程很兴奋,也十分乐于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从个体的讲评上来是比较到位的。但是,整体的“喜欢哪一棵?”这个问题,幼儿并不好表述,所以在最后这个问题的讲评中让我产生了疑问?是否需要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提问方式更容易让幼儿表述?
四、活动收获:
第一,当这个活动在艺术主题中开展后,给我们最大的感触是,孩子在操作过程中的这种愉悦性和个性化的表现,当树叶宝宝穿上衣服(颜料)在大树上跳起舞来,他们感受到的是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当他们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操作,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也得到了凸显。
第二,活动中大胆的尝试玩树叶、玩颜料,使主题目标的价值充分体现在活动目标中,它带给幼儿的启示是树叶原来还可以这么玩:跳一跳、绕一绕、抱一抱就能帮大树妈妈穿上漂亮的衣服。另外,为何要选择这三种方式让幼儿来了解树叶、颜料的玩法呢?这是在分析了 幼儿的已有经验基础上制定的。“跳”很简单,其实就是用树叶在玩;“绕”在前几周的活动中有过经验(绕毛线);“压”的方式较新,而且有一定的技巧蕴含其中(这也可以说是活动的一个难点)。从上面的分析看,用这三种方法玩颜料装扮大树实际是在延续了幼儿经验的基础上,又注重了新经验的提升。
第三,艺术主题实施策略的研究是我们省级课题的第三个子课题,也是我们近几年来重点研究的内容。在组织完《大树妈妈和小树叶》后,越发让我们体会到针对活动重难点选用的对策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易接受,易理解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这个活动中运用的策略就比较有效。
1.情景贯穿始终:
(1)小树叶不开心引出;
(2)小树叶跳舞(用树叶绘画):兔子舞、圆圈舞、抱抱舞;
(3)小树叶和大树妈妈的舞蹈装扮了整个树林。
2.巧妙的音乐、语言的运用:
(1)我们常说艺术的各个门类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在引导幼儿掌握这三种方式绘画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三段有典型特点的音乐,如《兔子舞》的欢快、跳跃适合幼儿的“敲”(跳);《圆舞曲》的流畅婉转适合幼儿的“绕”;《钟声》的轻盈适合“压印”(教师的语言提示比较清楚)。这三种音乐的配合使用,帮助幼儿理解了操作中的“敲”“绕”“压”三种方式,并且起到了提示作用。
(2)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情境性的语言比较容易接受(理解),所以我们的整个活动都运用了情景语言组织、引导。讲解绘画要求和步骤时,也运用了孩子易理解的儿童化语言,如“穿上一件绿衣服”“和大树妈妈跳一个舞”“小树叶的舞蹈要跳满大树妈妈的身体”等等。
3.分层次示范:
(1)“兔子舞”比较简单,教师在示范的基础上,让幼儿一起徒手试一试;
(2)“圆圈舞”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直接在大树上示范操作;
(3)“抱抱舞”是新授的内容,因此师幼一起示范。从这三个层次的示范中,可以发现是由易到难,逐层递进的。
篇8:小班亲亲妈妈教案
1、学习看图谱记忆歌词内容,感受歌曲的旋律美。
2、体验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亲情。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仿编歌曲,根据歌曲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教学准备:
歌曲《妈妈我要亲亲你》、音乐图谱。
教学重难点:
熟悉歌曲的旋律,愿意跟唱。
学习看图谱记忆歌词内容,体验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妈妈爱你吗?妈妈是怎么爱你的?小朋友们都知道妈妈很爱你们,那你们爱妈妈吗?那我们爱妈妈可以做些什么呢?体验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亲情。
二、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爱妈妈的方法,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爱妈妈还可以做些什么?
2、再次欣赏,理解歌曲内容。
(1)出示图谱:嘴巴和手的标志。
师:我们用什么来亲亲妈妈呢?(教师出示嘴巴标志);那用小嘴巴亲亲妈妈的`哪里呢?我们用什么来摸摸妈妈呢?出示手标志,用手摸摸妈妈的哪里?那么,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小嘴巴亲了妈妈的哪里,摸了哪里?
(2)出示图谱:亲的部位和摸的部位。
师:刚才你听到宝宝亲了妈妈的哪里?又摸了妈妈的哪里?
将幼儿说的亲的部位和摸的部位分别呈列在相应正确的位置。通过图谱帮助幼儿记忆歌曲,理解歌词内容。
三、学唱歌曲
(1)看图谱念歌词
师:那我们一起来亲亲、摸摸妈妈,好吗?
(2)看图谱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给妈妈听,好吗?
(3)完整演唱2遍
师:我们很爱自己的妈妈,唱歌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呢?
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唱给妈妈听,好吗,?还要一起做动作哦。
师:小朋友们唱得真好听,妈妈听了真高兴。我们再来唱一遍,要用开心、好听的声音来唱哦,把你很爱妈妈的感觉唱出来。站起来唱,加上动作哦。
四、创编歌曲
进行身体部位的创编。还可以亲亲摸摸妈妈的哪里呢?
(1)根据幼儿的回答替换掉两张图片,练习唱歌。
(2)根据幼儿的回答替换掉另外两张图片,练习唱歌。
教学反思:
篇9:小班教案《我爱妈妈》
1、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愿意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
2、初步感受爸爸妈妈的辛苦,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
3、体验与小朋友共同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能从照片上认出自己的爸爸妈妈及老师。
2、物质准备:爸爸妈妈的照片Ppx;爸爸妈妈的袜子;《我有一个家》背景音乐
三、活动过程:
1、 说说我的爸爸妈妈,进入活动
(1) 师:宝宝们,早上好!你们都来上幼儿园了,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到哪儿去啦?
(2) 你们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在哪儿上班吗?
(引导幼儿说一说爸爸妈妈在哪儿上班)
(3)师: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你们都来上幼儿园了,你们想不想爸爸妈妈呀?现在,我把他们变出来,好不好?
2、变出我的爸爸、妈妈,表达爱的情感。
(1)展示第一张照片,师:我变、我变、我变变变!咦,这是谁的爸爸妈妈?
(引导幼儿观察照片,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师:你想对爸爸妈妈说句什么好听的话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
(3) 继续展示幼儿爸爸妈妈的照片,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4) 展示老师照片,激发幼儿爱老师的情感。
还有最后一张照片,睁大眼睛看好喽,是谁啊?刚才我们变出的都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可三位老师是我们大家的谁呢?你们也来对三位老师说一句甜甜的话好吗?
3、帮助爸爸妈妈晾晒袜子,体验爸爸妈妈的辛苦。
(1)、爸爸妈妈上班可辛苦啦,把你们送到幼儿园来就去单位上班了,下了班回到家,爸爸妈妈还要做哪些事情呢?你在家帮爸爸妈妈做事吗?你帮爸爸妈妈做呢些事情呢?
(2)今天我们也来给爸爸妈妈帮帮忙,好吗?你们看,这里有许多爸爸妈妈的袜子,我们把它夹到后面的小夹子上晒一晒,你们会吗?
篇10:妈妈喊我上厕所作文
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女孩。我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我却有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
我在家中是个娇生惯养的小公主。由于哥哥是先天性残疾,所以妈妈对我的健康很是上心,只要我有什么不舒服,她就会整天跟在我身后,是不是问我一句:“宝贝,怎么样,有没有好一点……”尽管我已经表现出厌烦,但她还是老生常谈,直至我说“没事了”,她才会放心。
一天晚上,我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那个时候已经九点了,妈妈还没睡,她在等我。我顾不得吃饭,一头钻进了堆积如山的作业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作业被我给打败了,心里有点小自豪。正准备洗脚刷牙,不知什么原因,肚子疼起来了。我不想和妈妈说,也不敢和妈妈说,因为如果我说了,她又会像面对“世界末日”那样惊慌万分,又要在我的耳边唠叨个不停,我不像我的耳朵“变聋”。
但是后来,我的肚子疼得越来越厉害,我是真的忍不下去了,才努力装做若无其事地和妈妈说:“妈,我肚子疼。”
“啊,宝贝,怎么会肚子疼呢?很厉害吗……”妈妈口中滔滔不绝地倒出一大堆话。
“还好啦,现在不是很疼啦!才怪!”后半句“才怪”我是悄悄说的,没有让妈妈听到。
“那怎么办?去医院吧,宝贝。”
“我没事啦,不用去医院。”
”不行,必须去医院,万一肚子里面有虫子呢?”
“我都说了我没事啦,你怎么这么烦呢?我去趟厕所就好了。”我气势汹汹地吼道。
妈妈听后一句话也没说,不过表情看起来有点伤感。她拿上手纸陪我去了厕所。
刚出门,就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衣服裹得更紧些,可冷风还是一个劲的往里钻,我冻得直哆嗦。
妈妈搂着我,亲切地说:“很冷吗?妈妈抱着就不冷了。”
我用力挣开了她的手,一句话没说就往家走。妈妈愣在原地,不解的.问:“不去了吗?”
我头也不会的丢下一句“明天早晨再去”就回家了,钻进了被窝里。
早晨大约六点,我隐约听见妈妈在我床边说:快点起来,不是要上厕所吗?”我马上清醒了。起床之后便去了。
事情过后,我真的好内疚。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爱的呼唤。”在妈妈喊我上厕所的一刹那,我感到了母爱,甜甜的,暖暖的,滋润着我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篇11:小班音乐教案:好妈妈
1、初步感受歌曲中妈妈的亲切、辛苦,知道要关心、热爱妈妈。
2、学习用亲切的语调唱歌,尝试用动作表现歌曲。
活动准备
茶杯一只
活动过程
1、介绍歌曲名称。
教师和一名幼儿进行情景表演:我和妈妈。
2、教师一边表演,一边进行范唱。
3、提问:妈妈下班回家,她的孩子对妈妈说什么?
他为妈妈做什么事?
4、按歌曲节奏学念歌词。
5、幼儿学习歌曲3-4遍。
每一句歌词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呢?你们来试试。
提醒幼儿注意听琴声演唱歌曲。
三、音乐游戏:找小猫。
活动反思
篇12:小班教案《乌鸦爱妈妈》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
2、创编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音乐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提高感 受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导学生以情代声,注意气息的控制、力度的对比。使学生增强对妈妈、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生列队在活泼欢快、富有节奏的《嘀哩嘀哩》音乐带的伴奏下,双手插腰跑跳步进教室至座位前站好,师生共同律动。
2、师生用音乐语言问好:
(师)亲切地:同 学 们 好!
(生)友好地:您 好! 您 好!肖老 师 好!
[教学构想:“这是一节有趣、开心的音乐课”
1、在进教室的常规教学中,我给学生这样的经验:歌唱、活动课会做动作进教室,进行律动表演;欣赏课会听着抒情优美、舒缓的歌 (乐)曲列队有序地进教室。这是一节歌唱课,根据学生特点,老师与学生共同表演不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营造出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2、用音乐语言进行勾通和交流,进一步拉紧了师生间的情感纽带。]
二、节奏练习:
在欢快音乐的陪衬下,大屏幕出现迪斯尼游乐园的热闹场景。一女童画外音:“欢迎你到迪斯尼游乐园!”接着显示两列满载小朋友的彩色小火车从屏幕两侧开出,同时配以列车运动的节奏声,继续画外音:“这是小熊火车,你会开吗?”在引起好奇和注意的同时,大屏幕显示节奏谱:
“迪斯尼游乐园”小熊火车运行节奏:
正 → 呜! 轰 轰 轰 轰 呼 呼 呼 呼 呼 呼 呼 呼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呜! ←反
1、师范读拍击,让学生感受节奏由稀疏到密集,再由密集到稀疏的节奏运动过程。生感受后回答:
“火车运行的速度是怎样的?如果倒着开回来呢,又是怎样的?”
2、学生兴致高涨地模仿拍读。师指导先正向再反向地练习。
[教学构想:“有趣好玩的节奏模仿。”
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先进行节奏练习,感知节奏疏密变化,再进行发声练习的环节。打破了以往一上课就发声的常规模式,使发声训练与歌唱表演结合得更紧密。
2、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游乐园热闹的场面和小熊火车的出现成为学生的一个兴奋点,不但唤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还驱使他们浮想联翩。
3、有趣的配词节奏是根据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句式节奏:“ ”由密到疏,呈比例时值逐渐舒展而设计的。学生在演唱时易犯按贯性控制不住地抢拍或减拍的错误。为了突破难点,设计让学生模仿火车声响的节奏练习,既形象直观,又有趣好玩。学生学得既认真又开心。]
三、发声练习:
大屏幕显示一只可爱的小乌鸦一下一下扇动翅膀由左向右飞行,身后留下发声练习曲:
1、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乐句的异同。(节奏一样,由密集到稀疏,音高不一样,前一句高,后一句低)
2、看屏幕跟琴默唱歌谱。
3、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连音和非连音,气息悠长的发声。
[教学构想:“好听好唱的发声练习”。
1、动画激趣,再次唤起学生有意注意。
2、根据歌曲旋律特点设计发声练习曲:节奏由密到稀,旋律同音进行并逐句下行。而同音进行与三度、四度音程的音准又是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难点。因而结合发声,进行突破。
3、所配歌词形象有趣,旨在为歌曲作铺垫,同时也激发了童趣。]
四、学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1、大屏幕放映自制动画,随着《小乌鸦爱妈妈》的音乐,老师充满激情地讲述动人的故事:
一天,一只小乌鸦从远处飞来,落在开满野花的路边,它既不吵闹,也不玩耍,它要干什么呢?只见它叼起一只大虫子,急急忙忙向来的方向飞去。
原来,小乌鸦的妈妈年纪大了,躺在屋里飞不动了,再也不能为小乌鸦寻找食物了,小乌鸦叼来了虫子,是给年迈的妈妈。
就这样,小乌鸦飞来又飞去,它自己又累又饿,但它却把找来的虫子一口一口地喂给了妈妈。
多懂事的小乌鸦啊,多可爱的小乌鸦啊,从们禁不住地夸奖它、赞美它、歌颂它。
同学们,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人们把它编写成一首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大屏幕显示歌曲词、谱。
3、听录音范唱,完整地欣赏歌曲。
4、再回放一次,生轻轻跟唱。
5、老师有表情地范唱,生合着拍子轻声跟唱。
6、全体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
7、视唱歌谱:
①谈话、鼓励当一名小老师,教大家学习歌谱;
②跟琴默唱旋律。
③指优秀生跟琴视唱。
④指导全体击拍正确视唱歌谱。
⑤全体跟琴唱歌词。
8、小结:我们学会了《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你喜欢小乌鸦吗?你应该向小乌鸦学什么呢?(生:①我们应该爱自己的妈妈。②还应该爱老师、爱同学……)
9、师小结。
[教学构想:“动听的音乐中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爱妈妈,更爱老师、同学等”
1、师有感情地讲故事,生看画面听音乐。优美的音乐、动人的画面,富有激情的讲述成为连接学生与歌曲情感的纽带与桥梁。学生安静专注地看着、听着、感知、体验着。不但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放飞着想象的翅膀,激起了情感共鸣。从而突出教学重点,达到了让其理解歌词寓意,感受旋律意境之目的。
2、再一次地欣赏音乐,学生会积极地回忆、体验和联想、心中酝酿着对小乌鸦的喜爱之情,更进一步理解歌曲寓意。
3、在反复的“听”和“悟”中,学生已熟悉歌曲。在此设计先学唱歌词,再回过头学习歌谱,一是受动画、故事的启发,学生进一步熟悉歌词;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先让其跟唱音高,再认唱歌谱。
4、对于歌谱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树立“我能行!”意识;其次,由于在练声,节奏练习以及听故事和音乐及默唱范唱等中歌曲节奏和音准学生已感知,听觉在先,认知、识谱在后,因此,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学得轻松、自信。
5、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五、歌表演:
1、师拿出自己制作的小乌鸦头饰若干个,鼓励学生上台扮演小乌鸦并有表情地演唱,鼓励其他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出示小黑板伴奏谱)。
2、学生要求老师扮演乌鸦妈妈,自己扮演小乌鸦共同表演(放录音伴奏磁带)
3、全体同学展开想象,自由组合表演唱。
[教学构想:“小乌鸦多美啊,我愿意扮演心灵美的小乌鸦!”
1、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调动其学习主动性。
2、学生邀请老师表演是其创新思想的火花,应尊重其要求并予以鼓励,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全身心地投入表演。
3、在歌曲表演中,学生从老师的启发联想到各种情景氛围的情感体验、感知,从记忆到认知和创造、运用,层层递进,逐渐深化,通过自己的创作表演,使认知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4、《小乌鸦爱妈妈》的旋律、歌词始终回响在学生的脑海中,始终被音乐故事、动画情景等感染着,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知道爱不仅仅是索取和获得,还应该理解别人的爱,懂得付出和奉献。]
六、总结
(一)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愉快地同老师游玩了迪斯尼乐园,学习了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同学们的表现比小乌鸦更懂事、更可爱,老师谢谢大家。
(二)组织下课:
1、师生用音乐语言互道再见:
(师):友好地:同 学 们 再 见!
(生):亲切、甜美地 :再见! 再见! 肖老 师 再 见!
2、在录音伴奏《小乌鸦爱妈妈》的音乐声中,有序地出教室。
[教学构想:“我喜欢音乐老师,我爱上音乐课!”
相关文章:
小班安全食品教案小班02-14
安全教案小班02-14
防雷电安全小班教案02-14
大班美术欣赏中国结02-14
【精华】小班安全教案模板02-14
小班上学期安全教育教案02-14
小班饮食安全教案02-14
小班安全教案消防02-14
交通小班安全教案02-14
怎样呼救小班安全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