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

关键词: 基本知识 必修 教案 教学

第一篇: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五四精神的实质。

二、能力和方法

1、 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结合文中所给的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五四运动作出价值判断,由此感受到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由此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难点:理解五四精神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

大家都应该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中国共青团团歌里为什么要写上:“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五四运动一场怎样的运动呢?它为什么会发生呢?它体现了什么精神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回顾这段青春燃烧的历史吧!

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在我们走进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呢? [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试归纳,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1、国际方面:⑴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一战后列强企图卷土重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⑵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这给中国的无产阶级以启迪。

[讲解]:一战期间,日本和美国趁西方列强无暇顾及在华利益之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更是企图独霸中国。主要体现在它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

[设问]:通过教材第二三段小字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灭亡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

[设问]:袁世凯对于日本提出这样的“二十一”条作何反应?

[提示]:1915年5月9日这天,称帝心切的袁世凯除了对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其余内容竟然全部接受了。中国人把这一天作为国耻纪念日,称作“五九国耻”。通过“二十一”条,日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野心。

2、国内方面:⑴ 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讲解]: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则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不断增加赋税,而且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使人民生活悲惨,苦不堪言,这就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除此之外,一场运动的爆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来给同学们补充一下运动发生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⑵经济和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到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工人阶级在一战期间得到壮大。

[讲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就为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过渡]:此外,早在运动前的1915年,中国发生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同学们还记得它是由谁首先发起,提出什么样的口号? [提示]: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运动的开始。运动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是民主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解放了国人的思想。

以上我们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中国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就像一堆干燥的柴,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燃烧起来。这时这点火星出现了,这就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3.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哪些正义的要求?

答: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当时中国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富强的国家。 (3)中国的外交失败 说明了什么道理?答:弱国无外交。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派出了20万华工在战争中担负起了繁重的后勤任务。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当时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期待胜利能改善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北洋政府派出了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但是主宰会议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强国不仅拒绝了中国代表正义的要求,而且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了日本。 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先进的知识分子认清了这个真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命运。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

1、经过:在斗争中,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运动的中心、斗争的主力和主要形式发生了什么样变化?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中心:北京——上海

(全国地域范围扩大)

主力:学生——工人

(工人 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参加,群众性爱国运动) 形式:游行示威—— “三罢”斗争

(斗争日益深入)

《山东·青岛》一画,把日本帝国主义绘成标有“太阳”标记的恶魔骷髅,它口中衔着“山东”、“青岛”,企图往下吞,而中国“国民”正用绳索套着“山东”、“青岛”奋力往外拉,不让日本恶魔吞下去。作品鲜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誓死争回山东、青岛”的强烈爱国要求和坚定斗争决心。

《工、学、商打倒曹、陆、章(漫画传单)1919年沈泊尘作》 :

三个有力的拳头:一个拳头写有“劳动”字样,代表工人阶级;另一个关头写有“学”字,代表学生界;还有一个关头写有“商”字,代表商业界。三个拳头结合在一起,狠狠地打击了写有“曹、陆、章”字的三个小丑人物——曹汝霖、陆宗兴、章宗祥。作品醒目地号召工人、学生、商人团结起来,结成有力的同盟,打倒反动军阀政府卖国贼曹汝霖、陆宗兴、章宗祥

五四爱国运动已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爱国主义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五四运动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由北京到全国,由学界到各界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吓坏了北京政府。五四运动因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什么直接成果?

2.结果:释放、罢免、拒签——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这次拒签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向列强说“不”,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关键力量是什么?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

“众志成城,其力断金”,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虽然发挥了先锋作用,尤其是工人阶级参加,并发挥主力军作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低头. [过渡]: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最终由于卖国贼被罢免和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而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那么它对当时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深刻的影响意义?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一次伟大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五四爱国运动启迪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

3、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民主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1)、一次伟大的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爱国运动。(性质) [设问]:为什么这说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总结]:这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运动先由青年学生发起,接着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响应。他们组织集会、游行及举行罢工活动来抗议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和帝国主义列强无视的中国主权,斗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2)、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补充]:这里主要强调五四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3)、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设问]:从哪里可以体现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呢?

[归纳]:运动前的中国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学说。五四运动广泛传播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如教材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等等,其中马克思主义在运动之后渐渐成为主流,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

(4)、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设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伴随着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新的解放中国思想的出现

当然最基本的区别是领导阶级和革命的最终目标不同

[提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五代,这股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了曙光。而且运动也促使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说中国革命从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虽然五四运动离我们有89年之遥,但却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为了纪念这场青年人发起的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把5月4日定为“五四”青年节。而五四精神更是被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所继承。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

[提示]:爱国主义精神(主旋律);民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八字概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小结]:20世纪初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下民族、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巴黎和会中国人争取国家主权的斗争失败后,终于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了,他们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嘹亮口号,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中国人争取主权的表现,更是中国人从沉睡中觉醒的表现,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宣传进步思想的运动,由此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崭新一页,而五四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远离了国家衰亡的风雨飘摇。不再经历枪林弹雨,不再需要上街游行,们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的营养,我们可以沐浴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

五四运动已成为过去,但是五四精神却长存至今,21世纪的青年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这是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它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呢?

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更高地举起爱国和进步的旗帜。 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发扬民主、崇尚科学。

弘扬五四传统,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江泽民《在北大100周年纪念会的讲话》

新时期的“五四精神”———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民主,崇尚科学,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振兴中华,全面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解放思想、勤于学习、 开拓创新、勇于奉献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要让青春绽放光彩,我们就必须珍惜分分秒秒,努力学习,发奋进取,为祖国的明天,我们的未来而奋斗。

第二篇:岳麓版必修一第十六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

《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本课核心内容是五四运动,它围绕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意义三个方面展开的。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包括五节必讲课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两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深渊的侵略史;仁人志士一次次奋起救国,上下求索的抗争史。

《五四爱国运动》是第二条线索里的重要环节,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继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的斗争相继失败之后的一只新兴力量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而进行的不屈的抗争,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取得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同时,它也预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五四运动中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使五四运动成为了一场具有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的新文化运动,这为下一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铺垫。所以本课在此单元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根据课程标准高考历史大纲要求,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及精神。过五四爱国运动和以往革命运动的比较,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结合已学知识共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案一体化,夯实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深入挖掘教材,设计梯度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形成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应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全国人民团结斗争是胜利的保证。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使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本课重点:五四运动的史实,包括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本课难点:如何理解五四精神。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内容,学生比较陌生的是五四精神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因此,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整合能力。

教学方法及手段:

- 1 -

教学案一体化与启发式、探究式方法结合。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及过程的史实。视频展示: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五四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比概括分析:比较五四运动与以往的革命运动的不同之处,并总结其特点在哪里。

教学过程:

【导入】

从总结青年阶段性格特征入手,询问五四青年节的来历,用青年人自己的节日把大家带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内容】

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并且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最后增加了“五四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和史实的发展脉络,按传统的设计分为背景、过程、意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

我从图片“德国和日本占领青岛时在信号山上留下的雕刻”入题,带出一战中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也引出了“二十一条”。再通过袁世凯签字的“二十一条”影印本、“《时报》刊载的反对二十一条的血书”这几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加深理解,特别是最后的血书,更是让学生产生了共鸣。之后总结性提出问题:

问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五九国耻”?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妄图使中国成为其殖民地。”这一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主要有三方面:政治原因、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分别通过图片、材料和表格分析得出。在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一战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解决战败国问题。

问题二:

1、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会议?

2、中国人对巴黎和会寄予了哪些期望呢?

3、结果怎样呢?

得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的过程

让学生根据学案的表格填写五四过程的基本内容。然后,给出两则材料:

1、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凇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2、“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得出五四运动第二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并锻炼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提出一个思考题:都有哪些阶层参加到五四运动中?起到了什么作

用?在基本课程上做浅层次的引申。

用三幅图片,给出五四运动的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三个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和约上签字。

第三部分,五四运动的意义

第一点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用材料情景法来处理:运用毛泽东的一段话来阐释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通过分析为此次运动定性。第二点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及教师的分析得出。第三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表格将“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并分析“新”在哪里?得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放了一段自制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小视频。悲壮的爱国音乐与激昂血性的示威画面的结合感染了学生,进而达到爱国思想教育的目的。

【总结升华】

最后以学案填空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自己填充补全知识要点,以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第三篇: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赫章县第二中学:张付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 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 会“五四精神”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 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

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

四、教学素材分析

1.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会议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也教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着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 2.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持旗帜,上面写着“争回青岛方罢休”,“拒绝和约签字”,“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游行队伍冲向赵家楼,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罢课。6日,又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他们还到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等。

北京学生斗争的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天津、上海、济南、武汉、长沙等地的学生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3.五四运动的新阶段和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讲演者“垂泪而道”,听众则“掩面而泣”。第一天,学生被捕者170多人;第二天,又有700多人被捕;第三天,2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受到军警马队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进一步激怒了全国人民,掀起了更大的革命风暴。从5月6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大罢工。紧接着,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中国工人阶级从此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时,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也举行了罢市。斗争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五四爱国运动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特别是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使得反动派极为恐惧。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4.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教材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与辛亥革命相比,其特点在于它的广泛的社会性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态度。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第三,五四运动最大的功绩在于“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注意和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区别。对初中学生已熟悉的内容,如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可采用观看电影后提问的方式略讲,对而对初中未涉及的内容或分析较少的内容,如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五四精神,应进行比较详细分析。

2、在讲“‘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一目之前,可先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状况如何?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从而导入新课。

3、在讲“五四运动的原因”时,建议教师结合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的原因。

4、在讲“五四运动的经过”时,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出示有关运动的原始资料。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

5、在讲“五四运动的影响”时,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让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后,教师归纳小结。

6、讲完全课内容后,教师可采取谈话法,由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五四运动后,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备注、说明五四运动的起因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陈词”。情境再现,引起学生共呜;同时了解史实提出问题探讨运动发生的原因: 1影片再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巴黎和会是什么会议? 3山东问题的来由是什么?

4巴黎和会为什么没有接受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引起什么后果?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原因五四运动的经过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

出示有关运动的原始资料。情境再现,渲染当时的爱国激情

学生活动:按下列历史场境的设置完成学习任务(全班分为两个大组)。 ?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 (注意自己角色的情感定位;所写的信要饱含激情与思考;新闻报道要包括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等基本内容,字数在150字左右)

角色扮演,体验当时学生的爱国情;同时自学掌握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每组抽部分同学的作品朗读,交流学习结果。

交流、协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五四运动的影响全班分成8个小组,讨论: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讨论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深对“五四精神”的认识,培养民族责任感小结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巩固基础知识,培养比较能力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中国代表拒签和约的情景强化学生的爱国情布置作业每人写一篇小论文《我与“五四精神”》,字数1000字内增强学生时代责任感

七、反馈小结:

1、备课中是否正确、全面制定了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在课 堂教学中是否很好地给予了贯彻、落实?

科书的内容是否准确、细致地钻研和理解了?课堂教 学内容是否坚持了历史学科思想性和科学性统

一、史论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是否依据课标要求,相对丰满和有一定深度的分析?

3、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上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充分、恰当?

4、语言、板书、教态如何?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

八、难点突破: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由于一战间日美加紧侵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等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使近代以来中国革命阵线出现新的组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由于领导力量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革命的目标和结果。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四篇:五四爱国运动

一、历史背景

1、袁世凯政府接受了日本递交的“二十一条”密约。

2、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二、经过

1、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2、第一阶段: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主力:学生

3、第二阶段地点:上海

主力:工人 高潮:三罢斗争

4、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

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合约。

三、意义

1、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爱国精神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意义:

①它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②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1840——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要建立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1919——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要建立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

练习题

1、五四运动具备的新的时代特点表现为()

A、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B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C、群众性的爱国运动D、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精神B、民主与科学精神C、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D、实事求是

3、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

A、青年学生B、工人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小资产阶级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新”在哪里?A、新的领导阶级B、新的革命任务C、新的革命对象D、新的斗争纲领

5、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曹汝霖通敌卖国D、北洋政府镇压工人运动

6、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旗帜是()

A、民主与科学B、爱国与进步

C、新文学与新道德D、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7、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加剧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的暴行

8. “五四运动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的是

A.有无产阶级先进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影响 C.具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特点D.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第五篇:五四爱国运动

学习本课作为教师需要依据学情,按一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一, 给学生讲明白本课的地位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在本册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五四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条件。 二, 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性质及历史意义等有关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 2, 通过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

有效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判断其性质,得出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

1, 本课要重点突出“五四精神”,增进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激发和调

动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组织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进行课堂讨论,明确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精神源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2, 在学习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时,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必

然性,正确理解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3, 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将开展一次“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的主题

会。

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五四运动爱国演讲稿 下一篇:关于发扬五四精神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