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小作文命题分析

关键词: 高分 命题 书面 作文

考研英语小作文命题分析(精选6篇)

篇1:考研英语小作文命题分析

考研英语(一)、(二)都已结束,作文题目也水落石出。不出文都教育英语老师所料,两篇小作文仍然都是书信。且命题特点与历年相符,准备参加考试的同学可先睹为快。

英语(一)的小作文要求大家就如何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写一封建议信。在考试前文都教育英语老师反复强调过了建议信的重要性,自大纲增加了对应用文的考查以来,九年间已经考过三次,建议信是唯一重复考查的书信类型:真题要求给大学图书馆提完善建议,真题要求针对白色污染治理提出建议,真题要求为国际学生提供大学生活方面的建议。与去年要求一致,还是宽泛的“You should include the details youthink necessary”,写出你认为应该包含的具体信息。

相比之下,英语(二)的小作文给出的情景更加具体、丰富。并且也遵循了英语(二)小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两条具体要求,涉及两方面内容。你将出国留学[微博],跟John同学合住一个房间。给他写信告知你的生活习惯,并咨询生活方面的建议。比起英语(一)的小作文,相当于给出了明确的提纲。如真题,先对活动内容进行通知,再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该活动;又如20真题,先对电子词典进行投诉,再表达出需要尽快解决;再如真题,先对考上大学进行祝贺,再对其大学生活给出建议;包括首次考查的感谢信,也是先感谢美国同事的宽带,再表达欢迎回访。

综上所述,文都教育英语老师建议准备参加20考试的考生,根据英语(一)(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

篇2:考研英语小作文命题分析

万学海文

考研英语作文历来就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题型,往往都是在考研的冲刺阶段考生才开始准备。小作文的考察类型万学海文曾在2011年的考研冲刺阶段做过总结,一共二十多个类型,具体每个类型又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考研英语写作部分自2005年第一次引进应用文开始,一直延续到2011年,每年考试小作文占的分值都是10分。主要考查学生撰写不同类型的包括私人和公务信件、摘要、工作报告、备忘录在内的应用文的能力。相信2012年写作还会延续对应用文的考查。下面万学海文的英语辅导老师将结合近七年的真题,逐年分析一下应用文考察的类型。

2005—2011小作文考察类型:

2005年:2005年应用文考的是一封辞职信(Letter of resignation),情景是两个月前你得到了一份编辑工作,但是现在你发现这份工作和你预期的不一样,你决定辞职,写一封信给老板,说明理由,并且道歉。

2006年:2006年应用文考的是申请信(Letter of application)。情景是你希望为参与希望工程,资助一个偏远地区的儿童。要求给有关部门写申请信请他们帮助找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内容看似“俗”,但命题却出乎意料。

2007年:2007年应用文考查的是公务信函建议信(Letter of suggestion),情景是给图书馆写信提出改善服务的建议。

2008年:2008年应用文考的一封给友人的私人信件(Personal letter)。具体情景是误拿友人CD需要归还。但是题目要求还是道歉和建议方面。

2009年:2009年的应用文考察的是公务信件建议信(Letter of suggestion)。情景是给当地媒体编辑写信,阐明对于以前治理白色垃圾措施的观点以及自己的建议。

2010年:2010年应用文考查了通知或告示(Notice)。情景是发出招募国际化会议志愿者的告示。

2011年:2011年应用文考的是一封给友人的私人信件(Personal letter)。具体情景是给为好友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并说明理由。但是题目要求主要是推荐方面。

2011小作文类型“不按套路出牌”

从形式上来看,2005-2009年考查的都是公务信件,从功能上来看,多为道歉、建议等交际功能。而自2010年开始,考查了告示这一新的形式。2011年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地考查了信函。意料之中的是,这明显是一种反压题的现象,考试命题人有意而为之。意料之外的是,在各大机构纷纷预测未来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应用文形式,而不再仅仅囿于信件这一种形式,而命题组再次搬出了信函写作。可见,信件最能体现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种考查形式,大家仍然要把其作为重点来复习,并且要拓宽其类型到祝贺信、求职信等。同时要多多体会请帖、邀请函、便条、注意事项、告示、通知、摘要写作等多种应用文的格式。并通过范文来体会其语域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考研应用文考题和大学英语四级写作真题的关联性。2009年1月考研应用文真题源于2008年12月四级真题“Limiting the Use of Disposable Plastic Bags”。而2010年的考研应用文题目也是与2006年6月四级写作真题不谋而合。因此万学海文建议同学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近几年四级考试应用文题目,可以作为平时模拟练习的内容。

篇3:考研英语小作文命题分析

正是基于这样的评价认识, 在分省命题政策下, 高考英语北京卷首先冲破高考英语写作命题单一、禁锢的传统命题思路, 2004年率先在本市的高考英语卷中引入开放性作文命题。通过分析高考英语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 发现其已经有了一些鲜明的开放性特点, 但是, 要达到真正的开放, 我们还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

一、已经形成的开放

综观2004年以来高考英语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试题, 其开放性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试题表述客观

客观、公平是试卷命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作文试题的命制极容易暗含命题者的主观倾向, 因此命题者应尽量选用客观性比较强的语句、语调呈现所提供的作文材料, 尽力避免或排斥材料叙述过程中所隐含的主观判断及主观情感, 否则, 考生的立意与命题者的倾向一旦产生冲突, 形成对立而不一致时, 考生将会牺牲自己的想法去迎合命题者的观点, 从而影响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综观全国卷和分省卷, 命题者在叙述时流露主观倾向性的问题普遍存在。如2008年的浙江卷提示语为:

人们完成工作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两种方式各有特点。请你以“Working Individually or Working in a Team”为题, 按照以下要点写一篇英语短文:

(1) 独立完成:自行安排、自己解决问题。

(2) 合作完成:一起讨论、相互学习

(3) 我喜欢的方式和理由

且不说对工作方式的“合作”与“独立”的二元划分是否合理, 这种把个人的认识强加于人的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而北京卷的开放作文, 在这种强加于人的做法上有了很大改观。2008年北京卷的开放作文如下:

In an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the judg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提示语只是提示考生写作的背景为英语作文比赛 (an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 , 读者对象为作文比赛的评委 (judges) , 写作内容为对图画的理解, 叙述方式比较客观, 尽量让材料自己说话, 去除了以往材料叙述中的明显倾向性的阐释或评价。从外在形式来看, 将原来的表述模式“材料———命题者阐释或评价———写作要求”, 简化为“写作要求———材料”的表述模式。这种处理方法, 能比较有效地避免流露命题者的主观倾向, 让考生的立意角度大大增加。

2. 价值取向多元

分析北京卷的开放作文, 可以发现这些作文命题反映出多元的价值观念。如2006年北京卷的开放作文就是要求考生就下面的街头雕塑向自己的外国朋友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材料———街头雕塑, 颇具对比性。从雕塑中的人物特征看, 性别特征形成对比——一男一女、年龄特征形成对比———一老一少、穿着特征形成对比———女孩时髦老人传统;从雕塑情景看, 时髦女孩正坐在一张似乎是公园里的椅子上操作电脑, 老者站在她身边。这样的雕塑, 可以让学生形成褒贬均有的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价值判断, 旨在考查学生多元化的思辨能力。

这种设置的深层意义在于彰显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不同主体从自我的价值观出发, 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并不一定是一致的, 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如有的学生可能从现代人过度地依赖电脑, 从而会给人的记忆、思维等带来缺陷的角度理解这个雕塑;有的考生则可能是从现代科学高度发达, 电脑应用会带来很多优势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判断的不同, 缘于个体的价值观念建立的基础不同。

另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材料中的电脑、雕塑等物品特征为北京城市考生所熟悉, 比较接近于考生的生活实际, 有利于考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达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开放性命题目标。

3. 情境真实可信

情境真实性既是交际性测试和任务型测试的基本要求[2], 也是开放性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如果写作的背景没有真实性的基础, 这样的开放就是伪开放, 就会把考生导入幻想、滥想;这样的开放就会脱离理性、脱离生活实际, 把开放变为随心所欲的胡编滥造。情境真实性是指开放作文题的写作背景而言, 就是说开放题的提出往往基于真实性情境, 一般具有现实性依据。例如, 2008年的高考英语北京卷写作背景为英语作文竞赛, 2007年为英语课堂上向同学描述图画并谈谈对其的理解, 2006年为跟外国朋友逛街时看到街头雕塑、谈论雕塑, 2005年为课堂上讨论。这样的写作背景在实际中都是真实存在的, 应该说都具有真实性, 所以从写作情景真实性角度审视, 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保证了真实性。

二、有待形成的开放

高考英语作文要真正开放, 命题者还可以开拓思路, 进一步加以改进, 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考英语开放性作文尝试。

1. 文题选择范围的开放

文题范围选择开放的通常做法是多题选一。多题选一是指命题者为考生 (作答者)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文题目、作文话题, 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作文材料, 由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作答能力自主选择其中的某一个题目 (话题) , 按要求构思成篇、完成作文的一种开放手段。这种手段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提供几个不相关的题目;另一种是提供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规定“可任写一个方面, 也可兼写几个方面”,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化为几个题目。

多题选一相对于单一命题来说, 更多地关注到作答者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考生感受生活、接触生活的情况不同, 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用一个题目或范围来考查所有的考生, 对没有此种生活经验的考生而言客观潜伏着命题的不公平, 作答时就很难避免不受该命题的干扰, 从而影响到已有写作水平的发挥。多题选一可以扩大命题的范围, 尽可能照顾考生生活经验的差异。多题选一可以组合不同思维类型的题目或话题, 命题时为了照顾考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可以将形象思维的命题与抽象思维的命题组配;为了照顾考生不同层次的写作水平, 可以将难度层次不同的题目或话题进行组配。无论如何组配作文命题, 其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让参考的学生均有话说, 都能在考试中充分展现个人的写作水平。

但是这种方式目前也存在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 如何把握公正的评判标准。多题选一涉及不同评分标准的制定、阅卷老师的思维转换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将会直接影响评分的公正性。其次, 如何处理搭配问题。即多个命题如果难度不一, 或者是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思维空间的话, 就可能使卷面上的多题, 变成实际作答中的一题, 大大降低了试卷命制时试题多向性的开放意图。

2. 题目结构的开放

题目结构的开放, 是从高考命题的历时角度提出来的。近5年北京卷的开放作文试题的结构大致为:写作要求+写作提示+写作材料。写作要求的内容大致是写作的根据 (一般是要求根据提示写作) , 写作词数要求 (一般要求词数不少于50) ;写作提示, 即写作要求的具体化, 交待写作背景、阅读对象、写作内容 (如演讲稿、作文比赛稿等) ;写作材料无一例外地为图画。下面以2007年高考英语北京卷的高考开放性作文为例说明。

请根据下面提示, 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

In your English class,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your classmat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在这个开放性英语作文试题中, 写作要求为:请根据下面提示, 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写作提示为:In your English class,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your classmates how you understand it.写作材料为图画。

从共时角度观察, 与传统的高考英语作文试题相比, 这样的结构颇具开放性特征;但是从历时角度观察, 这样的结构几年来不曾变化, 这大大地提高了考生和教师对开放性写作的预测性, 导致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形成写作程式的僵化, 从而在无意间把开放性试题转换成了封闭性试题。这样的外语写作考试导向, 与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外语写作教学目的背道而驰。要实现高考英语作文的开放性, 就要注意高考作文题结构历时变化, 减少考生对高考英语作文的机构预期性, 从而测出考生的真正写作水平。

我们可以把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暂且称为读图写作, 其实, 要实现作文结构历时性的开放, 具有多种命题方法。除读图写作外, 还可以有读表写作、读文写作、读句写作、直接提示写作等等, 不一而足。在读图写作、读表写作、读文写作中, 图画、表格、文本也不一定拘泥于一个, 可以是两个或者是多个, 只要注意限制在考生的认知负担范围内即可。

3. 写作背景的开放

北京近几年的开放作文命题写作背景如下:2009年为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向同学谈论对一幅图画的理解 (In your spoken English class, your teacher shows you the following picture.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picture and explain how you understand it.) ;2008年为英语演讲比赛 (In an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the judg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2007年为在英语课堂上向同学描述图画并谈自己对其的理解 (In your English class,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your classmat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2006年为在街头向外国朋友谈自己对一尊雕塑的感受 (You and your Australian friend Jim are visiting a city in China where you see the street sculptures as shown below.You and Jim are discussing what the artist is trying to say.Now you are telling Jim how you understand this piece of art and what makes you think so.) ;2005年为在课堂上向同学谈对教师展示的一幅图画的理解 (In your English class, the teacher shows this picture of a little boy looking into a mirror, and asks the class to discuss it.Your classmate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and tell the class how you understand the picture.Write what you would say on the next page.) 。研究这些写作背景可以发现, 北京卷的高考英语开放作文写作情景与学校场景高度相关, 如2009年、2008年、2007年、2005年都把写作的场景定位在校内场景中, 更有甚者, 2009年、2007年和2005年的写作场景都设定为课堂。种写作场景校园化甚至课堂化是开放性作文中的封闭性败笔, 它的负向引导功能为:封闭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导致学生外语写作幼稚化、学院化。

高考英语开放性写作应凸显考题对现实的关注, 要求考生要立足现实、审视现实、思考现实生活、反映生活实际。作文紧密地联系生活, 这是外语学科实践性特质的必然要求。写作同生活联姻, 是近年外语教学生活化改革实践中达成的共识, 应该在高考英语写作情景中体现出来。

考虑到高考大规模、高利害的特点, 高考英语作文应该是一种有限度的开放, 并不能对其进行自由主义式的开放,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对于高考英语写作命题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开放、怎样开放、应该开放到何种程度、如何科学评价开放性试题的答案等问题, 还有待更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黄根初.数学开放题及其教学[OL]www.ecnuce.org, 2004-07-08.

篇4:考研英语阅读命题思路分析

认清文体 找准考查点

考研阅读文章的文体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却往往被大家忽视。我们大多都是停留在知道《经济学人》(Economist)的很多文章是考研出题人所青睐的,但在分类时还是将考研阅读文章分为说明文和议论文。大家总说:“对议论文我们要关注作者和文中其他人所谈到的观点,对说明文我们要关注重要细节和概念性的描述。”可事实上在考研的科普类说明文中,我们一旦陷入关注细节和概念性描述的认识中,就很难将一些题做对。大家需要知道的是,考研命题人所选取的阅读文章更多的是偏向人文社科类、经济类和针砭时弊的反思性文章。即使选取的是科普类说明文,文中更多的也是对人物观点进行评论。所以,考生们必须形成清醒的认识:考研阅读的文体就是议论文,即使是科普类说明文也是侧重对文中观点进行考查。认识到这一点后,考生们在解题时就要更多地关注作者和文中其他人所谈到的观点。

紧扣题干 把握关键

在阅读的标准化试题中,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三部分:原文、题干和选项。原文是解题的依据,题干是解题的路标,选项是解题的关键。而对于考研阅读中题干的路标作用,考生理解得并不深刻,很多时候考生更多关注的是选项间的区别以及和原文的对应。其实题干是命题人提供给考生的重要信息点,认真关注题干,是考生解题的重要环节。先来看第一个例子:

And this process need not be left to the unconscious. Cartwright believes one can exercise conscious control over recurring bad dreams. As soon as you awaken, identify what is upsetting about the dream. Visualize how you would like it to end instead; the next time it occurs, try to wake up just enough to control its course. With much practice people can learn to, literally, do it in their sleep. (2005年考研英语真题)

34.Cartwright seems to suggest that _________________.

A. waking up in time is essential to the ridding of bad dreams

B.visualizing bad dreams helps bring them under control

C. dreams should be left to their natural progression

D. dreaming may not entirely belong to the unconscious

这是一篇写如何控制噩梦的文章,从题材上讲是科普类说明文,但是整篇文章都在讲述一个核心的观点。如果能从观点议论的角度出发,这篇文章中的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首先从题干入手。题干是问文中人物Cartwright的观点,该题干可以直接把我们带到段落的第二句:Cartwright believes one can exercise conscious control over recurring bad dreams. (卡特莱特认为人们可以练习有意识地控制噩梦的重演。) Believe就是题干中suggest的同义表述。如果牢记“观点对应观点”的法则,这个题很容易选出D项(梦可能并不完全是无意识的)。但其他选项有极强的迷惑性,我们来一一分析:选项A的观点是“及时地醒来对于摆脱噩梦非常重要”,文中的确谈到了“try to wake up just enough to control its course”,但只是说到这个事实,并没有对这个事实的性质作出评价,所以essential是错误点;选项B的观点是“想象噩梦有助于我们控制它们”,而文中谈到的是“visualize how you would like it to end instead”,意思是想象一下噩梦是怎么结束的,而不是想象噩梦本身,所以bad dream是错误点;选项C的意思是“应该让梦自然推进”,该选项干扰性不强,可直接排除。具有迷惑性的干扰项常常让考生难以作出决断,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紧扣题干,相信路标,牢记“观点对应观点”,这样就能避开命题人的干扰陷阱,直击正确选项。

2009年考研英语第二篇文章再次出现了这样的题目,并且考查思路和意图更加明显。

But some observers are skeptical. “There is a kind of false precision being hawked by people claiming they are doing ancestry testing,” says Troy Duster, a New York University sociologist. He notes that each individual has many ancestors—numbering in the hundreds just a few centuries back. Yet most ancestry testing only considers a single lineage, either the Y chromosome inherited through men in a father’s line or mitochondrial DNA, which is passed down only from mothers. This DNA can reveal genetic information about only one or two ancestors, even though, for example, just three generations back people also have six other great-grandparents or, four generations back, 14 other great-great-grandparents.

28. Skeptical observers believe that ancestry testing fails to ______________.

A. trace distant ancestors

B.rebuild reliable bloodlines

C. fully use genetic information

D. achieve the claimed accuracy

依然从题干入手。题干的意思是“持怀疑态度的观察家认为家谱检测未能……”问题同样是在问文中人物的观点,因此该题干可以直接把我们带到段落的开始:“But some observers are skeptical. ‘There is a kind of false precision being hawked by people claiming they are doing ancestry testing,’ says Troy Duster…”(但有些观察家对此是表示怀疑的。“声称自己在做家谱测试的人正在吹嘘一种虚假的精确性。” Troy Duster说。)文中的says就是题干中believe的同义表述,Troy Duster就是怀疑者中的一个,他的观点代表的就是怀疑者的观点,显而易见,选项D——“达到(检测者)所声称的精确度”是对这句话的同义替换,为正确答案。同样,其他的答案也有很大的迷惑性。我们先来看A和B两项:选项A是说家谱检测未能“追溯年代久远的祖先”,而文中只是提到“most ancestry testing only considers a single lineage”,意思是大多数家谱测试只考虑了单线的祖先,而不是说找不到年代久远的祖先,此项可排除;选项B是说家谱检测未能“重建可靠的血统谱系”,文中提到“This DNA can reveal genetic information about only one or two ancestors”,说的是这种测试只能告知不完全的血统谱系,没有说不能重建可靠的血统谱系,此项也可排除。最后看选项C,该选项在教育部的考试分析中错选率达到了89%,大部分考生都将之选为正确答案。选项C是说家谱检测未能“完整地利用基因信息”,而文中的相关信息是“Yet most ancestry testing only considers a single lineage”和“This DNA can reveal genetic information about only one or two ancestors”,说的是大多数家谱测试只考虑了单线的祖先,这种测试只能告知不完全的血统谱系。命题人在C选项中设置了一个很好的陷阱,大家先仔细对比一下以下两种说法:

①fully use genetic information

②use full genetic information

两种说法中,①强调的是使用这个动作的完整性;②强调的是使用对象的完整性。而文中显然强调的是②,故应排除选项C。但是在考场上大家可能没有时间思考到这一点,当考生在选项D和C之间徘徊时,请牢牢记住:要紧扣题干,找准路标,问观点就找观点,而不要去找对观点的分析了。

以上是笔者对考研阅读命题特有思路的两点分析,祝各位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篇5:考研英语小作文命题分析

Directions: Write an English 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given below in Chinese.在生活中, 你自已或他人曾有过物品不慎丢失而又找回的经历, 其间有烦恼、有惊喜、有感慨„„请就此写一篇英语短文.主要内容包括:1)丢失的物品;2)物品失而复得的经过;3)你的感想。

注意:

1.词数不少于120个;

2.不能使用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

一篇优秀的文章一定要有严谨的结构,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三个部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纵使高考作文题目的 “千变万化”,但是有一条不变的准绳—“三段式作文法”,只要抓住了这条准绳,任何一道高考作文题目对于考生来说都是“A piece of cake”。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三段式作文法”中的第一段的质量直接关乎阅卷老师对该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这篇作文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法”,直接通过“生活中,你自己或他人曾有物品不慎丢失而又找回的经历”这一常见现象引入文章话题。如例文中,“Getting back what you have lost would be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自己或他人也有类似的经历。

第二段,可采用“时间记叙法”描述物品失而复得的经过。如果不按照时间顺序行文,阅卷老师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文章的思路,甚至不知所云。例文中 “That morning ” “On arriving at school” “ When the exam ended”等标志词句,都清晰明了地展现了“时间记叙法”的行文思路,也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

第三段,发表自己的感想,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如例文中,“From this story”,自然过渡到第三段的感想。“I am firmly convinced of the significance of honesty,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building a warm and harmonious society.” 表达出自己通过“失而复得”的故事,体会到诚信对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有重要的作用。运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进行结尾能显示出较高的写作水平, 一定能受到阅卷老师们的青睐。

一篇文章好比一幢大厦,只有用严谨的结构做支撑,用丰富的内容做砖块,用精彩的语言做装饰,才能筑造出世界上最壮丽的建筑。

典型范文:

One possible version:

篇6:考研政治命题规律及命题趋势分析

(一)指导思想上

1、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尤其要研究《考试大纲》的修改指导思想,通过大纲修订说明寻找命题信息,尤其是历年考试中新增考点是命题的重点;

2、考试大纲中的难点、重点,特定年度的特定考点、有纪念意义并且与大纲考点相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政治理论中的新突破点、新观点都是命题的重点;

3、每年的中央全会、“两会”、党的总书记的讲话与新决议都是当年理论联系实际题的重要依据;

4、近年来,主观大题一改不会重复的规律,出现考核主题的重复,尤其人类关注的重大课题,而且客观试题也有一定的重现率,所以历年真题对考生的复习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5、材料上与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别是与中国哲学史资料的结合;

6、经典作家在某一方面特具代表性的论断,也是考试分析材料的重要来源;

7、考核重点:强调基础性、逻辑性、综合性,是运用哲学观点分析材料和问题的.能力,而不再是背原理对号入座完整地写原理回答问题。

(二)命题形式上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复习中,不掌握知识点当然不行。必须在逻辑地掌握知识点之后去运用这些知识点,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试从知识型向综合型、从纯书本知识向当代知识转化,从知识点考查向知识点运用转化,向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考试具有综合性、当代性、分析性,突出强调方法论意义。为此:

1、命题有三个重要转变:其一是材料的选择是理论和现实生活并重,其二是要求运用单一的原理进行答题向运用多个原理,从不同角度进行答题;其三是促使论述题与材料题两种题型相互融合的转变;

2、命题的立意上:(1)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命题;(2)以观点设题;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加以评析;(3)依据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设题;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英语六级命题作文:大学生做村官 下一篇:2022考研英语大作文五大命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