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肠憩室炎25例诊治分析

关键词: 盲部 盲肠 阑尾炎 相似

回盲部憩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 通常包括盲肠、升结肠憩室。盲肠憩室多为后天粪石梗阻引起, 因为盲肠憩室炎的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 加之盲肠位置与阑尾炎相似, 临床极易将两者误诊, 一般经手术探查时才可明确诊断[1]。甚至部分患者以简单的阑尾炎处理, 导致术后症状不缓解或复发。为探讨盲肠憩室炎的诊断和手术疗效, 该院自2002年7月—2012年7月共治疗急性盲肠憩室炎25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治疗急性盲肠憩室炎25例, 其中, 男17例, 女8例, 年龄32~75岁, 平均 (43±10) 岁。患者表现为固定右下腹痛18例, 转移性右下腹痛7例;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10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尿常规无明显异常, 查血常规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增多;影像检查:12例患者行B超检查, 发现右下腹低回声包块或结肠壁增厚9例;9例患者行CT检查均发现患者盲肠壁局部水肿或肠壁及周围脓肿形成。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行血尿常规检查, 对于可疑患者行B超及CT检查, 9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 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 给予禁食、补液、抗生素治疗。另外8例给予手术治疗;其余16例以阑尾炎诊断直接行开腹探查, 术中明确诊断, 排除肿瘤之后, 行憩室切除术, 术中一般予以扩大切口, 将盲肠侧腹膜打开, 托起回盲部, 充分探查回盲部及升结肠后, 予以憩室切除, 间断缝合关闭肠壁, 术中同时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食、输液、抗生素等治疗。

2 结果

25例患者中, 1例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后行保守治疗, 体征消失, 症状缓解后出院;其余24例患者中, 均行手术治疗后, 术后胃肠减压、抗感染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痊愈后出院;1例患者切口感染, 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

3 讨论

3.1 盲部憩室炎的发病机制

盲肠憩室多为后天获得性, 肠壁供应血管发自于系膜缘, 经两侧走形, 逐步进入肠管壁, 形成相对薄弱点, 或因肠壁肌层减弱, 以及肠腔长期压力下, 结肠黏膜及黏摸下层穿透肠壁肌层向外袋状突出, 形成憩室[2]。该组病例发现, 憩室发生于回盲部附近23例, 2例发生于升结肠, 发病部位处为脂肪垂22例, 术中探查憩室炎表现多为脂肪垂处水肿、发黑等, 由于多数可及内嵌顿粪石, 炎症水肿严重是局部肠壁质地较硬, 术中可能被诊断为盲肠肿瘤。术中切开脂肪垂即可见炎症坏死憩室壁。术中发现局部盲肠壁或脂肪垂水肿明显因高度怀疑该病可能。

3.2 盲部憩室炎的鉴别

盲部憩室由于某种原因发生急性炎症时, 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 均表现为右下腹疼痛, 极易误诊为阑尾炎。目前阑尾炎仍然是急诊科医师处理急腹症时常见的问题, 文献报道显示盲肠憩室炎一般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几率在61%~85%之间[3], 该组病例为64% (16/25) 与文献报道相符。国外调查显示约20%因急腹症就诊行阑尾切除的患者阑尾是正常的[4,5], 因此对盲肠憩室炎与阑尾炎的误诊情况,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该组16例病例术前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术中发现阑尾炎症性病变程度, 与术前检查结果及体征不符合, 术中详细探查可见盲肠或升结肠病变, 同时触诊有助于发现盲肠后壁憩室炎症可能, 该组中2例盲肠后壁憩室炎病例, 均为术中情况与术前估计不一致, 详细探查发现盲肠后壁可及可疑质硬包块, 进一步切开侧腹膜后得以确诊。研究认为术中发现异常一定要探查周围脏器, 避免出现差错。详细的探查, 手眼并用, 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警惕性, 术中可提高确诊率, 避免漏诊及术后发生憩室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盲部憩室炎与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及其相似, 术前详细的病史采集对于避免误诊具有较大意义。研究总结认为, 憩室炎一般年龄稍大 (40余岁) , 年龄>60岁的患者排便习惯多表现为便秘, 合并反复右下腹痛或间断便血等情况应高度怀疑该病可能。急性盲肠憩室炎一般较少伴随胃肠道症状, 起病表现为右下腹疼痛, 多数临床表现无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 右下腹痛病程相对更长, 起始腹痛部位和后来腹痛部位始终限于右下腹的病人, 要怀疑该病[6]。

3.3 盲部憩室炎的治疗

对于盲肠憩室炎, 笔者主张手术治疗, 因为保守治疗后患者患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并且存在保守治疗无效, 炎症无法消退, 甚至加重导致腹腔脓肿的可能。盲肠憩室开口较小, 一般情况下行憩室切除术可获得较好效果。同时笔者发现, 憩室炎症一般伴发阑尾炎症, 术中宜同时行阑尾切除术;对于已形成憩室穿孔、腹腔脓肿局部肠壁严重水肿、弥漫性腹膜炎甚至感染中毒性休克等情况时, 手术方式采用穿孔缝合加局部双套管引流, 术后适当延长禁食时间, 并予以加强抗感染、静脉营养等治疗, 一般可获得满意疗效。病情严重, 穿孔部位较大可加行预防性回肠造口, 该组患者3例合并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2例予以穿孔修补, 1例修补穿孔后予以回肠末段预防性造口, 均术后顺利康复。研究认为对于确诊盲肠憩室, 单纯憩室切除并修补术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肠管切除不值得推荐。但如果发现的盲肠肿块不能排除癌症或多发憩室炎, 患者情况允许, 可作右半结肠切除术[7,8]。憩室炎由于局部水肿明显, 术中探查可能因局部质地较硬而误判为肠癌, 研究认为, 充分的显露是准确判断的关键, 如Mc切口延长较为困难, 可另外行探查切口。该组有2例患者术中探查因炎症憩室位于盲肠后壁, 术中触诊高度怀疑盲肠癌, 经游离盲肠及部分升结肠系膜后页, 充分显露后得以确诊, 术中予以憩室切除, 避免了更大的手术创伤。

综上所述, 盲肠憩室炎术前诊断困难, 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临床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术中详细的探查, 可提高确诊率, 避免漏诊及术后憩室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盲肠憩室炎的诊断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盲肠憩室炎的临床资料, 包块临床表现、腹部体征、辅助检查及随访结果。结果 25例均有右下腹疼痛及右下腹体征。术前诊断困难, 1例保守治疗患者, 后期放射学检查确诊, 手术治疗24例, 均获治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盲肠憩室炎的临床特征与急性阑尾炎相似, 极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等。术前注意追问病史, 术中应注意探查, 避免遗漏病变。憩室切除术是较安全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盲肠憩室炎,急性阑尾炎,误诊

参考文献

[1] 许桂祥, 颜春霞, 王振旭, 等.急性化脓性盲肠憩室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14) :99.

[2] 赵玉东.盲肠憩室炎诊断与治疗[J].河南医药信息, 2010, 12 (9) :35-36, 38.

[3] 王卓, 许丽君.急性阑尾炎合并盲肠憩室炎1例手术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5) :166-167.

[4] 何绍烜, 李思齐, 周东, 等.小儿阑尾炎误诊6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5) :3639.

[5] 程书榜, 朱量, 黄丽君.腹腔镜诊治非急性阑尾炎性右下腹痛19例体会[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2, 5 (4) :323-325.

[6] 李新民, 焦玲.小儿急性梅克尔憩室炎穿孔误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3) :3037-3038.

[7] Hildebrand P, Kropp M, Stellmacher F, et al.Surgery for right-sided colonic diverticulitis:results of a 10-year-observation period[J].Langenbecks Arch Surg, 2007, 392 (2) :143-147.

[8] 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中老年腹股沟斜疝63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94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