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现代逐渐向知识型经济转型的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人才的竞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营销、财务管理一样,同为组织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管理职能,许多企业已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到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规划了。而古人的智慧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就有着丰富的启示。本文试以中国古代商界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陶朱公的一段经历为例,作一番探讨。
说到这位陶朱公传奇的一生,可不是一句“伟大的商人”就能概括的,他年轻时的名字可不叫陶朱公,而是叫范蠡。时至今日,陶朱公(范蠡)一生的成就与善终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他的睿智与胸襟是令人叹服的。关于研究这位财神爷营商方略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本人拟结合他“救子”的一段经历探讨下陶朱公的用人方略。
1 故事简介
陶朱公有三个儿子,其次子在楚国犯了杀人罪,将要被处决。陶朱公想得为他奔走打点下,于是就叫他的小儿子带着黄金千镒(每镒二十四两)准备出发去楚国救人了。陶朱公的大公子知道后,力争由他去,陶朱公开始不同意,,后来在老大的坚持下也只好答应了,临行前交给老大一封信,说:“到了就把信和钱交给一个叫庄生的人,然后一切就由他安排,绝对不可以说长问短。”大公子到了楚国找到庄生,却发现庄生家境原来寒怆不堪,不过他还是照父亲吩咐把信和钱都交给了庄生。庄生收下后说吩咐大公子赶紧回家去,但大公子并没就此回家,而是留在楚国,并用他自己带来的私房钱找楚国的要人打点奔走。说回庄生,找空去求见楚王,告诉楚王,他发现最近的天象对楚国很不利。楚王忙问对策,庄生就说:“要多做善事积德了。”楚王说:“好的,寡人会依照先生的话去做的了。”庄生走后,楚王就让人准备实行大赦。很快,老大就从楚国要人那收到了将要大赦的消息,想到弟弟是恰逢大赦而获救的,那千镒黄金实在送得有些冤枉,于是老大就去见庄生并提到将要大赦的事。庄生知道他是来要回钱的,就让老大把钱拿回了。庄生感到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就去面见楚王:“臣之前说到王要行善积德来免灾,可是现在外面满街都是谣言说富豪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在王的左右送了很多贿赂,所以王要大赦,并非是为老百姓,只是要赦免陶朱公的儿子罢了。”楚王听后大怒,于是马上叫人将陶朱公的次子正法,第二天才下令大赦。结果,大公子只好带着棺材回家了。谁知陶朱公却突然大笑起来:“我早料到有这结果的了。老大不是不爱弟弟,只是因为他是跟着我一同惨淡经营白手起家的,知道钱得来不易,一定舍不得乱花。而老幺一生下来就过得是锦衣玉食的富贵日子,素来是拿钱不当钱的,这样的作风,才救得了他的二哥。老大舍不得花钱,最后害死了弟弟,这个道理很浅显,不值得悲伤。我可是日盼夜盼着老二的棺材回家的啊!”(1)
故事用悲剧结尾印证了陶朱公的睿智,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许多对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的有益启示。较有浅显的是。
2 启示一,“要知人善用”
《史记》中对陶朱公经商致富的经验总结之一就是“择人任时”,即选择对的人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当然,对今天的管理者来说,要根据手下人才的特点来安排工作的例子俯拾即是,要说明这道理似乎无需去翻二千多年前古人的账。只是本故事中值得我们留意的是陶朱公“知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人的“性格”特点也列入分派工作的考虑范围。确实,许多工作上决定成败的关键往往是做这事的人的“性格”而不是他(她)的“才能”。
论才能,自小娇生惯养的老幺肯定比不上自小跟着老爸拼杀商场的老大,但故事中救人的任务虽重,操作却很简单——带着钱和信交给打点人,回家等消息;但对办事人的性格要求却很高——不会心痛钱(这放在今天社会也难找出几个啊)!这方面老幺具有天生优势。
今天的管理者,在安排任务时,您有把办事人的性格因素作为一重要参考条件吗?虽然这道理可能很多管理者也懂,但知易行难。您能先把该任务适合哪些性格的人去做仔细分析了吗?更为关键的是,身处高节奏变化的社会,您对属下的职员的性格都能把握透了吗?譬如,要推销某个产品(或某种服务),你可能派个能说会道,给人精明能干印象的人去做合适。但有没考虑过,有时可能派一个外表木讷,但给人踏实诚恳印象的人去做可能更易搏得客户的好感。
3 启示二,用人也要懂得“两害相衡取其轻”
也许很多人最后陶朱公的一番分析中觉得老幺的人才指数盖过了老大,老大应为害死二弟而终生悔咎。这是误读了故事。其实在整个事件中,陶朱公最在乎的人是老大,老大才是他心目中的接班人。后人在总结陶朱公的经营哲学时得出十六字真言——“随时逐利”、“择人任时”、“富好行德”、“老而听子”(2)。其中“老而听子”指的就是到晚年他又把整个生意摊子交给了儿子,自己退休贻养天年。也就是说,陶朱公的晚年幸福可是早早地着落在老大肩上的了,总不成他会指望老幺这个纨绔子弟吧?
在开始陶朱公准备派三子去救人时是按着他“择人任时”的作风去做的,但后来不得以派老大去时,其实他已估计到了事情的结局。夫人的话提示了他要做决择:要救出二子就要先牺牲大子,两害相衡取其轻,他是在丢车保帅啊!(当然,笔者对此一直有个疑问:最好的选择可以是陶朱公本人去的,但为什么他不去,《史记》中没说明,就不得而知了。)最后那番分析二子必死的话用现代心理学来解读其实是为了安抚老大,以防他会做出不智之举的。那番话其实是在透露几个信息:(1)用人不对责任首先在我,要追究的话老爸负主要责任;(2)二弟的死不是你能力不足、办事不力更不是你故意害死他,而是在于你的性格特点,甚至还是你性格中的优点——懂得珍惜财富绝对是商人的美德;(3)既然一切发展合乎情理,老大你也无需自责了。当初派你去就是尊重你对身为家中长子的使命感,现在你更应负起持家重责,收拾心情做好后面的工作了。
我们在处理工作中的人事纠纷时通常会说:“对事不对人”。其实,从有利于企业发展这最终目的看,我们更应该“对人不对事”(或者准确点说“在乎人多于在乎事”)。在一项工作任务失败、丢失一笔大买卖后,我们是急于“对事不对人”地找人负责任呢?还是想办法振奋士气、挽留人心?当工作上的失利无可挽回时,你在意的是一时利益的得失(有时是脸面的得失)还是人才这潜力无限的无形资产的得失呢?这是现代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4 启示三,人才管理,尊重很重要
不知您有否发现,“陶朱公救子”这故事中两个关键转折都与对人的尊重问题有关。故事一开始,本来派老三去救人,若成行,相信事情发展会很顺利。但由于老大觉得如此重要的事不派他去,是对他的不信任不尊重,要自寻短见。陶朱公没法,改派老大去了,情节至此为一转,也为后来二子的死埋下了伏笔。
后来庄生活动成功,二子获救在望。谁知老大的吝啬让庄生感到人格受到了侮辱,致使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就酿成了老大扶棂还家的悲剧。
也许许多人觉得所谓“知人善用”、“择人任时”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安排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就像玩填字游戏时把不同的字母填到合适的空格中,是无需问问字母的感受的。但对人安排工作就不能无视领受者的感受了,这其实是一个多方博弈:分派任务时如何在公开场合解释清楚这样的安排最合理,在个别面授机宜时又能使接任务的人感觉自己接受的是最合适的工作,这是大有学问了。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每个领受任务的人都感到了充分的受尊重(无论那工作看上去是多么的“卑贱”)。要让领受任务的人都乐意去做那任务,您的安排才算成功迈出了“择人任时”的第一步。当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不要以为这是很容易办到的,譬如故事中,陶朱公能否一开始就告诉老大,为什么老幺比他更合适这个任务呢?陶朱公没这么做,估计以他对自己儿子的了解是不行的了。可能若非后来血淋淋的事实面前,老大是很难接受他有不如老三的地方的,无论老爸怎解释他都会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当然,有时有些工作无论如何都是挺难让人欣然接受的了,这时还可有一方法,就是凭借派任务者强大的个人魅力去感召人,使领受者是出于对派任务者的尊敬而自愿去接受自己并不喜爱的工作。
关于尊重,笔者还想强调一点,安排工作任务时尊重人或是让人感到受尊重,这都不能看作是一种策略而已,而应把“尊重”置于“道”的层面。“尊重”是一贯的、由衷的,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也不能靠临急抱佛脚。
5 最后的启示,谈谈故事中的几个角色在现代职场人际关系学中的定位
(1)大公子,实干型人才,在某一职场中一般已多年工作经验,办事干练、老成持重是其特点。这类人在单位内(或某一部门内)往往是业务骨干、核心力量,是可培养成岗位接班人的那种。但这类人也是“易碎品”,一般不宜担当创新性很强、风险相对也高的任务。
(2)小儿子,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型人才,在某一职场内多为平时不多起眼的“小人物”,但往往具备一些“特长”(有时是非本专业特长、有时是拥有某种比较特殊的人脉网),使得他们在处理一些工作上可起到奇兵的效果。这种类型的人才,平时的“养”要注意保持其相对的自由度,这样最有利于其“特长”的培养与发挥。但也要谨记他们是“用在一朝”的,不能因为立了一两次大功就恃宠生娇、喧宾夺主。
(3)庄生,是不用刻意讨好,但千万不能得罪的那种人。他们在一单位(或部门)中往往是元老级、德高望重的人物,可能不直接管事,但他(她)说一句可能顶普通人十句,很能引导舆论走向、影响领导决策。一般上,这些元老们是“直道而行”的,即他们一般是以单位部门的长远利益、以社会公德为待人处事的判断标准,所以对他们刻意巴结奉承往往会适得其反,光明磊落、率性而为往往更易获得认同。但这些元老们又是“极易碎品”,某一个细微的轻率举动都有可能被认为对他们的不尊重,那时你就得小心哟!
以上观点力求从职场人际关系的多角度去探讨问题,非专为某一特定人群献策,见识粗浅,谨以此文抛砖引玉,求方家指正。
摘要: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知识型社会,许多企业已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到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规划了。笔者试结合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富商陶朱公“救子”的一段经历,探讨其中丰富的用人哲学、人事心理学内涵,给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以有益的启迪。本文从“陶朱公救子”的故事中得出的主要启示有:要知人善用;用人也可懂得“两害相衡取其轻”;“尊重”是人才管理的关键要素等。
关键词:陶朱公(范蠡),人力资源管理,人事心理学
参考文献
①(西汉)司马迁.事见《史记·勾践世家》.中华书局版.
②陈再明.人物评话——古今人物逍遥游(第二版).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拔河给我的启示作文02-04
名言给我的启示小学作文02-04
小草给我的启示的小学作文400字02-04
对现代档案管理创新的思考02-04
木桶理论对管理的启发02-04
管理知识:什么是华盛顿合作定律?对管理者有什么管理启示?02-04
对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探讨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