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庸研究有感(通用3篇)
篇1:学习金庸研究有感
读金庸小说有感
还记得接触的第一本金庸小说我记得是《血溅迷宫图》当时不知是谁写的,且只是短篇,没想到读下去一发不可收拾,毫无间隙的读完了,随后就没读过他的小说,直到后来高三时读了《笑傲江湖》以后,渐渐迷上了他的小说。后来也就知道原来我读的第一本叫作《白马啸西风》,且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个“白”字而已。随后又读了“倚”、“连”、“书”直到我现我读完了金庸的十四部小说且加上一本《越女剑》,有的还读了几遍,我是个不喜欢重复的人,但回想起那个情节之时却不免要回头多看几眼,深究其原因,甚至是心理变化,却甚是精彩。
后来读的次数多了,有时就会不知不觉中融入小说之中,当然这就不免有些许感触,为的那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而扼腕叹息,或为那百折回肠的情节而赞叹,也为那书中所传颂的精神产生共鸣,现例举几例希望可以共勉一二!
天龙八部这本书可谓集金庸小说之大成,其势甚宏,主人公萧峰可说是近乎完美的天神般人物,但对于其死每次读来都不尽扼腕叹息!英雄终究不是神,终有英雄的悲剧,萧峰虽为大宋所容,但不却不为本族所容更不为自己良心所容,那一刀终究还是下去了,何其豪迈,便是英雄,生,轰轰烈烈,死,亦当为鬼雄!是男儿也复有柔情,或许这一刀切去了兄弟,切去了众位豪杰,确把阿朱拉的近了,只不免塞上牛羊空许约,看不到羊边马儿走,幽幽水边流,美人英雄离去,空怅惘!
从这里我读懂了何为兄弟之义,又何为舍己而救万民于水火的菩萨心肠。连城诀虽为金庸的中篇小说,却不失为精品。主人公狄云朴素憨厚的性格令人过目不忘,然拜金者那种为夺财宝而透露出阴险奸诈残忍又使人观之胆寒,有为了财宝把女儿活活憋死在棺材里凌退思,有为了财宝不惜牺牲女儿终生幸福的戚长发,更有为了偷生而食结义兄长尸体的,其行为何其卑劣,其用心何其恨毒,其手法又何其老辣,但最后还不是一个个弄得不得好死,得到的却是有毒的金钱!细想来,却不禁痴痴一笑,一生之中要那么多钱“干嘛,又何必提心吊胆费尽心机去赚那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金钱!
从这里我读懂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生性豁达,放荡不羁,豪气干云,嗜酒如命,此何者也,令狐冲也!令狐冲是天生的隐士,一生之中只觉得能娶到小师妹就很幸福,可事与愿违,他有很多常人的悲哀,林平之横刀夺爱,师父师娘猜忌,内力尽失,却不得以酒消愁,愁断肠,用此种方法来作贱自己,此作法更接近于常人,所以令狐冲深得读者喜爱。他或许有点像张无忌有时会顺从自己的命运,但却比他强的多,豁达的他不曾为小事萦怀,于一正一邪之间傲然独立,此才是真性情男儿!
从这里我读懂了“拿得起,放得下,才男儿真本色也”。
当一十六弹指一挥间轻轻走过,一个大侠带着一颗几许幽怨,几许期盼的心和一只不知活了多少岁的巨雕在南海之畔苦苦等待,去等着那飘逸洒脱的仙子,而当等来的是一场空时,心口像锤击一样,去绝情谷吗?只能空想倩影,去找吧,去追日落吧只盼这落日不要落下,不要把这仅有的希望带走,然而终究还是落了,如同心的落幕无声无息却已经死去,惟有一跳以殉那纯洁的仙子,就是这跳看到了爱的真诚,看到了重逢的希望,杨过这位孤傲的侠者,痴情一片,惟别而已,黯然销魂,侠之风流唯君尔!
从这里我读懂了什么叫从一而终的爱情。随着读书的深入,我开始读他的一些评论本,以及各位大家对其中人物的剖析,原来发现这不仅是一种娱乐,或许还称不上是玩物丧志吧。从我而言我对金庸小说不敢妄下断言,不免贻笑大方。但其情节之精,构思之巧,语言之美,是其他小说家不可同日而语的。虽说有金(金庸)古(古龙)柳(柳残生),却说柳残生吧名字都不大响亮又怎见其小说高明之处;读古龙之书却有一种紧促之感,因为古龙惯用短句有气势,究其文化底蕴,气势之大却不免稍逊一筹;且说梁羽生吧,其小说可谓虎头蛇尾,往往看了前章就会知道后章,他的小说在我看来只能是散文化的语言很优美,却很空洞。
且金庸小说惯用历史为载体,往往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其文章总是处处弥漫着浓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再者其小说人物形形色色,读其书,似走进一个个精神世界,总有一个人物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印证。从这里我们读的不仅仅是小说的情节,感受的也不仅仅是其文化底蕴的深厚,更多的是我们能从主人公身上吸取的那种遇困难越挫越勇,正直,知足常乐的品质,小说人物可以死,但其精神却是永存!
篇2:学习金庸研究有感
如何理解金庸小说中处于“边缘的边缘”的女性, 对于我们重构文学史和重新解读金庸,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 现将2006年到2010年五年间, 对于金庸小说文本的女性形象解读, 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作了以下分类:
一、传统女性形象
这一类的研究者用女性主义理论解读文本, 以女性受压迫, 失去“话语”为范本, 重读金庸的小说文本。即使研究视域相同, 选取角度也各有不同:有认为金庸作为男性, 对人物的塑造, 其女性观是传统的传承:王惟、池丽君从女性侠客的三种江湖游历模式总结出所谓的“幸福”、“失贞”、“封禁”, 都是男权中心话语对女性的陷制, 女性是金庸塑造的“江湖世界”中的“一群异质异在的江湖客”、“一种‘次男侠’”、“一群有阉割焦虑的男侠”。两位作者认为金庸的创作观应和了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的, “菲勒斯作为君临一切的化身, 把女性贬为一个他者”【1】的观点。索艳丽以《飞狐外传》的程灵素为爱 (胡斐) 殉情为例, 叙述金庸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完美的、让男性由衷感慨, 也希望得到的“为爱而爱”、“只为男性而活”的女性形象。【2】陶群从男性对女性的容貌期待、男性与女性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 以及情感构架方面论证了金庸小说的男性话语特征, 认为金庸在创造众多女性形象时, 还没有走出传统男性叙事烙印。女性在其笔下不过是突显其“第二性”及作为成功男性的附庸品而已, 缺少了女性最为宝贵的自我及作为一个人的自我认证。【3】张艺将金庸笔下女性分为三类:武林女性精英、江湖女教及女性奇侠。并从女性哥特式批评的视角着重解读了金庸武侠文本中女性奇侠的宿命, 结论是女性奇侠们始终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 女侠们被边缘化, 被贬至为一个“他者”的地位, 甚至难逃被封禁的命运, 而背后昭示的是性政治及话语与权力关系。【4】仲浩群在《用生命为爱做注》一文中认为阿朱以死化解了萧峰内心的仇怨, 换回了萧峰的理智。【5】从中也可以看出研究者认为金庸将阿朱塑造为专事服侍男性的传统女性形象。昝馨认为金庸虽在小说作品塑造一系列在文化、历史层面上具有积极意义的、反传统的女性形象, 但这些形象不过是依从男性视野及角度对女性的审美期待而臆造出的不真实的、没有女性个体生命的女性形象。如, 天使型理想女性黄蓉等人, 不过是从反抗“父权”到回归“夫权”的传统女性的生命循环。【6】孙翔以金庸创作《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鹿鼎记》4部小说的时间先后顺序, 梳理出由香香公主→小龙女→王语嫣→阿珂四位“美得超凡脱俗, 令众多女性望尘莫及”的女性形象。从外貌、性格、爱情结局等方面, 讲述这些女性由“神”嬗变为人的过程, 也暗合了金庸对女性的认识:从“神坛上”走下, 贴近有血有肉的“人”的思想进程。但这些女性依然摆脱不了男性的观照, 依然是以男性的角度来刻画。【7】熊婕通过描述金庸因对传统男性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而塑造出一批不受男人所爱的“女强人”或“美丽超然”而又怀有“处女情结”和“从一而终”贞洁感的、有着传统女性依附男性观念的女性形象, 以此证明金庸小说言情话语中体现其受传统男权思想是多方面的, 尽管力求突破, 却依然感受到金庸对于传统男权文化的无意识认同和有意识张扬。【8】熊箭选取、分析程灵素、郭襄、李莫愁三位想爱却不得的女性以及想爱却爱得挫折的小龙女四位女性形象, 表明了金庸笔下的女性埋首于“生命的最高目的——男人也许有很多, 但女人只为爱情”的宿命观。也暗示出金庸的女性观是传统观念下的产物。【9】也有以人物的服饰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 王维燕通过分析白色衣裳在《神雕侠侣》小龙女的出场所占80%的比重, 认为“白衣”与女性形象的纯洁密切相关, 它指涉着女性从肉体到精神的无暇, 代表了金庸性别乌托邦世界对女性纯洁的渴望与守护。“白衣”既承载着小龙女的无暇又折射出金庸女性理想的一种“意象”。由此可看出金庸的女性观依然没有脱离传统女性观的樊篱。【10】
李冲芝、朱琳则从文本入手, 分析在《神雕侠侣》中, “金庸是站在男权话语的立场之上来塑造小龙女及众多痴情女子的。”【11】李曼曼则通过分析梅超风作为“父权制下的女性恶魔形象”及“言语的沉默”两方面, 表明“梅超风在文本中的沉默与空白是社会压迫的结果, 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以此来表明金庸刻画梅超风此形象时, 依然是深受沉痛男性观念所禁锢的。【12】
更有文本间的比较研究的, 仲浩群从气质特点、情感波澜、修行之路、精神信念方面, 比较分析了金庸《笑傲江湖》的仪琳与曹雪芹《红楼梦》的妙玉两个尼姑身上的不同, 认为从曹雪芹到金庸, 虽然时代进步了, 而金庸的女性观, 还是没能突破男性话语权的思想禁锢。【13】黎明、江智利两位作者, 通过跨文化文本的对比分析, 将美国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爱米莉与金庸《神雕侠侣》的李莫愁、《倚天屠龙记》的周芷若三者进行比较, 得出三位女性的心理变异, 是“情欲对人性的扭曲”所造成。是女性无法在传统观念压迫中, 得到人性的舒张而造成的。【14】
上述作者都是通过分析文本的女性形象, 来探究或评判金庸所持女性观念的落后性, 虽观点不乏新奇, 但视角单一。
二、现代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金庸的小说文本, 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其创作的女性形象已突破了传统女性观的束缚, 有着现代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身影。张军通过对周芷若的人物表象特征及其深层原因的分析, 认为金庸在创作该人物时, 无意识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 敢爱敢恨, 活出自我, 从而区别于其他以男性为中心, 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形象。【15】陈平认为金庸小说中刻画的女性一反阳刚武侠小说里依附于男主角的传统, 个性鲜明, 而且金庸从情欲的角度出发, 写出看一系列“情生痴, 痴生妄, 妄生怨, 怨生毒”的女性形象。【16】以上的研究者都是从人物的塑造, 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入手分析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
周卫京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艺理论和话语知识权力理论, 从小说的反男权中心的故事程式、倾向女性主义的话语权力和人道主义女性美学之构想三方面对《射雕英雄传》做女性主义解读, 认为该小说的成功, 在于金庸超前的女性主义创作意识和由此而产生的人道主义女性美学。【17】
还有通过同文化文本及跨文化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 黄梅、贾瑞华通过将“孤标傲世的林黛玉”、“稳重端方的薛宝钗”、“英豪阔大的史湘云”、“艳冠群芳的薛宝琴”、“阴险毒辣的王熙凤”分别与金庸笔下“兰心慧质的妖女们”、“温柔敦厚的女子们”、“娇憨活泼的女子们”、“美若天仙的女子们”、“蛇蝎女子们”作一一比较, 认为金庸笔下刻画的女性形象都或多或少脱胎于《红楼梦》, 金庸的女性观比曹雪芹要更进一步。【18】刘舒琳、吴红霞两位作者通过分析福克纳《给爱米莉的玫瑰》里的爱米莉与金庸《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的悲剧命运、成因的相似性及其反抗方式的局限性, 表明福克纳与金庸都想通过作品探索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女性悲剧的原因, 对违反人性的社会 (父权制社会) 、文化力量 (父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 进行了批判, 反映了两位作家的人道女性主义思想。【19】
这些研究者认为金庸文本的女性是突破了社会或家庭等重重困扰, 从而成为独立个体的女性形象, 文中也极力赞扬了金庸的进步的女性观, 但与“传统女性形象”分析对比, “现代女性形象”分析不过是从一个“绝对化”走向了另一个“绝对化”, 视角依然单一, 人物分析不够丰满。
三、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女性形象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金庸虽然接受了新的文化熏陶, 但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千百年来男性中心话语权的盛行, 使得金庸骨子里既想突破传统对女性的压制, 潜意识中却无法摆脱男权中心论的束缚, 而由此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是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胡丹从金庸小说女性形象塑造进行分析, 表明其笔下的女性已从传统的菲勒斯二元对立中“跳出传统女性形象刻画的樊篱”, 拥有独立的人格, 不依附男性, 从而构成女性特有的主体性。同时也指出金庸小说对女性的成长描写是忽略的, “很多女性的性格武艺从小说开始到终结都是相似的。”而且小说“当中的某些女性主人公略显苍白, 性格始终起伏不大”, 又陷入传统女性塑造的制式化。【20】王蕾总结金庸小说女性的四个共性:容貌美、各怀绝技、为爱而生、具有现代女性的意识。恋爱失败后, 伤害的是自己和她的同类 (绝不会是男性) , 又回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圈囿中, 因而金庸的女性观是进步与传统的交融。【21】黄艳燕认为金庸笔下的包惜弱是个悲剧性人物。她不辨善恶的善良是其为人妻、为人母失败的根源, “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的压抑借着金庸武侠话语得以解构, 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传统妇女观的批判。”而她的自杀是作者潜意识中受传统妇女贞洁观念影响而导致。【22】
宋瑛娜从现代女性观与传统女性观两大方面总结出“金庸小说中的女性世界所反映出来的女性观念, 一方面是对传统男权中心意识的反叛和解构, 对现代女性观的追求和思索:一方面又是对传统的因袭, 有意无意地阐释男权中心意识。更深入说, 这体现了金庸一种无法超越的传统心理和人文意识, 因此金庸的女性观念既不是女权主义的, 也不是男权传统的, 他似乎在二者之间走意见终结道路。”【23】
刘鹏艳以文本的表层叙事和深层话语结构分析李莫愁人格的生态标本, 得出金庸笔下的江湖女性是挣扎在20世纪转型期中被“自由”和“无奈”双重包裹住的女性:既对男性有依附, 又有现代女性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24】
以“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 对金庸的小说文本进行研究, 不仅能避免如同“传统女性形象”和“现代女性形象”的单一性和排他性, 整合了研究的视野, 也开掘了新的研究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 以上的这些论文都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切入金庸的文本阅读, 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点切入研究, 有从文本的人物, 有从文本本身等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学者通过跨文化的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 比较文本中塑造的人物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还有学者通过人物出场时所穿着的服饰, 研究金庸在文本描写的服饰对于人物性格的关联等等, 这些都开拓了“金学”的研究领域。不足之处在于:很多学者对于金庸文本的女性形象的研究都很片面、单一, 都是从人物的表现来论证金庸的女性观念传统与否, 从而忽略了人都是发展进步的这一观念, 既然金庸的民族观能从一开始的《书剑恩仇录》“唯汉族”到《鹿鼎记》的“全族论”的转变, 其女性观念会没有任何的变化?这变化与否都是一个新的还没有人涉及过的论题。还有一些女性形象研究呈现空白点, 如, 黄蓉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的转变是从突破“父权”回归“夫权”, 其中蕴含了作者金庸的女性观念的变化等等, 都还是研究的空白。由此可见, “金学”的研究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者挖掘和开发, 探究“金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人文等女性资源, 是后来研究者的重中之重。
摘要:随着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再次兴起, 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作者通过阅读近五年来金庸小说女性形象研究文献, 把近年来金庸小说女性形象研究分为三类, 即传统女性形象;现代女性形象;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女性形象等, 并对上述形象的分析做出相关评述。
篇3:向金庸学习人生智慧
有人曾倡议道:“电视和武侠小说中有很多打斗场面,会给儿童和分辨能力低的成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应该限制。”对此,金庸的看法如下:“以前有人攻击武侠小说,认为小孩看了会模仿,也上山学道去了。我想这个责任不应该由武侠小说来负,一把菜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我写小说时,只想到小说的读者,在小说中描述的事在电视中不一定可以演,因为看小说的人至少有阅读的能力,受过一定的教育。如果电视对观众有坏影响,应该由电视负责。因为电视编剧应该考虑到观众中有一部分是没有分辨能力的,打斗该适可而止。”
幸亏是名誉教授
一次,金庸应邀到北京大学演讲。一开始,他就对同学们说:“我刚从绍兴过来。在绍兴的兰亭,那里的人让我写字。我说,这可不行,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字的地方,我怎么能写?而他们不干,非要我写。于是我就写了一行‘班门弄斧,兰亭挥毫’。今天,北大又让我在此讲学,又是一种怎敢当的心情,于是我又写了一行‘草堂赋诗,北大讲学’。我是搞新闻出身的,做新闻的是杂家,跟专攻一学的教授不同。如果让我做正式教授的话,我是完全没有资格的。幸亏我当的是你们的名誉教授。”
没有方向感的老头儿
2005年10月1日,金庸和太太一起离开香港,飞赴英国,开始了剑桥大学的读博计划。为了方便学习、生活,金庸夫妇租了一套住房。与金庸在香港的住所相比,他在剑桥的住所显得十分简陋。有趣的是,金庸和太太商量,请了一位意大利厨师解决一日三餐,因此他们能吃到意大利式的“中国菜”。此外,金庸在剑桥的导师每周都会骑着自行车来家里看望他,为他“开小灶”。而在剑桥上学的“金迷”也为他开了欢迎会。
金庸每天斜挎着一个书包,书包中装着当天上课要用的书和资料。遇到有“金迷”上前请求签名,他每次都婉言拒绝,并补充一句:“我在散步或者在喝咖啡时,可以给你们签名。”
刚到剑桥那阵,金庸上下学还曾骑过自行车,不过不久就不骑了,因为金太太担心校园里穿梭的汽车很容易把他撞倒。后来,金庸便改为开汽车,没开几次也放弃了。金庸说自己是个没有方向感的老头儿,认不清路。最终他解决上下学的办法是每天打出租车。
女儿出嫁没办法
一次,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金庸时问道:“听说,你把报业看作自己的儿女,现在你把他们卖了,这是不是等于卖了自己的儿女呢?”这是一个两难问题,无论回答是与不是,都是极不妥当的。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金庸从从容容答道:“不是卖儿女,是女儿出嫁了。女儿要出嫁,这是没办法的事。”
谦谦君子语亦谦
王朔的《我看金庸》一文是一篇对金庸小说猛烈攻击的文章,但金庸对此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竭力争辩,更没有反唇相讥,他只是心平气和地说:“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四大俗’之称,闻之深感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了。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待一段的时候,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相识。”
不指责对方言过其实,反承认自己“才力有限”;不责怪对方用语刻薄,反称赞对方“笔下留情”,且向对方伸出热情之手,希望与对方交朋友。在这里,金庸不仅做到了以诚待人,也做到了以礼待人,更做到了以心暖人。金庸此番话犹如播种分币却收获了大额钞票——王朔闻听此言大受感动,坦言:“比起金庸来,确让我惭愧。”
不动声色也能雷倒人
金庸有金庸式的幽默,他平时不动声色的谈吐往往会令人忍俊不禁。金庸喜欢驾车,更喜欢驾跑车。曾有人问他:“你驾跑车超不超车?”金庸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闻者无不绝倒。金庸自称“从未醉过”,很多人以为他酒量过人,而实际情形是他很少喝酒,或喝得很少,那就当然不会醉。他曾对一个女孩说:“你的美丽增长率最高。”女孩听后大喜,沉吟片刻忽然醒悟,原来金庸是暗指她小时候长得难看。
另一种研究学问的方式
曾有人问金庸在剑桥大学读到了什么好书,金庸表示,读到好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了英国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研究学问的方式。“中国人写文章大致有个方向,高屋建瓴地写;英国教授则要求,写文章每一句话都要有根据,要拿出证据,否则不成立。做学术必须有根有据。”
金庸透露:“我在剑桥是用英文写论文,我自己也想把英文学好一点。”他曾幽默地向香港某媒体表示:“对于我来说,英文当然没有中文容易写,我写的英文属于‘老实’类型。”
金庸做过学生、报人、小说家、教授,在所有的经历中,他自感乐趣最大的角色还是学生——“学生没有太多责任,和老师讨论讨论很不错。”
同样的要求,不同的拒绝
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女作家林燕妮、亦舒分别给金庸主编的《明报》写专栏,每日一篇,很辛苦。转眼过了一年,到续约的时候,林燕妮跑到金庸那要求涨稿酬,金庸不同意,一本正经地对她说:“你那么爱花钱,给你再多也全花光,不给!”过了几天,亦舒也跑过去要求涨稿费,金庸还是不同意,也是一口回绝:“你那么节俭,给你再多你也舍不得花,不给!”
难以改变就坦然接受
金庸认为,生活中有很多负面的事,常常不是人的能力可改变的。既然难以改变,就坦然接受,并且多往好处想,就愉快多了。比如,他的作品被大量盗版,他反而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盗版书,我的书不会有那么多的读者。”
傲骨铮铮真汉子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是金庸最喜爱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处世原则。但他一贯提倡的宽容并非无原则的忍让,他认为得饶人处且饶人,该较真时也得较真。比如对王朔,他也说了这样一番话:“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我既然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一方面,金庸旁敲侧击暗示对方所读《天龙八部》为盗版书,既然是盗版书,文字的错讹、内容的散乱在所难免,王朔以此断定作者文字水平不高也就有失公道;另一方面,金庸巧做对比,暗示和广大读者对自己作品发自肺腑的盛赞相比,王朔的几句尖酸之语实在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金庸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也是傲骨嶙峋的铮铮汉子。他20世纪80年代因起草“基本法”受到民主派的批评,说他有当特区行政长官的野心,对此金庸公开予以反驳,他说:“当行政首长有什么好?金庸的名和利相信都不会差过港督。今日全世界知道金庸的,会多过知道不论哪一位港督的呢!一百年之后,恐怕相差更远吧!”
一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既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高度自信,也道出了他淡泊仕途的人生情怀。
相关文章:
金庸名言02-09
金庸成功名言02-09
浅谈金庸小说的爱情描写02-09
金庸十大绝世武功02-09
关于金庸小说的毕业论文题目02-09
金庸作品十大高手排行02-09
金庸小说中的环境描写02-09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02-09
如何创新工作的思路02-09
银行资产管理部经理竞聘的演讲稿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