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外资源

关键词: 资源优势 语文课程 资源 课程

校内外资源(精选十篇)

校内外资源 篇1

一、校内———优势资源精心开发

1. 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如:“诗歌诵读会”———让孩子从小受到优秀的中华文化的熏陶。“音乐漫想”———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并将自己的感受及想象到的情景画面与其他同学交流。“小小气象员”———让学生学会根据学校的气象仪器推测未来几小时的天气情况,并将所获得的信息组织成文字,在红领巾广播站发布当天的天气预报。

2. 蕴涵文化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会场,从操场、教室、各类学科处处都显得自然得体、和蔼可亲、充满活力,那么一定会有助于和学生的情感沟通,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另外,老师的眼神在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目光亲切,充满信任,学生就会报以自信的微笑;如果教师的眼睛中充满了欢悦或悲伤的神情,学生就会随之或兴奋或难过;如果教师的目光中充满对问题的疑惑和不解,学生则会马上对这个问题产生疑问并投入到思考中去。总之,教师亲切的灵活而多变的眼神会激起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会让他们满怀感情地与教师与文本对话。

三、在教材情感点和学生情感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师不仅要找准、挖掘教材的情感点,更要深入了解学生,找准他们的情感点,想方设法引导他们走进作品的世界、作家的心灵。

1.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

例如,《岳阳楼记》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其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然而,毕竟学生的年龄尚小,文章的时代距我们太远,学生对这句千古名言感触不深,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讨论: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周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吗?这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学生们有的想到了用室到文化栏、展示墙等校园文化环境都应是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所,赋予这些设施生命的活力,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我校于1984年创建了“红领巾闽南生物馆”。里面展出了闽南地区各类动植物标本两千多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翠鸟》、《松鼠》等介绍动植物的课文,将文字有关介绍动植物的句子改写成解说词,并在生物馆中进行讲解;也可让学生在生物馆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查找相关的资料,尝试将资料撰写成解说词在班级里进行解说。教师从中选择优秀的解说词整合成闽南生物馆的解说稿。

3.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运动会、书画现场比赛、“六一”文艺汇演、科技小制作、科技金点子、讲故事比赛、小歌手赛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也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发展。如:我在教授完《充气雨衣》这一课时,结合学校开展的“科技金点子”的活动,先让学生根据《充气雨衣》中的主人公小林发明雨衣的过程,自己想一则金点子,并把想法转化成文字或图形,在班级里进行交流,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在班级里开一场小型的答辩会(其他同学根据这些金点子提出问题请作者回答)。最后将这些优秀作品送交学校参赛。事后学生可以根据这项活动,仿照《充气雨衣》写篇文章。在这次活动中,老师将语文教学与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在活动中,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有所提高,思维也得到拓展。

4. 千丝万缕的学科联系

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强调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相沟通。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在把握语文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适当焦裕禄,有的想到了抗“非典”时期的白衣天使,有的想到了抗洪抢险的解放军官兵……我看到此时学生的眼中都充满了感动和崇敬。

2.知己知彼,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才能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找准教材的切入点。教师要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可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那部分,并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期在上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我特意挑选了葫芦丝之《四季歌》播放给学生听,并且轻轻地问:“同学们,你们听到大自然在对我们说什么?”

学生们聆听从遥远的地方飘来的声音,如沐浴在山林、徜徉在溪河,回响山地叮咛、水地欢唱……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们对本篇课文的兴趣更高了。

其次,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例如演课本剧、进行“知识竞赛”等能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来。此外,音乐、图片、录像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恰当地运用也能起到很好的“煽情”作用。

总之,语文课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用情感的共鸣。语文老师不仅要做知识渊博的学者,更要做感情丰富并会煽情的人,还要善于在教材和学生间架设桥梁,要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浅文深挖,开合有度

———宋静娴老师授《呼兰河传》一课品析

刘海英

(昆山国际学校初中部,江苏昆山

摘要:《呼兰河传》(节选)为初三教材内容。通篇读来,该篇无深刻语言、无曲折故事、无复杂结构,有的只是孩子对景物的感受,对园中琐事的铺写。总之,从字面看,学生阅读是无障碍的。宋老师的课堂,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炫目的噱头,有的只是师生共赏文本时散发出的语文的芬芳。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品析:一是文本解读,另辟蹊径;二是课堂结构,形气合一;三是教师点拨,精当有效。

关键词:浅文宋静娴老师《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节选)为初三教材内容。通篇读来,该篇无深刻语言、无曲折故事、无复杂结构,有的只是孩子对景物的感受,对园中琐事的铺写。总之,从字面看,学生阅读是无障碍的。这就是所谓的“浅文”。因而,浅易的语言、简单的情节使得很多老师在教授此课时往往是浅读粗授。大抵解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景(特点)?叙了哪些事?抒了什么情?结果往往是课文被肢解,教学过程中语文味缺失,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认知层面。

纵观宋老师的课堂,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炫目的噱头,有的只是师生共赏文本时散发出的语文的芬芳。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品析。

一、文本解读,另辟蹊径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了解主要内容(简要概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宋老师摒弃了诸如“写了些什么景物”“写了哪几件事”等低幼化提问,直问学生感受:你感受到“我”怎样的生活(%%%%的生活)?在与学生交流中,确定“自由”为全文关键词。并以此为抓手,师生重点研读了§28、§22-24、§10-21三大部分,共同品悟后园自由的一切。(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相互渗透,发挥整体协调提高的作用。例如:在教完《秋天的图画》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学生们有的用笔描绘出美丽的秋天,有的用悠扬的琴声弹奏出秋天的曲子,有的和父母一起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拍摄秋景,有的和同学一起撰写小诗,有的到农村寻找秋天,有的用落叶和菊花等制作贴画……随后学生举办作品展示会,并对作品进行介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将其他学科融入其中,使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

二、校外———拓展资源、综合开发1.生活资源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课内外老师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让学生到花园中、公园里、街头上摘抄文明警示语,结合第7单元,设计几句保护动物的宣传语或制作文明警示牌;例如:结合身边的热点组织语文实践活动。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期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列活动:(1)“奥运知多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有关奥运的历史或我国的奥运史等资料进行汇集归纳,通过PPT展示解说、习作等方式进行展示;(2)“我为奥运做宣传”,让学生以设计奥运宣传语或通过习作的方式展示。在活动中,人人参与实践与研究,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提高。

2.自然资源

大自然是神奇的,四季变换,星月转移,它赐予人们很多

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生活是自由自在的。而一切自由之源是祖父!)

真可谓“牵一发以动全身”。当然,如何“牵”?“牵”哪里?这是对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考验,也是教师的功夫所在。要“牵”得巧“牵”得妙,教师就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度研读、对学情有充分的认知。

二、课堂结构,形气合一

近年来,板块式教学颇受同行们青睐。其大体结构为: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重点段落赏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挖掘等)、语言品味、写法归纳、拓展延伸。这样的课堂结构优势是思路清晰、教学内容集中。然而,当一种课堂形式演变为一种模式被奉若神明时,弊端就显现出来了。有些教师往往拘泥于课堂环节之完整,试图面面俱到,结果是蜻蜓点水,点点不充分。再有就是板块间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交叉重复,浪费了课堂时间。

宋老师采取的是“一线串珠式”的纵式结构。文本的教学与课堂的推进都是建立在紧循文章内在的文脉及学生的认知进展的基础之上的。

全课以推荐一位作家(萧红)始、以认识一位作家终。其间的媒介是什么?就是师生对文本《呼兰河传》的深摩细读。从形式上看,这堂课没有可有可无的导入,没有出乎意料的延展,无需精美绝伦的课件,一切浑然天成,宛如一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江南女子。

阅读学习,无疑就是一场读者与作者的特殊对话。文本本身既是二者间的桥梁,又是障碍。课堂学习的本真意义,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屏障走向作者内心。在这一点上,宋老师的这堂课无疑做得非常好。如:在感悟“自由”之景时,的美丽和灵感,它们自然地反映到了我们的课本之中,我们也能从课本拓展到大自然中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利用这个神奇的资源宝库。我们的家乡漳州是有名的“花果之乡”,看着这些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鲜花,嗅着这些沁人心肺淡淡的花果香,品着这香甜可口、回味无穷的水果,足以激发孩子们以此为题材学习写作的欲望。

3.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电脑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也走进了每个家庭。它的作用越来越广泛。(1)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2)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例如:教学《识字8》,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文中的4个神话故事及4个科技成果的用途和图片。课上我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所查找的资料和图片(包括信息搜索的方法、途径、网址……);然后进行教师总结,并出示多媒体课件,师生资源共享。课后,我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其他的科技知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很快地掌握了文中的字、词,还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教师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课堂上更注意信息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为我们创造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只要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

摘要:“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应该以生为本,思考如何积极、合理开发校内外的资源,让学生在创新、开放的语文课程中拓宽视野、提高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初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用的语文素养。

校内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 篇2

陈洁

摘要:本文是对校内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初步构想,探讨了资源库的建设原则,设想了构成资源库的若干系统,并对相关系统的功能、内涵和技术标准作了说明,希望对学校建设教学资源库有些许参考价值。

关键字:教学资源库;建设原则;建设构想

建设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良好的资源库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获取拓展知识的机会。资源库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收集教学资源并公布在网上,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学习现有资源库的内涵与框架,了解相关的技术标准,得出初步构想后再论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就将逐一阐述建设原则和具体构想。

一、建设原则

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探讨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1.技术符合规范

教学资源库内将充斥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了便于管理和使用,必须采取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入库资源的媒体类型和属性标注。鉴于资源库的建设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拓展的过程,可能引入校外资源或与外校、地方、国家级资源库实现对接,采用国家颁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最理想的选择,有利于资源库日后对外发展。

2.内容创新有特色

2.1 教学并重

正如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受众也不仅是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资源库建设的目标是:教师能够在资源库寻找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了解相关教学领域的最新资讯,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学生能够利用资源库丰富的内容拓展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但研究国内外现有教学资源库发现,绝大部分只考虑了教师的需要,即单纯地将教学材料,例如教案、课件、试题等公布在网上,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的支持。新建的教学资源库应该遵循“教学并重”的理念,除了开发教学素材,也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

2.2 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时持有双证,既懂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因此开展实训实验、培养就业能力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注重职业教育的这些特色,侧重开发虚拟实训和有关职业岗位的资源。

二、具体构想

经过参考资源库实体和研究相关论文,得出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初步构想。教学资源库拟由三大系统构成,分别是:资源管理系统、资源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

1.资源管理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对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进行管理,应具备资源上传、资源下载、资源审核、资源查询、资源删除等功能。

2.资源数据库系统

资源数据库系统是教学资源库的核心部分,即教学资源所在部分。

2.1 建设的技术标准

要管理和使用资源,必须遵循一定的元数据标准。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对资源的媒体类型和属性标准(即元数据)作了详细规定,在开发资源、进行系统建设时应准确遵守。

2.2 内容和框架

为便于对教学资源内容进行组织与管理,校内资源库可采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组合的模式,即校内资源库实际由计算机、化工、机电、商务四个专业资源库组成。每个专业资源库分为课程库、职业技能库、实训实验库三大模块。课程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案例、习题试卷和拓展资料;职业技能库包括职业岗位标准、技能大赛;实训实验库包括实训要求、虚拟实验展示。学校的资源库总体框架分为四层,专业资源库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如图1所示:

图1 校内教学资源库框架

这样的内容设计既兼顾了教师与学生的不同需求,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内涵丰富的课程库资源还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为日后建设网络课程奠定了基础,待建立起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如授课系统、作业发布及批阅系统、考试及评价系统、师生交流工具等,便能实现网络课程。

3.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负责使教学资源库正常运行,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保证资源库稳定和发展。

3.1 应用环境建设

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规定,在硬件环境和系统软件方面,用户运行环境为支持中文的Netscape4.0或以上版本或IE4.0或以上版本。服务器系统软件为支持分布式计算的UNIX服务器系统,建议运行 CORBA 或 EJB 支撑环境的多CPU系统。

3.2 评价体系

教学资源库应该保持动态发展,通过建立资源评价体系,将评价权限开放给资源库用户,采用星级打分制度来判断入库资源的使用价值,从而做有针对性的改进。不断更新与扩充才

2能使教学资源库持续发展。

3.3 使用权限

教学资源库拟对校内教师学生免费开放,但有可能引入校外资源或为校外求知者所用,设想可以有两种有偿开放使用权限的方式。第一,采用目前资源市场较为有效的一种运营方式,资源互换。当校外用户向资源库提供优秀资源后,以1:5的比例允许对方使用库内资源,即一份资源可以换到五份库内资源。第二,使用电子消费方式,这需要引入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技术。

三、结束语

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观念、政策规范、资金、技术、硬件设施等诸多方面因素。初步构想只是前期准备,其中必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或不够科学,或难以操作,但若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将会创造出一个有较高使用价值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校内外资源 篇3

随着北京经济的转型,煤炭产业逐渐退出,“FUNHILL”成为房山区这个“生态涵养区”的新形象。而史家营也将自身功能定位于绿色生态涵养区。学校附近有着如此丰富的社会资源,只要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

史家营中心小学结合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对几百家单位进行了比较、分类、汇总,并充分挖掘20余处史家营地区可利用的民间资源。面对如此多的资源,学校进行了前期的筛选,通过与学生、家长、教师座谈,调研学生的需求。之后,学校干部再到资源单位实际考察,具体了解资源的情况,并对资源进行两方面的整合:一是知识和资源的整合,即将课本知识与校外实践相整合;二是资源与资源的整合。

学校基于办学理念,依托区域资源,将三级课程按照五大门类进行重新梳理,构建了“百花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几年来,学校陆续开发了“百花家乡”“百花少年唢呐”“百花煤炭”“百花旅游”等综合实践课程。

1.“房山圣莲山风景度假区学生教育计划书”课程。其中一个主题是“走进圣莲山 感受老子文化”,教师多次实地考察资源情况,选择了老子像附近的一组资源。登祭拜台、画老子像、过长生桥、了解真武庙的建筑风格、在名家论道的碑刻长廊下体验传统的拓印方法……活动整合了语文、品社、美术书法、劳技等学科,课程实践内容丰富,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培养

2.“山梆子”课程。山梆子是山区独有的戏种,逢年过节会在各村演出,许多学生家长也喜欢哼唱。学校与“三水山梆子剧团”合作,为学生开设了二胡、唢呐、锣鼓、表演等选修课程。每周两课时的课程,学生非常喜欢,愉快地进行生、旦、净、丑等行当的表演,体验脸谱的勾画、乐器的演奏等。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一课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3.“小农夫”课程。学校与乡成人学校同处一个大院,成人学校的农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4.“百花中草药鉴赏”课程。史家营地区有几百年的采药、用药历史学生通过采访、查阅资料、实地观察、采集等方式,了解了本地区的中草药种类。校园内的百草园有从山上移栽下来的黄芩、党参、何首乌、金银花等十多种中草药,供学生观察、研究。学生亲眼看到了植株的生长变化,也了解到本地区中草药生长需要的环境,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高中历史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 篇4

一、历史学科特点要求开发校内外资源

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狭义的历史则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规律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政治制度、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专题性的介绍, 是以初中的学习为基础, 以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和主要人物、事件为前提的。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重在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对历史规律的探究, 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使之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分析历史、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事实是客观的, 不容篡改, 但人们在记录历史和评价历史时总是会带有主观的因素, 也因而难免会有失偏颇, 那么, 人们怎样才能更准确地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呢?这时就需要掌握更多的反映当时社会发展阶段的史料, 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分析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是否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史料掌握得越详备、越准确, 得出的结论就与客观事实越相符。因而, 对于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 人们只有从各个渠道查询资料才能揭开历史事实的神秘面纱, 才能更深刻地感悟历史, 这就要求教师在拓展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时, 要注意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以完善课程的实施过程。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每一门具体的学科无疑都有自己发展的过程, 许久以来人们都不承认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 而认为它只是具体学科的附庸,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有着庞杂的系统, 小到一个器物的发明历史, 大到整个世界格局发展的历史都被囊括其中。当然, 高中历史教科书从庞杂的历史长河中筛选出了有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历史事件,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些被筛选的历史事件无法呈现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整体性, 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利用课外资源去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所以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需要放眼于书外, 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完整地理解历史全貌的资源。

二、传统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局限性

传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是有限的, 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资源也就必然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传统历史课程资源的有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历史学习向更深度和广度开展的需求。传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是封闭的, 开发的过程是直线型的, 教师和学生隔绝在校园内, 可利用的资源仅限于教材和地图, 甚至有时只是单纯地解读教材。教师掌握课程资源, 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 开发的过程过于单一, 就是教师学习教参, 然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种课程资源的有限性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也无法让学生发挥自主创新意识, 因而难以真正地感悟历史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传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 历史学习是没有实用价值的, 这种舆论导向无不与长久以来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关。传统历史课程资源着重于对历史的重复和再现, 过多地关注历史本身的客观性, 而忽视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现实的存在源于历史;历史的延续就是现在:二者并不是脱节的。例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它曾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等政治思想依然受其核心思想“仁”的影响;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甚至孔夫子的文人形象都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言, 这些足以说明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相连。

三、高中历史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说:“ (1)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 (2) 加强校外课程 (the-out-of-curriculum) ; (3) 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2) 鉴于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及高中传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弊端,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 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即:开发要以所学的专题为根基;以学生的自主搜集、筛选、分析、总结为主导;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所学的专题为根基, 校内外的资源是丰富的, 来源也是多渠道的, 如果没有预定的目标, 搜寻的资料不但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 反而会增加其对历史领悟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所学的专题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例如, 必修二第四单元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在学习这个专题时, 笔者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资料, 引导他们把身边的长辈、邻居以及老师, 甚至政府官员当作调查对象。学生在调查时首先询问被访者的年龄、工作性质、80年代以前的工资水平, 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调查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被调查人的生活年代进行分类。由此, 教会学生围绕专题设计问题, 内容主要包括他们的吃、穿、住、用、行以及室内环境和家居, 等等, 提醒他们做到根据问题搜集资料。调查的结果可以是访谈录, 也可以是实物资料。在讲到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时, 笔者则引用了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中的名称, 成化之名来自《周礼》开篇第一句话“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在讲解中, 让学生感受学校的深厚历史底蕴以及学校的教学理念, 同时也深化了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学生的自主搜集、筛选、分析、总结为主导, 教师在历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是主导而是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辅助。当学生从各个渠道搜集到材料后,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对其进行筛选, 资料筛选的过程事实上是学生对材料认真阅读、理解专题、分析问题、理清思路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锻炼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大好时机, 教师千万不可越俎代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筛选过后的资料是较能反映历史原貌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有用的信息。对于这些信息, 学生需要将其进行比较、分析, 并提出疑问。例如, 笔者就引导学生搜集了许多反映建国以来物质生活变迁的访问记录、衣服、粮票、甚至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的结婚照, 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对于这些有效信息, 笔者启迪他们去思考“建国后人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我们国家发展的几个阶段;物质生活的这些变化与国家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引导他们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去揭示这一现象。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自主行为, 学生从中锻炼了表达能力, 也获得了成就感, 增强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对历史无用论也有了进一步的改观。

除此之外,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应该转变课程开发理念, 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促进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从而实现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Z].中国教育报, 2001—7—27.

国内外水资源污染法律的对比 篇5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一小组 作者:黄美芳 林小雪

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最普遍同时也是最珍贵的是什么?空气,森林,土壤,水等等。在这里,我们想说的是水。水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本源。保护好水资源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而各国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又有着什么不同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解。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有超过70%的河流、湖泊、海岸受到污染,90%的中小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水污染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

珠江、长江、松花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等七大水系水质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控制。天津约3000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几乎没有一处能达到我国的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目前,我国的很多水域都已经污染了,这也导致出现很多水富氧化。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干旱严重缺水的国家,再加上现在的水污染,可想而知现在我国的水资源面临怎么样的情况。

二.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水污染治理起步晚,发展慢,治理效果不明显,治理不全面,这些都是我国50年代治理水污染的显著缺陷。我国水污染防治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大连湾涨潮退潮黑水黑臭事故和北京官厅水库污染事故,为中国水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标志着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正式起步。1984年5月1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9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5年,国务院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6年5月15日,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我国现行的《水污染防治法》共七章62条。我国的水污染的立法越来越完善。

三.国内外关于水资源保护之立法比较

(一)、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对比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很注重水污染事先防治的立法,这些国家充分的了解到事先防治的重要性。例如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规定,计划部门应代表流域内相关州、州际、地方或国际的利益为流域制定有效的综合性的污染控制计划。美国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是其环境法中污染防治领域的代表性杰作。该立法建立了以技术排放标准为主、以水质标准为辅的标准体系。技术排放标准是根据不同工业行业的特点,以不同污染控制技术为基础制定的排放限制。2008年6月,我国最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开始施行。我国新《水污染防治法》做出了五项突破。其中包括①饮用水源保护成为首要任务②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地方政府责任。③总量控制适用范围扩大,排污许可制度全面实施。④“区域限批”制度法制化。⑤加大违法成本,增强处罚力度。这五项突破明确的告诉我们中国正在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当今世界水污染的问题。如今年很多国家,例如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在建立一套符合他们国家的防治体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全人类保护水资源的一大进步。

(二)、水污染责任立法的对比

再怎么防治,水污染还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污染环境,这种现状不仅在我国出现,在很多国家都有这种现象。然而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责任立法,对违反者进行相应的惩罚。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的第七十条规定“拒绝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国外也有很多相关的立法,比如《法国水法》第22条直接规定,无论直接或间接,也无论时间长短,只要任何人在水域内将一种或多种物质排入、灌注或溢入地表水、地下水或海洋水,并导致了人身健康受损、植被破坏、动物种群濒危的结果,都将被处以2,000到5,000法郎的罚款以及两个月到两年的监禁,或二者选其一。法院也可以要求致害方在按照法律规定将受污区域回复原状。此项条款中便囊括了财产罚、行为法、人身罚三种处罚形式。

四、我国关于水资源污染立法的不足

我国近几年也十分注重关于水污染的问题,在立法上也有很多改进。建立了“水污染的防治——责任的归属和惩罚”的系统,通过系统的立法进而能够更好地解决水污染问题,这是我国的一大进步。然而对比与很多发达国家,我们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第一点,我国立法的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地方政府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加上人们对水污染的现状不重视。正因为立法的不完善,很多企业就钻法律的空子,导致不能预防水污染。我国关于水污染的刑法相关规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很多问题的不到解决,很多的水污染犯罪得不到惩罚,这也是一种对犯罪的放纵。

再来,缺乏程序性立法,使得我国实体性立法的目标很难达到。目前中国关于水环境管理的立法,对于程序的立法不太重视。现如今我国在水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善的做到实体与程序的结合,导致实体性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很多的处理机构只是做到了片面的治理,并不能在持续性和后续的处理做到有效的防治。对于水污染的各种奖惩办法和标准也都没有具体规定,甚至没有规定,使得奖励规定难以付诸实施。

最后,是我国的相关立法规定不够科学,不科学的立法规定也是直接导致防治无能的原因。我国关于水污染的很多惩罚都是结果犯,而德国等发达国家是结果犯和危险犯相结合,更紧密的体系进行立法。立法的不科学也是对犯罪的一种放纵,我们都知道,结果犯的程度比危险犯还要重,这也使得水污染在初期的时候没有相关的法律去约制。

五、我国水污染治理的立法建议

(一)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以流域管理为核心,从整体上改善水环境质量。

(二)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想要很好的处理水污染,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奏,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建立和完善水污染的补偿机制。强化法律责任。仅仅是有立法而不规定补偿机制也是不行的,补偿机制在水污染的治理起到很重要的部分。

(四)确立排污权交易程序。紧密的程序可以让我们的治理之路更有保障。

(五)学习各国的优秀的立法制度。学习别国的优秀立法,是我们目前治理水污染最重要的一个步奏。

六、国内外立法对比的感想

通过与国外的立法相比,我国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的努力。通过我们的努力,不断的去修改、完善并创新适合我们的法律。我们国家在水污染立法方面还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治理水污染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们也有信心,让我们的立法更加完善。

引用:《环境保护选修课论文》

《各国水资源立法之比较》

校内外资源 篇6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因为受到学校安全管理、活动组织策划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简单化,最多通过电脑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而平时孩子有机会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只有春秋游活动。其实,现在许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许多学校和家长,仍然只把文化课学习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其他艺术类课程简而化之。有比赛了,找几个学生应付一下,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以致于把孩子折磨成一个只会读书不会做人的“书呆子”。在现实生活中,像马加爵这样的事例难道发生的还算少吗?个性的发展和成长,需要孩子能融入团体、融入社会,即便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也是人生的历练,有助于情商的培养和提高,更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实现校内外教育活动的联动呢?

1.让活动走进校园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比赛,通过把活动送进学校,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并进行生生比赛、班班比赛、全校比赛;把一些学校活动串联起来,由各级团委、教育局主办,青少年宫承办,组织开展校校对抗赛、县(市、区)级比赛、市级比赛。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不断提升自己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开展七巧科技系列活动。这是一项开发学生智力的好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设计拼组各种创意作品,帮助学生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2.把学生带进少年宫

少年宫是引领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和凝聚青少年的活动平台。平时,少年宫组织的活动,大多以家长带领为主,主要通过培训学员进行宣传报名。由于受到生源数量限制,参与面受到很大约束。如何让学校也能参与少年宫活动,摒弃“非教育部门组织的活动不参加”的错误思想,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呢?比如:少年宫平时经常可组织一些“母亲节感恩活动”、“青少年才艺大赛”、“青少年书法比赛”、“少儿电视节目小主持人比赛”等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都非常适合青少年参与,也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丰富各方面活动经验,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如果学校能组织学生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不就真正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了吗?

四、校内外教育成效实现共赢

校内外教育连续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统一。而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得以长效发展,需要彼此确立整体长期的教育目标,分配好校内外教育任务,有效履行各自教育职责。这样,才不会出现“5+2等于0”的尴尬局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百年大计,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那么,如何使校内外教育成效实现共赢呢?

1.建立统一有效的考核机制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校外教育相较学校教育还远没有得到广大青少年及家长的重视。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在学校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甚至于出现只要是学校老师说的话,那就像命令,必须服从。而如果是青少年宫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就要看家长和孩子的兴趣了。在少年宫,经常会出现参加培训的孩子个人文明行为习惯特别差,于是便打听其在学校的表现,孩子的回答基本上是否定的。那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因为在少年宫,对学生进行考核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可想而知,我们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是否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要让孩子从习惯中得到改变,需要长期连续的环境影响着他,包括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现在不少学校都在实行激励学生的雏鹰争章之类的考评方式,能够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欢。如果学校能增加一块专门考核学生校外教育活动参与情况的内容,我相信前面的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当然,要实现校内外考评统一,还是需要学校与少年宫形成紧密配合与联系。

2.给学生布置校外活动作业

家庭作业还是了解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一项措施。一般学校老师往往只会布置一些书面作业,最多再加一些阅读、制作类任务。绝大部分老师几乎平时很少会布置学生到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参加各类活动、比赛等作业。如果能让活动成为学生一项重要的作业任务来完成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活动不会再出现前期组织报名困难等问题,而作为青少年也能减轻学习压力,增强实践能力,更有助于培养良好个性。

3.帮助学校开办好“学校少年宫”

目前,有不少学校开设出“乡村学校少年宫”、“城市学校少年宫”等适合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课外知识,开展丰富活动,增加生活体验的场所,这是一項非常好的举措。如果能充分的运作起来,我相信一定会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的。而作为青少年宫(活动中心)要积极与学校联系,帮助学校共同建设好“学校少年宫”, 积极组织开展流动少年宫进学校活动,把少年宫优秀教师送到学校,为孩子们上课,与老师们交流教学经验。更可以让学生、老师来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参观考察,吸收优质的教学项目和管理经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内外结合 开发阅读资源 篇7

一、立足课内, 教给阅读方法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着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阅读教学之中,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学法, 使其能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中。

1. 精读法。

精读法就是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对重点段精心地阅读, 引导学生从篇章结构, 字词句的品味, 从思想情感上体会, 从中学到方法。精读法适合每一单元第一课。例如学习《半截蜡烛》, 学生已经懂得从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 懂得通过内心描写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后,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应用精读的方法自学其他课文。这样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阅读实践中,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2. 选读法。

选读法就是根据自己对课内学习写作上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文章, 以便学以致用。例如写作训练《写一个人》, 教师可以布置写作内容, 让学生随时收集有关写人的文章。学习各种各样的写人方法和开头、结尾的描写方法。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可以让学生收集肖复兴当时的作文, 体会改作与原作有何不同, 收集叶老先生的有关作品。

3. 赏析法。

在语文教科书中, 无论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的文章, 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指导学生赏析阅读作品, 能让学生开阔视野, 能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追求真、善、美, 追求文明。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课时间, 出示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段, 指导学生通过读短文的句子, 品析优美语句, 领会作者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鉴赏, 培样学生的鉴赏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4. 交流法。

要鼓励学生文流所阅读的作品, 阅读到的信息、知识, 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向大家推荐好书及新出版的书籍, 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文学知识。例如学习《黄山奇松》一课, 我便让学生介绍近期阅读到哪些描写祖国山河壮丽的文章, 并鼓励学生上台大胆当“导游”向大家介绍。这样, 通过交流,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更自觉地通过大面积阅读来积累语言的兴趣。

5. 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不发音, 不辨读, 不转移视线, 用较短的时间, 获取丰富的信息, 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例如, 《凡卡》一课由于篇幅较长, 通俗易懂。老师可以利用教学这一课的契机, 教给速读方法。布置学生速读全篇文章, 边读边想:哪些自然段是信的内容?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根据信的内容说说凡卡受了哪些苦?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引导,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有目的地速读, 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此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 教给学生浏览法、跳读法、审美法、摘录法、探究法等阅读方法, 真正地做到立足于课内阅读, 提高学生的读书热情。

二、延伸课外, 努力开发阅读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的联系和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此教师要将阅读延伸课外, 努力开发阅读资源。

1. 课外读物。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因而教师应在平常实践操作中, 把着眼点放在激发阅读的兴趣上, 推荐介绍一些读物给学生, 积极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教学《狱中联欢》一课, 学生被狱中的革命先烈那种顽强的斗争精神所感染, 纷纷询问后来的发生情况。我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推荐《红岩》这部小说,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了解后来的情况, 从中受到教育。又如教学《赤壁之战》后, 学生很想知道后来的事, 我便激发学生:“欲知后事如何, 请看《三国演义》的五十四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介绍给学生。这样通过老师有意识地推荐读物, 学生充分发挥了无限的课外阅读空间功能作用, 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2. 影视文化。

新的课程标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强调“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 拓展学习语文学习的渠道”。巧妙利用传媒能引起儿童的阅读动机, 获取信息、开阔眼界。例如要求学生天天收看《新闻联播》, 了解国内外大事, 开阔视野;鼓励学生收看四大名著电视连续剧, 让学生从声像材料学习祖国文化的瑰宝;鼓励学生收看《焦点访谈》节目;鼓励学生收看革命故事节目, 为学习语文服务。

3. 乡土文化。

从社会的角度讲, 乡土文化读物与学生联系密切。教师应当挖掘乡土文化读物的作用,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如组织学生到沈杰陵园瞻仰, 读《绿色丰碑》一书, 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怀。

4. 网络文化。

像新的课程标准所提, 要教给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 我认为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上网查询, 收集有关语文知识的信息, 扩大教学内容, 将网络文化作为粘合剂, 把课文知识与语文学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弛骋的广阔大地。例如教学《长征》一课,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网上自由阅读, 学习红军长征的故事。也可以利用网络文化, 指导学生下载有价值的读物, 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正确引导课外阅读, 培养健康的阅读习惯

波罗果夫说:书就是社会, 一本好书, 就是一个好社会, 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 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 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 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可是一些经商者, 为了牟取暴利, 经营一些淫秽、反动, 宣传迷信和暴力、色情的读物。这些读物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其有害。教师要把握好书籍管理的质量关, 推荐学生读好书。介绍读讴歌历史、时代英雄的故事书, 例如《长征》、《刘胡兰》、《赖宁》;读名家名作的小说, 例如《骆驼祥子》、《阿Q正传》;读同龄人的优秀作文;读科普小说、寓言。引导学生读好书, 不断净化文化氛围, 培养健康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国内外开放存取资源介绍 篇8

1 开放存取的含义及类型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简称OA) 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出版模式, 旨在促进学术交流, 扫除学术障碍。它依托网络技术, 通过自归文档和开放存取期刊两种途径, 实现开放期刊、开放图书、开放课件和学习对象仓储等内容的知识共享[1]。开放存取资源除了开放存取期刊 (OA期刊) 和开放存取仓储 (OA仓储) 两种主要途径外, 还包括个人网站per-sonal websites) 博客 (blog) 、维基 (wiki) 、电子书 (ebooks) 、邮件列表 (list servs) 、论坛 (discus-sion forums) 、P to P (Peer to Peer) 文件共享网络等[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OA资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OA期刊和OA仓贮为研究人员获取学术资源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为知识共享创造了条件。但是, 许多OA资源是分散存放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服务器和网站上的, 因此用户很难直接全面地检索到这些资源。笔者通过对国内外主要OA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希望能对科研人员免费获得OA资源产生效用。

2 开放存取资源介绍

2.1 国内开放存取资源介绍

2.1.1 OA图书馆 (http://www.souoa.com/)

OA图书馆是Open Access图书馆的简称。OA图书馆致力于让中国人可以免费获得高质量的文献, 最早提供了很多的Open Access数据库和资源, 但是由于OA的数据库资源比较分散并且数据库存储格式不统一, 利用起来的非常不方便, 在此基础上, OA图书馆利用google的搜索技术建立这个OA内容的搜索, 可以很方便搜索近6000多种期刊资料和5000多个Open Access的数据库资源。

2.1.2 Socolar开放存取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 (http://www.socolar.com/)

基于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检索角度考虑, 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认为一方面有必要对世界上重要的OA期刊和OA仓贮资源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 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支持对重要OA期刊和OA仓贮资源进行统一检索, 所以该公司启动了Socolar项目, Socolar目前是一个旨在为用户提供OA资源检索和全文链接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 为非赢利性项目, 由中国教育进出口公司管理。

2.1.3 开放存取网 (http://www.paperopen.com/)

开放存取网是由万方数据承担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国-瑞典学术论文开放存取应用系统建设合作”支持下建立的学术资源开放存取整合服务系统, 该系统内整合了102家中文期刊以及超过2000种的外文期刊资源, 目前论文数据量已达50余万条。

2.1.4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技研究人员反映的论文发表比较困难, 学术交流渠道不够通畅, 不利科学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论文网站。网站经过教育部批准, 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免去了传统的投稿、评审、编辑、印刷等流程, 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2.1.5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http://prep.istic.ac.cn/)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于2004年3月15日正式开通, 该系统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建设, 是一个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服务系统提供国内科研工作者自由提交的科技文章, 一般只限于学术性文章。系统的收录范围按学科分为五大类:自然科学、医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系统实现了用户自由提交、检索、浏览预印本文章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

2.1.6 首席医学网 (http://journal.9med.net/)

首席医学网隶属于北京华夏世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是国内领先的医学学术交流网站。该网站医学期刊频道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医学期刊全文的链接, 目前又增加了一些国外OA的医学期刊全文的链接。

2.1.7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http://www.meeting.edu.cn/)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 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 面向广大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查到国内举办的主要学术会议信息, 包括会议预告、会议直播、会议回顾等内容, 可全方面的了解这些会议的举办情况。并且, 会议在线还保存了一些会议讲座、名家讲堂、学术沙龙等的视频。

2.1.8 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 (http://www.sdb.ac.cn/)

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由中科院网络中心牵头, 1986年启动, 全院几十家研究所联合建设的科学数据库群, 内容涵盖了能源、材料、化学、古气候、动物、水生生物、生物、生态环境、天文腐蚀、光学机械、自然资源、湖泊、湿地、冰川、大气、遥感等多种学科。

2.1.9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机构知识库 (http://159.226.240.22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机构知识库 (以下简称RCEES Open IR) 主要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全体员工以及其他合作者的论文和文献等进行存储管理。该所存储库使用的软件为DSpace, 大部分可以免费下载全文。主要的文献有: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研究中心的的出版物、课题作品、专著以及其他相关的PPT和预印本等资料。

2.1.1 0 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 (http://dspace.xmu.edu.cn/dspace/)

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 (XMU IR) 主要收录厦门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著作、工作文稿、科研数据资料, 以及一些比较重要的学术活动的文稿等。厦门大学的学术成果可以长期保存在该数据库中, 方便国内外同行学者、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展示了厦门大学学术成果, 加快学术传播, 提高学术声誉;促进电子出版 (e-Publishing) 和公开获取 (Open Access) 运动。

2.1.1 1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机构库 (http://csh.fjnu.edu.cn/dspace/)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机构库主要是用来存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师生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术著作、工作文稿、科研数据资料, 以及重要学术活动的演示文稿等。

2.2 港澳台地区开放存取资源介绍

2.2.1 香港教育学院机构存储 (http://www.ied.edu.hk/web/index.php)

香港教育学院机构存储里面存储了超过10500份各种记录, 包括学术文章, 会议文章, 书籍等相关信息。绝大部分可以免费下载全文, 只有个别只提供摘要。

2.2.2 香港大学学术库 (http://hub.hku.hk/)

香港大学学术库 (HKU Scholars Hub) 是香港大学的学术典藏库, 搜集港大学者著作, 公开给各界参考。公众可索阅绝大部分条目的全文内容。

2.2.3 香港科技大学机构存储库 (http://repository.ust.hk/dspace/)

香港科技大学机构存储库主要存储了该校师生的论文等相关的科技处产出, 包括香港科技大学教学、科研人员提交的论文、会议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论文、预印本、研究报告以及演示稿全文等。这些都是以电子形式呈现, 并且可以免费下载。

2.2.4 香港大学论文库 (http://sunzi1.lib.hku.hk/hkuto/index.jsp)

香港大学论文库 (HKUTO) 收录了1941年以来的香港大学授予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 包含社会科学、人文、艺术, 教育学、医学以及自然科学各个学科。

2.2.5 澳门大学机构存储库 (http://umir.umac.mo/jspui/)

澳门大学机构存储库 (University of Maca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UMIR) ) 存储了澳门大学师生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汇报总结等学术资料等。

2.2.6 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机构典藏库 (http://ir.ncnu.edu.tw/)

台湾暨南大学机构典藏库保存了暨南大学师生发表的论文等文献资料。绝大部分可以免费下载。

2.2.7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机构典藏 (NCUIR) (http://ir.lib.ncu.edu.tw/)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机构典藏储藏了中央大学师生发表的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研究报告等资料。绝大部分可免费下载。

2.2.8 台湾学术机构典藏库 (http://tair.org.tw/)

台湾的学术机构典藏网站, 综合了台湾几乎所有大学的典藏库资源。大家可以在这里进行综合查询, 也可以进入到每个大学的典藏结构进行单独查询。大部分典藏库的资源都可以免费进行下载。

2.3 国外开放存取资源介绍

2.3.1 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 (http://www.doaj.org)

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是个很好的专门OA期刊文献检索系统, 但不包括预印本资源。DOAJ由瑞典Lund大学图书馆创建和维护, 该系统收录期刊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评审或同行评议的, 质量非常高, 与期刊同步发行, 且都能免费下载全文, 是做研究的好帮手。目前DOAJ除了查询OA期刊外, 还可以查询部分期刊的文章内容。DOAJ收录了9, 709种学术期刊, 其中5613份期刊可以搜索到文章内容。收录有1, 599, 806篇论文 (截止到2014年4月6) 。

2.3.2 Open J-Gate (http://openj-gate.org/)

Open J-Gate提供基于开放获取期刊的免费检索和全文链接。Open J-Gate系统地收集了全球约3720种期刊, 包含学校、研究机构和行业期刊, 这些期刊是综合类的, 也包含有生物医学类期刊。其中超过1500种学术期刊经过同行评议 (Peer-Reviewed) 。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门户。

2.3.3 High Wire Press电子期刊 (http://highwire.stanford.edu/)

High Wire Press是全球最大的提供免费全文的学术文献出版商, 于199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创立。最初仅出版著名的周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目前已收录电子期刊1168多种, 文章总数已达4, 843, 023多万篇, 其中超过191万篇文章可免费获得全文, 这些数据仍在不断增加。High Wire Press出版的期刊中, 占据了世界高被引用率前200名中的71个。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科学》 (Science)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和《美国医学协会期刊》 (JAMA) 等。不过, 并非素有期刊都可以免费下载。并且其中一些期刊只是免费提供预印本资源, 而不提供最终发表的文章。

2.3.4 Plo S科学公共图书馆 (http://www.plos.org/)

公共科学图书馆 (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简称PLo S) 成立于2000年10月, 是为科技人员和医学人员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 致力于使全球范围科技和医学领域文献成为可以免费获取的公共资源。

2.3.5 Pub Med Central公共医学中心 (http://www.ncbi.nlm.nih.gov/pmc/)

Pub Med Central (PMC) 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的一项服务, 存档生物医学, 生命科学科研文献, PMC获得NLM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的授权, 收录存档生物/医学文献, 以电子副本的形式储存。PMC既是一个数据仓库, 更是一个资源整合中心, 可以将各种来源的交叉引用的数据用通用的格式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 用户可以使用PMC迅速获取免费的全文及相关的资料, PMC同时整合了其他的数据库的信息, 便于科研工作者研究及知识扩充。

2.3.6 Bio Med Central (http://www.biomedcentral.com/)

Bio Med Central集中出版了近百种生物医学领域的期刊, 其出版期刊又称BMC期刊, 具有免费检索和全文获取的功能。Bio Med Central是一家独立的出版机构, 致力于提供生物医学文献的直接、免费的获取与访问。所有Bio Med Central出版期刊上的文献均可以直接、永久、免费地在线获取。

2.3.7 Bioline International (http://www.bioline.org.br/)

Bioline International是一个非营利的学术出版公司, 致力于提供发展中国家高质量研究期刊的开放式获取。旨在缩短南北知识差距, 这对于促进全球对医疗问题 (热带医学, 传染疾病, 流行疾病, 新出现的疾病) , 生物多样性问题, 环境问题, 南北对话和国际发展问题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公司通过同行评审期刊的发行平台, 向全球提供中国、孟加拉国、巴西、土耳其智利、哥伦比亚、埃及、乌干达、加纳、尼日利亚、印度、马来西亚、伊朗、肯尼亚、坦桑尼亚、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学术刊物的开放存取服务。

2.3.8 Wiley开放阅读期刊 (http://www.wileyopenaccess.com/view/journals.html)

约翰威立 (Wiley) 是世界上重要的出版商之一, 出版的学术期刊质量非茶高, 尤其在生命科学、医学、高分子及材料学、化学化工﹑工程学等领域。出版Open Access期刊, 体现了该出版社对OA运动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该出版社的OA期刊有11种。

2.3.9 Bentham Open (http://www.bentham.org/open/)

Bentham科学出版社提供的200多种Open Access的期刊, 内容涵盖科学、医药、工程设计等学科。文章都经过同行评议, 质量较高。并且这些OA期刊接受大家在线投稿, 按照作者付费读者免费的模式进行。

2.3.1 0 Open Science Directory (http://www.opensciencedirectory.net/)

Open Access Directory是个不错的OA期刊查询的入口, 包括了大部分开放存取的期刊, 现可查到13000个OA期刊。其中包含了一些著名的OA期刊目录, 例如DOAJ、Open J-Gate、Bio Med Central、High Wire Press、Pub Med Central (PMC) 以及一些专门的免费期刊项目。

2.3.1 1 J-STAGE (https://www.jstage.jst.go.jp/browse/)

日本电子科技信息服J-STAGE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ggregator, Electronic, ) 向全世界即时发布日本科学技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和发展, 它出版的期刊涉及各个学科领域。该系统不仅包括期刊, 还有会议文献, 报告。文献多为英文, 少数为日文。目前网站上所发布的内容包括330种免费期刊、98种会议录、7份报告和41份JST报告。按期刊刊名浏览, 所有期刊列表见这里, 旁边标有“FREE”的均可免费使用, 注明了期刊年限。另外, 还有大量的独立的开放期刊网址。

2.3.1 2 ar Xiv预印本 (http://www.arxiv.org/)

最早的电子预印本库, 主要涉及物理学、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定量生物学和统计学等学科预印本文献。除了作者提交的论文外, ar Xiv还收录了一些物理学和数学的电子期刊全文, 包括美国物理协会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 的电子期刊, 英国物理学会 (Insitute of Physics) 的电子期刊, 爱思唯尔 (Elsevier) 等的电子期刊全文。

2.3.1 3 vi Xra预印本库 (http://vixra.org/)

vi Xra是一个新的预印本库, 主要为物理、数学、生命科学、化学及人类学等学科。都可以免费下载全文。vi Xra成立的目的是寻找一个ar Xiv预印本库的替代库。因为现在ar Xiv预印本库上传的文章越来越多, ar Xiv为了保证质量, 采取了一些审核机制。而这些审核机制挡住了一部分科学家向ar Xiv投稿。为了更好的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vi Xra成立了。它采取更包容和开放的措施, 鼓励科学家把自己的文稿上传到数据库, 以便使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和传播。

2.3.1 4 USPTO Patent美国专利商标数据库 (http://patft.uspto.gov/)

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 提供自1976年以来美国所有专利的全文。专利全文是扫描的“Tiff”格式, 需安装看图软件或Adobe®PDF, Real Player, 或Macromedia Flash均可。

2.3.1 5 Academic Journals出版社 (http://www.academicjournals.org)

Academic Journals出版社是一家以开放出版 (open access publisher) 为主的出版公司。它出版的期刊都是Open access (开放存取) 的, 可以免费供大家查询和下载全文。Academic Journals出版社基于两个目标来做事, 第一、在他们的期刊上发表重要的学术成果;第二、提高论文审查和发表的周期, 并且免费提供给研究人员和学生。2.3.16哥伦比亚大学学术存储 (http://academiccommons.columbia.edu/)

哥伦比亚大学学术存储, 主要存储了哥伦比亚大学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绝大部分内容可以免费下载, 但是博士论文只有学校的师生才有权限阅读全文。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会议资料、工作报告图片等多种形式。

2.3.17邓迪大学研究存储库 (https://repository.abertay.ac.uk/jspui/)

邓迪大学研究存储库是一个机构存储库, 主要存储了邓迪大学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的文章、书籍、学位论文或者视频资料等。这些资料都可以免费下载全文。

2.3.18英国阿伯丁大学研究存储库 (http://aura.abdn.ac.uk/)

英国阿伯丁大学的研究存储, 包括了阿伯丁大学的研究论文, 会议论文等研究资料, 这些资料都可以免费下载。但是这个库不包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请访问该校的数字典藏库。

3 结语

限于篇幅原因, 本文只列举并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一些开放存取资源, 希望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整理与揭示, 能为科研工作者免费获取OA资源提供帮助, 从而达到促进学术信息交流, 提高科学研究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世乔.开放存取模式下高校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1) .

国内外海上风能资源研究进展 篇9

1 海上风能的优势

与陆上风能相比,海上风能具有以下优势[15,16]:(1)海上风力资源丰富,比陆地风力发电量大。通常离岸10km的海表风速比沿岸陆地大25%左右,且受环境影响小,可利用风力资源为陆上3倍[17],更有利于风能资源的采集与转换,且海上风能资源开发不需要移民,对人类活动没有大的干扰,降低了投资成本。(2)海水表面粗糙度低,海平面摩擦力小,下垫面光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小,不需要很高的塔架,可降低风电机组成本。(3)海上风的湍流强度低,风作用在风电机组上的疲劳载荷减少,从而延长风电机组的使用寿命[18,19]。(4)风电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最具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化发展,部分欧洲国家的海上风电在2001年以后进入了商业化阶段,技术将会逐渐完善。(5)全球大部分海域的风能开发可利用的风速出现频率基本都在60%以上,也就是说全球大部分海域全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可展开风力发电,而太阳能等受白昼的限制,可用时间不会超过50%。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陆上观测站点较多,而海洋观测难度大,资料稀缺,前人对陆上风能资源评估做了较多工作。1980年美国采用国内975个气象站的地面测风资料,绘制了美国风能资源分布图,1986年又增加了270多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得到美国的陆上风能资源分布图。丹麦Risoe国家实验室收集了欧洲12个国家22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考虑建筑物的影响,根据欧洲的地形地表条件,再考虑各气象站的地表粗糙度,制作了欧洲风能密度分布图。印度能源顾问有限公司采用1987年以来先后设立的570个测风塔的观测数值,制作了印度局部区域(仅10个省)的风能资源分布图。中国气象局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展了两次风能资源普查,均是采用对气象站历史测风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最后给出了中国陆上风能资源分布图(图1)。黄世成等[20]曾利用江苏省67各台站1971—2000年的观测资料,计算了江苏省的风能资源概况,结果表明:江苏省大部分地区的风能密度在25~100 W/m2,沿海岸地区可达100 W/m2以上,如燕尾港为111.2 W/m2,全省风能密度最大值在西连岛207.7 W/m2。王丽婕等[21]的研究表明利用相空间重构的方法对风力发电系统的发电容量进行短时预测成为可能,为利用非气象信息进行风力发电容量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2.1 国外海上风能研究进展

由于受到资料、运算量等问题的限制,目前对海上风能的研究较少,且多是在局部小范围海域、单站展开的研究,尚未实现大范围海域的研究。国外的海上风能资源研究起步相对我国较早,Youm等[22]曾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塞内加尔北部近岸风能资源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该海域的年平均风速为3.8m/s,年平均风能密度为158 W/m2。Musial和Butterfield[23]在2004年曾就美国近海的风能资源开发状况进行了评估,Michael[24]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对美国周边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了详细研究,就风电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可为美国近海的风能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统计了美国近岸风能资源开发状况。

随着海洋观测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卫星资料被用于海洋资源等研究[25,26,27,28],Charlotte等[29]曾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反演的海表风速资料,对波罗的海的风能资源进行研究,将SAR反演的风速与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发现SAR反演的风速在波罗的海具有很高的精度,波罗的海的风能密度在300~800 W/m2。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nimistration,NASA)在2008年利用QuikSCAT卫星资料反演的风速,绘制了JJA(6-8月)(June,July,August)期间、DJF(12-2月)(December,January,February)期间的全球海域风能密度分布图[30](图2)JJA期间,南大洋的风能密度明显大于北大洋,北大洋在索马里附近海域存在有明显的高值区,这应该是由于强劲的西南季风所致;DJF期间,北半球的冷空气强劲,因此该季节北大洋的风能密度明显大于南大洋,整体来看,即存在冬半球的风能密度明显大于夏半球[31]。

2.2 国内海上风能研究进展

我国在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方面起步较晚,但进展较为迅速,前人在资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对我国局部近岸的波浪能资源做了很多工作和很大贡献。

陈飞等[32]利用连云港市30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连云港地区及其近海的风能资源分布特征,发现该地区风能资源储量丰富,风速变化稳定,有着广阔的风能资源开发前景。毛慧琴等[33]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历史测风资料以及沿海72个风能测风塔临时观测资料,对广东省及沿海的风能资源进行了分析,发现广东省风能的潜在开发区分布于沿海和河口一带,面积为6 599km2,理论可开发量为7.99×103MW,技术可开发量为6.27×102MW。龚强等[34]利用实测资料,计算了辽宁沿海地区的风能,结果表明:辽宁沿海一带为风能资源的丰富区和较丰富区,辽宁沿海地区具有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潜力。文明章等[35]利用福建省沿海地区18座测风塔70m高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福建沿海的风能资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风能资源储量丰富,其中福州中南部至泉州南部沿海一带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516.7~930.4 W/m2之间,平潭岛的风功率密度高达930.4 W/m2;此外,位于福建南部的漳浦县赤湖镇一带的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年有效风功率密度超过509.9 W/m2。福建沿海地区年平均有效风能时数为7 837.3h,其百分率为82.9%。福州中南部至泉州南部沿海一带应用于风力发电等级为“很好”,其余地区介于“较好”和“好”之间。杨丽芬等[36]曾利用海洋站观测资料,对龙口的风能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8年,龙口10m处的年平均风速为6.8m/s,年平均风能密度为377 W/m2。年平均有效小时数为7 589h,主风向较为显著,风能分布集中,适宜发展风力发电。Lee[37]曾指出,在沿海风能开发的选址过程中,应考虑到风力、地震、土地使用、海底结构、台风、距离的路段距离、水深等,并对台湾周边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彰化附近海域适合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Chang[38]曾对台湾的风速特征和风能资源进行过分析,发现台湾地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风能资源。

随着数值模式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值模式被用于风能资源评估。杨艳娟等[39]曾利用中国气象局开发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评估系统(W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System,WERAS)中的MM5/Calmet模式模拟了天津沿海地区的较高分辨率(水平分辨率1km×1km、垂直分辨率10m)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天津近海海域年平均风速在6.6~7.0m/s,平均风功率密度超过340 W/m2,且有效小时数长,风资源状况较好。周荣卫等[40]曾利用MM5/Calmet模式对我国沿海2009年1—5月的风能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沿海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沿海各地70m高度的陆上多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基本在200~400 W/m2,附近海域的多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约在300~800 W/m2之间;福建省的风能资源特别丰富,其次是辽宁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然后是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和上海市,最后是江苏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邢旭煌等[41]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象局开发的风能资源模拟软件(Wind Energy Simulation Toolkit,WEST),对海南省及其近海的风能资源分布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海南省沿海8个测风塔和18个现有台站测风资料的对比,表明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海南省及其近海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采用WEST模拟海南省及其近海的高分辨率风能资源分布,可为海南省风能资源的精细化评估和风电场的微观选址提供科学依据。董旭光等[42]曾利用MM5/Calmet模式并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山东近海的风能资源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山东黄河口、长岛、威海近海区域平均风速超过6.0m/s,年平均风能密度超过225 W/m2,其中威海东部、成山头沿海达到275 W/m2以上,北部近海和威海东部年有效时数(逐时平均风速在3~25m/s之间)达到7 400h以上,南部沿海略低(图3)。

2.3 全球海域风能资源评估、等级区划

前人的工作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做了很大贡献,但由于资料等问题的限制,以往多是基于非常有限的观测资料或模拟资料,在陆上或者近岸局部小范围海域展开的。Zheng等[43]于2011年在国内初次利用具有高精度、长时间序列的多平台交叉校正(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CCMP)风场资料[CCMP风场明显优于其余风场(表1)。该风场在国外被广泛认可,但国内较少使用],计算了整个中国海的风能密度,综合考虑风能密度大小、能级频率、大风频率、有效风速、风能密度的稳定性等各方面,依据风能资源等级区划标准,首次实现了整个中国海的风能资源等级区划,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海域蕴藏着较为丰富、适宜开发的风能资源,其中海上风能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分布于吕宋海峡及其西部海域、中南半岛东南海域、台湾海峡中部,较丰富区位于南海中部和东海。

郑崇伟[50]在2011年利用CCMP风场,进一步计算了全球海域的风能密度(图4),分析发现:全球海域风能密度的大值区分布于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域,其中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风能密度大于北半球西风带海域,由西风带向低纬度海域逐渐递减,等值线呈东西带状分布。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风能密度基本都在600~1 200 W/m2,高值中心能达到1 400 W/m2以上;北半球西风带的风能密度基本都在400 W/m2以上,存在两个大值区:北太平洋西风带中西部海域,风能密度在800 W/m2以上,北大西洋西风带大部分海域的风能密度在100 W/m2以上;中低纬海域的风能密度基本都在200 W/m2以上,仅在赤道附近小范围海域低于200 W/m2。中国海大部分海域的风能密度基本都在200 W/m2以上。

以往对陆上风能资源的研究多能依据风能资源划分标准,进行等级划分,由于资料等各种问题的限制,很少有对于全球海域风能资源的等级划分,Zheng等[51]利用1988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CCMP风场资料,计算了全球海域的风能密度,综合考虑风能密度的季节特征、能级频率、有效风速出现频率、大风频率、风能密度的稳定性(定量计算了变异系数、月变化指数、季节变化指数)、风能逐年和逐季的长期变化趋势、单位面积的风能资源储量(包括总储量、有效储量、技术开发量)等各方面,对整个全球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系统性研究,并依据风能资源等级区划标准,首次实现了整个全球海域风能资源的等级区划(图5)。该研究的实现,表明我国在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52]。研究发现全球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大部分海域为风能资源的富集区,尤其富集在南北半球西风带,风能资源的贫乏区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和两极零星海域,可利用区和较丰富区主要分布于低纬度海域、太平洋东部中低纬近岸海域、两极大部分海域。

注:CCMP风场来自NASA,它结合了ADEOS-II、QuikSCAT、TRMM TMI、SSM/I、AMSR-E等资料,利用变分方法得到.

注:grade1—grade7由资源的贫乏区至富集区.

2.4 风能密度数值预报

风能资源评估可为选址提供较好的科学依据。设备安装之后,在风能资源的采集过程中,往往更为关注短期内风能密度的变化,以便及时对设备作出相应调整,可能地提高对风能的采集、转换效率,这就意味着风能密度的短期预报是很实用的。郑崇伟等[53]利用NCEP预报风场,对2013年3月中旬发生在中国海的一次强冷空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预报风场计算得到这期间的风能密度,实现了“风能密度数值预报”,通过与观测资料对比发现,预报精度较高,如果得以业务化运行,可为我国的风能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注:预报日期为2013年3月14日12时

3 前景与展望

我国在2009年各种能源消耗的总量(包括可再生能源),相当于22.52亿t原油,首次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70%左右,但也是我国的电力负荷中心,用电量占全国用电量的50%以上,能源瓶颈已经成为制约沿海地区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电力需求十分强劲,为实现沿海地区电力可持续发展,国家采取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大力开发核电等新能源的发展战略,即便如此,电力供应仍有很大的缺口。我国有300万km2余的海洋国土,岛屿众多,有居民海岛能源十分紧张,这些海岛大多远离大陆,岛上电力供给紧张,严重制约海岛经济和军事活动。因此,发挥沿海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实行海上风力发电、海水淡化,将能有效缓解能源危机、深远海和边远海岛的电力危机、淡水危机,具有实用的经济、政治、军事价值。充分开发利用海上风能资源,可为缓解能源危机、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校内外资源 篇10

一、潜心吟诵, 让心灵浸润在诗情的课堂上

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是创造、积累的过程, 也是文化积淀的过程。在语文阅读课堂上, 文化积淀是通过对文本的潜心吟诵接受文化的哺育与滋养, 在与文本的对话与感悟中渐渐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望月》是一篇融散文、诗歌、童话于一体的优秀作品。月亮女神柔美、仁慈、祥和、月光清幽、旷远、圣洁, 月亮纯真、神奇、有灵性。在教学中, 我紧紧扣住“眼中月、诗中月、想象月”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感悟文本。我对文本材料进行了多角度拓展, 结合了儿歌、古诗、现代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 综合了音乐、图画等多种资源, 在朗读、欣赏、吟诵、想象等系列活动中, 师生一起沐浴在月光的清辉里, 体验月夜的美好意境, 感受古诗文的悠长意蕴。学生在对古诗文的诵读过程中也就很自然地体会到了, 人们眼中的月亮固然是美的, 但诗中月因为融入了人们各不相同的感情, 也就呈现出丰富的内涵, 更显出人文的美。正如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过程中, 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进行畅谈, 获得的是诗情诗意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 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体现出语文学科独具的魅力。

文中的最后一句:“我久久凝望着月亮消失的地方, 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教学中, 我抓住这个想象点, 让学生闭上眼睛, 伴随舒缓优美的音乐用语言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自己飞翔了神奇的月亮, 也写下了月亮的诗篇, 不仅拓宽了情境, 使之变得丰润, 而且也在想象中感知了大自然的美, 由对月景美的热爱移情到对自然美的热爱, 升华了主题, 抓住了文本的“神”。

二、真情感受, 让心灵舞蹈在生活的舞台上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生活有多宽, 语文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融入生活, 激起个体生命经验的涌动, 开启对话与沟通的心灵之门, 感受蕴含于生活中的文化滋养。《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 伴着明月星光, 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 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文中那些民歌民谣, 带着泥土的芳香, 是活在我们舌头上的文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学生无不为母亲那深情的吟唱所打动, 那些活的文化显得生动而鲜明。在课后我又组织学生广泛搜集当地的民歌、童谣, 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着的这片土地, 感受在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端出了丰富的民间文化的大餐:“天上星, 地下灯……”, “摇啊摇, 摇到外婆船……”, “亢铃铃, 马来了……”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民歌、童谣, 质朴而动人。凝聚着人文情韵的诗歌、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 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品鉴和吟诵。语文课就应该让孩子用真情感受, 让心灵飞扬。

三、启动智慧, 让心灵活跃在丰富的活动中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工程驱动01-20

双向驱动01-20

定位驱动01-20

变频驱动01-20

创新驱动01-20

摄像驱动01-20

HOWO驱动板内部电路工作原理01-20

人力与物力01-20

背景驱动01-20

驱动作用01-2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工程驱动 下一篇:摄像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