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小学生

关键词: 小女孩 奇境 漫游 读书笔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小学生(精选6篇)

篇1: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小学生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

(一)你知道一个小女孩的梦多么荒诞离奇吗?一个无聊的午后,一只揣着怀表的兔子就带着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开始了她的梦幻之旅。这个小女孩是谁呢?她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主人公——爱丽丝。

爱丽丝的故事充满了各种奇特的幻想:从她的视线中窜过一只兔子,嘴里念念有词。好奇的爱丽丝追了过去,跟着她掉进了兔子洞。眼前出现了一个有许多大厅的地方,她打开了一扇小门,但因身体太大,怎么也进不去。于是她喝了桌上的”把我喝掉”饮料,结果变成了一个只有十英寸高的小人了,门里是花园,爱丽丝走了进去……随后,发生种种有趣的事。比如委员会赛跑,是为了弄干身体、为了一块果馅饼被偷,也要上法庭……我坐在沙发上,陷入了设想:我也走进了那个屋里,和动物们一起举办那“疯狂的茶会”;与毛毛虫一起聊天;还跟龙虾一起跳“龙虾对对舞”;再去和小比尔喝杯“把我喝掉”饮料,一起变大变小;划为巨人准备的滑梯;勇敢的去面对巨大的蚂蚁。

这一切就像是我们的五彩的梦,是我们儿童所向往的世界,虽然这部童话都100多年了,但它依然在孩子们的心中绽放。

爱丽丝那个善良可爱的小姑娘,她也许并不聪明,但她却有一颗纯洁美丽的心灵,对一只小鹅都彬彬有礼。是爱丽丝带我走近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世界;是爱丽丝让我明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哭没有用,只有坚强的面对它,才能战胜它;是爱丽丝让我明白无论遇到长辈还是晚辈都要有礼貌;是爱丽丝让我明白,遇到事情要用大脑去好好思考……爱丽丝让我明白许多。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

(二)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它是英国的刘易斯·卡洛尔的著作—《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全文内容是这样的:在无聊的一天,爱丽丝做了一个梦,梦中,她梦到了一只奇怪的的兔子,从一个洞里跳了进去,爱丽丝见着奇怪,也跟了过去。从洞中,她经历了许多怪事:喝了“喝我”瓶子里的水,吃了一些点心啦,都有让爱丽丝变大或变小的可能;遇上一只坏脾气的老鼠;见到一个喜欢砍别人脑袋的王后;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爱丽丝当了证人,但她毫不惧怕王后,就在王后要砍掉爱丽丝的头时,爱丽丝的梦结束了。

看完了这本书,我心里不由地心生感慨:“我们缺少的不正是勇敢吗?勇敢,就是正直地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勇敢,就是做了坏事勇于承认错误,勇敢,就是去努力面对现实。爱丽丝,她只是一个小女孩,可是,她却有着不平凡的力量—勇气,这是常人无法跨越的一道沟渠,她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去挑战,去战胜事实,她用勇气书写了一个个奇迹,经历了一个个奇怪的事情,让人心生敬佩。

想着她,我脑海中不由得浮想了一场中国大灾难—汶川大地震。()地震中,勇敢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4个还在求知的孩子,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没有人知道,那一刻,地动山摇,幸存的人呆呆地凝望着废墟那残垣断壁下,不时地传出痛苦的呼救声,呻吟声一声声,越来越弱,如同慢慢熄灭的火苗;一声声,越来越强,如同针尖,如同利刃扎痛了整个中国。他却在震颤的那一刻,极力地拉住四个慌忙的孩子,把他们藏到了讲台下面,而他自己却死死地护住,勇敢地面对死亡。他知道,自己会死,然而,他毅然决然,勇敢地向死亡靠近。终于,孩子得救了,而他自己却牺牲了。正是这种伟大的勇敢的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见到了顽强的魅力。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

(三)第一次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后,我有一种特别新鲜的感觉。爱丽丝的梦稀奇古怪、荒诞有趣,充满了各种奇特的幻想:能够变大变小的身子,能组成王国的扑克牌,能穿入的镜子世界,使人忘记名字的小树林等等。这一切就像是我们小孩的一个五彩梦,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也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过足了瘾头。就像我常常这样幻想:我是一个可爱精灵,整天在宇宙上观察着美丽的地球。那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啊!我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公爵夫人的厨房印象很深。尤其是爱丽丝和青蛙仆人的对话,让我觉得十分发笑。

再次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个故事,我又发现爱丽丝是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她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她还有一颗同情心,懂得明辨是非。在爱丽丝身上,可以看到我们少年儿童纯真的天性。

因为整个故事充满了幻想,而主人公又是那么的可爱,纯真,它多么贴近我们儿童的生活啊,所以我想不光是我喜欢这本书,相信其他小伙伴肯定也会喜欢的。

据说1865年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1871年出版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一起风靡了整个世界,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最多的英国作品。

这一切是这部童话故事在历经一百多年后依然在儿童文学中绽放异彩的原因。而那个善良可爱的小主人公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她也许并不是很聪明,但是她有一颗纯净的爱心,对一只小鹅都彬彬有礼。加上她那双明亮的眼睛,一个生动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我相信在将来的一百年后,这部书依然会畅销全世界。

篇2: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小学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它是英国的刘易斯·卡洛尔的著作—《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全文内容是这样的:在无聊的一天,爱丽丝做了一个梦,梦中,她梦到了一只奇怪的的兔子,从一个洞里跳了进去,爱丽丝见着奇怪,也跟了过去。从洞中,她经历了许多怪事:喝了“喝我”瓶子里的水,吃了一些点心啦,都有让爱丽丝变大或变小的可能;遇上一只坏脾气的老鼠;见到一个喜欢砍别人脑袋的王后;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爱丽丝当了证人,但她毫不惧怕王后,就在王后要砍掉爱丽丝的头时,爱丽丝的梦结束了。

看完了这本书,我心里不由地心生感慨:“我们缺少的不正是勇敢吗?勇敢,就是正直地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勇敢,就是做了坏事勇于承认错误,勇敢,就是去努力面对现实。爱丽丝,她只是一个小女孩,可是,她却有着不平凡的力量—勇气,这是常人无法跨越的一道沟渠,她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去挑战,去战胜事实,她用勇气书写了一个个奇迹,经历了一个个奇怪的事情,让人心生敬佩。

想着她,我脑海中不由得浮想了一场中国大灾难—汶川大地震。地震中,勇敢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4个还在求知的孩子,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没有人知道,那一刻,地动山摇,幸存的人呆呆地凝望着废墟那残垣断壁下,不时地传出痛苦的呼救声,呻吟声一声声,越来越弱,如同慢慢熄灭的火苗;一声声,越来越强,如同针尖,如同利刃扎痛了整个中国。他却在震颤的那一刻,极力地拉住四个慌忙的孩子,把他们藏到了讲台下面,而他自己却死死地护住,勇敢地面对死亡。他知道,自己会死,然而,他毅然决然,勇敢地向死亡靠近。终于,孩子得救了,而他自己却牺牲了。正是这种伟大的勇敢的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见到了顽强的魅力。

篇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小学生

儿童文学因其特殊的语言特征、特殊的读者对象有别于普通的文学, 因而儿童文学翻译自然具备不同于一般文学翻译的显著特点:它既要遵循普通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规律, 又要时刻在文体, 文字上体现其特殊性。笔者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部著名儿童文学作品的不同中译本着手, 对如何把握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进行说明。要正确认识儿童文学翻译, 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儿童文学, 以及其特有的文体文学特点。

二、儿童文学及其特点

关于儿童文学, 历史上有过不同的解释, 且有其各自的侧重点。“五四”前后, 叶圣陶、茅盾等人侧重“儿童本位”, 后有人认为儿童文学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儿童。儿童性和教育性显然被认为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然而, 还有这样一些问题有待回答, 如:多大的孩子是儿童?儿童文学成年人看不看?教育性和文学的审美性孰轻孰重?等等。

笔者认为儿童文学不应仅从它的读者群体, 更应从其语言文体特点为出发点加以解释。它的主要读者是儿童 (儿童又可依年龄高低分为幼儿、童年、少年, 其中以小学阶段处在童年时代的孩子为儿童文学的核心读者) , 其文字浅显易懂、形象生动, 直接与具体的形象、动作、声音、味道、颜色等联系, 易让孩子发挥想象, 产生相应的联想。它须符合儿童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语言既要充满艺术之美感, 又不能凌驾于儿童之上, 超越其理解和欣赏能力;既要朗朗上口, 符合儿童口语的特点, 又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儿童文学的译者必须考虑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群, 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良苦, 同时还要把小读者时刻放在心中, 把自己想象成目的语读者。换句话说, 译者须同时具备双重身份:作为译者的读者和作为儿童的读者。

三、关于翻译的意义

所谓翻译, 翻译界各门各派众说纷纭。对翻译的定义, 许钧在《翻译论》一书中给了我们很明确的说法: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 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许钧, 2003:75) 。从中可看出, 翻译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表达原作之意义, 达到交流之目的。对于意义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译文对原作的忠实程度, 进而影响到译文的最终质量及其目的:交流。那么意义又是什么呢?莫里斯提出了“意义三分法”, 即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 对于具体的翻译实践颇有启发。将这三者和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结合, 同时还需要凸显儿童文学的语言上的特点, 这对于译者来说要求高、难度大。

1. 指称意义

指称意义是“指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 (柯平, 1993:23) 。它区别于字面意义, 柯平进一步指出:“指称意义和字面意义 (literal meaning) 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重合的, 却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看的两个概念。指称意义是词语同它之外的某个实体之间的关系, 而字面意义则是单个词语最先在语言使用者脑中唤起的概念或现象。”在此以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一句话的翻译为例:

Dog my cats ef I didn’t hear sumf’n.

译文1:怎么就没声了。

译文2:我要是没听见什么, 那才叫活见鬼呢。

“Dog my cat”在“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a mild oath, or an expression of astonishment。如果从字面上理解, 这一短语或许应该翻译为“跟踪我的猫”。但这样就和上下文没有任何关系, 也反映不出该短语的指称意义:表达震惊的含义, 另外还是一种轻度的诅咒。译文1完全没有译出这两层含义。而译文2不仅表达了两层含义, 而且注意照顾到儿童语言的特点, 借助助词“呢”, 读起来也颇具童趣。

2. 语用意义

柯平认为, 语用意义“包括表征意义, 表达意义 (主要同发讯人有关) 、社交意义 (主要与沟通发讯人和收讯人的渠道有关) 、祈使意义 (主要与收讯人有关) 和联想意义 (同时与发讯人和收讯人有关) ” (柯平, 1993:27) 。语用意义中存在一个动态系统, 包括收讯人和发讯人, 他们通过语言符号发生互动。把握了这个动态的语用意义, 人物的形象甚至人物之间的关系, 就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 哈克贝利是一个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野孩子”, 他的语言不规范, 时有错误发生, 也有一些黑人语言的特点。下面用一例说明:

例1:So then I didn’t care no more about him;because I don’t take no stock in dead people. (Mark Twain:50)

译文1:听到这儿, 我可就再也不关心他了, 因为我对死人根本没兴趣。 (贾文浩、贾文渊:2)

译文2:于是我再也不管他的闲事了, 因为我对死人根本不感兴趣。 (张万里:2)

例2:She jis’stood de same way, kiner smilin’up.I was abilin’!I says:“I lay I make you mine!” (Mark Twain:219)

译文1:她还是那么站着不动, 抬着头望着我, 朝我微笑。我气得要命, 说:“你敢不听我的话!” (贾文浩、贾文渊:140)

译文2:她还是照样地站着, 仍旧笑眯眯地对着我。我可真是火了!我说:“我他妈的有法子让你听我的话!” (张万里:194)

例1中典型的特点就是双重否定, 但是在美国黑人英语中这并非意味着肯定。例2中的用语有很多的不规范之处, 如音节的省略, 主谓不一致, 粗俗的表达。虽然两个译本都注意到这些现象, 但是却似乎还少了一点“味”。原文特殊的结构正是表达了说话人的特殊身份, 他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 用语十分口语化, 较之标准英语非常不规范, 也十分粗鲁。这也正是作者借此结构所要向读者传递的语用信息。然而如果译成中文却无奈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差异, 找不到一个地位和美国黑人英语地位相同的方言或是语种, 无法将这一语用意义完整表达出来。同时如果要保留所有的源语特征, 势必和儿童文学中语言要规范这一特点相冲突。因此只能从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既能反映源语特征, 又要讲究语言的规范性。极其口语化的表达也许是出路之一。就例2来说, 若能将两个译文重组, 将得到较为理想的译文:

译文3:她还那么站着不动, 笑嘻嘻地看着我。我可真来火了, 说:“我他妈的有法子让你听我的!”

这种重组, 口语化更强, 比原译文的“味”更浓了一些, 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语用信息, 同时也是小读者能接受的较为规范的语言。

3. 言内意义

不同于语用意义, 言内意义是相对封闭的系统, 并不涉及收讯人和发讯人, 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而纯粹是通过语言本身的“游戏”来传达丰富的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例1:“Curiouser and curiouser!”cried Alice (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 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 (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译文1:“太希 (奇) 怪了, 太希 (奇) 怪了!”艾丽丝惊叫起来。 (因为她这会儿实在太诧异, 连怎么说好英语也忘记了。) (朱洪国:14)

译文2:“真奇怪啊, 太奇怪啦!”爱丽丝喊起来, 她惊讶得一时简直连话也说不上来了。 (贾文浩/贾文渊:10)

例1中的curiouser是作者杜撰的一个词, 以此表达爱丽丝的惊讶程度:连怎么说好英语都忘了。若翻译的时候视而不见, 如译文2的翻译, 就无法向小读者传递前后一致的信息。译文1用“希 (奇) 怪”一词, 和原文一样生造了一个词, 其发音与“奇怪”相近 (正如curiouser和curious相近一样) 。为方便读者理解, 译者还用括号注明了“希”与“奇”相通, 以免读者造成意义的误读。这很好地与原文对应。但是笔者认为后半句的处理大可译成:“连怎么好好说话都不会了”。毕竟在译文中读者看不出爱丽丝讲的是英语。

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 尤其是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样充满童话色彩的作品时, 言内意义有时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信息, 若译不出来, 将丢失大量信息, 语言中的美与趣也就丧失殆尽。可以说译文2扼杀了原句的灵魂, 不仅仅是小读者, 即使是成年读者, 也无法体味原文的乐趣。

4. 意义与语言特点

鉴于儿童语言的特殊文体, 翻译需将普遍意义上的意义论和儿童语言的特点有机结合。

例1:While the lowing of the cattle in the distance would take the place of the Mock Turtle’s heavy sobs.

译文1:远处的牛吼取代了那只仿龟沉重的啜泣。

译文2:而远方牛群的哞哞就会取代假海龟的呜咽了。

两个译文虽然都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 但是译文2显然在以下两个方面优于译文:第一, “哞哞”一词用得形象生动, 一下子就能激发小读者的形象思维, 使他们脑海中立即浮现牛的哞哞叫声, 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第二, 译文1中的“仿龟”实在是令读者摸不着头脑, 虽然“仿”也有“假”之意, 但是造成差异细微之处就在于“仿”字在人头脑的中的映像不像“假”那么清晰可见, 不容易让人见字揣意。这对于一个成年读者来说尚且如此, 更不用说儿童读者了。此外, “仿”总有人造、人为之嫌, 而在mock一词中, 似乎并没有包含这层含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把握了意义之后, 指称也罢, 语用也罢, 言内也罢, 译者仍然要将自己置身于小读者的位置, 体会更能让他们接受, 更能激发他们兴趣的语言。

例2:Lastly, she pictured to herself how this same little sister of hers would, in the after-time, be herself a grown woman;and how she would keep, through all her riper years, the simple and loving heart of her childhood.

译文1:最后, 她想象着自己的小妹妹将来长大成人, 却终身保持着纯真的爱心。 (贾文浩/贾文渊:85)

译文2:最后, 她想象出这样的情景:她这位小妹妹今后将会成为一个妇人。在成长中, 她将毕生保持童年的单纯和善良。 (朱洪国:138)

该例句的两种译文和上一个例句一样, 都将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了。但是孰优孰劣还是很清楚的。“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 然而绝不能像一张白纸, 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 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 (方卫平、王昆建, 2004:7) 。儿童文学要给孩子带来美感, 其中的语言就要美, 充满动感, 带有节奏音乐之美, 且不能拖泥带水, 要讲究简洁。译文1很好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小读者读起来想必也是一种享受。

五、结语

把握意义是翻译的难题之一, 把握儿童文学语言特点则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译者将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概念贯穿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全过程, 是把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的第一步。译者在注意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简洁性和音乐性的同时, 把握原文中最突出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这样才能将精美的文学作品完好地呈现给广大的小读者。

摘要:本文分别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两个中文译本为参照, 阐释了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关注意义的三个方面, 即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 并指出, 译者在关注意义的同时, 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双重身份:作为译者的读者和作为儿童的读者, 注意把握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简洁性和美感。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意义,语言特点

参考文献

[1]方堃.从功能对等角度浅谈儿童文学翻译[J].牡丹江:牡丹大学学报, 2008, (2) .

[2]方卫平, 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贾文浩, 贾文渊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4]贾文浩, 贾文渊.哈克贝利·芬利历险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5]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6]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7]杨实诚.论儿童文学语言[J].中国文学研究, 1999, (2) .

[8]袁毅.浅论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 (10) .

[9]张万里译.哈克贝利·芬历险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篇4:爱丽斯漫游奇境记(节选)

爱丽丝靠着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得她非常困,但是她还是盘算着,做一只雏菊花环的乐趣,能不能抵得上摘雏菊的麻烦呢?就在这时,她突然看见一只白兔从她身边跑了过去,兔子自言自语:“哦,天哪,我太迟了。”爱丽丝并没感到奇怪,虽然她认为这事应该奇怪。但兔子竟然从背心口袋里掏出一块怀表看看,然后又匆忙跑了。这时爱丽丝跳了起来,她突然想到:从来没有见过穿着有口袋的背心的兔子,更没见过兔子还拿表,她紧紧追赶那只兔子,结果随着兔子跳进了矮树下的一个大洞。

The rabbit-hole went straight on like a tunnel for some way, and then dipped suddenly down, so suddenly that Alice had not a moment to think about stopping herself before she found herself falling down a very deep well.

Either the well was very deep, or she fell very slowly, for she had plenty of time as she went down to look about her and to wonder what was going to happen next. First, she tried to look down and make out what she was coming to, but it was too dark to see anything; then she looked at the sides of the well, and noticed that they were filled with cupboards and book-shelves; here and there she saw maps and pictures hung upon pegs1. She took down a jar from one of the shelves as she passed; it was labelled "ORANGE MARMALADE", but to her great disappointment it was empty: she did not like to drop the jar for fear of2 killing somebody, so managed to put it into one of the cupboards as she fell past it.

"Well!" thought Alice to herself, "after such a fall as this, I shall think nothing of tumbling3 down stairs! How brave they'll all think me at home! Why, I w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even if I fell off the top of the house!" (Which was very likely true.)

掉啊,掉啊,掉啊,难道永远掉不到底了吗?爱丽丝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到了地球的中心了。她甚至计算起自己所在的经度纬度。

篇5:《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英国的刘易斯·卡洛尔。本书的主人公爱丽丝是一个小女孩。一个无聊的午后,一只揣着怀表、身穿背心的兔子带着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爱丽丝开始了一次奇幻之旅。爱丽丝的漫游记充满了各种奇特的幻想:能变大、变小的身子,构成王国的扑克牌,能传入的镜子天下,能使人忘记名字的小树林??不过,后来爱丽丝才知道:这些都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爱丽丝。虽然她也许并不是很聪明(爱丽丝每每用错词,还闹出不少的笑话),但是她有一颗纯净的`心灵,这就是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缘故原由。

我谢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才是最重要的!五(1)张宇菲书中主人公爱丽丝是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她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

她富有同情心,明白是非分明。在爱丽丝身上,充分体现了属于儿童的那种单纯的天性,在人的发展历程中,这种儿童的单纯每每会遭到腐蚀。因而,单纯的爱丽丝,一场奇幻观光,对儿童、甚至是成年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篇6: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小学生

小说中有很多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公爵夫人和爱丽丝谈“意义”这个话题的时候与素甲鱼介绍自己的时候。公爵夫人说的一句话:“每件事都会有它的意义的,只要你能够找出来。”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认为她讲得很有道理。就比如我们现在需要努力学习,而这件事的意义就是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高我们的修养,让我们获得更渊博的知识。再比如说运动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增强我们的抵抗力,让我们变得更强壮。又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十分重要又不可缺少的事——吃饭。人如果不吃饭,就会肚子饿,就没有心情可以学习,就没有精力可以工作。久而久之,我们还可能生病。通过吃饭,我们能补充身体的营养,让自己变得更高大,更强壮。最后就是克服困难。困难让我们正视自己,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克服困难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自信心……所以每件事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只有我们认真完成,我们才能发现并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即使我们不能及时地完成,我们也能从这个充满艰苦的过程中体会到别样的意义。

在素甲鱼跟爱丽丝谈论自己的故事时,它用了“假发”“剪发”“丑法”“厨法”等谐音,这会让我感觉十分有趣,也仿佛自己身临其境,就好像素甲鱼真的和我们一样,每天都要到学校上课,都要接受新的知识。这让原本就充满想象的故事变得更真实,更让人难以忘怀。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100字 下一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