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解剖钢板(精选九篇)
双解剖钢板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临床症状、体征、X线检查结果均符合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标准。129例患者中,男80例,女49例;年龄16~61岁,平均(32.9±18.7)岁;开放性损伤35例,闭合性损伤94例;依据Schatzker分型[3]:Ⅰ型23例,Ⅱ型19例,Ⅲ型27例,Ⅳ型25例,Ⅴ型16例,Ⅵ型19例。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充分告知可选择手术方法、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各43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选用解剖钢板方法。
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切口,从骨折部骨膜外切开,撬起半月板,观察前后交叉韧带和胫骨平台关节面。对于关节面塌陷的骨折,于塌陷侧髁内外缘1.5~2.5 cm处开窗,使用骨膜剥离子触及其下方的松质骨区,恢复关节面正常高度,克氏针固定,加压植骨;将解剖钢板近端放置于干骺端,远端延伸至胫骨干,螺钉固定;修补或切除半月板和前后角断裂,尽可能保留功能。可吸收缝线固定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对侧副韧带侧方应力不稳者术中一并修复。术毕置引流管,依次关闭关节囊及诸层。
1.2.2 B组
选用双切口双钢板方法。全麻或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沿胫骨侧缘取内侧切口,纵向劈开“鹅足”,并向前牵引,使用有限接触加压钢板固定。内侧固定后,作外侧髌骨旁切口,暴露半月板下膝关节,通过骨折窗修复塌陷关节面。C形臂X射线仪观察骨关节面修复情况,利用胫骨平台外侧的支撑钢板进行有效的固定。
注:TPA为胫骨平台内翻角;PA为后倾角
1.2.3 C组
选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全麻或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取膝前外侧联合内侧切口,约10 cm,从半月板下缘切开关节囊,充分暴露关节面,尽量恢复塌陷关节面,修复至解剖复位。胫骨轴线恢复正常后,克氏针短期固定。C形臂X射线机扫描确认复位满意后,安放T形或L形锁定钢板到内侧平台,放置锁定钢板到外侧平台,最后用自攻钉固定。
1.3 观察指标
术后1 d、9个月、15个月分别复查胫骨平台骨折恢复情况,记录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和骨折愈合时间,测量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度数和后倾角(PA)度数,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HSS)标准方法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TPA、PA比较
三组患者术后TPA、PA比较见表1。如表1所示,三组患者术后1 d、9个月、15个月TPA、PA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三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HSS值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见表2。如表2所示,三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5个月患膝关节HSS值、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注:HSS为膝关节功能评分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所致,是关节内骨折的一种类型,占全身骨折的1%~4%[4],常累及胫骨干,临床为恢复胫骨平台的平整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5]。采用保守治疗时,若骨折对位不准确,患者发生半月板损伤和骨性关节炎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6]。
目前,学术界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方法一直持有争论[5,6,7]。既往解剖钢板方法较为常用,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口。对于>5 mm的外髁骨块或>5°的外翻Ⅰ型、>5 mm的关节面塌陷的Ⅱ型和Ⅲ型骨折,多选用胫骨近端外侧切口;Ⅳ型骨折宜选前外侧切口;>10°的外侧髁者外翻,分离>5 mm的髁间分离,内侧髁位移,双髁轴向旋转的Ⅴ型和Ⅵ型患者应采用切口宽度大于7 cm的前内外侧联合切口[8]。双钢板双切口方法主要具有以下优点[9]:手术切口和周围软组织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有效防止膝关节力线的改变和骨折再移位的发生,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因此该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多。锁定钢板距离骨面近,对骨面压迫少,对骨膜损伤小,骨膜血运畅通,利于骨折的愈合。
国内对上述三种手术方法的比较尚不多见[6,7,8],基于此认识,本文比较了三种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术后1 d、9个月、15个月TPA、PA比较,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5个月患膝关节HSS值、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结果与国外同类研究结果[10,11]基本一致。
双解剖钢板 篇2
腔骨平台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治疗不当常遗留骨折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膝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I~。而高能量所致的C型腔骨平台骨折因骨折线复杂,在治疗中更具挑战性。我院自2007年1月一2011年1月应用双切口、双钢板及植骨的方法治疗C型腔骨平台骨折41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本组共41例,男性27例,女性14 例;年龄20 -61岁,平均39.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4例,高处坠落伤11例,重物压伤6例。按AO标准分型[2],所有骨折均为C型,其中C1型19例,C2型15例,C3型7例。闭合性骨折31例,开放性 骨折10例,均为I度损伤。入院时间为伤后3 -12h。伤后48h内行于术治疗29例,闭合性骨折在 伤后7-1Od内其软组织情况改善后进行于术12例。所有病例人院后均常规行X线和CT检查,以确定骨折粉碎的程度及需要固定的主要骨折块部位。对于不能急诊手术的患者,人院后即行跟骨牵引,患肢抬高,同时加用脱水剂等治疗,待患肢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纹后再予手术。
1.2于术方法:C2型、C3型先给予局部或全身的损伤控制。手术采用腰麻加持续硬膜外置管麻醉,患者取平卧位,患侧大腿上气囊止血带,膝关节下垫高使之屈曲成4500采用膝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小切口,先沿腔骨内侧缘做6 -8em后内侧切口,纵行劈开“鹅足”,将其向前牵开,暴露腔骨,内侧腔骨平台骨折块一般较大,用点状复位钳牵引复位,恢复腔骨内侧柱的支撑力线,然后用一块合适长度的重建钢板预弯后固定腔骨内侧。再行膝前外侧切口,从半月板下方暴露外侧关节面,直视下检查关节面塌陷情况,通过在塌陷平台下方3em骨皮质处开一骨窗或通过骨折本身的`裂缝用小骨刀撬起塌陷的关节面骨折块,使关节面平整,临时用几枚细克氏针固定关节面,再取自体带骨块或人工骨植入平台下缺损处,经C型臂X线透视复位植骨满意后,最后置人腔骨平台外侧解剖型钢板固定。对术中发现的半月板损伤,用3一0可吸收缝线修补;对前交叉韧带腔骨止点撕脱骨折,用经腔骨前内侧克氏针钻孔后细钢丝固定;对腔骨结节撕脱骨折用1 -2枚拉力螺钉固定。
1.3术后处理:术后置负压引流,48 -72h内拔除。患肢抬高以减轻肿胀,不加用外固定,棉垫加压包扎,同时配合冰块冷敷。术后常规使用抗感染治疗5 -7d。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起即开始应用关节功 能训练机行功能锻炼,预防关节粘连,并根据内固定的牢固程度调整锻炼的幅度和频率。嘱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功能锻炼预防肌萎缩。术后2周拆线,术后4周扶拐下地,患股不负重,3个月后患肢逐渐负重ζ
2、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的时间6 -33个月.平均16.2个月二全部骨折X线片示旺骨关节面平整,膝 关节力线恢复,均获骨性愈合。l例I度开放性骨折术后出现皮肤浅表感染, I年后取除内固定物并行关节松解,膝关节活动度为主三900 ;2例远期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参照Merchant评分标准(3;C按功能、疼痛、步态、膝关节稳定程度及活动范围等项目进行综合评分,优29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90.2% 0
3、讨论
3.1于术目的及要求:腔骨平台骨折是负重的关 节内骨折.而C型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由于骨折移位、关节面塌陷、软组织损伤等增加了治疗难度。如不早期修复,破损的关节面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c膝关节产生功能障碍,甚至关节强直c因此,腔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目的是获得良好的对位关系和活动正常且无痛的膝关节,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4O要达到此目的,应根据关节内骨折的特点,必须做到,
①根据骨折和软组织损伤情况,正确把握于术时机。
②术中操作以微创为原则,减少对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③关节面应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保持关节面的平整c
④确实有效的内固定以能使关节早期做功能锻炼为原则。
⑤恰当的植骨以维持关节面的平整和防止二次塌陷。
解剖型锁骨钢板治疗锁骨骨折 篇3
关键词:锁骨骨折解剖型钢板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07-01
1临床资料
本组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龄18—50岁,左侧40例,右侧46例。伴有碎骨块2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未伴神经血管损伤。
2治疗方法
常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单,结合X光片结果,在锁骨断端作小切口,暴露骨断端,清理断端给予骨折复位,用复位钳将接骨板与骨质夹持固定,钻孔上两侧螺钉,碎骨块可通过螺孔或不通过螺孔作拉力螺钉固定。对复位容易的骨折,为了减少创伤达到微创的效果,也可以在断端闭合复位巾钳固定后,在胸骨端作皮肤切口将接骨板从内侧端插入,确认复位固定及接骨板放置满意后,在有螺钉孔处刺小孔安装螺钉。术后常规冲洗缝合引流包扎。
3治療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45分钟(30—60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50ml(20—80ml),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病例,本例86例最终均获骨性愈合,最短4个月,最长2年。
4讨论
锁骨骨折是临床临床常见多发骨折,以往均采用克氏针贯穿固定或克氏针加钢丝固定,或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治疗,但术后各种并发症及缺点较多,例如克氏针固定容易出现克氏针松脱移位、断端处再成角移位、骨不连、针眼感染、患者日常护理困难及不适感明显。如用记忆合全环抱器固定治疗,则在维持断端复位及准确放置接骨板时互相影响,使环抱器放置后断端又移位难以纠正。有人为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先用克氏针将断端复位后再放置环抱器,致内固定物较多,对断端干扰较大,影响断端髓腔和骨膜形成双重干扰。另外在骨折愈合取出时因钩尖朝里,软组织剥离较多,取出时困难。
双解剖钢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中, 男30例, 女25例, 年龄22~78 (平均43.6) 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5例, 高处坠落13例, 摔伤15例, 其他2例;治疗组中, 男32例, 女23例, 年龄24~76 (平均42.5) 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 高处坠落15例, 摔伤15例, 其他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了解患者的骨折部位和骨折程度, 确定内固定物的选择, 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 静脉全麻或高位局麻, 切口显露骨折部位, 查看骨折情况后进行牵引复位。治疗组采用双解剖钢板治疗, 先将其骨折块抬起, 同时纠正塌陷移位以及分离, 保证胫骨关节面能够恢复平整, 骨折复位的过程中尽力确保患者胫骨平台的关节面未曾塌陷时的自然性宽度, 结合骨折的具体情况来挑选解剖钢板的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疗法治疗, 其复位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患者复位完成之后, 在关节面下2cm处, 切开直径大约1cm切口, 采用3mm钻头打通患者内侧皮质, 之后转入长达4~5cm, 直径达3.5mm的松质骨拉力螺丝钉, 确保骨折端处能够对合紧密。患者骨折复位状况良好之后, 则去除克氏针。术后定期复查患者X片, 3个月后逐渐恢复负重行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 并给予评分, 与此同时对全部手术患者采取门诊骨科复查, 结合手术之前以及手术后1、12、及24w和1、2年, 患者膝关节具体功能恢复状况采用Johner-wruhs方法进行评定, 可以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1%, 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双解剖钢板主要优点为拥有较好的内固定需要的强度, 安全可靠。尤其对于患者复位以及固定干骺端和合并骨干的骨折相关稳定性最为突出。这是由于患者关节面的骨骼外形同解剖钢板具有较好的匹配度, 能够完美的贴附, 方便患者骨骼固定, 同时不易产生变形。当患者恢复其胫骨平台的高度和宽度之后, 采用此种方式方便患者膝关节的恢复, 从而降低患者产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总之, 采用双解剖钢板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其总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传统手术方式, 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疗法治疗, 治疗组采用双解剖钢板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7%, 对照组为69.1%,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对于传统手术方法, 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双解剖钢板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康复率和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双解剖钢板,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
参考文献
[1]植伟宏, 范建文, 梁志锋, 等.双解剖钢板治疗严重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3 9例报告[J].颈腰痛杂志, 2013, 34 (1) :46-49.
[2]叶茂, 刘艳西, 郑勇, 等.双侧解剖钢板固定31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体会[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27 (7) :87-88.
解剖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者, 男24例, 女11例;年龄17~65岁, 平均年龄42岁。交通事故伤18例, 跌落伤12例, 其他伤5例。合并膝关节韧带及半月板损伤者8例, 其中内侧副韧带损伤4例, 外侧副韧带损伤3例, 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 半月板损伤1例。采用Schatzker分型[2], 其中Ⅰ型4例, Ⅱ型7例, Ⅲ型16例, Ⅳ型6例, Ⅴ型2例, 患者伤后到手术治疗时间为3h~11d, 平均为3d。
1.2 治疗方法
术前均行正侧位放射片检查, 部分行CT三维重建或者MRI检查以明确骨折块具体移位及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情况。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对Ⅰ型、Ⅲ型骨折选择膝前外侧切口;Ⅱ型、Ⅳ型骨折选择前外侧切口或内侧切口;Ⅴ型骨折选择内侧切口、外侧切口或双侧联合切口。显露胫骨平台关节面, 打开膝关节后, 清除关节内积血及碎骨片, 探查关节面、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的情况, 尽可能保留或修复半月板, 对有明显下陷的平台骨折采用自体植骨, 术中需要用C型臂X线机进行膝关节正侧斜位反复透视检查复位及固定情况, 复位良好后, 于前外侧放置解剖型钢板, 髁部用松质骨螺钉固定, 粉碎严重的可在内侧加用一块支撑钢板。术后1~2周开始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 逐渐进行主动锻炼。
2结果
本组35 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0~36个月, 平均20个月, 骨折全部愈合。按Rasmussen评分标准, 优24 例, 良8例, 可3例, 优良率91%。2例手术伤口浅层并发感染, 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无神经血管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骨髓炎、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非常典型的关节内骨折, 关节面能否修复平整对预后十分重要, 因此, 术前全面准确地了解关节面骨折块的分布及骨折块塌陷的形状、程度和范围是非常必要的, 一旦术前误诊或漏诊, 术中又未予探查修补, 将导致膝关节不稳、内外翻畸形, 影响膝关节功能。所以手术前必须运用X线片、CT检查和三维重建以及MRI片对胫骨平台骨折的类型进行全面分析和确定, 确定手术入路、复位、内固定的方法, 明确是否需要植骨以及植骨的量, 对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胫骨平台骨折是累及关节面的骨折, 其治疗目的是尽可能恢复关节面正常的解剖关系, 获得一个稳定、无痛和活动自如的关节并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为了最大限度恢复功能, 处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关节面下陷<2mm, 劈裂分离<5mm, 在排除血管神经损伤及其他合并损伤的情况下, 以保守治疗为主, 对于有劈裂及嵌压的压缩楔形骨折关节面塌陷>2mm , 劈裂骨折移位>5mm者, 则行开放复位, 坚强内固定支持。内固定的方法很多, 有松质骨螺钉、T型或L型钢板等, 但对于粉碎性骨折来说, 上述内固定物都不能达到坚强内固定的要求, 还需要外固定的辅助, 影响膝关节早期的功能锻炼, 解剖钢板是按照胫骨关节部位解剖特点设计的, 外形与关节部位骨骼外形匹配, 能与骨面贴敷, 易于保持骨折复位, 可节约手术时间。钢板厚度较薄, 可减少切口闭合困难, 同时形成良好的支撑固定, 有利于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粉碎的复杂平台骨折, 骺端的松质骨被压缩后, 往往出现骨质的缺损, 需进行植骨, 植骨时应注意植骨不实, 且螺钉拧得过紧, 造成关节面再次移位;或者骨折端过多的填塞植骨造成骨折分离移位。胫骨平台骨折常常合并有血管、神经、关节囊、侧副韧带、交叉韧带以及半月板等损伤。半月板损伤应尽量修复, 对严重损伤不能修复者可部分切除或全切除, 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应尽早期修复, 修复时应充分考虑膝关节的平衡, 松紧度要适宜, 避免术后发生膝关节失稳。
胫骨平台骨折复位良好, 固定牢固, 术后应早期CPM膝关节功能锻炼, 既可加速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腱的愈合和再生, 又可防止膝关节粘连、僵硬, 并使粗糙的平台关节面重新塑造。 胫骨平台骨折特别是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 采取手术复位和植骨, 恢复平整关节面和正常的关节结构, 解剖钢板使骨折得到了牢稳固定, 提供了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条件, 其疗效远远优于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何金山, 戴善和, 王信山, 等.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J) .江苏医药, 2005, 31 (2) :151.
双解剖钢板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5年3月,我们收治56例股骨骨折病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8例应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另外28例应用解剖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观察组男39例,女17例;年龄5~76(平均35.1)岁。观察组28例患者中男20例、女8例;年龄5~75(34.71±11.09)岁;根据EAVNS分型为:I型5例、II型6例、III型8例、IV型5例、V型4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9例;年龄7~76(36.08±11.52)岁;根据EAVNS分型为:I型6例、II型7例、III型7例、IV型5例、V型3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采取全麻或连续硬膜外加腰麻,采取仰卧位,取患肢前外侧切口,将骨折端暴露出来[3]。在X线的指导下对骨折进行牵引复位,清除血肿。通过C臂X线机透视复位结果满意之后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股骨近端将锁定钢板安放于股骨大转子顶点位置以下0.5cm,放置导向装置以及锁定加压钢板钻头导向器,将螺钉锁定。对照组患者采取观察组相同的手术入路、复位固定方式等,将锁定钢板替换为解剖冈钢板。手术完成后常规给予抗生素1~3d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后3d进行非负重髋、膝、踝关节功能锻炼,X线片显示骨痂形成之后,开始部分负重锻炼,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后,负重功能锻炼[4]。
1.3观察指标(1)术中出血量;(2)骨折愈合时间;(3)治疗费用;(4)并发症发生率;(5)Neer评价优良率[5]。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 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愈合时间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值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通过卡方值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6]。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对比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6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为92.86%,对照组为71.43%,组间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非手术方式治疗股骨骨折,难以达到满意的解剖复位效果,出现畸形愈合的可能性较高、病死率较高[7],目前较少应用,临床中主张,应用手术积极干预,加强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恢复[8]。股骨骨折的高发群体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中,由于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较差,且受到骨质疏松的影响,治疗效果普遍较差,选择怎样的内固定治疗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锁定钢板的特点在于成角稳定,通过螺钉与钢板的固定对整体骨块施加压力,无需进行塑性。在近端固定过程中,不同方向交叉形成多枚成角锁定螺钉,进而形成牢固的抗拔出力以及锚合力。由于使用螺钉与钢板焊接,即使是较大的纵向应力也不会对钢板的位置产生影响,具有很好的内固定效果。同时,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会直接与骨膜接触,能够很好的保护骨膜与骨折端的血液循环,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几率,术后出血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更小,结合早期锻炼对于促进患者的骨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终,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结果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评分优良率更高,其原因在于锁定钢板的力学稳定性好[9],螺钉与接骨板能够形成不同方向的成交锁定,发生螺钉松动的可能性非常低,很大程度上保护血运、促进骨折的愈合[10],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摘要:选择2013年4月2015年3月我们收治56例股骨骨折病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8例应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另外28例应用解剖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的术中出血、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Neer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各有其优缺点,其中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操作简单、优良率高、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与解剖钢板治疗的差异较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锁定钢板,解剖钢板,股骨骨折,Neer评分,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梁军.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1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重庆医学,2010,39(1):56-57.
[2]吴率帅,陈伟,王娟,等.锁定钢板和传统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比较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3):254-257.
[3]董有海,杨文成,钱光,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2):128-131.
[4]吕贵荣,李国,张红云,等.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56-5057.
[5]张怡五,邓天琼,陈永龙,等.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伴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7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15):1489,1491.
[6]李健,黄海,杨波,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8):1513-1516.
[7]周江军,易蕊,赵敏,等.新型组合式锁定加压钢板不同滑槽钢板方案治疗股骨粉碎性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8):725-729.
[8]欧海山.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24-4525.
[9]董有海,杨文成,钱光,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2):128-131.
双解剖钢板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锁骨中段骨折63例, 男性37例, 女性26例;年龄19~71岁, 平均45岁。车祸伤50例 (79.4%) , 摔伤13例 (20.4%) ;新鲜骨折55例 (87.3%) , 陈旧性骨折8例 (12.7%) ;闭合性骨折60例 (95.2%) , 开放性骨折3例 (4.8%) ;左侧29例 (46.0%) , 右侧34例 (56.0%) 。35例 (55.6%) 行锁骨解剖钢板内固定, 28例 (44.4%) 行重建钢板内固定。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平卧位, 肩下垫枕抬高, 采用平行与langer线的军刀伤切口, 开放伤则先行清创术。切开显露端复位钳固定。如为粉碎性骨折先将大的骨折块用粗丝线捆绑复位固定, 也可用拉力螺钉固定, 复位骨折端。选用6~10孔的重建钢板内固定时, 根据锁骨解剖形态塑型并置于锁骨上方螺钉固定。选用6~10孔的锁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时, 必要时可适当预弯, 置于锁骨上方螺钉固定。术中均保证钢板固定超过骨折端至少各3枚螺钉。术毕冲洗引流。术后三角巾悬吊2周, 逐渐加强功能锻炼。术后随访,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 术后随访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肢体功能, 功能按韩平良等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1]进行评判。
2 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2至22个月, 平均14.5个月。重建钢板组28例中有3例 (10.7%) 发生螺丝钉松动;2例 (7.1%) 发生钢板断裂, 予锁骨固定带固定保守治疗延迟愈合;2例 (7.1%) 发生浅表感染。锁骨解剖钢板组35例中, 1例 (2.9%) 开放骨折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 1例 (2.9%) 螺钉松动, 无钢板断裂及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现象。锁骨解剖钢板组较重建钢板组骨折并发症少, 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高, 术中失血量少, 手术时间短, 后两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11.832、5.817, P均<0.05) , 但前两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3.281、0.068, P均>0.05) , 可能与本次观察例数较少有关, 有待进一步研究。详见表1。
3 讨论
3.1 锁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手术指征
锁骨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加“8”字石膏或绷带外固定, 往往内固定不牢靠需进行多次整复, 而手法整复愈多, 损伤愈多, 易产生碎骨, 降低稳定性, 导致不愈合及畸形愈合, 畸形愈合发生率高达27%[2]。部分患者因固定太紧出现腋部血管神经压迫, 导致局部皮炎、溃破、感染, 且外固定时间长, 患者痛苦大, 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3]。近年来, 锁骨骨折的手术内固定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合有关文献及临床经验, 认为锁骨骨折的手术指征如下: (1) 开放性骨折; (2) 骨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 (3) 骨折明显移位, 估计手法复位不能奏效; (4) 锁骨外侧端完全性骨折伴移位或合并肩锁关节脱位; (5) 患者不能耐受长时间石膏固定; (6) 合并多处损伤[4]。过去认为, 切开复位内固定会增加感染、骨不连、再骨折的机会, 而国外有学者强调了正确的复位和严格的内固定能尽快减轻患者的疼痛, 并有利于促进患肩功能的恢复, 并且由于排除了骨折端软组织的嵌夹而降低了骨不连的发生率[5]。本组有43例术中发现骨折端软组织嵌夹, 经手术清理, 行内固定治疗后骨折均愈合, 无骨不愈合出现, 故我们认为锁骨骨折合理的手术方法有利于锁骨的愈合。
3.2 不同手术疗效的比较
锁骨中段骨折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 避免了传统方法克氏针髓内固定出现的如松动、滑脱、移位造成骨折畸形愈合, 针道感染、皮肤刺激及不能早期功能锻炼等。国外学者[4,5]多主张用钢板螺钉固定。重建钢板具有能折弯塑型, 能对抗骨折端旋转、轴向应力作用, 能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 较早应用于锁骨中段骨折。但重建钢板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暴露出了一些缺陷, 我们在使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时, 要使钢板与锁骨完全贴附, 满足锁骨中段“~”形解剖结构, 要求在长的X Y轴上扭转和R S轴上弯曲, 同时也要在PQ轴上弯曲塑型[6], 术中不但费时、费力, 而且由于手术医师对钢板预弯缺乏经验, 多次来回反复折弯至钢板的强度下降, 且很难达到钢板与锁骨的完全贴附。而锁骨解剖钢板是依据AO内固定原理和锁骨中段“~”形解剖结构设计, 钢板呈“s”形, 符合锁骨解剖形态且体积小, 有一定的可塑性, 满足锁骨在长XY轴上和RS轴上的解剖要求, 同时能在P Q轴上适当预弯, 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容易达到钢板与锁骨的完全贴附, 提供有效的固定。避免了重建钢板反复预弯的麻烦及对钢板强度的损伤, 手术更省时, 钢板强度更易得到保证, 内固定更牢固, 更能耐受骨折端的放置及轴向应力。本组病例锁骨解剖钢板组平均手术时间比重建钢板组少15分钟, 减少了创面暴露时间, 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及创面感染机会。本组病例重建钢板组28例中3例发生螺线钉松动, 2例发生钢板断裂术后延迟畸形愈合, 而锁骨解剖钢板组仅1例螺丝钉松动, 无钢板断裂及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现象。我们认为这与重建钢板预弯过度致强度下降, 或由于重建钢板折弯后仍难与锁骨完全贴附, 加上术后由于粉碎性骨折愈合缓慢, 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钢板长期承受应力而致疲劳弯曲, 骨折端成角, 甚至发生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情况。
总之, 相对重建钢板而言, 锁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中不需或仅稍微预弯塑形, 保证了钢板的强度, 更能耐受骨折端的旋转, 轴向应力, 得到真正稳定的内固定, 从而为患肢早期功能锻炼和骨折愈合提供了条件, 缩短了病程, 完善了A O的原理, 是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参考文献
[1]韩平良, 张文明, 藏洪声, 等.锁骨移位骨折及脱位的治疗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 1986, 2:91-93.
[2]朱求亮, 颜茂华, 娄云龙, 等.锁骨骨折的固定方式选择[J].实用骨科杂志, 2005, 11 (2) :101-102.
[3]陈关林, 姜志强, 刘付明, 等.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锁骨粉碎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588-590.
[4]Schwarz N, Hocker K.Osteosynthesis of irreducible fractures of the clavicle with 2.7 millimeter ASIF Plates[J].Trauma, 1992, 33 (2) :179-183.
[5]Polgeafiirst J, Rappold G, Fischer W.Plating offreda clavicular fracture: results of 122 operations [J].Injury, 1992, 23:237-241.
双解剖钢板 篇8
关键词:关节内骨折,小切口微创解剖钢板,加压螺栓,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螺钉,治疗结果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关节骨折疾病, 由于跟骨本身属于跗骨范畴, 与周围组织的连接关系复杂且覆盖有较多的软组织, 因此在手术治疗上难度较高, 手术方法不当很容易引发术后感染、关节炎、足部畸形、跟骨痛等诸多并发症, 对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不利影响[1]。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切口微创解剖钢板联合加压螺栓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2013 年1月—2014 年2 月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92 例, 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6 例。观察组中男38 例, 女8例; 年龄18 ~ 65 岁, 平均年龄 ( 33. 8 ± 5. 6) 岁; 左侧骨折25 例, 右侧骨折21 例; 骨折分型: Ⅱ型10 例、Ⅲ型28 例、Ⅳ型8 例。对照组中男39 例, 女7 例; 年龄20 ~ 65 岁, 平均年龄 ( 34. 1 ± 5. 5) 岁; 左侧骨折24 例, 右侧骨折22 例; 骨折分型: Ⅱ型11 例、Ⅲ型27 例、Ⅳ型8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分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骨折位置皮肤、软组织状况评估, 确保患者软组织肿胀完全消退后实施手术。
1. 2. 1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实施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 取侧卧位且患侧向上, 气囊止血。在明确患者骨折位置后使用3. 5mm克氏针于患者跟骨结节处由内而外横穿股后端, 同时沿着患者跟骨前半端长轴部分作对抗牵引以恢复患者跟骨长度与高度。同时再取2 枚克氏针于患者跟腱附着区域上端钻入其后关节骨折块下端, 以此撬拨骨折关节复位后关节面, 恢复患者跟骨Cissens角与Bohler角, 挤压跟骨以恢复宽度。而后在透视机辅助下评估患者复位情况。由患者外踝尖端与跟腱连接中线部分、与跟腱平行处纵行切开骨膜, 切口长度3cm, 剥离跟骨外侧的软组织并按压骨折块, 形成骨隧道以后置入事先准备好的钢板, 再于患者跟骨处钻孔并置入加压螺栓固定, 分别置于患者后关节面、跟骨结节以及丘部, 最后于钢板外侧放置引流管并缝合切口, 加压包扎[2]。1. 2. 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麻醉方式及体位同观察组, 医生于患者骨外侧壁作L切口, 由其外踝上端约4cm延外踝后端、跟腱中心部分并延伸至足背位置处作切口, 切口长度10 ~15cm, 而后由切口深入患者骨膜并掀开皮瓣, 完成患者骨折复位, 使用克氏针做临时固定, 使用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螺钉完成最终固定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半年。
1. 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跟骨长度、高度、宽度、Cissens角与Bohler角; 使用踝- 足评分系统 ( AOFAS) [3]测定患者术后跟骨功能恢复情况, 评分越高则代表功能恢复越好; 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 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跟骨结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跟骨长度长于对照组, 高度高于对照组, 宽度短于对照组, Cissens角、Bohler角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2. 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跟骨AOF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AOFAS评分为 ( 46. 6 ± 2. 3) 分、术后为 ( 94. 6 ± 1. 8) 分; 对照组术前AOFAS评分为 ( 46. 8 ± 2. 4) 分、术后为 ( 80. 8 ± 2. 5) 分。术前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术后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观察组出现足部浅层感染1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 2% ( 1 /46) ; 对照组出现延迟愈合3 例、切口坏死3 例、足部浅层感染2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7. 4% ( 8 /46)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3 讨论
当前临床针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治疗方式仍存在很多争议, 部分专家认为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缓慢消除患者炎症并避免跟腱损伤等并发症, 部分专家则认为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快速恢复患者跟骨关节的正常结构及功能[4,5]。而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中, 患者术后的跟骨长度、高度、宽度及角度均对其行走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是考量患者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6]。
以往针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手术主要为L型切口复位固定为主, 该手术能有效降低对患者腓骨肌腱、腓肠神经的刺激, 但手术过程中需剥离患者跟骨外侧的软组织, 因此术后并发症较多[7]。而小切口微创解剖钢板联合加压螺栓手术主要是由患者骨后侧作小切口完成骨折复位、固定等操作, 这一过程中不仅不需要剥离患者足侧软组织, 还能有效避免对患者足部外侧壁供血动脉的损伤, 降低患者术后皮肤坏死的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手术过程中还使用加压螺栓固定, 能有效提升钢板在患者骨折位置的固定程度, 对于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钢板松动、感染风险均有重要意义[8]。与传统的解剖钢板联合螺钉手术相比, 该种手术方式能更加充分地恢复跟骨解剖形态以及距下关节内面的平整性, 促进更快愈合[9]。但在实施小切口微创解剖钢板联合加压螺栓手术前应先确定患者肿胀、炎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皮肤皱纹实验阴性, 确保患者手术的安全性[10]。术者也应该不断增加自身的手术操作经验, 保证复位效果优秀, 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跟骨长度长于对照组, 高度高于对照组, 宽度短于对照组, Cissens角、Bohler角大于对照组, 术后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小切口微创解剖钢板联合加压螺栓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疗效显著, 患者术后跟骨结构、功能均能够显著恢复, 且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唐虎子, 马胜利, 郭鹏, 等.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4) :434-435.
[2]邵磊, 周君东, 程明加, 等.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解剖钢板和加压螺栓微创治疗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 2015, 9 (21) :90-91.
[3]李晓斌.解剖钢板和加压螺栓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1) :74-75.
[4]徐为刚, 丁建中, 罗建.解剖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4) :335-336.
[5]胡通洲, 王旭灿.小切口微创解剖钢板和加压螺栓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比较[J].浙江创伤外科, 2015, 20 (5) :871-873.
[6]龙雄武, 任乐夫, 刘李继.采用解剖钢板和加压螺栓微创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0) :170-171.
[7]王海红, 李计东, 刘军, 等.微创钢板螺栓加压内固定系统治疗跟骨骨折[J].河北医药, 2011, 33 (19) :2947-2949.
[8]李竖飞, 艾昌淼, 朱国权, 等.解剖钢板和压力螺栓治疗跟骨骨性毁损伤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 (11) :1494-1497.
[9]苏坤成.对于解剖钢板和加压螺栓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相关基础与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 (6) :48-49.
解剖钢板治疗鹰嘴骨折的效果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38例鹰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 正面为对照组, 反面为试验组, 各19例, 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自愿参与配合本次研究。试验组男10例, 女9例, 年龄22~56 (34.5±2.1) 岁;对照组男11例, 女8例, 年龄24~58 (35.5±2.8) 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克氏针固定治疗。试验组行解剖钢板治疗:术前30min静脉注射抗生素, 采取臂丛神经麻醉后, 于肘部作一“S”型切口, 并逐层切开将骨折部位完全暴露。首先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 随即根据骨折情况选择1~2枚螺钉, 固定于经髓腔的钢板近端, 待稳定后, 依次将其他螺钉进行固定, 根据骨折情况再次决定是否需要行进一步加压处理。将小关节骨折块摘除, 避免关节腔出现脱落, 形成游离体, 破坏关节软骨, 进而加重关节的退变程度, 若骨折块较大且所涉及的关节面较多, 需要选择螺钉继续固定。骨折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出现压缩和关节塌陷, 临床上通常选择费用较低的自体髂骨移植, 术后愈合效果良好。部分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出现关节囊及韧带损伤, 需要行一期修复达到稳定关节的目的, 积极重视肱三头肌的扩展, 术后使用石膏托给予固定, 确保软组织张力的进一步恢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采用肘关节功能评分量表 (MEPS) 对关节活动情况给予评估, 分为日常活动、稳定程度、运动功能及疼痛感受, 分别为25分、10分、20分和45分, 总计100分, 分数越高则表示关节活动功能越好。疗效评定标准: (1) 显效:≥90分; (2) 有效:74~89分; (3) 无效:≤60分。临床有效率= (显效+有效) /研究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3.0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试验组临床有效率 (94.74%) 显著高于对照组 (47.3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评分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试验组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鹰嘴骨折通常发生于单侧, 特殊情况下两侧同时发生, 软组织损伤严重者术后发生感染几率较高, 同时患者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及骨质情况等将会严重影响术后肘关节的活动程度。传统的治疗方式通常是采用克氏针固定, 但术后容易出现钢丝断裂及移位等并发症, 进而容易导致骨折块压缩, 进而出现关节炎[3]。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钢板固定更为稳定, 能够快速恢复鹰嘴长度, 具有以下优势: (1) 解剖设计更加贴服, 远端可以适当调整和塑性, 减少对扩张力的影响, 避免反复弯曲; (2) 可以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固定的位置, 如后外侧、后方等, 操作简便; (3) 充分将鹰嘴弧度、长度恢复, 进一步稳定肘关节, 降低关节炎的发生几率; (4) 钢板固定能有效避免关节面出现变形或塌陷, 术后结合适当锻炼, 预后效果及肘关节的恢复情况极佳; (5) 适用于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4]。
本研究显示, 试验组临床有效率 (94.74%) 显著高于对照组 (47.37%) , 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行解剖钢板治疗并结合术后康复训练, 能改善关节活动能力, 降低发生关节炎的几率, 该治疗方式是治疗鹰嘴骨折的首选方案, 与殷渠东等[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总之, 鹰嘴骨折行解剖钢板治疗, 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效果十分显著, 预后极佳, 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使用。
摘要:探讨解剖钢板治疗鹰嘴骨折的临床效果。将收治的38例鹰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 正面为对照组, 反面为试验组, 各1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克氏针治疗, 试验组则行解剖钢板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4.7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评分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实验组关节功能评分为 (91.22±3.11) 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5.12±2.6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鹰嘴骨折行解剖复位治疗, 不仅能减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 还能改善关节活动情况, 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解剖钢板,鹰嘴骨折,克氏针
参考文献
[1]滕林, 钟刚, 刘刚, 等.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2, 26 (1) :10-13.
[2]赵光辉, 王浩, 师建军, 等.单一鹰嘴解剖钢板治疗尺骨上段并鹰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2, 18 (10) :928-931.
[3]滕林, 钟刚, 肖聪, 等.重建钢板联合张力带治疗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 25 (1) :17-20.
[4]王云根, 张伟中, 徐浩, 等.动力髁螺钉、锁定钢板和AO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 2011, 32 (16) :2141-2143.
相关文章:
Y形钢板与肱骨外髁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02-04
解剖重建02-04
政治关联02-04
自我解剖02-04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02-04
畜禽解剖02-04
切开复位解剖钢板治疗复杂股骨近端骨折02-04
解剖训练02-04
支持型教学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