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观后感及心得(精选5篇)
篇1:《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观后感及心得
当我第一次看到《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不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电影的名字给人感觉很特别,仿佛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给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了冲击,令人迫不及待想看看这部红色经典影片。
《永不消逝的电波》给我们讲述的是1938年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侠潜伏在日本最高情报机构,用高超的间谍手法给延安发送电报。在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中,李侠不仅周旋于日本间谍、国民党特务之间,而且在随时都可能牺牲的情况下,李侠凭借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识与敌人斗智斗勇;当他的战友何兰芳产生动摇的想法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党的眼睛,党的耳朵……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也要坚持下去。”无论是面对敌人的重重审问还是威逼利诱,他都毫无畏惧,从容不迫地与日本间谍进行意志与智慧上的较量,把一份份重要的电报发给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李侠仍然冒着生命的危险发出电报,正当敌人冲进来的时候,他沉着冷静地将电报稿吞入肚子,向战友们发出了最后一次电波:“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就这样,李侠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离开我们,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坚定的信念犹如那道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直刻在我们的心头。
看完电影,一幕幕为了争取自由、惊心动魄的画面浮现在我脑海里……仿佛回到那个并肩作战的年代,令人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的时候,当我们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的时候,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想过:这一切是谁给的?是的,正是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电影中那种残酷而惨烈的斗争是难以想象的。想想平常自己在父母的呵护下,遇到一点挫折就感到很委屈;学习上遇到各种难题就想打退堂鼓,退缩不前……我不由联想到影片中李侠敢于向困难作斗争、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相比之下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于是,我一鼓作气拿下了数学难题,我发现其实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不可战胜。有人说:“困难就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畏缩,自己就会变得弱小;如果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拥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勇敢地迎难而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解决。
前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神鹿杯”长跑比赛。刚开始我们精神抖擞,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越跑到后面越累,我开始支撑不住了。整个人像喝醉酒似的东倒西歪,气喘吁吁,大腿仿佛绑上沉重的铅块,快要迈不动。正在我想放弃的时候,老师过来给我打气:“坚持下去,你能行的!”我听了,顿时浑身充满了劲,想起李侠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我咬紧牙关奋力追赶,向着终点冲过去,终于坚持跑完了全程。
回望历史,这部电影讲述的英雄故事影响了无数观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把这种不朽的信念,化作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不断鼓舞我们前进!
篇2:《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观后感及心得
那些地下党员,如同黑夜里的微光,一旦牺牲,可能连名字都不被人记得,是什么让他们赴汤蹈火,拼死保卫心中荣耀?是对新中国的满腔期待和心中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义无反顾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李侠与何兰芬,便是那万千微光中的一束。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是曾经用无线电波在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起“空中桥梁”的地下党联络员李白。他长期战斗在我党秘密战线上,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最后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犹记得视频最后李侠牺牲的一幕幕场景,上海解放前夕,敌人发现李侠的方位只需五分钟,可李侠还有三份重要的长文电报需要在当晚发送。五分钟,远远不够。生或死,一念之间。最终,李侠选择了坚守岗位,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事业的胜利。与妻子何兰芬离别时,还有两天便是新年,这本该是万家灯火齐亮,阖家团圆的日子。他们却要进行生死离别。“我好像看到了解放的样子”,“我们的孩子会在1949年出生,他会是新中国的孩子”李侠说。他不得已,骗着何兰芬,让她先撤离。“你相信我的技术”可李侠明白,这一别,便是永别。
“五分钟,你超时了,你超时了,李侠”何兰芬满含热泪,声嘶力竭的哭着,陪伴她多年的革命伴侣早已是她心中挚爱,超时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五分钟,我超时了,但这五分钟,我是自豪的,我仿佛已经看见新中国了。”这一刻,李侠是平静的,即使他已经预见了自己接下来将要面对的酷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终,李侠被逮捕,被施刑,可敌人的刑具没有从他口中套出一句话,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以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新中国,我相信,他始终无悔。李白烈士的一生像一根火柴,他一直潜伏在黑夜里,当我们划亮这根火柴的时候,也预示着他的生命要走到尽头,也恰恰是这根火柴发出的微光,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
当年的收报员苏采青在节目现场向烈士发出了一封明码电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希望这滴滴答答的电波声能够跨越时空,告慰英烈之魂。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铺就了今天的我们幸福生活的起点。他们不求名,不为利,他们愿做黑夜里的微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微光,才有了我们今天强大富强的中国。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篇3:永不消逝的电波
“体谅、忠诚、进取、友爱、适度、爱国”是全世界无线电爱好者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也是很多HAM的人生准则。
通过业余无线电,HAM在空中传播浓浓的友情,切磋无线电技术,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差距、职业的不同而走到一起……
HAM是什么?
HAM在字典中主要的意思是“火腿”,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也被称为“火腿族”。你也许会在大街上看到一辆顶着长长天线的汽车,汽车背后贴着“BG1XXX”,那么这个开车的很可能就是一个火腿;你也可能在爬香山的时候,看到有人拿着一个手持电台,呼叫着:“CQ,CQ,这里是BG1XXX,有朋友可以抄收吗,OVER。”那么这个朋友就是一个火腿;又或者,有时你看到山顶上一群人,他们围在几根高高支起的天线下,对着像老式收音机一样的电台握着话筒呼叫,还在一边记录着什么,那他们也是一群火腿族。
HAM的由来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之所以被叫做火腿,据考证是在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业余无线电社团,成员为亚伯特·海曼(Elbert S. Hyman)、巴伯·兹美(Bob Almay)和佩姬·莫瑞(Paggy Murray)三人,他们是用三个人的姓来作为电台呼号的,缩写就是HAM。他们对业余无线电运动最大的贡献就是争取到了法律上的认可。面对国家的管制和商业活动,业余无线电获得了发展的空间,此后人们就用HAM来代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怎样成为一个HAM
各国都对业余无线电的使用资格有严格规定。在我国,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可以成为火腿,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申请加入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成为该协会会员,然后通过自学、培训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业余无线电台操作证书》;第二步,购买业余无线电台,由所在地的无线电主管部门检验,检验合格后颁发电台执照,并获得一个全球惟一的呼号(比如BG1EYM);第三步,安装、调试、使用业余无线电台。
HAM俱乐部
HAM们在国外大多属于各种俱乐部,在中国虽然业余无线电运动开展比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非常快,以前中国BG字头的呼号非常稀有,而现在已随处可见。
国内的HAM们也自发组织了自己的俱乐部,在北京就不能不提“73无线俱乐部”,这是一群混迹在新浪无线论坛的HAM们组织的俱乐部。“73”是业余无线电领域广泛应用的一个词汇,意思为“美好的祝福”,这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通联结束时互致的问候,73俱乐部就是这样一个在电波中,在现实生活中传播友情的团队。这是一支由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于2004年7月3日自发成立的团队,成员有教授、艺术家、企业家、公务员、工程师和普通员工;有漂亮美丽的姑娘、身强力壮的小伙,还有年近耳顺的长者。
HAM名人秀
BG1CFM:热心的组织者
很多北京的HAM们第一次在北京的频率上呼叫的时候,总是能听到“这里是BG1CFM回答你的呼叫,你的信号59+40,OVER”。BG1CFM是新浪无线论坛的斑竹,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论坛上,他总是非常热心地帮助新HAM们了解业余无线电运动。
北京很多HAM都是因为开车外出方便而参与业余无线电运动的,但是这项运动的精神,很多时候还需要老HAM们言传身教。BG1CFM组织了很多老HAM和新HAM的交流活动,包括野外通联还有聚会座谈。73俱乐部的组建,BG1CFM和朋友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俱乐部成立后,由于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成为国内业余无线电圈里最有名气的俱乐部。
BG1FJP:准备发卫星的HAM
BG1FJP是73俱乐部的另外一位灵魂人物。BG1FJP技术上非常得“拿”。他老说,中国的HAM和国外比起来,一定要玩出自己的水平,才能获得尊重。
短波通信属于靠天吃饭,传播条件不好的时候,就无法进行通信。为此,美国、前苏联、法国、英国甚至印度都发射了一些小型卫星,专门给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提供远距离的通信。和商业通信卫星不同,小型业务无线电卫星不在静止轨道,也不提供商业通信那么复杂的通信方式,业余无线电卫星一般也同时按照HAM的方式为爱好者提供VHF/UHF的中继服务。
BG1FJP的梦想是为中国的HAM发射一颗业余无线电卫星。这绝不是白日做梦,因为BG1FJP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业余无线电制作的工作室,大家都亲切地叫做“兵工厂”。BG1FJP自己花钱为大家买了很多专业的测试设备,喜欢制作的HAM都可以去那里切磋技术,然后用兵工厂的设备和工具制作,像天线和数字通信器材什么的。BG1FJP还免费为大家维修了无数的电台。可以说,有了兵工厂,大家都觉得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做出中国自己的业余无线电卫星。
BG1FJP在2004年73俱乐部成立的讨论会上就提到中国的HAM也应该有自己的业余无线电通信卫星,这代表着中国HAM的素质。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和玩笑一般的想法。但是BG1FJP却锲而不舍,他与无线电运动协会、一些资深的老HAM、通讯行业的官员反复强调自己的这个梦想。近两年过去了,终于看到了曙光,我国会在奥运会前夕发射两颗业余无线电卫星,BGIFJP也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卫星的设计工作。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就可以在轨道上为中国的HAM们提供更方便的通联服务。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被普通的HAM实现了,我国的业余无线电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G1IBU:天线艺术品大师
BG1IBU的网名叫“水墨樵夫”,大家都叫他水哥。水哥是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是个真正的艺术家。水哥酷爱制作天线。玩业余无线电除了要有电台,一部好的天线是最重要的,就好比玩音响要有好的音箱一样。水哥制作的天线性能优越,最让HAM称道的是他制作出的天线,用HAM们的话说,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水哥会花很多心思把天线做得非常漂亮,把冰冷的机件做成带有神韵的作品,然后把自己的作品送给HAM们使用。在空中听到自己的作品传播着信号,水哥别提多高兴了。很多HAM都以收藏一件水哥制作的天线为荣,水哥的年龄比大多数HAM大些,是这个圈子中令人尊敬的兄长。
HAM的活动
野外设台
在野外设台通联是HAM们非常美好的享受,大家拉上自己的设备,带上美味的食物,在山上、湖边支起天线,与世界各地的HAM通联。“CQ,CQ,这里是BY1AA在北京蟒山野外设台,请问频率上有朋友能抄收吗?”
在野外进行通联,更能吸引HAM的“眼球”(注意力),而且野外电磁环境比较好,也有地方架设体积庞大的短波天线。闻着烧烤架上牛肉散发的香味,与远隔千里的HAM通联,和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度过一天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眼球通联
平时HAM们都是靠电波相见在频率上,有时大家聚会在一起,叫做“EYE BALL”通联。平时只闻其声的朋友出现在眼前,大家交流无线电技术,聊频率上有趣的事情,当然还有聚会腐败不可缺少的美食和啤酒。
兵工厂
自己动手制作是除了通联之外,业余无线电的另外一项乐趣。在通讯非常发达的今天,如果能够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设备通联大洋彼岸会非常有成就感的。HAM用的天线,虽然样子很简单,但是里面学问非常大。把天线做出来,一点一点调整,达到最佳的状态是一件需要技术、经验和耐心的事情。周末几个HAM约在一起,到BG1FJP家“兵工厂”去,别看是类似八路的土法造枪,很多73兵工厂出来的作品比专业厂家生产的一点也不差,特别是我们还有水哥。
互助友谊
平时HAM都会忙忙碌碌,但是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只要在438.500上呼叫,总有热心的朋友出来帮助。从平时的问路到车辆出现问题,HAM的精神指导着频率上每个HAM。73俱乐部的一个HAM在山东遇到麻烦,北京的HAM千里奔袭去救援;73俱乐部还一起去西柏坡与河北的HAM联谊,参观总参无线电通讯电台旧址,为老区的孩子们送书。
远征和竞赛
DXpedition,业余无线电远征,就是到没有或少有业余无线电台工作的地方临时架设业余电台,与全世界尽可能多的爱好者进行联络的活动,如到业余电台稀有的国家进行操作,到海岛上进行操作,到类似于新疆、西藏这样的边远地区进行操作。DX是英文Distant eXchange的简写,意为与远距离电台进行双向交流;Expedition是远征,所以,DXpedition就是DX和Expedition的派生词。
Contest,业余无线电竞赛,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依据规则,综合各种有利因素联络分布尽可能广泛、数量尽可能多的业余电台,并互相比赛的一种活动。目前在业余无线电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赛,每一种竞赛均有其侧重点,有的要求采用某种特定的模式,有的规定频段,有的追求联络分布等等。目前的比赛均由各种业余无线电团体举办,如IARU(国际无线电联盟)主办的IARU HF CONTEST,美国CQ杂志主办的CQWW,RSGB(英国无线电协会)组织的IOTA竞赛等等。
抢险救灾
虽然现在通信高度发达,但是往往在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灾难的时候,各国的HAM在抢险救灾的时候都有出色的表现。美国“9·11”发生的时候,一时商业通信因为线路繁忙阻塞,这时候,HAM用自己的设备架设起中继电台,通过业余和抢险专用频率,为灾难现场提供通信保障。很多救援的协调工作都是通过业余无线电进行的。一年前的印度洋海啸,最早关于灾区的信息也是当地的HAM发出的。在安达曼/尼可巴群岛(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VU4RBI/VU4NRO 业余无线电远征队在海啸发生后几分钟就将频率切换到应急通信频率,最早发出了救援信号。在印度灾区,当许多政府机构陷于瘫痪的时候,一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却依然工作着。这位爱好者就是Sandeep Baruah,他白天在政府机构工作,晚上追求他的业余爱好。他设法建立和Port Blair的联系,Port Blair是Andaman and Nicobar群岛的首都。他帮助滞留在岛上的遇难者和他们的亲人传递消息。
在国内,很多HAM们平时也组织起来进行训练,一旦发生灾难,就能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灾。实际上,去年冬天,一支户外俱乐部在小五台地区遇险,北京的HAM们带去了业余通信设备参与了整个救援活动。2005年是唐山大地震29周年,CRSA组织全国的HAM俱乐部参加了抢险救灾演习,73俱乐部在抢险救灾演习比赛中获得总成绩第一的好成绩,这和73俱乐部平时的训练是紧密相关的。
篇4: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永远“闪亮的名字”,讲好红色故事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李侠镇定自若,迎着枪口吞下电报稿,并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动人心魄的一幕,令观众潸然泪下,一部红色经典就此诞生,这句台词也成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经典。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摄制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由李克农上将向党中央提议、以李白烈士为原型创作拍摄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上英雄人物事迹的电影。
学好党史国史,传承红色基因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上海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示范区,在这里,我和党员们一起排演了情景党课《永不消逝的电波》,追寻红色的足迹,在红色经典中重温历史、回顾历史、反思历史,传承好红色基因。
情景党课的筹备和排演过程中,其他党员和群众也积极参与,拿出家里的老物件收音机、麻油灯等作为道具,发报机、凯司令蛋糕盒等年代道具都是党员自己制作,大家精心准备着每个细节,互相督促背剧本、反复看影片。负责场地布置的党员主动联系李白故居的负责老师,一遍遍去现场,为了把背景还原地更逼真。党建老师看到党员制作的道具,感慨太逼真了、非常感动。那一刻,作为策划、编导和主演的我,有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受更深:大家都融入进来了,这份参与和热情,就是一堂参与其中的党课。
英雄的事迹鞭策和感动着我们,我们演的是英雄,但这种精神早已融入了城市血脉,融入了我们的灵魂,那种“认真地排演”里也诠释着我们的“不忘初心”和“砥砺前行”。
以史为镜,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他们长眠于巍巍青山间,和我们一同瞭望和守卫着祖国的群山峻岭!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褪色的记忆,永远传承的红色精神。70年后的今天,在这片天空下,电波声和那些“闪亮的名字”依然回响在耳畔。
篇5:《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观后感及心得
最近有部电视剧备受关注,一部关于高中生的《少年派》,激起了许多现在年轻人的共鸣,剧情围绕四个家庭,讲述了家庭成员迎着阳光风雨努力奋斗,最终收获成长的故事。从最初的第一集开始,就有不少的弹幕认同这部剧的真实,不少人在其中的片段上寻找到自己的曾经,或者说如今的自己,感同身受之余,一吐少年人的苦水。然,作为一个80后的“老青年”,已经难以从其中感受到共鸣,姑且对着现在的少年们,让我说一句“你们”少年,何其幸福?
比起以往国产青春剧中为博人眼球,题材都是以早恋、暴力加堕胎为刺激点,虽然有了足够的关注度,但看完后,更多的人都满头问号:这是谁的“刺激”青春?噱头用多了,入了“俗”,便成了套路,臊得慌。《少年派》可谓踏“俗”而行,剧中的故事皆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清新脱俗,贯穿于校园和家庭之间,幽默风趣之余,给人以认同感,一旦帮“你们”这帮新时代的少年回忆起自己青春的那个片段,便成了共鸣。片中有一段小高潮讲的是,父母未能履行对孩子在考试及格后,给予其一千块奖励的承诺,随后闹出的家庭小闹剧,让人感觉轻松而捧腹。此时的弹幕便会发出种种抱怨的小情绪:我妈就这样的!我小时候脾气比这个还要倔!这有点像我家……这或许就是这部电视剧成功的原因之一,拍出了当下少年学习与生活的真实一面,就像电视剧简介中说道:少年们桀骜不驯,迎着阳光、风雨,如春草般蓬勃生长。然每集的弹幕中偶有这样的感慨:这样的父母真好!这学校好美!你们好幸福!每当看见这样的评论,我知道这是“我们”。
我的少年时代仅仅是“少年”,并没有什么“派头”。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却每天催促着我努力读书,争取清华北大。从小我便害怕父亲的手里的棍棒,哪怕这是防止我学习下降生活歧途的保护;唯独偏爱母亲手心的针线,从来都是预防我心理孤独身体受冻的寄托。学校里,黑板的上方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纸质标语,红底黑字,十几年执着在墙头,偶有掉落也是因为墙皮脱落。从小在此毕业并被教育成“社会主义一块砖”的长辈,告诉我,国家强大了,家庭富裕了,长大后就不用做“砖”了,要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而年幼的我深知“栋梁”为何物,从语文课本和班主任的教育中大致理解为:科学家、画家,或者是公交车售票员。我的少年时光也偶有小高潮,比如父亲从工厂里带回来的一块油炸大排,或者凭自身实力哭出来的某个地摊玩具,悲喜从何而来?我从小就知道,眼中泪水嘴上油,如是而已。吃着榨菜咸菜,喝着酱油粥,骑着脚踏车长大后的我,踏上社会后看向吾辈众生,握紧拳头,朝着“栋梁”的方向成了“我们”。
白岩松说:“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往往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我们的幸运是可以感受“幸福”,然不曾想当眼前灯光昏暗,音乐响起,舞台的中央,会出现一名小学徒。6月末,我观赏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15岁朝气蓬勃,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上海地下党,牺牲时加入中国共产党2个月。他的“少年派”,有“派”,让人动容。故事以改编自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的共产党上海地下电台的发报员李白的真实故事。白色恐怖之下,整个中国的孩子们普遍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每年直接死于饥饿的孩童有数十万,努力活下去成了残酷的现实,小学徒就是无可奈何地活泼在这残酷之中。
舞剧中人物的微妙关系连接了整条故事线,小学徒的故事线中让他心潮澎湃的是卖栀子花小女孩送其的一朵小白花,纯白无瑕,搭配上欢快的音乐,他的羞涩挠头,轻快舞蹈好似让整个舞台都泛起了粉色,这也是整部舞剧中,我唯一的一次笑容。同为笑容,小学徒为掩护“李侠”自愿牺牲后的那一抹笑容,透着乐观,赢得了台下掌声与泪水,也让舞台的气氛变得无比沉重。柴静在《看见》中写道:“人还能笑得时候,是最不容易被打败。”我从在舞台上这小学徒的身上看见了青涩而沉重的乐观,那绝不只是少年,却是伴随着坚定毅力、人性的光辉、对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大“派头”。
电视剧《少年派》中主角林妙妙有一句话:“广播站挚于我就如同百草园挚于鲁迅。”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小学徒的“百草园”,我无从得知,或许是和同为地下党并光荣牺牲的裁缝师父朝夕相处的裁缝店,又或者是卖花女赠其花朵的某个巷尾街角,最终随着一声枪响,一切答案消逝不见。可唯一答案又俏然现于每个人心头。特别是当他抬头对着舞台上方的红色光芒立正敬礼,缓慢而肃穆;低头对着台下的“我们”露出笑容,许久且欣慰,我更加清晰地看见了他的“百草园”,是如今的我们,如今的上海,如今的祖国。他看向我们,就好像我们看向《少年派》,心中感慨:这样的父母真好!这学校好美!你们好幸福!我值得这么做……
相关文章:
青春,永不散场02-20
不抛弃也永不放弃 ——《士兵突击》观后感02-20
《我的世界永不言败》读后感800字02-20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02-20
党员的创先争优事迹02-20
青春永不散场02-20
永不言弃——《地心引力》观后感02-20
不甘的成就02-20
不甘落后,走向成功作文范文02-20
不甘平凡话题作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