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菜名

关键词: 中餐 菜名 方法 研究

中式菜名(精选五篇)

中式菜名 篇1

关键词:中餐菜名英译,翻译原则,翻译方法,西方翻译理论,建议

1. 引言

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往来日渐频繁, 文化交流也逐渐加强,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旅行、工作和生活。因此, 中餐菜单翻译, 影响着他们对中国饮食的了解。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也为中华饮食文化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契机, 同时也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菜名英译的研究中, 在该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我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 对中餐菜名英译的原则、方法及相关研究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 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启示作用。

2. 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在中餐菜名英译中的应用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中餐在国外早已闻名遐迩。然而, 中餐菜名英译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研究还尚待加强。

2.1 翻译原则在中餐菜名英译中的应用

中菜英译中所运用的翻译原则虽尚待完善, 但目前所取得的成果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黄海翔主张在采用意译方法时应坚持舍弃“行话隐语”、舍弃比喻形象的翻译原则[1]。谢先泽等总结出中餐菜名的三个英译原则:简洁原则;提供菜肴的主要原料、制作工艺或主要特色的原则;表达方式通常用名词词组的原则[2]。吴丽芳认为菜名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有:就实原则, 即把菜品内涵翻译出来;就简原则, 力求简洁明了;取经原则 (拿来主义) , 即直接采用国外餐馆翻译得当的菜谱[3]。白薇通过对比中西方在菜肴命名和文化方面的差异, 提出三个翻译原则:避虚就实、音译和避免文化冲突[4]。田桂玲等认为不论是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翻译方法, 都要遵循简洁易懂、考虑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翻译原则[5]。

2.2 翻译方法在中餐菜名英译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是菜名英译研究的起步阶段, 文献很有限。陈加基总结了中餐菜名的类型, 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写实型菜名采用直译法;写意型菜名采用“意译为主, 直译为辅”的译法;半写实半写意型菜名采用直译加意译法;典故型菜名采用直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地方风味型和药膳型菜名采用简译加注释的译法[6]。罗赛群认为中餐菜名有形美、音美、意美的特点, 可采用“谐音”转译、以“实”对“虚”、结合前两法译其“刀法”又译其“烹调方法”、直译、拼音加注、“原料with佐料”或“原料in佐料”结构、倒译等方法[7]。黄海翔针对中式菜肴烹调方法和刀工用料的英译进行研究, 总结出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1]。

21世纪以来,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中餐菜名翻译的研究更加深入, 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任静生认为某些菜肴的翻译可以适当采取“移花接木”的办法, 即用西方人熟悉并了解的欧洲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 如:“烤排骨” (Barbecued Spare Ribs) [8]。王秀芬根据中餐菜名的命名特点, 提出以地名命名的菜名可采用直译法译出地名和原料即可, 如:北京烤鸭 (Peking Duck) ;以数字命名的菜名翻译时一般突出数字, 强调原料的品种, 如:“八宝饭” (Almond Junket (Eight-Jewel Rice Pudding) ) [9]。李丹等总结出北京奥运中餐菜单英译主要采用的翻译方法有:语内增词引申, 即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适当的词句, 使得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方面都对等起来, 如:“大盘鸡” (Braised Chicken with Potato and Green Pepper) ;文外加注, 即文内直译或音译, 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之中, 如:夫妻肺片 (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It was first made by a couple from Chengdu city in 1930s.) ;隐义显译, 指放弃隐说, 把原文中的含义简单明了地翻译出来, 如:“过桥米线” (Yunnan Rice Noodles) [10]。田桂玲等总结出《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主要采用音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 其中音译法是直接用拼音翻译地方特色菜和含有人名、地名的菜, 如:“锅贴” (Guotie) , “东坡肉” (Dongpo Pork) ;意译法是主要用来解释菜品的原料、做法及味道, 并注重其文化内涵的传递, 如:“龙凤琵琶豆腐” (Steamed Tofu with Egg, Chicken and Shrimp) [5]。

3. 西方翻译理论在中餐菜名英译中的应用

从本世纪初开始, 中餐菜名英译研究开始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经验, 为菜名英译寻求合适的理论指导。

朱晓媚和熊力游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菜单英译的指导原则, 进而寻求中餐菜名英译中最贴近的对等[12]。王斌传根据功能目的论, 分析菜单的语篇类型、语篇功能和翻译目的, 并根据中餐菜名的构成特点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13]。周桥借鉴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 认为中餐菜单属于信息类文本, 可采用交际翻译法翻译菜单, 即先译出菜肴的主料、配料、调料和烹调方法, 继而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增益或补偿的方法对菜肴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14]。陈蔚从异化和归化的辩证关系和菜名英译的理论趋向角度, 总结出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主要体现为直译和音译, 而部分菜名的英译则应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即在保留菜名原意的情况下, 用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翻译出来[15]。李丹等根据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 认为在翻译北京奥运中餐菜单时, 应遵循翻译的关联理论, 即译者从原作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大关联, 再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译文读者, 并且使用关联理论解释奥运中餐的翻译[10]。刘响慧以文化语境适应论为纲, 提出中餐菜名的英译要通过语言的字母意思, 探究出暗含在语言内部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从而寻求文化上的适应, 认为译文应适应读者的文化内涵和原文的文化内涵[16]。田桂玲等以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 提出中餐菜名的英译应在保证意义对等的同时, 兼顾中餐菜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实现菜名意义对等的同时, 注重菜名英译的跨文化信息传递功能[5]。

4. 建议和展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北京奥运菜单《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简称《译法》) 的出台为规范和统一餐饮行业中餐菜名的英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中华饮食博大精深, 仅通过《译法》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而且《译法》本身也还尚需进一步完善。从学术发展和创新的角度来说, 中式菜单英译课题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探究。

4.1 中餐菜名英译研究的不足

谢先泽等认为, 中餐菜名翻译的研究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 对中餐菜名翻译原则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第二, 对菜名翻译针对性不够强;第三, 对源自历史典故和富有文化意义的菜名翻译的研究欠缺深度, 缺少值得借鉴的范文和规范[2]。

4.2 研究建议和展望

4.2.1 加强中餐菜名英译的相关理论的研究

除上述提到的研究不足外, 我认为还应深入菜名英译的理论研究, 建议可以将翻译理论与跨文化交际学理论、语用学理论或社会学理论等相结合来探讨菜名英译问题;“文化菜名”的英译是个难点, 应在全面了解菜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以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为目的, 丰富中菜英译名。

4.2.2 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菜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我认为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能力, 才能译出地道的译文;译者还应了解外国客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 考虑是否会因文化缺省而产生理解障碍, 产生文化冲突, 阻碍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4.2.3 加强对中餐英译菜名的统一

中式菜名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篇2

觀。这些都对翻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作为一个旅游大国,每年都要接待数千万乃至上亿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对于他们来说,除了领略中国的秀美河山,品尝独具特色、扬名全球的中国美食也已成为国外友人中国行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阅读菜单则是他们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的第一步。众所周知,菜单式介绍和传播饮食文化的重要环节,而菜名更是浓缩了独特的烹饪技艺、浓郁的地方特色,折射出中华民族绚烂多姿的饮食文化。本文将从中英文菜名翻译来谈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观念的差异。中国人饮食重艺术和感性,追求“美味”始终是饮食的最高要义。人们常说“色、香、味俱全”,味是最重要的。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正是它的“味”。

西方人饮食重科学的理性,特别讲究事物的营养成份及搭配。追求“营养”是饮食的最高要义。他们讲究人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而对饮食的色、香、味却不是那么在乎。

饮食对象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南宋时期周去非所攥的地理名著《岭外代答》中有记载:“粤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1]说明中国菜的原料十分丰富,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大多数都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人多6倍。

西方人的饮食以肉类、奶制品和面食为主,食物内容单调,没有中国的菜式丰富。

菜品命名的差异。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联想功能,寓情寓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除少量大众化菜肴以原材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说来命名。而西菜名则相对直截了当,突出原料,少了艺术性,但更多了实用性。

二、中式菜名与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菜品的命名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材质工艺写实命名法、艺术吉庆写意命名法和虚实结合法三类。菜品命名使用的词汇一般根据菜肴的用料、属性、做工以及菜品是否具有纪念意义、菜名是否可以美化等形式,划分出许多类型,包括:主料、配料、调料、色泽、香气、味道、造型、炊具、烹调方法、人名、地名、典故和谐音等命名方式。查阅《中国名菜大观》可以发现,在北京菜系的216款菜名中,以主料命名的有205款,约占总数的95%;在江苏菜系的228款菜品中,以主料命名的有216款,占94.8%。[2]这类菜品,观其名即知菜品的原料构成,对成分与烹制工艺一目了然,这就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方便。

三、将跨文化意识融入中式菜名翻译

一般而论,消费者对一道中式菜品的认知包括其用料、烹制方式以及菜名中的文化内涵三个部分。在进行任何形式的翻译时,“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具有“决定作用”[3]。“哲学家关心的是事物本身‘是什么’的问题,美食家关心的是‘吃什么’的问题。”[4]因此,中式菜名的翻译,必须要注意翻译的目的。翻译人员在对菜名进行介绍时,应当注意强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一是要区分翻译的场景,是在为宾馆酒店制作菜谱阶段时的笔译,还是接待外宾就餐时的现场口译,这两种不同的场景直接决定翻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二是区分信息接受的对象,是在为休闲旅游的外国普通游客在大众化的市井小餐馆介绍菜名,还是在为公务接待的外国来宾在高档次的餐饮环境中进行翻译。

在为外宾就餐进行菜名口译时,对翻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就更高。有人将口译称为“文化口译”,强调重视口译的文化因素。因为口译中式菜名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向外宾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式菜品名称五花八门,但不管何种菜品名称,在翻译时都应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介绍菜品的原料、烹饪方法等。如果时间允许,可适当地将某些菜品的营养价值、风俗民情、历史传说等对客人做进一步介绍,撒点“文化佐料”,这不仅能激起外宾的食欲,也能达到活跃气氛和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目的。

四、饮食文化中的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价值观是文化体系中最深层的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美国著名人类学家Clyde 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形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6]。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而西方的饮食观念则是突出个性。产生如此差别,主要是源于中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这就决定了各自饮食观念的不同。

跨文化交际说到底是不同文化所铸就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而翻译则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作用。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因素,一些国家或民族在饮食文化方面还存在一些忌讳,因此在翻译时应强化跨文化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引起文化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如湖北荆州的传统名菜“龙凤配”,象征吉祥如意,但如果直译为“dragon and phoenix”显然不妥。因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是在中国神话故事中才有的飞禽,西方人对此毫无感性认识。实际上这道菜的主料是鲤鱼和凤头鸡,可以译成“Chicken and Crusian Carp”以避之。当然,翻译不应是被动的语言中介,而应是跨文化交际的积极参与者。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应充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向不了解对方文化的交际方解释文化差异和有可能出现的误解,提醒有关人员注意外国客人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所忌讳的菜品,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努力促进交际双方的理解与沟通。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职工小区5-602 凌冰13657358787

国内中式菜名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篇3

1 国内菜名翻译研究回顾

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界极具挑战的的一个新领域,继刘增羽(1990)发表《中式菜肴英译名亟须审定》一文,建议成立中国英译名审定委员会后,有关中菜菜名翻译的一些文章和书籍开始出见于一些刊物。通过对这一阶段国内菜名翻译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词汇及文体修辞层面翻译技巧的探讨

中式菜名用词讲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色鲜明,因此从词汇层面及菜名自身的语言特征等方面入手探讨翻译方法也是许多学者热衷的研究领域。陈家基(1993)分析归纳了中式菜肴名称的特点并将其分为几大类型,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写实型--直译法、写意型--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半写实型半写意型--直译加意译、地方风味型--突出地名(附加style)、典故型--直译或意译加解释、药膳型--简译加注。黄海翔(1999)强调中菜英译应从准确理解烹饪方法着手,介绍了九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相应的词汇翻译,并提出了直译、意译和直译加解释三种翻译方法。王宇(2001)对英汉烹饪词汇的核心语义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发现总体上汉语的词化程度高于英语,理论上认清了两种语言在烹饪词汇上的共性和特性,这有助于中菜英译实践中词义的准确理解和译词选择。任静生(2001)提出中菜英译应“直入主题”介绍原料和烹饪方法,遵循“准确、忠实、通顺、及简洁”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归纳了六种切实可用的翻译方法:直译法;直译+释义法;意译法;移花接木法;音译+释义法;随机应变法。刘清波(2003)认为中式菜名的英译要凭借其命名理据,正确处理中心词、前置修饰词以及后置修饰词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熊力游(2004)论述了菜名主要具有信息、美学和社会文化功能,翻译的目的是忠实传达原文信息,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基本对等,结合中菜英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提出了综合应用直译、意译/转译、音译加注的多种翻译方法。黄芳(2007)对中餐菜单的用词如“鱼香”“叉烧”等词汇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列举了一些正确的中菜翻译。朱慧芬(2009)分析了中式菜名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和变异现象的文本功能,得出中式菜名主要有词汇变异、语义变异和语域变异三种现象,如清炒随便中的“随便”,炒南北中的“南北”的语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张按照功能的主次处理,提出了翻译的层级功能对等方案,即以菜名的呼唤功能为先、兼顾信息功能、弥补美学功能。刘朝阳(2010)论述了中餐菜名具有音韵优美、用词讲究、文化内涵丰富、使用修辞格的语言风格和指称、提示介绍及广告宣传的功能特征,结合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观,提出了直译法、意译法(实译和文化替代)、音译法。总体上看来,词汇层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分析总结菜名词汇特点、用词现象和规律以及翻译技巧和方法的探讨。

此外,中式菜肴命名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对菜名措辞风格及修辞格的运用及翻译的研究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金陈铭(2006)分析了中国菜命名中广泛存在的隐喻现象,说明了隐喻对菜名的修辞作用及中西隐喻美学差异对菜名翻译的影响,提出为避免文化冲突,含隐喻的菜名翻译宜采用直译法。夏雨(2006)认为具有修辞色彩的中菜名反映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用料和烹饪手法则属于其表层信息,因此应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忠实传达原菜名的文化艺术色彩,然后辅助说明菜肴基本信息;对于因文化差异而无法用简练的英语直译出的文化菜名则选用意译+注释的翻译技巧。何燕萍(2008)从修辞学的角度探究了中式菜名的命名艺术,归纳总结出了其命名规律:灵活运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格;使用模糊修辞,表达含蓄意韵;借助联想,传达美好愿望。王才英(2009)分析了中国新潮菜名的命名理据及特点:善用修辞,借助联想,如清蒸廉洁(将一种鱼切成链条状,盘成环形清蒸);变直观为模糊,,如母子相会(黄豆和黄豆芽);变典雅为通俗,如裸体美女(去皮花生米),认为翻译的性质及中西菜名的异同决定了中菜英译只能达到“信”(准确)、“达”(流利)的标准,而“雅”(原菜名艺术风格)很难兼顾,所以翻译中菜时首先应尽量弄清其烹饪方法和制作原料,然后用西菜的命名方式翻译出来。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菜名翻译中对文体修辞层面的研究考虑到翻译的“得体性”,翻译时相对比较偏向于直接译出原料和烹饪方法。

1.2 菜名翻译标准或原则探索

关于菜名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探索,国内译界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此进行了论述,譬如,功能目的论视角、语言学视角等等。任静生(2001)针对中餐菜名的英译提出了“准确、忠实、通顺、迅速及简洁”的翻译要求,认为应直入主题点出菜肴原料和烹饪方法。刘清波(2003)认为中式菜肴的英译要遵循避虚就实、舍繁就简和必要时音译的原则。周湘萍(2003)也论述了影响菜单翻译的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提出翻译时要把握以下原则:注重菜单的信息功能;发挥菜单的促销作用;把握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避免文化冲突。陈小慰(2006)从语篇类型上分析了菜肴名称属于“信息+鼓动”类,提出菜肴翻译的首要原则应是“达意”,其次才是传递文化信息,同时注意语用差异,必要时作相应的调整。谢先泽等(2006)认为菜名翻译的原则和针对性需要加强,提出翻译要兼顾菜品的基本功能和传递文化的需要,因此应遵循三个原则:翻译时语言简洁明了;提供菜肴制作的基本信息;表达方式要主次分明,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吴伟雄(2007)从翻译目的论和语用功能出发,认为中式菜谱的翻译要跳出菜名原文的表层意义,译出其语用意义,同时充分考虑外籍进餐人士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适度浪漫菜名,以做到语义和语用两条腿走路。吴华佳(2009)分析了菜名翻译的特殊性,认为翻译的尺度和标准应“以达驭信、以达求雅”,恪守四“品”(洗练、自然、典雅、生动)规避四“病”(繁琐、错谬、失位、生硬)。胡兵、梁文(2008)提出了菜名翻译时要“准确、实用、特色、灵活”的要求。丁莉(2010)认为中餐菜单的英译应遵循“以实代虚、化繁为简、适当注解”的基本原则。

这些翻译原则和标准大多从语用、功能视角出发分析得出,对于菜谱的翻译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也有学者如,王彤、胡亮才(2008),朱晓琴(2008),郑玮(2009),谢柯(2009),刘欢(2008)等尝试着从顺应理论、认知语言学角度、后殖民视角等翻译理论来探讨菜名的翻译。总体而言,菜肴翻译在理论和原则探讨上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只单一化地聚焦在某一两种理论。虽然也有尝试用上述及其他新的视角来探讨菜肴英译的文章散见于一些刊物,但数量十分有限,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我们期待有更加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去进一步深入研究菜肴翻译。

2 对国内菜名翻译研究的展望

综观近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国内菜名翻译研究大体上可归类为翻译理论探索、语言特征与译技探讨两大类。在翻译理论方面,主要以探索翻译原则或标准为主且所用理论较单一,而在文化与翻译、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等跨学科翻译研究方面仍较为薄弱,目前仍以菜单文本本身的研究为主,过于倚重浅层次的语言特征分析与译技探讨,尽管有学者试图结合文化对比、及语言学理论等进行菜名翻译研究,但至今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依然很少。并且在以往涉及文化问题的菜名翻译中,严重忽略了中国自身文化的“输出”,中国饮食的文化身份并未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有效传播。

北京奥运期间推出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及随后世博期间上海版的中文菜单标准英译法的出炉,对一些中式菜名的翻译进行了规范统一,大大改善了以往存在的菜名乱译、混译的现象,避免了一些不够准确的翻译。但是因为其目的是帮助国外游客能顺利地了解菜的内容,很多有着深厚的文化韵味和地方特色的菜名被直白地翻译出来,丧失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较于早期中国菜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翻译原则的研究不够深入,翻译针对性不够强,翻译技巧有待提高这些不足,目前国内的菜名翻译研究又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障碍:一是菜式空缺造成的词汇空缺,导致一些特色文化词的笼统翻译和文化信息的不对等翻译;二是对于富有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菜名翻译缺乏切实可行的可供借鉴和指导的翻译原则及规范;三是中国菜系发达,而专门针对某一特定地域的特色菜名的翻译研究微乎其乎。换句话说,之前的菜肴翻译帮助中国饮食走向了世界,但并未将中国深厚的饮食文化同等地传播出去。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探讨更辩证的翻译理念和更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减少翻译中源语文化的亏损”(叶苗,2009)。准确理解和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语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语言和文化角度剖析中国菜名中文化词语的主要翻译问题,这也是今后中菜英译研究的重点之一。

3 结束语

中式菜名 篇4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游览名胜、品尝佳肴、领略文化。由于东西方存在文化差异,其中饮食文化难免会有分歧,具体体现在菜式命名、烹饪方法、原料种类、进餐方式等多方面,这就对菜名的翻译造成了困难。菜名翻译的准确无误,可以直接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让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了解中国。本文以宿迁市大小餐馆中式菜名英译的调查为主, 兼顾其他地方的特色菜名翻译展开调查研究。

二、中式菜名翻译的现状

1.误译错译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中西菜品命名方式截然不同。西方菜品命名主要以原料、做法为主,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中式菜肴命名是浪漫主义,不仅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还包含历史文化底蕴及地方风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误译错译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将红烧狮子头翻译成“Red Lion Head”,意思为“红色的狮子的头颅”。茶树菇被翻译成了“Tea tree mushroom”,“茶、树和蘑菇”。万年青被翻译成了 “Chinese evergreen”,“中国的一直绿”。霸王别姬, 有一家餐馆直接译为“tortoise andchicken”,即“王八和鸡”。口水鸡译成 “Slobbering Chicken”,即“流口水的鸡”。很多餐馆将粉丝译为“fans”,“拜星者”。老虎菜译为“Tiger Dish”,“用老虎做的菜”等。这些按字面翻译成的英文实在骇人不已,令人啼笑皆非。

2.版本杂乱

由于没有统一的翻译规范标准, 对同一菜品的翻译译本层出不穷 。如“汤圆 ”有的被译 成“Pudding”,有的又被 译成“Dumpling”或“Ball”。除此之外 ,各个地方的菜名翻译也不尽相同。比如著名川菜“鱼香肉丝”, 大陆的译名为“ShreddedPork with Pepper and Ginger”, 而港澳地区的译名为“ShreddedPork Sichuan Style”, 英国唐人街则又译为“Shredded Pork &Bamboo Shoots in Chili Sauce”。由于译本过于杂乱 ,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 容易让外国友人对中国菜品的认识更加模糊、混乱。

3.术 语不清

由于翻译工作者对烹饪技术陌生, 导致一些菜品做法的翻译中出现术语不清的现象。比如“stew”和“braise”在烹饪的定义中意思模糊,翻译“烧”、“炖”、“焖”的菜肴时便常常混淆。如“清炖甲鱼”,有的翻成“Braised Soft—shelled Turtle”,有的翻成“Stewed Soft—shelled Turtle”。这种局面也为外国友人带来不少困扰,对宣传中国饮食文化造成不小的阻碍。

三、中国菜名英译原则和方法

中国菜品命名方式繁多,如以烹调方法和菜肴原料(+佐料)命名的“烤全羊”,以人名、地名命名的“北京烤鸭”,还有依据历史典故或传说以集中反映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的“佛跳墙”。一个好的菜名翻译,既要符合西方菜肴的命名习惯,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遵循语言翻译原则和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之后,笔者总结出了如下常用的中国菜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1.菜名英译的原则

(1)对极具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菜 ,采用音译原则。

我国译者在翻译外围菜的过程中,经常采用音译的方式。比如hamburger音译成“汉堡包”,sandwich音译成“三明治”。这样音译的菜名保持了外国的饮食文化, 有助于国人对外国的了解。音译更能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菜的文化内涵,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有利的。就像我国已经接受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西方快餐一样,中国的Jiaozi,tofu等中国词汇也已经被西方人接受。因此在翻译此类名名称时,就可用音译,以保持原有的风味特色和中国的文化特征。西方国家一些餐馆菜名音译以广东话发音基础,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如炒粉chowfun、炒饭chow fan等 ,已为西方人所接受。为便于西方人理解 ,译者在翻译时最 好沿用这 种译法 , 例如扬州 炒饭Yangzhouchow fan。

(2)对展示地名类型的菜 ,采用音译加释义原则。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本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和菜肴口味。翻译这类展示地名类型的菜名时,译者可采用音译地名加释义口味的方法, 这样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例如湖南牛肉 (Hunan Beef)thin slices of beef sauced with black mixed vegetables in beef’sspicy hot pepper sauce。

(3)对菜名中包含原料的菜 ,采用直译原则。

如果中国菜名中包含了原料的名称, 英泽时译者就可以直接按中文菜名译出其意。例如“叫花鸡”这道菜的名字里有“鸡”这一原料 ,可直译为Beggar’s Chicken;“东坡肉”这道菜的名字眼有“猪肉”这一原料,可直译为Dongpo Pork。

(4)对菜名字面意思不易理解的 ,采用意译原则。

中国菜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别说外国人,就是普通的中国人也常遇到看得懂菜名却弄不懂到底是什么的情况。比如“白云风爪”这道菜其实就是白醋腌鸡爪,如果按菜名的字面意思译成White vinegar and Phoenix Paws, 外国客人根本就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菜,如果译成pickled chicken paws,就不会让他们疑惑了。例如芙蓉燕窝 (Sweet Bird Nests Soup withEgg White)、凤凰玉米羹 (Corn and Egg Soup)等。

2.翻译方法

(1)找出中心词。

英译时,中文菜中的主料往往当做中心词,刀法和配料围绕这个主料起修饰作用。中国烹饪中有各种刀法,比如切、剔、剁、劈等。中国菜肴形状特点也多样,例如块、条、泥末、丝、丁、丸、卷、片等。这都使得菜名英译难度加大,但掌握适当规律和方法后,就不那么难处理了。它们可以与主料名称一起构成中心词体现主料的形状,继而展现出菜名的技艺和手感。例如肉丸(meat balls)。蛋卷(egg rolls)和鹅肉干(diced goose)等。

(2)过去分词作前置修饰

清炸里脊:Deep—Fried Pork Filet,沾水牛肉:Boiled Beef,金钱鸡:Grilled Ham and Chicken。

(3)过去分词作后置修饰语。

酱鸡:Chicken Seasoned with Brown Sauce, 糟蛋:Egg Pre-served in Rice Wine,枸杞炖蛤 :Clam Soup Simmered with Chi-nese Wolfberry。

(4)前置修饰语与后置修饰语并用。

并非所有菜名翻译都是用过去分词作前置或后置修饰语的,由于有些菜名成分比较复杂,因此要用前后置修饰语并用的方式处理,如蜜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蛋黄狮子头(Stewed Meat Ball with Egg Yolk)等。

(5)介词短语作后置修饰语。

三鲜海参:Sea Cucumber with Three Delicacies, 鲜果沙律虾:Prawn Salad with Fresh Fruits, 西湖醋鱼:West Lake Fish inVinegar Gravy。

(6)音译。

在菜名汉译和英译中,有少数已经直接采用音译,这个在翻译原则中已分析,不再列举。

四、研究价值

随着国际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菜肴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中餐菜名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饪技术和地方特色, 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对于在中餐馆吃饭的外国客人来说, 一份翻译得当的中餐菜单式是他们了解中国和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和桥梁。因此,对中国菜名的准确翻译,对我们本土饮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菜名翻译的水平,也是对我们与国际接轨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从翻译的不可译性看中式菜名英译 篇5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的文化传播,不仅涉及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的转换。文化转换过程中,出现文化碰撞在所难免。然而,有些碰撞,如若处理不当,会引发冲突,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1)宗教文化因素

奈达提出翻译中的五类文化因素中,宗教文化因素极为重要。庄国卫在《从互文性视角解读< 红楼梦> 两译本宗教文化翻译策略》中指出:“正是宗教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给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造成种种障碍。在中国,佛教、道教、儒教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汉语中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样的比喻;而在西方,人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认为人生来有罪,要用一生忏悔,才能得到救赎。所以就有了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这样的说法。”

(2)菜名英译的基本原则——真实反映原材料

宗教文化对翻译的要求很高,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重点。同时,文化传播中,饮食文化传播是重中之重,因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菜名英译不得不考虑宗教文化因素。下文笔者将以菜名英译为例,浅析宗教文化在菜名英译中的重要作用。

菜名英译的意义,一方面在于使食客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即将吃进肚子里的到底是些什么;另一方面,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因而,在翻译菜名时,通常要将原材料阐述清楚,可能的话,也该提及制作方法,如“蒸、炖、炸”等等。这样做,一来防止有些人对某些东西过敏,如若不慎食用,甚至可能产生生命危险;二来也是避免宗教文化冲突。中式菜名在命名时,常会借用各种美好意象来指代某一原材料,例如用“芙蓉”指“蛋白”、用“翡翠”指“青菜”、用“白玉”指“豆腐”、用“龙虎凤”分别来指“蛇猫鸡”等。例如,“金华玉树鸡”是广东省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粤菜系,其原材料是“三黄鸡、火腿及芥兰”。但我们都知道,穆斯林有自己的宗教文化信仰,他们不吃猪肉,若将这道菜名逐字译成Jinhua Yushu Chicken,或者按字面意思译作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s and Jade Trees,没有译出原材料中的火腿,若被穆斯林食客食用,则会引起很大误会。若是清晰明了地翻成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穆斯林食客自然不会尝试这道菜。同样地,在中国人眼中,“红烧狮子头”或许是个“霸气侧漏”的好名字,然而,若是译为Lion’s Head,反而会适得其反,惹怒一大批英国人。因为,在中世纪的英国,狮子曾被作为英国皇家武力威严的象征。因而,在菜名翻译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食用者的可接受性,考虑到菜名中蕴含的宗教文化因素,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差异。

2中式菜名的命名

中式菜名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也受到国人思维、习俗、历史因素、民族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有两种命名方法,即写实法和写意法。写实法顾名思义,以菜肴的原材料、制作方法、火候调味品等命名,这类菜名英译往往较为容易;而趋吉避讳、去俗求雅的文化心态是写意法菜名命名的心理基础。写意法讲究意境美,这类菜名通常蕴含更深层次的中西文化差异,英译时困难较大。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具有难以“对等”的内涵和特点,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丢失的可能性不可避免,翻译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1)中药材相关菜名

中国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加之中国传统中药文化影响,以中药材为原材料的菜肴数不胜数。如,川归烧酒虾、银杞明目汤、川芎茶、参杞羊头等。这些中药材对外国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即使是完完整整将各种烹饪方法、原材料都悉数告知,他们也会不知所云。如“川芎”的英文是ligusticum wallichii,若将川芎茶译成Ligusticum Wallichii Tea,大部分外国人将难以理解。因而,中药材相关菜名的翻译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

(2)动物内脏相关菜名

中国人讲究“吃什么补什么”,讲究“补”与“养”的实用观,因而对动物内脏情有独钟,而这些东西往往让外国人望而生畏。如麻辣猪肝、爆肥肠、火爆腰花、毛血旺等。各种猪血鸡血鸭血、各类猪肝鸭肝,以及鱼脑猪脑、狗肉猫肉等,实在难以确保外国人会不会一看菜名就被吓得逃之夭夭。翻译时,“毛血旺”若译为Duck Blood in Chili Sauce,对外国人而言,可接受性的确不高。此类菜名翻译过程中也存在不可译的现象。

(3)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菜名

许多中式菜名依据历史文化典故、地名或人名命名,具有很深的文化意蕴。如佛跳墙、夫妻肺片、叫花鸡、麻婆豆腐等。要是把“麻婆豆腐”简单译为Ma Po Bean Curd,必然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这类菜名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

3不可译菜名如何译

然而,这些不可译因素的存在却也并不能说明菜名英译是不可能的,在中华饮食文化日益为外国人所钟爱的今天,中式菜名英译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不可为而为之”是对译者的高要求。那么,这几类菜名到底应该如何译?

(1)中药材相关菜名的英译

一方面中药材本身专有名词复杂难懂,另一方面,纵使将专有名词逐字译出,外国人也同样无法理解。换个角度考虑,外国食客通常更感兴趣的是这道菜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式,还是这道菜中的中药材本身呢?答案应该是前者。因而,恰当情况下,以Herbs替代也不失为一种处理办法。如“川归烧酒虾”就可以译为Stewed Shrimps with Liquor and Herbs,外国人一目了然。

(2)动物内脏相关菜名的英译

目前存在的各个翻译版本也均属直译,如“火爆腰花”,在2008 年为迎奥运会出台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也是直接译作Sautéed Pig Kidney ;“卤水牛舌”译作Marinated Ox Tongue ;“蒜汁鹅胗”译作Goose Gizzard in Garlic Sauce。目前似乎也没有更佳的处理策略。

(3)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菜名英译

直接译出原材料即可。如“罗汉肚”就可译为Pork Tripe Stuffed with Meat。对于以典故命名的菜名,也可以在直译原材料的基础上,添加注释,如“麻婆豆腐”可译为Mapo Tofu (Steamed Tofu in Hot and Spicy Sauce)。值得注意的是,添加注释这种方式看似并无不妥:一方面直译原材料通常令译出来的菜名简洁明了;另一方面,注释进一步解释菜名背后的故事。但真正出现在菜单上时,注释通常显得冗长。餐馆在定制菜单时,也该做个取舍。

总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式菜名的翻译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目前存在的翻译版本杂乱,各个版本质量参差不齐,权威翻译并不完善,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必须编著权威、译法统一的菜名英译书籍,使得菜名英译有章可循,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旅游局.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2]黄蔷,王微萍.浅析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4):111.

[3]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1(6):56-58.

[4]王才英.论中式菜名的相对不可译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4):108-109.

[5]吴伟雄.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中式文化元素02-09

中式主题婚礼02-09

中式建筑02-09

新中式景观02-09

中式文化02-09

中式宴席礼仪02-09

中式服装02-09

传统中式元素02-09

清明节去扫墓的说说02-09

美学文化关系的论文题目02-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式文化元素 下一篇:中式宴席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