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留取与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精选5篇)
篇1:标本留取与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的一个优势是具有服务于临床的一系列辅助检查或实验室检查技术,医学检验即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生物学、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检查项目,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药物监测、健康状况评估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今医学检验正朝着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和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对临床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度和各实验室间结果的可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于实验诊断的所有检验项目会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实验结果必须及时、准确、可靠,质量控制已成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88》(Clinical Labor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CLIA’88)及ISO/IEC导则25,制定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以指导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以统计学方法确定被控制测定值是否不同于已知值的方法,称统计质量控制方法或简称为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在理论和实践上,可分为两个重要的部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但它只能保证试验的精确度,即保证仪器测定值的稳定;室间质量控制解决准确性和参加室间结果协调一致的问题。
统计质量控制是用客观的方法监测成批试验的检测质量,是对仪器试剂操作或仪器标定产生的漂移的及时观察,可确定该批检测结果能否发出,是避免成批测定标本产生明显误差的方法,因此是很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
但该法有其局限性,因它只能监测仪器检测中产生的误差,但从开医嘱,采标本,送标本,到写报告,发报告要经过很多环节,病人并不能发觉和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所以要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必须实行质量保证,即对标本检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现简介如下:
1 人员的合作与正确配合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
临床检验项目均是应医生的申请进行检测,测得结果提供给医生,以便观察、诊断和治疗,而在标本检验过程中,有些影响因素是与医护人员关系密切,而检验人员不易了解且无法防止的,例如药物、饮食、运动、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的影响等,通过与临床及时进行联系,当有这些因素时,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或进行复查。
人体内各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衡而实现的,这些正常的生理平衡反映在体液、血液及排泄物中,就是它们所含的各种成分的正常稳定性。
当由于病理生理或生理组织的变化直接影响体液和分泌物排泄,使其相应地发生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用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是病人在各种生理状态下的极好标志,标本的留取与检验质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 严格遵守标本留取的操作流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
标本留取包括标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三个阶段,是实验室认可中样品管理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样品失实,无论是变质失效、编错号、漏掉遗失等等,均造成检验结果失实和不能发出报告,因此在检验质量控制中应重视对样品的管理,具体应做到:
2.1 实验室应有文件化程序和适当设备来保持对样品在实验室的全过程中(储存、处置、准确检测)不发生非正常的变质和损坏。
例如在进行血液常规分析时,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如标本编错号,标本溶血,用错抗凝剂,抗凝血比例不对,形成血肿,血液浓缩等等。
2.2 接受样品时应详细记录其状态,样品有疑问或不符合规定要求(如从输液侧采血)时,尽快与送检者取得联系。
2.3 实验室应建立检测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
2.4 当样品属于抽样时,应有文件规定抽样的方法,数量封存、运输等详细文件程序。
例如皮肤穿刺采血时的采血部位,穿刺步骤,血液的采取,抗凝剂的选择,标本送检,及标本处理等均需要有完整的操作规程,以保证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3 明确导致检测结果发生差错的原因,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基础
毫无疑问,饮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昼夜变化等诸因素以及某些生理状态如怀孕等,均可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甚至出现其它的生理变化,当病人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时,实验室检验结果就可能发生异常,除了这些生理因素(饮食、餐后禁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周期性变异、怀孕、药物等)外,与标本留取有关的易导致实验室结果异常的原因有:
3.1 病人的标本不具有代表性,其主要与标本的收集技术有关,包括止血带的使用,静脉血污染,抗凝剂和防腐剂的污染等。
3.2 标本内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的浓度可能在收集后发性改变,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标本自身的新陈代谢所致。
包括标本的代谢,酶的影响,血液病的影响等,前者以溶血为代表,众所周知,溶血不仅可以释放红细胞的内容物(如细胞内的钾是细胞外的20倍),而且血红蛋白还可以直接干扰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对于电解质的检测如钠和氯,出现称为“假低钠血症”的严重错误等。
后者以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导致细胞开始破裂,释放出包括血红蛋白、酶、铁等许多物质,血中葡萄糖和氧的浓度下降,酸性产物及CO2增多等,在临床检验实践中,应尽力避免此类差错的发生,确保检验质量。
4 良好的检验人员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
人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起主导作用,首先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专业水平。
检验人员工作期间必须对检验设备性能和检测试剂及使用方法了如指掌,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各种仪器设备及试剂加以妥善维护和保管,要定时定人,认真地作好校准工作。
其次是对于来源于临床的标本要作好查对工作,验收是否符合标本的留取要求,同时在检测方法上不断创新,以达到提高检验质量目的,尤其是应大力提高质量控制方面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以适应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临床检验质量的迫切要求。
总之,临床检验质量取决于从标本留取到检验报告发出前的每一个细致环节,只有严格遵守上述各个环节,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更好地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服务
篇2:标本留取与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及时、准确、可靠,质量控制是主要环节,整个质量控制又分检验前、中、后程序,而目前各实验室只注重受到临床标本后的质量控制,却忽视了标本留取和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关系。
从医师开出医嘱到临床标本留取及标本的运送到实验室,要经过很多中间环节,病人和或护师并不能发觉和避免这些环节中的差错,所以要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必须实行质量保证,即对临床标本留取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现简介如下:
1人员的合作与正确配合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
临床检验项目均是由医生的申请进行检测,测得结果提供给医生,以便观察、诊断和治疗,而在标本检验过程中,有些影响因素是与医护人员关系密切,而检验人员不易了解且无法防止的,例如药物、饮食、运动、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的影响等,通过与临床及时进行联系,当有这些因素时,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或进行复查。
人体内各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衡而实现的,这些正常的生理平衡反映在体液、血液及排泄物中,就是它们所含的各种成分的正常稳定性。
当由于病理生理或生理组织的变化直接影响体液和分泌物排泄,使其相应地发生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用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是病人在各种生理状态下的极好标志,标本的留取与检验质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严格遵守标本留取的操作流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
标本留取包括标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三个阶段,是实验室认可中样品管理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样品失实,无论是变质失效、编错号、漏掉遗失等,均造成检验结果失实和不能发出报告,因此在检验质量控制中应重视对样品的管理。
实验室应有文件化程序和适当设备来保持对样品在实验室的全过程中(储存、处置、准确检测)不发生非正常的变质和损坏。
如在进行生化分析时,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例如标本编错号,标本溶血,大量输液血液被稀释或输入钾、葡萄糖后采集标本进行分析等等。
接受样品时应详细记录其状态,样品有疑问或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尽快与有关方面联系。
实验室应建立检测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
当样品属于抽样时,应有文件规定抽样的方法,数量封存、运输等详细文件程序。
例如皮肤穿刺采血时的采血部位,穿刺步骤,血液的采取,抗凝剂的选择,标本送检,及标本处理等均需要有完整的操作规程,以保证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3明确导致检测结果发生差错的原因,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基础
毫无疑问,饮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昼夜变化等诸因素以及某些生理状态如怀孕等,均可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甚至出现其他的生理变化,当病人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时,实验室检验结果就可能发生异常,除了这些生理因素(饮食、餐后禁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周期性变异、怀孕、药物等)外,与标本留取有关的易导致实验室结果异常的有:①病人的标本不具有代表性,其主要与标本的收集技术有关,包括止血带的使用,静脉血污染,抗凝剂和防腐剂的污染等。
②标本内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的浓度可能在收集后发性改变,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标本自身的新陈代谢所致。
包括标本的代谢,酶的影响,血液病的影响等,前者以溶血为代表,众所周知,溶血不仅可以释放红细胞的内容物,而且血红蛋白还可以直接干扰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对于电解质的检测如钠和氯,出现称为“假低钠血症”的严重错误等。
后者以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导致细胞开始破裂,释放出包括血红蛋白、酶、铁等许多物质,血中葡萄糖和氧的浓度下降,酸性产物及Co2增多等,在临床检验实践中,应尽力避免此类差错的发生,确保检验质量。
4良好的检验人员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
人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起主导作用,首先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专业水平。
检验人员工作期间必须对检验设备性能和检测试剂及使用方法了如指掌,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各种仪器设备及试剂加以妥善维护和保管,要定时定人,认真地作好校正工作。
其次是对于来源于临床的标本要作好查对工作,验收是否符合标本的留取要求,同时在检测方法上不断创断,以达到提高检验质量目的,尤其是应大力提高质量控制方面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以适应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临床检验质量的迫切要求。
篇3:浅谈留取临床检验标本的注意事项
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第一, 医院领导要认识到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并在全院宣传检验质量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关系。本着对患者负责、对医院负责、对检验人员负责的态度,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第二, 检验科要给临床医护人员讲解各种检验项目的检测原理、实验方法、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如标本采集前的准备, 要求临床医师在下医嘱时告知患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检测血脂、蛋白质、酶类等生化项目时, 应在3 d内禁食或减少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肉类、动物血等食物及含叶绿素、胡萝卜多的蔬菜, 禁食12 h以上, 并停服一切对检验项目有影响的药物, 如维生素C, 氯化钾, 降脂、降糖类药物。对患者讲明检验结果正确与否将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目的是引起患者重视, 配合做好检验标本留取前的准备工作。
标本采集时的注意事项:第一, 检验科应通过护理部对护士进行检验标本采集的培训, 具体内容要从影响因素、注意事项等方面讲解。第二, 血液标本采集时的注意事项, 静脉采血应取坐位 (因体位影响水分在血管内的分布, 如站立5 min可使血脂浓度升高5%, 15 min升高16%) , 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 min, 穿刺成功立即松开止血带 (静脉阻滞5 min可使甘油三酯增高10%~15%) ;血液抽出后要沿着管壁慢慢注入到抗凝管或干净试管中, 抗凝管颠倒混匀5~6次, 防止出现小凝块及溶血, 且抗凝剂比例要适当;采集血培养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 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 h;采集标本时要检查医嘱用药情况, 如静脉用葡萄糖、氯化钾或口服药物等。第三, 严格做好查对制度, 采血试管的标签上要填写清楚患者科室、姓名、住院号、床号, 与申请单保持一致, 根据不同检验项目, 将标本注入不同的试管内。第四, 尿液标本留取时的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留取尿液, 容器应清洁干燥, 避免经血、白带、精液、粪便等混入, 此外还应避免烟灰、水果皮等异物混入;标本应新鲜, 以晨尿为宜, 如放置时间过长, 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易挥发;还应避光, 因尿液中的胆红素被光照射后可氧化成胆绿素, 造成假阳性;尿培养标本应清洁外阴, 无菌操作, 留取中段尿或无菌穿刺膀胱留取尿液。大便标本的采集:标本要新鲜, 取有脓血或黏液部分, 尽快送检否则可因p H值及消化酶等影响, 使粪便中细胞成分破坏分解;留取粪便应避免混入尿液、植物、污水等;做隐血试验, 应告诉患者3 d内素食, 禁服含铁药物和禁食含铁蔬菜等, 避免鼻血、牙龈出血、经血的影响;做细菌培养的标本应无菌操作收集。
体液及分泌物标本留取时的注意事项:脑脊液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 一般不能超过1 h, 因时间过长细胞易破坏或沉淀, 糖分解细胞溶解。将脑脊液分别收集到3个无菌小瓶内, 第1瓶做细菌培养, 第2瓶做生化或免疫检测, 第3瓶做细胞计数, 标明小瓶顺序。痰标本收集时间:应向患者说明检验目的和收集标本的方法, 痰液的一般检查应收集新鲜痰。患者起床后刷牙、漱口, 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 避免混入唾液及鼻咽分泌物, 咳出的痰放入清洁干燥的容器内送检;做抗酸杆菌检查时须留取12 h~24 h痰液送检;做细菌培养时, 应先用无菌水漱口, 咳出的痰液置无菌培养皿中送检;做细胞学检查时, 每次咳痰5~6口, 收集09:00~10:00的新鲜痰液送检, 应尽量送带血的病理性痰液。标本的贮存送检:住院患者标本多数由护士送检, 应要求她们及时将标本送检, 避免时间和温度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送检过程中不要把标本混淆、遗失;检验人员收到标本后应认真核对, 尽快分离标本, 对当天不能检测的标本要及时予以分离, 放冰箱保存。
篇4:标本留取与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关键词】标本留取 ; 医学检验 ;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76-01
现代医学的一个优势是具有服务于临床的一系列辅助检查或实验室检查技术,医学检验即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生物学、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检查项目,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药物监测、健康状况评估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今医学检验正朝着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和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对临床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度和各实验室间结果的可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实验诊断的所有检验项目会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实验结果必须及时、准确、可靠,质量控制已成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88》(Clinical Labor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CLIA’88)及ISO/IEC导则25,制定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以指导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以统计学方法确定被控制测定值是否不同于已知值的方法,称统计质量控制方法或简称为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在理论和实践上,可分为两个重要的部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但它只能保证试验的精确度,即保证仪器测定值的稳定;室间质量控制解决准确性和参加室间结果协调一致的问题。统计质量控制是用客观的方法监测成批试验的检测质量,是对仪器试剂操作或仪器标定产生的漂移的及时观察,可确定该批检测结果能否发出,是避免成批测定标本产生明显误差的方法,因此是很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但该法有其局限性,因它只能监测仪器检测中产生的误差,但从开医嘱,采标本,送标本,到写报告,发报告要经过很多环节,病人并不能发觉和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所以要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必须实行质量保证,即对标本检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现简介如下:
1 人员的合作与正确配合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
临床检验项目均是应医生的申请进行检测,测得结果提供给医生,以便观察、诊断和治疗,而在标本检验过程中,有些影响因素是与医护人员关系密切,而检验人员不易了解且无法防止的,例如药物、饮食、运动、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的影响等,通过与临床及时进行联系,当有这些因素时,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或进行复查。人体内各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衡而实现的,这些正常的生理平衡反映在体液、血液及排泄物中,就是它们所含的各种成分的正常稳定性。当由于病理生理或生理组织的变化直接影响体液和分泌物排泄,使其相应地发生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用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是病人在各种生理状态下的极好标志,标本的留取与检验质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 严格遵守标本留取的操作流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
标本留取包括标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三个阶段,是实验室认可中样品管理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样品失实,无论是变质失效、编错号、漏掉遗失等等,均造成检验结果失实和不能发出报告,因此在检验质量控制中应重视对样品的管理,具体应做到:
2.1 实验室应有文件化程序和适当设备来保持对样品在实验室的全过程中(储存、处置、准确检测)不发生非正常的变质和损坏。例如在进行血液常规分析时,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如标本编错号,标本溶血,用错抗凝剂,抗凝血比例不对,形成血肿,血液浓缩等等。
2.2 接受样品时应详细记录其状态,样品有疑问或不符合规定要求(如从输液侧采血)时,尽快与送检者取得联系。
2.3 实验室应建立检测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
2.4 当样品属于抽样时,应有文件规定抽样的方法,数量封存、运输等详细文件程序。例如皮肤穿刺采血时的采血部位,穿刺步骤,血液的采取,抗凝剂的选择,标本送检,及标本处理等均需要有完整的操作规程,以保证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3 明确导致检测结果发生差错的原因,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基础
毫无疑问,饮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昼夜变化等诸因素以及某些生理状态如怀孕等,均可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甚至出现其它的生理变化,当病人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时,实验室检验结果就可能发生异常,除了这些生理因素(饮食、餐后禁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周期性变异、怀孕、药物等)外,与标本留取有关的易导致实验室结果异常的原因有:
3.1 病人的标本不具有代表性,其主要与标本的收集技术有关,包括止血带的使用,静脉血污染,抗凝剂和防腐剂的污染等。
3.2 标本内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的浓度可能在收集后发性改变,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标本自身的新陈代谢所致。包括标本的代谢,酶的影响,血液病的影响等,前者以溶血为代表,众所周知,溶血不仅可以释放红细胞的内容物(如细胞内的钾是细胞外的20倍),而且血红蛋白还可以直接干扰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对于电解质的检测如钠和氯,出现称为“假低钠血症”的严重错误等。后者以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导致细胞开始破裂,释放出包括血红蛋白、酶、铁等许多物质,血中葡萄糖和氧的浓度下降,酸性产物及CO2增多等,在临床检验实践中,应尽力避免此类差错的发生,确保检验质量。
4 良好的检验人员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
人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起主导作用,首先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专业水平。检验人员工作期间必须对检验设备性能和检测试剂及使用方法了如指掌,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各种仪器设备及试剂加以妥善维护和保管,要定时定人,认真地作好校准工作。其次是对于来源于临床的标本要作好查对工作,验收是否符合标本的留取要求,同时在检测方法上不断创新,以达到提高检验质量目的,尤其是应大力提高质量控制方面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以适应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临床检验质量的迫切要求。
篇5:标本留取与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建立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临床检验前操作规程及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结果通过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的建立和持续改进,有效地提高检验质量。结论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必须学习、了解分析前质量控制内容,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
关键词:分析前;检验标本;质量控制
随着医学科技迅猛发展,临床检验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化、超微量、特异且高准确度的方向发展,也要求检验全过程必须做好质量的控制,确保检验品质。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又作为检验整个过程的重中之重。因此,唯有规范且正确地收集和留取检验样本,尽可能减少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最大程度地保证检验结果的高度准确性,才能给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准确、客观的实验依据。国内外均有报道, 实验误差中60%~70% 来自分析前,而且分析前误差是仪器?p试剂、质控品和标准品等再好无法解决的[1]。检验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全面质量控制(TQC),是指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对影响检验结果可靠的各种因素及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活动。
1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2]。1999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针对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认可方案,即ISO/FDIS15189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案,方案中增加了对分析前、后质量的要求,相对更为使用于我国实验室临床质量管理的特殊要求指导性文件[3]。完整的检验过程包含多个操作流程:医生选择相关项目-开出申请单-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实验室接收并处理标本-标本分析测定-核实并确认检验结果-发出检验报告单-临床信息反馈-应用报告诊疗。根据操作流程,可将检验过程分为分析前、中、后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分析前)涉及多个操作过程,主要包括:①临床医师应掌握检验中各项目的诊断原理及其临床意义,与实验室人员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便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病史、体征正确选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项目,及时了解实验诊断方法进展与临床意义;②护士应熟悉各项实验标本要求,清除地了解患者在服用何种药物或处于那种生理状态时采集的标本会影响检验结果;③护士应了解标本运送需要的条件及确保条件的存在。来自临床医师和护士等各方面分析因素决定了是否可获得反映患者真实病情的标本,因此对分析前环节进行质量管理是必须的。
2临床科室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1临床医师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一个检验项目的流程始于临床医生的检验申请,合理恰当的检验申请是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临床医师应当熟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选择适合患者病情需要的检验诊断项目,并指导正确的采集标本,分析检验结果,为疾病诊疗提供有效信息[4]。
2.1.1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近年来,循证医学和循证检验医学在医学领域迅速兴起,为以往以经验医学为主的临床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循证医学就是准确、合理地使用当前最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护措施。循证检验医学要求检验医师不仅要向临床医师报告检验结果,解释检验项目的意义,而且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及其组合,合理地利用实验室资源。这是因为有时候临床医师并不一定熟悉这些新的诊断指标,相反,过多的检查会提供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从而干扰诊断和治疗。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发病时间、病情发展,以及检验项目的特异性、敏感度来选择必要检验项目,使患者付出最低的费用,获得最高的检验价值。临床医生应熟悉自己使用的项目,不仅要了解它的意义,还要了解它的方法及适用范围,以及采集要求和注意事项,加上实验室的合作,才能获得一个准确、满意的结果。
2.1.2合适的标本采集时间及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 人体多数指标在1 d之间、昼夜和季节交换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血清铁、胆红素在清晨相对较高,WBC在下午高于上午(1 d之内可能相差1~2倍),血钙在中午值最低,月经前PLT会减低,而纤维蛋白原却很高。因此,采集时间应固定。血培养标本则在患者未用抗生素前,发热高峰时采集最好。血培养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往往是由于患者入院前用了大量的广谱抗菌素,抽血时间选择不对,采血量不足,以及未采用专用的成人、小儿、树脂培养瓶有关。
2.2临床护士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2.1临床护士在检验申请中属于执行者,其在执行医嘱、准备申请单、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均有出现失误、错误的可能,从而对分析前的检验质量产生影响[7]。血液标本室临床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检验标本,护士在采集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是影响其分析前检验质量的常见原因。静脉输液端胳臂严禁采血,禁止由输液管抽血,使用止血带会引起静脉压力变化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长时间使用会使AST、ALB、Ca2+、ALP得检验结果升高。因此,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止血带的使用时间,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在血液抽出后,根据患者检验的不同项目,将标本沿着管壁慢慢注入康宁官或干燥管内。抗凝管应颠倒5次左右,以免标本中出现凝块,抗凝剂使用的比例应适当。采血过程中不能产生气泡,否则可导致Fbg 和V 因子、VIII 因子变性,采血后瓶盖不可取下,否则由于CO2散失,而致pH升高,可激活凝血系统。在抽血完成后做好严格的查对制度。
2.2.2患者准备 执行医嘱的护士应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采集标本,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嘱咐患者应做何种准备及怎样配合,以保证采集到的标本达到理想要求。部分检测还要求临床医生配合,例如暂停服用可能干扰检测结果的药物等。医护人员应清除了解标本采集前后对检验结果由影响的非病理因素,包括运动、采集时间、药物、患者饮食等。知道患者积极配合并服从,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必要时应进行安慰、解释和鼓励,让患者了解到采集正确标本的意义,确保所采集的标本可符合患者的实际病情。
2.2.3饮食 进食会引起血液中大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大量的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通常是将空腹血测定作为基础的。因此, 一些生化项目例如血脂、血糖、心肌酶谱的测定应坚持在禁食12 h后进行空腹采血。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大幅度提升, 高蛋白饮食会导致血中氮、尿酸、尿素升高。因此,患者在采血前一晚应停止饮用任何浓茶、咖啡、饮料等, 更应禁酒。
2.2.4运动 剧烈运动会加快机体中有氧及无氧代谢, 引起钙、钠、肝功能、钾、肾功能的检验结果出现异常。因此,于采血前向患者了解是否有剧烈运动,以免引起检验结果异常,导致误诊。
2.2.5药物 药物对检验可造成复杂影响。如:维生素C是一种对检验结果影响很大的药物,它具有还原性,在血糖测定中对结果影响很大。可使AST、B IL、Cr、UA 结果升高,CHO、LDH、TG 结果降低。肾病患者多使用青霉素治疗,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过尿液排泄,而这些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的检查(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
2.2.6标本运送 标本在采集后应尽可能最快的速度送检,采集后的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 h,且应封闭保存,避免其与空气接触。若无法及时送检的应保存于4℃冰箱内,血液标本应置放在阴凉避光处,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标本蒸发、污染或外溢;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标本应按照其要求进行运送;滴虫、精液、阿米巴的标本应注意保持温度以保证其活力。运送标本负责人应用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杜绝患者家属送检,检验科也应设有专人接收标本。接收时应检查标本是否达到要求,若标本不合格则应及时退回,嘱其重新采集。同时说明不合格原因,做好标本的交接、拒收记录、签字。
3检验科在加强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举措
在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的重要手段。分析前质量控制阶段是潜在影响因素最多、最难控制的环节。它贯穿于医、护、技共同重视和密切配合的监控过程中;因此,建立和健全分析前质量保证体系,是实验室重要工作。工作中实验室、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之间多沟通,减少误会,提高工作质量。有人认为实验误差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因此,有必要和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共同了解并分析标本采集的可能影响因素,将实验室和临床科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由于临床人员的工作引起的非检测因素导致误差或错误也时有发生,无论何种先进仪器或检测方法都难以弥补标本采集不当造成的失误。国家卫生部2006年制定了医疗机构实验室临床管理办法,近年来国内多数大型医院检验科都积极参加了美国病理家协会和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及实验室认可体系的认可及通过,其标准的操作程序中都包括了标本采集相关文件及编写要求。因此,由检验科、护理部门、医务科,有针对性和计划的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检验新知识的讲解、标本采集原则和注意事项,共同制定、编写适合于本医院的标本采集指南,加强临床医技合作,完善质量控制,提高医疗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对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验的控制02-08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论文02-08
浅谈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论文02-08
临床生化检验试剂盒的选择及其质量控制02-08
非标设备质量检验02-08
浅谈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方法02-08
水质理化检验质量控制论文02-08
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策略分析论文02-08
质量检验控制专业简历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