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关键词: 合作性 状态 幼儿 游戏

游戏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 运动的强度在中等以下, 没有强制与痛苦[1]。很多合作性的游戏, 要幼儿跑动、甚至跳跃, 好的同伴关系使幼儿从坐着的状态拉到动的状态中来, 从而有利于他们体质的发展。好的体质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从而减少病态的神经症人格的形成。

游戏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从而带动认知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能力的发展。在皮亚杰看来, 此阶段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2], 虽然他们不以实际的运作进行思维, 但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凭借事物的表象来进行思维, 在游戏中, 特别是良好的伙伴关系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 游戏活动, 同伴们的行为表现, 在幼儿的大脑里储存了丰富的表象, 他们的记忆和语言有了鲜活的材料, 从而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使幼儿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连贯起来。语言的顺利发展对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带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 言语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与别人建立关系的好坏和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心, 而关系的发展和自信心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我们看到大多数口吃的孩子受到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的困扰, 而自信心和人际关系又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口吃的程度。

游戏通过给幼儿提供一个记忆发展的舞台, 游戏规则的记忆, 同伴的名字的记忆, 游戏活动过程中的变化都需要他们调动自己左右逢源的记忆机制, 他们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运用记忆的策略以便取得游戏的最佳效果, 这有利于幼儿能力的发展。并且他们萌发出对游戏的逻辑的认知上, 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发展。在幼儿时期萌芽的抽象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思维品质的好坏。

幼儿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是幼儿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 包括自我知觉、自我意向、自我评价等方面, 这些都是在幼儿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 而游戏中建立的同伴关系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存在的价值、存在的位置和不可替代。在合作性的游戏中, 幼儿通过游戏的互动, 在与同伴的活动中, 逐渐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体力、认识自己的能力高低, 通过与同伴的比较, 建立起自信和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

幼儿开始了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幻想, 开始了对未来事件的规划。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危机观点[3], 如果养育者或周围的人肯定和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和想象, 他们就会获得主动性, 如果养育者和周围的人经常讥笑和限制幼儿的主动行为和想象, 幼儿就会缺乏主动性, 并且感到内疚, 如果这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 主动超过了内疚, 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 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的, 就会形成自卑感。在游戏中, 良好的伙伴关系为每参与进来的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 表现自我的机会, 他们不用受成人的束缚, 通过游戏, 孩子把自己的活动空间扩展开来, 在合作性的游戏中, 孩子们可以自己定游戏规则, 自己来操作规则, 从而实现他们的自主意识, 也培养了一定的主观控制感。

在合作性的游戏中, 幼儿被同伴接纳, 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 从而实现自尊的需要, 也是在合作性的游戏中, 每一个幼儿所担任的角色和任务各有分工, 缺一不可, 在这样的活动中, 每个人都感受到游戏离不开每个成员, 否则, 游戏无法进行下去, 同时, 每个幼儿成员也感受到了自己被同伴所需要, 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归属感。

幼儿通过伙伴中合作性的游戏, 不同性别的幼儿得到认可, 许多男孩争当“领袖”, 在游戏中让自信和热心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多数女孩则愿意遵循大流, 她们的细心, 体贴, 活泼友善的人格特质也得到发展 (3) 。在这里不同性别的幼儿有了一个相互了解的渠道和途径。让幼儿认识到男女互相都有长处, 思考男女的相互认同, 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游戏中的同伴关系让幼儿知道了男女两性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这样, 在成长过程中, 他们就不易受错误性信息的影响, 不易对性有偏见, 即使将来遇到性困惑, 也会主动寻求友伴帮助[4]。这对他们健全人格的成长至关重要。

社会认知和社交技巧在伙伴关系中得到发展, 游戏充满了拼搏与机遇、在成与败、失误与创造。如果幼儿只能赢, 不能输, 赢了又蹦又跳, 高兴得不得了, 输了则一脸懊恼, 有的甚至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不止, 使游戏活动无法进行。在游戏中肯定要面对这些问题的, 正确对待输与赢呢。熟练地掌握了游戏规则后, 哪怕是输了, 除了切身体会到游戏的竞争性之外, 他们也会认识到输了并不可怕, 不是什么灾难性的后果, 当时没能赢, 但还有赢的机会, 输赢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5]。在游戏中, 同伴关系有助于改掉孩子只能赢不能输的毛病。同伴在游戏中交往, 在游戏中互动, 在游戏中学会合作, 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 怎样处理个人和团体的关系

游戏中建立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动及趋向, 也称利他行为, 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有研究表明, 4~6岁的儿童的分享、助人行为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索[6]。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方法, 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 与同伴配合、与同伴协商、分享。一切自我中心化的表现都会阻碍游戏的进行, 因此, 我们要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练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 反复实践, 才能使幼儿逐渐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

总之, 在游戏中, 由于与同伴有着良好的互动使得幼儿自身的各项素质发展和提高, 游戏中的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作为幼儿的父母, 要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让他们走出去积极参与同伴之间的游戏, 经常地, 大胆地去参与。如果父母对孩子坐在家里看电视一看几个小时不闻不问, 那孩子很可能慢慢地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 而不可能对他们需要的生活感兴趣, 把真正的有趣的时光耗费了。失去了宝贵的游戏时间, 也就意味者失去了体验, 感悟, 参与, 实践, 成长的绝好的机会。

作为幼儿园的老师, 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合作性的游戏的重要作用, 我们能够有效地开发游戏的形式与内容, 建立起不是通过声势而造就的威信, 而是通过智慧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了亲切而庄严的形象。同时, 在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过程中, 尽早地发现孩子的气质特点, 去适当地引导, 以适宜的方式去改良, 对于一些退缩、害羞的幼儿, 幼教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 鼓励他们和同伴一起游戏, 大胆地与同伴交往, 表达自己的情绪, 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让每个幼儿在幼儿园里享有快乐而充实的生活。为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同伴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游戏中建立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游戏,同伴关系,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丽萍.体育游戏在幼儿个性培养中的作用[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2 (3) .

[2]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埃里克森, 罗一静, 等译.童年与社会[M].学林出版社.1992.

[4] 霍力岩.论促进幼儿的主动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 2001 (1) .

[5] 唐莉莉.浅析幼儿教育中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 .

[6] 郭力平, 许冰灵, 李琳.游戏对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J].心理科学, 2001 (6)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论文 下一篇:微视频在幼儿游戏教学中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