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关键词: 贷指 有效证件 贷款 校园

随着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经济发展, “校园贷”逐步在大学生群体中稳步发展起来。校园贷指贷款受害人借助贷款平台, 提供其自身身份证等有效证件, 提供若干常用联系人联系等方式, 获取相应数额不等的贷款, 多则数万少则成百上千。此类信贷平台因资信审查门槛低, 办理手续简单轻松, 贷款金额灵活, 迅速在高校校园内蔓延发展。一般而言, 校园贷与套路贷经常捆绑在一起, 骗取借贷人偿还高额手续费逾期费, 力图套牢贷款人, 形成连环贷, 以诈骗钱财。高校校园内出现的恶性校园贷事件层出不穷, 大学生深陷校园贷陷阱, 摧残大学生身心健康, 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校园贷背景分析

自2005年开始, 在各大高校中已经出现了校园贷。由于网购等互联网购物消费平台崛起, 年轻人成为互联网购物的主力军, 各大银行金融机构捕捉到高校学生强大的购买欲, 为发掘信贷市场, 开始向学生发放信用卡, 随后各种信贷问题也浮出水面, 学生群体偿还能力有限, 信贷业务坏账率、逾期率逐年攀升, 引起相关部门注意。银监会于2009年开始叫停大学生信用卡, 指出应综合评估学生的还款能力, 视具体情况发放信用卡, 大学生信用卡慢慢退出校园, 为校园贷提供了发展的土壤。随着信贷业务的多元发展, 分期业务开始迅猛发展, 信用卡业务分期服务逐渐成为主流, 校园贷分期平台迅速滋生发展, 多样化的信贷产品也大量涌入校园, 大学生因信贷引发的问题更加尖锐, 已经触及到法律与道德底线。2015年校园贷在高校呈井喷式发展, 高利贷、断头贷、裸条贷等诈骗手段相继被爆出, 各种乱象在社会上引发恶劣影响。校园贷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购物金额分期服务, 收取部分分期费用;第二种是P2P贷款平台, 提供多样化的贷款服务;最后一种是各种电商平台提供给的信贷服务, 比如白条或者花呗, 借呗等。各种校园贷产品鼓励大学生提前消费, 如果不加以管理和规范, 后果不堪设想。随后伴随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 陆续规范校园贷款平台, 但是多种多样的校园贷产品继续衍生不良信贷业务, 为规范化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

二、高校校园贷危害性及存在的问题

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管理的重大工作内容。校园贷的消极作用首先是误导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观念。高校学生在外省市就读的比例较高, 基本脱离父母管理范围, 实现部分财务自由, 但并不具备经济独立的能力。在大学校园内, 用于个人生活与人际交往, 学业投入等方面的花费相对复杂, 加之部分有攀比心理的在校生对父母提供的基本生活消费入不敷出, 这为校园贷提供了土壤, 学生通过提供有效法律证件就可以在数分钟内得到不同数额的贷款, 长此以往, 容易让学生改变其潜意识与消费态度, 陷入提前消费, 过渡消费的误区。第二, 校园贷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贷的实质是一种高利贷性质的借贷服务, 面对较高的贷款利率, 对于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在校学生而言, 偿还本金与利率是非常困难的。在学生丧失偿还能力后, 借贷方经常通过恐吓, 骚扰亲属朋友, 殴打等方式暴力催款, 对于过激的讨债行为, 部分大学生选择跳楼等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不利于校园秩序维护, 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埋下隐患。第三, 影响在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面对高昂的借贷利率, 部分学生选择兼职或者其他临时工作赚取贷款, 无法保证有效的课堂学习, 致使学业荒废。

校园贷发展至今存在相应问题。首先, 监管力度欠缺。办理信贷业务的工作人员没有统一的从业证书与相关资格证书, 很多信贷公司挂名电子商务公司, 从事分期信贷业务。校园贷业务缺乏统一的征信体系, 因此无法有效检测借贷人的相关借贷信息, 由于对不同信贷平台的操作流程, 审核手续等不能同步跟进, 造成坏账率逐年上升, 引发各种暴力催款方式。其次, 大学生自制力不强是根本原因。虽然高校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 但是父母会给予相应的帮助, 不会迫使学生参与校园贷的服务。尽管每位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同, 但是利好的国家政策与绿色通道, 在校生可以保证自己的生活保障。然而, 有部分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欲望, 追求高层次生活, 生活开支入不敷出, 学生的目光开始投向校园贷。大部分学生缺乏金融类的基本知识, 被贷款的各种广告诱惑, 如免息、无抵押、秒到账等字眼, 学生不能够合理规划自身的日常开销, 为校园贷提供的资源, 最终使自己陷入深渊。

三、如何建立健全高校校园贷防范机制

如何预防校园贷风险, 建立健全高校校园贷防范机制, 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职责, 首先, 政府需要加大监管力度。政府负责监管金融活动, 确保合法经营。尽管银监会指出向18岁以上的合法公民提供信用卡, 但需要除接待人外, 第二还款人的书面同意, 鉴于学生经济能力有限, 第二还款人基本为父母。但是此项业务发展暗淡, 银行部分撤出市场, 这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机会, 民间借贷发展迅猛, 但是政府监管不能同步与民间借贷业务同步, 造成了各部门的监管机制滞后, 对校园贷尤其是网络类信贷业务缺乏足够的监管意识, 为民间贷及衍生的各项非法信贷留下了发展空间。金融监管部门应对于校园贷的各种程序预计严格审查, 严禁出现高利贷。

其次, 高校应加强思想上的引导与管理。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与金融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就是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在全部教育教学中, 让新时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生观, 价值观。针对校园贷的恶性事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所有思政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应在各种教育教学环节渗透“三全”育人教育, 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具体的工作管理中, 对于发现校园贷的宣传海报应及时清除, 避免学生盲目的借贷。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发现问题及时回馈家长, 共同努力避免学生陷入校园贷泥潭。建立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 应及时跟踪已经产生借贷行为的学生, 如期履行还款行为, 回归正常的大学生活中。就学生而言, 应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与控制力, 对于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应适时阻止, 理性消费。

第三, 大力开展诚信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保护好自身诚信。国家征信体系日趋完善, 无论购房购车贷款还是日常出行购票, 诚信记录均有记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诚信的宝贵。诚信名誉一旦损毁, 终生无法弥补。高校继续加大力度健全诚信档案, 并把诚信纳入学习奖助学贷的评估指标。

学生远离校园贷, 构建校园和谐, 是每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具备相关的金融知识, 学校开设一些讲座大力宣传诚信教育,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非法校园贷, 它的运作流程及陷阱圈套,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 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互通关系,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健康有序的建立和谐校园。

摘要:近年来, 随着高校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持续增加, 如何有效治理大学生校园贷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学生管理等层面分析校园贷现状及发展趋势, 指出大学生校园贷的治理应从学生自身出发, 从大学生思想教育层面入手,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宣扬诚信教育, 完善高校校园贷防范机制, 以期从根源上解决该问题, 促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校园贷,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 郑春梅, 贾珊珊.国内外校园贷平台比较及规制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6 (17) .

[2] 肖岳.失控的校园贷[J].法人, 2016 (5) .

[3] 张吉利.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财政金融, 2016 (26)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教育校园安全风险分析 下一篇:校园安全警校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