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探讨MRI诊断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分级情况。方法:收集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RI对其损伤位置进行扫描诊断,观察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患者行关节镜检查,将MRI的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结果进行对照比较,计算MRI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经MRI检查,24例患者中共检出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29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滑膜的影像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滑膜的影像学论文 篇1:
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研究
【摘 要】目的:观察分别采用CT、MRI和X线诊断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结果差异。方法:纳入研究时间及对象为2020年1月至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4例(16膝)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所有纳入患者都需要接受X线、CT和MRI诊断检查,观察这三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特点。结果:(1)12例(14膝)患者X线在膝关节周围出现不规则的钙化情况或者固化结节影,另外2例患者只发现关节软组织肿胀情况;(2)CT可以将患者的膝关节滑膜软骨瘤位置、数量和结构清晰显示出来,对细微钙化情况更敏感;在观察关节囊周或者囊内情况时优于X线。(3)14例(16膝)患者的MRI均呈现出不同关节积液,膝关节滑膜局限性或者弥漫性增厚。13例患者(15膝)可以看到游离体,另外1例仅出现滑膜增厚情况。关节游离体分布的位置:全膝关节、腘窝区各有2例,关节腔4例,6例为髌上囊区。结论:患者在患有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之后,会呈现出关节腔积液、滑膜局限性或者弥漫性增厚、关节游离体等情况。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各有优点,MRI在发现滑膜早期增厚时优势显著;X线和CT技术在发现膝关节骨化和钙化方面有优势。
【关键词】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CT;X线;MRI
滑膜骨软骨瘤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比较低,经常会累及到单关节,属于慢性关节滑膜病变[1]。临床特征是在滑膜上会出现多发骨软骨结节或小节,这些软骨结节能够进一步产生骨化或者钙化,在关节内部形成游离体或者悬垂体。一旦发现此种疾病后,必须要尽快接受手术,将游离体取出,避免出现退行性病变,还要开展局部滑膜切除手术,避免复发[2]。因为此病在早期阶段并不会出现游离体,所以增加了检测的难度。目前临床上诊断此种疾病的方法有CT、X线和MRI,这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各有优点[3,4]。如何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方法,提高疾病诊断率呢?本次研究主要对比了这三种影像学方法诊断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效果,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时间及对象为2020年1月至12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4例(16膝)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12例患者为单侧,2例患者为双侧。男9例,女5例,年龄17岁~72岁,平均年龄(42.1±3.2)岁,外伤史患者8例,无外伤史患者6例。纳入的14例患者当中,都有不同关节疼痛情况,有12例患者关节肿胀,10例患者关节无法伸直。病史8年~10年,平均病史为(9.5±1.5)年。
1.2 方法
(1)X线检查方法。所有纳入患者的病变膝关节,都采用常规正侧位DR拍摄。设定的曝光条件为12mAs,60kV。(2)CT扫描方法。使用到的扫描仪器为GE生产的64排CT,开展常规膝关节横轴位的扫描。(3)MRI检查方法。采用的MRI诊断仪器为GE公司生产的0.35T仪器进行扫描,分别开展矢状位与冠状位扫描。三种方法检查结束后,统计好检查结果。
1.3 评判指标
对比X线、CT和MRI三种影像学方法对各种病变的诊断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膝关节钙化诊断结果
三种影像学方法诊断膝关节钙化发生率的统计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见表1。
2.2 关节游离体分布位置
14例患者(16膝)关节游离体分布位置的统计结果,见表2。
2.3 3种影像学方法诊断结果 (1)12例(14膝)患者X线在膝关节周围出现不规则的钙化情况或者固化结节影,形状以卵圆形、圆形较多。另外2例患者只发现关节软组织肿胀情况。(2)CT检查结果显示,14例(16膝)患者当中有13例(15膝)患者的膝关节周围出现骨化或者钙化的游离体。所检查出的游离体数量不等,大小形态也都存在明显差异。在本周患者当中检查出的游离体形状有环形、卵圆形、圆形等,体积最小的是0.3cm,体积最大的是2.6cm。游离体数量最少的患者有4枚,最多的患者有90枚。可以将患者的膝关节滑膜软骨瘤位置、数量和结构清晰显示出来,对细微钙化情况更敏感;在观察关节囊周或者囊内情况时优于X线。(3)14例(16膝)患者的MRI均呈现出不同关节积液,膝关节滑膜局限性或者弥漫性增厚。增厚滑膜沿着腱鞘和关节囊呈现出浸润生长的趋势。其中,T1WI所呈现出的是等信号或者是低信号;T2WI呈现出的是高信号。13例患者(15膝)可以看到游离体,另外1例仅出现滑膜增厚情况,被误诊成慢性滑膜炎。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本组患者当中,软组织均呈现出程度各异的肿胀情况。在T2-STIR序列中,能够发现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出现高信号。(4)病理诊断结果。纳入的14例(16膝)患者临床都出现滑膜充血、增厚情况。肉眼能够看到在患者的膝关节滑膜表面出现不同大小的软骨结节。肉眼能够发现大多数的游离体形状有圆形、点状、不规则形状。游离体的颜色为透明或者乳白色,质地较硬,表面比较光滑,外层属于纤维组织。完成剖面切开后,可以看到骨化区、钙化区等。组织学呈现出的特点是:软骨细胞形成多样化的细胞结节,呈现巢状分布,结节当中是由透明的软骨组织形成,会产生滑膜增生和滑膜层。偶然能够发现双核细胞或者多形性细胞,也能够看到少量的基质粘液样变性。患者的游离体比较典型的形状为同心圆或者石榴籽。
3 讨论
3.1 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发病机制
这种疾病的具体发病原因临床上还不明确,不同学者所提出的概念界定也不相同,分别从代谢、胚胎、感染以及创伤等不同角度来进行分析。当前在开展的研究当中,认为滑膜具备一定的造骨作用,在受到各种刺激之后,可以形成骨组织或者软骨。这一理论最早是在1990年时由Reichel所提出,他报道了滑膜肥大化生疾病,所以也被称作Reichel综合征[5]。在滑液内膜当中,软骨结节得到发展,可以在关节内借助于细蒂延伸到滑膜当中。若得到了完整的影响,结节还会在在软骨内骨的作用下达到结构骨化的目标。反之,若影响不完整,会直接在关节内部出现断裂,成为游离体。滑液为游离体提供了营养,继续增殖过程。游离体也可以对增厚的滑膜起到依赖作用,形成新血供,成骨[6]。
病变初期,关节功能并不会出现很明显被受累的情况。所以临床上可以诊断出结果时,一般疾病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了。随着关节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受限之后才被发现。若不及时处理病变,会出现软骨磨损情况,继而产生继发性骨关节炎。滑膜骨软骨瘤可以继续细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当然按照不同的标准还可以进行分析,在分类上也未形成统一认识,比如有学者将此病分为腱鞘型、滑膜型以及滑囊型三种。所以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可以帮助促进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减少患者残疾情况的发生率[7]。
3.2 影像学表现讨论
X线能够对体积比较大的骨化或者钙化游离体进行清楚检测,也能显示比较严重的软组织肿胀情况。CT不仅可以发现X线所能看到的征象,还能够将软骨瘤游离体的数目、位置、结构以及大小等进行清晰显示。尤其是对于软骨体内出现的细微钙化情况有很高的敏感度。在对软骨小体的分布方面诊断率比X线更优。已有文献当中结果显示,CT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显示出骨软骨体所导致的临近骨压迫性吸收情况,但是在本次研究当中并未发现此种征象[8]。对于未出现的骨化和钙化的软骨结节、少量积液、滑膜等,CT的显示情况步入MRI。MRI对于只呈现出化膜增厚的疾病诊断有很显著的重要意义。在MRI诊断与检察滑膜骨软骨瘤病时,能够发现滑膜中出现的关节积液、不均匀增厚情況,在滑膜表面以及关节腔内部也能够看到数量和大小都不一样的结节,呈现出的形状也十分多样化,如不规则、卵圆形、圆形以及结节状等。
通过对三种影像学诊断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结果可以发现此种疾病的相关特点,如下:滑膜会出现局限性或者是弥漫性的增厚情况;病程与游离体钙化的程度、数量,关节游离体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产生关节腔积液;未出现关节骨质破坏情况。患者在临床上常见表现为游离体,一般认为游离体的数量超过3枚以上,才被确定为滑膜骨软骨瘤病。
3.3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滑膜骨软骨瘤病在临床上的一些特点和其他一些疾病有相似之处,所以在实际诊断当中也需要与其他疾病做好鉴别[9,10]。主要有:第一,滑膜软骨肉瘤。在软骨肉瘤当中的癌细胞呈现出很明显的细胞异性情况,瘤组织生长类型为浸润性,会导致患者的关节结构被破坏,也会导致患者的邻近骨组织、周围软骨组织等被侵犯。第二,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此种疾病常见的发病人群为青少年女性,临床征象为结节状肿块或者分叶状肿块,广泛累及到关节内滑膜。这一疾病一般不会单独出现,经常会合并滑膜和结界内含铁血黄素沉积、关节积液等。采用MRI诊断时,该病的T1WI和T2WI低信号都为低信号,不会显示出钙化和骨化情况。第三,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是高发群体,患者会出现软骨变薄甚至脱落情况,关节间隙会有显著变窄情况,所产生的游离体是因为增生之后的骨赘脱落形成,数量比较少,体积也更少,未出现同心圆形。第四,剥脱性骨软骨炎。此种疾病的高危发病人群是16岁到25岁之间的男性,临床症状有关节绞锁、钝痛以及轻度肿胀等,大多数属于单个的游离体,关节面会出现具有局限性的骨缺损区域。
综上所述,在针对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开展诊断时,可以优先选择X线。当软软骨体中出现钙化情况后,X线平片做出正确诊断的可能性很高。CT是检查软骨钙化和骨化情况的最优方式,可以发现一些X线难以检查出来的细小钙化。MRI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于未出现钙化的软骨小体和滑膜增厚情况有着很好的检查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剑.滑膜骨软骨瘤病1例报道[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36):241-242.
[2] 赵敏,王钦习,高健,等.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2):153-156.
[3] 李建锋,王豫平,林鸣琴.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超声表现及其病理改变[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7):171-173.
[4] 朱小淮,曹培中,吴双见.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的影像诊断[J].健康养生,2019(9):252.
[5] 潘凌峰,余英圣.中老年女性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1例[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1):240-242.
[6] 李志强.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DR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19(51):183.
[7] 伏平友,邢璐,张煜,等.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7):1249-1251.
[8] 李凯.磁共振,CT 成像在滑膜骨软骨瘤病诊断中的价值[J].医药界,2020(2):1.
[9] 杨朝垒,贾科江,陈炳灿,等.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8):89-90.
[10] 任翠,朱巧,郎宁,等.膝关节弥漫性滑膜病变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20(4):615-619.
作者:殷涛
滑膜的影像学论文 篇2: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MRI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MRI诊断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分级情况。方法:收集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RI对其损伤位置进行扫描诊断,观察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患者行关节镜检查,将MRI的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结果进行对照比较,计算MRI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经MRI检查,24例患者中共检出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29条。分别包括胫侧副韧带损伤和腓侧副韧带损伤以及双侧副韧带同时损伤等三种情况,分别有20条、7条和2条。根据膝关节韧带损伤情况分级可见Ⅰ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Ⅱ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Ⅲ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分别有16条、8条和5条。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标准,MRI总的检查准确率为89.7%,3条韧带部分纤维断裂被误诊为完全断裂。患者的并发症检出情况为,14例检出关节积液,4例检出半月板损伤,5例(6条)检出前交叉韧带损伤,4例(6条)检出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患者检出骨折。结论:MRI诊断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空间分辨率好、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MRI;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临床诊断与分析; 应用价值
【
【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jury of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of knee joint; Clinical diagnose and analysis; Application value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是比较常见的复合性损伤[1]。MRI检查因其无创、高分辨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检查过程中,而在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过程中,MRI能够发挥软组织(如肌肉、肌腱等)高分辨率及多平面成像的优点,对韧带损伤的位置、损伤的程度进行清晰、直观的显示,对于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分级与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本文就收集的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高场强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8例;患者的年龄15~74岁,平均(44.7±3.2)岁。所有患者都有十分明确的外伤史,包括交通意外损伤12例,高处坠落损伤4例,运动损伤6例,重物锤击2例。且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还存在关节绞锁,活动受限的情况。其中,单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19例,双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5例。共涉及左膝关节损伤8例,右膝关节损伤16例。患者在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后接受检查的时间为3~72 h之间,平均(31.1±4.1)h。
1.2 方法 MRI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将膝关节自然伸直,膝关节外旋15°左右,采用美国通用医疗器械生产的GE 3.0T Signa HDxt核磁共振检测仪,使用膝关节相控阵线圈进行常规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扫描。扫描的参数设置为: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扫描(TR/TE=360 ms/10 ms),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PDWI抑脂扫描(TR/TE=2200 ms/45 ms),扫描层数在14~16层,层厚4 mm,层间距1 mm,扫描矩阵为320×256,FOV:18×18。以冠状位质子密度加权PDWI抑脂扫描的结果作为主要的参考标准[3]。
关节镜检查:在MRI检查后的15 d内进行关节镜检查,对关节镜下发现存在侧副韧带损伤且符合手术治疗适应证的患者进行进一步治疗。关节镜检查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选择持续性硬膜外麻醉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使用硬膜外穿刺针在髌上囊进行过关节穿刺,然后抽出其中的渗出液,在膝关节上方约1 m的位置悬挂盐水瓶,向患者的关节内输注0.9%的氯化钠溶液,以扩张关节腔。以胫骨上缘、股骨外踝前缘和髌腱外侧缘为边,在这三条线构成的三角形中选中点为穿刺点。在皮肤上切开小口,并穿刺,插入关节镜,按照髌上滑膜皱襞、髌股关节、内侧隐窝(内侧的内壁、髌内侧滑膜皱襞、内踝的隐窝面)、内侧的胫股关节(内侧半月板、股骨内踝前下面及相对的胫骨关节面)、再至髌上囊-外侧胫股关节(外侧半月板、股骨外踝前下面及相对的腔骨关书面)、外侧隐窝(外侧的内壁、股骨外髁的隐窝面、肌健)的顺序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摄片。观察期间可对感兴趣的区域进行组织采集和病理活检。检查结束之后,先后将注入关节腔中的液体排空,并将套管针巴楚,做好切口缝合工作。
1.3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分级方法 观察患者的MRI诊断图像,并根据侧副韧带的走行、形态、信号改变以及伴随征象对韧带损伤的程度进行分级和评估。将侧副韧带的形态没有发生改变,且与相邻的脂肪组织之间分界清晰,在冠状面成像上依旧呈带状低信号影(平行于骨皮质),仅在浅层侧副韧带走行区有稍高信号出现,存在出血或者水肿灶的情况记为Ⅰ级;将患者的侧副韧带仍具完整性和连续性,但存在部分纤维撕裂,且局部韧带有肿胀或弥散性肿胀,在T1WI上和PDWI抑脂上呈现不规则的高信号灶,与相邻的脂肪组织之间的分界模糊,韧带纤维从相邻软骨移位,与骨皮质之间的平行关系消失的情况记为Ⅱ级;将膝关节侧副韧带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或缩短,形态改变,侧副韧带有明显的撕断裂和出血情况,韧带变粗、且断端挛缩,有显著的局部肿胀现象,在T1WI上和PDWI抑脂上呈弥漫性高信号的情况记为Ⅲ级。(其中,韧带完全断裂与部分断裂的临床诊断标准分别是:将韧带中断、不连续,且韧带的断端出现十分显著的移位现象,在MRI扫描的不同序列中均未能见到韧带的情况定义为完全断裂;将患者的韧带内出现异常信号,且从MRI图像上可见韧带存在弥漫性或者部分性增粗与肿胀现象,韧带的直径变小变细,或者部分韧带纤维的性状变为波浪形、曲线形,且边缘模糊,仍有部分连续性存在的情况定义为韧带部分断裂)[4-8]。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MRI检查,24例患者中共检出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29条。分别包括胫侧副韧带损伤和腓侧副韧带损伤以及双侧侧副韧带同时损伤等3种情况,分别有 20条、7条和2条。患者的并发症检出情况为,14例检出关节积液,4例检出半月板损伤,5例(6条)检出前交叉韧带损伤,4例(6条)检出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患者检出骨骨折。
根据MRI检查中侧副韧带的走行、形态、信号改变以及伴随征象对其进行分级,可见Ⅰ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Ⅱ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Ⅲ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各16条、8条和5条。其中16条Ⅰ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是韧带形状正常,厚度等未发生明显的改变和异常,与相邻脂肪组织之间界限清晰,皮下浅层副韧带位置的二维系列质子密度加权PDWI抑脂上呈现出线性高信号。8条Ⅱ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为韧带出现部分纤维撕裂,有局部肿胀的存在,与相邻脂肪组织之间界限清晰,在韧带内或其周围的质子密度加权PDWI抑脂上呈现出不规则高信号水肿及出血灶。5条Ⅲ级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主要影像学表现是韧带出现连续性的中断,且有显著增粗与肿胀的情况,在质子密度加权PDWI抑脂呈弥漫性高信号。
将患者的MRI检查结果与关节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可见,24例患者共29条损伤韧带经MRI诊断为完全撕裂的共有21条,其中,18条经关节镜检查确诊,但有3条经关节镜检查未见完全撕裂的情况;经MRI诊断为部位纤维断裂的韧带8条,经关节镜检查完全符合。MRI总的检查准确率为89.7%,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
3 讨论
膝关节韧带损伤属于急性损伤的一种,其发生的位置可以是单一的韧带,也可以是多条韧带的同时损伤。由于膝关节韧带损伤一般比较严重,且病情比较复杂,其治疗效果直接影响到患者预后的肢体功能和运动功能,治疗不当可能引起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问题[9]。尤其是膝关节侧副韧带,其相对薄弱,受到急性外力作用的时候,最容易发生损伤[10]。
膝关节作为机体最为复杂的负重关节,其中在保持关节的稳定性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是腓侧副韧带和胫侧副韧带[11]。腓侧副韧带也成为外侧副韧带,起于股骨外上髁,向下方延伸,止于腓骨小头下方,长度在5~7 cm之间,由2~3层结构组成胫侧副韧带也称为内侧副韧带,是研究的重点,其起自股骨内上髁内收肌结节的下方,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内侧面,形状扁平,呈拉紧状态,长度8~10 cm,由两层结构组成[12]。内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囊在内侧的加强部分,因而其与膝关节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膝关节囊本身也会参与内侧副韧带深层中心位置的组成过程,而外侧副韧带则与膝关节囊之间不存在太多的关系[13]。
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均能发挥稳定关节的作用。内外侧副韧带进行比较又可见内侧副韧带最为薄弱,其损伤机制在于外翻暴力作用于弯曲的膝关节,韧带损伤还会累及韧带附着的股骨髁及胫骨平台,合并有骨折或者伴发四联伤(四连伤指的是:膝关节囊内侧、前部、后部交叉韧带和内侧半月板撕裂),对患者的运动功能造成严重损伤[14]。因而对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进行有效的正确的诊断对于伤情的判断和后续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检查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方法包括X线摄片、关节造影、CT扫描以及关节镜检查等,但前几种方法均受限于自身的技术指标,存在诊断效果欠佳的情况,而关节镜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虽然比较高(临床上常将关节镜检查的结果作为标准),但会对患者造成再次伤害[15]。本文对MRI诊断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正常的膝关节韧带经MRI扫描会呈现出与骨皮质平行的条状低信号影。而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则会出现相应的信号改变,进而对韧带撕裂、水肿或者出血等病理变化进行有效的反映。本文的研究表明,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经MRI诊断可见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T1WI和PDWI抑脂的信号特征也出现相应的改变,且能对膝关节囊内外软组织的差异进行有效显示。在Ⅲ级胫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中,多可见其伴有关节积液、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合并症,有利于其综合治疗。通过与关节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可见,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89.7%,诊断价值值得肯定。其中,3条韧带部分纤维断裂被误诊为完全断裂,误诊率为10.3%。在MRI诊断膝关节侧腹韧带损伤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误诊情况就是将部分纤维断裂的情况诊断为完全撕裂,需加以重视。而韧带完全撕裂的诊断特异性可以达到100%,可见韧带完全撕裂的诊断特异性高于部分纤维断裂。同时,韧带完全撕裂的情况下,通常伴有半月板损伤、骨折等其他结构损伤的情况也更多。本文的研究中,胫侧副韧带损伤、腓侧副韧带损伤和双侧韧带损伤的概率也与不同部位的韧带解剖结构特征相一致。
总之,MRI诊断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过程中具有扫描时间短,信噪比高、空间分辨率好、无创、简便等优点,能有效的准确地显示损伤的侧副韧带位置、范围、与相邻脂肪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合并症的发生情况等,诊断的准确率高,对于患者的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万龙飞.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与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6(7):445-449.
[2]郑雷,刘禄明,孙百胜,等.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撕裂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14):384-388.
[3]杨华园,王海霞.膝关节韧带损伤MRI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108-110.
[4]章跃武,朱希松,吴渭贤,等.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0):1527-1529.
[5]黄耀渠,赵晓梅,陈卫国.内侧髌股韧带及其急性损伤的MRI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1(30):1658-1661.
[6]徐洪高,金霞萍.低场磁共振在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21-123.
[7]吕锋.膝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应用锚钉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9):96-96.
[8]郭伟康,黄健,赖兵,等.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修复与重建[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4):190-191.
[9]刘秀民,张振勇,王海波.低场MRI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及分级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73-75.
[10]袁月清.MRI多征象分析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D].吉林:吉林大学,2014,3(1):1-67.
[11]赵长安,李志磊.超导MRI检查对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38-139.
[12]汪田福,郝智秀,高相飞.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特性及其损伤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50):1005-1008.
[13]刘禄明,郑雷,孙百胜,等.斜冠状位MRI成像在临床诊断不明确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分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13(6):3083-3086.
[14]郭吉敏,刘春霖,曹满瑞,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相关征象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68-1271.
[15]尹雪军,张杰华.低场MRI诊断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4):122-124.
(收稿日期:2014-10-21) (本文编辑:周亚杰)
作者:江永尧 刘建新 黄小颜
滑膜的影像学论文 篇3:
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影像学特征与生物学特征
【摘要】 目的:探讨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影像学特征与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分析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影像学特征与生物学特征。结果:病灶平扫密度主要呈低密度,病灶边界主要呈部分不清或完全不清,病灶形态主要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病灶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随着不同时相逐步强化,跨解剖间室生长、累及神经血管束、累及骨质均较为多见;病灶均无包膜,病灶主要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束构成,病灶有侵袭性生长倾向,病灶内无囊性变、坏死区;原发性与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边缘、形态、累及神经血管束、累及骨质、病灶平扫密度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跨解剖间室生长的构成比显著低于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征,能反映在CT像学表现上。
【关键词】 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CT影像学特征; 软组织肿瘤
CT Imaging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smoid-type Fibromatosis/ZOU Mingyang,ZENG Yurong,ZENG Lis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9,16(18):-106
【
【Key words】 Desmoid-type fibromatosis; CT imaging features; Soft connective tissue tumor
First-author’s address: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Huizhou 516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18.027
軟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指起源于肌肉内结缔组织及其被覆的筋膜或腱膜的单克隆纤维母细胞肿瘤,亦称韧带样瘤、硬纤维瘤或侵袭性纤维瘤病,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具有侵袭性生长、局部复发倾向的特点[1-3]。术前诊断、定位有利于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外科治疗,目前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难以与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相鉴别[4-7]。为此,本院为提高CT对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诊断水平开展研究,旨在探讨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影像学特征与生物学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行CT检查并获得完整临床资料的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42例。纳入标准:具有完整病历资料;近期未参加过其他临床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实质性肿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其中男
23例,女19例;年龄18~68周岁,平均(43.54±8.91)周岁;病灶部位:肩背部8例、上臂2例、前臂
6例、小腿4例、大腿3例、臀部2例、足部3例、颈部2例、腹膜7例、胸壁5例;肿瘤性质:原发性26例,复发性16例。本研究经过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CT影像学检查方法 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生产单位:西门子股份公司,型号:Sensation 64),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250 mAS,图像层厚5.00~7.00 mm。先行平扫,再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碘海醇,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快速注入,总量按1.50 mL/kg,流率2.00~3.00 mL/s,行三期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时扫描)时间为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5、60、150 s。
1.3 观察指标 分析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影像学特征、生物学特征;比较原发性与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學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影像学特
征 42例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边缘呈部分不清38.10%(16/42)、完全不清61.90%(26/42);形态呈类圆状4.76%(2/42)、分叶状71.43%(30/42)、不规则状23.81%(10/42);平扫密度呈低密度92.85%(39/42)、高密度7.14%(3/42);跨解剖间室生长:有80.95%(34/42),无19.05%(8/42);累及神经血管束:有76.19%(32/42),无23.81%(10/42);累及骨质:有69.05%(29/42),无30.95%(13/42);均无囊变、坏死;均未见钙化;CT平扫图像上多呈低密度(CT值:21.45~61.47 HU),增强扫描表现均呈不均匀强化(CT值:27.54~123.14 HU),均呈随着不同时相逐步强化。见图1~3。
2.2 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生物学特征 42例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病灶均无包膜;病灶均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束构成;病灶有侵袭性生长倾向;病灶内无囊性变、坏死区。
2.3 原发性与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影像学特征 42例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原发性26例、复发性16例;原发性与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边缘、形态、累及神经血管束、累及骨质、病灶平扫密度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跨解剖间室生长的构成比显著低于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CT影像学特征与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本组16例病灶边界呈部分不清、26例病灶边界呈完全不清,胶原纤维包绕梭形细胞的周围是CT图像上病灶边界呈部分不清或完全不清的病理基础,病灶内毛细血管、胶原纤维包绕梭形细胞的组织形态则是影响强化程度的重要因素。本组病灶形态主要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跨解剖间室生长、累及神经血管束、累及骨质均较为多见,肿瘤沿着组织间隙侵袭性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结构是CT图像上病灶形态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跨解剖间室生长、累及神经血管束、累及骨质的病理基础。病灶实质主要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束构成,在CT平扫图像上低密度(CT值:21.45~61.47 HU),CT增强扫描图像上呈不均匀强化(CT值:27.54~123.14 HU)。
外科手术治疗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时破坏了腱膜、肌筋膜、深筋膜和肌间膜等组织结构,原发性与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影像学特征是否一致,目前尚未定论[8-10]。探究两者关系对影像学诊断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有重要意义。结果显示,原发性与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边缘、形态、累及神经血管束、累及骨质、病灶平扫密度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原发性与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边缘、形态、累及神经血管束、累及骨质、病灶平扫密度等CT影像学特征一致;原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跨解剖间室生长的构成比显著低于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复发性肿瘤更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可能导致两者跨解剖间室生长等CT影像学特征产生差异。这可能与腱膜、肌筋膜、深筋膜和肌间膜等天然解剖屏障,导致了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更容易跨解剖间室生长,亦可能与复发性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生物学行为发生恶化有关[11-12]。
3.2 鉴别诊断 分析本组病例并结合同类研究可得知,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影像学特征主要为:病灶平扫密度主要呈低密度(与邻近肌肉组织对比);病灶边界主要呈部分不清或完全不清;病灶形态主要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跨解剖间室生长、累及神经血管束、累及骨质。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与神经源性肿瘤、结节性筋膜炎在CT平扫图像上有十分相像的表现[13-15]。因此,鉴别诊断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神经源性肿瘤、结节性筋膜炎病变需要一些新的CT影像学特征。
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在病理基础上的组织形态主要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束构成,病灶内存在毛细血管增生,而无较为粗大的血管则无。所以,对比剂流经病灶内较其他组织慢,增强扫描时会随着不同时相(动脉期、实质期、延时期)逐步强化。神经源性肿瘤、结节性筋膜炎未表现出相同的强化特点,因此上述强化特点能够成为鉴别诊断这三种软组织病变的CT影像学特征。另一种较典型的软组织病变-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在增强扫描时亦会随着不同时相逐步强化,但海绵状血管瘤在病理基础上的组织形态呈“蜂窝”状血窦[16-18],所以强化程度较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高,因此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与上述两种软组织病变不难鉴别。
与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相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在病理基础上多伴有囊性变、坏死区、甚至钙化[19-20],鉴别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两种软组织病变可借助囊变坏死、钙化等CT影像学特征。
综上所述,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征,能反映在CT像学表现上。
参考文献
[1] Kasper B,Gruenwald V,Reichardt P,et al.Correlation of CTNNB1 Mutation Status with Progression Arrest Rate in RECIST Progressive Desmoid-Type Fibromatosis Treated with Imatinib:Translational Research Results from a Phase 2 Study of the German Interdisciplinary Sarcoma Group(GISG-01)[J].Ann Surg Oncol,2016,23(6):1924-1927.
[2] Tsukamoto Y,Imakita M,Nishitani A,et al.Pancreatic desmoid-type fibromatosis with beta-catenin gene mutation-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athol Res Pract,2016,212(5):484-489.
[3]楊力,扈文海,胡彤宇,等.60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1):30-32.
[4]崔涛,徐教邦,丁鹏鹏,等.胃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一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6,31(6):452.
[5]岳振营,董艳光,常峰,等.肝脏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5,44(12):918-919.
[6]肖海,叶晓星,卢绍辉.1例肠系膜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报告并文献复习[J].重庆医学,2017,46(6):860-862.
[7]陈乾,陈楠,李坤成.右颈部复发性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累及臂丛神经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2):199,214.
[8]林惠灵,朱启淦,孟加榕,等.肠系膜巨大韧带样型纤维瘤病1例[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48(5):508-509.
[9]李夏亚虎,魏蜀亮,向军.右侧肋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1例[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7,45(2):206,213.
[10]时晶晶,丁金旺,韩志江,等.腋窝巨大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一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5,14(9):716-717.
[11]郑红伟,祁佩红,薛鹏,等.腹外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1):100-104.
[12]栾贻新,巴照贵,张玉敏,等.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病MR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0):1903-1905.
[13]仵志强.多排螺旋CT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3):646-647.
[14]桂东川,郎援疆.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CT征象与病理分类相关性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24):3993-3997.
[15]廖明壮,邓东.胸内神经源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的对照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1):75-77,83.
[16]周选民,母华国,桑玲,等.肾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CT、MRI影像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10):1468-1472.
[17]王顺生,张盛箭.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特征[J].肿瘤影像学,2017,26(4):268-271.
[18]卢绍辉,陈惠,吴迪,等.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T、MRI表现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10):1691-1694.
[19]孙亮起,潘元威,杜可朴,等.滑膜肉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与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2):1871-1874.
[20]黄玉芳,杨伟川,高文华.滑膜肉瘤的CT及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3):518-522.
作者:邹明洋 曾玉蓉 曾丽思 吴美妮
相关文章:
材料概论论文碳纤维02-10
现代纤维艺术工业设计论文02-10
医学影像学论文范文02-10
早期肺癌影像学论文02-10
当代纤维艺术设计论文02-10
医学影像学论文题目02-10
碳纤维生产流程论文02-10
黄河鲶基因组DNA提取与纯化方法的研究02-10
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的临床研究02-10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征的临床分析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