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精选五篇)
冠心病合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0年—2009年门诊、住院患者, 其诊断都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提出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45岁~76岁, 平均年龄 (60.3±9.2) 岁;病程最短2 d, 最长1 0年, 平均 (6.2±2.5) 年;其中初发劳力心绞痛16例,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0例,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4例。对照组30例, 男15例, 女15例;年龄46岁~75岁, 平均年龄 (59.6±10.2) 岁:病程最短3 d, 最长10年, 平均 (6.1±2.8) 年;其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15例,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1倒,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4例。2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心绞痛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银杏叶滴丸 (浙江万邦制药) 每丸重60 mg, 每次5丸, 1 d 3次, 合抗心绞痛极化液:10%GS500 m L+普通胰岛素8 U+10%门冬氨酸钾镁针30 m L+肝素钠针12 500 U+硝酸甘油10 mg。静脉点滴, 每日1次, 每分钟15~20滴, 注意调整硝酸甘油用量及滴速, 监测血压的变化, 血压高者加大剂量及滴速, 血压变低时减量。治疗以半个月为1个疗程, 休息3 d, 再重新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用抗心绞痛硝酸甘油20 mg加入0.9%氯化钠250 m L静脉点滴, 根据血压调整点滴速度。2组均治疗30 d。同时积极干预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控制血压, 戒烟, 控制高血脂、高血糖) , 观察2组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缓解时间的变化, 观察心电图的改善情况, 并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变化, 药物副反应以及2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情况。
1.3 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80%, 静息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 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 程度明显减轻, 心电图缺血性下降的ST段在治疗后回升0.1 m V以上, 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 持续时间无缩短, 程度无减轻, 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2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2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12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0%, 2组总有效率比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55, P<0.05) 。
2.2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11例, 有效14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显效7例, 有效11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63.33%, 2组总有效率比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3, P<0.05) 。
2.3 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NST及∑ST比较 见表1。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银杏叶滴丸是由银杏叶提取物银杏黄酮甙 (24%) 、银杏苦内酯 (3.1%) 、白果内酯 (2%) 和双嘧达莫 (10%) 组成, 其可双向调节血管张力, 改善冠脉供血, 纠正病理性毛细血管的高渗透性, 稳定细胞膜、消除自由基, 增加缺血缺氧组织对氧和葡萄糖的利用, 增加有氧代谢, 减少心肌的耗氧量, 增强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特异性竞争性拮抗PAF受体, 同时抑制ADP、TXA受体, 双重阻断血小板聚集, 抑制红细胞聚集, 降低全血黏度, 防止血栓再形成。极化液具有防止不正常的血栓形成, 扩张心脏的冠状动脉, 增加心血管血流的供应, 营养心肌, 增加有氧代谢, 减少心肌细胞的耗氧量, 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冠心病合 篇2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的“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的范畴,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阵发性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也可表现为胸部闷痛、紧缩感、窒息样感等,通常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可缓解或消失。近年来笔者应用麝香保心丸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就诊我院门诊及病房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8例,所选病例均符合WHO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及以其他原因所致胸痛者;重度心肺功能不全者;严重心律失常者;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45-76岁,平均68岁,病程1.5-12年。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62例,合并2型糖尿病20例,合并高脂血症41例,合并心房纤颤13例,合并室性早搏18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46例,经统计学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比索洛尔,每次5mg,每日一次;麝香保心丸口服或舌下含服,每次2粒,每日3次。对照组单采用比索洛尔,每次5mg,每日一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作用类似的药物。
1.3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心绞痛症状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不到50%;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硝酸甘油消耗量增加。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呈大致正常或达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降低,在治疗后回升1.5mm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心电图基本与前相同或S-T段较治疗前降低0.5mm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50%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1.4观察指标治疗前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诱发因素、用药情况及临床症状、心率、心律、血压,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以后每1-4周门诊或病房随诊记录以上各项指标,疗程结束后复查治疗前各项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
1.5统计学方法观察结果采用卡方和t检验
2治疗结果
2.1心绞痛症状改善疗效:治疗组52例,显效3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46例,显效22例,有效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3.04%。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91.50%,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63.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心电图改善疗效:(1)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82.00%,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51.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心律失常中的室性早搏、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控制和预防复发:治疗组总有效率86.50%,对照组总有效率6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副反应:服用麝香保心丸患者有5例出现舌唇麻木,未经处置自行缓解,余无明显不适。两组对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不良影响。
3讨论
冠心病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56例, 女44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为 (56.5±14.2) 岁。其中2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40例心绞痛, 35例隐匿性冠心病。所有观察对象均无出血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肝、肾功能障碍。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0例, 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倍他乐克治疗, 每天2次, 口服25mg, 阿司匹林肠溶片, 每天1次, 口服75mg, 消心痛每天3次, 口服10mg。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静脉注射250ml 5%葡萄腔注射液与30ml参麦注射液的混合溶液, 以及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与60mg丹参酮注射液的混合溶液, 每天1次, 连续用药14d[2]。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治疗后心电图检查结果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 冠心病相关体征和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临床治疗后T波倒置情况由平坦变为直立或是改善率超过50%, 心电图ST段恢复大于0.5mm, 冠心病相关体征和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治疗后心电图T波、ST段未见任何改变, 且相关体征和临床症状为缓解。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病例总数×100%[3]。临床症状评分方法无症状为0分, 偶尔出现症状为1分, 经常出现症状为2分, 持续出现症状为3分[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 显效20例, 有效25例, 无效5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中, 显效15例, 有效20例, 约占40%, 无效15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同时实验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盗汗、胸痛、心悸和胸闷等体征和症状的评分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参麦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麦冬、人参的等量提取物注射液, 为中医学制剂生脉散逐渐发展而成, 该药物具有益气健脾、养阴生津、大补元气的作用。麦芽醇为人参的主要成分, 且具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以及较为理想的抗氧化作用, 同时具有内源性抗氧化剂的效果, 能够对氧自由基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麦冬能够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具有一定的外源性抗氧化剂作用, 具有较强的清除自基作用, 减弱血瘀与自由基之间的影响作用。药理学研究结果证实, 麦冬具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胞浆酶LDH外漏问题, 保持心肌细胞膜的稳定性;人参有助于患者抗凝作用的提高, 以及微循环状态的改善, 同时, 能够提高冠脉血流量, 对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功能产生保护作用, 并保护受损心肌的超微结, 提高其耐缺氧能力。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细胞溶酶体膜稳定性, 有助于其微循环状态的改善, 扩张因强烈缺血而收缩的小动脉, 增加供血, 扩张冠状动脉。
综上所述, 与单纯接受常规临床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 接受参麦注射液合丹参酮注射液治疗的对照组冠心病患者, 其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更高, 胸闷、心悸、胸痛和盗汗等症状的改善率更高, 且有助于其舒张压和收缩压的降低, 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美兰, 何福乐.参麦注射液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3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07, 39 (2) :73-74.
[2]唐丽娟.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变化[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 :35-36.
[3]李福东, 沈毅.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 (23) :3651-3652.
[4]潘苏彦.参麦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1998, 1 (1) :98-99.
冠心病合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2年11月就诊的123例冠心病患者, 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正在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或意愿坚持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者作为服药组 (A1组) 82例, 其中43例合并糖尿病 (B1组) , 39例未合并 (C1组) , 平均年龄 (69.4±3.1) 岁、低密度脂蛋白为 (3.15±1.01) mmol/L、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8.2±1.6) 、 (14.6±2.61) mmol/L;拒绝服用他汀类药物、对他汀类药物过敏或不耐受者作为未服药组 (A2) 41例, 其中22例合并糖尿病 (B2组) , 19例未合并 (C2组) , 平均年龄 (68.6±1.1) 岁、低密度脂蛋白为 (3.25±1.12) mmol/L、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7.8±1.2) 、 (14.41±2.81) mmol/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日常生活方式治疗基础上, 未服药组常规使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降糖药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剂等药物。服药组加用阿托伐他汀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J20030048, 20 mg/片) 20~40 mg/次, 睡前服用。服药期间监测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在6个月总疗程内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服药前下降幅度>50%或绝对值降至1.8 mmol/L以下。
1.2.2 ba PWV的测量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VP-1000测定。受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 安静休息15 min以上。四肢袖带分别缚于上臂肱动脉搏动上方和踝部。心电图 (ECG) 电极片及心电感应器 (PCG) 分别放置于胸导联V2及双侧腕、踝关节处。4个血压袖带同步充放气, 监测ECG和PCG。输入肱踝动脉的体表距离, 记录5 min的动脉脉搏波, 仪器自动分析输出左右两侧ba PWV测量值 (正常值<1400 cm/s) , 取其平均值进行记录、分析。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后检查。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服药组合并或未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ba PWV较服药前 (1741±238) cm/s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P<0.05) 。对于未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 服用阿托伐他汀则能显著改善动脉血管弹性 (P<0.01) 。而对于未坚持服用阿托伐他汀的患者, 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均未能显示对动脉血管弹性改善作用 (P>0.05) 。见表1。
注:与C1组比较, aP<0.01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全身系统性疾病, 常常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外周动脉等全身多处血管床。20%~60%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合并存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各种血管疾病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血管壁的病变而不是血管腔的病变[4]。血管粥样硬化、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栓形成导致疾病发生。动脉弹性的改变早于结构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动脉僵硬度的增加。之后其管壁弹性减退, 弹性成分容易疲劳而断裂, 易使内膜损伤而导致血栓性事件发生。
调脂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防治有重要作用, 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5]。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一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 A) 还原酶的选择性竞争抑制剂。通过抑制肝内HMG-Co 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合成, 降低血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其还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增强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等作用。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稳定或消退斑块, 减少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 无论冠心病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 通过服用阿托伐他汀均能改善动脉血管的弹性, 且阿托伐他汀对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改善作用更明显, 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冠心病合并有无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阿托伐他汀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123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服药组 (A1组) 82例和未服药组 (A2组) 41例。服药组中43例合并糖尿病 (B1组) , 39例未合并 (C1组) ;未服药组中22例合并糖尿病 (B2组) , 19例未合并 (C2组) 。未服药组给予常规治疗, 服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 6个月后分别进行踝臂脉搏波速度 (ba PWV) 测试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结果 治疗后服药组合并或未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ba PWV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P<0.05) 。对于未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 服用阿托伐他汀则能显著改善动脉血管弹性 (P<0.01) 。而对于未坚持服用阿托伐他汀的患者, 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均未能显示对动脉血管弹性改善作用 (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片能改善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动脉血管弹性, 并且能显著改善没有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动脉血管弹性。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冠心病,动脉弹性
参考文献
[1]高春红, 张英, 李光洁, 等.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疗效及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4) :27-29.
[2]符红军.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国外医药, 2013, 34 (5) :223-224.
[3]向延菊.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4, 22 (36) :128-129.
[4]动脉功能临床研究协作组.中国健康人群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4) :245-249.
冠心病合 篇5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2009年7月~2012年6月门诊或住院患者, 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60例病例均因种种原因不愿做冠脉介入术。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1994年) , 辨证为气阴两虚型胸痹心痛。60例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28例, 男15例, 女13例;年龄48~70岁;病程6月~15年。观察组32例, 男18例, 女14例;年龄50~72岁;病程6月~1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排除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重度心绞痛患者;严重心律失常, 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高血压危象患者;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炎症患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脂片, 每次40mg, 每日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 每次100mg, 每日1次;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根据患者病情酌服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拮抗剂。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生脉散合补阳还五汤。基本方:西洋参10g、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12g、丹参3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炙甘草9g, 痛甚加瓜蒌、薤白各10g;痰多加半夏10g;四肢不温加附子、桂枝各9g。每日1剂, 水煎取汁300m L, 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服药期间生活规律,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刺激及过度劳累, 忌烟酒。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心绞痛疗效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标准制定。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 不需要服用单硝酸异山梨脂片等药;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程度明显减轻, 或单硝酸异山梨脂片用量减半;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程度均加重, 单硝酸异山梨脂片用量增加。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静息心电图缺血型变化恢复正常;有效:ST段回升0.05mv以上, 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 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ST段、T波变化加重。
3.2 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下同)
3.3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2。
4 讨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本病病位在心, 与心、肾、肝、脾诸脏的盛衰有关, 且常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邪, 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总的治则不外“补、通”二义。病初多以治疗标实证为主, 常采用大剂量活血化痰通络之剂, 久则损伤气阴。加之冠心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素体肾气不足, 病程日久, 肾虚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和滋养五脏之阴, 导致气阴更虚。过食肥甘, 情志内伤, 劳累过度, 起居失调, 则导致气血不畅, 血流滞涩, 心脉不通而发为本病。故本病在本为虚, 在标为实, 血瘀贯穿始终。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 切合病机。生脉散益气养阴, 其中西洋参补气而不伤阴, 麦冬清心除烦、滋阴润燥, 五味子滋肾生津、交通心肾。配合补阳还五汤益气通络、活血化瘀, 标本兼治, 通补兼施, 补而不助其阻塞, 通而不损其正气, 故获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益气养阴类中药多可防止心肌细胞钙超载, 清除氧自由基, 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增加冠脉血流量。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扩张冠脉, 增加冠脉血流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 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不失为临床上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