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针灸疗法

关键词: 膀胱 脊髓 出现 患者

功能性/针灸疗法(精选九篇)

功能性/针灸疗法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收治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损伤患者64例, 患者普遍症状为尿潴留。将患者随机分为32例观察组和32例对照组, 观察组中22例男性, 10例女性, 平均 (41.56±3.24) 岁;对照组中21例男性, 11例女性, 平均 (42.21±3.42)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因素、性别因素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措施有实施尿管留置, 定时进行夹闭, 将引流开放, 对膀胱进行冲洗, 对尿管进行更换等等。

1.2.2观察组实施膀胱护理和针灸治疗主要措施有制定相应的饮水计划、开展尿反射训练、实施间歇导尿、采取心理护理等。1制定适合患者的饮水计划:膀胱护理的基础是饮水要按时定量并按时排尿。患者每日饮水量要达到2000mL。饮水方案为:早中晚三餐, 成人饮水量每次达到400mL, 每天上午10:00和下午16:00饮用200m;水, 晚上20:00到第二天6:00不饮水。2选择最佳的排尿点, 训练反射性排尿:制定好饮水计划后, 要选择最佳的排尿点。患者在进行尿管拔除的2~3d, 当患者膀胱尿量达到400~500mL时作为排尿点;还可以找同患者身高、体重以及饮食和活动情况相同健康人的, 将其排尿点作为患者的排尿点。当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和腹泻症状时, 可以对患者的排尿点进行调整。在进行导尿前, 要对患者会阴部进行刺激, 对耻骨上端进行叩击, 从而使膀胱出现反射反应, 诱导患者进行排尿。叩击时要保持迅速, 动作不能过重[2]。3实施间歇清洁导尿:选择恰当的排尿点后, 实施间歇清洁导尿。如果患者不能进行自主排尿, 每天可以进行3~4次;如果患者可以自主排出部分尿液, 可以每天进行1~2次。通常情况下每次导出400mL尿液即可。当残余尿液在80~100mL以下时, 可以终止进行间歇导尿。当残余尿量出现下降说明患者膀胱功能出现恢复。4心理护理:将神经源性膀胱的疾病知识详细告知患者, 使患者具有解决排尿障碍的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将治疗成功经验同患者进行交流;当患者治疗取得进步时, 及时鼓励患者, 提高患者的治愈信心。5针灸治疗:选择患者八髎穴进行针刺。具体操作:对穴位实施消毒后, 使用华佗牌针灸针, 直刺1.5~2寸, 捻转使患者局部具有酸胀感为准, 每天进行1次, 1个疗程持续10天, 共治疗2个疗程。

1.3评价指标

1.3.1自主排尿时间患者规律性排尿的标准是能够自主排尿并且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下。自主排尿时间为损伤后一直到规律性排尿建立后的时间.

1.3.2尿路感染尿液经过检测 WBC≥10/HP, 患者具有尿液混浊和发热症状。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脊髓损伤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进行对比, 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表1) 。

2.2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对尿路感染率进行对比,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3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 RUV<100mL患者人数, 观察组显著增多;RUV在100~150mL和151~200mL范围内的患者人数, 观察组显著下降;同对照组相比,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因为出现损伤的位置不相同, 会具有程度不同的排尿困难, 对患者自身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证实, 脊髓损伤部位处于骶髓以上的患者, 尽管骶髓相关的排尿中枢丧失了高级神经支配, 但仍具有完整的低级排尿反射弧, 因此采取相应的膀胱护理后, 能够训练膀胱充盈和排空具有规律性, 更加适合人体自身状态, 通过对排尿点进行刺激, 可以产生排尿反射, 最后使膀胱具有反射性, 最终恢复自主排尿[3]。

本次研究结果证明, 观察组患者实施膀胱护理持续8周后, 患者的残余尿量显著下降, 自主排尿时间大大缩短。通过实施膀胱护理, 观察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采取膀胱护理能够使泌尿系统感染率显著下降。原因是发生脊髓损伤后, 由于膀胱出现障碍, 使膀胱壁血流量大大下降, 膀胱壁抵抗细菌作用被削弱, 并且由于患者留置尿管使泌尿系统维持开放状态, 因此增加了出现感染的几率[4]。而采取间歇导尿措施能够定期排空膀胱, 确保膀胱正常的血液供应, 使泌尿系统感染率大大下降。现代医学证实, 八髎穴是八个穴位:上、次、中和下髎各一对, 是人体骶神经所属区域, 因此对八髎穴进行针刺能够对骶骨神经根进行刺激, 通过神经传导, 引起逼尿肌和膀胱内括约肌发生有规律的收缩, 协调两者功能, 从而恢复排尿反射, 同时能够治疗腰骶部疾病、坐骨神经痛、小便不利、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综上, 将膀胱护理结合针刺八髎穴用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能够使残余尿量大大下降, 使患者自主排尿时间大大缩短, 使泌尿系统感染率显著下降。因此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要及早采取膀胱护理, 增强患者的膀胱功能, 使患者尽快恢复。

摘要: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膀胱护理结合针灸对功能恢复的相关影响。方法 将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4例随机分为32例观察组和32例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进行膀胱护理和针刺八髎穴, 对比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自主排尿时间, 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率,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膀胱护理, 能够显著改善膀胱功能, 促进患者及早恢复自主排尿, 并发症出现率大大降低, 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词:膀胱护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参考文献

[1]杨万芬, 刘玉惠, 侯国瑞.底位直肠癌病人Dixon术后排便异常护理12例[J].中国保健, 2006, 14 (4) :111.

[2]史俊霞.间歇导尿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影响的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3) :128-129.

[3]林瑞珠, 许建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2) :225-226.

针灸疗法 快速燃体内脂肪 篇2

“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针刺穴位主要集中在腹部、背部和四肢,即中医所谓的‘脾经’和‘胃经’穴位,有近二十个左右。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随着羊肠线慢慢被人体吸收,对穴位产生的刺激可长达15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具有减肥反弹率低的效果。”

由于人的耳朵是人体信息化的缩影,所以必要时还可进行耳穴压豆。耳穴中的神门、内分泌、大肠、三焦、脾、胃等都有较好的调整肠胃、内分泌及全身代谢的作用。

背部火罐疗法也是通过刺激背部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位来达到目的。再加上用脐周灸疗法,其协同治疗效果会更好。

针灸减肥是10次1疗程。在前1-3个疗程中,患者每周要针灸三次左右。从第3个疗程起逐渐减为一周2次或一周1次。

针灸减肥重在坚持

治疗效果:一般而言,针灸治疗的头1到4周内穴位突然受到刺激,机体反应大,体重都会较快下降,之后4到12周会进入一个平台调整期,体重的变化不大,12周以后会进入到一个稳定缓慢减重期,这时体重、腰围等会再次减少。

癫痫的针灸疗法 篇3

1.湖南吉首大学医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湖南省脑科医院癫痫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7

【摘 要】:查阅近10年来相关文献,归纳不同针灸疗法临床治疗癫痫的现状及进展,分析针灸疗法抗痫的多种作用机制与优缺点,并提出针灸治疗癫痫的疗效评估体系和临床研究科学化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癫痫;针灸疗法;进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R245; R7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67-03

癫痫是突发性短暂的脑功能失调的病症,属中医“痫病、痫证”范畴。目前,西药治疗仅可使70%患者的癫痫发作得到控制,但长期服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和产生耐受性。针灸治疗始见于《灵枢》“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的记载。晋代《脉经》取阳陵泉(绝骨)治疗“癫痫”;《针灸甲乙经》中仆参等5个(位的主治涉及本证,《针灸资生经》则用灸百会、中脘、风池的方法治疗“痫疾”。现代针灸治疗癫痫的报道首见于50年代初,现将针灸治疗癫痫的疗法及作用机制归纳如下:

1 标本缓急、分期论治

1.1 发作期

按照“急则治其标”原则,癫痫急性发作期以解痉醒脑为主。

治法:醒神开窍。

选(: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为主。合谷、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腰奇(。

操作方法:毫针泻法。水沟用雀啄手法,以[球充泪为度。针刺合谷(双)、下关(强捻转刺激。医者意守针下,辨别气感,根据针下之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持续捻针,促其清醒。清醒后再针百会、太冲、涌泉、腰奇四(,医者集中精力,意守针(,嘱患者意守针下,随着运针而变换意守之(,得气后酌情留针。

方义:内关为心包经络(,可调理心神。水沟、百会为督脉(,后溪通督脉,督脉入络脑,故针刺可醒脑开窍。涌泉为肾经井(,可激发肾气,促进脑神的恢复。

1.2 间歇期

按照“急则治其标”原则,间歇恢复期以熄风豁痰、健脾补肾为主。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定痫。

主(:以督脉、任脉和手、足厥阴、足阳明经(为主。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

配(: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

操作:毫针刺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攻补兼施。

方义:印堂可醒脑调神开窍。鸠尾为为任脉络(,任脉为阴脉之海,可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可疏通心包经气血。太冲平熄肝风。丰隆为豁痰化浊的要(。

2 (位疗法、形式多样

近20多年来,各种(位刺激的方法涌现很多,在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和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癫痫发作间歇时间方面,有较好的作用效果。针灸作为治疗癫痫的辅助疗法,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和联合药物治疗疗效值得肯定。其治疗原则为:理脾胃, 化痰浊, 平肝风, 宁心神, 通调阴阳。

2.1 体针

《中医纲目》记载,癫痫是由督脉气阻滞、头中气乱所致;《针灸甲乙经》有督脉(治痫的记述。督脉通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此针灸治癫痫多取督脉(。

治则: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主(:大椎、腰奇、水沟、后溪、腰奇。

配(:百会、陶道、鸠尾、内关、神门、丰隆、筋缩、太冲、三阴交;昼发加申脉,夜发加照海。

操作:以常用(为主,据症情酌取备用(2~3(,大椎(以26号针,上斜30°角进针1.5寸左右,当病人有触电感,即退出几分留针。腰奇亦须深刺、重刺(针深1.0~1.2寸)。常用(留针15min,备用(一般不留针。大椎、腰奇去针后可加拔火罐。每日1次或隔日1次。鸠尾(以艾卷雀啄法灸之,余(均针刺施泻法。先针水沟,持续运针,刺激强度须适当增大,继用他(。体虚发作后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留针15min。

方义:鸠尾为任脉之络,水沟位于督脉,二(合用,任督相配,协调阴阳逆乱,开窍醒脑;腰奇系古人治痫证之经验要(;丰隆调理脾胃、豁痰化浊;太冲平熄肝风。如偏于痰热火盛,加大椎以泄热定痫;日间发作,为病在阳跷,因申脉通于阳跷加申脉;夜晚发作,为病在阴跷,加与阴跷脉相通之照海。

注意事项:大椎、腰奇(均需粗针深刺时,获得针感即可,切忌乱插乱捣,以防发生意外事故[1]。

2.2 头针

头针法是近年兴起的治疗癫痫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病灶相应区针刺疗效较佳。其机理是利用对大脑皮质的头皮投射区的刺激,达到调节脑脑神经功能抑制发作[2]。

主(:运动区、病灶相应区(依据脑电图表现,确定其病灶部位,在相应的头皮区域取(,常分额、顶、枕、颞等区)、癫痫区(风池向内1寸再向上1寸,在斜方肌尽头处)。

配(:情感区(在运动区前,距该区4.5cm的平行线上)、感觉区、额中线、顶中线、晕听区、舞蹈震颤区。

操作:主(每次只取一区,根据症状(如精神运动性癫痫加情感区,肢体感觉异常加感觉区等)或疗效情况酌配备用(1~2(。以26号或28号毫针,进针达到所需深度(长度),快速大幅度捻转1min,频率200次/分钟以上,留针30min,每隔10min以同法运针1次。亦可接通G6805电针仪,密波脉冲频率50次/秒以上,输出量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时间30~120min。

注意事项:本法所用的头针(区中要注意(区的定位。进针时针尖最好能触及骨膜,此时病人多有痛感,应预先给患者说明[3]。

2.3 (位注射

常用(:分2组。①间使、外关;②神门、后溪。

备用(:分2组,与上对应。①鸠尾、百会、章门、太冲、阳陵泉;②大椎、鱼际、阳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

操作:备选药液:0.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溶液、维生素B1和B12注射液、归红注射液、牛黄醒脑注射液。任取一种,每次选一组((常用(均取,备用(取1~2()。以5号针头深刺得气或出现感传后,推入药液。普鲁卡因每(注入5ml(间使、足三里须10ml),维生素B1每(0.3~0.5ml。每日一组,交替轮用,10次1疗程。

注意事项:①本法亦用于预防癫痫大发作;②鱼际、阳溪进针较痛,应快速进针以减轻痛感;大陵、间使三阴交等,易刺中神经,如出现麻电感,应略提起针尖,待此类针感受消失后再注入;③普鲁卡因应预作过敏试验。

2.4 (位埋植

就是在相应(位埋植羊肠线、药线或抗癫痫药物的方法。以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4]。

常用(:分4组。①合谷、后溪、内关、足三里;②哑门、大椎、间使、曲池;③鸠尾、腰奇、心俞;④脊中、筋缩。备用(:大椎、膻中、长强、中脘、丰隆。

操 作:可根据临床发作类型选取常用(,以躯体阵挛—强直为主取第①组,以感觉障碍为主取第②组,以内脏障碍为主取第③组。综合性的取第④组。备用(据症酌加,前三组用缝合针埋植法。第4组用止血钳埋植法。备用(用18号穿刺针刺入(位下肌膜层,待有麻胀后抽出针芯,将2-3号肠线推入(位,盖上消毒敷料,并加以固定。每次选1个常用(,1~2个备用(,间隔20天至30天埋线1次[5]。

注意事项:①本法虽总称为(位于埋植法,但具体操作规程不同,应根据不同症情和(组分别选用;②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预防感染。

2.5 拔罐

常用经(:督脉、膀胱经、会阳、长强、大椎、鸠尾。

操 作:嘱患者伏卧,头胸部降低,臀部垫高,并使两股略分开,暴露会阳、长强等(。于两侧之膀胱经自大椎与大杼(至长强与白环俞(处采用走罐疗法至皮肤红紫为度。再在所选(区进行严密消毒,然后取三棱针对准会阳(双侧)、长强,迅速点刺,深约0.3cm。立即用抽气罐吸拔。留罐3~5min后起罐。吸拔物为血液和淡黄色粘液,以粘液出尽为止。每周治疗1~2次,癫痫发作频繁者,可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6 芒针

常用(:神道透腰阳关、神道透大椎、腰奇透腰阳关。备用(:额三针、昼发加申脉,夜发加照海,体虚加是三里,关元,失眠加神门、三阴交;痰多加丰隆、膻中。

操作:常用(及备用(之额三针一般均选,余(据症而加。背(用0.6~1.5尺芒针进行透刺。额三针取双侧眉冲沿膀胱经透刺2针,以此连线的等边三角形另一顶点处沿督脉经透刺,余(按常规刺法。针刺得气后,背部(位以中等频率捻转1min,平补平泻法。余(位据证用补法或泻法,留针30min。每隔1~2天1次,1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6]。

注意事项:①操作者须一定经验,并须谨慎操作避免意外;②要注意严密消毒。

2.7 (位敷贴

常用(:膻中(肚脐眼)

药物:吴茱萸、白胡椒、冰片。

操作:以上诸药等份适量碾粉后以生姜汁调糊,覆盖于肚脐[中用创口贴固定。每隔3天替换1次,每月3~5次[7]。

2.8 耳针

选穴:神门、心、胃、皮质下、脑、肝、肾、脾。

操作:每次选4(,每日针1次,强刺激,留针30min。亦可采用耳(压籽方法。

2.9 刮痧疗法

头部:全息(区—额中带、额旁1带(右侧)、额顶带后1/3。癫痫发作时加顶颞前斜带(双侧)。督脉—人中、百会支风府。背部:督脉—大椎至身柱。膀胱经—双侧心至肝俞。奇(—腰奇。胸部:任脉—膻中至鸠尾。上肢:心经—双侧灵道至神门。下肢:胃经—双侧丰隆。肝经—双侧太冲。肾经—双侧涌泉。

3 作用机制

3.1 抑制痫性放电,改善异常脑电图:针刺治疗后高波幅慢波或高波幅棘慢综合波减少或消失[8]。

3.2 提高机体免疫力:癫痫患者特是原发性癫痫患者存在IgA缺陷和细胞免疫障碍,自身抗体阳性率也高于正常。针灸治疗可使免疫球蛋白增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3.3 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含量与功能:针刺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调整脑内的代谢状态,使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下降,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于是异常兴奋的传导得以抑制,从而起到防治癫痫的作用。增加脑内单胺类物质,降低乙酸胆碱含量,调整脑内阿片肽物质释放[9]。

4 展望

近年来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实:针灸治疗癫痫具有疗效明显,操作简单、安全无毒副作用、经济价廉及疗效持久等优点。针灸疗法在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症状、延长癫痫发作的间歇时间和减少西药剂量和副作用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但在针灸疗效的评价、临床研究设计科学化、提高针灸疗效的可信度和保证随访率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制亦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减少误差,建立疗效客观评价体系,规范化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杨白燕.针刺治疗癫痫病的临床观察.光明中医,2007,22(1):42-43

[2]李效芳,马志刚.头皮针治疗癫痫40例[J],中国针灸,2000,(08):312-32.

[3]李红,张家维.头(为主埋植药线治疗癫痫112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6):38-40.

[4]许云祥,张家维.(位埋线疗法在癫痫的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药信息.2003,20(1):35-37.

[5]张静.(位埋线疗法为主治疗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型癫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6):28-30.

[6]陈幸生.芒针治疗癫痫7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88,(2):26-27.

[7]孙曙霞. 针刺配合药物贴脐治疗癫痫48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7,(10):52-53.

[8]邓元江,刘卫英,梁伟雄.(位埋线对实验性癫痫大鼠脑电图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3):19-22.

[9]温晓妮,针刺督脉(位治疗癫痫的机制分析,陕西中医,2007,7(2):18-20.

牛急性瘤胃臌胀的针灸疗法 篇4

医院136300;3吉林省东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136300)

急性瘤胃臌胀, 中兽医叫做气胀。是由于吃了大量容易发酵的草料, 在瘤胃内菌群的作用下, 异常发酵, 迅速产生大量气体或泡沫, 引起瘤胃和网胃急剧臌胀, 使瘤胃超过正常容量;引起急剧胀肚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病, 腹围急剧臌大, 呼吸极度困难为特征。导致膈与胸腔脏器受到压迫, 呼吸与血液循环障碍, 发生窒息现象的一种疾病。夏秋放牧的牛和绵羊较多发病。

由于本病发病急, 瘤胃臌胀迅速, 如果不能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对症治疗, 往往造成牲畜死亡。由于病畜大多突然发病, 临时找兽医用药往往不能及

瘤胃膨胀是因动物采食大量难消化的饲草或易膨胀的饲料所致。由于时赶到发病现场, 贻误治疗时机, 而采用中医针灸疗法效果迅速, 治愈率高, 是养殖户和兽医治疗瘤胃臌胀的首选方法。由于方法简单易学, 效果特别明显, 很受养殖户和兽医的欢迎, 近两年来经我们临床治疗和养殖户治疗的病例达到130多例, 无一头死亡, 治愈率达到100%。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主要症状

吃草后不久突然发病。病初兴奋不安, 精神郁闷, 很快停止吃草, 反刍和嗳气。左腹部迅速胀大, 腹壁紧张, 腰窝凸起, 按压左腹有弹力, 用手拍打呈鼓音。眼结膜及口腔紫红色, 心跳加快, 呼吸困难。站立乱动, 摇尾踢腹。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病症加重, 张嘴伸舌, 呼吸促迫, 口流白沫, 哞哞吼叫, 不能站立, 常因窒息或心脏麻痹死亡。

2 治疗方法

对本病采用行气, 破气, 防腐消胀和润肠缓泻的措施。当发现牲畜出现急性瘤胃臌胀的症状时, 用大宽针在腹下, 距离肚脐前约16~18cm、腹白线两侧13~15cm凹窝中的腹皮下静脉 (乳静脉) 进入“乳井”之处, 左右各一穴, 沿血管刺入0.3~0.5cm, 出血为止。此处即为滴明穴, 如果配以耳尖、蹄尖两穴宜可 (用圆利针分别刺入两穴, 留针10~20min) 。针刺后2~20min, 症状基本消失, 明显好转, 严重者配以防腐消涨和润肠缓泻的药物进行后续治疗。

针灸与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临床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风湿病患者42例, 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患者男性24例, 女性18例, 年龄28~76岁, 平均年龄为 (48.6±2.4) 岁, 病程2~21年。所选取的患者均不伴有神经系统疾病, 严重心、肾、肝、造血系统疾病, 局部感染及局部皮肤破损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内服中药方法进行治疗, 对患有着痹症的患者采取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法, 给予薏苡仁汤加减进行内服。药物组成:薏苡仁15g、当归10g、苍术10g、麻黄8g、桂枝6g、白芍12g、茯苓10g、防风10g、甘草6g。对患有痛痹症的患者, 采取散寒止痛、祛风除湿方法, 给予乌头汤加减进行内服。药物组成:麻黄9g、芍药9g、黄耆9g、甘草9g (炙) 、川乌6g。对患有行痹症的患者, 采取散寒除湿、祛风除湿方法, 给予防风汤加减内服。药物组成:防风30g、甘草30g、当归30g、赤茯苓 (去皮) 30g、杏仁 (去皮, 炒熟) 30g、官桂30g、黄芩9g、秦艽9g、葛根9g、麻黄 (去节) 15g。

治疗组患者在采取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同时给予相应的针灸方法进行联合治疗, 对患有着痹的患者, 给予针刺下关穴、曲池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委中穴、水分穴、光明穴等进行治疗。针刺委中穴能够起到行瘀通络的作用, 配合下关穴、曲池穴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针刺阴陵泉穴和水分穴能够对患者的肌肤麻木不仁症状进行治疗, 配合光明穴能够对膝痛肢体不仁症状进行治疗;针刺阴陵泉穴和足三里穴能够对患者的腿膝肿痛症状进行治疗。对患有痛痹症的患者, 给予针刺阳陵泉穴、足三里穴、秩边穴、承山穴、内庭穴等进行治疗;针刺阳陵泉穴和足三里穴能够对所有下肢病症进行治疗;针刺阳陵泉穴和内庭穴能够对患者的足冷症状进行治疗;针刺承山穴能够对患者的腿疼转筋症状进行治疗;针刺秩边穴能够对患者的坐骨神经痛症状进行治疗。对患有行痹症的患者, 给予针刺血海穴、太溪穴、足三里穴、昆仑穴、阳陵泉穴、犊鼻穴、秩边穴、腰眼穴、环跳穴、手三里穴、曲泽穴、合谷穴、外关穴、尺泽穴、曲池穴、阳溪穴、肩贞穴、臂孺穴、肩井穴、肩髃穴、百会穴等进行治疗。若患者伴有髋关节痛症状, 则针刺秩边穴、腰眼穴、环跳穴治疗;若患者伴有肩关节痛症状, 则针刺肩贞穴、臂孺穴、曲池穴、肩井穴、肩髃穴、百会穴治疗;若患者伴有膝关节、踝关节疼痛症状, 则针刺太溪穴、足三里穴、昆仑穴、血海穴、阳陵泉穴、犊鼻穴治疗;若患者伴有腕关节、肘关节疼痛症状, 则针刺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泽穴、外关穴、尺泽穴、曲池穴、阳溪穴治疗。此外, 针刺阳陵泉穴和曲泽穴能够对患者的手冷症状进行治疗;针刺肩髃穴能够对患者的肩膊肿痛症状进行治疗;针刺太溪穴能够提高治疗风痹的效果;针刺肩髃穴和曲池穴能够对患者的肩臂症状进行治疗, 对上半身的机能进行调整, 配合曲池穴和合谷穴能够对肘臂痉挛症状进行治疗。在使用针灸治疗方法时, 若患者身体较为虚弱, 则不可以使用泻法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留针20~40min, 在留针期间每次行针的间隔为5min。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体征、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超过60%;有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体征、临床症状得到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超过30%;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体征、临床症状没有发生变化或者是出现加重现象, 证候积分减少不超过30%。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使用中药内服方法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1.90%, 治疗组患者使用中药内服联合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4%,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 ]

2讨论

风湿病主要由营卫先虚, 后外邪入侵引发, 也有部分患者是由先受到外邪入侵, 造成经络气血凝滞引发。在临床症状中认为, 风痹或者是行痹的主要表现为游走性, 主要以祛风活血为主要治疗方法;寒痹或者是痛痹主要以治寒为主;湿痹或者是着痹主要以除湿为主[3]。中医论证认为, 风湿病主要由风寒湿外邪入侵引发, 所以在用药方面主要以辛散通络为主, 临床治疗中, 在选择组方方面需要按照患者所伴有风寒湿病症的主次进行治疗, 针灸选穴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进行循经选择, 即在进行治疗时, 应在患病部位所在经络或者是该经络的穴位上进行针灸操作, 通常使用远隔穴位联合局部穴位的方法进行治疗[4]。本研究表明, 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的中药内服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没有治疗组患者通过中药内服联合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好。由此可见, 采取中药疗法联合针灸疗法对治疗风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针灸与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风湿病患者4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 对照组采用内服中药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灸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1.90%,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4%, 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取中药联合针灸疗法治疗风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药,风湿病

参考文献

[1]娄玉钤, 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1) :37-41.

[2]刘健, 万磊.风湿病中医临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6) :53-56.

[3]李林雅, 刘志松.风湿病疼痛症中医综合治疗的优选组合——附风湿病疼痛症中医优选组合治疗126例与对照[C].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0:208-209.

功能性/针灸疗法 篇6

1 运动功能障碍

中风肢体功能在急性期多为弛缓性瘫痪, 随着病程的延长, 逐渐出现痉挛, 可导致患肢永久性的肌张力升高、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的异常[4], 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 腕及指关节屈曲, 下肢髋、膝、踝关节伸直, 屈曲困难, 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风患者80%~90%遗留有某种程度的痉挛, 国外报道为65%。针灸能活血通络, 能加强人体整体调节功能, 降低血液黏稠度[5]。在传统“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针灸治疗, 又提出“拮抗肌”治疗方案等。因支配中风患者痉挛肢体的脊神经元异常兴奋, 针刺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拮抗肌可通过负反馈机制使脊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从而缓解肌痉挛而达到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但具体施针方式不同, 如周俭朴等以经络学为理论基础, 采取局部与整体, “近取”与“远取”相结合的方法;Schockert等[6]和Kong等[7]采取头针的治疗方法;Takeuchi等[8]对慢性中风患者的损伤对侧M区进行经颅磁刺激后, 其患侧手的运动功能明显提高;王宝亮等[9]从祖国医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中风痉挛性瘫痪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病因以风、痰邪为主, 是标实本虚之症, 治疗方法以育阴熄风化痰为主;黄应杰等[10]根据反射弧原理, 结合康复学的有关评定标准, 分阶段和分不同屈肌、伸肌取穴针灸治疗;林琳等[11]用针灸配合促通技术, 运用康复理论指导针灸治疗, 把中医针灸疗法与西医康复方法相结合;茅敏等[12]以头针治疗为主, 旨在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 配合康复训练进一步提高上、下肢运动的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的改善, 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2 嗝逆

中风所致的呃逆属中枢性呃逆, 持续48h以上即为顽固性呃逆, 可导致病情恶化[13]。王同付[14]将39例患者均取内关 (双) 、攒竹 (双) 、足三里 (双) 。针刺得气后接电针, 中魁 (双) 针刺后加灸, 总有效率94.87%;王凤耀等[15]以针灸配合中药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中风后呃逆, 疗效确切;付鲲等[16]研究显示针刺治疗中风患者顽固性呃逆确实较常规西药治疗更行之有效;Chaudhuri[17]和Wu等[18]的研究显示, 针灸疗法有利于顽固性嗝逆的康复。

3 肩手综合征

张振伟等[19]采用温针灸配合离子导入治疗, 温针灸配合离子导入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具有补气活血, 消肿止痛的功效;Lee等[20]研究显示针灸治疗联合康复锻炼的效果比单纯康复锻炼效果佳;张建国等[21]采用针刺穴位结合康复治疗, 取得了很好疗效。

4 患肢肿痛

何芳等[22]温针灸配合中药泡浴治疗中风肢体水肿具有良好疗效;郭淑英[23]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沐足治疗中风偏瘫后患肢肿痛的疗效较好。

5 平衡功能障碍

陈越峰等[24]采用针灸配合现代康复治疗, 根据Brunnstrom偏瘫恢复的六阶段理论采取的分期整体针刺疗法, 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效果良好。

6 抑郁

申鹏飞等[25]证明针灸能改善大脑血流量, 促进侧支循环, 改善大脑皮层缺血缺氧状态, 加强病灶周围细胞的代偿作用, 从而改善精神障碍。孙善斌等[26]针刺上星、百会、神庭、内关、本神为主, 同时配合点穴按摩百会、太阳、神庭、风池等穴位, 结果显示针灸督脉为主配合手法点穴醒脑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显著。庄子齐[27]用电针智三针结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肝郁脾虚型患者, 智三针为本神 (双) 、神庭, 结果显示针药结合疗效较好。潘永清[28]取人中、百会、印堂、四神聪、后溪 (双) 、列缺 (双) 、照海 (双) 、申脉 (双) 、太冲 (双) , 总有效率96.4%。叶海敏等[29]针药结合, 取穴:四关穴 (合谷双、太冲双) 、印堂、百会, 疗程为4周, 研究表明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疗效好于单纯药物治疗。羊青松[30]针药结合, 以神庭、百会、神门、四神聪、三阴交、足三里、风池、血海和太冲为主穴, 并配以辨证取穴, 行提插捻转手法, 研究表明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较好。赵元琛等[31]采用针刺结合百忧解, 针刺以足三里、百会、太冲、神庭为主穴, 研究结果显示针药结合不仅提高抗抑郁的效果且见效较快。

在中风后抑郁的针灸治疗中多采用百会[26,28,29,30,31]、太冲[28,29,30,31]、本神[26,27]、神庭[26,27]、印堂[28,29]、四神聪[28,30]、足三里[30,31]穴, 且效果较好。

7 失语

孙福政等[32]采用舌针、左旋多巴和溴隐亭并用治疗急性脑梗死伴运动性失语症, 舌针于廉泉穴下0.5cm, 针尖向后上刺入, 深达舌根, 舌体两侧斜刺。何宇峰等[33]采用针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皮质下失语症, 主穴取哑门、百会、廉泉、通里, 辨证配穴, 语言训练为日常用语表达, 疗效较好。李韬等[34]采用头针配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头针取语言区, 快速捻转行针, 语言训练包括口形及声音训练、刺激促通法、发音肌肉训练, 总有效率90.20%。郭大江等[35]用三结合法 (体针与头针相结合, 电针与手法捻转相结合, 语言康复训练与针刺相结合) , 总有效率85.70%。战国林等[36]、王雪等[37]采用语言康复训练和针刺, 主穴取哑门、百会, 配穴取头针语言三区、廉泉、神庭、肝俞、心俞、三阴交、命门。每日1次, 15d为1疗程, 疗程间休息1d~2d, 连续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总有效率分别为90.2%和93.33%。

在中风后失语的针灸治疗中多采用百会[33,36,37]、哑门[33,36,37]、廉泉[32,33,36,37], 且效果较好。

8 吞咽困难

针灸可明显改善吞咽困难症状, 可缩短鼻饲时间, 提高疾病治愈率。Akamatsu等[38]的研究表明电针刺激会有利于吞咽反射的康复。刘礼梅等[39]耳穴压丸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 体针主穴取风府、风池、侧廉泉、廉泉, 辨证配穴, 耳穴贴压选取神门等穴, 用王不留行籽治疗, 以患者穴压有针刺感, 每日按压5~6次, 按至耳朵发热为止, 有效率为78.6%。

9 排尿功能障碍

针灸任脉、督脉疗法是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疗法。罗文舒[40]针灸任督脉组在改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护理者夜间平均被唤起次数等排尿障碍症状方面, 以及改善尿失禁等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盛国滨等[41]采用针刺肾俞、四神聪、会阳, 配合艾灸关元、中极, 治疗尿失禁效果较好。李西忠等[42]选用头针 (选双侧足运感区) 及秩边透水道、中极、三阴交、气海、关元进行针刺。头针快速捻转, 待患者有重胀感后留针20min;然后取秩边穴进针, 向水道方向透刺, 针感抵小腹及会阴部, 施弹、搓手法1min, 不留针;后取三阴交穴, 施提插补法;再直刺气海、关元、中极, 行捻转补法, 使小腹有酸胀感, 得气后在关元、气海、中极穴位处留针20min~30 min。麻春丽等[43]选取关元、百会为主穴, 水道、曲骨、三阴交为配穴。先针刺百会穴, 自百会先垂直刺入达帽状腱膜下, 再以15°沿皮快速向后刺入约1寸, 施捻转补法;次针关元穴以35°向中极穴方向缓慢刺入约1.5寸, 使针感向会阴部放射;水道穴向下斜刺约1.5寸, 直刺曲骨穴约1寸, 直刺三阴交1.0~1.5寸以出现麻感为度, 留针30min。柏强[44]选用八髂穴进行针刺, 用1.5寸毫针直刺八髂穴0.8~1.0寸, 针感向下腹部放射, 并有酸、麻、胀等感觉, 再根据中医辨证分型, 实证施以泻法, 虚证施以补法, 留针30min。李芳梅等[45]以三个病例针刺选穴以中极、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太冲等穴为主, 强刺激或辅以灸法, 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疗效迅速而显著。

行针手法各不相同, 但多取关元、气海、中极、水道、三阴交等穴位。关元、中极、气海穴均为任脉;中极为膀胱之募穴, 乃经气聚集之处, 故可调理经气以利水道;关元鼓动膀胱气化, 小便得利;气海可增强膀胱气化功能。中极、关元近膀胱, 针尖斜刺向会阴部, 会有放射排尿感, 可增强膀胱收缩力, 增加膀胱内压, 促使大脑产生排尿意识[46]。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 三阴交穴是肝、脾、肾经的交会穴, 有活血、行气、振奋、通络和调和脏腑的功能[47]。

1 0 结语

中风在我国及世界的发病率很高, 中医学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中风的治疗和康复, 针灸疗法现在已被用于中风各种后遗症的康复, 且效果较好。显示了祖国传统医学的辨证施治和博大精深, 中医学应抓住发展契机, 将传统医学更加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康复, 以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功能性/针灸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2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9例由颈椎病而引发颈部疼痛的患者, 男27例, 女22例;平均年龄为42岁。根据患者的颈椎MRI和临床症状进行类型分析, 椎动脉型颈椎病23例,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2例, 脊髓型颈椎病1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23例, 均表现为头晕症状;12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中, 7例出现偏头痛现象, 3例出现耳聋、耳鸣现象, 2例出现腹部不适现象;1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 9例出现上肢酸痛发麻现象, 5例出现下肢酸痛发麻现象。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每一类型颈椎病及由此类型的颈椎病而引发的某些症状, 选取患者的不同穴位及针灸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1.2.1 椎动脉型颈椎病

应选取患者的大椎、颈夹脊穴、风池穴, 后顶穴作为主穴, 选取悬钟穴、足三里作为配穴[4]。除大椎穴位, 均采用常规针灸方法进行针灸治疗。对大椎穴进行针灸时, 采用常规方法进针, 得气后提针至于皮下, 将针倾斜20°刺入, 行针10min, 将针提至皮下, 将针倾斜45°刺入, 行针10min, 将针提至皮下, 然后将针倾斜60°再度刺入, 行针10min, 留针10min, 最后将针拔出[5]。

1.2.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应选取百会穴、风池穴、颈夹脊穴、内关穴、三阴交、太冲穴作为主穴, 根据不同症状选择配穴[6]。患者出现偏头痛时;对太阳穴及率谷穴进行针灸治疗;对于出现耳聋、耳鸣的患者, 选取听宫穴、翳风穴进行针灸治疗;对于出现呕吐、腹部不适的患者, 选取足三里穴位进行针灸治疗[7]。在对风池穴、夹脊穴进行针灸时, 要采用温针进行针灸治疗。

1.2.3 脊髓型颈椎病

应选取华佗夹脊穴作为主穴, 根据不同症状选择配穴[8]。对出现上肢症状的患者选取臂膈、手五里、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对出现下肢症状的患者选取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9]。对华佗夹脊穴进行针灸时, 将针刺入皮肤大约2寸, 采用提、插、捻、转、补法进行针灸治疗, 其它穴位采用常规针灸疗法进行针灸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检验, 采用t检验所得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所得计数资料,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49例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2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 18例病情明显好转, 颈部疼痛消失;12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中, 10例病情明显好转, 恶心、呕吐的症状消失, 颈部疼痛消失;1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 11例明显好转, 上、下肢症状消失, 颈部疼痛消失。

3 讨论

颈椎病最初主要多发于老年人群中, 由于老年人年龄大, 体质越来越差, 骨质越来越差, 颈椎及颈椎附近的组织老化, 致使患者颈椎出现损伤[10]。目前, 颈椎病不仅出现在老年人群中, 许多青年人及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颈椎病给患者带来最大的痛苦就是颈部疼痛, 患者对抬手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很难完成[11]。同时, 患有颈椎病后还会出现恶心、头晕、头痛等症状。颈椎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瘫痪现象, 生活不能自理,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2]。在临床治疗颈椎病时, 首先要缓解患者的颈部疼痛问题, 以减小颈椎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功能性/针灸疗法 篇8

2009年10月26日, 峡江县戈坪乡舍龙村委北坑村小组—农户饲养的一头经产峡江水牛, 在早上6时, 出栏时, 发现牛鼻镜部位有血迹。到上午9时该母牛突然不吃草, 反刍停止, 开始时病牛站立有踢腹、频换后肢、腹痛等症状。半小时后突然倒地不起, 四脚朝天乱划, 鸣叫不安, 口中不断发出呻吟声音, 鼻孔流出带有血液的稀粪, 眼睛呈蓝色。畜主立即手机联系笔者前往就诊。

2 发病原因与临床诊断

发病原因是由于畜主饲养管理不善, 造成病牛脾胃功能衰退, 瓣胃收缩力减弱, 内容物停滞于瓣胃内引起阻塞。

3 综合治疗

3.1 针灸治疗

启用针灸疗法, 先将病牛固定好, 用手指测量, 在病牛的左侧第三根肋骨内、从背最长肌与髂肋肌肉沟中穴位进针, 针向下方斜刺7cm左右, 其深度为针能摆动为宜, 并留针5~10分钟。待牛呻吟声停止后将针拔出。半小时后病牛症状减轻, 并抬头, 眼睛发亮有神, 一小时后勉强能吃草。

3.2 西药治疗

对病牛使用针灸治疗后, 接着进行输液, 首先用5%葡萄糖盐水500ml×3瓶与下列药配伍使用:第一瓶+先锋青霉素 (头孢拉定) 5克。第二瓶+10%氯化钾10ml+5%氯化钙200ml+安钠咖20ml。第三瓶+VK11m×5支+VB12ml×5支+VC2ml×5支+VB62ml×5支。最后输5%碳酸氢纳250ml×2瓶。下午重复使用一次。

3.3 中医治疗

为了进一步巩固针灸、西药的使用效果, 加快病情恢复, 防止病情反复, 及时排出病牛胃肠内黑色粪块, 接着使用中药:槟榔80克、炒菜菔子600克、麦芽600克、枳壳50克、陈皮80克、大黄80克, 下午重煎服一次, 连服三天。

4 体会与分析

按照中兽医辩证诊治, 脾胃是草食动物完成消化功能的主要脏器, 脾与胃相互制约, 互相配合。在农村由于养牛农户饲养管理不当, 如劳役过度或饮食失调, 而内伤脾脏影响胃而引发牛急性瓣胃阻塞 (即民间兽医所说牛连叶胀引起的牛百叶干病) , 如果抢救不当或不及时, 往往造成病牛死亡。

本病例为急性, 适时启用针灸疗法, 针灸直接作用于脾脏穴位, 起到促进脾胃运动功能的效果, 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解痉止痛, 减轻症状的目的, 为下面的中西医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功能性/针灸疗法 篇9

1 一般针灸疗法

采用银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方法为将患者随机分为银针灸组和对照组,银针灸组取穴:背部华佗夹脊穴。患者俯卧,在骶部至颈部的双侧华佗夹脊穴上,每隔2寸直刺纯银针1根,然后在银针柄套上艾炷,点燃艾炷燃烧至尽,每次每根针燃烧1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每次25mg,每日3次,与银针灸组同一时期评定疗效。结果显示银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0.74%,对照组为73.33%。

采用输刺法及报刺法针刺骶髂髋关节及脊柱的痛着部位。其操作方法为牵拉患者的髋关节,引出痛点,以痛为腧,捣刺、提插、捻转进针,深及筋骨。再次牵拉髋关节,以新的痛点再次进针。并配合针刺肾腧、命门等穴位兼补肾精。一次治疗可重复3~4次,7天为1次。还有一种是:先针刺取患者双侧第10胸椎以上华佗夹脊穴,左右交叉选穴,盘龙刺法(华佗夹脊穴的一种刺法,沿脊柱取华佗夹脊穴从上向下左右交叉取穴。如取第1胸椎左侧夹脊,后取第2胸椎右侧夹脊,左右交替,因其状如龙盘于柱故得名盘龙刺法),刺左不刺右,刺右不刺左,行捻转补法,隔日换针对侧。另取八穴、环跳、承扶、秩边、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针刺,行捻转补法。再于所有针尾部放1寸艾柱点燃,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5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取穴、针刺、疗程与治疗组同。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对照组总有效率52.2%。两者之间疗效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 针灸推拿疗法

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其方法为取夹脊穴,自T2开始,各椎棘突下旁开0.3寸,隔一椎一穴,直至L4,左右共计16穴,进针1.5~2寸,针用泻法。配以后溪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同时可用红外线等照射背部,中间行针1次。同时在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线之间,由上而下左右各做推5遍;再用一指禅推法在脊柱棘突两侧,由上而下左右各做5遍;可再用捏脊法,由上而下做3遍。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1],总有效率91%。

另外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治疗方法为治疗组患者俯卧位,取其相应病变脊柱的华佗夹脊穴,如病变广泛可取疼痛比较敏感部位夹脊穴,配风池、环跳[2]。局部75%酒精棉球消毒后,用0.3mm×50mm毫针于相应脊椎棘突下旁开0.5寸进针,针尖向小关节方向透刺,令患者感到针处酸胀得气后,留针40min,夹脊穴温灸3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推拿时患者俯卧于按摩床,医者立于一旁,先于督脉及膀胱经施以点揉法,自上而下3~5遍,双手拿脊柱两旁肌肉2~3遍;捏脊,自长强穴至经为重点施以法3~10min。对照组每次口服萘普生200mg,1日2次;复方丹参4单位,1日2次;维酶素0.8g,1日2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者之间疗效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针灸配合中西药疗法

采用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针刺配合中药熏蒸组(治疗组)和单纯西药组(对照组)。治疗组取穴:主穴以夹脊穴、督脉穴为主;配穴:风池、风府、环跳、委中、承山、昆仑。操作:患者取俯卧位,主穴针刺前依据患者病痛所在,先按压所取腧穴片刻[3],选用0.35mm×40mm针灸针。夹脊穴脊柱旁开1寸,针尖斜向脊柱方向,呈70°~80°,刺入25~30mm,其余穴位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中间间隔10min施提插捻转手法行针1min,共行针2次,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4]。熏蒸治疗:药用生川乌、草乌、川牛膝、川芎、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各30g。采用特制温控中药熏蒸床,将药物放入电热锅中,加水2000ml,加热煮沸20min后,患者仰卧于熏蒸治疗床上,对病变部位熏蒸,水温控制在65~75℃之间(蒸气温度约在40~45℃之间),以患者感舒适能耐受为度,每次熏蒸30min,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在给予硫氮磺胺吡啶同时服用消炎药,或肠溶阿司匹林每次0.9g,每天3次。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7%。两者之间疗效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 其他疗法

运用穴位埋线治疗AS,操作方法为:患者取俯卧位,用龙胆紫在双侧肾俞、白环俞作标记,常规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术者右手持针,针头顶压穴位,左手将一段处理过羊肠线套于埋线针尖端的凹槽内,左手绷紧穴位皮肤,右手缓慢进针,将羊肠线埋于穴内肌层,出针后再次消毒,外敷无菌纱布。15~20d埋线1次,3次为1疗程。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2%。或者采取重刺络放血法治疗AS,其方法为取风池、大椎、命门、脊柱阿是穴,用梅花针重扣或挑刺,再拔火罐,吸尽瘀血,每次选取2穴,每周2次。同时配合温针治疗,取上穴,每针3壮,每周5次。治疗3个月后[5,6],总有效率100%。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综合疗法运用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54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例,运用几种针灸疗法对其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银针灸组有效率为90.74%,对照组为73.33%。针灸疗法对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结论 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综合疗法,强直性脊柱炎,疗效

参考文献

[1]马小平.银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4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1):11.

[2]李和平.以痛为输报刺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4):37.

[3]侯春英,刘强.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3例[J].中医研究,2004,17(3).

[4]袁志太.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3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6):35.

[5]万小卫.针灸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2):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尿潴留症 下一篇:针灸特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