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关键词: 土壤环境 土壤 餐桌 食品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精选十篇)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篇1

1 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水污染主要分为两类, 即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源污染。

1.1 工业三废的大量产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大量的工业兴起, 社会进步的同时由此产生的工业废水含有污染物质可造成水质污染, 金属、石化、农药等工厂排放的废水, 常具累积性毒素, 可能引发各种生物性病变, 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

1.2 农业污染

大量使用化学肥料, 化学杀虫剂、除虫剂等;而杀虫剂对水中鱼类而言毒性颇大。土壤中或施肥所含氨及有机氮, 未被植物吸收的部分混入排水中。

1.3 家庭污水

厨房中各种使用过的废油、马桶清洁剂、含氯化漂白剂、洗衣粉、洗发精、厨房清洁剂、洗碗精。

1.4 医院废水多为洗涤废水、血水、病人排泄物, 消毒废水, 含有大

量的致病菌, 未经处理的医院污水造成的水源污染常经给水渠道, 水产品使致病菌进入健康人体。

2 水源污染的危害

水污染后, 通过饮水或食物链, 污染物进入人体, 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芘等, 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他致病菌污染的水, 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 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造成肾、骨骼病变, 甚至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 引起贫血, 神经毒性反应。铬有很大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 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 造成机体代谢障碍, 皮肤角质化, 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 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 进入血液后, 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 使呼吸中断, 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 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3 水源污染与疾病的关系

3.1 化学污染源污染水体引起的疾病入汞中毒, 镉中毒等发生在日本“水俣病”。

由于日本的水俣湾地区含有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域, 造成鱼类组织中高浓度的汞续集, 引发了当地居民食用者被污染的鱼类之后发生汞中毒, 造成神经系统损害。2002年中国台湾地区因大量的含有镉的工业废水通过水生养殖物和稻田的镉中毒事件, 造成肾脏系统严重损害。

3.2 生物污染源污染水体引起的疾病, 如肠道致病菌污染饮水引起的

疾病、霍乱和伤寒暴发流行, 通过病毒污染饮用水源而发生的流行肝炎、脊髓灰质炎等。我国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 起因为毛蚶受到甲型肝炎病毒的污染, 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产地居民的粪便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 粪便通过排水系统和直接污染近海海水, 毛蚶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并且长期富集, 致使甲型肝炎病毒在毛蚶体内长期存活, 食用时未进行彻底加热引起。

4 水污染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食品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受到致病因子的污染。

4.1 环境污染能使产品受病毒污染。

牡蛎、蛤和贻贝等滤食性贝类能从水中摄取毒素, 积聚在黏膜内并转移到消化道中。当人们生食和食用半生的这类食物, 也就同时摄食了毒素。此外, 熟制产品受生产品的交叉污染或员工的污染, 也可能使食品携带病毒。

4.2 灌溉用水受污染会使蔬菜、水果的表面沉积毒素。

一般而言, 生食的食品都有类似问题。

4.3 使用污染的饮用水清洗或用来制作食品, 食品会受致病因子的污染。

5 我国水源污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水污染。尽管近二三十年来, 我国在水污染防治出台了一系列水质标准和法律法规, 但水污染的发展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表明, 地表水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 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污水和很多工业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 有的工业废水还含有有毒有害的人工合成有机物, 如合成农药和染料等, 使我国大多数城市河流都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 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尽管我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但是我国的水污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我国仍然是水源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民的水源保护意识还非常薄弱, 水源的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甚至有的企业和个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人为的制造水源污染事件, 另一方面, 法律和行政手段由于经济和法制的滞后, 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以健全法制和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为主, 经济处罚为辅, 而监管处罚力度不够, 此外由于科技手段的限制我国的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6 保护水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保护水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离开水源污染的防治, 无从谈起食品安全。

6.1 提高全民的“保护水源就是保护自己生命”的一种全民参与的意

识, 各级职能部门在宣传节水的同时应该加大对保护水源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这一思想和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娃娃抓起, 水污染是危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源头, 因此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亦应重视水源污染导致食源性疾患的发生这一影响民生, 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严重性的警示性教育。

6.2 加大在治理和维护水源中的高科技的投入。

我国在国家基础设施方面虽然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 物力和高科技的成果运用。但就目前我国水源保护得现状来说仍然显得投入不足。要从水源污染的四大原因入手, 把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源头彻底截断。包括控制工业三废治理, 严格控制农田化学性污染, 居民生活废水, 医院污水处理。

6.3 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和国际接轨, 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的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重点复习材料 篇2

重点复习材料

1、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类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维护生态平衡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2、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主要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SO2)、酸雨、氟化物、氯化物、粉尘和金属飘尘等种类。工业生产产生的氟化物主要有氟气、氟化氢、四氟化硅和含氟粉尘。

3、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当其含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并使土壤的成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土壤中五毒重金属元素是指汞、镉(Cd)、铬(Cr)、铅和砷(As)。

4、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常见的有机氯农药是指六六六和滴滴涕(DDT)两大类。

5、兽药残留:是指食用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的任何食用部分中与所有药物有关的物质的残留包括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兽药的残留限量(MRL):是对食用动物用药后产生的允许存在于食物表面或内部的该兽药残留的最高量或浓度。

6、饲料添加剂:是指为满足特殊需要而加入饲料中的少量或微量不同生物活性的微量物质的总称。包括营养性和非营养性两类。常见的非营养添加剂包括生长促进剂、驱虫保健添加剂、饲料品质改良剂、饲料保藏剂和其他饲料添加剂。而药物饲料添加剂主要是指激素类和抗生素类两大类。

7、我国食品添加剂: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或根据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8、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应用无公害的技术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监测认定、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有害有毒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的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具有安全性、优质性、高附加值三个明显特征。

9、有机食品:又称生态食品或生物食品,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而生产出来的,经过国际有机农业联盟(IFOAM)授权的颁证组织颁发证书,供人们使用的一切食品。

10、食品的三要素?农药根据防治对象划分的种类?常见非营养甜味

/ 4

剂种类?

11、阐述残膜污染的危害?

答:(1)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残留地膜可使土壤容重和比重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减少。废旧地膜集聚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能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并影响土壤的吸湿性。

(2)造成作物减产:不可分解的废膜如滞留在土壤中,就形成永久性垃圾。它能阻断土壤水分运动,防碍作物根系下扎,影响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导致大幅度减产。

(3)破坏环境:地膜残留在土壤中或弃于田头地头,被风一吹随处飘移,挂在田间地头、树枝及建筑物和漂浮在水沟、池塘、河流中,破坏自然景观。积存于排泄渠道,散落于湖泊水体,沉积后会影响排灌质量,造成水体污染,影响鱼类生存。残留地膜还可能缠绕在犁头和播种机轮盘上,影响田间作业。农膜的残膜碎片还会随农作物的秸秆和饲料进入农家,牛羊等家畜误食后,可导致肠胃功能失调,膘情下跌,严重时会引起牲畜死亡。残留地膜被当作燃料燃烧后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造成二次污染。再者,地膜中制品中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醛酯类化合物),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和显著的生物累积性,经浸沥后进入土壤,对作物有毒害作用,影响人畜健康。

12、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的途径?

答:土壤重金属污染通过三条主要途径影响食品安全:⑴土壤中的重金属溶解于地表及地下水中,污染水源。虽然土壤对重金属具有强烈吸持作用,但重金属仍然有部分通过渗滤和淋溶作用进入地表及地下水,给生活用水带来污染或由受污染水源制成的食物,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⑵粮食和蔬菜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在可食部分累积。生活在受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的植物,特别是重金属富集作物或品种,其体内能积累了大量重金属并在农作物可食部分富集,直接进入食品而超标。⑶富集在植物体内的重金属进入食草动物。有些植物是牛、羊、猪等家畜的饲料来源,通过生物放大作用,土壤中的重金属可在动物体内富集,使食品受污染。

13、请阐述HACCP及其主要技术要点?

答:HACCP,是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缩写,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近年广受世界各国重视并被食品行业所采用的一种食品安全体系。

原理1:危害分析(Hazard Anaylsis--HA)。

原理2:确定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CCP)。

原理3:确定与各CCP相关的关键限值(CL,critical limits)。

/ 4

原理4:关键控制点的监控。

原理5:纠偏行动(Corrective Actions)。

原理6:建立验证程序(Verification Procedures)。

原理7:建立记录保持程序(Record-keeping Procedures)。

14、试述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

答:现代食品工业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如下:(1)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提高食品的储藏性,防止食品腐败变质。(3)有利于食品加工,有利于改善产品的品质。

(4)防止食品营养素的损失,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5)丰富食品种类,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需要。

(6)有利于天然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原料的综合利用。

15、请详细介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志图标及标志释义?

答:由绿色和橙色组成。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图案主要由麦穗、对勾和无公害农产品字样组成,标志整体为绿色,其中麦穗与对勾为金色。绿色象征环保和安全,金色寓意成熟和丰收,麦穗代表农产品,对勾表示合格。标志图案直观、简洁、易于识别,涵义通俗易懂。

16、请从客观原因和政府监管两大方面论述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经过分析比较,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行业准入门槛,生产经营者良莠难分,特别是原来食品免检制度的存在,放任企业胡作非为,留下了诸多监管空白。加上目前我国的法律对于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较轻,不痛不痒的起不到“杀鸡儆猴”的效果,现在我们是“拔鸡毛给猴子看”,企业的违法成本太低,这使得许多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2、多头监管,执行不力。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一种“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出现条

/ 4

本文件不完整

完整资料请私聊群主 块分。目前,不管政府部门还是消费者掌握企业食品卫生质量的信用状况难度很大,很难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鼓励守信者、打击遏制失信者、追溯责任、形成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

微机硬件环境与安全 篇3

关键词:微机;硬件环境;硬件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3-0000-02

Computer Hardware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Shao Wei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Tianjin300384,China)

Abstract:Computer hardware,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hardware security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to normal operation,hardware,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afety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s.From the environmental interference,equipment,natural damage,natural disasters and other factors brought to the micro-computer security threat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ardware of the computer running th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hardware,security threats,and hardware security technology used to impl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Keywords:Computer;Hardware environment;Hardware security

在谈论微机安全问题的时候,人们大多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计算机病毒已经其他软件安全上面去,往往就忽略了计算机硬件的环境和安全。而在对微机进行保护的时候,微机硬件的温度、湿度、灰层等环境因素,微机的磁盘、磁带机的妥善保管、软驱和光驱有效加锁、电源正确接地等硬件安全都是不可忽略的地方。

一、微机硬件的环境要求

(一)温度要求

微机的电源部件是一个大的电源,微机的机箱中的很多电子元件和芯片工作时的温度都很高。电子元件的一般工作温度范围是0℃~45℃,温度每上升10℃,机箱中的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将会降低25%,电子器件可靠性的降低必然会给计算机的运行带来影响。当温度高至60℃,甚至超过的时候,计算机系统是不能正常工作的。温度过高还会加快微机主板、插头、插座、信号线等的腐蚀速度,会引起接触不良、图像质量下降、线圈骨架尺寸改变等现象出现。而温度过低会导致绝缘材料变脆、变硬,使得磁记录性能变差,漏电流增大,会给显示器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温度对磁介质的导磁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温度的变化会使得磁盘表面和磁带发生热胀冷缩等变化,会造成数据的读写发生错误。计算机工作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1℃±3℃,为了不影响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最好将计算机的硬件环境温度控制在这个范围内。

(二)湿度要求

微机的正常工作的适度应该保证在40%与60%的范围之内,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计算机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是有负面影响的。在湿度过低的情况下,空气过于干燥,容易产生静电,此时在触碰MOS器件的时候,很容易引起错误的动作,甚至有可能使器件被击穿。干燥的空气还有可能使印刷电路板变形、纸张变脆,这样很容易引起磁介质上的信息的破坏。在环境相对湿度高于60%时,元器件的表面容易附着一层薄薄的水膜,这水膜不仅会使得元器件的腐蚀发霉,还会引起元器件各引脚间出现漏电的现象。磁性介质是多孔性材料,容易吸收空气中水分,磁性介质变潮后,磁率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很容易造成磁介质读写信息时发生错误高湿度空气同时也影响了打印机的正常操作,因为在高湿度的情况下,打印纸吸潮之后会变厚。

(三)微机硬件的灰尘问题

在微机中光盘机和磁盘机的盘片与读头间的距离微小的精密装置中,空气中的灰层足以能够给计算机的光盘和磁盘驱动带来不好的影响。空气中的灰尘包括纤维性的灰尘一旦附着在盘片的表面,在读头读取盘面信号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灰层的存在而磨损读头、擦伤盘片表面,引起数据丢失或者读写错误。灰尘在计算机器件表面堆积的话,不仅会使得器件的散热能力降低,其中的有些腐蚀性尘埃和电尘埃还可能回造成电路短路和腐蚀金属器件。因此,为了达到微机工作的硬件环境要求,要采取一些严格的机房卫生制度,对机房的空气进行过滤,降低机房灰尘的含量。

二、微机硬件的安全威胁

(一)安全缺陷

微机的硬件安装是很容易的,因此硬件的拆卸也同样容易,这就造成了硬件很容易被盗的情况,硬件中的信息自然就存在安全威胁了。DOS文件系统的存储结构和管理方法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其文件附加的独占、只读、隐藏等属性也是易于修改的,因此计算机硬件磁盘文件是没有受到保护的。了解对磁盘进行管理的人,能够很容易的更高磁盘的文件目录情况,甚至造成整个系统的信息紊乱。同时计算机硬件故障也可能对计算机中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在实时控制系统中,若硬件发生故障,将会引起计算机正常信息流中断,会造成历史信息的永久性丢失;机械故障或者磁盘存储器磁介质磨损都会使磁盘的文件遭到破坏,将会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二)磁盘或软盘磁介质表面的信息泄露

硬盘和软盘的磁介质表面的信息残留是信息被泄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文件删除的操作只是在文件的目录中作了一个删除的标记,文件本身的数据存区并没有被删除,因此,文件还是有被恢复删除的可能性。而软盘中保存的文件则很容易因为受潮变霉、碰伤、划坏等原因使得其无法再被利用。在软盘上的数据很容易因不小心划坏、各种硬碰伤或受潮霉变而无法利用。硬件的内存空间之间没有界限寄存器类似的保护机制,甚至没有用来指示系统操作的特权指令和监控程序。这个漏洞使得任何非管理工作人员都可以对系统工作区进行修改,用户数据的安全无疑受到了威胁。

(三)微机电磁泄漏是一个严重的信息泄漏途径

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总线和显示器等的运行都会向外辐射电磁波,电磁波能够反映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变化。实际研究表明,计算机屏幕上面的信息可以在几百米距离以外的地方被显示出来,这就引起了信息在无意中的被泄漏。

三、微机硬件安全技术

微机硬件的安全技术指的是采用硬件的手段来保护微机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本节介绍的微机硬件安全技术主要有硬件访问控制技术和TEMPEST技术。

(一)硬件访问控制技术

微机的访问控制的对象以文件形式存放在软盘或者硬盘上面的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资源和软件。而硬件访问控制技术则是采用硬件的手段保护这些文件不被非法的访问的技术。微机里面的文件都是以整体为单位被保护的,用户要么无权对整个系统进行访问,要么可以访问整个系统的文件。我们采用硬件的手段对微机文件进行保护,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对整体环境进行保护;防止用户对文件的非法拷贝活动;由用户个人都文件进行加密;利用计算机资源的访问控制功能。在Windows系统和DOS系统中的文件的隐藏、只执行和只读等属性以及文件的共享和非共享等机制都是一种很弱的文件访问控制机制。在此我们可以引入生物特征认证方法和令牌智能卡、防复制技术等访问控制技术来控制用户对微机硬件的访问。生物认证法主要有指纹识别技术、手印识别、声音、签名或笔迹、击键分析、视网膜识别技术等等。而防复制技术主要有软件防复制技术和硬件防复制技术。

(二)TEMPEST技术

TEMPEST技术是一系列构成信息安全保密领域的总称,也是电磁环境安全防护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信号中的接受、预测、分析、防护及还原等一系列信息防护技术。TEMPEST技术概括了管理、工程、理论等多个方面,主要涉及了材料、化学、电磁、测量、电子和信号处理等多个方面。利用TEMPEST技术,我们可以减少计算机信息外漏情况出现的频率。减少计算机信息向外泄漏的TEMPEST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抑制技术和电子隐藏技术,物理抑制技术主要采用屏蔽、工艺和结构等物理措施阻止计算机信息泄露;电子隐藏技术则是用干扰方法扰乱计算机辐射出来的信息,然后对其辐射频率进行计算。TEMPEST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1)研究设备的物理结构和电气特性对辐射的影响,以及电子信息设备是通过何种方式使得辐射泄漏的。(2)研究如何在辐射的信息中提取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同时研究如何对辐射信息进行接收和还原。(3)研究如何布置设备的整理布局、屏蔽材料和方法、系统的接地以及各功能模块来防止信息设备的信息辐射泄漏。

总而言之,硬件的良好环境和安全技术是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的基础,硬件安全所采用的技术能够使得微机硬件不受到被修改的攻击威胁,在微机的硬件系统中辐射泄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微机安全问题。只有维护好了微机的硬件环境、做好了硬件安全防护,计算机系统才可以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靳悦振;浅谈计算机硬件维护[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2]刘茜.计算机的全面硬件维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3期

[3]陈峰.计算机硬件故障分析与维护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27期

[4]李霞,孙海艳,陈伟.关于计算机硬件维修的研究[J].硅谷,2010年04期

食品安全与土壤污染治理 篇4

一、土壤污染直接影响食品安全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过土壤自净能力, 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 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在现代社会, 工业三废排放、矿山开采中的重金属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填埋, 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都会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㈠土壤环境质量日益下降, 土壤污染形势严峻

第一, 工业排污严重污染土壤。据有关统计分析, 仅黄河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已达42亿立方米, 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西宁地区每年排进湟水河的污水为1.7亿立方米以上, 水中含有汞、酚、氨等各种有毒物质。甘肃监测的30条河流 (段) 中, 有12条属五类和劣五类水质, 已不符合农灌要求。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等水质及地下水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西内陆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也很严重, 直接影响农业灌溉、渔业养殖和饮用水源。陇南市属长江流域上游, 境内水资源相对丰富,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有色铅锌矿业的快速兴起, 成县的东河、徽县的柳林河、西和县的六巷河等流域受到严重污染, 各种重金属严重超标。

第二, 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近年来伴随生产经营面积的扩大, 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使用增加,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 但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据甘肃省有关部门的统计, 高毒农药使用量年约100吨, 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100万亩。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每年约260万吨, 其中氮肥用量超过一半, 而氮肥的利用率仅有30%左右, 大部分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地膜覆盖地区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 全省农膜使用量达80000吨, 农膜覆盖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

㈡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已形成潜在严重危害工业“三废”和农用化学物质以及其他各种废弃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最终归宿是进入农业环境, 对农业水体、农田大气、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造成污染, 对食品安全构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据有关资料, 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 污水灌溉耕地3250万亩, 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 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另据甘肃省有关部门的监测资料, 甘肃省遭受各类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超过1300万亩, 全省常年约有8%的粮食作物、25%的蔬菜均不同程度地遭受重金属、硝酸盐等的污染, 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2600多万元, 并已成为近年来癌症多发的潜在根源之一[1]。同时, 工矿区、城市也对土壤构成污染。土壤污染导致食品品质下降, 有些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中铬、砷、铅等重金属污染含量超标或接近临近值, 对食品安全已构成直接或潜在危害。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重视土壤污染防治

㈠把土壤污染防治纳入食品安全体系从“农田到餐桌”是一个有机的食品链条, 土壤污染防治理应是食品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被分给多个部门监管, 如卫生系统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 农业系统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 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工商系统负责流通环节。这种多头多政管理的体制不利于食品安全防范, 容易出现漏洞并产生问题。因此, 根据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 有必要建立综合性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这包括统一的专管领导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和统一的生产标准体系, 尤其要把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点环节纳入其中。这是因为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滞后性及难于治理的特点。保障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治理开始, 务必把土壤污染防治纳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㈡强化政府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责任目前我国有关土壤环境保护法律对政府治理责任设置不十分明确, 法律对政府责任的规定比较笼统, 缺乏责任约束。有关土壤污染的政府责任设置的条文多为宣誓性、鼓励性条文, 如《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 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农业法》第五十八、六十五条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五条、《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五条对此也做出了类似规定, 这种正面肯定的宣示性规定, 降低了法律的可操作性。一些地方的政府对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认识不足, 有的地方盲目招商引资, 市场准入把关不严, 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不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 对土壤污染不能及时进行检测、调查。借鉴发达国家防治土壤污染的经验, 土壤污染防治应明确规定实行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 立法应对政府责任进行细化和配置[2]。政府承担土壤污染预防和治理的生态责任是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所应承担的基本责任之一, 也是构建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㈢明确土壤污染的标准控制制度标准控制是实行土壤污染源头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现行土壤污染标准可行性低, 适用范围窄, 不能满足我国土壤多样化和严峻形势的需求。因此, 有必要在实际调研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新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该体系在范围上应囊括工业、农业、矿业及特殊用地的土壤标准;在污染指标上应增加有机物指标, 并适当增加可能给土壤造成污染的污染物类别。各级环境部门要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意识, 严格执行土壤标准, 按照土壤环境标准的要求进行与土壤污染防控相关的许可事项, 定期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 采取措施对土壤环境进行改良。

㈣建立土壤污染预防制度和修复制度土壤的修复是指在污染发生后对被污染或破坏的土壤采取改良措施, 以恢复或改善污染的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修复制度主要包括整治责任人及实行人、整治措施、整治的检查与监督、整治的解除等, 其中整治责任人和整治措施是修复制度的重点[3]。由于土壤污染的整治具有专业性, 个人和企业不可能采用专业的手段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整治, 在这种情况下, 应当采取由对土壤造成污染的责任人支付费用。政府应当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 从财政上保证土壤污染的治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和社会化的土壤污染整治机构应当承担具体的整治责任。同时, 还应建立土壤污染整治标准体系, 以有效推进土壤污染的治理。

参考文献

[1]周生贤.减少污染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4603653.html

[2]王虹, 马娜, 叶露, 等.国外土壤污染防治进展及对我国土壤保护的启示[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6, ⑸.

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篇5

[摘要]:

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现状,简要分析了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联系,讨论了食品包装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表现。分析了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到只有人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真正保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饮食安全。自然与人类的和谐问题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问题的天道。关键词: 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自然和谐。

1、前言

我们都知道,也在电视或者报纸上看见过不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真是让人感到心寒,为什么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危害到人体健康的食品呢?其责任就在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管好,让利益熏坏了我们的良知,我没有能力去消除那些危害人类的食品,但我可以为此出一份计策,好让那些生产销售危害食品的人从中看到自己的良知,洗心革面,只要大家把自己管好了,这个社会上就不会存在“危害”两个字了,但要想管理好这些危害食品,关键是要分清危害食品的整个流程。所以,我们应怀着一颗善良之心,共同处理好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几年,虽然我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卫生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趋严重,频频见诸媒体和走进公众。视野的如广东“毒大米”案件、“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苏 丹红一号事件”等。此外,涉及到因食品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农户为单位,由于农村技术水平整体较低,在单纯追求高产量、低成本的观念趋使下,违规使用农药和违禁药物现象较常见。二是加工领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多、规模偏小,在目前100多万家食品企业中约70% 是10 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大多缺乏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5]。而相对较具规模的食品企业,由于体制等多种原因,在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市场经营等方面观念滞后,产品质量不容乐观。三是食品流通领域秩序混乱。全国食品经营企业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储运设施,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机可乘,甚至有些不法企业贪图私利,蓄意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急剧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以矿产资源为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将成倍的增加,我国煤炭资源作为所占比例最大的能源,所占比率达75%左右,并且在21世纪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矿产开发,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在给国家提供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能源保障的同时,却给矿区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发,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并且严重威胁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健康,甚至在将来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合理发展。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

3、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联系

食品来源于是农作物,农作物的生长必须有很好的自然条件,也就是只有环境好,食品质量才能保证。环境不好,污染严重,农作物变异,发生基因变化或者长出来的果实含有害物质,污染的农作物生产出来的粮食肯定是不行的,这样的食品是不安全的。环境是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食品安全建立于环境之上。故需要保护环境,倡导大众保护环境。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生产出好的食品。

4、食品包装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表现

包装作为商品流通环节的重要部分,它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起到了一定的拓展作用。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表现为商品的包装竞争。伴随着包装观念的加强,一些包装认识上的误区又纷纷出现了,过分包装就是其中十分严重的一种现象。许多企业认为,在商品质量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商品的包装能为商品提供更高的附加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商品在市场上的竟争能力。正是因为包装的这些价值,近年来,一些食品存在过度包装问题,例如中秋月饼。2005年4月份以来,重庆、上海等地先后出台了限制月饼过度包装的地方性法规。7月上旬,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一[商总局、质检总局四部门联合颁布了对月饼包装等有关事项作出限制的公告。全国各月饼生产厂家纷纷做出回应,推出了减轻月饼包装计划。可是,在市面上我们并不难发现包装精美的月饼。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几年来,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成千上万。1998年,山西朔州制售假酒喝死了人。案发后哄动全国,制假者被处以极刑,就是这样,也未使制售假酒者受到双慑。之后又在广州白云区相继发生两起白酒中毒事件,造成数十人中毒,13人死亡。制假售假者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真是丧尽天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调查显示:仅2004年一年间,就有阜阳毒奶粉事件、广州毒酒事件、致癌毒米事件、湖南黄花菜事件等影响重大的

食品安全事件和“四川泡菜”“龙口粉丝”“重庆火锅底料”“太原陈醋”等40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先后被查处。日趋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不仅让老百姓心有余悸,更让一些人大代表感到责任重大。据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议案组介绍,今年两会议案组收到代表联名提交的95件议案中,食品安全的议案数量排在首位。而差不多同一时间,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含有“苏丹红一号”的辣椒酱被紧急召回,这一事件更加引起了会内代表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

5、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5.1食品安全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祝义才认为,农业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可新的困扰随之而来。蓄积在蔬菜、粮食中的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以前看来遥不可及的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指数超标等问题,如今已现实地摆在每个人餐桌面前。在利用高技术手段大幅度增产的同时,人们也承受着高科技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负面压力。在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层出不穷。例如: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入市场,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2010年7月5日报道最近有调查发现,美国的麦乐鸡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美国麦当劳发言人称,在麦乐鸡中加入聚二甲基硅氧烷,是基于安全理由,用以防止炸鸡块的食油起泡。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动物测验显示,这种物质对人体无害。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

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全国现有的700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摊点中80%以上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极差,20%-30%没有达到行业标准,有的还非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吊白块、硫磺等作为食品添加剂。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由于农药问题,有38%的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部分地区蔬菜农药超标比。食品安全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除了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以外,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范畴,是一个涵盖全社会的、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为基础的,与行政管理部门、社会舆论、个人食品安全防范等相关的系统工程 对策

食品安全早已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水平以及食品卫生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随着时代的进步,食品工业中应用新原料、新工艺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提醒我们在制定相关监管政策、设立管理体系、立法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要逐步实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监督管理关口前移至生产和加工环节;逐渐实行食品溯源管理制度,完善标签管理;完善食品供应组织体系,2

根据“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完善生产和加工方式。食品科学技术工作者在承担起专业责任的同时还要肩负起社会和时代的责任,研究和探索保证食品安全的技术手段,积极思考保证食品安全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1、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

3、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

4、食品标准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6、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

食品原料产生于我们所拥有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品质。所以,重视环保和食品安全都是刻不容缓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都离不开人类与自然,因此,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从每件小事做起,不让大自然被破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次,我们要杜绝一切不合格的食品,让他们没有可乘之机。

总之,只有人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真正保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饮食安全。自然与人类的和谐问题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问题的天道。

7、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篇6

关键词:蔬菜产业链 蔬菜质量安全 微生物污染 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6-0059-04

1 蔬菜介导的食源性疾病爆发情况简介

1.1 国际上由蔬菜介导的食源性疾病爆发情况简介

食品中的生物性污染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原因,食源性致病菌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因素,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风险隐患[1]。

2011年五月中旬,德国爆发特大食源性疾病疫情,截止到6月11日已经造成30人死亡,3000人患病,经证实是由于人们食用了O104:H4型大肠杆菌污染的芽苗菜所致[2]。此次事件高度引起了人们对蔬菜生物性污染的关注。其实,此前一直有类似的新闻事故,1981年加拿大发生李斯特氏菌污染卷心菜色拉而导致该细菌爆发性流行;1996年,日本发生O157:H7污染萝卜苗及牛肉而导致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患者累计达9000余人,死亡7人;2003年1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由于人们食用了受到粪肥和污水污染而携带甲肝病毒的青葱而爆发了大规模甲肝流行事件,造成4人死亡946人感染;2006年9月,美国和加拿大发生了因用受到大肠杆菌污染的袋装菠菜而造成3人死亡和200多人住院治疗的食品安全事件[3]。

1.2 国内食源性疾病爆发情况简介

在我国,近年来政府和公众都对苏丹红、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化学性食物污染十分关注。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中国农业大学2007年3月14日下午举办的“三.一五”食品安全論坛上表示:事实上,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中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应当受到大家的重视。在我国虽然没有蔬菜食源性疾病的明确报道,但是我国1986年首次从腹泻病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大肠杆菌0157:H7[4]。1998年自熟肉和蔬菜中检出大肠杆菌0157:H7[5]。1999、2000年部分省有较大规模的大肠杆菌0157:H7通过病人、家畜、家禽爆发流行[6]。2000年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中有5个省市从生猪肉、生羊肉、生牛奶以及熟肉中检测出大肠杆菌O157:H7[7]。

这系列的结果昭示这我们应当要未雨绸缪,吸取德国的前车之鉴,积极地做好预防蔬菜微生物感染的疾病爆发。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控制蔬菜安全的标准指南有,美国FDA等1998年颁布的《减少新鲜水果和蔬菜引发的微生物食品安全危险的指南》以及2004年加拿大制订的《加拿大水果蔬菜农场食品安全指南》。本文将参照两大指南对我国蔬菜产业链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为此,首先要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

2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简介

2.1 我国蔬菜产业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稳步增长。据农业部农情统计,2009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达1820万hm2;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49%,均居世界第一[8]。由此可见预防由蔬菜引发的微生物食品安全对于我国来说十分必要。

2.2 我国蔬菜供应

目前为止,我国所占比例最大且最为普遍的一种蔬菜供应模式是“批发商+农户”蔬菜供应模式[9]。针对这一模式,本文选取湖北省大型蔬菜生产基地—嘉鱼县进行分析。

嘉鱼县2008年3月被评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是湖北省最大的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之一。潘家湾镇是嘉鱼县蔬菜主产区,有蔬菜专业村12个,菜农6500多户,全镇拥有蔬菜生长基地约4200公顷,产值达到8043万元。潘家湾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是在当地蔬菜营销协会或政府等的协助下,进入批发市场,通过零售商最终出售给消费者,目前主流的供应链组织模式就是这种“批发商+农户”模式。该模式生产的蔬菜占蔬菜总量的90%[10]。

我国蔬菜产业的生产量巨大,但主流蔬菜供应模式却简陋,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是买断的关系,交易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种极为分散的生产与销售方式,导致了蔬菜质量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为由蔬菜介导的食源性疾病埋下了深深地隐患。下面本文将具体就蔬菜的生产、物流管理、可追溯性三个方面,分析蔬菜产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 蔬菜产业链中预防食源性病菌的注意事项

3.1 蔬菜的生产方面

3.1.1 种植地的选择

蔬菜种植地不能选择微生物污染率较高的地方。例如垃圾填埋场、有毒废弃物处理场、粪便处理厂和屠宰场等周围。这些地区常含有较多的病原体,容易造成微生物污染[11]。

3.1.2 农业用水

水是许多微生物的载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杆菌等多种食源性细菌。这些微生物即使少量的污染食物也可导致食源性疾病。因此,保障农业用水的各个环节中水的质量至关重要[12]。

(1)农业用水来源。而农业用水的典型来源包括地表水和井水或地下水[13]。地表水比地下水更容易感染致病细菌,特别是在河流和溪流中。因此,生产者必须评估地表水的污染风险,并确定预防措施。总的说来,为预防水源被污染,首先应在池塘边上建造一个10米宽的无粪便的保护区,并种植草皮以控制径流。其次,在池塘边上建栅栏以阻止家畜和野生动物进入,污染水源。此外还应该不时取样,检测水体污染情况,并与有关主管当局协商降低水质污染的方法[14]。

nlc202309012153

(2)农业用水用途。农业用水主要包括灌溉用水,肥料和农药的载体用水[13]。1)灌溉用水。现在关于蔬菜生产的灌溉用水的质量究竟应当要达到怎样的标准的科学研究很少。康乃尔大学发布的《食品安全从农场开始》规定灌溉水标准为100毫升水中不超过1000个粪便大肠杆菌[15]。为预防灌溉用水污染蔬菜,种植者应当对用于灌溉的水进行安全评估。此外种植者应优先考虑滴水灌溉、开渠引流灌溉而不是喷洒的灌溉系统。尽量減少水与植物的可食用部分接触。如果一定要采用喷洒的方式灌溉,那么就应当对水源进行纯化处理,降低其中所含有害病原体,以防污染蔬菜[16]。2)肥料和农药的载体用水。为预防肥料和载体用水污染蔬菜,种植者应该确保取水点不是一个死水区,尽量取纯度较高的水[14]。此外,只有在天气干燥即下雨的概率低于48小时,才适于喷施农家肥[14]。并且农家肥堆肥应在24小时之内完成[14]。3)蔬菜洗涤用水。关于洗涤用水,有科学研究表明,将蔬菜放入比其温度还低的水中进行洗涤时,会导致洗涤水渗入蔬菜中,如果洗涤水含有病原微生物,那么就会使蔬菜收到感染[19]。因此,在洗涤过程时,应避免使用温度低于蔬菜的水,并尽量采用纯化的水进行洗涤。

3.1.3 肥料的选择

农田施肥常用的是农家肥和化肥。一旦动物的粪便中含有一定量的微生物病菌,那么蔬菜就会受到污染。因此种植商在施肥前,应该对对这些农家肥进行初步评估,最好是选用堆积了一年以上的农家肥[17]。

3.1.4 防止野生动物和家畜进入蔬菜生产基地

野生和家养的动物可能携带病原体,并可通过粪便脱落将这些病原体转移到蔬菜上。因此动物与蔬菜的接触必须降低到一定水平[18]。为此,蔬菜种植商应该对常栖息在种植区里的动物做一个调查,并对这种动物给蔬菜带来的潜在的危害进行一个评估[18]。当某种动物活动频率过高时,驱逐这些动物,建立适当的屏障(如栅栏)是一个普遍被采用的方法[18]。

目前我国主要是由单个的农户生产蔬菜,因此,做好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宣传,开发新型、操作简便、物美价廉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以及创建新型蔬菜供应系统对于我国预防食源性疾病至关重要。

3.2 蔬菜物流方面

3.2.1 蔬菜的仓储

良好的储藏条件是保障新鲜蔬菜不变质和预防食品间的交叉感染的基本要求。在蔬菜的储藏过程中,如果需要的的话,应该将蔬菜速冻以减少病原菌的生长[24]。在储藏蔬菜时,首先应保证储藏室的空间足够大,以免蔬菜相互挤压产生损伤。此外,储藏室要含有温控设备[24]。其次,要将蔬菜放置在高于地面,隔离墙壁的地方,并根据需要将温度调整到适当值[24]。

依照目前主要的蔬菜供应链可知,蔬菜常储藏于农户或批发商手中。单个农户及小型批发商无法建立起条件完善的蔬菜储藏仓库,也并不一定了解各类蔬菜的最佳储藏条件。因此,集中建立大型的蔬菜储藏点,完善各类装备,并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恰当的管理对于我国预防蔬菜性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

3.2.2 蔬菜的运输

不合理的运输会导致各类食物甚至非食物类物品间的交叉感染[25]。关于运输原则,首先,运输工人自身应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在选择运输工具时应该避免使用刚运过动物或动物制品的卡车;再者,在运输过程中要一直保持车辆的清洁,使用合适的制冷工具,保持适当的温度,以确保蔬菜的新鲜和质量安全。

目前,我国蔬菜主要由运销户和运销协会负责运输。但是运输装备较差。就公路运输而言,蔬菜的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且60%以上使用的是装备落后的加冰冷藏车,其余80%左右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22]。因此,加快制冷技术的研究,优化蔬菜运输装备,加强运输工具的管理,迫在眉檐。

3.2.3 蔬菜的包装

在蔬菜的包装环节上,高卫生质量的蔬菜,要求高素质的职员和高清洁度的器皿。因此,职工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与蔬菜有直接或者是较近的接触的职工还要求在工作中穿洁净的工作服[23],禁止佩戴珠宝或者是私人物件,以防微生物感染[23]。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职工,或受外伤的工作人员,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蔬菜[23]。

而包装过程中使用的器具都必须清洗干净、定期消毒[21]。凡是与最终清洗后的蔬菜相接触的器具都应该用可饮用标准的水来清洗[20]。

3.3 蔬菜追溯性方面

3.3.1 国际情况

食品溯源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以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者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进行溯源或追踪[27]。一个完整的运输记录应当包括,运货商的身份识别材料(例如运货商的名字和牌照号码)蔬菜原产地与生产商(例如农场名字包装者名字),签收者的姓名和地址,运货的时间,运货量,以及对货物的描述(包括批号、品种等)[26]。

从国际形势来看,欧盟、美国早已率先提出建立一个系统,对出口到当地的食品进行跟踪和追溯[27]。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要求在国内和国外从事生产、加工、包装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向该局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27]。

3.3.2 我国基本情况

在我国,据商务部发布的《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造成我国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系源头污染,据对农村生产者的调查,68.9%的蔬菜上市之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10%以上的种植地和养殖地周边环境存在污染源。由此可见,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刻不容缓。

3.3.3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架构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由企业追溯管理、追溯监管平台和终端查询系统三部分组成。它以食品生产企业、政府机关、第三方机构以及交易市场等作为追溯体系的主体提供基础数据,形成一个基本信息库,进而对基础信息进行专业化收集、整合和处理,构成监管平台的核心内容,最终通过终端查询机、网络、电话以及短信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政府、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27]。

nlc202309012153

4 結语

总的说来,我国蔬菜产业链在预防微生物感染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发展新型的蔬菜供应模式,规模化蔬菜的生产、加强物流方面的改进和管理和建立可追溯体系结构,是实现我国蔬菜生物学安全控制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WHO.Consulation to Develop a Stragety to Estimate the Globle Burden of Foodborne Diseases[M].Geneva:WHO.2006:8.

[2]京华时报:2011年6月11日.

[3]高铭营,李宝聚,石延霞,等.蔬菜食品安全中的生物学危害与控制.《中国蔬菜》,2009,1(5):4.

[4]权太淑,徐建国,范天锐,等.首次从出血性肠炎病人中分离到0157:H7大肠杆菌.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8,9(特刊):174-176.

[5]遇晓杰,姜晓明,袁玉兰,等.从市售蔬菜和熟肉制品中检出0157:H7大肠杆菌.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9,ll(2):20-21.

[6]张锦,夏胜利,沈刚健,等.河南省睢县一起腹泻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爆发的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2):105-107.

[7]王茂起,王竹天,包大跃,等.中国2000年食品污染状况监测与分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2,14(2):3-8.

[8]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中国蔬菜》,2010,1(15):1-5.

[9]汪普庆,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治理机制及其仿真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李春艳,周德翼,蔬菜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控制,《生态经济》,2009(12):118-119.

[11]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 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2.1Building Location and Adjacent Operations,page:12.

[12]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CFSAN),Guide to Minimize Microbial Food Safety Hazards for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1998:8,ⅡWATER,A.Microbial Hazard,page:15.

[13]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Agricultural and Washing Water Sources,page:24.

[14]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Preventive Measures to Reduce Contamination of Source,page:25.

[15]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 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Uses and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Water,page:26.

[16]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 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Uses and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Water,page:27.

[17]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 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Compost and Manure Application and Storage,page:19.

[18]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 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1.2 Animal Access to Production Site,page:9.

[19]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Use and Assessment of Washing Water,page:28.

nlc202309012153

[20]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Water Used for Cleaning Premises, Equipment Containers and Tools,page:29.

[21]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CFSAN),Guide to Minimize Microbial Food Safety Hazards for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1998:8,VI. FIELD SANITATION,General Harvest Considerations,page:37-38.

[22]于鵬飞.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优化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 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8.2 Personal Hygiene and Food Handling Practices for Workers,page:30-31.

[24]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 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Storage of Fruit and Vegetables,page:46.

[25]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CFSAN),Guide to Minimize Microbial Food Safety Hazards for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1998:8,Ⅷ Transpotation,page:35-36.

[26]Canadian Horticultural Council,ON-FARM Food SAFETY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CANADA,Third Edition,2004,January 31,Transportation Traceability,page:46-47.

[27]郭新鹏,薛霞.建立可追溯体系 保障食品安全,信息与电脑,2006(9):41-43.

矿山作业环境与安全管理 篇7

一、露天矿山作业环境特点及安全隐患分析

作业环境就是指人员所在的工作空间范围内, 对其工作舒适度、工作效率和系统可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有害气体、粉尘、噪声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作业环境直接影响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也是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边坡稳定性及其安全隐患

露天矿一般存在较高边坡。目前, 我国金属和非金属矿山边坡设计高度一般为100~300m, 甚至有些达到800m以上。边坡越高, 揭露的岩层越多, 边坡上下部的地质条件差异也越大, 因而岩体的完整性、稳定性也就比较差。再加上边坡受到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雨淋的影响以及频繁的钻孔、爆破作业、车辆行驶等震动影响, 边坡存在着滑坡坍塌的安全隐患。另外很多企业边坡管理水平低, 人为的超采超挖甚至边坡底部掏采等危险作业方式, 加重了边坡滑坡坍塌的危险性。

(二) 爆破作业及其安全隐患

露天矿广泛采用中深孔爆破技术。由于炸药的易爆性、爆破能量的巨大性, 实际生产过程中管理、操作不当或者爆破后处理不合理, 就会引起伤害事故。

(三) 高处作业及其安全隐患

露天矿生产过程中, 在采装或排土作业时, 如果作业环境、生产管理不当, 很容易出现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伤害因素。如出现岩堆过高、边坡浮石未及时处理或者台阶有伞岩等情况, 岩石可能滚落伤人或损坏设备;人员在分层坡面高处可能站立不稳而滑跌、坠落;排土时没有做足安全措施, 如没有安全堤、反堤、无人指挥等, 汽车卸料时可能从排土场高处坠落。

(四) 矿场机动车辆及其安全隐患

当车辆管理不善, 如无证驾驶、酒后驾驶、人矿混装、超载运输等;或者现场作业人员不注意安全, 强行在车辆附近活动等原因, 都会造成车辆伤害事故。

(五) 机电设施及其安全隐患

矿山一般都存在运转的机械设备, 如输送机、破碎机等, 如安全措施不够及作业人员操作不当等原因, 容易会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电气设备、电缆安装不当或老化、破损等原因容易发生触电伤害事故;电气设备雷雨天受到雷击等破坏。

(六) 有害气体、粉尘、噪声等因素的影响

据文献研究, 现阶段我国露天矿作业环境的影响因素中, 有毒有害气体是影响作业环境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粉尘和噪声。有毒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开采和处理矿石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爆破、机械运转都产生噪声。有害气体、粉尘、噪声对人体的伤害, 虽然不会立即产生严重的后果, 但在矿场长年累月的工作就会产生职业病害。

二、露天矿山作业安全管理措施

(一) 提高安全认识水平, 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 由于安全管理工作不能直接看到效益, 造成一些企业领导对安全工作不够重视。思想上认识不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在安全工作的投入上也必然投入不足;在人员安排上, 往往将企业内部闲散人员安置在安全管理岗位上, 由于专业性不强, 很难将安全工作做到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必须提高安全生产的认识水平, 加大安全投入。要从根本上改善安全生产的条件, 就需要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 并加强劳动健康保护措施。其次, 引进和培养安全管理的专业人才, 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 充分调动安全人员的积极性。再次, 应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管理工作, 提高安全工作的质量水平。

(二)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保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矿长要对本矿的安全工作负总责, 再将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 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安全工作处处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局面, 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提高安全素质和作业水平

应保证从矿长-安全管理人员-普通员工都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矿长和企业安全工作人员要经过政府安监部门的培训和考核, 普通员工要经过企业内部的培训和考核, 新员工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才能上岗。特种作业人员、车辆驾驶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应结合本职岗位的业务学习, 这样在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的同时, 也提高了安全技能。应根据本矿安全生产实际, 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并组织人员进行演练, 提高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

(四) 合理设计与开采矿山,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露天矿山工程的设计是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技术基础。应加强地质勘探工作, 保证地质资料的准确有效。科学设计矿场位置, 合理确定台阶高度和平台宽度, 应按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要求确定安全的边坡角、台阶坡面角、最终边坡角等参数, 消除滑坡坍塌等危险因素。对爆破方案进行安全设计, 确定爆破安全距离。在开采作业时, 必须严格按照矿山安全设计的要求进行操作。此外, 还必须做到:1) 及时清理宕面浮石并合理控制岩堆高度, 防止高处坠落和滚石打击;高处作业必须佩戴安全带或绳;进入现场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严禁恶劣天气作业。2) 在开采宕面外侧设置截水沟, 台阶及宕面上设置排水沟, 排土场排土标高之上设置截水沟, 防止山洪流入排土场形成泥石流。3) 加强边坡失稳的控制措施, 如削坡减载、坡脚支撑;控制边坡爆破;人工加固边坡;先剥后采, 从上到下分台阶开采等;加强边坡稳定性监测等。4) 严格管理车辆, 禁止超载、人矿混装;危险路段设置安全标识;排土时严禁无人指挥卸料。5) 对机电设备要合理布局, 经常维护和检查。6) 对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区域采取适当通风措施及作业人员佩戴防护用具;尽量采取湿式作业, 防止粉尘飞扬。

三、结论

化学实验废水排放与环境安全 篇8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为改善我国的水环境, 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污水排放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3]等。为提高水质质量, 全国各类检验检测项目不断增加、标准日益提高, 各类实验室建设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各类实验室主要存在于各大高校、各类科研机构、检测中介机构以及企业的检验研究部门。虽然全国各大高校多在城市的边缘或往边缘区域迁移,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处于城市中心, 其下水管道通常与城市下水管道直接相通, 并无独立的化学废水处理装置, 这样的下水排放方式, 使得高校和科研机构实验室排放的废水, 会随着下水管道直接进入城市污水管网。如果对这类废水不做专门处理, 将对周边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安全隐患。所属企业的科研部门, 由于本身具有污水处理设施其实验室废水可得到处理。但对于多数高校、各级科研机构和检测中介机构而言, 通常没有独立的化学废水处理装置, 他们位置分散、污水中污染成分复杂、排放量不稳定且某些检测项目的废水还有高毒害性物质, 给废水的常规化集中处理带来一定难度。

2 实验室废水排放安全隐患分析

虽然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但人体需要的也仅仅是微量的三价铬而已, 正六价的铬具有很强的毒性。在《国际常见有毒化学品资料简明手册》介绍中, 铬在自然界主要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链来完成迁移。一旦铬富集到人体组织内, 其代谢周期长、被清除速度缓慢, 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环境综合实验》是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院环境科学系和环境工程系的核心课程, 其内容涵盖了水、气、声三大污染项目。每年都有8~10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在《环境综合实验》的所有项目中, 无论哪个专业化学需氧量是必做项目。在化学需氧量测定项目中, 采取的是国标方法-重铬酸钾法[4,5]进行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每完成一个化学需氧量测定项目, 至少需要做7个样。每个样需要加入0.4g硫酸汞、10mL重铬酸钾 (0.25mol/L) 、30mL硫酸。这样, 每完成一次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就会产生含有2.8g硫酸汞、70mL的重铬酸钾和210mL的硫酸溶液的废液;每个教学年度, 单完成化学需氧量一项教学任务, 就需要消耗硫酸汞168g、重铬酸钾4200mL、硫酸12600mL。单看氧化剂重铬酸钾的一种污染, 环保部对于电镀污染企业水污染排放控制要求是车间或生产设施废水排放口总铬限值1.0mg/L[6], 在化学需氧量测定教学过程中, 每完成一组COD的测定, 其废液中总铬浓度达5mg/L。如果再算上硫酸汞、硫酸, 以及其它实验项目, 每个教学年度将产生大量高危的实验废水, 如果这些废液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那对周边环境安全将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水处理中心具备对水、气、声三大污染的监测和治理能力, 具有各种成套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处理装置, 对于自身所产生的实验废水可以进行有效处理, 但多数实验室不具备这样的便利条件。这类废水的直接排放是一个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 实验室建设规模越大、数量越多其排放的废水水量就越多, 其对环境安全威胁就越严重。

3 化学实验室废水的成分分析

针对不同污染物组成的废水, 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度都不相同。化学实验室废水有别于其它污废水, 具有一定特殊性, 不但总量少而且产量不稳定, 有些个别实验废水还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 使对于它们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多数实验的实验项目较为繁杂, 从而使得实验室废水成分复杂, 如果不做好安全处置, 将直接威胁周边的环境安全。

通常可把实验室废水分为有机废水和无机废水两大类别。其中无机废水中主要包括多数一类污染物及其络合物、酸碱、氰化物、硫化物和其它无机离子等;有机废水除含少量一类污染物 (如烷基汞、苯并芘等) 外, 还含有机溶剂、有机酸、醚类、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酚类等。

依据实验室开展的项目, 分析清楚所产废水含有哪些成分, 才好制定对应的处理方案, 针对性的进行实验室废水的安全处置。本文对各种污染物质的具体处理方法不做详述。

4 化学实验室废水的安全处置

鉴于实验室废水的特殊性, 对于它的处理最好遵循:归类收集, 循环利用, 就地、及时处理[7]的原则。江华、刘德春[8,9]等研究显示, 实验室废水的治理和工业、居民生活污水不同, 很难用单一方法或某一种工艺来实现。

例如:含一类污染物的实验室废水, 由于其生化处理效果相对较差, 可以采取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重金属废水就可以用沉淀法去除。前文所提到的化学需氧量实验所产生的含铬废水中, 相对于三价铬而言六价铬有较强毒性, 处置时先用还原剂把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 再用沉淀剂将其以沉淀的形式从溶液中分离出去以达到废水处理的目的。

在实验室废水处理单元, 从处理技术层面讲不是主要的困难, 关于各种污废水治理方法的文章、书籍较为丰富。关键是对待实验室废水处理意识的淡薄和欠缺[10]。化学实验室废水难处理是相对于一些高校或科研机构不具备专业污水处理设施而言, 而且难处理不等于不能处理。无论何种实验室废水从技术上总有解决办法, 即便产生实验废水单位确实无法完成处理任务, 也可以将其分类收集后送至专业处理公司进行处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部分高校或科研机构不能意识到自身实验废水对周边环境安全的威胁。对于此类废水的处理, 出台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是必要的前提。国家环保总局曾发出通知, 要求自2005年1月1日起, 对科研、监测 (检测) 、试验等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按照污染源进行管理, 纳入环境监管范围[8], 这是好的开头。有了明确的法律法规, 在实验室废水的处置上就有法可依, 实验室废水处置工作才好依法开展, 实验室周边环境安全才有保障。

其次, 在具备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解决实验室废水处理的关键还要从环境安全管理入手, 加强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意识, 尤其是实验室废水安全排放的意识与责任, 建立独立、完善的实验室废水排放系统和废水处置制度。这才是解决实验室废水安全排放的根本。

5 结语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在“孵化”高科技的同时, 也带来了废水排放直接进入下水道的周边环境安全问题。安全重于一切, 鉴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国家环境及安全部门应尽快对实验室废水安全排放进行立法, 为排除这一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具有严重安全隐患的高危污染源解决法律依据。并尽快强制各级各类实验室制定实验室废水安全排放制度, 完善实验室废水完全处置措施, 为我们国家的环境改善添砖加瓦, 为人民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 21900-200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8.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CJ 343-2010.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10.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2.

[4]《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 11914-89.化学需氧量测定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989.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 8978-1996.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996.

[7]高强.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J].高等教育在线, 2009, 8 (2) :113~114.

[8]江华.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现状与研究进展[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5 (2) :29~31.

[9]刘德春, 杨定明, 钟国清.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技术, 2012, 17 (12) :102~103.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篇9

食品工程水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

食品工程车间废水排放量随时间变化较大, 且污染成分复杂, 主要包括各类废弃酸及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按照污染程度可以分为高浓度废水和低浓度废水。

高浓度废水

高浓度废水包括一般液态失效试剂 (废酸、废碱、废有机溶剂等) , 液态废弃产物或副产品 (样品分析残液、液体产品和副产品等) 。高浓度废水严禁稀释外排或直接倾倒, 可参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进行分类收集, 委托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可具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清运和处置。

高浓度废水和生物性废水污染物成分复杂, 浓度较高, 对外界环境污染严重, 且绝大多数属于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 使用特定的装置存储, 药品容器上应有标签, 所有标签均应写明药品的类别、名称、纯度等级、数量及购入日期, 标签应保持字迹清晰。确保药品容器的密封性。各类药品严禁混放。保证容器的完整, 防止出现散溢、渗出现象, 造成二次污染。

低浓度废水

低浓度废水包括器皿和产物的低浓度洗涤水, 一般的化学反应产物, 低毒低浓度的废试剂, 车间清洁卫生用水及冷却用水等。该部分废水尽管毒性较小, 但排放量较大、浓度较低, 应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内, 处理达标后再排入下水管网, 进入市政下水管网。

项目产生的少量低浓度废水经过综合处理方法处理后, 与生活污水一同排入化粪池后, 通过城市下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其污水排放浓度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生活污水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标准后后排入自然水体。

食品工程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

食品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产物、废弃物等。蛋糕制作、油炸土豆片、果蔬汁制作的产物可食用。剩余废弃物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属于危险废物。低浓度废水处理后产生一定量的污泥, 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食品工程的产生物一部分为可食用的食品, 一部分为危险废弃物。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储存和转运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危险废弃物的收集与储存

产生危险废弃物的车间应按照废弃物类别配备相应的收集容器, 容器不能有破损、盖子损坏或其他可能导致废弃物泄露的隐患。废弃物收集容器应粘贴危险废弃物标签, 明显标示其中的废弃物名称、主要成分与性质, 并保持清晰可见。

危险废弃物收集容器应严格投放在相应的收集容器中, 严禁将危险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装。

危险废弃物收集容器应存放在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的专门房间及室内特定区域, 要避免高温、日晒、雨淋, 远离火源及生活垃圾。存放危险废弃物的房间应张贴危险废弃物标志、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危险废物储存库房管理规定等。

不具相容性的废弃物应分别收集, 不相容废弃物的收集容器不可混贮。要根据产生的废弃物情况列出废弃物相容表或不相容表, 悬挂于明显处, 并公告周知。

向收集容器投放危险废弃物时应作好记录、如废弃物名称、主要成分、数量、性质, 以及产生废弃物的名称、投放时间、投放人姓名等信息。

应根据产生废弃物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收集注意事项, 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张贴于危险废弃物收集容器旁明显处。

危险废弃物的转运与处理

①及时向实训中心通报危险废弃物的收集情况, 以便及时收取转运;②在将危险废弃物交由实训中心转运处理时, 必须提供危险废弃物的名称、主要成分、性质及数量等信息, 并填写危险废弃物转移记录单, 办理签字手续;③生产单位负责将危险废弃物向学校相关部门转运, 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签约公司转移及处理危险废弃物。

结论

重金属污染与水稻食用安全探讨 篇10

1 水稻中重金属的来源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废水涌入河道,有的甚至是未经处理的污水,从而使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等污染物,经灌溉后污染土壤。我国利用污水灌溉农田面积为139.86万hm2,其中有30%的土壤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2]。

使用含有Pb、Hg、Cd和As等的农药和不合理施用化肥,都有可能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一般磷肥中含有较高的Cd、Hg、As和Zn等重金属,氮肥和钾肥中重金属含量较低,但氮肥中Pb的含量较高,过量施用将致使土壤中这些重金属含量偏高[2]。金属矿山的开采、冶炼过程中,重金属尾矿、冶炼废渣和矿渣随意堆放均可使重金属被酸溶出,含重金属离子的矿山酸性废水随着矿山排水和降雨进入水环境或直接进入土壤,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农田土壤[3]。

2 重金属对水稻生长过程的影响

水稻受重金属污染之后,其植株处于重金属胁迫环境中,将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根据逆境胁迫的有关理论,任何逆境都会使光合速率下降,同化物形成减少,叶绿体受伤,呼吸速率也发生变化,有关光合和呼吸的酶失活或变性,合成酶的作用下降,水解酶的作用增强,从而引起植物体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目前,重金属影响水稻生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元素[4],由于农田生态环境较为复杂,各种重金属间往往存在协同、拮抗、屏蔽和独立作用[5],致使重金属影响水稻生长的生理生化效应尤为复杂,其生态效应受多元素的组合、相对浓度及比例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重金属复合污染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前沿问题。

3 水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3.1 水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的特点

生长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的植物,其体内必然会发生重金属累积。水稻各器官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各器官之间的重金属含量也具有密切的关系。土壤中Cd、Pb、Hg和Cr等重金属或As等类金属元素,可通过水稻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并输送到各个器官组织中进行再分配。水稻植株各器官重金属含量分布规律为根>茎叶>籽粒[6]。此外,水稻籽粒对重金属的吸收特点因其元素不同而差异较大,重金属元素被水稻糙米吸收的程度大小依次为:As

3.2 影响水稻吸收重金属的因素

(1)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一定量的重金属投入土壤后,土壤质地越粘重,重金属持留量越大。一般土壤中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吸附重金属的能力越强。据报道,用含Cr3+溶液处理的冲积土,处理浓度为300 mg/kg条件下,水稻开始减产,而用10 g/kg火山灰土处理的水稻,其产量几乎未受影响

(2)土壤p H值。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土壤中重金属离子Cd2+、Co2+、Ni2+、Cu2+、Pb2+的溶解度与土壤溶液中p H值的高低关系极大。土壤p H值愈低,其溶解度愈大,活性愈高。类金属As的情况则不同,由于其主要呈阴离子态存在,在较低p H值范围内,H2As O4-、H2As O2-等能被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铁等迅速吸附。随着p H值增加,吸附剂表面负电荷增高,促使As-向溶液中解吸。

(3)土壤Eh值。土壤在还原状态下,重金属可形成难溶化合物,使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减少,从而抑制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旱田条件下小麦、大豆吸收重金属的含量比水稻多。当土壤Eh值升高时,重金属的活性也增加,有利于水稻吸收重金属,且Eh值与糙米重金属含量呈正相关。但As例外,当Eh值低到一定程度时,变价元素As可以亚砷酸盐形态存在,亚砷酸盐的毒性和可溶性比砷酸盐大得多,且易被作物吸收。水稻土由于长期淹水使Eh电位降低,有利于亚砷酸盐的存在,从而使水田与旱地土壤中As的临界含量有很大差别。由此可见,采取灌溉措施来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可以减少水稻对重金属的累积。

(4)土壤中污染物类型。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不同,对水稻的毒害程度不同,植株体内重金属含量也有明显差别。就不同砷化物对水稻产量的毒性而言,其顺序是:三氧化二砷≥砷酸钙>砷酸铁>砷酸钠>砷酸铝。由此可见,砷酸盐在酸性土壤中以钙盐的毒性最大。

(5)化学添加剂。通过向土壤中添加调控物质来改变重金属的化学活性,可以抑制水稻对重金属的吸收。研究发现用炼铁水淬渣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硅肥,能够抑制水稻对镉的吸收,且糙米镉含量相对下降92%以上,稻草镉含量下降94%以上[7]。

4 水稻对重金属的抗性

4.1 水稻品种的抗性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水稻品种及同一品种的不同器官,由于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不同,吸收重金属的生理生化机制各异,故其重金属元素的累积量差异较大。已有研究表明杂交晚稻比常规稻对Pb、Cd的富集能力强[8];类似的结果也被验证,认为高产品种重金属含量高,低产品种重金属含量低,由此给高产品种的育种提出了很大的挑战[9]。

4.2 水稻体内的抗性

重金属在水稻植株内的分布规律是在新陈代谢旺盛的器官累积量较大,而在营养贮藏器官中累积量小,重金属在水稻不同形态器官中含量顺序是:根部>根茎部>主茎>穗>籽实>叶部。因此,虽然秸秆还田可以培肥改土,节水保墒,提高产量,但是也给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带来了困难。目前,对水稻中重金属分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引起根、茎、叶及籽实中重金属含量的明显差异的生理生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 展望

稻米是我国人民主要的粮食之一,全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大米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水稻生产慢慢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这就对水稻安全生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稻米重金属的污染,不仅降低了其品质和安全性,而且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水平和稻米的销售。因此,准确测定水稻根、茎、叶及籽实中重金属的含量,研究其在水稻各品种、各器官的分布规律及结合形态,寻找减少或消除籽实中重金属的物理、化学的方法,为无公害稻米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摘要:重金属在水稻的根、茎、叶以及籽粒中大量积累,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及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及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该文从重金属对水稻植株和人体的危害、水稻吸收重金属的影响因素,以及水稻对重金属抗性等方面,介绍水稻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控制水稻重金属污染提出建议。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水稻,食用安全

参考文献

[1]程旺大,姚海根,张国平,等.镉胁迫对水稻生长和营养代谢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3):528-537.

[2]CHEN H M,ZHENG C R,TU C,et al.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s inChina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J].Ambio,1999,28(2):130-134.

[3]JUNG M C.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Soils and Waters in andAround the Imcheon Au-Ag mine,Korea[J].Applied Geochemistry,2001,16(11-12):1369-1375.

[4]庞金华.重金属和油处理对根系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1994,13(1):23-25,33.

[5]王新,梁仁禄.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物交互作用及生态效应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0,19(4):38-42.

[6]莫争,王春霞.重金属Cu,Pb,Zn,Cr,Cd在水稻植株中的富集和分布[J].环境化学,2002,21(2):110-111.

[7]蔡德龙,陈常友,小林均.硅肥对水稻镉吸收影响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4):69-71.

[8]王凯荣,龚惠群.两种基因型水稻对环境镉吸收与再分配差异性比较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6,15(4):145-149,17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通风与空调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内容有哪些? 下一篇: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