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免费读道德经有感
读《为学与为人》有感(免费下载)大全
“为人不易,为学实难”。
不久前,我读了一篇名为《为学与为人》的课文。对于这篇课文,我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而且,在看的过程中,我一边看一边思考着人生的感悟,从而联想到了生活还有学习的方方面面。对于我来说,读《为学与为人》有感
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与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特别是在这个21世纪的今天,学习变得很重要。我们要生存就必须学习。学习与做人都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够失去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面。但是,我们要学习首先就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人是关健,更是前提条件。
然而,“为人不易”。特别是对我们这帮年轻人来说,为人更加不易。现在的我们正处在血气方刚、生命健旺的青壮年时期,对于人生的阅历尚浅。所以,当一个人发挥其英雄气得时候,觉得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困难,做人更是没有什么困难,认为我可以随意挥洒,到处都会迎刃而解。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要先学会做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活扮演不同的角色。然而,生活是最现实的。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去做人。做人,我们首先要心怀感恩,勇敢面对内心的责任感,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存在,真实地去生活,承担一切,做一个真正的、真实的自己。
正如课文提到的孔夫子,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充分地去感受生活的存在,真实的地去生活,去做一个现实的人,去面对内心真实的责任感。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所以,他不断地去学习,去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去不会感到厌倦。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更应该学会做一个像孔夫子一样的人,面对内心的责任感,真实地去生活,脚踏实地,做一个真实的人。
同时,我们学会了做人还要学会学习。但是,“为学实难”,我们学习不要光会去学而不会去思考,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什么都学一点。学识广泛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学习要学会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全面综合分析自身的特点,然后再给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重点学习适合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就会学有所成,真正的把自己生命的核心地方展露出来。
正如文中提到的,鲁迅当年是一个学医的,后来他醒悟到,学医不是自己生命的核心。所以,他便走上了弃医从文这么一条人生之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他通过不断地努力,用手中不起眼的笔唤醒了麻木的国人,挽救国人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他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总之,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脚踏实地,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拼搏,力争在为人上做一个真人,在为学上把自己生命的核心地方展露出来。
第二篇:【免费】读《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有感(3篇)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
在两天的时间里看完了美国教育界知名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深有感触,结合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书中列出的101条建议可能不全适合我,或者有一些建议中列出的问题我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碰不到,但这本书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书中列出的大量实例,也是我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如果我早一点采用书中的想法和技巧,可能效果会更好。
一、关于课堂管理
平时误将“课堂管理”与“纪律”划上等号,读了这本书后,知道纪律的确重要,但它仅仅是课堂管理的一部分。课堂上须有一个纪律体系,即一套规章制度,一旦有学生违反了其中一条,须接受相应的处理。这个处理结果并不是教师在学生违反纪律时临时决定的,相反,它受到的恰恰是最初制定的纪律体系的约束。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课堂纪律体系,并不断地完善,让每一位学生知道我们上的每一堂课除了在学习知识外,还有一套规章制度,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按章程办。
二、关于教学规划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一般都会精心备课,写教案。教案中一般都会写出明确而又合理的教学目的。但是往往到上课,我们又会忘记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向学生简单陈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如每节课开始时,告诉他们,“猜猜看,在今天的课上能学到什么?好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们才会知道要学什么。
三、关于课程指导
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我教的信息技术学科。更需要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如对于一堂操作性特别强的课,我只是将要学的内容完整的向学生演示一遍,可能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或者一些学生根本听不了那么多,听一会儿就有可能去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果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 1
向学生演示一会儿,学生练一会儿,小组间相互合作,再向学生演示一段,学生再练一段,可能效果会比前面更好一些。甚至连教师演示的操作也让学生来尝试,在发现问题中师生一同解决可能效果会更佳。总之,多让学生动手,少让他们等待。
四、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
除了学生,还有谁能更好地评估我们的工作业绩?科学地设计我们自己的“教师成绩单”,通过它,让我们的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并且有价值的反馈。这样,不但学生们很高兴做,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帮助。
五、积极与和谐: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
向学生祝贺生日;带着笑容迎接学生走进教室;向学习任务完成比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询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这些可以随时提醒我们记起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事。多做几件这样的小事,学生们会因此有很大不同,而我们自然也会有所收获。
六、影响力: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认识到自己将影响别人的生活;记住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和“最不喜欢的老师”;一生的激励,建立一个“我与从不同”文件夹;让学生知道失败是学习的良机,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这些影响力中,其中一生的激励对学生们来说比起知识更需要。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重要的,但对他们的激励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一生。受到激励的人将会有更大的成就,只有知识而无激励,一个人将一事无成。书中结束部分,讲了一个一位老师如何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一个学生的生活的例子,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以前学校曾承担一个关于“激励教育”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每年都列出了学校许多类似的成功案例。的确,影响力是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
以上六个方面是书的全部,但列举的建议只是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其实还有更多更好的建议。如果能将这些好的建议应用到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坚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101个建议》一书,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多方面的吸取别人的经验是有必要的,而多读书,读好书便是其中的一条途径。
一、学会思考。任何智慧的产物都是思考得结晶。记得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导师反复给我们强调: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不要只停留于每月能拿到薪水糊口!确实,离开了大学校门,没有了导师的扶持,没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励,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惧、无奈各种情绪都蜂拥而至,很容易就会被卷进盲从的大流之中,从而迷失了自己!这是每个新教师的必经阶段,因此,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结构、手段、方法、模式、对象、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有所长进!另外,在新课标的大浪潮中,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做复合型的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具备对各种知识、方法、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们融会贯通了。
二、学会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懂得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自己进一步学习的热忱。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丰富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引来时代的源头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学会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我想即便是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师,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对于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就更是一个
需要摸索的过程了,记得大学里一位教授曾说过:“教书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讲天分,还有后天的教法”,这个说法我是同意的,因为就在大学里的就有些教授知识很渊博,但上课时课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曾看过这样一本书,说是新教师第一年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模仿型的,还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到了第二年教学方法变成了“四不像”(在别人的经验基础上,逐步融合了自己的教学特点),最后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步稳定下来,而这个过程靠的还是思考与学习!
四、学会创新。教学说透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式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正如课堂上也没有“几大步骤”,说到这里,我特别佩服的一个人是魏书生,首先,他不是正统师范院校,不受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把生活中最本质、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带进了课堂,他的课堂上犹如一股活水,不断涌现出新的智慧。有老师曾抱怨,魏书生的课很难模仿,而我觉得魏书生的课正是因为没有了那种条条框框的教学模式,完全是随课堂的真实情况而随机迸发的教学智慧,才使得他的课那么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可以轻易学来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于走创新之路,才是教学成功的出路!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在勇于尝试了。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从而使我对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
本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阐述了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感受颇深。
一、教师的语言方面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课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1、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对语言的敏感性,是促使学生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2、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
3、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境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修炼时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达清楚明白外,就是怎样表达的更生动形象,恰到好处。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的。
二、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静心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工作就会是另一种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三、经典语句
1、优秀的老师从来都不会和学生比试谁的力量更大。
2、惩罚学生的根据是他们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而不是你个人的精神状态。
3、很多时候,学生们之所以被不公正地对待,就是因为还没有见到他们,老师就已经受到了“警告”而对他们抱有偏见。
4、每一个错误都是学习和提高的良机。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错,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够以此为鉴,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学到有利于自身提高的东西。
5、教师并不是一门精密科学,所有的老师都应该保持一种勤学好问的状态。
6、学生们不会永远都听你的话,可是却会一直模仿你所做的一切。所以,请确定你的言谈举止能为他们起到一个积极地、良好的模范表率作用。
7、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天赋、技巧、有点和梦想。但是我们却常常让他们变成别人。
8、微笑是获得学生信任的最快的途径。微笑具有感染性。
9、老师的影响力是永久的,他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会在什么时候消散。你要记住,你的点点滴滴都将决定学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不仅一时,更是一生。
10.平庸的老师,说教;好的老师,解说;更好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
11、学生的最大错误,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老师的最大错误就是纵容这种错误。
12、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学生更优秀。
13、教给一个人智慧,却不交给他道德,就如同为社会埋下了祸根。
14、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听到答案的准备,就不要提问。
15、记住,工作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不是受害者,而是那些被社会寄予厚望,赋以重托的灵魂的引路人。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三篇: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全篇育人,以柔做事,以柔胜刚,以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做人。做事要专一,而不是面面俱到而不精,做人要大智若愚而取实,而不是事事皆知,而路路不通,看事物要看到内在,而不是表面,故常无欲,而观其妙,常有欲,而观其缴。做人做事一依皆循自然等等。
我认为《道德经》主要讲的是道的博大和在人无欲情况下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道,不是说的明白解释的清楚的,说的明白解释清楚的那就不叫道了。道,包含万物之理。道,只是一个称谓而已。道便是无,无中产生有,生成万象。人只有在无欲的情况下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如果常存欲望便只能看到万物的表面现象。
名利都是虚无的东西,追求名利心太重,就会失去道,当失去道后,不依循大自然的规律做人做事,就会受到惩罚。当人们追求名利心过胜时,小偷、尔虞我诈、小人等等就会产生,是以圣人之治:治理万事万物,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样世间就会祥和安康。
做人要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而不张扬,当以张扬去做人做事,不依循自然规律,就会适得其反,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即使德高
望重,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显得高于众人,而不是标榜高于众人。做到以柔弱胜刚强。
对待万物要一视同仁,《道德经》中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天地没有偏爱,视万物如用草扎成的狗;圣人也没有偏爱也视百姓如用草扎成的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它空虚飘渺无际,越鼓力风量越大。而人越多为就会行有所阻,不如遵循自然规律守中而为。《中庸》中也讲,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对任何人,都要以礼相待,以诚待人,以德服人,以仁为本,而不是,对有些人好,对有些人就不好。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思是说圣人遇事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反而能够领先。弟子规中也讲,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财物和利益在现在这个社会,在人际关系中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所以,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具有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美质,安然于众人所厌弃的低洼之处,所以说它的行为是很接近道的准则。做人要懂得跟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争名夺利弄得声败名劣,就不是本意了,做人也要像水一样,别人厌恶的东西,自己去做,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得道。做人也要谦卑,易经中讲谦
卦,六爻皆吉。谦卑是为人处事的法宝,古人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真实的话并不好听,好听的不全是真话;朴实的人不善辩,善辩的不一定是什么好人;明白道的人不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一定会有深刻的见解。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处处可听,处处可遇,只要自己心中有数就可。而不是被这些华丽的语言而蒙蔽,失去自我。自我膨胀,失去不改失去的东西。做人要时刻的内省,反观自己,这样才能纠正前边的错误时刻的提醒自己。争辩,对双方都不会有任何的好处,不论是《四书》还是《五经》或者是《鬼谷子谋略术》都不提倡与人争辩,而是以水的柔弱引导对方,达成共识。
这是我读《道德经》的感慨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此致
敬礼
2011.06.11
第四篇:读《道德经》有感
在我们华软有这样一位老师,年过半百,满头白发,经常踩着一辆简陋的已经生满黄锈的单车出现在华软校园。他喜欢在上课前几分钟,坐在教室外面抽下烟,抽完走前会踩灭烟头。大二时,从朋友那儿听说,这个老师的教学方式有点特别,而且脾气也有点怪,上过选课《老子》的学生都知道。
说偶然也好,“慕名”也罢。在大三的第一学期的选课大战中,在myscse系统掉了好几次的情况下,作为华软二师兄的我低调地宣布:我选到《老子及其《道德经》解说》了。也是在这门选课的课堂上,我才知道朋友没骗我。以此同时,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对这本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由于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错置等情况发生,造成了版本问题,我们选课用的是麦小舟先生的《再生的老子》。
说实话,学习《道德经》改变了我以前的一些看法。坑爹地说,以前通过学习历史,个人坚信儒家文化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但是,在第一节课,老师就“普世价值”跟我们讨论对比了老子道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差异,让我知道为什么儒家文化不具普世价值。还有就是:古代中国人比现代人聪明!可能看了风靡一时的穿越剧影响,很多人觉得现代人比古时候的人聪明多了,觉得自己“生不逢时”啊,要是自己像电视剧《回到三国》的主人公那样,穿越回古代,跟自己的偶像PK,那是何等的春风得意啊!!!但书上记载的事实上却是:我们现在人都崇拜、尊敬的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科学家都认为古代中国人比现代人聪明。
以前只知道老子是个“老少皆知”的人物,但学习了《道德经》,我都一般都不敢用“老子”来当主语。哎,也不知道是谁教的,我好学不学,学了句“老子就不爽了”跟同学开玩笑。然而,那是过去。我自从学习了《道德经》,了解了道的内涵,学习了老子的朴素辨证体系内容、何为“无为”、什么叫“天人合一”、“老子文化与弘扬中华文化”等等内容,慢慢了解老子,心中自然而然的产
生了一种敬畏之情。那时,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思想家老子受世人所尊崇。老子,一个实至名归妇孺皆知的伟大思想家。
说起《道德经》,不免要提下道德;提起道德,少不了政府官员的话题。前段时间,彼此起伏的“暴力城管”、“政府拆迁”问题、“雷政富”事件等热议话题,都将政府官员推上了浪尖。这些政府官员为什么会事呢?在于他们的道德将成功定错义。
成功不是意味着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道德经》上说,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它可能代表着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也可能是欲望的奴隶。人们共同认可的的成功是自胜者强,道法自然。即当一个人能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时,这就是成功。一个人这样的过,生活才更自由,更快乐,人生更加充实有意义。
秋风吹来,大雁飞过。同学说:快要拍毕业照了。
不久的将来,华软的大师兄师姐们都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如果说:华软课堂上的80分钟是痛苦的,那么我想说我是痛苦并快乐着的一个。我华软上过这样一个老师的课,他让我明白:上课回答不出来不丢人,一连叫十几个人答不出来也是正常现象;学生最漫长的那段时间不是下课前那几分钟,而是我们的“智慧问答”!因为这是我们在学习《道德经》,讲的是老子,学得是大智慧!!!这不是用常识来解释的!!!上课上到期末,你就会知道:为什么其实老师每次让大家读两遍课文的,却加多一句“再读一遍”,让我们一遍一遍来读两遍。。。
所以,当我每次见到这个老师,我都会说句:“老师好!”说这句话,我更多的是出于敬重,而不是礼貌。
第五篇: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我一直认为古人的著作是智慧的结晶,老子在我感觉一直是很神秘的人,他讲究道法自然,自然二字是最吸引我的,一致认为人要回归本真。以史为镜也是我一直喜欢研究古人研究历史的原因。最近在书市被老子的《道德经》吸引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我一直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该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现在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相关文章:
浅谈《道德经释义》读后感--道德论02-15
听道德模范讲座后有感02-15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学习有感02-15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教师法有感02-15
道德底线不是道德02-15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有感02-15
读道德的谱系有感02-15
专卖店开业成功攻略02-15
在干部员工大会上的表态发言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