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造园手法

关键词: 山水园 园林 手法 江南

第一篇:江南园林造园手法

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

摘要:在自然风景中,山因水而幽,水依山乃活,二者往往相辅相成。同样道理,人工山水园的叠山与理水也是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水池一般都濒临着假山,或以水道弯曲而折入山坳,或由深涧破山腹而入于水池,或山峦拱伏而曲水潆流。凡此种种,都合于“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江南古典园林遵循自然之道,地形之势,叠山理水手法多变,适宜地形,彰显内涵,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髓,其手法源远流长,值得后世借鉴发扬。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叠石造山园林理水形式处理引言: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物被覆作为装点。山水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 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再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之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平地起造的江南人工山水园林的叠山﹑理水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江南地区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一般不大,这对园林的建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能否合理恰当地利用园林周围环境和天然资源,也是决定园林精致与否的客观条件。

大自然形态万千﹑变化多端,江南古典园林不可能在有限的地域空间﹑物质条件下对大自然原样照搬,而是有意地﹑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自然中的某已构成要素加以突出表现,在不悖于客观的条件下,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高度概括﹑典型化的人工自然。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绝对不是自然山水的复制品。同绘画一样,基于自然﹑再现自然,又高于自然。模拟的原则是忠于客观,但又不完全照搬,重在神韵﹑气质的相似而非单纯地具体形态的相像。从江南古典园的动机或目的来看,不同的园

林类型模拟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总体而言,也无外乎是对自然界中的真山真水形态的描摹再现。这里面又可分出叠山和理水两个不同的语支。

1 叠石造山

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应,在人工山水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叠山便成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历来造园都极为重视。叠山造石作为一门造园艺术,在园林造景中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表现在山体高大的体量和宏阔的气势,是人们对理想品格的赞美和向往。所谓的“虚怀若谷”正是把人类宽大的心胸比作深邃旷达的山谷。

1.1 假山种类

就叠山艺术和技术而言,手段越多越好。但万变不离其宗,有假有真,做假成真,是江南园林叠山的创作宗旨。从这些异彩纷呈的个体形象中仍可归纳出其中的一些共性和规律,再根据他们的共同点进行分类,江南园林中的假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1.1 写实性假山

同古代绘画一样,园林中写实假山也是对客观物象的实际描述,其特点是强调物象的自然特性和本身气质的渲染。受江南园林空间的限制,即便是写实假山也不会照搬不动的以真山的尺度营建构筑,而是对真山进行概括﹑提炼后的浓缩形式。

这类假山既有既有山的形态和气势,又有石的变化和趣味,山含石性,石在山中,雅俗共赏。既有景可供静观,又能引人发思,把人的思维无限扩展到国外,有景,有境,这就是写实性假山的艺术所在。例如,苏州环秀山庄内的假山石,为清代叠石名师戈欲良所作。

1.1.2 写意性假山

写意是相对写实而言的,绘画中写意手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想要的意境。由此可推知,写意性假山重在意象的表达而非自然界物象的摹写。

模仿真山具体形态,又要以传神为佳,借山石抒发情趣。宋代山水画家

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石有这样的描绘:“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江南古典园林的叠山手法正是把这种绘画理论应用到山石堆叠的形态上,创造出具有传情作用的山石景观。

扬州个园便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选用笋石﹑太湖石﹑褐黄石和宣石,分别叠成春夏秋冬四季山景,并且按春是开篇,夏为铺展,秋到高潮,冬作结尾的顺序,将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山水画理运用到个园假山叠石之中。以山势﹑山石﹑山型的变化反映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过程,并把季相的变化所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感受通过对山体的构筑修饰表达出来,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拉近了人与山之间的距离,给人以亲切感,有想象和品位的余地。

1.1.3 贴壁山

贴壁山,也称峭壁山,是以墙壁嵌叠而成。有的嵌于墙内,有的贴墙而筑,远远看去,犹如浮雕。计成在《园冶》中说:“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这就是说,山后的墙壁要白,石峰要峭,是要有纹理与平整、洁白的墙面形成对比,叠成山形后应按照古人绘画的审美要求,于山上植松柏、疏梅、修竹,使其更富古韵。最好在山对面的墙上或建筑上开圆形漏窗,把山景收入窗内,从而构成一幅立体的图画。以墙为背景,使山体有所依托,而不致形成突兀孤立的形象。扬州何园的登楼贴壁山堪称其中的典范之作。

1.2 叠石手法

叠石须先打坚固基础。临水叠石须先打桩,上铺石板一层,再叠造石岸或绝壁。叠造石峰、石洞,也应先将泥土夯实,铺以较宽基石,再自下而上次第叠造。其手法有:

1.2.1 石壁

用湖石叠造的石壁,方式多样。如用无洞灰青色石块叠成,石层略近水平,表面微有出进,远望凹陷处有阴影若洞状,苏州艺圃假山便是如此;如苏州怡园水池西北角上部,石面不作鼻隼形,也没有垂直凹槽,但在形体较大的石块上有若干小洞,风格较为雄浑;如苏州环秀山庄的石壁,主要模仿

太湖石,涡洞相套的形状,涡中错杂各种大小洞,石面光滑,洞的边缘多数作圆角,比较自然,山的西南角石壁向外斜出,砌时将石卷做成斜涡形,承受上部壁体;如苏州环秀山庄东南角石壁,与山上枫树南侧,用垂直凹槽为主,与小洞相配合的方法,而凸起处高低不平;如苏州狮子林的石壁,既无皱与涡,而石洞较大,洞的边缘多作尖角,且有不少自壁面挑出的石块,或上翘,或下垂,奇矫零乱。

1.2.2 石洞

在现存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石洞,不外两种。一种是类似一般地洞穴,又有旱洞与水洞之分,通常多为一洞。仅苏州恰隐园以水洞与旱洞相连,是唯一的孤例。另一种是蜿蜒如隧道形状,在江南诸园中也较普遍,其中一部分则与第一种洞相结合使用。苏州狮子林的假山洞,多属这一种。

1.2.3 谷

江南园林中,唯苏州环秀山庄的谷,以峭壁夹持,如一线天,曲折幽静,有夹谷气氛。苏州耦园东部假山也有一小段,称为“邃谷”,但两壁较低,只能以一般山道看待。

1.2.4 蹬道

假山无论高低,其蹬道的起点两侧,每用竖石,一高大,一矮小,以产生对比作用。竖石的形状,忌尖瘦,轮廓以浑厚为好。蹬道转折处,其内转角用同样方法处理。苏州留园中部假山,有一处用斜立的湖石,较为生动。

1.2.5 石峰

石峰配置的地点,除罗列在山上外,厅前、院内、道侧及走廊旁,均可单置,或与其他湖石组合配置。苏州的瑞云峰配置于小池中,周围以湖石假山组合和花木陪衬,能配合石的形状,发挥其特点。留园的冠云峰,高耸如展,极嵌空瘦挺之妙,清秀阴柔浑朴;以其挺秀俊奇而冠于世;隔沼与鸳鸯厅相望,成为极好的对景,左右又有瑞云与岫云两峰陪衬作伴,是江南古典园林中峰石最为集中的一景。

1.2.6 土坡叠石

土坡上置石,一为散置,见于苏州残存的遂园;二为组合屏立横列于坡上,留园西部土山是例证;三为不规则横列,虽斜正错杂,仍留意组合方式,

以苏州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南侧和环秀山庄东北角为代表作品;四为苏州狮子林西侧土山上,建平行的石岸三层。

在园林的景观构成中,山和水的组合构成了园景的主要结构骨架,也可以说是江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决定因素。今天造园中经常使用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等语言规范和郭熙的“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画论是同出一源的。当代园林理论家陈从周先生关于园林山水关系变化有自己的独到的解释:“园林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论之,山与水相辅相成,变化万方。山无泉而若有,水无石而意存,自然高下,山水仿佛其中。”

2 园林理水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理水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传统手法之一,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山水元素布置的平面布局,很难找到几个棱角分明、轴线明确的几何形水面。看似圆形的,却又在池岸划出硬朗的直线;状如方形的,又有意无意地突出一角,总之,用一些特征明显的诸如三角形、方形圆形等清晰的概念作形容永远也不会恰当。

2.1 集中用水

集中用水容易形成辽阔平静的水面,营造出烟波飘渺的气氛,使有限的空间获得开朗的感觉,一般适用于小庭院理水,弥补其空间狭小的不足。集中的水域多位于园林的中心,建筑则沿池环列,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至于水池的形状除个别的古代园林采用比较方正的几何形状外,其余多为不规则的形状。这是避免过于方正的水面产生单调、空旷的感觉。此外,不规则的池面与建筑之间能更多地提供一些空余空间栽植花木,叠山堆石,从而使得园林内容更为充盈、丰富。苏州古典园林中的鹤园、网师园、留园中部庭院、无锡寄畅园等江南名园均采用集中用水的格局。

2.2 分散用水

分散用水则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块的水面划分为若干相互贯通而

又独立的水面景观,这样因水的来去无源而产生变化无穷、隐约迷离的效果。分散用水可以因水制宜,开阔的地方因势利导,配置山石亭台,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相对狭窄的溪流,则能起到沟通连接的作用。南京瞻园,苏州拙政园、怡园、狮子林,上海豫园等,这些实例都以蜿蜒屈曲的流水为框架营造出幽深的江南水乡庭院氛围。

2.3 活口与假山的配合

要形成流动的溪水,在人工建筑的园林,特别是中、小型庭院内不易实现,但江南古典园林设计者却巧妙地利用各种假山石的不同形状,搭成曲折的流道,有时还在石旁栽植浓密的树木,造成幽深的自然山林环境。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构筑奇巧,借助流水与山石的碰撞迂回,产生美妙动听的响声,犹如乐器弹奏之音。苏州网师园东南角的小涧也是不错的山林涧水再现之景。

瀑布不但可见其形,还能听闻其声,最重要的是那种飞流直下、一落千里的气势和极为强烈的动感,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苏州狮子林在问梅阁屋顶放置水柜,于下部垒石承接,以成三叠式瀑布。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既能观赏到山中流水的大起大落之美。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江南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否则就不免流于矫揉造作,犹如买椟还珠,徒具抽象的躯壳而失去风景式园林的灵魂了。这是现今园林景观创作需要正视的问题,不应无病呻吟,过于强求。

参考文献:

周维权 《园林 风景 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史》

邵忠 《江南园林假山》

王其钧《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篇:造园手法讲稿--泉州聚龙小镇公建部内部提升讲座

“提升自我提升品质”之造园手法

讲稿

显示第1页:

开篇:我们部门的这个活动是自发组织的,不是公司硬性要求,不做考核,更没有设罚款制度。

简单说,这个活动其实是由我提议的,所以汪总就安排我来落实。因为我不能“光说不练”。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各位摆脱“光练而不会说”的困境(知道是那样却不懂得表达是很痛苦的事情)。

我们原来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里面讲“理论”和“实践”关系跟“先有鸡再有蛋”的道理是一样的:实践是鸡——就是先有实践,然后对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就(下蛋)形成了理论。然后再用(蛋孵化出更好的鸡)也就是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循环是螺旋向上的形态,也就是理论—实践—理论—更好的实践……

那么,如何用理论来有效的知道我们实践呢?我思考了很久,回忆自己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又回去将储藏室的教科书翻了一遍,结合各位都是“实践家”的特点。决定从“造园手法”开始入门。

虽然这个活动是自发的,但我和汪总都希望能一直开展下去,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所以确立了这个主题:提升自我,提升品质(要先自我提升,才能有效的提升品质)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终于也当上了“师傅”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显示第2页:

在研究造园手法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自己在做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在做的是工程。工程有很多种我们属于“园林景观工程”。

那么,什么是园林景观,什么是园林景观工程?

(幻灯片:念:园林景观的概念---园林景观工程的概念)

也就是说,我们公建部其实精确的讲,就是70%的园林景观工程部!绿化部只是园林景观工程部的70%。因为,按照小区绿化规范要求,绿化率只需要占总面积的30%。 (黑板上写字:)

① 地形改造的土石方工程、掇山、置石工程、驳岸置石工程-----陈育明

② 园林理水、喷水工程、园林给排水----小潘和猪仔

③ 市政道路----阿朱

④ 园林道路、亭台楼阁----振南、振玉、老苏、黑卿还有我

这些就占了70%以上了。

(回看幻灯片:)

再讲园林工程的中心内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显示第3页:

(看幻灯片)念:中国古代园林园林的造园手法

为什么要先讲中国古代的造园手法?

很简单!

第一, 我们是中国人。应该先了解自己国家的东西(跟学说话是一个道理的,中国话都还讲不清楚,就开始将外国话)很容易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应该先学习老祖宗的东西,学懂了再研究外国和现代的东西,基础就更扎实,学起来就不会乱学乱套,才能更有收获。

第二,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比现代要高深得多(现代的不一定是合理可用的,很多东西还是要回归古代的思路,就跟思考我们思考问题一样,经常要回归婴儿)我们一直在做工程,可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答案会更有趣,更靠谱!

(看幻灯片)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总结为两个字“真”、“趣”。

真:就是真实、自然不造作。

趣:就是有趣,趣味性强。有趣是人的主观感受,所以需要人的参与,才能产生“趣”感。 两个成语

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这个成语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准表达。虽然是人工的,但看起来是那么自然。

天人合一:这个成语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理念精髓,他更是我们人类活动最合理的理念。 “天人合一”要理解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天”,天就是自然,不是只有天空,自然的风雨雷电,季相转换,高山流水等等一切就叫“天”。第二个是“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第三就是“合一”,也就是“天和人”共同作用下的东西,自然时时刻刻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人却按自己的生存、生活、生产在改造自然。这三个东西良性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叫“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天”在前,“人”在后,意思就是,人要改造自然满足自己,首先要尊重“天”(尊重自然),在这个基础上来改造自然,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我们老祖宗非常了不起的理念,所以我们理所应当先学习自己的东西。 天人合一,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三个词汇:生态(天)、人文(人)、环保(天人合一)。 刚才说到改造自然。我们就来讲“造园的概念”

(看幻灯片)

通俗的说法。

学者的表达。

显示第4页:

念:古人造园的几个主要手法。(念出九个手法名词)

这九种手法的归纳非常简练直观,通俗易懂。可见我们中国古人多么厉害!连理论都总结的那么精炼易懂。不想现在学者动不动写出个几万字的论文,没几个能看懂的。

这九种古代造园手法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上层武功——“九阴真经”!

“天人合一”是这部真经的“心法口诀”。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练“九阴真经”

显示第5页:

念:九阴真经第一式:障景(念第一段)

我们书画院墨宝阁的入口设计图纸上就是采用典型的“障景”手法(开CAD)

障景的效果(念第二段):“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如果能做到这八个字,就练到了我们九阴真经的坐高境界了),我认为园林景观的最高境界就是这八个字了!

知识延伸(在黑板画线段):景观线上视线就好比一条条“线段”,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一个叫“起点”,一个叫“终点”,这两个端点的景观要跟我们写毛笔书法一样,要有起笔和收笔,弄不好就败笔了。起点和终点的景观就叫做“端景”(我现在知道我为什么会叫端景了,注定是要来做景观的)。

显示第6页:

看看障景的几个案例图片

第一个图片:闽南民居(开平面图):现在我们就懂得我们闽南的传统民居一般为什么要在门口设一个幕墙,刻个大大的“福”字了,就是“障景”,障碍挡住了,就不会漏财了。 第二个图片:古代贵族豪宅、官府衙门的庭院入口一般也采用障景,主要不是为了防止漏财,因为漏财要防主要是方正大门。这里的障景就是纯粹的园林手法了。

第三个图片:现代中式的障景,用钢化玻璃,上面安装木作万字格花窗。现代中式,也较新中式。

第四个图片:刻字的景墙。书画院的那个火山岩洞石,我本来就是要效仿这个做法,让那个馆长写个作品刻上去,再在右下角种一盆好看的盆景当做落款。所以园林真正要研究起来太广泛了,既要研究工程、又要研究书法、绘画、灯光照明、风水学,只要你能想到的,园林景观就会涉及到,真的是无所不包。比做纯粹的建筑要复杂得多,而且灵活变动性很强。领导说变就变,所以要求我们也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显示第7页:

念:九阴真经第二式:框景

念完三段文字。

图片为我们“聚龙轩”边上的框景案例。

显示第8页:

图片1:书画院砚心轩的框景案例

图片2:苏州园林的框景案例

图片3:花格作框,芭蕉作画。十分写意,很有诗情画意。

(再开“框景”文件夹立面的图片)

显示第9页:

念:九阴真经第三式:漏景

(念完两端文字)

图片是聚龙轩边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还有牡丹青石雕刻

漏景就是用艺术的手法处理“藏”与“露”。该藏就藏,该露就露。

可以半藏不露,也可以半露不藏,都是一个道理

怎么理解半藏不露和半露不藏?

半藏不露和半露不藏的原理和闽南话里的“王爷抓到,王爷没抓到”一样,关键不在抓到或没抓到,而是抓到和差点抓到的叫声都是一样凄惨的。

同样半藏不露和半露不藏的关键也不在于藏于露,而是藏露之间产生的艺术效果。

显示第10页:

图片1:若隐若现

图片2:半藏不露(王爷抓到了)

图片3:半露不藏(王爷差点抓到的)

图片4:琴棋书画(开漏景文件夹)跟我们的“梅兰竹菊”是一模一样的手法。

一个好的园林景观,应该要有个主导理念贯穿前后。聚龙的景观从大众的角度上看,大家还是十分认可的。因为人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就是缺什么就补什么,外面没有办法看到这么怡人的景色,在这里得到了补偿,所以就认可了。

但从专业的角度上讲,可能缺乏一种贯穿前后的主导理念,或者不是没有,而是我没有发现。

显示第11页:

第三篇:日本造园历史漫谈之一古代园林[本站推荐]

日本造园历史漫谈之一古代园林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始于汉代,日本古代女皇卑弥呼派遣使者于汉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入汉称臣,中日关系史话从此开始,这些历史详载于中国的史书之中。

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日本国都经常搬迁,每个朝代都是以国都所在地命名,如奈良时代的京城在奈良),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大成时代的园林。

从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源于中国,从汉末开始,日本不断向中国派出汉使,从汉末到平安时期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公元894年),期间655年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平安时代后期,停止派出汉使,以后又有恢复,但大不如前,日本人开始把中国文化进行日本化(也称和化)。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民间来往增加,以及中国学者艺人的东渡,日本造园技术又进一步提高。

古代园林

一、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

按中国《史记》记载,日本远古时代(约公元一世纪)曾有一百多个小国家,东汉公元57年,日本派使者向东汉王朝称臣,东汉光武帝赐之以"汉倭奴国王"金印,此印至今仍存。至公元三世纪,其中之一的大和民族在广袤的大和平原上兴起,经过多年征战,在公元五世纪,终于统一了日本,建立大和国。大和国亦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者,向中国学习文化,其中园林艺术就是一项。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它与公元720年成书的《日本书记》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虽然细节不清,但亦可追到一丝踪迹,如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泊濑列城宫等。

掖上池心宫是孝照天皇(传说公元三至四世纪天皇)的皇宫,宫内有园池。矶城瑞篱宫是崇神天皇(传说公元二至三世纪天皇)皇宫,宫内有篱笆。泊濑列城宫是武烈天皇(年代未知)的皇宫,内有洲岛。这些皇家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穿池起苑,池内放养鲤鱼,苑内奔走禽兽,天皇在园内走狗试马,远足田猎。史记履中三年(公元403年)条下载:"天皇在余盘市的矶池中,造两只游船,携皇后妃子,浮泛其中。"显宗元年(公元485年)条下载:"举行曲水宴。"曲水宴指的是仿中国园林中在每天春天三月三上巳日举行文人会集的游园活动,所有人环立于曲水之侧,待上游流下酒杯时作诗一首,否则罚酒一杯。武烈八年(公元506年)条载:"皇居内穿凿水池,构筑苑园,饲养禽兽。"

从类型上看,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年至581年),故园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也带有该期的自然山水园风格,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而且园中有游船,表明日本园林一开始就与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源流上看,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象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而且园中活动也很丰富和时髦,进一步表明了日本园林源于中国的史实。从技术上看,当时园林就有池、矶,而且是纯游赏性的,可谓技术先进。从活动上看,曲水宴的举行和欣赏皆是文人雅士所为,显出当时上层阶级的文化层次之高足以达到审美的境界。

二、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至公元710年)

飞鸟时代国都定于飞鸟地区,历时117年,是以推古朝为中心的时代,钦明大王之女推古天皇即位后,圣德太子摄政,总揽一切事务,开始推行改革,定冠位十二阶,制《宪法十七条》,对隋实行平等外交,派遣隋使和留学生,传入佛教,虽然物部、大伴和苏我三氏矛盾加剧,但氏姓制、国造制、部民制,以及以皇室为中心的统治体制逐渐得到确立和巩固。

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所有古园今已不存,但是,园林史料还是清楚地记载了这一时代的园林,有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推古三十四年(公元612年)条下载:"百济国(现南朝鲜)的归化人(指到日本谋生的人)路子工(也叫芝蓍麻吕),在皇宫之南构筑须弥山和吴桥。"百济的造园技术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皇家园林也借助百济园匠。须弥山原是佛教经典中的山,佛教于钦明十三年(公元552年)传入日本,时百济王遣使送金铜佛像、经论和幡盖等物给钦明天皇,当时把持朝政的有:兵部的大伴氏、刑部的物部氏、祭礼的中臣氏和财物外交的苏我氏,其中苏我马子极力引进佛教,其它人极力反对,最后,推古朝摄政王圣德太子折中两派,只准苏我氏把佛教作为个人信仰。苏我氏拜领佛物之后,舍宅为寺,再后来,苏我马子因辅佐圣德太子推行改革有功而得势,崇佛派取得胜利,由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佛寺、修佛塔、度僧尼、行法会。

《日本书记》中四次提到须弥山,齐明三年(公元657年)条下载:"飞鸟寺西面建造须弥山像。"齐明五年(公元659年)条下载:"甘橿山东的河边建造须弥山。"齐明六年(公元660年)条下载:"在池边石上建造须弥山,其高度如庙里的塔那么高大。"上述的须弥山是在飞鸟川东面,在1936年的考古中发掘出一个高2.4m的须弥山石像,分上中下三段,下段有两上吸水孔,中段周围有五个喷水孔,石像边还有石组铺地。吴桥是指中国江苏一带的桥,可见,日本古代园林与东吴一带的园林还有密切的关系。园中有池、岛、山、桥,池泉园风格明显。

齐明天皇(594-661年,655至661年在位)不仅建宫庭内苑,还建远郊离宫,他在吉野川边建成吉野离宫,齐明二年(公元656年)条下载:"吉野离宫建成。"天智天皇(公元626至671年,公元662年至671年在位)在滋贺县近江建造大津宫,临水筑滨楼,远眺琵琶湖。天武天皇(?-686年,672年至685年在位)还在京城以外的郊野建离宫,如在京都府山城瓮原、滋贺县近江紫香乐、大阪的摄津难波、和歌山县的纪州玉溲岛、奈良的高园山等地分别构筑了河之家、海之家、湖之家和山之家,皆以家为园名,以河、海、湖、山等自然山水为特色,其中水景为多。称德天皇的别庄则与西大寺一起敕建,两者比邻。

推古三十四年(公元626年)条下载:"苏我马子死,飞鸟川边苏我家南庭中有水池和小岛,时人称苏我马子为岛大臣。"这是日本园林史上的第一个私家园林,园林依旧是池泉园,苏我马子当时拥有财政大权,又得圣德太子宠爱,其宅园之盛可想而知。

天武十年(公元682年)条下载:"橘岛宫的苑池中放养着周防国敬献的赤龟",从此可见,天武天皇晚年所建的皇家内苑,寿龟始作为灵物在园林中开始走上园林舞台,岛上种橘也是宫苑的特色,并以此命名.朱鸟八年(公元694年),国都迁到藤原,命名为藤原京,和铜三年(公元710年),国都迁至平城京,结束了飞鸟时代。

昭和时代的三个考古发掘亦不断证实飞鸟时代的园林概况。昭和十年(1936年)和昭和四十六年(1972年)两度发掘了藤原宫及内庭,发现在太极殿东有东殿,东殿东西向,南北接以回廊,殿东园林区域,园中有一池一屋。池为曲折形水池,南北约65米,东西约40米,最狭处为15米,池边采用洲浜缓坡入水的形式,这是中国园林所没有的,就此也证明了,日本在飞鸟时代就开始模仿本国景观,不知不觉走向个性化道路。池南的建筑东西长南北窄,南北向,称为滨台或滨楼,是平安时代钓殿的始祖。昭和四十八年(公元1974年),考古学家在奈良的橿原地区明日香村石舞台北面发掘了飞鸟时代飞鸟岛上的皇宫庭园遗址,园中有一个边长为15米和35米的长方形水池,池底铺以30厘米的鹅卵石,池壁用稍大河石砌成,北岸中部有直径30厘米,长约八米的木管,管上盖15厘米的盖板,水管从南面高地上引水入池,由此可见当初的给排水工程。次年在明日香村还发掘了小垦田宫苑遗址,园区位于宫殿的南面约20米的地方,园中有一个不规则园形水池,池西南有一条S形曲沟,池底和沟底铺卵石较小,池壁砌卵石较大,从中可见曲水流觞的往日情景。

从造园水平上看,此期造园远胜于大和时代。从技术源流上看,来源于中国经朝鲜传入。从内容依旧是以池为中心,增设岛屿、桥梁建筑,环池的滨楼是借景之所,也是池泉园的标志之一。从文化上看,在池中设岛,与《怀风藻》中所述的蓬莱神山是一致的,表明园林景观受到中国神仙思想的影响已在园林中表现;还有,在水边建造佛寺及须弥山都表明佛教开始渗透园林。从类型上看,不仅皇家有园林,私家园林也出现;不仅在城内有园林,在城外的离宫之制亦初见端倪。从传承上看,池泉式和曲水流觞与前朝一脉相承。从手法上看,该时代还首创了洲浜的做法,成为后世的宗祖。另外,动植物的橘子和灵龟都因其吉祥和长寿而登堂入室。

三、奈良时代园林(公元711年至794年)

奈良时代定都于奈良的平城京,该朝历时不过84年,后十年迁都长冈京,相当于中国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到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年,历元明(女)、元正(女)、圣武、孝谦(女)、淳仁、称德、光仁和桓武八帝。虽然贵族内部不断发生政治斗争,班田收授法收效甚微,但大化改新和班田制的实行标志着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在外交上加强对唐关系,不断派出遣唐使,在唐文化影响下,《古事记》、《日本书记》、《怀风藻》和《万叶集》等最古的一批史籍出现。此期日本全面吸取中国文化,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而建,史载园林有平城宫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还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离宫,如称德天皇(718-770年)在西大寺后院的离宫。城外私家园林还有橘诸兄(684-757年)的井手别业、长屋王(684-729年)的佐保殿和藤原丰成的紫香别业等。不过,这些往日庭园皆成过眼烟云,埋入历史的尘土之中。

称德天皇是个女皇,是圣武天皇的次女,母亲光明皇后,幼名阿倍和高野姬尊,学汉学于吉备真备,曾在749-758年和764-770年两度临朝,初次即位尊为孝谦天皇,为东大寺大佛开光,让位于大炊王淳仁天皇,后迫令淳仁天皇退位而重祚,尊为称德天皇。他在位时乘敕建西大寺之时,在其比邻之地建她的离宫,供其闲适时与道镜和尚偷情。

长屋王是天武天皇的孙子,高市皇子的长子,母为天智天皇之女御名部皇女,721年藤原不比等死后充任右大臣,724年,圣武天皇即位后改任左大臣,成为对抗藤原氏的势力,在其辉煌之时,建造佐保殿,内有庭园,繁荣一时。729年被人告密,邸宅被围,奉天皇命偕妻自杀于宅中,佐保殿沦为他人之手。

橘诸兄是美努王之子,母县犬养橘三千代,光明皇后的异父兄,初名葛城王,736年改籍臣下,遂名橘宿祢诸兄,翌年,由于藤原不比等的四个儿子相继病死,诸兄遂经大纳言、右大臣,晋至左大臣,与留唐归来的玄昉、吉备真备结成新兴势力,青云直上,遂扩宅造园,名之井手别业。但终因升迁过快,根基未稳而于藤原广嗣之乱、恭仁京经营失败以及营建大佛困难等问题而遭藤原仲麻吕挟制而一蹶不振。

藤原丰成是藤原氏的成员之一,向来在皇宫中得势,虽几经起伏但势力很大,他在郊区建私园紫香别业,是其权力的象征。

考古发掘的平城宫东院庭园和平城京内几处庭园让人们更加详细地了解了奈良时代不到百年的皇家园林做为和所达到的成就。昭和五十年(1976年)发掘的平城京左京三条二坊4 200平方米,结果发现东西60米南北70米的范围内为奈良前期到后期时存在的庭园,园北高南低,凿一条细长曲水,北方从菰川引水,先入一个石组围成的沉淀池,从木管暗道流出,再经300:1的坡度向南流去,曲流平均宽1.5米,最宽处为5米,流长55米,流时约为3分钟。曲流做法上还是如前朝,池底为小卵石,池壁为大卵石,池中还有种植水生植物的石砌植坛。平城市的另外几处庭园的考古发掘,如平城京左京三条一坊四坪庭园,面积东西10米南北5米的园池内有铺卵石的中岛;左京区一条三坊十五坪和十六坪的庭园有园池,池边有卵石铺成的洲浜。

从造园数量上看,奈良时代建园超过前朝。从喜好上看,还是热衷于曲水建制。从做法上看,神山之岛和出水洲浜并未改变。从私园上看,朝廷贵族是建园的主力军。

四、平安时代园林(794-1185年)

平安时代是日本伟大的时代,是以平城京(即京都)为都城的时代,历桓武、嵯峨、仁明、文德、清和、阳成、光孝、宇多、醍醐、村上、一条、后三条、白河、鸟羽、崇德、皇白河、高仓、安德十八位天皇398年,相当于中国唐朝中期、五代、两宋、辽、金等十个朝代。桓武天皇迁都主要是因为奈良地区水源缺乏,而京都地区有加茂川和高野川,水源丰富。

平安时代按政治形态可分三个时期,前期(794-967年)律令松懈但正常运行,班田制崩溃,口分田初名田取代,庄园制确立,摄白政体出现(指摄政和关白两官架空天皇的政体),十世纪天皇恢复亲政,两次派遗唐使,输入大唐天台和真言两宗,辑成《文华秀丽集》(汉诗)、及《续日本书记》等五部国史,创假名文字,894年,唐朝接近灭亡,唐文化衰弱,根据菅原道真建议停派遣唐使,此期依旧在吸取唐代文化。中期(968-1068年),摄关政治全盛,但摄关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使百姓依附于庄园而生活,终致武装反抗,武士阶层兴起。朝廷利用源、平两家迅速堀起的武士集团平定内乱。此期正值北宋时期,私人贸易发展显著,日本依靠自己力量把前几朝吸收的汉文化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文化,佛教与日本神道教融合,文学巨著《源氏物语》问世。后期(1069-1185年)为院政(皇权政体)与平氏政权时期,皇权回归的同时,武士集团争权,导致幕府产生和皇权的最终旁落。

从与大唐关系及文化特征上分前后两期,平安开朝至废除遗唐使之制正好一百年,史称弘仁贞观时代。弘仁贞观时期狭义地指弘仁到贞观之间(810-877年)的68年,在文化史上泛指迁都后一百年的文化形态。此时由贵族官吏形成宫廷文化,全面吸收中国文化,故又称为唐风文化。在科教方面有和气工的弘文馆、藤原氏的劝学院、橘氏的学馆院、在原氏的奖学院,讲授明经、纪传、明法、算学诸项;在文坛有僧正遍昭、在原业平、文屋康秀、僧喜撰师、小野小町、大友黑主六歌仙;书法有空海、嵯峨天皇和橘子汁逸势三笔;此外,建筑、工艺、音乐、绘画、戏剧和舞蹈等都很有特色,但这些都是以唐朝文化为基础。废除遣唐使以后近三百年称国风文化,在继承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唐风文化,形成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假名的产生,"国文学"的繁荣,出现《古今集》、《伊势物语》、《竹取物语》、《宇津保物语》、《落漥物语》、《源氏物语》、《土佐日记》、《紫式部日记》、《枕草子》等著作;净土教发达;美术、建筑、园林、雕刻和绘画的民族化。如果说奈良时代是吸取盛唐文化的话,弘仁时期就是吸取晚唐文化,藤原时期就自身民族文化形成的日本化。

与奈良时代园林尽毁不同的是,平安时代的园林还有部分遗存,如城内的神泉苑、冷然苑、淳和院、朱雀院及城外的嵯峨院、云林院等。最著名的就是神泉苑,它是平安时期第一代天皇桓武天皇建造的宫苑,虽然园林已毁,但从"田中家藏古指图写"和现存考古资料上可清楚地见到园林的格局。首先,从命名上看,以神泉为名,表明是池泉园的规制。泉水从东北高处流向西南低处的园池,池中设岛,方广133米和183米,中轴明显,池北正中面南为乾临阁,两侧有曲廊接两阁,廊南折在端部终于临水的钓殿。神泉苑面积很大,东西2町(1町为40丈见方),南北4町。平安第二代天皇嵯峨天皇的离宫嵯峨院,园中除了大泽池仿中国洞庭湖外,还有日本化的瀑布石组,名古曾泷。

在模仿皇家园林的过程中,在国风时代创造了私家园林的寝殿造园林。国风时期的人物代表是藤原氏,从藤原良房(804-872年)开始,以外戚出任摄关职成为藤原氏专权起点,一直到江户时代近千年世袭摄关两职。平安中后期达到鼎盛,故常把这一时期又称为藤原时期。藤原氏各家多筑有私家园林,如东三条殿、堀河殿、土御门殿及高阳院等。而寝殿造园林则主要是藤原氏一族的宅邸庭园。从面积上看,私家园林比皇家园林小,大多为1町见方,大者为东西1町,南北2町,如东三条殿、堀河殿和土御门殿,高阳院为最大者,达2町见方。

寝殿造园林形式依旧是中轴式,轴线方向为南北向。园中设大池,池中设中岛,岛南北用桥通,池北有广庭,广庭之北为园林主体建筑寝殿,寝殿平面形式与唐风时期不同,不再是左右对称,而是较自由的非对称,池南为堆山,引水分两路,一路从廊下过,一路从假山中形成瀑布流入池中,池岸点缀石组,园中植梅、松、枫和柳等植物,园游以舟游为主。平安中期公卿藤原兼家(929-990年)的东三条殿始创于平安前期,焚后于藤原时代再建,重建后打破原来对称格局,中心建筑寝殿一侧衰退,重心偏移,形成非对称配置方式。与其同时期建造的堀河殿与东三条殿格局相似,而土御门殿则是藤原兼家五子,平安中期公卿和摄政藤原道长(966-1027年)建造的宅园,其寝殿左右东西对屋皆存,显然为早期寝殿造格局。

高阳院是藤原道长的儿子藤原赖通(990-1074年)的宅邸,占地2町见方,其规模和形态可从至今留存的古绘卷〈驹竞行幸绘卷)中略见一斑。〈荣华物语〉载:"寝殿之北南西东皆有池,中岛建钓殿",又东西北三对屋皆备,庭园内景点丰富,《高阳院水阁歌合》道:"棹影穿波着南洲,阶下异草杂树,奇岩怪石,千名万形,不可见(此字左为尔字旁)缕。"1039年的一场大火把高阳院烧毁,藤原赖通再建时园林格局大体相同,只是建筑的东对屋消失,表现出后期的成熟形式。《春记》说:"其广不异巨海欤......造营无极见,壮丽不啻金玉","其费以千万可数,天下亡弊只在此事欤。"

在佛教进一步巩固地位的过程中,末期(12世纪70年代)源空开创净土宗,提倡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可升往西方极乐净土世界。佛家按寝殿造园林格局演化为净土园林,流行于寺院园林之中。当然净土园林的来源也有说是源于净土变的院前池沼的佛画,不管如何,它还是与寝殿造园林有十分相象的格局,只不过把寝殿改为金堂而已。许多舍宅为寺的寺园和皇家敕建或贵族捐建的寺院大多体现了净土园林特点。园林格局依旧是中轴式、中池式和中岛式,但建筑的对称性明显保留下来。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是大门、桥、水池、桥、岛、桥、金堂和三尊石(指仿佛教的三座菩萨的石组)。为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园林与戒坛结合,用植栽、木牌、垣墙、地形、地物、道路或帷幕把道佛界和俗界分开,石组布局用三尊佛教菩萨作为像征物。

平安时代的现存园林大多以寺院园要形式保存下来,如藤原时期的净土园林的作品有藤原道长的法成寺庭园、藤原赖通的平等院庭园、白河院的六胜寺园、鸟羽院的安乐寿院、胜光明院、待贤门院的法金刚院、藤原基衡的毛越寺庭园、藤原秀衡的无量光院、藤原基衡夫人的观自在院、藤原成衡夫人(德尼)的白水阿弥陀堂、一乘院惠信的净琉璃寺庭园、藤原忠通的法性寺殿庭园、后白河院的法住寺殿庭园等,另外,还有仿观自在王院和平等院的无量光院(平泉)、法金刚院(京都)、净琉璃寺(奈良)、园成寺(奈良)等。其中以法成寺、法胜寺和平等院最为典型。法成寺用围墙围成佛界,中轴明显,用四周回廊围合中心水池,水池中设中岛,金堂在北,左右对称。法胜寺三面围墙,一面沟壑,中轴明显,水池偏心,但中岛居中,上设九重塔,金堂出两庑,左右对称,水池曲折向东北,池边建钓殿。平等院则中轴很弱,前池不规则,名阿池(即阿弥陀佛池),中间建中岛,上面建左右对称,平面如凤凰展翅的的凤凰堂(又名阿弥陀堂),以应凤凰涅槃的佛语。

从审美意趣上看,汉文学应是原动力和最高标准,其中以白居易的诗文最受欢迎,《白氏文集》在平安初期传入日本,一时洛阳纸贵,上层阶级人人能诵。白居易的《池上篇》及序对园林的影响不仅在格局上,更重要的是在审美上。京城内被称为"池亭"的庭园及为其作的序《池亭记》皆原于《池上篇》:"予六条以北,初卜荒地,筑四垣,开一门......地方都庐十有余亩,就隆为小山,遇洼穿小池。池西置小堂、安弥陀,池东开小阁、纳书籍,池北起低屋、著妻子。凡屋舍十之四,池水九之三,菜园八之二,芹田七之一。其外绿松岛、白沙汀,红鲤白鹭,小桥小船,平生所好,尽在其中......"

总之,平安时代的园林总体上是受唐文化影响十分深刻,中轴、对称、中池、中岛等概念都是唐代皇家园林的特征,在平安初的唐风时期表现更为明显,在平安中后的国风时期表现更弱,主要变化就是轴线的渐弱,不对称地布局建筑,自由地伸展水池平面。所以说,由唐风庭园发展为寝殿造庭园和净土庭园是平安时代的最大特征。当然,平安时代后期(十一世纪)出现的世界上第一部造园书籍《作庭记》,作者橘俊纲(1028-1094年)是藤原赖通的儿子,在其父复建高阳院(1040年)时才十四岁,但他跟随其父左右,出入造园现场,把对寝殿造庭园的亲身体验写成造园法典,影响后世。

第四篇: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比较

分享

作者:逍遥 鸟人 已被分享5次 评论(0) 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B]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B]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B]

(一)、江南园林

园林受诗文绘画的影响,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 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苏州的拙政园、浪沧厅等。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二)、北方园林

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

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一带:恭王府花园、米万钟勺园(北大一部分)。相对于南方而言,此区雨量较少,华北湖泊较少,不可能像江南既有广袤平原,又有纵横水道,于是,在平原地区高耸的泰山和燕山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象征。水源和水量的限制是北方园林的制约因素。

园林的地方性自然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山东一带,因比邻江苏,园林有模仿江南园林的迹象,如十笏园,就是园主游历江南而后回家造园。北京园林除了皇家园林占有湖泊之外,王亲贵族只能得到皇家的残羹冷炙,水面不大,有些只能是平地造旱园,即使园中有水,也是水面很小,现代公园亦旱园很多。相对于全园面积,北方园林的水面比率是很少的。

北方园林的崇山性表现在园林的堆山上,园山雄伟,以高、壮为美。山体面积较大,高度较高,当然,清代皇家及贵族也有权力、财力以及人力营造如此雄伟的山。如北海的琼华岛

、御花园的堆秀山、景山公园的景山、恭王府花园的假山等等。景观效果最为有名的泰山和长城都是山景。泰山在岳位居第一,泰山封禅是历代皇帝的最爱,园林中的孤立土山概取象于泰山。长城因地处燕山、连接隘口而闻名中外,园林中常有城关一景,就是长城的写照。

北方一带园林用石多为房山石、太湖石、青石,尤以青石有地方特色,太湖石虽是审美中最得宠的石材,但它并不十分普遍,因为此地远离江南。于是,北京一带较少,在山东一带相对较多。与太湖石相近的房山石,人称北太湖石,倒是最为普遍的,因为此石就产于北京市的房山区,从开采到运输较为方便,不过,房山石在山东倒不十分普遍。青石在河北、北京一带用得较为普遍,平置和竖立皆可。

在植物方面,北方园林中柳树、槐树、松树、柏树、杨树、榆树等乔木类是用得较多的树种,其中以松柏和柳树最多,因为耐寒性强,能过冬。灌木类有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大部分是不能过冬的,现代公园中,许多冬青类篱式灌木常作为界边材料和冬季景物。四季景色差异性最大的主要表现于植物上,春来万物复苏,树木吐绿,仲春开始,百花齐放;夏季柳树成荫,荷花盛开;秋季枫槭变红,群山尽染;冬来万木凋零,雪花纷飞。

北方园林的构筑物与自然关系密切,主要反映在温度和风向与建筑的关系上。北方寒冷,防寒是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所有建筑的六个面都显出抗寒耐雪特征。如四面围墙都用厚墙,小窗,是为了减少室内热量流失。不论是围墙还是屋墙,窗子极少,窗扇用玻璃,很多用盲窗。墙与柱的关系,柱子不如墙宽而被包在墙体之内。

地暖、空调等暖气设施不仅用于建筑室内,而且用于草地的过冬。室内外水池在冬天保持不结冰除了用地暖外还用了高强度的驳岸和池底砌筑手段,如材料用高标号水泥,水池配筋加密,以防结冰或胀裂。

建筑屋顶都用了厚檐、吊顶,在望砖望板上的泥灰较厚,多层,瓦用厚筒瓦,出檐很浅,主要是为了防寒而不是为了泄水。梁架较粗,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冬天的积雪。

建筑的坐南朝北在北方园林中显得尤为重要,冬天时间长,北方寒流来临之时,正值万物休眠,人们把建筑作为最佳的庇护所。以防寒为主的建筑朝向都把正立面朝南,背面朝北,正面开门开窗,北面极少开窗。

(三)、岭南园林(庭院)

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

主要分布于广东省:顺得县的清晖园、番禹的社荫山房,、东莞的可园。 岭南园林的发展历程[/B] 岭南,系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节,这里仍然是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也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 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B] 山岭南园林非属山性,园山有几种: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悬崖,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岛,如万石植物园的万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园中的塑鼓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岛,如佛山梁园中的龟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岭南园林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现代公园也是如此,多因水为水,因山为山,如桂林园林中的真山水,几乎不改造。 水岭南园林属水性,理水成多种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二是湖景,如惠州、潮州、雷州、福州、泉州的西湖,肇庆星湖,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如柳州龙潭公园的龙潭和雷潭、台湾日月潭;四是流觞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柳州鱼峰公园三姐楼院中的井栏等;六是一船水池。

石石材和理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石材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腊石和英石、闽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咕咾石等。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置石法为黄腊石、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埋石三法。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故云抛置,如金茶花公园;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如湖里公园;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埋石,如南山寺。堆石法多为用于湖石或珊瑚石,如汕头中山公园海礁石山、海口五公祠珊瑚石山、台湾吴园咕咾石山。叠石法主要用于英石的壁山做法,称挂壁法,最富岭南风韵,如广州宾馆三叠泉,可用于室外室内,前者如广州流花湖公园茶室的壁山,后者如白天鹅宾馆石室中的壁山。塑石法用灰泥和水泥仿石,节省石材,现代公园里儿童游乐区的古洞探险几乎都用塑石,最好当属闽南塑鼓石,如厦门南湖公园。

建筑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如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和立园毓培楼;舫除了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如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是也。亭的做法很不规范,千奇百怪,或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枋穿插的,或少数民族式、俄罗斯式或西欧式。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另有少数民族的风雨楼和山区的索桥。

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园,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

字画古园的字画相对较少,现代园林中更是少用,但也不乏佳作,如惠州小桃园后门联“不深不浅湖水,半砖半阁人家”;余荫山房门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荔湾湖公园海山仙馆有联“荷花世界,荔子光阴”;可园邀山阁联“大江前横,明月直入”、可园雏月池馆联“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正门联“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人境庐息亭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惠州西湖六如亭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够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 植物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字概括,特征树有棕榈类的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簕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 岭南园林文化[/B] 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前者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后者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方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关系等等,可资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 远儒文化是岭南学者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于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它的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另外,陈济堂公馆和张维立的立园那样的西欧式园林建筑、龙岩中山公园的俄罗斯园林建筑、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和兼容的表现。

(四)、巴蜀(川西)园林

以“文、秀、清、幽”为风貌,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相比更接近民间。 主要分布四川:杜埔草堂、望江楼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

第五篇: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异同

绪论

北方园林华丽,江南园林雅秀。北方高亢,南方婉约。北方少水,缺乏天然条件,皇家园林有富贵之气,而庸俗之处在所不免。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下一篇:新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