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 心理 训练 体育 教学

1 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训练, 主要是指在体育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品质训练。

1.1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也可能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日后从事的各自职业中常见的问题。体育教师如能运用心理训练手段, 训练学生的应急心理水平, 培养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 不仅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各种应付紧急状态的心理素质, 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对未来从事的各种专业工作打下一定的心理基础。

1.2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 它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技能信息, 以身体运动形式显现出来。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 对学生来说, 无论是专项运动技术的学习, 还是一般身体素质训练, 不单是对身体机能的训练, 也是对心理机能的训练, 是智力和体力活动相结合的过程, 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教师注意运用心理训练手段, 改变学生的不利心理状态,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将有助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改进, 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控制心理活动水平, 协调身心力量

体育教学中, 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基础, 而且还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和适宜的心理活动水平, 也就是要保持一定的身心力量平衡。只有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心理训练, 培养学生的最佳心理品质和调整学生适宜的心理状态, 才能使学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的发展水平一致, 维持身心力量的协调性, 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

总之,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不仅能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而且能培养学生适应各种应急状态的心理, 以适应体育教学以及日后从事各自职业的需要。

2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几种方法

2.1 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术不仅需要体力, 而且需要肌肉的感觉能力、思维和记忆等等, 也就是说需要学生有充足的体力和脑力基础。

如果学生长时间反复练习后感觉到力量不足或精力不够, 教师可以暂停练习, 采用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方法。这样做表面上看, 似乎时间延长, 但由于学生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 技术动作完成质量会大大提高;练习次数虽然减少, 但同样可以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如果单纯要求学生做大量重复性练习, 采用生硬的限额练习法, 结果不仅消耗了学生的体力、精力, 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而且还容易发生各种事故。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变化的状况, 用恢复训练手段进行调整, 使学生身体和心理得以较好的恢复。

2.2 回忆运动技术的心理训练

回忆运动技术的心理训练, 主要是指在体育教学中, 使学生有意识地, 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动作表象, 并配合适当的语言暗示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 是智力与体力活动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活动对运动技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有些技术动作不能正确形成, 往往不是由于肌肉动作本身的原因, 而是由于大脑的智力活动水平不够, 缺乏准确掌握技术动作的心理基础。在这种情况下, 不能单靠肌肉的重复练习, 应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回忆运动技术的表象心理训练, 是实现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加强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可在实际练习过程的前后或间隙, 组织学生回忆运动技术, 并配合适当的语言暗示, 用言语“表述”或内部言语“默念”方法唤起表象, 使学生从中掌握动作要领, 形成正确的肌肉感觉, 知觉和表象, 然后再用这些形象支配自己的肌肉活动。这样会大大提高表象的清晰度, 并加速动作的形成和巩固。

2.3 增强信心的心理训练

信心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和教学比赛, 调节自身潜在力量的心理基础。它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内部力量, 来源于教师的正确心理训练。树立学生的信心, 是体育教学中心理训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体育学习有信心, 就可以充分调动自己身体和技术的有利因素, 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

体育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心, 一般可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对学生进行启发, 通过用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言语分析来建立学生的信心。体育教师在用言语说服时, 要做得恰当, 有针对性, 权威性, 论据充分, 符合实际, 使学生对体育课有正确的态度, 否则其效果将受到限制

二是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通过诱导学生自我回忆的心理训练手段, 让学生回忆自己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最佳情景, 回忆自己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有利因素, 正确估计自我的运动能力和水平, 从自身找到优势和力量, 学生的信心才会从内部激发出来。自我回忆的心理训练, 对于树立学生体育运动信心是很重要的手段。如能在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它, 将会为教师进行思想教育, 组织教学提供有效帮助, 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

2.4 消除紧张的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有两种情况容易引起学生紧张情绪:一种是运动技术本身比较复杂或具有一定的危险;另一种情况是各种形式的考核和教学比赛, 学生要独立地完成动作, 并要成绩、争输赢。体育教师应了解这些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来对学生进行消除紧张的心理训练。

对于初学某一高难运动技术的学生来说, 有些紧张情绪是由运动技术动作引起的, 带有情景性质。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述动作失误的情况和怎样不会发生事故等等话题, 而应采用转移注意的心理训练, 可通过体育教师优美轻松的示范, 把学生的注意视线从危险情景中移开,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并有跃跃欲试的动机, 这对胆小的学生可建立起良好的心理背景, 减少胆怯心理的程度。此外让一个胆大、动作有把握的学生去做示范, 同样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视线从危险情景移开, 再加上保护性的帮助, 学生的紧张情绪就会逐步消除。

在体育教学中, 采用教学比赛训练学生的技术和战术能力时, 也应有意识地安排情绪训练的要求和内容, 使学生情绪放松下来, 并在不同的比赛环境面前锻炼自己的情绪适应能力。

3 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 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需要用心理手段去解决。如果单纯从技术或身体素质方面找原因,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 往往是事倍功半, 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失去信心和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在心理方面所出现的具体问题而采取相适应的心理训练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以及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几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心理训练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心理学在基层中队工作中的几点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