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降b小调》

关键词: 揉入 创作者 夜曲 小调

《德沃夏克降b小调》(精选三篇)

《德沃夏克降b小调》 篇1

(一) 演奏技巧。马友友在演奏技巧方面完全属于实力派。不论是右手的运弓还是换弦方面马友友都属于技巧型, 包括左手的换指、换把, 马友友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第110 小节开始出现许多跳音, 而且是要求在很快的速度下完成演奏。这对左右手的配合要求极高, 马友友在演奏时, 右手非常柔和地与琴弓融为一体, 把来自大臂的力量合理均衡地分配到琴弓之上。马友友最大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右手琴弓的控制上, 他把力度、速度、琴弓的触弦点控制得恰到好处。在左手方面, 这一段普遍是在琴颈以上演奏, 要保持在高速度下进行, 所以手指间的间距较大控制起来要格外注意, 否则会直接导致音准的偏差。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左右手的配合, 左右手必须结合在一起, 二者缺一不可。在速度较快的情况下要保证左手先于右手, 这样演奏出来的音符才能清晰准确。这一点上, 马友友是世界上左右配合手最优秀的大提琴家之一。

(二) 演奏风格。演奏风格是建立在娴熟的演奏技巧、精湛的技术之上。马友友从四岁开始学习大提琴, 所以他的基本功非常深厚。马友友的演奏风格比较夸张, 但这种夸张是发自内心对音乐的感悟, 是演奏家的一种特有风格和气质。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开始部分全曲最辉煌、最优美的主题旋律。全曲前两小节的演奏能够直观地看出演奏家的风格以及对这首协奏曲的认识和理解。前两小节的演奏特点近似于即兴, 较自由, 演奏时需要坚定而充满自信。《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140 小节到156 小节是一段优美的旋律, 这一段从第139 小节开始几乎都是连音, 马友友在演奏这段旋律时, 在右手平稳的运弓中, 左手的颤音处理非常完美。运弓强弱的变化和左手颤音的完美结合, 是马友友最富有特色的演奏风格。

二、王健诠释《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一) 演奏技巧。王建演奏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音符都非常结实饱满, 因为王健右手运弓的控制力极强。他演奏的音乐作品特别规范, 在演奏技巧方面属于学院派。王健的专长是右手的技巧, 但左手技术同样非常出色, 只不过是他的右手与左手技巧相比, 显得右手技巧格外突出。同样是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110 小节起, 王健在演奏这段音乐时非常完美, 每个音符都很结实饱满, 这就完全显示了王健右手运弓的控制力。左手方面, 在换弦和换把位以及大小把位的运用上同样非常自如。与马友友的演奏相比, 王健少了一些花哨多了一份实在。

(二) 演奏风格。王健的演奏风格具有坚实有力的特点, 在演奏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时更加显示出这种风格所特有的个性。仔细聆听全曲, 即使刻意的去寻找王健演奏的每一个音符, 也找不出一个模糊分辨不清的音, 即使是弱奏每一个音符也是坚实饱满的弱音。

王健的演奏最富有特色是这部协奏曲开始部分。王健演奏的强音响亮, 正和乐曲的开始部分所要求的risoluto (果断的坚决地) 相符合, 而且这部协奏曲的开始部分应该具有朴实无华的特性。几个强音的演奏就表现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 之后的和弦要求同时奏出, 音质要非常的结实和饱满, 王健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演奏的近乎完美的。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140 小节到156 小节, 是在一段紧促的强音之后, 紧接着演奏一段抒情的, 全部是连线的音符, 王健在这段音乐的演奏上强弱对比极其鲜明。王健的演奏风格朴实无华, 在演奏颤音时虽然也有幅度的变化, 但不会象马友友演奏颤音时幅度那么大。这样的效果给人以置身事外的感觉, 使整个人安静下来, 全身心的去品味音乐带来的美感, 这是王健对这部协奏曲独特的理解

《德沃夏克降b小调》 篇2

关键词:肖邦;演奏特点;风格特征;风格把握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风潮在欧洲兴起,从文学领域渐渐扩散到音乐领域,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诞生。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打破了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时期音乐家和作曲家所奠定的古典音乐风格与艺术创作形式,钢琴作曲家注重以自我感受的艺术形式、变化万千的音乐语言来肆意展示其个人对生活、生命等概念的理解,使得音乐渐趋人性化、情感更加理想化。出版于1833年的《降b小调乐曲》是其将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完美的音乐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产生的杰作,音乐性质天真、温和,旋律线条优美婉转,同时也是肖邦最哀伤的夜曲之一。

1 《降b小调夜曲》的演奏特点

1.1 歌唱性的触键

降b小调夜曲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也是肖邦最哀伤的夜曲之一。极慢版,充满夜的优美。在演奏此作品的时候,要尽量展现出其天真的音乐特质。在演奏A段的时候,要营造出一种伤感的﹑静谧的氛围。在弹奏这如歌的旋律时,即在连奏歌唱性的乐句当中,手指需要紧贴于琴键。采用指面由内向外的“拖”的演奏方法,这样能够确保声音细腻﹑柔和,没有重音以及音头。这时将钢琴想象成为拨弦乐器进行演奏,使得声音连接在一起更为连贯流畅,以产生出动听柔美的声音。当弹奏第一小节中三个非连音“F”音时,要注重在声音上的细腻变化以及身体上的感觉。旋律变形以及花时的声音,我们可采用触一半键的方法,使得声音变得“遥远”“安静”。

1.2 琶音的演奏

此作品左手开放性琶音伴奏尤其多。在演奏时,应注意指尖要贴键弹奏,手指打开放平。在钢琴上可以走弧线的形式使手腕很好的带动手指的运动,就好像从琴键上轻轻滑过一样,小指触键面要大,这样才可以保持手指的准确度,同时可以让音色更柔美。在转到降D大调时,演奏者要弹出色彩的变化。A段的最后四小节(15—18)演奏者一定要用自己的内心热情来演奏,在演奏大跨度音时,应把手放平,手腕带动手指,以至于弹奏出来的音更加连,音色也会更加的好。演奏再现部时,尾声处的双音下行演奏,严格按照扣紧的指法弹奏,以实现对整齐和连贯效果的强调。乐曲尾部旋律的力度由ff变为pp,进行一定要平稳。

2 《降b小调乐曲》的风格特征

2.1 浪漫性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领域的一位重量级大师,肖邦在夜曲作品的创作中通常会标有慢板或行板的速度标记,从而使音乐浪漫且充满幻想。在《降b小调乐曲》作品中,右手的线条初始从高音区辗转往下行,力度从弱开始在强弱之间变化,给人一种身处夜色迷离的浪漫境地里的体验,浪漫、优美又略带忧郁的主题旋律仿佛是在描绘一位美人在低声倾诉自己命运遭遇的图景,使闻者十分触动感慨。

2.2 抒情性

受浪漫主义思潮中的感伤主义影响,抒情性成了肖邦夜曲在音乐表现力的塑造上的一个重要风格特征,《降b小调乐曲》也不例外。在《降b小调乐曲》作品中,装饰性变奏、不同调式旋律之间不断进行交替转换,不协和和弦的充分运用等来增强乐曲的抒情性表现力。肖邦在菲尔德夜曲的抒情性基础上,融入了戏剧的气息,因此《降b小调乐曲》作品拥有戏剧化的抒情特征,梦幻而优雅的格调,使乐曲能够在旋律间自然地抒发其内心情感以及情感细腻的变化。这一作品抒发了肖邦内心温婉细致的情感,在浮躁的以炫技和强有力的风格特征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它展现出来的效果是精致而含蓄的,平静而流畅的乐段塑造了流水般圆润的声音和珍珠般圆滑的快速经过音,完成了一场非凡作品的创作。

肖邦夜曲在乐曲旋律间融入了真挚、细腻的感情元素,充实、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得肢体结构色彩鲜明,是菲尔德夜曲所无法实现的情感风格升华后的全新特征。肖邦赋予了夜曲作品以永不枯竭的灵感和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在音乐创作领域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永远无法超越的音乐界里程碑,它那伤感的情感特质比菲尔德夜曲更具有听觉冲击性。

2.3 歌唱性

肖邦在《降b小调乐曲》作品中运用大量的自由速度,通过频繁的变换将节奏的鲜明与对比度表现出来,在总体缓慢悠长的旋律趋向中勾勒出了这一作品独特的旋律线条,表现出了它的歌唱性。作为肖邦夜曲中最明显的风格特征之一,最为强调以及突出的便是通过右手的旋律演奏来表现其歌唱性,作品中对右手旋律的强调和把握使得旋律在变奏中始终保持着歌唱性。

总之,肖邦夜曲的旋律、和声、织体、装饰音都显现出典型的个人风格风格。此曲是一首抒情、梦幻的浪漫曲,他采用三部曲式,旋律朴实优美、具有戏剧性,内容和织不同于其他的夜曲。他在采用华彩性的创作时,将连音巧妙地运用在旋律中,增添了旋律的独特性。作品《降b调夜曲》左手始终是流动的分解和弦音,右手通过几个连音加以发展。肖邦夜曲创作最有风格的旋律都离不开伴奏,此曲优美的音响效果出自以出色的、有表现力的内容合成的旋律。

3 结语

《降b调夜曲》(OP.9NO.1)显示出这位天才在早期作品创作中的特质,作品主旋律优美、带有忧伤,情绪也是明朗的凝神沉思。肖邦将夜曲这一独特钢琴演奏体裁从沙龙情调延伸为对大自然夜景的造型的描绘,以及对内心的悲伤和明朗又隐含期待的表白情境的展现。不仅使夜曲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还表现了恬静梦幻的美,更抒发的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申莉娜.肖邦夜曲“戏剧性”表现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余志超.肖邦夜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

[3]刘潇.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4]周泰石.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张熠.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德沃夏克降b小调》 篇3

一、《降 b 小调奏鸣曲》概述

《降b小调奏鸣曲》创作于1939至1940年间。由于第三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 又被后世称之为《葬礼奏鸣曲》。这是肖邦赋予思想情感最为深刻, 悲剧色彩最为鲜明, 艺术性与审美性最为完美的一部杰作。

这部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二乐章表达情感近似, 都是描写了与残酷现实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三乐章使用了一首《葬礼进行曲》, 突出了悲剧性的核心, 将第一、二乐章中所积压的情绪充分的释放。第四乐章使用了单一的节奏型, 从头至尾的八度平行造成单调的音响, 既无主题形象的对比, 也无力度上的对比。

二、《降 b 小调奏鸣曲》第三乐章分析

第三乐章是一首著名的《葬礼进行曲》, 乐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首尾两段的调性在主调降b小调上, 中段则移到了关系大调降D大调上。整体音乐气氛首尾两段是缓慢的进行, 中段旋律优美动人, 形成了情绪上的一种对比。这首《葬礼进行曲》是肖邦为华沙起义失败而写的一首哀歌, 不仅代表了为英灵们送葬, 也为波兰民族多舛的命运表现出无比的悲痛。

第三乐章首段主题谱例如下:

从谱例中可以看出和声伴奏上, 主和弦和下属和弦交替进行, 如同丧钟般的悲鸣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力度在隐晦的情境中逐渐加强。旋律在上方以附点音符为主构成的节奏型真实地还原了送葬的人们沉重的步伐和哀痛心情。然而目标却是恍惚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祖国的命运致使人们心中巨大的痛楚让前进的目标也虚无了。

中段的主体情绪是回忆略带忧伤的, 旋律逐渐明朗起来, 平静而又优美。中段的主要心态在于和声伴奏从首段的柱式和弦变成了分解, 这是典型的肖邦式分解和弦。而旋律则是简化的不能再简化, 通过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这三种音符一直持续到中段的结束。总结起来旋律极端的简化, 只保持其如歌的性质。中段整体上是对祖国的回忆, 情绪似有甜蜜的忧伤的感觉, 能够引起人们对祖国波兰的记忆和想象。最后末段的再现虽然在音乐形态上重复了首段, 但是情绪依然发生转变。首段的情绪应该是引入性的, 好似一只送葬的队伍从远处缓缓走来。而末段的情绪是结束性的, 就像一只送葬队伍漫无目的的消失在晦暗的环境中, 意境悠远而深邃。

三、启示与思考

在肖邦作品的文献中, 将原有的作品加入到套曲中, 作为一个乐章的, 这部奏鸣曲还属首例, 它集中体现了肖邦创作成熟期的艺术境界。在奏鸣—交响套曲的第三乐章加入《葬礼进行曲》并非是肖邦首创, 贝多芬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和《第三交响曲“英雄”》的第三乐章都采用了《葬礼进行曲》。而两位作曲家应用《葬礼进行曲》的目的是不同的, 贝多芬在套曲的第三乐章使用《葬礼进行曲》更多是为了整部作品的戏剧性矛盾冲突, 这是符合古典主义时期那种理性思维下的情感表达。而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更多为了第一、二两个乐章的情感得到释放, 更多是作曲家个人情感上冲突, 这是典型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特征。

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在音乐的表现上除了是对波兰民族英雄的送葬, 也是对整个时代的送葬, 肖邦对所处的时代是否定的, 属于波兰民族的光明是肖邦所坚信的。正是作曲家怀有这样强烈的爱国精神, 故而才能使这部作品能流芳百世。

通过对《降b小调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简要分析, 得知肖邦通过他高超的作曲技巧使得这首《葬礼进行曲》用以最简洁的音符却充分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波兰一切的爱, 正是在有了作曲技术和作曲家高尚人格相结合的基础上, 才产生了这部经典不朽的《降b小调奏鸣曲》。

参考文献

[1]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2]于润洋.肖邦音乐中的民族内容[J].音乐研究, 1980 (1)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社区心理服务 下一篇:f小调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