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政策的颁布实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宏观环境将不断改善。然而,作为微观主体的商业银行,如何控制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而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商业银行才有能力和意愿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篇1: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因此商业银行关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信贷风险控制循环系统这一理论,以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内涵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并不是指管理制度或者某种风险控制方法,而是一个全环节的风险,信用环节、操作环节以及市场环节都存在风险,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联动效应,需要进行风险控制管理。因此文章提出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与银行经营基础工作相结合,形成风险控制管理的循环,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循环系统。
二、中小企业信贷特点
(一)中小企业信贷收益率较高。目前,商业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 40%,而发放的大型优质企业的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甚至下浮 10%,因此,相比于大型优质客户的贷款收益率,中小企业贷款收益率则高出许多。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在可控范围。虽然我国的中小企业起步较晚,融资较困难,发展牵绊较多,但由于商业银行拥有较完善的信贷流程管理体系,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仍然在可控制范围内。
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贷前相关调查不实。中小企业受规模与行业等的限制,品牌效应较小,因此贷前相关事项的调查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信贷人员的调查往往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看看报表、参观企业、听听汇报,并未对贷款企业的实际背景、股东构成、财务能力、以及相关税务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对银行后续贷款审批造成重大影响,加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贷中未形成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控制是一个全方位、双层次的循环体系,商业银行需要对借款企业从财务与非财务两个层次,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进行跟踪控制管理。财务层面上,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对贷款企业的四项财务能力有全面的了解与判断。但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通常只针对财务报表中个别指标进行简单计算来判定企业的财务能力,忽视了各个财务指标间的勾稽关系,缺少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分析,较难发现企业实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其结果往往是片面的、存在问题的。非财务层面,中小企业受其行业特征与规模影响,许多企业基本面的非财务数据往往反应了企业的真实情况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对这一系列指标的分析,如市场占有率、R&D投入比率、客户满意程度等。因此,贷中缺乏全面系统的风险控制管理,缺乏对企业真实情况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贷后缺乏对企业相关指标跟踪监控。由于许多商业银行未单独设置贷后跟踪管理部门,贷后的相关管理工作仍由信贷业务部门实施,有限的可实施工作,很多也只是敷衍了事,例如对借款的中小企业进行简单的电话回访。再加上贷后,银行与企业间主被动关系对调,如果不对企业的相关指标进行跟踪调查,就无从得知企业的有效财务数据和真实经营情况,更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四、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对策
(一)贷前风险预警。整个风险控制循环的起点,循环系统的重点,就在于贷前风险的预警。因此针对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环节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贷前调查制度,确保贷前调查的质量。严格要求银行人员,在执行贷前调查工作时,必须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并且,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要掌握,生产经营场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对借款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进而判断所获得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确保贷前调查不流于形式。药形成严格的贷前调查制度,确保贷前调查的质量,必须通过严格规范贷前调查的流程。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后,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个大致的了解,且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更加明了。这样可以确保贷前调查所获得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此来判断借款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造假行为,避免风险。倘若怀疑借款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时,可另外搜寻相关补充说明资料进行验证,从而形成最终的判断。所以,高质量的贷前调查,可以直接在信贷风险控制循环的起点就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贷中形成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贷款审批环节也是整个信贷风险控制循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需要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每个财务指标间的勾稽关系,带来的联动效应,都影响着银行信贷决定的科学性。仅凭几组财务报表中孤立的财务比率数据分析,是难以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做支撑、对比的。所以商业银行应当将借款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基本面情况等各项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为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参考。当然,贷款额度越大,越可以增加银行的利益,但伴随的风险也越大。商业银行追求的既不是冒进的也不是过于保守的贷款额度,而是合理的信贷额度,才能确保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而这一切都基于对借款企业全面系统的财务分析。另外,为了保证对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全面系统分析的质量,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商业银行必须设立合理监督机制,杜绝信贷审批过程中全权由个人负责的情况,避免由于员工的受贿或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审批变随意,毫无根据;
第二,员工的专业能力必须不断加强培训,提高其胜任能力,使得员工能够完整、正确地识别出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贷后对企业相关指标跟踪调查。完整的信贷风险控制循环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将银行的信贷风险降至最小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必须重视贷后管理。首先,需要给贷后的管理工作安排一个专门人员,成立一个专属的管理部门。管理工作进行时,对借款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要密切关注,加以重视,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能力是否有所进步,企业是否存在转变资金用途,进行相应的资料整理与记录;对于投资高风险项目情况,必须实时了解状况,一旦出现危险信号,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并尽早提出补救措施,降低风险。
当然,有效的贷后管理,除了需要密切监控借款单位财务报表变化外,还需要加强对刚上岗的从事贷后管理工作员工的管理。银行需要设置合理奖惩机制,既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贷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要提高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控制和化解银行的信贷风险,真正提高贷后管理工作的质量。
五、结束语:风险控制综合评价与调整
在我国,从商业银行借款的中小企业类型多、性质复杂,许多贷款的管理侧重点都需要区别对待,因此在风险控制循环的三个环节中,需要对每一个类型的企业在贷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需要的調整;同时当每个贷款循环结束后也需要对前期的工作进行业务总结与评价,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Altman,E,H.Suggitt.Default Rates in the Syndicated Bank loan Market:A Mortality Analysi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2(10):13-25
[2] 赵国忻.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当代经济,2013(10):13-18.
[3] 朱顺泉。信用评级理论、方法、模型与应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程小雨
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篇2: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政策的颁布实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宏观环境将不断改善。然而,作为微观主体的商业银行,如何控制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而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商业银行才有能力和意愿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因而探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产生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商业银行如何通过制度机制建设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对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与根源
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企业的道德风险。前者表现为中小企业资产信用不足,即缺乏偿债能力,后者表现为道德信用不足,即缺乏偿债意愿。
从经营风险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其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的建立;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经营和经验式管理阶段;多数中小企业行业、技术起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从道德风险看,少数中小企业主缺乏长期经营理念,信用意识淡漠,有的从借款时就没有想到归还,有的在经营出现问题时就以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另外,部分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随意改变贷款用途,增加银行放贷的风险。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根源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甄别企业风险的难度和成本。中小企业普遍历史短,规模小,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加之其有限信息中主要以定性的、不易编码传递的软信息为主,从而造成银行信息搜集、甄别成本很高,进而加剧部分企业的道德风险;
(2)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使银行失去债权的资产保障。由于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又难以找到有效担保人,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不发达,加之抵押拍卖市场不发达,使得抵押担保方式适用性降低:
(3)征信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未有效建立使银行失去债权的法律和社会机制保障。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加之司法部门打击失信行为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失信成本过低。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征信体系尚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当前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尚未共享,失信行为不易被曝光,从而不能对失信者构成巨大威胁,客观上也纵容了企业的不守信用行为。
二、商业银行放贷行为选择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机理
从银行的经营目标和行为选择来看,银行信贷的净收益(R)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简单地描述:
R=D×P×(1+i)一D—U—C
其中,R为银行信贷收益,D为贷款本金,P为本息偿还率,i为贷款利率,U为机会成本,C为贷款成本。
即:随着信贷规模D扩大、本息偿还率P及贷款利率i的提高、贷款成本C、资金机会成本U的下降,银行的净收益R相应增加。
据此,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收益,只能从增加信贷规模、提高本息偿还率、增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成本或单位资金机会成本等方面入手。就中小企业信贷来说,贷款规模小、频率高是其固有特性;单位资金机会成本由宏观环境决定,商业银行也无能为力;而盲目提高贷款利率不仅会使中小银行失去潜在优质客户,而且会增加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因此,提高企业偿还贷款的概率,降低贷款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商业银行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收益的现实选择。
企业偿还贷款的概率对应的贷款偿还失约率就是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集中表现,它取决于中小企业经营失败的概率和发生道德风险概率。其中,对于企业经营失败率,商业银行能做的一是识别企业的成功概率,规避风险,二是对企业提供相关帮助,降低其失败风险。企业的道德风险发生概率是企业信用意识、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外部投资者的信息甄别能力和监控力度、抵押担保有效性和失信惩罚成本等因素的函数。
可见,商业银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途径主要包括下述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对中小企业风险和发展前景判断和识别能力,降低企业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包括准确选择目标市场,贷前信息收集和分析,与同业及其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信用评价标准的建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软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等。
二是提高抵押担保有效性,充分利用专业性担保机构作用。
三是强化贷款中对企业监控和增值服务,降低经营失败概率和道德风险发生概率。
四是加强债务追偿和法律诉讼工作,使得失信者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五是加强与同业及其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及时将失信者及其失信行为公之于众,使其进一步承担在未来筹资、寻找交易伙伴等方面的市场惩罚。
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途径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主要应从风险识别和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补偿三个方面入手。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具体途径包括: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
首先,从信贷规模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服务大企业方面没有优势,在服务微型企业方面又面临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因而其目标对象应选择在规模相对适中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相对经营较为稳定,管理制度基本健全,而且贷款额适中,大型银行当前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则无力提供服务。其次,从地理分布来说,大中城市银行机构、网点众多,而农村和小集镇则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布点造成较大困难,因而应以小城市、城镇为首选目标。第三,从企业生产组织关系来说,应侧重为两类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一是与大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有大型企业的支持帮助和监控,违约机会成本较高;二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这类企业之间形成的信用网,可有效增加其失信成本,且信息搜集处理成本较低。
2、制度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拓展成败,关键在于商业银行能否构建一套专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
首先,进行机构创新。一是设立专门中小企业信贷部。只有按照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将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分设、明确职责,才能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实行不同的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激励信贷人员主动开拓市场、服务客户的积极性。二是决策权适当下移。软信息的特点要求掌握信息的人员具有相关决策权,因此,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识最为适应中小企业信息特点。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实行行业经理制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中小企业目标市场定位,相关信贷政策制定,信贷结构的调整等研究工作。研究中心实行行业经理制度,主要对某一些行业或领域进行长期跟踪和研究并提供具体的行业信贷指导意见。四是建立客户经理制度,负责贷前调查,贷中动态监控并提供各种增值服务,贷后负责贷款本息回收、催收等。
其次,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机制。对中小企业信贷部门要从
整体利润、资产质量和风险来考核,对内部员工,也要以其贷款对银行带来的利润及其相关成本来考虑,以贷款收益额为奖励的依据,允许有一定的贷款损失。就当前来说,应对中小企业信贷部和员工的奖励应给予重点倾斜,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激励其努力工作,主动开拓市场。
第三,建立呆坏账准备金制度。基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高风险及利差,呆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应适当提高,并建立呆坏账核销制度。
3、科学设计贷款流程
首先,强化贷前风险防范与控制。在完善银行贷审会制度基础上,要重视下述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强化信贷员的信息搜集分析职责,明确责任,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二是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查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审查程序,建立授权授信制度,并借鉴国外银行经验,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标准化技术手段,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除企业的财务信息、信用记录外,应注重企业主的个人素质、信用、能力、企业技术、产品、市场现状与前景等软信息。四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信用评级指标要注重中小企业的成长性、盈利性等要素,同时充分发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五是根据企业风险、信用等级实施不同的抵押担保制度。如信用贷款、保证人担保、专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法人代表承担连带责任贷款等方式。
其次,加强贷中监控与帮助。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动态监控。信贷员要定期、不定期对企业进行访问和检查,重点监控企业的贷款投向,项目进展、技术、产品和市场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增值服务。利用银行的信息、技术、人才优势,及时为企业的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提供相关信息咨询,并重点对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帮助,以提高企业经营成功率,掌握更充分内部信息。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以更好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控制风险。四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退出机制。通过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采取相应处理方法,保全银行资产。
第三,重视贷后控制与补救。一方面要做好贷款到期前的通知、收款和相关展期等工作,另一方面,对于赖帐不还的,要及时通过诉讼进行资产保全,做好抵押品拍卖、清收等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对失信企业及其行为进行登记,并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公示,为社会惩罚机制建立奠定基础。
4、加强业务和技术创新
业务产品创新包括贷款业务的拓展和增值服务。前者如:无形资产担保贷款,委托贷款,应收账款融资、购货合同质押贷款,项目封闭贷款等;后者如: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产品、市场信息,金融知识、政策咨询,理财服务等。这方面应进一步学习、借鉴创新。
技术方法创新中,当前较为迫切的是针对中小企业信息量少、有限信息中以软信息为主的特点,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预警体系,并通过引进、培养人才,与国外银行联合、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攻关等形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总之,信贷风险的控制是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要改变既有的信贷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的搜集、分析。其中,从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地域分布和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是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基本保证;进行制度创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组织制度保证;科学设计贷款流程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业务保证;业务产品创新和技术方法创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技术保证。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作者:赵国忻
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篇3:
农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摘 要:近年来,信贷的需求随经济的发展增长迅速,为迎合广大投资者的需求,信贷规模在不断扩大,信贷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同时也暴露了不少信贷管理问题,信贷风险也就随之而来。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的控制,提高信贷的质量,对商行来说刻不容缓。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四大行之一,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缺陷,形成严重的风险隐患。本篇文章讨论了农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农业银行 信贷风险 风险控制
一、信贷风险的来源
信贷资产的风险存在于多个方面,由于它的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发现,往往会引发重大的损失。我们只有找出信贷风险的来源才能及时做好防范工作。首先是信贷受信主体的选择风险。信贷受信主体的选择是决定信贷资产质量好坏、风险大小的关键。如果贷款企业的资金实力较差,而经济效益也不好,银行的信贷风险就大大增加了。其次是信贷补偿风险。信贷担保是保证银行贷款安全性的重要保证,是商业银行规避贷款风险的重要方法。
二、农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1.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贷款比重较高。从2015年的农业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出,农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总资产规模的迅速增长,比上年增长了11.4个百分点,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存贷款总额也比2014年增长了8%和10%。但是在资产质量方面,因经济结构调整,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39%,相较于上年上升了0.85%,不良贷款余额由1250亿元增长至2129亿元。2016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2.37%,虽然较2015年末下滑了0.02个百分点,但是不良贷款的比重仍然处于较高的状态,农业银行仍然存在资产质量下滑的风险。
2.信贷客户结构不理想。据统计,在农业银行M分行的贷款客户中,优良客户只占了2%左右的比重,一般客户及B级以下的客户却占了绝大多数。但是现在农业银行优良客户数量占比例比较比,淘汰类客户占的比例却比较大。信贷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户年末的审计报表。在这2%左右的优良客户中,甚至会有部分客户为了挤入优良客户的队伍中,采取不合法手段,串通审计事务所,修改甚至造假企业的财务报表。这种情况毫无疑问给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3.信贷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中国企业用工的一大常态是人才在公司之间的流动与流失。通过2016年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到,金融行业员工离职率已经连续两年在20%以上。2016年,在金融行业比较集中的大城市金融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离职率高达28.3%,原告与高层管理人员的12.6%和一般员工的20.7%的比例,如此高的人员离职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流失的严重情况。公司专业员工离职之后,新员工没有经过严格审核就上岗,是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隐患。
4.信贷风险管理不到位。信贷风险管理不到位有以下几点表现:第一,贷前评估阶段,对项目的评估质量较低。第二,在审批阶段,工作人员工作不严谨,审批主管随意;出现人情贷款现象;审批职责不清晰;贷款合同的不全面,使其缺乏对借款人的有效制约。第三,贷后管理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重发放轻管理预期严重,催收不力,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为完成业绩,在发放贷款时积极主动,而忽略了后期的管理与审核。
三、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1.银行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机制不健全。银监部门一直扮演着监管我国商业银行的重大角色。当前我们的监管方式缺少非现场监管,主要是现场监管。现场监管可以了解到内控制度的制定以及在信贷业务中的执行情况,同时还可以获取很多关键性的信息,非现场监管做不到这样的工作。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非现场监管的重要性更强。只有加强非现场监管系统监管,能随时随地发现并且警示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以及问题,现场监管才能有的放矢。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监管部门才能关注到关系全局及全系统的问题。
2.企业制度不健全。企业因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从而使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全面而受到额外的不必要的影响,从而导致由于行政干预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现象的出现。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导致管理出现混乱,主管人员行为短期化,让企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脱轨,造成企业经营效益差,亏损严重,同时也给农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3.缺乏高素质人才。当前,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银行对于高素质的人才要求也相当高,从事信贷工作需要有专业的处理业务的能力和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还要有扎实深厚的金融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员工最基本的是在熟练操作银行业务的同时,还要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情况。而现如今这样各方面素质都具备的人才却是少之又少,这便成为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将来发展的一个短板。
四、控制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1.加强金融监管,开展科学的贷款组合。随着银行业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制度的变革,很多合规性的监管方式产生的市场敏感度逐渐下降,从而使银行的风险不能得到全面显示。而且相应的监管措施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速度,银监会要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监管的力度,在合规性监管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监管。银监会可以将单一合规性的金融监管转向以风险为重心的风险性监管,密切关注风险性指标,通过对指标的变动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更好的监管对策。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关键。
2.加强贷前调查,把握好贷前审批关。贷款发放前,要严格控制贷前审批,以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在进行贷款审批时,要全面、细致地考虑企业存在的风险状况,既要正视眼前风险,又要侧重风险的预测。首先从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信用情况等着手进行审查,同时还要从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能力等进行判断;其次要在第二还款来源的基础上,对保证人的担保能力、抵押物等进行审查,看其是否就有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3.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的高素质人员队伍的建设有以下幾种方法:一是加强银行信贷业务部门与高校教育部门的联系,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从高校中直接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从业人员;二是加强农业银行信贷业务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不断地为其补充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其从业能力的提高。在农业银行信贷业务过程中,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加强农业银行信贷人员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提升信贷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道德文明建设,使得农业银行信贷人员不仅专业知识与实务操作本领过硬,道德素质也是不容置疑的。
4.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银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为降低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必须重视信贷业务所涉及的各类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在信用资格的审核方面的制度,一定要做好。通过考察贷款对象的信用程度和还款能力,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提高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其业务水平。
五、结语
农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是非常重视的,而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贷风险,尤其是随着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信贷风险逐渐突出,加强对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以及成为大势所趋。近两年,受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农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暴露,信贷资产不良率持续攀升。信贷风险管理对农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研究课题,银行信贷风险体系的进一步建设也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验证,从而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基峰. 信贷资产的来源及防范[J]. 华北金融, 2012, (07): 27-29.
[2]侯仁锋.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6.
[3]张言. 中国农业银行Z分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天津: 天津商业大学, 2015.
作者:王晓芬 陈雪萍
相关文章:
IT项目外包服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02-03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02-03
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02-03
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研究02-03
审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02-03
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02-03
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研究02-03
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研究02-03
烟草公司税务风险自查与控制的研究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