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与夜曲

关键词: 烙印 浪漫主义 夜曲 乐派

浪漫与夜曲(精选五篇)

浪漫与夜曲 篇1

关键词:浪漫主义,肖邦,夜曲

Romantic——在中文里译为 : 浪漫。浪漫是每个人都想要拥有的东西, 可它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有些人苦苦的追求了一辈子也难以迄及, 而有些人与生俱来的就具有浪漫这样一种特质, 惹得人好生羡慕。肖邦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既羡慕又钦佩的, 天生就具有浪漫气质的人。实际上, 浪漫主义艺术是源自于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 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程式化的限制, 强烈地张扬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 偏向于用具有自己个性的语言来表达对于不同事物的情感和想法。由于音乐是最具有可塑性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它成为浪漫主义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方的浪漫主义音乐贯穿了整个19世纪并延续到了20世纪初期, 总的看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风格上来看, 每部作品的风格都各不相同, 烙有作曲家独特的个性, 且对于主观情感的表达极度推崇, 因此使得作品的辨识度提高了。其次, 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对于本民族音乐的热爱超过任何一个时期, 在他们的作品中随处可嗅到浓烈的民族气息。在创作体裁上, 这一时期的作品突破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固定死板的模式限制, 作品中的旋律也被解放出来, 乐句变得灵活自由, 不再是从前严格的对称模式了, 这样一来, 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也就增色不少。顺应这些变化, 诞生了许多结构变化多样的新型体裁作品, 例如:交响诗。此外, 由于作曲家们喜好凸显、张扬自己的个性, 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因此在创作中大量的使用不协和和旋和一些远关系转调, 且作品在速度、力度上的变化十分地强烈, 对比明显。作品的曲式结构也呈现出自由多变的一面, 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严格的极富逻辑性模式

浪漫主义时期孕育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家, 由于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 性格迥异的音乐家们喜欢将自己的个性注入到音乐创作中, 音乐的模式也完全根据自己的性情而定, 这样便催生了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 此外, 音乐家们常会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裁来进行创作。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众多音乐家中, 唯一一名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和演奏家, 他的音乐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细腻、模式多样化。在肖邦众多的创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夜曲, 婉转流畅的旋律, 柔软细腻的情感, 富于色彩变化的和声织体, 使得其作品具有无人能及的深刻内涵, 以及它所表达的深邃情感是其他乐器无法迄及的。这些因素造就了肖邦“钢琴诗人”的气质。肖邦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四岁的他就已展露出超乎常人的音乐天分, 进行作曲, 开启了他早期的音乐创作, 后来就读于华沙音乐学院进行深造。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 肖邦从小就深受古典主义音乐教育的熏陶, 具有深厚扎实的古典音乐功底, 对于各种钢琴体裁都烂熟于心, 出于对钢琴音乐的热爱, 肖邦潜心钻研, 进行不断地创新, 将夜曲、练习曲、前奏曲、波罗乃兹等体裁进行改良、革新, 提升了它们的情感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 他毅然决然的只身一人前往巴黎闯荡, 直到他病逝。对于肖邦而言, 在那段艰难而漫长的求学期间, 并非只有痛苦, 与柏辽兹、李斯特、梅耶贝尔、海涅、巴尔扎克等音乐家和诗人、文学家的结识, 与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同时深受浪漫主义艺术、文学的熏陶, 这些经历成为他人生道路里一笔巨大的财富。谈到肖邦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 不得不提的是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和他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钢琴, 在浪漫主义时期是非常罕见的。夜曲将肖邦内心最细腻敏感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众人面前。人们常说,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对于肖邦而言也不例外, 他与乔治·桑之间长达8年的爱情生活, 恰恰是这段美好的时光使得肖邦的创作大放异彩。在这段甜蜜的时光里, 激发了肖邦创作的灵感和热情, 同时也成为他创作生涯的鼎盛时期, 夜曲以及一批重要的作品也应运而生。乔治·桑对于肖邦创作天赋的发掘, 使得他能够专心于热爱的钢琴音乐创作, 不受外界的各种“沙龙”活动与频繁演出的束缚, 这对于肖邦的创作而言无疑是莫大的帮助, 因此, 肖邦不仅写下了他音乐创作生涯的辉煌篇章。也对于整个钢琴音乐的发展也如虎添翼, 促使钢琴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将夜曲的发展带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为人类留下了一批珍贵无比的艺术遗产。正是这一独特的创作经历, 使得肖邦夜曲拥有了其他人无法迄及的细腻的情感表现特征。

夜曲是一种流行于十九世纪具有静谧气质的抒情性三段体器乐曲体裁, 主要以钢琴曲居多。其实这一体裁并不一定与夜晚有着密切的关联, 而是想要捕捉一种“寂静中的浪漫情怀, 阴郁里的热情”的感觉。夜曲最早是由英国作曲家约翰·菲尔德所创造, 并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虽然不是肖邦首创的, 但肖邦却是赋予这一体裁强烈的艺术性并给其增添灵魂的作曲家, 从而使夜曲成为被人们所喜爱的体裁。肖邦的音乐创作是以古典传统音乐为基础的, 但他的作品 (夜曲) 中却不难发现敏锐细腻、富于诗意的情感, 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浪漫主义的音乐形式:“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 这些特点体现了他富于独创性的浪漫主义精神。此外, 从音乐形式上看, 创作时肖邦在左手声部也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 但他的和声音响一点儿也不单调, 作品的旋律优美动人, 乐句灵活自由, 内容深刻耐人寻味, 独一无二的华彩性装饰风格, 让人听起来宛若少女在轻轻地自由吟唱。正是肖邦的这些特质, 造就了他在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的一面, 使他的作品成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典范。之所以人们都称赞肖邦的夜曲“包罗万象”, 是因为肖邦夜曲所包含的广阔无垠的情感, 不仅仅是忧郁和伤感, 还包含幻想与激情, 个别的还具有戏剧性的冲突。李斯特曾这样评价肖邦:“对于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的高度成就, 是后人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虽然以“浪漫”著称享誉世界, 然而他的音乐中也不乏具有宏伟史诗, 有英雄气概的篇章。肖邦的音乐可谓是扎根于民族的土壤, 作为一个身处异乡却始终心系祖国的波兰人, 他的音乐里充满了波兰民族精神, 并向全世界进行积极的传播, 使各国人民都了解波兰民族文化。他的音乐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将受压迫奴役已久的波兰人民的民族愤怒、反抗的心声宣泄出来。作为一名爱国青年, 他的音乐里充满了波兰民族的气息, 并将所掌握的西欧音乐创作手法与波兰民族的音乐元素相结合, 使自己的音乐既具有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与深刻, 同时也饱含浓郁的民族特色。他的音乐具有超强的感染力, 作品旋律的组成模式依据自己的性情而定, 句与句之间的伸缩性很大, 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巨大, 强烈的情感表现力, 极富于个性, 他的和声大胆新颖, 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变化。正是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 造就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肖邦风格”。他的每首夜曲都可称作是一首抒情诗, 可以说, 他创作的夜曲是“钢琴诗人”这个雅号的最佳体现。

舒曼曾评论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他的二十一首夜曲相当于二十一朵最美丽的鲜花。当《夜曲》响起的时候, 随着它那清澈的弱起加上主和弦的开始, 仿佛把听者带入到了一个淡蓝色的、弥漫着芳香的夜空, 琴声的波动让我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灵魂已随着那舒缓安静的音乐慢慢的从心中升起, 升起的仿佛是一个淡淡的影子, 它也已按耐不住内心情绪的起伏, 随着那安静浪漫的琴声飞到了夜空, 飞到伴着那星星点点的淡蓝色的云雾之中。啊, 多么宁静的夜晚啊!美丽的夜色, 你是那样的迷人, 我的灵魂已经不起你那美妙音乐的诱惑, 它已离开我的身体飞到你的怀抱, 去感受这唯美夜色带给我的一切。诗人在这美丽的夜空中轻轻的舞动着, 仿佛音乐已侵入了他的灵魂, 侵入了他的内心。在音乐营造的这浪漫氛围里, 我不敢大喊, 我不能也不想打破这寂静的音乐带给我的喜悦。我压抑不住内心深处几欲大呼的灵魂, 我仿佛已轻飘飘的飞到演奏家的身边, 看着那位身披褐黄色外衣的瘦弱的年轻人, 在琴键上轻舞, 我静静的凝望着他, 渴望在他的琴声流露出的那淡淡的忧伤中, 去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他那每一个震撼我内心的音符啊, 是否能感受到来自我内心的呼唤?我一直在默默的企盼着, 然而他那瘦弱的身影随着音乐舞动着, 却始终没有看我一眼, 甚至都没有感受到我的存在, 他也深深的把自己溶进了这美妙的音乐之中, 溶进了每一个音符里。

秋夜曲与秋思赠远的阅读及答案 篇2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 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注】1.只自:唐代口语,作“独自”讲,句中有“心甘情愿”之意2.觉:梦醒。

习题:

(1)“秋逼暗虫通夕响”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2)“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分别包含对比,请任选一句加以具体说明。

(3) 《秋夜曲》写的是思妇怀远,《秋思赠远》写的是远人思亲。“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表现秋虫鸣叫的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照应诗题。

(2)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 ,醒来后两人却是相隔两地。

肖邦和他的浪漫夜曲 篇3

关键词:肖邦,夜曲,浪漫,特点

一、关于夜曲

夜曲, 又称夜想曲。18世纪的夜曲在西方贵族社会中流行, 并常以意大利语notturno为名, 是一种器乐合奏的小夜曲。进入19世纪, 夜曲多浪漫、抒情而富有诗意, 其创始人为英国钢琴家、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夜曲较多描写的是黄昏、月夜的景色以及在这景色中作者的感想与抒发。旋律优美, 情绪忧郁而深沉。

夜曲的鼻祖约翰·菲尔德是一位声望很好的钢琴演奏家, 他在古典风格的钢琴演奏到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演奏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其演奏以抒情细腻、音调悦耳、风度典雅以及技巧“珠圆玉润”而著称。在其众多的创作中, 夜曲最具特色, 而正如李斯特在1895年他所编的《夜曲集》的序文中说过:“多数作品都经不起时间的考研, 然而菲尔德的夜曲却能一直保持晶莹明澈的风貌, 即使经过了36年, 它还是那么散发着新鲜、芳香的气息。”然而, 菲尔德的钢琴夜曲虽优美而引人入胜, 却多为沙龙小品, 其内涵不深, 形式简单朴素, 音乐形象更多只是局限于抒情的范围[1]。

二、肖邦夜曲及其背景、特点

有人说, 任何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都必然是他那个时代的代言人, 而肖邦及其夜曲也不例外。在肖邦所有的作品中, 夜曲是最内向、最纯粹的属于主观的作品, 也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富有诗意的一组珍品[2]。肖邦夜曲共21首, 粗略可分为三种类型:1.菲尔德式夜曲, 类似无言歌, 曲调在高声部, 其他声部构成伴奏。2.抒情性和戏剧性不同形象的对比。3.戏剧性长诗[3]。肖邦早期的几首夜曲作品受到菲尔德的影响而稍带菲尔德式的沙龙气息, 如作品Op.9三首夜曲。其后大部分的夜曲意境崇高、思想深刻, 成为肖邦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肖邦夜曲大多为三段体, 前后乐段多富抒情性, 而中段充满戏剧性力量的悲愤音调与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表现了肖邦在钢琴音色上强大的创造力、敏感度及刻画意境的能力。而这21首充满时代气息的夜曲似乎让人们相信肖邦为夜曲而生, 而夜曲为肖邦而璀璨。

1. 肖邦夜曲与时代背景

浪漫主义艺术源自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 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浪漫主义音乐贯穿整个19世纪并延续到20世纪初。当时欧洲最活跃的文学家包括雨果、大仲马、海涅、密支凯维茨, 画家德拉克洛瓦, 音乐家有李斯特、门德尔松、贝里尼、舒曼、柏辽兹、罗西尼等。浪漫主义风潮似乎就在瞬间席卷了整个欧洲而使其笼罩在浓郁的浪漫主义文化氛围中。肖邦正是出生在此浪漫思想风起云涌的时期, 而此时也正是波兰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这个时代许多的人事物为肖邦思想内涵的丰富、知识眼界的开阔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也使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地注入了浪漫而优雅的情愫。

2. 肖邦夜曲与肖邦的成长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肖邦 (1810-1849) , 在其短短的39年生命中, 留下了无数耀眼的钢琴作品, 而21首夜曲, 正是他一生的印痕。

肖邦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自幼学习钢琴, 7岁时发表了第一首钢琴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 (1817年) , 显露了这位小小钢琴家对波兰民族文化和波兰民族音乐的热爱。1818年, 即肖邦8岁便开始公开演奏。16岁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师从作曲家约瑟夫·埃尔斯纳。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让肖邦懂得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 并激发起他对波兰音乐和文化的浓烈兴趣。1828年肖邦结束学生时代并开始结识了音乐界、文学界等艺术界中许多杰出的艺术家。1831年, 肖邦开始定居于当时欧洲最活跃的文学艺术中心——巴黎, 此后迎来了肖邦一生的创作黄金时代, 而在此时期里, 肖邦与女小说家乔治·桑开始了长达8年的爱情生活。幸福的二人世界、处于战争中苦难的国家亲人、与至亲好友的深刻情谊等都为肖邦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3. 肖邦的21首夜曲

正如以上所说的, 肖邦的一生都贡献给了钢琴, 贡献给了那个华丽而又哀伤的年代。他的每一首夜曲, 背后都有着让后人乐于考究的故事, 21首夜曲分别如下[4]:

4. 肖邦夜曲的特色

由于肖邦夜曲诞生在动荡的年代而作者本身具备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故而肖邦的夜曲始终带着民族性[5]。虽然肖邦少有给自己的作品命题, 也不愿意为曲目留下文字的注释以免妨碍和影响他人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然而, 从其作品的曲调中, 却总能感受到这位爱国主义音乐家对自己国家中苦难的亲人牵挂与思念, 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焦虑和担心。

肖邦夜曲细腻而主观。成熟的肖邦夜曲和声、织体、节奏、力度等复杂而又多变, 作品中作者内心的独白深刻而丰富。从其作品中能够发现肖邦是一个主观性很强、敏感而又细腻的人, 故而其夜曲大多只是自己内心纯粹、真实的告白。

肖邦夜曲带有浓厚的戏剧性。首先, 在肖邦的大部分作品中, 肖邦运用大幅度改变乐曲速度来突显音乐的对比形象从而带动音乐过程的发展, 加强了戏剧性张力。其次, 肖邦非常注重力度的变化而继承了巴洛克时代“阶梯式”力度特征, 由弱音推进至强音从而带动音乐的前进。再次, 肖邦夜曲的音域宽广、幅度变化大, 使得其作品色彩感较强, 从而烘托出戏剧性的形象。最后, 肖邦善于运用丰富的织体和频繁的调式交替, 使其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具备强烈的戏剧性[1]。

钢琴家埃德温·费舍尔认为, 奏出美好的声音始终应当作为器乐演奏者毕生的追求, 肖邦将其一生贡献给了钢琴, 肖邦也因钢琴曲而成为人类艺术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

参考文献

[1]申莉娜.肖邦夜曲“戏剧性”特征的表现手法.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报.2011.05

[2]裴娜.解读肖邦的夜曲.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第46卷第1期

[3]汪苗.比较不同时期的两首肖邦夜曲.音乐生活.2008年06月

[4]王晓蔚.肖邦夜曲分述1-6首.音乐论坛.2006年10月

浪漫与夜曲 篇4

关键词:夜曲,肖邦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特征

要想认识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 领略钢琴诗的独特韵致, 肖邦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首选, 肖邦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 在他的指下, 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 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我们不妨先从夜曲听起, 细细体会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缱绻气氛, 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你会感到夜晚的风格是统一的, 而夜中的情调又是如此得不同。

肖邦的夜曲, 它具有冲淡平和, 寂静幽澜的特点, 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演奏时应在良好的节奏把握中自然追求的一种完整性与统一性, 使你忘记了乐曲何时开始, 而不经意之间在你的陶醉感消泯之前乐曲却已悄然结束。就是这么让人充满期待, 却又恋恋不舍。

一、肖邦简介

肖邦 (1810-1849) 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 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 7岁学习作曲, 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 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 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 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 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 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 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 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

无疑给了世界一份不同的宣言。越过这受到异文化影响的现代化过程, 村上隆试着找出日本动漫和日本传统绘画艺术的关系。他提到江户时代以来纸上绘画、屏风画、套色版画浮世绘和当代动漫文化之间的关联。这种对艺术史的认真省视, 表明村上摆脱西方艺术独霸的立场, 他曾说:“在当代艺术中, 日本总是被强加进‘东方——空间与时间的轮回’这样肤浅的老套中, 而我就是要用强有力的东西把这种印象摧毁掉。”村上隆的作品完全能令人清晰的感受到日本的流行文化, 并透析出浮世绘作品。仅此一点, 村上隆的作品已经有了存在的价值。当然, 我们始终无法将他定义在一个具体的位置——艺术家、商业设计师、玩偶生产者、漫画家、美术学博士、“HIROPON工厂”的管理者这些都是他的身份, 就像当年的达芬奇和上世纪的安迪·沃霍尔。如果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出了一个永远让人惊奇的安迪.沃霍尔, 那么, 现在村上隆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超级明星艺术家的角色, 不仅是日本当代作品拍卖价最高的艺术家, 也是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他制造了潮流, 他制造了一个当今时代不同于西方的新美学。

引用图片:的年代, 所以,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 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 亡国恨, 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 肖邦严辞拒绝, 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 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 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 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 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 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 色彩丰富的和声, 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二、夜曲体裁简介

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 (j o h n·f i e l d, 1782-1837) 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旋律优美, 富于歌唱, 常用慢速或中速, 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总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

18世纪的夜曲常以意大利语notturno为名, 是一种器乐合奏的小夜曲。J.海顿、W.A.莫扎特均写有此类乐曲。19世纪的夜曲是旋律如歌、富于诗意的抒情特性曲, 类似无词歌, 但内容较为深沉, 常含有忧郁的情绪, 始作者为爱尔兰作曲家J.菲尔德。F.F.肖邦把它发展为一种形象丰富、情深意远的钢琴音乐体裁, 他的21首夜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C.德彪西的3首夜曲《云》、《节日》和《海妖》则是管弦乐套曲, 不属于特性曲的范畴。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 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 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 能自然表现内在的深刻情感。在体型上, 肖邦体弱多病, 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 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 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然而, 当他的作品编号第九号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 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 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费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 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椒”。时至今日, 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费尔德的乐谱外, 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 而肖邦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 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 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的胃口吧。

三、肖邦的《b E大调夜曲》

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 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 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 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创作的夜曲题材作品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 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其中具有代表的一首《降E大调夜曲》创作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他把旋律的歌唱性与宣叙性、装饰性融合为一体, 形成独树一帜的夜曲风格与戏剧性的音乐形象。作品中富有诗意的旋律、变幻的节奏、丰富的织体与多彩的和声集中表达了肖邦所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 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也是最明朗的一首, 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说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 平易优美, 饱含诗意, 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 行板, 12/8拍。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 平易优美、饱含诗意, 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 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 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 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 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

肖邦的《夜曲》, 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 E大调夜曲》, 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一个抒情的主题在宁静的气氛中安详地出现, 其中有一个下行增二度的音调进行使它稍稍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接着, 作者以其独特的旋律, 在这一曲调上出现许多装饰性的变化音, 使这主题渐渐激动起来了。到了中间部分, 这种激动继续转化为焦躁不安, 在动荡的五连音型的伴奏下, 以二度音程为特征的主旋律在很窄的音区内艰难地爬动, 在努力冲破这狭窄音域的束缚, 但始终达不到目的。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 从容而又威严, 蕴涵着内在的力量。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 逐渐积累, 显露的片断在增大, 终于, 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 此时, 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经过中段的暴发, “夜”再也无法平静, 当第一段再现时, 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 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 音乐变得哀怨、悲痛, 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 才勉强安静下来, 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 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乐曲的再现部分又回到先前宁静的气氛–水波汩汩, 月色皎皎。但由于经过中间部分的紧张与不安, 留在心灵中的余音直到尾声才渐渐消失。在晶莹明澈的音色之中, 乐曲的末尾仿佛倾吐着言犹未尽的感情。

夜深人静, 万籁俱寂, 此时听肖邦的夜曲, 最是惬意。如流水般的琴声像一只温柔的手触摸着你内心的最深处, 将一切的烦恼融入琴声, 随之流走。你所要做的就是闭上眼睛随着琴声起伏。肖邦的音乐, 优美温柔, 感情细腻, 浪漫甜美, 如诗如画, 令人似醉似痴, 你会感叹原来这个音乐的世界竟是如此的美丽而又深不可测。

四、历史评价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 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 反对猎奇, 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 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 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 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 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在浪漫主义时期, 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在19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 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 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 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

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 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 敢于大胆突破传统, 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 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 极富于个性, 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 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 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 他用非凡的艺术天赋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也是唯一一位专注于一件乐器创作的作曲家。他是那个时代具有独立风格和诗歌精神的伟大作曲家。

参考文献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7.第三版.230--237.

格劳特 (美) .《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第一版.594—602.641--647.

浪漫与夜曲 篇5

关键词:节奏,和声,色彩,情感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 出生于维也纳一个教师的家中, 八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11年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 受到萨里埃里的赏识。1812年随萨里埃里学习作曲。十四岁作第一交响曲, 十七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 两部弥撒曲, 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他以多产著称。虽然一生清寒, 依靠别人救济而生活, 三十一岁就夭折, 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在短短的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 舒伯特写了600多首歌曲、l8部歌剧、歌唱剧、l0部交响曲、l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等大量音乐作品。他最擅长的是艺术歌曲的写作, 因此有“歌曲之王”的美誉。

小夜曲 (serenade) , 是指在黄昏或夜间室外独唱或独奏的歌曲或器乐曲, 后定格为一种歌曲的体裁。小夜曲起源于中世纪欧洲游吟诗人在恋人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 通常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 演唱时用吉他或曼多林伴奏, 其音乐情绪缠绵委婉。近代的小夜曲既有声乐作品, 也有器乐作品。器乐作品如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古诺的《圣母颂》、舒伯特的《圣母颂》、海顿的《小夜曲》等等。小夜曲偶尔也包括晨歌, 如舒伯特的《听, 听!云雀》, 其歌词便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辛白林》第二幕中的一首晨歌。声乐作品如舒伯特的《小夜曲》, 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舒伯特的《小夜曲》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首名曲。在国内外名曲唱片或名曲录音磁带里, 很少没有它的。但是, 谁也没有想到, 这支曲子在作曲家生前, 并不为人们所知, 直到舒伯特逝世以后, 维也纳的音乐出版家哈斯林格不久发现了他未曾问世的作品, 认为他去世前半年所写的十四首歌, 当属动人的绝笔, 人们为了纪念他, 于是将它们汇编成集, 以“天鹅之歌”命名出版, 编成《天鹅之歌》声乐套曲之后, 人们才发现它们的价值。其中的第四首就是这首《小夜曲》, 是1828年用雷布斯塔布的诗谱成的。

舒伯特《小夜曲》具体分析如下:

作为西洋乐曲体裁之一的”小夜曲”, 都以爱情为题材, 这首《小夜曲》也不例外。

(一) 拍子:

3/4。三拍子具有摇曳、流动的特点, 而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在传统意义上具有舒缓的特性, 决定着歌曲的速度为中等。为歌曲的情绪、情感定调。

(二) 引子:

4小节, d小调。节奏“0ⅹⅹⅹⅹⅹ”有轻摇慢荡的“动感”, 像“摇篮”的摇动, 温馨而又宁静, 揭示了乐曲的风格, 和声为功能性和声进行, ⅰ——Ⅵ——ⅳ——ⅴ。

(三) 第一部分:

32小节, 四句, 每句六小节, 另加八小节间奏。

1、第一句:

d小调, 节奏“ⅹⅹⅹ (三连音音型) 与ⅹ﹒ⅹ”以及“ⅹ﹒ⅹ与ⅹⅹⅹ (三连音音型) ”的倒影。在倒影的三连音后面旋律跳进上行两小节然后再级进下行, 歌词是“我的歌声穿过那黑夜, 向你轻轻飞去……”。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响的导引和烘托下, 响起了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 曲调第一次推向高潮, 第一段便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抒情而安谧的间奏之后, 音乐转入同名大调, ”亲爱的请听我诉说, 快快投入我的怀抱”, 情绪比较激动, 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后是由第二段引伸而来的后奏, 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夜曲的旋律中回荡。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 意味着歌手所期望听到的回响。

该乐句可以看作是感情的初步叠积, 深情地诉说, 有理性的控制, 真挚而又绵长。和声进行为:d:ⅰ——ⅱ (三四) ——ⅴ7——ⅰ。这里模仿了吉他伴奏的特点, 情绪十分幽静, 它给人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在月亮升起的时刻, 一个小伙子正抱着吉他在心爱的姑娘窗下弹奏, 随后, 他唱出了感情真挚、表达爱慕心情的歌。

2、第二句:

d小调开始, F大调结束。节奏完全与第一句相同, 旋律大跳上行, 两小节后再级进下行, 感情对比更强烈一些。歌词是“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 爱人我等待你”。和声进行为:d:ⅰ——ⅱ (三四和弦) ——F:ⅴ7——Ⅰ, 大调的色彩, 好似对“等待爱人”时幸福愉快的心情的描写。

3、第三句:

d小调开始, F大调结束, 节奏与前略有不同, ⅹ﹒ⅹⅹ﹒ⅹ和加装饰音的三连音, 旋律由Ⅴ7和弦分解上行, 到达全曲的第二高音f2, 然后级进、小跳下行。歌词为“皎洁月光照耀大地, 树梢在耳语, 树梢在耳语”。该句描写月光的皎洁、温柔, 通过加装饰音来对“树梢”进行描写, 拟人化的手法与作曲技巧巧妙的结合, 表达的是心灵的颤动与对爱人早点到来的企盼——连树梢都在耳语了。和声进行为:d:Ⅴ7——ⅰ——F:Ⅳ——Ⅰ——Ⅴ7——Ⅰ, 含有变格进行。

4、第四句:

D大调, 节奏同第三句。旋律进行的特点是上扬与回落相结合后再跳进上行, 达到全曲的最高音g2并结束在主音d2上, 把歌曲的情绪推向了高潮。歌词为“没有人来打扰我们, 亲爱的别顾虑, 亲爱的别顾虑”。词与曲的结合, 仿佛是对爱情大胆、执着的追求, 充满了肯定和自信。和声进行:D:Ⅴ7——Ⅰ——Ⅳ——Ⅰ——Ⅴ7——Ⅰ。

5、间奏:

D大调, 和声进行:D:ⅳ——Ⅰ——Ⅴ7——Ⅰ——Ⅳ——Ⅰ——Ⅴ7——Ⅰ, 该句可以看作后4小节对前4小节的重复, 但用ⅳ代替Ⅳ, 色彩新颖而别致, 增强了对比的效果。经过和前奏一样的间奏, 给人感觉这是求爱者在侧耳倾听, 可是, 还听不到姑娘的回答, 于是, 他又继续唱:“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它在向你恳请, 它要用那甜蜜的歌声, 诉说我的爱情。”

(四) 第二段同第一段 (略) (无间奏) 。

(五) 第三段:

13小节, D大调转b小调再转回D大调, 节奏有变化 (有附点音型) , 增强了动力。旋律发展采用与第一部分第四局相同的手法, 又一次把全曲推向高潮。歌词是“歌声也会使你感动, 来吧亲爱的, 愿你倾听我的歌声, 带来幸福爱情, 带来幸福爱情”。和声进行:D:Ⅴ7——b:ⅴ (五六和弦) ——ⅰ——ⅱ (三四和弦) ——ⅰ——D:Ⅳ——Ⅰ——Ⅴ7——Ⅰ。值得说明的是, 两小节间奏不是在段落结束处, 而是在中间, 和弦中含有旋律, 仿佛歌声在静静的深夜里久久回荡, 又如同对爱人一次次的深情呼唤……, 很容易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 同时也是为紧接的一句歌词积蓄力量——“带来幸福爱情”!

(六) 尾声与尾奏:

9小节, 旋律下行, 节奏平缓, 歌词最后一个字结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 恰如对幸福爱情的憧憬和向往……和声进行:d:ⅰ-ⅱ-D:Ⅴ7-Ⅰ-ⅳ-Ⅰ-Ⅴ7-Ⅰ, 两小节的小调和声色彩, 有没有对呼唤爱人而不应或久等爱人而不来的失落和惆怅?或者是求爱者由于还是听不到爱人的回答, 他感到无比痛苦, 但仍然期望着, 他以更热情的歌声表达炽热的情感, 即使他那“带来幸福爱情”的歌声, 已消失在茫茫夜空之中……

总之, 全曲由小调开始, 最终结束在同主音大调和弦上, 构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反映出作者渴望、忧虑与诚挚、坚定的心情, 同时也是对爱情的坚信与肯定。

歌曲伴奏自始至终贯穿着ⅹⅹⅹⅹⅹⅹ的节奏, 转调较频繁, 和声手法简洁。全曲给人一种幸福、安详的感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案 下一篇:夜曲优秀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