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选择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救亡 照搬 马克思主义 选择

第一篇:为啥选择马克思主义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

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这时俄国十月革命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所以这种全新

的社会力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必然的。

正确性:

(1)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社会科学主义

(2)当时经济文化落后,军阀混战,帝国列强侵略下的中国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联合了工人农民和士兵等,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共产党党内的指导理论。

历史证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

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

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

换了方向”。

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

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

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

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

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

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它解决了其他党派、团体所解决不了的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问题,采取了其他党派、团体所没有采取

过的依靠群众的革命办法。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责任。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

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

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

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

历史发展的必然。

进步性: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消灭了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五四精神

时代在变,五四精神没有变。五四精神说到底就是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经受住这场金融危机考验,就必须弘扬五四精神,在战胜金融危机中,不屈不挠,顽强进取,杀出一条成功之路来。战胜金融危机,在危机中求得生机,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摆脱浮躁,耐得寂寞,绝不好高骛远。战胜金融危机,还要勇于创业,善于创业。金融危机确实给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只要我们不为危机所吓倒,能够看到危机中所孕育的机遇和希望,就一定能够在挑战中寻得自我发展的良机。

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既然是中国青年的光荣传统,是五四精神的灵魂所在,就必须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其实,当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青年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只有不断提高青年们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体系,把我国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高潮。 五四”精神对塑造育人观的重要作用

1、什么是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既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爱国运动,又是一个伟大的新文化运动。而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就连我们现在所用的白话文,都是从「五四」开始倡导的。纪念五四运动,就是为了发扬五四精神。那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人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人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人认为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的人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有的人认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人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实际上这些说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五四精神”的方方面面。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泉源,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五四运动的精神可以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八个字来概括。

2、弘扬“五四”精神对塑造教育者育人观的作用

“五四”精神同育人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五四”精神是教育者育人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五四”精神是育人观的精神支柱,是教育者育人观的灵魂,也是教师师德的重要保证。所以,应认识到弘扬“五四”精神必须与育人观的塑造结合起来。

“五四”精神是教育者育人观的蓝本,“五四”精神的主要内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正是育人观的最好体现。试想,没有爱国精神的育人观能培养出为国家作贡献的人才吗?没有进步、民主和科学的育人观,国家能培养出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奋斗终身的人吗?全民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复兴难道不需要“五四”精神吗?因此教育者对育人观的塑造必须体现在“五四”精神的内涵,并在继承“五四”精神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传递好“五四”神圣的火炬,把“五四”精神一代代继承下去。

教育要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并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了解五四运动内涵,学习“五四”精神,继承中华传统文明的优秀成果,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弘扬爱国主义。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五四运动,学习“五四”精神的精髓,先贤们所追求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说到底就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我们本身必须先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学生。其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诸子百家,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五四运动砸烂了代表封建思想的“孔家店”,但是与先驱们的期望不相吻合的是在打破封建桎梏的同时,中华文化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现在我们对美国、日本、欧洲,外面形形色色的其他事物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特别是在经过十年浩劫之后,知识青年鲜见能够无障阅读先秦诸子文章。今天社会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人们在科技与经济的疾速变换面前迷失了自我;在西方道德相对主义对我们也造成的某种程度的混乱,人们也存在过度物质追求的趋向,而面对这种情况有识之士四处寻求能够统一人们思想、能够统一自我的观念、信念,西方也掀起了一阵对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的研究热潮;在方法论方面,西方传统的分析方法无法更为有效地在日益错综复杂人与人、人与环境、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运用,中国与东方传统的整体思维方法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中国人,更有必要回顾民族灿烂的文化、从中汲取养分,从而认识人存在的意义、把握人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续写民族伟大的历史。总之,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

2、要善于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发展自己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全面提升自身作为人的素质,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好的进步。

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哲学思想,正确而深刻地认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世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有一个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了解,作为教师必须涉猎类别宽泛的学科知识,以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本身、了解学生、了解我们的世界。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知识。为此,哲学的修养必不可少。只有健全我们头脑中的科学理性、不断充实科学知识,才能保证我们的实践合乎于理性,才能保证我们的实践真实有效。

文学与艺术不同于科学,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本质;它为我们的头脑松开理性的约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的感性直接触摸活生生的世界,让我们直接领悟到存在的真谛,让我们的心灵与创造直接相连。文学与艺术不同于科学,它从另一个角度使我们更深刻认识自己,它为人类生命力的勃发引导方向;文学曾经是我们了解人类的重要素材,现在人们更多依赖那些大众心理学、人际交往的学科知识;但是文学对人类的内心与本质的反映比起诸如大众心理学等学科更为深刻。只要人文艺术修养与科学修养并举的人才是一个平衡的健全的人。

3、树立崇高的师德。

新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是为适应新时期条件下的培育现代新人这个目标服务。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务必树立崇高的师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既是良好的师德的体现,又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正气。人才的培育呼唤着崇高的师德。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也呼唤着师德。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教师职业道德八条规定,弘扬人民教师的浩然正气。弘扬师德和弘扬正气,对教师来说,就要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好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的崇高使命和中心任务,体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质和精髓,要发扬光大师德精神,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俱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4、崇尚民主、科学,培养民主、科学的育人观

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思想,使传统文化存在一些消极因素,比如“师道尊严”观念。这种观念对人的影响至今尚未彻底肃清,不少教师的民主意识还比较淡薄。教师缺乏民主、科学意识,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科学精神的学生。而“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陶行知),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将传到他们手上,如果他们从小缺乏民主、科学精神的培养,试问他们怎么能担当起“把我国最终建成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重任呢?没有民主、科学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是否崇尚民主、科学绝不是一件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民主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权利。我们应大力学习和宣传民主精神,使每个人牢固地树立民主精神。 作为科学,则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管对于什么事情,都应该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从客观事实出发,反对从迷信和主观想象出发。如果离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就成为一种纯粹的技艺。所以为了育人,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才能培养民主、科学的育人观。

青年的特质不在于人的生理年龄,而在于活力四射的生活热情、富于批判精神、不断创新的心灵。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新观念、发展能力,不断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创设有感情的学习情境,惟其如此才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建构人生真理。同时我们必须以“五四”精神为指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能更适应新时期教师职业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适应发展,谋求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择读试题[范文]

一、马克思考察历史的唯物主义方法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有什么启示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称自己在195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主要内容

《费尔巴哈》是《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这一章同全书中带论战性的其他各章不同,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概论,集中了全书的理论精华,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者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阶级、国家、革命的实质;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重要思想。

“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中心是论述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共47段落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第1—5段)

1.唯物史观的前提。 2.确立唯物史观前提的方法。

(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6—15段)

马克思、恩格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第16—30段)

1.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他们从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批判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解释现实的观点。

2.揭露了唯心主义精神统治的根源。

(四)分工理论(第31—39段)

马克思、恩格斯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分工的。

l.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2.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3.分工的消灭。4.分工与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性的联系。

(五)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第40—47段)

1.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请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意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迫切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以清除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引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1.《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哲学信仰。

2.《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揭露当时德国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地制定和阐发了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3.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认识费尔巴哈,这种认识的结果是: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4.从理论上说,《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进一步阐发。

5.《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标志性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念,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形态》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基本完成,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6.《形态》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方面,对于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各种各样的曲解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我们科学地分析和正确地把握当今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经典文献,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全球化与世界历史性,市民社会与交往实践等问题都是当代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第三篇: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由其科学性、真理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个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饱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继承和发展,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它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正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它的核心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代以来160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进而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剖析,对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预测,至今仍鼓舞和指导着共产党人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不懈奋斗。进入21世纪,我们仍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四篇:专业新闻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选择 (2)

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介都把发扬新闻主义伸张正义作为其重要的信条,同时也力求本国国民理解其爱国主义的立场。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在国内事件的报道处理上,新闻主义与爱国主义往往是一致的。但是在战争报道方面,我觉得我们必须对这两种主义就必须做出选择。

战争报道史表明,当记者自己的国家卷入战争时,其爱国主义的升华是一个极其自然的心理过程。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国家失败,更不希望自己的国家灭亡。这种情感的出发点,会使记者自动站在本国政府、军队一边,力求使自己的报道对自己的国家军队有利,并且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士气,至少不为敌人所用。为此目的,某些记者歪曲事实,掩盖某些真相,就难以避免了。如“七七”事变后不久,日本报纸就在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方面尽力诬蔑中国军队,颠倒黑白,将日军描述为正义之师。1937年7月21日,《东京日日新闻》在第二版头条制作一个超大活字标题:三度交战,严惩暴戾的中国军。右边又刊登三段超大标题:我军决然发炮还击/宛平长辛店敌军沉默/无视通牒突然挑战。将保卫国土的中国军人视为 暴戾,而将日军的侵略说成是自卫,这是所谓日本“爱国派”报纸惯用的手法。

正义植根于事实。歪曲事实的宣传与正义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一家以伸张正义为宗旨的报纸,应敢于面对现实,尤其是自己的祖国和盟国在践踏主义的原则时,记者们更有必要将一切重要的事实告知民众,而不能实现双重标准。

战争史上当然也存在这样的记者。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持续一个月的空袭,虽然摧毁了伊拉克大量的军事设施和有生力量,但是也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伤亡者,其经济设施也大量被毁。对这种明显超出联合国决议范围的行动,只有为数极少的记者敢于报道。能采访越战并且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阿伦德对美军硬是把被炸的牛奶厂说成是生物化学厂的做法,大胆地表示了愤慨。

第五篇:论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9讨论组:

占哲琦,况应涛,廖波,秦长熙,曹航(组长),王彦琦,薛坤,陈明伟,刘力文

占哲琦: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使他们在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探索失败,说明他们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况应涛: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

秦长熙: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掠夺和社会主义俄国对中国的援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广大人民更期盼社会主义,于是会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廖波,薛坤: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即无产阶级必然取代资产阶级的必然趋势。它的科学性与中国实际十分吻合,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入侵,资本主义畸形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导致了不断壮大的无产阶级必然要挑起社会革命的重担,反帝反封建,因此,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它!

王彦琦:中国人在尝试了封建制度、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后,觉得都很难吃,所以尝试了共产主义。实践证明,在中国民主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马克思主义被留了下来,并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很合中国人的胃口,而是因为出现了几位杰出的厨艺人才,在马克思主义上撒了一些对味的调料。

曹航(组长):事实上,并不能说中国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当时社会上有两种政治思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一部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一部分选择了资产阶级道路。然而以孙中山为先驱的资本主义国民党,由于软弱和不成熟的反动性质,没能带领中国走向独立,终被淘汰,最后由共产党带领中国彻底解放。所以,不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而是历史做了正确的选择,淘汰了不适合的。

陈明伟,刘力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看到了一种新的方式使国家站起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和历史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川大学软件学院2013级Q76447433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党史知识选择题 下一篇:国学知识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