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结果分析(精选十篇)
影响结果分析 篇1
1 水泥样品取样、接收、制备与存放的影响
根据国家标准以及相关检测管理办法规定, 施工单位应在水泥进场时按批次进行取样。取样的过程应受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人员的见证。但在施工现场水泥进场时施工单位验货时大多只关注品种、数量问题, 一般点清货物即算验收完成, 很少与相关单位共同取样签封。送检时一些单位为图省事, 甚至直接抽取一整袋水泥送检, 因而导致委托检验的水泥样品没有代表性。
在实验室办理样品检验委托时, 施工单位应提供水泥的相关信息如水泥生产企业名称、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出厂日期、代表数量和见证手续等。实验室收样人员应当及时按规定对样品进行编号、筛分、缩分、均化和封存样品。但是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 有些施工单位提供的相关信息不全面, 水泥的品种和强度等级对不上号, 导致检验结果出来后无法判定或判定错误。另一方面, 部分实验室接收的样品未按规定要求进行处理, 导致混入水泥中的个别较大固体颗粒未剔出而影响水泥试验的精确度和均匀性, 干扰了水泥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的样品存放时密封不严导致样品受潮、结块, 使水泥的实际强度值下降较大, 失去保存原样品质的价值。这些不规范的行为直接影响水泥检验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2 水泥检测环境的影响
试验环境对强度结果的影响非常明显,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ISO法) 明确规定:试体成型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 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试体带模养护的养护箱或雾室温度保持在20℃±1℃, 相对湿度不低于90%;试体养护池水温度应在20℃±1℃范围内。达到这些条件方能使试验结果稳定与准确。而目前部分实验室对水泥检验的环境及养护条件的控制重视不够, 控制手段和监控措施不到位。有些试验人员对标准中试体成型试验室的温度和养护箱、养护池水的温度的控制认识不正确, 甚至长期控制在上限或下限, 由于养护水温对强度的影响很明显, 特别是对早期强度, 温度越高, 水泥凝结硬化速度越快, 强度也就偏高。有些实验室不重视对温度计的标定, 甚至使用不合格的温度计, 从而导致试验室和养护温度控制不准确。另外个别试验室由于人为因素, 没有按照标准的要求在工作期间对相关养护温、湿度进行记录, 造成养护环境失控。在这种情况下, 水泥强度的检测数据与标准条件下的养护检测数据相比就会有较大的偏离。
所以, 试验室的温度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工作, 如不严肃认真加以监管和控制, 则会直接影响水泥质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这项工作是水泥检测工作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
3 水泥检测设备的影响
水泥检测仪器设备是评定水泥质量的基础, 其质量的好坏、技术参数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水泥质量的评定是否准确可靠。
3.1 水泥胶砂搅拌机
水泥胶砂搅拌机的搅拌时间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应做如下控制:首先低速搅拌30s±1s, 再低速搅拌30s±1s, 同时自动加砂开始 (30s±1s内全部加完) , 然后高速搅拌30s±1s, 停90s±1s, 最后高速搅拌60s±1s。若搅拌时间不足可能导致强度偏低, 拌和时间超标时可能导致强度偏高。所以在实验时一定要用秒表对搅拌时间精确控制。对于可自动控制时间的搅拌机, 应在试验前应当用秒表校准搅拌时间是否符合标准规定要求。另外国家标准规定水泥胶砂搅拌机的叶片与锅壁、锅底之间的间隙应为3mm±1mm, 但由于长时间磨损老化等原因使缝隙变大, 即搅拌锅常常升不到指定位置。其结果是造成搅拌锅内在加砂前锅底的水泥浆不能全部搅起来, 加砂后锅底多为水泥和水, 而被搅拌的胶砂中水泥含量偏少, 导致水泥胶砂搅拌不匀, 使得强度偏低。因此, 为了保证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准确, 应按照标准要求每个月检验一次叶片与锅之间的间隙。
3.2 试模
试模由三个水平的模槽组成, 可同时成型三条截面为40mm×40mm×160mm的棱型柱体, 其材料和制造尺寸应符合JC/T726要求。当试模平整度超过公差规定的要求时会使得试体在成型时就造成受压面不平, 致使抗压强度高低不均匀。同时在组装备用的干净模型时, 所用黄干油等密封材料涂覆模型外接缝不够认真, 造成个别外接缝漏浆、淌水, 从而影响水泥强度。另外在振实过程中, 由于试模螺栓松动, 造成试模变形, 使得试体成型后不是棱形试体, 进而在抗压试验时造成强度不均匀的现象。
3.3 抗折强度试验机
抗折机机体的水平和杠杆的平衡必须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检查和调整。同时通过三根圆柱轴的三个竖向平面也应该平行, 并在试验时继续保持平行和等距离垂直试体的方向, 其中一根支撑圆柱与加荷圆柱要稍微倾斜, 使圆柱与试体完全接触, 以便荷载沿试体宽度方向均匀分布, 同时不产生扭转应力。如果各组平衡刀口未处于正常位置, 灵敏度达不到要求, 抗折夹具上的三个受荷圆柱轴锈死或转动不灵, 会使得试验时施加的载荷力不能通过杠杆灵敏地放大传递, 致使试验数据偏离正常值。
3.4 抗压强度试验机
抗压强度试验时, 试件接近破坏时的加荷速度控制十分关键, 速度过快或过慢均会导致结果的偏离。试验用的压力机精度应为1级, 破坏荷载应在最大量程范围的五分之四左右。如果有条件, 应尽量采用具有恒应力控制的压力机, 恒应力的加荷速度控制精度应在2400N/S±200N/S。
3.5 抗压夹具
应注意抗压夹具的使用状况, 若抗压夹具的滑动球头部分锈蚀或润滑不良, 将会极大地影响试验结果的正确性。抗压夹具因过载损坏时, 试验人员不易察觉, 导致试件受压面减小, 抗压强度值偏低, 甚至有的下降一个强度等级。
总之, 在水泥检测仪器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等方面一旦稍有疏忽都会影响水泥质量检测结果。实验室要制定严密的计量检定制度, 按照仪器设备检定表规定的日期及时送检或由计量检定部门进行现场检定、校准, 以确保水泥检测结果。
4 检测人员操作方法的影响
试验操作水泥检验是一项繁琐而又精细周密的工作, 因此要求检验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素质, 工作耐心、细心、严谨, 有一定操作水平, 对工作认真负责。水泥试验从来样处理、试体成型、养护脱模到破型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 对强度结果都会有影响。首先, 来样要用0.09mm方孔筛过筛。筛后要将试样搅拌均匀, 若未拌匀, 则检验结果无代表性。其次, 胶砂制备后在成型过程中, 搅拌物应当分两层装入振动台试模。装填完毕后如果没有用拨料器来回将拌和物拨平, 会造成拌和物入模厚度不符合要求, 结果导致拌和物在相同的振动次数中不能充分振实, 从而强度结果也相差很大。另外, 脱模不当也会影响强度。试体养护20h~24h后脱模。此时试体强度较低, 脱模时动作要轻, 防止损伤试体。应用橡皮锤轻轻侧击隔板端处脱下隔板, 如果瞬间受力过大易使试体缺棱掉角或产生裂缝, 影响到试件后期强度的增长, 也会影响到水泥强度均匀性。还有试体的破型。试体破型前按编号和龄期从水中取出后, 在强度试验前应用湿毛巾覆盖, 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强度试验。在抗压强度试验时, 注意抗压夹具应摆在试验和压板中心, 清除试体受压面与上下压板间的砂粒或杂物, 以试体侧面为受压面。操作时特别注意加荷速度按2.4k N±0.2k N的速度, 均匀加荷。
结束语
在检验实际操作中, 注重以上四个环节, 排除上述因素的影响, 检验效果就会变的良好, 从而达到以科学公正的检测数据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篇2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标本的采集对于临床上检验结果所带来的具体影响,从而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
方法:从采血的具体部位、采血方法、采血时间、标本的放置时间、采血的体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
结果:采血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不同以及相关的其他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检验结果。
结论: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时,要注意容易出错的一些地方,比如血液标本的采集部位以及放置时间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影响因素最终结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596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367-01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实验室内部的检验结果,在对病人的身体情况做最终的鉴定时,都需要用到实验室的检验报告,因此不难看出,检验结果对于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来说意义重大。实际医学研究中,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化学检验结果,在这其中,因为标本的采集过程出现漏洞造成结果出现误差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根据临床研究资料,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部分意见仅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至2013年三年期间收治的共400例病人的血液标本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其中,男性260例,女性140例,年龄在15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45.6岁,所有病人的抽血过程均由医护人员进行。
1.2方法。样本由护理人员送达检验科,在收到杨本之后,核对了所有的患者信息,确保没有出现失误,检验样本的过程包括了常规、免疫、生化检验等,检验过程中针对一些影响因素(比如:采血的时间、采血的具体部位和方法等)仔细观察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
2结果
对最终的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发现,所有样本中出现不合格的有25例,占总人数的6.25%,在不合格的血液样本中,因为采血容器的不同、采血的时间不同、混匀情况、采血的血量不同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不合格的有15例,占总人数的3.75%,样本在送到检验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做到及时、低温等原因造成的检验不合格的有9例,占总人数的2.25%,1例标本出现了溶血现象,占总人数的0.25%,没有出现凝块的现象。通过对比存放以及传送过程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3讨论
3.1采血具体时间和部位对于结果的影响。在采血过程中患者因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误差,因此,在采血之前要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采血时间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合理。一般情况下,禁食之后的8个小时就可以进行空腹的采血,通常都会在早上用餐之前进行采血,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白天的活动以及用餐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因为人的生理有着周期性的变化,一天之中身体各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时间段进行采血,最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
3.2采血方法的选择。一是选择在末梢进行循环性质的采血,这种采血方法一般用于急诊或者床边的项目,最终的检验结果只能代表局部范围内的结果,成人可以选择在手指端,婴儿选择在足跟部位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穿刺的深度要合理控制,不要出现挤压的现象。第二个就是进行静脉采血,这种方法指的是在需血量比较多的时候或者要了解病人的全部身体状况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一般选择在病人的腕部、肘部或者手背的静脉进行血液样本采集,采血过程所使用的器材要保持干净、清洁,抽血过程不能出现大量的气泡,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污染血液的现象发生。
3.3放置时间和体位对最终结果带来的影响。在血液离开人体之后一般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白细胞仍然在进行一系列的新陈代谢,这就会使得一部分的葡萄糖经过反应之后转变为乳糖,从而导致血糖含量进一步降低,促进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导致一部分离子进入到血浆内部,从而对最终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采集到了血液样本之后,要立即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避免出现污染。
3.4止血压迫时间的合理选择对结果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收集完血液样本之后,会选择在一分钟之内对病人进行止血压迫,再见到回血之后就要立刻放松止血带,使用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血管局部出现缺氧现象,从而导致血液内乳酸过高,钾离子等也会因此跑到细胞外部去,导致最后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同时,采血过程切忌反复对采血部位进行拍打或者挤压。
参考文献
[1]谭晓玉,庞保军;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处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3(08):125-127
[2]石敏,江慕尧,张秀琼;血液标本采集中护理因素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07):324-325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的临床检验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检测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也就要求检验人员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也要了解检验技术的原理与动向,使检验技术能够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检验是将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通过观察或者是其他化学、生物、物理学仪器的方法进行检验,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数据[1]。所以说检验结果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检验结果出现偏差,也会给临床工作带来误导,甚至是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本文对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示检验工作人员要严格检验标本采集的规范化,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临床诊治的水平。
检验人员责任心不强
由于检验人员的疏忽大意,导致在标本的收取的过程中出现弄错标本编号或者是收错标本的现象,也就导致了检验报告单的结果的正确。还有就是在报告单的填写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出现把离子浓度数值填写正确或将不同患者的结果填写颠倒的现象。还有就是在检测的过程中,加错标本试剂或者是标本试剂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正确。
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标本的采集对检验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旦采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即使后面有再先进的检验仪器,也不能够弥补之前采集正确带来的偏差。
采血时只对床号,而没有对患者的姓名、性别以及年龄等进行认真地核对,导致化验单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符现象的发生,也就导致了检测结果中患者与病情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说某患者明显是贫血的症状,但是检验结果却是Hb和RBC正常等等[2]。
未使用规定的抗凝剂:目前采集标本所使用的采血管主要有3种,普通管、抗凝管和促凝管。常用的抗凝剂有草酸钾、EDTA、草酸钠以及肝素氟化钠等。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合理地选择抗凝剂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肝素能够引起白细胞的凝聚,所以不能够用于白细胞的计数检验[3]。
采血过程中的操作失误:主要的原因通常是对末梢血的采集时,用力挤压使组织液混入到血液中,血液容易凝固和稀释,使结果出现偏差。或者是对静脉血的采集时,止血带结扎的时间太长,抽血的速度过快,抽血后没有立即将针头拔出,将血注入试管的速度过快,产生血液泡沫等原因,都能够引起误差。
标本传送、存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应立即送到检验室,若不能够及时的送去,也要采取相应的冷藏措施,因为标本长时间的搁置会使二氧化碳结合力以及酶活性降低,氨增高,而红细胞内氨含量增高,会使红细胞的稳定性降低,使标本浓度增高。所以血液检验要在标本采集后的半小时之内进行。而血糖检验,如果不能够及时地将血清分离出去,血糖酶解每小时就会降低7%。磷如果长时间搁置,红细胞中的磷酸酯会释出被水解,导致检验结果偏高。氯长时间放置会使血浆中二氧化碳与血浆中的氯发生转移,使检验结果偏高。丙酮酸在血液中及其不稳定,采血后1分钟之内就会降低[4]。
而对于尿液的检验,最好是选择新鲜尿液,同时要在半小时之内检验完毕,最长不能超过2个小时。因为时间越长,尿液中的有机成分遭到的破坏就会越严重,组织内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标本的运送的过程中,要避免发生震荡、污染以及浑浊的现象。负责接受标本的工作人员也要对标本的信息进行认真地核对,避免发生接收正确的现象。
试剂与仪器的问题
由于目前生产试剂的厂家较多,还有少数的厂家没有进行质量鉴定,所以导致试剂的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说对于乙肝病毒的检验,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质量不相同,或者是即使是同一生产厂家生产的批号不相同的产品,质量也不尽相同,导致了同一患者两次的检验结果不相同。实验室大型的自动检验仪器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保养和维护,在检验的过程中也会发生隐形的故障,检验人员如果不能够及时地发现,也会使检验结果发生偏差。
作为一名优秀的检验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修养,认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并时刻以患者为中心。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工作的程序来进行,并对标本的信息进行认真地核对,不合格的标本要重新进行采集,不能够及时进行检验的标本也要采取有效的保管措施。在填写检验报告单的时候,要与检验结果进行认真地核对,如果与临床症状不符,要及时与临床科室联系,进行重新检验。另外为了全面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定期对试剂进行检查,并对大型自动化仪器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保证仪器的灵敏度以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提高临床的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容爱红,于文波.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控制方法[J].中國试验诊断学,2005,6(9):469.
2 申涟漪,张筱丽.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J].实用医技杂,2004,9(11):1775-1776.
3 邵建伟,宋志荣.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控制方法[J].口岸卫生控制,2005,1:11-12.
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156例检验误差较大的结果进行复检, 其中引起误差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临床和实验室。
1.2 研究方法
挑选专业检验人员对误差较大的156例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检, 根据标本的临床因素以及实验室因素进行整理分类, 同时进行分析和统计。
2 结果
156例中52例为临床因素导致, 104例为实验室因素导致, 对这些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检, 同时整理抽取比例较高的因素进行分析, 如收集方法、临床药物因素、实验室因素。 (1) 收集方法:其中有12例患者在采集尿液时被白带污染 (取了前段尿) , 从而出现了误差;另外8例女性患者是在月经期间采集了尿液引起尿液被污染, 而出现了红细胞, 导致检验误差出现。 (2) 临床药物因素:有8例患者服用了嘧啶或者奎宁类药物, 引起尿液偏碱性, 检验结果中出现了尿蛋白阳性的结果;而另外18例患者是由于服用了阿司匹林导致尿中胆红素值较高, 形成误差;还有6例患者服用了双胍类降糖药引起患者尿酮体为假阳性结果。 (3) 实验室因素:其中34例患者出现误差是由于葡萄糖, 30例是由于蛋白质, 22例是由于亚硝酸盐, 18例是由于隐血导致误差。
3 讨论
尿液检验质量的高低与多个环节相关,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进而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 同时会降低整个医院医疗水平, 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而应对影响检验结果的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和分析,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误差, 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3,4]。
本文对156例误差较大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其中52例为临床因素导致, 104例为实验室因素导致, 对这些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检, 同时整理抽取比例较高的因素进行分析, 如收集方法、临床药物因素、实验室因素。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 (1) 药物影响因素可引起实验室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及表现严重不符,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多是由于药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酶学等多个方面作用的结果, 因而检验结果与实际表现并不相符, 这时也要考虑可能为此种情况[5]。在对检验结果进行判断时要考虑到给药途径、药物的血药浓度、药物的半衰期、药物的排泄途径以及清除率等问题, 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影响尿液检测结果的干扰因素全部排除掉, 进而降低误差出现的概率[6]。 (2) 此外还有标本收集方法的问题, 我们认为收集容器应干净清洁, 而且容器应由不与尿液发生反应的惰性材料制成, 每个容器只使用一次, 不可重复应用。其次最好采集晨尿进行检验, 但是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检测蛋白尿或者病理性糖尿时, 应以餐后尿液最佳;对于女性而言, 应取中后段尿液, 而且要防止月经及白带污染尿液;如果不能及时送检, 需要将尿液冷藏在2~8℃的恒温冰箱中, 防止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7]。 (3) 实验室因素。在准备试剂时, 应充分考虑到检验结果的问题, 一切以检验结果准确为前提, 首先不可将试纸放在潮湿或者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 应密封储存试剂的各种容器, 打开后未使用完的试剂纸不可放回到容器内再次使用, 不可触碰试纸上的化学反应模块等;而且要对试剂测定步骤、有效期、注意事项以及性能特征等方面进行关注;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 保证仪器的性能和质量, 定期对仪器进行校正和保养, 使其各项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下, 进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8,9], 此外, 在对质量控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包括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 将这两方面的质控做好, 能够有效降低误差的出现概率, 提高检验质量, 确保试验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检验结果的准确度[10]。
本文研究得出, 导致误差出现的因素主要为以下两方面, 临床因素主要为收集方法和药物因素, 而实验室因素主要为蛋白质、葡萄糖、隐血以及亚硝酸盐等误差。尽量避免对尿液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 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检验误差率, 提高尿液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素青.临床科室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 20 (12) :415-416.
[2]卓蔡连.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34 (7) :489-490.
[3]文家远.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10 (17) :175-176.
[4]秦兵.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J].哈尔滨医药, 2011, 26 (4) :417-418.
[5]曾旭芳, 孙泽琴, 黄虹.健康体检静脉采血的体会[J].现代医院, 2011, 15 (3) :886-887.
[6]杨惠元.尿液检验中尿镜检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28 (7) :52-53.
[7]隋秀华.临床中尿液检验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42 (1) :648-649.
[8]焦江琴.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503例内科住院患者尿液检验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0 (10) :748-749.
[9]蒋永林, 蒋荷萍.重视基层尿液检验提高检验质量[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22 (1) :64-65.
肝功能损害对凝血结果影响的分析 篇5
肝功能损害对凝血结果影响的分析
目的:为研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对其凝血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至在我院住院进行凝血检查的患者205例,其中肝功能损害组116例,肝功能正常组89例,比较两组凝血指标的`改变.结果:未分级肝功能损害组仅PT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3项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功能损害患者其凝血4项的改变可能与肝功能损害的时间长短有关.
作 者:刘倩 李艾红 匡金石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钢医院,湖南,娄底,417009刊 名:实用医技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年,卷(期):14(34)分类号:关键词:肝功能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影响学校健康教育结果的因素分析 篇6
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心理状态的塑造及个人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学校健康教育发挥良好的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身心素质。
健康教育的范畴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传播有关健康的知识,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这就是“无病即健康”,只要没有疾病,一个人就是健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见解,意识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也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当今社会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就愈加突出。健康教育则具有更重要的使命,包括在生物因素方面,不吸烟、不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优生优育、培养清洁卫生习惯;在心理因素方面,注重心理卫生,注意家庭和人际关系和谐,控制应激,提倡自尊、自重、自爱、自强教育的整合性;社会因素方面培育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利用社会卫生资源和保健設施。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使群体健康有显著的改善,而且延长人群的期望寿命,学校健康教育正是实现这个期望目标的基础工程。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青少年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新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它事关新一代人的素质和民族的未来。但这一类特殊的问题必须借助特殊的手段来解决[2],这是每一位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位学校领导与老师都需要认真关注的课题。
影响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由于国情所限,学校应试教育在短期内还将继续进行,导致目前许多教师、家长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挥下,仅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而对其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优良人格的塑造是比较忽视的。这使得一些学校,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农牧区学校,大部分学校的健康教育课表形同虚设,排斥在实际授课内容之外。
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现有的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接受新知识的机会较少,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健康要求。且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大多以卫生小报的形式出现,内容也多以生物方面因素为主,而在心理因素方面涉及较少,不足以应对现如今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健康教育只是向学生宣传一些防病的小知识及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已。
学校与家庭不能同步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够,也是影响健康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生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时间过少,很多孩子体质欠佳。
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健康教育是培养祖国未来一代合格公民的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针对健康教育开课不足,在现有条件下,尽快让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发挥职能作用的支撑条件,协调各处室的配合,促进健康教育课的开展。
应加大健康教育老师培训力度,提高其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知识水平,且师资应稳定,以适应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健康教育内容应丰富,将有关健康知识系统地归纳在一起。其内容应包括卫生行为、疾病预防、心理卫生、营养卫生、药物滥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体育锻炼、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食物与营养等。教师授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例如组织学生亲自参加急救知识的演练,扮演医护人员模拟外伤处理等实际操作,设立心理咨询室,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团体心理辅导课及个体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加强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使他们充分理解健康的定义,重视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其身心素质,尤其是心理健康素质。
进行全员培训:对于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全体师生应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利用多种形式,如宣传栏、录像带、健康教育讲座等,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相互监督,自觉养成文明健康行为,并且鼓励师生将学到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向家庭和社区成员传播。
学校与家庭同步保健: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是学校基础教育部分,又是社区保健不可缺少的服务项目,因此必须建立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在内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突出从小做起,从家庭做起,使孩子健康发展。
督促学生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现代社会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参与者,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是现代健康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所以学校一定要抓好健康教育和体育卫生工作,使学生具有强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任恩刚,张卫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2009.
影响血液化验结果的原因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健康体检志愿者75名, 男39名, 女36名;年龄12~56岁, 中位年龄35.6岁。将所有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观察组1各25名。3组性别、年龄、文化、身高、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真空采血管采取每位志愿者的血液制作血液标本, 在做标记的同时记录采血的时间。根据规范血液化验检测标准, 由同一个人同一种手法, 采用真空采血管采血, 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观察组1进行末梢血常规检测, 末梢血取自左手无名指内侧面, 及时混匀。对照组1进行静脉血常规检测, 静脉血取自肘静脉, 共2ml, 装于专用的血常规抗凝管中, 及时混匀, 要求动作轻柔, 以免溶血。对照组2采血后即刻进行血常规检测, 血标本存放3h后和6h后进行血常规检测静脉。
1.3观察指标
比较3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数值。
2 结果
观察组1白细胞、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数值均高于对照组1, 但观察组1血小板数值低于对照组1, 见表1。对照组2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血标本存放时间越久, 白细胞、红细胞数量有所下降, 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数量有所上升。见表2。
3 讨论
临床血液检测不但可检测出常见的血液疾病, 而且可检测疾病的治疗效果。血液检测可检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 病毒抗体、检测肠癌、预测糖尿患者患心脏病的风险、检测各种白血病及各种贫血等疾病, 是目前医学最常用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检测的辅助手段。血常规检测是临床最基础的血液化验检查之一,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数量。血常规检测的方法通常采用针刺法, 取检验者手指或耳垂末梢的血液, 检验的方法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的检验方法是采集血液后经稀释处理, 置于特制计算盘上, 利用显微镜计算各种血细胞的数目, 此种检验方法不仅浪费时间且不精确。现代血常规检验方法是采用现代化全自动仪器, 只需将血液放入仪器中结果自然浮出, 不仅节约时间, 检测的项目多且精确[2]。在血常规检测中, RBC代表红细胞, WBC代表白细胞, Hb代表血红蛋白, PLT代表血小板数量。红细胞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携带氧气, 在检测血常规时如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比容的参数低于正常参数值, 排除生理变化外, 表示被检验者有可能贫血。如红细胞等的参数高于正常参数值, 排除生理变化外, 代表机体有病理变化, 如脱水血浓缩状态, 缺氧, 慢性肺心病, 先天性心脏病及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血常规检测白细胞的参数如大于正常参数值, 排除生理性增多外, 则可能患有炎性反应;低于正常参数, 见于病毒感染、血液病、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脾功能亢进等。血常规检测血小板的参数大于正常参数值, 排除生理变化外, 病理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及脾切除手术后;如低于正常参数值, 排除生理变化外, 病理性减少, 是临床出血常见原因。不同年龄、性别、精神因素、体力劳动, 日间变化等影响检测结果, 在检测时需注意这些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采集血液的部位不同, 血标本放置时间、贮存方式和仪器本身带来的误差等因素均会影响血液化验检测结果, 尤其是标本多的实验室, 血液采集后不能及时上机, 导致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血标本被污染失去检测价值, 检测出的结果会有误差, 无参考价值。因此在进行血液化验时需特别注意, 采集血液前应将准备采集部位清洗干净, 一般医院采血用乙醇或碘伏棉签进行消毒, 等清洗部位风干或擦干后才能进行扎针采集, 否则采集的血液标本不合格, 影响化验结果, 用此方法消毒, 乙醇易蒸发, 方便采集。在寒冷的冬季, 可将采集部位搓热后再进行采集, 血常规检测前被检测者应尽量空腹, 在检测前1d晚上8∶00后进食, 12∶00进食夜宵也会影响第2天血液检测, 且检测前3d最好食素, 前1d晚上不能进食太油腻的食物。检测当天衣服须整洁以免感染针孔, 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 影响血液化验结果。需注意血常规检测并不能检测出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需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3]。总之, 血液化验结果会受采集部位和存放时间等外界条件影响, 在进行血液化验时需按照相关检测标准严格执行, 以免影响化验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鹏举, 张宝杰.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化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1) :471.
[2] 付连芳.血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3) :140, 142.
尿液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1年2月来我院接受尿常规检测的患者80名, 其中男42名, 23~48 (平均年龄29±2.3) 岁;女38名, 21~43 (平均27±1.4) 岁。分别对这80名患者使用正规试剂带 (试剂带Ⅰ) 和暴露于空气中2周的试剂带 (试剂带Ⅱ) 进行尿液检测。80名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见表1。
80名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 不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1.2 方法
1.2.1 检测标本
使用一次性容器, 取80名患者清晨第一次尿液进行检测。此时患者的尿液较为新鲜且不受污染, 便于后期两次检测结果的试验比较, 且所使用的一次性容器必须保证容器的干净度, 以避免容器中的残留物对所取尿液产生污染, 进而对患者尿液汇总的白细胞、红细胞、细菌总数的测定产生影响。患者尿液标本留取后, 必须在2h内进行检测, 以防止尿液中的细菌进行繁殖、红细胞裂解、白细胞变形。
1.2.2 检测方法
80名患者的尿液均使用Miditron JuniorⅡ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其具体的检测方法如下: (1) 打开仪器电源, 使仪器进行自检, 并同时使仪器预热30min, 待仪器稳定后开始检测。 (2) 检测前将仪器的污物盘和传送架进行清洁干燥, 清洁完毕后, 应使用正规校正带对仪器进行校正以避免由于仪器内部测量参照基变异及仪器的光学系统老化而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3) 检测时使用正规质控带对仪器进行自动定标, 如果质控带无法通过, 可更换新的质控带, 对仪器进行反复定标。 (4) 将正规的试剂带 (暴露于空气中2w的试剂带) 浸入患者尿液中3~5s后取出, 使用干净的滤纸吸取试剂带上多余的尿液, 然后将试剂带平放于尿液分析仪的待检架上, 按Start键, 仪器开始对患者的尿液进行自动分析。
1.2.3 统计学方法
将80名患者的两次尿液检测的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 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尿液检测的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目前, 虽然尿液分析仪在临床上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但是很多影响因素均会对其检测的准确性产生干扰。通常会对尿液分析仪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肉眼血尿的影响。在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检测时, 经常可收集到肉眼血尿, 如果直接测量, 则BIL和尿胆原均呈阳性, 但是如果经离心取上清液后, BIL和尿胆原的检测则为阴性。因此在尿液收集过程中, 收集到肉眼血尿, 应尽可能的去除红细胞再进行检测, 避免产生假阳性[2]。 (2) 药物的影响。如果患者进行尿液检测过程中使用了部分药物, 也会对患者的尿液检测产生影响。有文献报道, 吲哚类化合物可使患者URO测定显现假阳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尿液检测时, 应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3]。 (3) pH的影响。尿液的pH值也会对尿液检测结果产生影响。通常pH>8, 会使患者的PRO呈现假阳性, 而URO、GLU等项目的检测会呈现假阴性。因此保证患者的尿液处于正常pH范围 (4.6~8.0) 。 (4) 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尿液标本存放时间过长, 会使尿液中的细菌进行繁殖, 同时造成尿液中的红细胞裂解、白细胞变形等, 最终也会对最终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5) 尿试剂带的影响。由于尿液试剂带的性质不稳定, 如果将试剂带在空气中暴露较长的时间, 空气中的细菌会在试剂带上大量的繁殖, 及空气中氧气的氧化作用, 均会对最终尿液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4]。
作者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两次尿液的检测结果除了一部分项目的检测结果相同外, 大部分的检测结果 (潜血、尿糖、蛋白等) 有较大的差别, 从而说明了尿液试剂带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会对尿液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对使用尿液分析仪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检测时, 应保持谨慎态度。为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质控达标, 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不要任意延长浸泡试剂带时间, 同时尿液标本要新鲜且不受污染;定期做质控、校正仪器、了解试剂带的性能、保存条件及有效期。不能把试剂带置于直射光照下, 也不能暴露于潮湿环境。用完后立即盖上瓶盖。
总之, 常见尿液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对于临床尿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婵, 江晓春.对尿液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6, 26 (28) :222-223.
[2]张纯.影响尿液检测结果的若干因素分析[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5, 2 (04) :30-31.
[3]张增荣, 朱海滨.300例尿液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浅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03, 12 (09) :688.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9
1 人为因素
1.1 标本的采集
采血部位可分为末梢毛细血管法和静脉采血法,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但有研究表明[1],手指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低,与静脉血相比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因其可防止血样中小凝块的形成,保证仪器进样时标本能充分混匀。采血时所选择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无溃烂、无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还应特别观察标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如遇有患者输液时,应在对侧采血,这样可以减少血样被稀释的可能,避免交叉感染。如果从患者输液留置针处或患者输液的同侧手背抽血,易造成血液稀释,离心后上层血浆没有黏性,还常见样本抗凝不完全的现象,凝块较小,有时肉眼难以辨认,做完之后发现血小板很低和临床不符,这种情况下要与临床联系后重新抽血。采血时一般选择暴露明显的、清晰的、较粗、平直无弯曲易固定的血管,如上肢、肘部的表浅静脉。不宜在关节处等影响活动的部位采血,防止因关节活动不宜按压穿刺点,以防造成皮下血肿。止血带不宜扎太紧,勿让患者反复做攥拳运动,当需要重复使用止血带时,应使用另一上臂。止血带结扎时间最好不超过2min,以免瘀血和血液浓缩,大静脉回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交流,使分子质量<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使检查结果增高或减低[2]。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致溶血;采血时应定位准确,严禁针尖在静脉中反复穿刺,否则可造成血肿和血标本溶血;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把针头拔掉;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静脉渗透压增加,一部分水从心血管系统转移到间质中去,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比容等项目测定值偏高[3],因此,采血时应尽量统一采血姿势。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不准确。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既有利于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保存,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
1.2 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
住院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与医师申请单内容相符,标本运送要做到专人专送。采血完成后,应尽快送检,采血后要及时与抗凝剂温和地充分混匀,避免晃动血样产生溶血,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送和保存的时间,因为标本保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和升华作用以及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均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因而采血后到检验间隔的时间越短,检验结果越可靠。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应放置室温保存,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采集后的5min内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出血性疾病的标本应尽快检测,全部操作在室温下2h内完成,置4℃冰箱保存不超过4h,如因故不能及时检测,样品必须置冰箱内,但最长不能超过1h。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资料,则标本可以在2℃~8℃的条件下保存到24h。低温(4℃)保存血液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因此标本保存不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血细胞内外各种成分有梯度差,故在采集、运输和保管、分离血细胞时应尽量避免溶血,使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积等多项指标检验结果增高或减低,不能确切反映原始标本的实际含量。
为了取得高质量的标本,采集标本方式到血样运输、贮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系统全面的认识,操作规范化、完善制度、加强责任心,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
2 生理因素
患者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如正常人一日之内,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等均有一定的波动。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检验的药物,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等剧烈运动,冬季应将患者暖和后再采血。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妊娠5个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总数会明显增高;暴热或严寒常出现一过性WBC总数增高。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运动后血液浓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标本可使RBC和Hb检测结果增高,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 仪器因素
血细胞分析仪只能用仪器配套的校准物对仪器进行校准,一些血细胞分析仪无配套的校准物,这种情况下,实验室只能使用经二级标准血液分析仪或规范操作的监测系统定值的新鲜血作为校准物对仪器进行校准。有数台的分析仪的需先对其中一台进行校准后,在用新鲜的全血对其他台进行校准。至少半年校准一次。实验室有数台血细胞分析仪的,为了保证不同仪器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需对每台仪器进行室内质控、仪器校准等,以保证检测质量的措施,此外,还需定期用新鲜血标本在实验室内不同型号的仪器上进行结果比对。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减少了标本的人为误差,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种,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4 试剂因素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EDTA盐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微凝血块阻塞仪器,影响检验指标。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血液经EDTA抗凝后,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关。EDTA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1.5mg/m L,如果血样少,EDTA的浓度达到2.5mg/m L,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些改变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另外,要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如仪器的每日清洗和定期保养等。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就要在实验的每一步骤中认真操作,把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降到最低,消灭过失误差,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手动检测要认真观察仪器的操作状态,自动进样器检测也要随时观察,不能放上架就不管了,包括仪器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卡管,是否有结果异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妥善处理,及时纠正潜在引起检验结果因素的影响,提高检验质量。
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检验质量。方法通过对血常规检测影响的人为因素、仪器因素、患者的生理因素等各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人为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患者的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结论完善制度、加强责任心、规范操作、提高标本质量,才能使检验结果稳定、准确、可靠。
关键词:血常规,影响因素,检验标本,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6,21(1):87.
[2]马双双,王红艳,杨俊.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策略[J].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1):79-80.
影响生化分析结果的几点因素 篇10
一般而言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标本的预处理、试剂状况、仪器状态、人员素质。
1 标本的预处理
(1) 患者状况:如患者病情, 用药状况, 体位等。 (2) 标本采集:采集时间、部位、方法;标本容器、添加剂 (如抗凝剂) 等。 (3) 标本前处理:标本运送、分装、保存、标本的预处理 (如离心, 制溶血, 去蛋白) 等待上机时间等。 (4) 患者标本本身待测物浓度水平。 (5) 标本中非待测物引起的结果偏差。
标本的预处理是生化室工作的第一环节, 是正确的分析标本得到可靠数据的必要条件。
2 试剂状况
日常实验室工作中试剂方面的变化是检验工作中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它包括新测试的建立, 同一测试不同方法的比较, 同一试剂的批间差、瓶间差, 试剂的稳定性及保存方法等。
2.1 试剂配套性
选用试剂应选择有好的溯源性的与仪器相配套的试剂。目前很多试剂厂商在提供试剂的同时也提供了校准品, 在校准说明书中明确标明了某分析项目在使用该试剂及校准品其分析结果是有保障的。
2.2 校准
校准是一个测试和调整仪器、试剂更换或质控分析失控时均要考虑的重要实施手段。校准品是否与检测仪器、检测试剂配套, 能否组成一个有效的检测系统成为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校准方法:日常校准应考虑校准的频率及类型。我实验室所用日立全自动生化仪分为空白、全点、两点、量程四类。空白校准后标准曲线斜率截距改变, 具体使用何类型, 仪试剂及仪器状况决定。 (2) 校准结果分析:校准结果分析可反映试剂及仪器状态。 (3) 校准追踪:连续观察多次校准后的试剂空白曲线及标准液吸光度变化曲线, 才能更直观的了解试剂及仪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以确立实验的校准频率, 掌握试剂的性能。
3 仪器状态
仪器是生化分析工具, 随着其自动化水平、分析速度及分析精度不断提高, 为实验室分析水平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但随着使用时间加长, 一些部件的性能会出现偏差, 及时检查出这些部件的改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校准或更换, 才能使仪器状态保持在准许范围内。
3.1 光源灯
光源灯的亮度及稳定性是分析的重要保障, 灯亮度过弱使分析失去敏感度, 光源亮度波动会引起杯空白报警。因此应做好光源灯检查并保留分析检查记录, 可及时发现问题。
3.2 比色杯
比色杯的空白吸光度可通过测定杯空白得到, 并在分析计算中减除, 应对比色杯定期清洗或更换以保证每个测定分析保证一致性。
3.3 温度保障系统
温度是酶促反应重要条件, 水浴系统流路不畅会引起温度波动幅度加大, 应定期清洁水浴流路滤网。
3.4 清洗机构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
(1) 样品针携带污染; (2) 试剂针交叉污染; (3) 比色杯交叉污染。
交叉污染的避免应通过考虑试剂的配套性, 调整分析顺序的先后, 以及按规程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来解决。
4 人员素质
检验结果精确性的重要因素在于高素质的人员。只有通过人员去操作去控制去分析才能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重复性得以提高。这包括: (1) 按照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执行对标本的分析操作。 (2) 按预定的程序对试剂、仪器进行定时的质量控制检查及维护保养。 (3) 做好质控结果和维护保养记录, 适时的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及效率。 (4) 对有疑问的报告的解释和处理。
只有通过加强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采用良好的检测方法、选用质量优良的仪器和试剂、建立健全的分析制度、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检验人员队伍, 才能为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准确、可靠、有效的检验保障。
摘要:在临床检验的生化分析中有诸多影响因素。只有有效的发现分析环节中的影响因素, 并加以修正和排除, 才能切实为临床医师在疾病诊断、鉴别诊断、观察治疗效果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影响因素主要有:标本的预处理、试剂状况、仪器状态、人员素质。只有通过加强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采用良好的检测方法、选用质量优良的仪器和试剂、建立健全的分析制度、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检验人员队伍, 才能为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准确、可靠、有效的检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