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胸部摄影(精选七篇)
小儿胸部摄影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进行胸部检查的400例小儿患者 (其中男238例, 女162例, 年龄3~14岁, 平均5.6岁) ,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200例。DR组采用胸部DR检查;常规组采用传统屏片检查。在DR摄影之前, 先输入患儿一般资料。设定摄影条件时注意采用短时间曝光;正确摆好摄影体位, 及时曝光, 避免呼气时曝光, 调整图像清晰、对比度恰当时则打印胶片, 做图像后处理时要避免处理过度以免失真。而传统屏片摄影时, 主要是摆体位、曝光, 然后人工冲洗胶片。
1.2 分析方法
对所摄胸片进行分类。甲级片:体位标准, 图像质量清晰, 可明确诊断;乙级片:体位不标准, 图像质量一般, 可供诊断;丙级片:体位不标准, 图像质量差, 可勉强诊断;废片:体位不标准, 图像质量很差, 无法达到诊断要求。记录对受检者在摄取胸部正位时的照射剂量和被检者从开始检查到胶片出来时间。
2结果
小儿DR图像清楚显示肺纹理、纵隔、心影后、骨组织和软组织, 各种肺部基本病变如渗出性病变、结节、肿物、肺间质改变、胸膜病变和肺内小病变也可通过处理 (包括局部放大、影像黑或白反转等) 后清楚显示, 细微结构显像明显优于传统屏片摄影, 很好满足了影像诊断需要。DR胸片的质量明显高于传统X线胸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本组200例DR废片为0。
开始检查到图像打印成胶片, DR组所需时间平均为 (3.5±0.6) min, 常规组则为: (10.1±2.2)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0.9, P<0.05) , DR检查的平均时间明显少于传统屏片摄影。
3讨论
尽管小儿胸部疾病的影像检查有多种方法 (X线、CT和MRI等) , 但一般首选仍是X线胸片, 故提高小儿胸片的检查效率和图像质量倍受医务和技术人员的关注。传统的屏片系统中, X线成像宽容度较小, 要得到一张满意的X线片并非易事。DR技术是传统放射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 操作简单, 易于掌握, 相比于传统屏-片成像具有影像对比度分辨率高、影像质量优良, 可存储、传输、调用、查阅, 可以实时成像, 效率高, 诊断信息量大且辐射剂量小等优点。本研究中DR组甲级片达88%, 废片为0, 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小儿胸片的重拍率和废片率, 图片质量明显优于传统屏片胸片 (P<0.01) 。另外DR组的平均照射量明显少于常规组, 对保护小儿的身体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儿胸部DR有以下3大突出特点, 具体体会如下:
3.1 DR图像动态范围宽
屏片系统存在着曝光、成像过程完成后即不可改变的缺陷, 一旦因采用的投照参数不准确或患儿不配合而致摄照体位不佳等, 就可能造成曝光不足或过度, 极不利于影像诊断。而DR的图像动态范围优于其它常规胸部X线检查方法 (屏片、影像增强器或CR系统) 。DR可以捕获范围很宽的信号强度, 一次曝光能得到多种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图像。以平板数字化探测器为基础接受曝光的DR系统, 可在相当宽的范围内形成质量优良的图像, 大大减少了由于患儿生理特点或技术欠缺而重拍片的次数, 同时有助提高阅片诊断的准确性。DR的动态范围宽, 图像的均衡性好, 这为保证小儿胸片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尤其对间质性病变、肺间隔线、肺血情况的观察明显优于传统平片。
3.2 DR图像对比度分辨率高
在小儿胸部疾病X线诊断中, 以屏片系统为基础接收曝光的平片最大局限性体现于对低密度病灶的检出能力较低。DR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对比度分辨率上。对低密度病灶, 尤其是接近于背景密度的微小病变或淡薄片状影的检出, 主要取决于数字图像象素灰阶等级, DR数字化平板技术对这种低密度病灶具有特异的、敏感的可探测性和图像的可调性。对小儿胸片疑有肺内小片低密度病灶的, 经DR正位胸片局部放大和增强等处理后多能较佳显示。
3.3 DR后处理功能强大
屏片系统主要凭借肉眼和经验进行诊断, 而肉眼对密度的分辨率只有十几个等级。DR小儿胸部图像处理包括:针对不同观察对象的自动对比增强 (事先设定的多种胸部成像模式) , 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 如局部图像处理、影像黑或白反转和窗宽窗位水平调整等, 为小儿胸部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和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另外, 从DR开始检查到图像打印成胶片的时间, 较传统屏-片检查明显减少, 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和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在常规X线摄影即将迈进数字化时代的今天, 数字化成像在小儿胸部摄影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前景, 它必将替代传统屏片检查成为影像检查中的主流设备。
参考文献
[1]朱立祥, 潘永良.DR技术与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0 (增刊) :152-153.
胸部摄影附加滤过对辐射剂量的影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2例行心脏手术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9.7±17.1)岁。
1.2 仪器
X射线成像设备:西门子AXIOM Aristos MX,DR X射线摄影系统,AEC,R=15,N=80,FDD=180cm。X射线防护标准水模(15cm厚),X射线输出评价系统NERO 8000+6000-528电离室,451B电离室剂量巡测仪。
1.3 方法
1.3.1 投照方法和条件
X射线机经过重复性曝光测试准确后,采用固定管电压125k V,自动曝光控制,后处理选择设置为自动、相同处理模式。选用机器自带的0、0.1、0.2、0.3mm铜附加滤过,分别对水模及心脏术后复查患者(术前、初诊摄影时未用附加滤过,即0mm铜;术后复查、复诊摄影时根据患者体厚分别选用0.1、0.2、0.3mm附加滤过)进行测试。水模测试时将X射线球管的中心线对准水模的中心位置,剂量仪放置在水模前、后面(各测一次)。术后复查患者摄影采用常规胸部投照定位。
1.3.2 数据采集与图像分析
根据欧洲放射诊断影像质量标准导则中常规X射线检查胸部诊断学胸部后前正位的要求[5],由2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分别观察图像中肋骨、肺纹理、气管支气管、心脏主动脉边缘、横膈及双肋膈角、心影后肺野,根据欧洲放射诊断影像质量标准导则中诊断学要求的影像标准[5]进行分级:1级:清晰显示,解剖学细节可清晰辨认,即细节清晰;2级:显示,解剖学结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3级:可见,病变特征可观察到,但细节没有完全显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不同滤过板厚度各组间影像质量比较采用成组x2检验。两两比较以上各部位不加与加不同滤过的一致性分析采用配对x2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模测试
随着附加滤过板厚度的增加,体模表面剂量下降(表1)。附加滤过板厚度为0.1、0.2、0.3mm时比附加滤过板厚度为0时体模表面剂量分别下降21.6%、28.8%、34.0%,表明摄影受检者(患者)皮肤入射量随滤过的增加明显减少。附加滤过板厚度为0.1、0.2、0.3mm时比附加滤过板厚度为0(mm)时m As分别增加15.0%、26.3%、45.6%。X射线管负荷随附加滤过板厚度明显增加。特别是滤过为0.3mm时,X射线管负荷增加了45.6%。机房门里散射线剂量率随着附加滤过板厚度的增加而减少。附加滤过为0.1、0.2、0.3mm时比附加滤过板厚度为0时门前散射线剂量率分别下降11.1%、17.8%、13.3%。
2.2 图像质量评价
对不添加滤过板及添加不同厚度附加滤过板测试的各解剖位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附加滤过板厚度时的各图像质量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提示各图像诊断结果存在一致性。其中心脏主动脉边缘、心影后肺野影像质量判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5);肺纹理、肋骨、气管支气管、横膈及双肋膈角解剖位的图像一致性中等(Kappa在0.4~0.75之间)。见表2及图1~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①125k V管电压、DR胸部摄影时,加0.1mm、0.2mm铜附加滤过的影像质量与不加附加滤过时的影像质量相比,裸眼数屏判读诊断时未发现显著差异;患者皮肤入射剂量降低22%~29%,机房内散射线剂量率降低11%~18%。②附加滤过板并非加得越厚越好。0.3mm铜附加滤过时,图像清晰度较0.2mm铜附加滤过时的图像清晰度差[6],是由于线束进一步硬化、康普顿散射增多,滤线栅抗散射的能力已不足以吸收掉大量高能散射线而使图像清晰度下降,摄影机房内门前散射线剂量率较0.2mm铜附加滤过时升高。过厚的滤过既吸收了软射线,同时也吸收了部分原发硬射线,致使管球负载大幅增高。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影像质量,降低患者和工作人员辅射剂量,实现防护最优化,用100k V以上管电压做胸部摄影时,需考虑使用附加滤过。本研究采用裸眼数屏直接判读评价影像质量不能避免主观性偏差,有待探讨合适的图像对比度噪声比测试评价手段,可进一步客观评价不同附加滤过对32例临床胸片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附加滤过对成人胸部高电压X射线摄影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X射线管负荷的影响,筛选合适附加滤过厚度,优化临床摄影参数。资料与方法 分析心脏手术前后进行检查的32例患者采用0、0.1、0.2、0.3mm铜附加滤过胸部摄影图像的质量,并进行患者皮肤入射剂量和散射线剂量率标准水模实验测试。结果随着附加滤过板厚度的增加,患者皮肤入射剂量下降约30%,管负荷增加,室内散射线剂量率明显减少。32例患者不同厚度滤过板的各图像质量均具有一致性(P<0.01)。结论 摄影时选用一定厚度的附加滤过板可以减少患者表面剂量,同时不会造成X射线图像质量下降。进行成人胸部高仟伏摄影时,宜添加0.1~0.2mm的铜附加滤过,以达到防护最优化要求。
关键词:放射摄影术,胸部,X线,辐射剂量
参考文献
[1]范炎.尽快推广胸部高电压摄影技术.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8,4(4):9-11.
[2]Moore CS,Beavis AW,Saunderson JR.Investigation of optimum X-ray beam tube voltage and filtration for chest radiography with a computed radiography system.Br J Radiol,2008,81(970):771-777.
[3]Seifert H,Jesberger HJ,Schneider G,et al.Dose reduction in thorax radiography in simulated neonates with additional filtration and digital luminescence radiography.Acta Radiol,1998,39(5):514-519.
[4]Staniszewska MA,Bieganski T,Midel A,et al.Filters for dose reduction in conventional X-ray examinations of children.Radiat Prot Dosimetry,2000,90(1-2):127-133.
[5]欧洲放射诊断影像质量标准导则(EUR16260EN.1996.6).http://www.bjmiqcc.cn/sc/final.aspx id=68&DbType=d&cid=16.
胸部坐位X线摄影椅的研制与应用 篇3
在日常医学X线摄影中,几乎每天都遇到一些患者被护士或家属推至放射科做胸部X线摄影检查。这些患者多是腿部有病痛或残疾以及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床旁X线机不但无专用胸片架,而且功率小、管球电压低、曝光时间长[1],所以其影像质量很难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临床医生对这些患者只好要求其坐轮椅到放射科做立位X线检查,鉴于这些患者站立困难,放射科工作人员为了摄好影像只能要求由患者家属及护士多人搀住患者协助其站立在胸片架前进行摄片。这种摄片方式有3个明显不足:首先是患者因病站立不稳,身体容易晃动,极易造成影像模糊[2,3],轻的影响图像质量,重的则需要重拍;其次,多名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协助患者摄片的同时接受了不必要的X线辐射[4];其三,这些患者增加了摄片人员的操作难度,降低了摄片速度,使整过摄片过程延迟。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使行动不便的患者既能独自配合好摄片检查,又能使本人体位较为舒适,我们经多次实验研究,制作了一把特别的胸部X线坐位摄影椅。
2 设计思路
整个摄影椅的支架、底盘、液压柱等均由钢制材料制作。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1)靠背可以方便地向后平放下来;(2)两侧扶手能向两侧下放;(3)椅子下部有能升降的液压(气压)系统,可用脚踏来控制、调整椅子的高度;(4)着地的4个万向轮应有统一的刹车装置;(5)椅子前下方应有脚踏板装置,以方便患者转动。
3摄影椅的制作
该椅的底座为“工”字形,两个横档为方形并具有一定承载能力。中间的竖档宽度为横档两倍,这种设计比普通办公椅的五爪式底座更牢固,按照力学原理,不易翻覆,稳定性较高,利于患者坐稳。在“工”字底座的竖档中央,安装一个圆形液压升降式钢柱,控制其升降的“V”形脚踏安装在钢柱的下端,脚踩下脚踏的两端,摄影椅即可做上升或下降运动。液压式比气压式升降具有载质量大、载重上升直接、高度调节挡位多、精度高的优点[5]。在液压钢柱顶端通过转椅轴承与摄影椅的上支架相连,轴承的作用就是使椅子能够旋转,以方便调节X线摄影角度,适应不同角度、不同部位的摄影检查。
摄影椅上支架承载着椅座面板,面积为50 cm×50 cm,同时上支架还与扶手、椅背和前下方脚踏板立杆固定。两侧扶手各以支架两侧的横梁为轴,能立起也能放下,后端的栓销可固定位置,改变位置时拔起销钉即可,扶手上部包裹有海绵,使患者手感舒适。后靠背比普通椅要短,对患者身体只能起支撑保护作用,既能立起也可平放下来,这样设计不致遮挡部分器官的影像,有利于胸部正位的摄影。后靠背与支架的连接是通过连轴和锁扣,扳动锁扣,即可放平。与摄影椅上支架通过焊接相连的有椅座前面2个下垂的长杆,长杆下端是脚踏板,脚踏板可活动立起,方便患者上下座椅。设计使用脚踏板非常有利于患者的移动,因为患者腿脚不便,在移动轮椅时腿脚抬不起来,容易造成新的创伤。座椅面板铺上松软的座垫,使患者感到舒适。
椅脚滚轮可选金属滚轴并在外圈有硬性橡胶包裹的连轴万向轮[6],并带有联动刹车功能,4个轮子通过“工”字底盘下的刹车连杆与制动相连。只要用脚一踩后面的刹车板就能立刻刹住4个轮子的活动,稳定椅子的位置,保持摄影的稳定性。
4 使用方法与结果
患者在摄影室外可换坐此摄影椅,两脚放在脚踏板上,同时脱去上身影响摄片质量的上衣,由工作人员推至胸片架前。摄胸部正位时,两手把住椅子两侧扶手,胸部前倾紧贴胸片架,同时摄影技师可踩下升降脚踏来调节椅子高度,扳开后背锁扣,放下摄影椅的后靠背,对准摄片中心,然后踩紧轮子刹车板,锁住椅子,固定位置,立即嘱咐患者保持这样一个标准的胸部正位摄影姿势,深吸气后屏气,完成拍摄曝光。当摄胸部侧位片时,保持椅子底座位置不变,旋转上支架90°,拔起扶手销钉,放下摄影椅两边扶手,抬起椅子后靠背并扳紧锁扣以保患者安全;患者双手交叉放于头顶上,侧面紧贴于胸片架;调整好高度,对准摄片中心线,获得一个标准的侧位片姿势。
使用效果:选取一组由下肢残疾或其他疾病导致站立不便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为42~8岁,分别使用和不使用(常规家属或医护人员协助)该摄影椅做胸部正侧立位X线摄影。照相设备为:柯达7500型数字摄片机,柯达6800激光打印机和柯达激光胶片。对所摄影像的模糊度(运动伪影)、重摄率、摄片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使用该摄影椅摄片,产生了运动伪影的摄片数量减少了30%,而由于站立不稳造成的胸部影像部分丢失摄片数量减少了16%,因此重摄率减少了20%。用此摄影椅的摄影影像与以前各种方法所摄影像相比,图像更标准,运动模糊影更少,重摄率更低,患者感觉更舒适稳定。由表1还可以看出,摄片时间大幅缩短,这对患者较多的医院尤为重要。在辐射防护方面,使用该摄影椅后,患者不需相关人员协助,因而对其他人员没有造成辐射危害。
5 结论
我国社会已进入老年性社会,随着高龄老年人的增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在医院有大量的坐着轮椅或躺于平车上的患者,他们的就医给家庭、医院带来了不便,也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该摄影椅是针对在平常大量腿脚不好、行动不便、不能很好站立的患者胸部摄影实践中暴露的缺陷而专门设计的辅助摄片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和摄影工作人员,还能进行颈椎、肩关节等多部位摄片。该摄影椅适合所有放射科使用。
摘要:目的:研制胸部坐位X线摄影椅,解决腿部有病痛或年龄较大的患者胸部摄影中的实际问题。方法:胸部坐位摄影椅基于方便实用设计思路需要,用钢制材料制作而成,具有扶手能下放、后背能放平、能旋转升降等功能。结果:用此摄影椅的摄片图像与以前各种方法相比,运动模糊影减少,重摄率低,摄影速度快,患者舒适稳定。结论:该摄影椅是针对在平常大量行动不便、不能很好站立的患者胸部摄影实践中暴露的缺陷而专门设计的辅助摄影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特点,适合所有放射科使用,方便了患者和摄影工作人员。
关键词:研制,胸部,坐位,X线摄影椅
参考文献
[1]汪光尧.CR在床旁胸部摄影中技术问题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235-236.
[2]吴春禹.DR胸部摄影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J].华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7(5):598-599.
[3]宋庆云.DR影像伪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医学影像学,2006,15(4):173-174.
[4]许蕾.X线检查中的防护[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5,243(11):8-9.
[5]王积伟,章宏甲,黄谊.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48-62.
胸部CR床旁摄影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9月—2009年3月半年内新生儿CR胸部床旁摄影片500份,男280例,女220例,年龄为出生后1 h~30 d.柯达CR850型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柯达6800型干式打印机,IP板:20 cm×25 cm,柯达干式打印胶片。日产岛津MUX-100J型100 m A移动式X线机。
1.2 方法
利用CR成像技术,采用IP板进行新生儿床旁摄影,摄片参数3.0~3.2 m A·s, 40~42 kV;焦-片距100 cm,摄片比例1∶1。曝光后的IP板均在半小时之内进行影像扫描和读出,以减少由于IP板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影像信息的丢失。分别对胸部CR床旁摄影胶片进行质量分析。
1.3 评判标准
甲级片的评判标准: (1) 影像清晰,对比度良好,位置正确; (2) 影像无运动伪影(包括呼吸运动和身体移动); (3) 无衣物等异物遮挡肺、横膈、肋膈角等主要观察区,透过心影可见椎间隙并且上述部位应完整地显示在片内。3项中1项不符者为乙级片,2项及以上不符者为丙级片,无法作为诊断依据的定为废片。
2 结果
CR新生儿胸部床旁摄影甲片410份(82%),乙片90份(18%), 丙片0份(0%), 废片0份(0%)。由于CR系统的图像宽容度较大,在适当的拍摄条件下均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部分乙级片主要因为患儿病情较重不宜搬动,衣物及其他物品的遮挡未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图像。
3 讨论
随着X线摄片设备的不断更新,C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以成像板IP (imaging plate)为影像载体来替代传统的X线胶片,采用与常规X线摄影一致的投照技术,在X线对成像板曝光的同时记录下X线影像信息,经过信息的读取与处理后,即可获得数字化的X线影像信号。CR的构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成像板与信息读出装置。成像板是X线影像的接受体,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影像信息的采集与信息形成的转换部件。其外观和结构形式如同X线摄影用的增感屏,是由保护层、成像层、支持层和背衬层复合而成的一块薄板,成像层中含有微量二价铕离子的氟卤化钡晶体,是记录影像的核心物质,该晶体内的化合物经过X线照射后可将接受到的X线模拟影像以潜影的形式储存在晶体内。信息读出装置的作用是将成像板中储存的潜影信息解读出来,它由激光器、光扫描器、光电倍增管、放大器、A/D转换器、影像处理单元和输出接口等部分组成。在IP被装入信息读出装置入口后,激光器发出的精细激光束经过机械移动光扫描器的放射,逐行扫描在欲被解读潜影信息的IP成像板上。激光束扫描的同时,IP不断被驱动系统向前推进,于是在既定时间内激光束可将IP完整扫描一遍。激光所照射之处,IP上的晶体被强光激发,产生“光致发光”现象,有蓝色荧光出现,荧光亮度的强弱与该点潜影信息密度为线性关系。该荧光被沿着激光扫描线设置的高效光导器采集,并导入光电倍增管,由此转化为相对应的电信号。再送入电路系统经过A/D(模拟/数字)信号变换,即可被用于数字图像处理,输出给影像显示、储存或传输通讯系统。
本组结果表明,利用CR技术可获得较高的X线影像质量,在清晰度、对比度、照片包含信息量、废片率等方面都较传统X线摄片技术有很大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较实际地反映了患儿当前肺部病变的情况。其特点为:
3.1 新生儿胸部解剖特点与成年人不同,其胸廓短、胸腔小,肺相对较大且含血量多、含气量相对较少,身体结构的天然对比性差。而CR系统优势是:宽容度较大,X线辐射剂量与激光发光(PSL)强度之间的关系在1∶(1×10 000)范围内, 呈线性关系[1],因此CR系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高的动态范围,只要在该范围内的曝光条件即可获得含有大量信息的高质量照片。
3.2 CR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肺部细微结构,在肺部小斑片状影、微小结节性病变等细微结构病灶的显示以及病变与正常组织边缘的分辨等方面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3 CR图像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动态控制处理可以适当弥补曝光量的欠缺,扩展影像的宽容性,通过协调处理、空间频率处理可以强化病灶局部边缘,达到获取最大信息量,减少重复摄片,提高影像质量和降低废片率的目的。
3.4 应用CR摄影技术,X线剂量较传统摄影剂量显著降低,这是由于CR摄影中IP有极高的灵敏度,感光范围宽。CR的曝光条件可在传统的片、屏组合的45%~90%之间变化[2],其影像均能用于诊断,这在新生儿床旁摄影中具有重要意义。
3.5 新生儿呼吸频率快,不能自主控制呼吸,应用CR技术可以相对缩短曝光时间,整体控制曝光剂量,减少由于呼吸运动造成的影像模糊,同时还降低了对新生儿及工作人员的辐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大鹏.CR系统的应用对床旁摄影的改善[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6) :853.
小儿胸部摄影 篇5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随机抽取2008年CR和DR床旁胸部摄影各200例患者的胸片, 年龄为20~82岁。
1.2 摄影方法
CR摄影用PHILIPS PRACTIX300移动X线机, Kadck Directview CR850成像系统, 摄影条件为60~70kV, 3~6mAs, 摄影距离为100~120cm。DR摄影用西门子MOBILETTXP Digital移动DR成像系统, 摄影条件为60~70kV, 3~6mA, 摄影距离为100~120cm。
1.3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有1名副主任技师和2名技师在双盲条件下按照以下标准评片。甲级片: 要求位置正确, 图像清晰, 对比度好, 符合诊断要求。乙级片: 位置正确, 图像清晰, 对比度较好, 基本符合诊断要求。丙级片: 位置差, 图像较模糊, 只能看清解剖结构。废片: 位置差, 图像模糊不能诊断。
2 结果
2.1 CR和DR胸片质量比较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 DR组优于CR (P<0.01;表1;图1, 2) 。
2.2 CR和DR胸片显示各结构比较
对于胸部各结构的显示DR明显优于CR (P<0.01;表2) 。
2.3 CR和DR非甲级片原因分析
DR床旁胸部摄影出现的乙级片和丙级片原因, 主要是位置不准确, 摆体位时没摆正;呼吸运动伪影, 主要是曝光时机没掌握好, 本组统计占23%。CR床旁胸部摄影出现的乙级片、丙级片和废片除上述因素外, 还有因体态过瘦或过胖使用的摄影条件不佳, 本组统计占47%。DR明显优于CR (P<0.01;表3) 。
3 讨论
3.1 DR能提高图像的甲级片率
因为移动DR成像系统的曝光宽容度大, 成像的速度快, 在床旁一次曝光, 马上可显示图像, 从中判断条件、位置是否合适, 经图像后处理调节窗宽窗位可获得不同层次图像。消除了废片的发生, 避免患者的重复摄片, 提高了图像质量。CR摄影, 它是以IP板为载体成像的, 图像的质量好坏受摄影条件, IP版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当曝光条件相差较大时。影像出现噪声, 表现灰、白及噪点。其原因是X线量子的波动, 光照不足, IP板上原始图像的残留及IP板产生的噪声等因素[1]。影响了图像质量, 以致患者的重照。
3.2 DR能提高图像的显示能力
胸部含有各种组织, 从气体到骨骼组织的密度有很大差异, 在同一张胸部X线照片上, 很难显示出密度不同的各组织结构。CR床旁胸部摄影数字化后处理, 调节窗宽窗位能提高胸部影像层次和显示能力[2]。但由于原始图像的密度和对比度的限制, 显示图像层次、清晰度和对比度欠佳。胸内肺门、纵隔、心影后及隔下等结构显示欠清晰, 影响了诊断。DR成像系统是以数字平板采集信息成像的, 其成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对影像的密度进行处理, 把模拟影像分辨率最多只有几十层灰阶的影像扩大到动态范围数千乃至上万层的灰阶, 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来分辨显示[3]。DR数字平板14比特全数字化采集, 使图像的密度和对比度明显提高。所以, 本研究DR的图像层次丰富、清晰;胸内各结构的肺纹理延续至外带、肺门结构、纵隔结构、心影后肺纹理、隔下肺纹理、胸壁软组织层次、胸椎1~12等结构清晰显示。扩大诊断范围, 提高了对胸部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3.3 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临床应用
临床对急、危、重症患者做床旁胸部摄影时, 急需看到胸片。CR床旁摄影因工作流程繁琐, 床旁曝光看到胸片需要一段时间, 影响了患者的确诊和治疗。移动DR床旁摄影, 操作方便, 成像快捷, 在床旁曝光马上可看到数字化图像, 为临床及时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 患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确诊和治疗。由于DR成像系统3000幅的图像存储, 可在床旁连续拍摄, 并且可以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 从不同角度显示观察, 以便发现和明确诊断病变。尤其是PACS网的建立, 对图像的存储、调阅、管理和网上传输远程会诊极为方便。因此加快了放射诊断的工作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姜金凯, 曹桂景.CR摄影与屏-片摄影的比较.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 (1) :98
[2]王卫星, 潘鄂武, 王瑞.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在临床急症的应用.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 2007, 341
小儿胸部摄影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里的230例DR床边摄影的胸片图象, 其中男性156例, 女性74例, 患者年龄45~92岁, 平均72.3岁。同时, 提取我院往年的相同数量的CR床边摄影的胸片做比较
2.2设备
日本岛津MUX-100DJ移动床边X线机, 佳能CXDI-50G平板探测器;东芝KCD-10M-7移动X线机, 柯达CR850系统, 柯达DryView6800激光相机。
2.3摄影方法
本组均为床边胸片, 摄影位置为平卧前后位, 曝光参数按厂家预设定的条件, 焦-片距为100~130cm。
2.4图象评价的方法
参照有关评片标准, 按照影象的清晰度, 位置的正确性, 伪影等分为甲, 乙, 丙三级。甲级片:影象清晰, 位置合适, 无伪影, 满足诊断要求;乙级片:影象欠清晰, 可见人工伪影, 满足诊断要求;丙级片:影象模糊, 位置不佳。有伪影, 不能满足诊断, 为不合格片。两组患者的接受剂量的比较是通过摄影的管电压和管电流进行比较的。
2结果
2.1在本组照片中, 移动DR的甲级图片178张 (77.4%) , 乙级图片52张 (22.6%) , 无废片。移动CR的甲级图片160张 (69.6%) , 乙级图片66张 (28.7%) , 丙级级图片4 (1.7%) 。
2.2辐射剂量:D R为7 5~8 0 K V、2~5 M A S;C R为8 0~9 0 K V、5~10MAS。
3讨论
DR工作原理是将穿透人体的X线通过它的核心部件平板探测器吸收后转换成相应的数字信号, 再由计算机对图像进行重建和处理, 最终的数字化图像由显示器显示。由于DR是以直接成像的, 期间不存在光学成分的衰减和失真, 从而保证了图像的质量[1]。而床边CR系统成像较为复杂, IP板曝光后, 要插入激光扫描仪后读取信息, 才能转换成图像[2]。
DR系统与CR系统都是X线影像信息转换为数字图像的, 都有着动态范围大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对曝光的宽容度大, 成像后可对图像进行反转, 放大, 测量, 旋转, 滤波, 锐化, 窗宽, 窗位调节, 能量减影, 图象组织均衡等功能的处理。并根据需要进行图像后处理。且DR的清晰度、对比度、分辨率都比CR高, 更能清楚地显示细微结构[3]。
DR的成像速度快, 工作流程少, 节省时间。一般先对患者的信息进行输入, 再选择曝光部位和条件, 进行曝光3s就可成像, 可以很快就知道图像的质量和患者的病情, 为临床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初步诊断信息[4]。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 标识后再由有PACS网络接口的地方进行传送和存储, 如在登记室预登记时的患者ID号与在DR机的输入ID号一致时, 在网络传送后, 图象就会自动匹配、自动保存, 否则, 就须要在传送后在工作站对图像匹配后才能供工作站调用。而CR所需的流程多, 时间长, 如要看图像需要从拍片地点回科室进行处理后才能看到, 由于所在的距离不同, 所耗费的时间也不同, 最少需要10min以上。
由于DR的探测器灵敏度高, 其感光度高达400, 有的甚至到达1000, 很低的X线能量就能成像, 通过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就能取得理想的诊断图像, 降低了患者的接受的X线剂量。CR的IP板感光度为200, 与常用的增感屏相当。同样能实现小剂量成像。而使用传统的投照方法剂量相同时图象质量明显好。
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CR床边摄片时, 需要搬动IP板去照片, 当要照的患者较多时, 要用的IP板也随着增多, 再加上后处理的烦琐, 工作人员就较辛苦。如需要补照那就更累了。移动DR在充满电时, 可以连续拍摄30次以上, 避免了工作人员的来回奔波, 且有较高的一次性的摄影成功率和甲片率, 如一次没照好, 就可马上补照, 杜绝了废片的产生。由于该型号的机型有电动助力, 在移动时也较省力, 工作时使用的是自身的内置电源, 因此, 在停电时也可使用, 不受电源的限制。
总之, 移动DR应用于床边摄影后, 使繁重复杂的床旁X线摄影变的的简单易行[5], 为临床摄影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也提供了清晰、层次丰富、优质的图像, 杜绝的了废片的产生, 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 也提高了社会效益, 降低了放射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但移动DR的投入较大, 各级医疗机构在使用前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能力加以考虑, 以便做出合适的选择。
摘要:目的 通过对移动式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 (DR) 与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 (CR) 所摄的胸片图像的质量进行分析总结, 探讨床边摄影系统的优势。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下半年里的230例所摄的DR床边胸片图像与之前所摄的CR床边胸片做对比, 比较两组摄影质量和所用的辐射剂量。结果 在230例床边DR摄影中, 甲级图片178张 (77.4%) , 乙级图片52张 (22.6%) , 无废片, 降低了辐射剂量。结论 移动DR应用于床边摄影有着明显的优势, 可获得满意的图象, 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关键词:DR,胸片,CR
参考文献
[1]暴忠坤, 王洪柱, 潘之梅.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的采购安装过程[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5 (20) :3540-3542.
[2]李成荣.床旁DR与CR胸部摄影质量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1, 12 (6) :364-365.
[3]应琴, 郑玲, 张军.移动式床边DR在重症患者摄影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杂志, 2012, 22 (2) :252-256.
[4]洪常华, 田震静, 常立明, 等.床旁DR与CR进行胸部摄影的质量对比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0) :196-1977.
小儿胸部摄影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的新生儿胸部摄影120例,平均年龄2 h~5周,共摄160人、210张。
1.2 设备
岛津公司800 m A床边X线机及美国爱克发ADCC MD Plate成像板(Imaging Plate,IP),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工程系图像编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图像数据传输与后处理工作站,美国爱克发ID Tabiet打号台,美国爱克发ADC Compact Plus CR扫描仪,美国爱克发DRYSTAR 3000激光相机及胶片。
1.3 摄影方法、步骤
摄影部位摆置与传统屏/片相同,摄影电压选择50~58 k V,管电量的选择为1.6~2.2 m As,焦片距50~100 cm。摄片完成后,在打号台输入患者的相关资料(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码、住院号、部位等),然后完成扫描,进行图像传送或打印胶片。
1.4 图像评价方法
本组CR片根据电压、管电量参数,运用CR后处理技术进行细微调整,分别评出甲级片、乙级片、废片。甲级片,影像清晰、位置合适、无人工伪影,满足诊断要求;乙级片,影像欠清晰、位置欠佳、可见人工伪影,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废片,影像欠清晰、位置欠佳、可见人工伪影,不能满足诊断要求。
2 结果
照片照射量本组与常规屏/片系统床旁不同,在X线投照管电压、焦片距均相同的情况下,管电流明显减少30%。照片质量本组中甲类片201张,甲片率95.7%;乙类片9张,乙片率4.3%;废片0张,废片率为0。
3 讨论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r Radiograph,CR)是使用存储荧光体技术的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CR技术实现X线摄影信息数字化,数字图像数据采用计算机处理、显示、传输和储存,优化影像质量,突出感兴趣诊断信息,提高X线利用率,为X线摄影信息直接进入PACS及远程医学系统奠定基础,使传统X线摄影数字化。
3.1 CR系统能显著提高新生儿胸部床旁摄影的成功率
新生儿是床旁摄影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新生儿相对肺组织少,肺含气量少,软组织与气体的对比度差,没有屏气控制能力等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且易哭闹、躁动、不配合。传统X线床旁摄影多为小型移动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像质量难以保证,摄片形成过程中的重照率高。而CR在新生儿床边摄影过程中,用IP板作为成像的载体,因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大的宽容度,并有高于常规胶片系统的密度分辨率,加之计算机(荩荩下转第83页荩荩)(荨荨上接第81页荨荨)
丰富的后处理功能,根据诊断需要,可进行病灶局部放大、面积测量、影像边缘增强、对比反转及黑白反转等,提高病变显示和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了床边摄影的成功率。
3.2 CR系统降低X线曝光量
文献报道CR照片剂量为常规X线照射剂量的1/2~1/20[1]。由于CR系统的曝光宽容度大,对比分辨率的提高以及各种后处理功能的实施缩短了X线曝光时间,减少了动态模糊,可显著降低照射量,获得具有良好诊断质量的照片,减少了患儿和医护人员所受的照射剂量[2]。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为保证图像质量,摄影曝光剂量约比常规摄影剂量减少一半,虽不能完全达到文献报道所述的结果,但这对患儿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数值。
3.3 CR系统后处理功能强大
采用床边摄影的新生儿大多数病情较重,在监护室婴儿暖箱中治疗,摄影设备多采用小型X线机,摄影参数的选择有较大的限制,而CR系统的后处理功能恰好可弥补这一不足,经一次曝光的影像可得到多幅不同效果的图像。根据诊断需要,可对图像进行放大、边缘增强、对比反转及柔化等处理,使病变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及范围的准确测量以及治疗前后对比的观察更为客观,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提高放射科诊断医师的阅片速度。同时,大大减少了患者的X线照射剂量,提高了患者及周围人群的防护,减少了患者的搬动次数,提高了诊断正确率,为患者的救治提供了保障,也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无效劳动。
3.4 提高新生儿胸部床边摄片的体会
3.4.1 提高医技人员的责任感
应做到接诊及时,摄影时临床医护人员及家属通力合作,做到摄影迅速、准确无误、一次成功,同时要做到即照、即洗、迅速报告诊断结果。
3.4.2 选择最佳的曝光时间,减少运动伪影
急诊新生儿多为腹式呼吸,一般认为在深吸气末至呼气前有0.05~0.15 s的短暂间歇期,是曝光的最佳时间,即在患儿腹部鼓起时就马上曝光。
3.4.3 正确的摄片摆位,减少位置不正影响照片质量
一般是摄取仰卧前后位胸片,摆位时两臂要自然展开。另外,由于新生儿头颅相对较大,去掉垫枕可减少与肺野重叠,所以摄影时除固定四肢外,应撤去枕头,摆正头颅。
3.4.4 充分利用CR在新生儿胸部床边摄影中的优势和价值
即通过高灵敏度、大的宽容度和丰富的后处理功能提高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摄片的质量。
3.4.5 摆体位前去除一切可以造成图像伪影的物品
去除患者的饰品、衣物、膏药,请家属或护工搬动患者时动作要轻,危重患者应有临床医生协助进行,以免发生意外,放置铅标记应准确、规范。
总之,CR系统在新生儿床边摄影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实现了影像的数字化并直接进入PACS,提高放射科诊断医师的阅片速度[3],降低了X线照射剂量,取得了质量良好的影像,提高了床边片拍摄成功率,基本消除了床边废片,为患儿的诊治争取了时间,及时为临床提供了良好的影像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孙自玲,朱淑梅,咎志生.床边小儿胸部摄影中数与值的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1):77.
[2]祁吉,高野下雄.计算机线摄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相关文章:
急性胸部创伤02-10
胸部CT平扫02-10
胸部锐器伤02-10
胸部影像02-10
市民化水平02-10
胸部三维放疗02-10
胸部螺旋CT02-10
关于大学焦虑情绪的论文题目02-10
中学生焦虑情绪心理教育论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