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撰写格式(共8篇)
篇1:实习报告撰写格式
实习报告撰写格式
一、实习时间:
二、实习地点:
三、实习目的:
四、实习内容:
五、实习总结:(如实习收获、心得体会)
六、致谢:
1.安全教育 2.实习单位、部门情况介绍 3.实习工厂(车间)工艺布置及原理、工艺流程及特点、生产设备等分析描述
材料学院教学办
2010年5月
篇2:实习报告撰写格式
目录(三号,黑体)实习内容记述(四号,黑体)(一级标题居中,以下同)
1.1(以下为小四宋体,标题加粗)
1.1.1
……(正文部分均为小四宋体!)
1.2
1.2.1
……专题内容分析(四号,黑体)
2.1(以下为小四宋体,标题加粗)
2.1.1
2.1.2
……
2.2在实习中收获最大与体会最深的内容(四号,黑体)对实习工作的改进意见(四号,黑体)
注:(1)以实验为主的生产实习报告在具体撰写中,实验目的、原理以及实验内容和材料方法部分均在“1实习内容记述”中描述,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部分在“2 专题内容分析”中阐述。
(2)生产实习报告要求打印,行间距为1.3。
(3)报告中所有数字和字母一律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篇3:怎样撰写工作报告 (上)
一、工作报告的含义、类型与渊源
(一) 工作报告的含义与类型。
工作报告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第一负责人, 向本系统由选举或协商产生的代表 (或委员) 组成的权力机关陈述过去和今后的工作, 请予议决的公务文书。这就是说, 工作报告作为公文文种, 其上位概念 (属概念) 是公务文书, 它是属于公务文书的一个文种, 此其一;其二, 报告的主体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机关, 报告人是该组织的法人代表, 即第一负责人 (俗称“一把手”) , 通过工作报告这一形式总结和部署工作;其三, 报告的受体是该社会组织系统实行“代表制”或“委员制”的权力机关, 后者被赋予听取、审查和议决报告权。如在中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听取和议决国务院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总理的工作报告;在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议决各级政府 (地方行政机关) 首长的工作报告。
根据工作报告的以上含义, 联系我国目前各社会组织对工作报告的使用情况, 我们可以从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来划分工作报告的类型:从工作报告的主体看, 可分为中国共产党工作报告、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 (含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 、人民政协工作报告、民主党派工作报告、人民团体工作报告、国有企业工作报告等;从工作报告的客体看, 同以上报告主体相对应, 有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 (代表会议) 及委员会议的工作报告、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常务委员会议的工作报告、人民政协全体委员会议工作报告, 各民主党派代表大会及委员会议的工作报告, 人民团体代表大会 (代表会议) 及委员会议 (或理事会议) 的工作报告, 国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等。
(二) 工作报告的渊源。
工作报告这一文种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的含义和类型内包含着一个基本道理, 就是工作报告是党派、政权和其他社会组织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产物。凡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 通常都要运用工作报告这个办理公务的工具去履行职责, 管理和推动本组织的活动。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是最早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 而实行民主集中制, 最终就是集中到本组织“代表大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 党的代表大会是民主集中制这个制度化体系中最基本的民主制度, 是党的权力机关, 它有权听取和审查本级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同时, 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的中央或地方的委员会, 有权听取和审议中央政治局或地方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 共召开了17次全国代表大会, 其间自“七大”以来, 每届代表大会都要听取和审议中央委员会的报告。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共产党在部分区域成为执政党, 在人民民主的政权中也采取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根据地实行的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的参议会, 到解放战争时期区开始实行的人民代表会议, 在这些会议召开时都有民主政权执行机关主要负责人向大会作工作报告。1934年1月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是最早的“政府工作报告”。建国后, 1954年9月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正式构建了我国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政体为核心的民主制度框架。从1954年至今, 我国已经历过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现在处于第11届, 每届及届中的各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都有国务院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接受监督和审议。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示范和影响下, 我国各民主党派、人民政协、人民团体和国有企业几乎都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建立自己的组织形式, 实行类似“党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 从而使工作报告这一文种得到普及, 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越来越广泛。
二、工作报告的特点与功能
(一) 工作报告的特点。
从公文文种的性质看, 它有别于法定文种“报告”和非法定文种“领导讲话”。目前, 党政机关发布的公文法规所规定的“报告”文种, 属于以书面形式存在的上行文,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而工作报告严格说来还属非法定文种。理由是:现行“宪法” (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修正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虽然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但这里的“报告”是作为动词使用而不是作为文种的名词使用的, 而且工作报告 (草案) 先是作为会议文件而存在, 通过报告人以口头语言方式传达给与会人员, 经过讨论审议修改, 做出相应的“决议”表示同意后, 才转化为法定公文。同时, 工作报告与一般的“领导讲话”虽然同属于非法定文种和会议文件, 但工作报告有专指性, 即专指的报告人 (社会组织的法人代表) 、专指的会议场合 (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议) 、专指的法定审议程序, 它一旦被一定的法定会议通过后, 就在本组织系统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从文本的撰制过程看, 工作报告调研和起草的周期长。工作报告需要全面总结本组织系统过去一个时期的工作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 事关重大。因此, 通常都要提前三五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做文稿的调查研究和起草工作。其主要步骤是:第一, 在报告人或其他领导人的主持下成立起草小组。起草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形成“杂交”优势, 并要有一两位水平高的作为统稿人。第二, 酝酿准备。包括体会领导意图, 初步明确报告主题 (主题的最终确定要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深入实际调研, 搜集整理资料, 理顺思路, 围绕报告主题酝酿报告提纲。第三, 草拟报告稿。根据领导批准的提纲撰写, 按分工先由起草小组成员分头写, 尔后由统稿人进行统稿工作, 形成初稿。第四, 反复修改。由报告人修改, 或提交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修改, 形成“征求意见稿”;之后, 下发本组织系统的一定范围内组织讨论, 征求修改意见, 起草小组再集中各方面的意见, 形成“修改稿”。“修改稿”不是一锤定音, 往往是上下结合、经过多次反复, 形成修改一稿、二稿、三稿……。第五, 领导班子最后审核。由报告人签发, 形成提交“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议”议决的讨论稿。以上大致是报告文本调研和起草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领导亲自动手、秘书辅助和群众参与的“三结合”原则。
从文本向法定公文的转化看, 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同一般的公文不同, 领导机关产生的工作报告文本不具有法定效力, 它只是提供“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议”的讨论稿。在相关的“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议”的会议上, 由报告人作报告, 同时将文本发给与会者进行讨论审议, 然后集中大家的意见, 由起草小组辅助会议主持者, 对报告进行修改, 再将修改稿印发大会, 并附以修改说明;经多数与会人同意才形成相应的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提交大会表决。大会通过“决议”后, 工作报告才最终具有法定效力, 成为本组织的共识和行动的准则。这是审议工作报告的法定程序, 一个环节也不能少。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可长可短, 最短者只一句话, 如1945年5月31日“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案》:“大会完全同意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并认为必须将报告所提出的任务, 在全党的实际工作中予以实现。”
从文本内容看, 包容量大, 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战略性等特点。由于工作报告担负着社会组织的领导中枢机关总结并部署本组织系统工作的任务, 因此, 势必要求其内容广泛、全面、系统, 对工作实施战略性的指导。从纵向看, 工作报告涉及的工作跨度, 受代表大会 (委员会) 会议间距的制约, 少则一两年, 多则四五年;从横向看, 它涵盖本组织职权范围内各方面的工作。比如, 五年一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每年初都要举行一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分别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其内容几乎囊括了政府管辖的全部工作,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 国务院工作报告还包括外交工作;其回顾全国或一个区域的政府管理工作而总结出的经验、提出的今后任务具有普遍指导性。这同职能部门总结并部署工作的领导讲话有显著的不同, 后者的容量小、内容单一, 其社会影响也是特殊的、局部的。
(二) 工作报告的功能。
概括起来, 工作报告的功能 (作用) 有如下几点:实践经验的总结;革命理论的载体;重要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制定;统一行动的指南;动员群众的号角。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工作报告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它要回顾过去一定时段的工作成绩与不足, 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有的还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原则, 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形势, 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路线、方针、政策, 指明继续前进的方向。工作报告在法定的“代表大会”或“委员会议”上审议通过后, 就成为本组织系统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当然, 工作报告所起作用的范围和大小是不一样的。它好比一个“圆锥体”, 领导机关的层次越高, 这个“圆锥体”的体积就越大, 工作报告影响的范围就越广泛;反之, 领导机关层次较低, 这个“圆锥体”的体积就相对小些, 工作报告影响的范围就窄些。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 因此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和中央委员报告, 其作用和影响是全国性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党的“七大”通过的毛泽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 壮大人民力量, 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打败侵略者, 建设新中国”的总任务, 指导了抗日战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前夕,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 并且规定了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从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毛泽东在报告中告诫“夺取全国胜利, 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要保持“两个务必”的作风, 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对无产阶级的攻击, 这些令人警醒之言, 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二届至十七届全国党的代表大会, 历任总书记在每次大会上的报告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 分析了形势, 确立了会议主题。先后提出了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 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方面的发展战略及奋斗目标;与此同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历了五至十届 (目前正处于十一届) , 每届及届中的每次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以全国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为指针, 部署国家行政系统的工作;全国人民政协历届委员会议, 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历届代表大会, 也都在各自的工作报告中贯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精神。这样, 通过中共历届工作报告和贯彻报告的各项决议、决定, 不断把全国各类各级组织的力量调动起来, 把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焕发出来, 形成了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说明, 工作报告的精神力量一旦被人民群众掌握, 可以转化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篇4: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与撰写
一、课题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联系与区别
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而言,开题报告是研究者申报的课题被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由课题负责人(主持人)向课题组人员、课题研究指导人员(专家组)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的关于课题研究的书面论证材料。
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一样,都是对一项课题所作的论证及研究工作设想,其内容结构大体相同,但其区别也较为明显。
一方面,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前,是对所选择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思考和论述,主要是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和可行,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立项”;而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后(如果没有被批准立项,就不存在课题开题),是在选题论证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更加具体和系统的思考与论述,是对研究过程、研究人员、研究保障等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全面安排,是为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和文本表述。可以说,开题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再修改,其内容相较于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和充实,其论证和构想更加科学、全面和可行,研究工作安排更具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诊断,对教育经验的梳理,对学习所得的思考,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等等。而在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工作一般包括开展相关调研,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结构优化,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细化、优化和充实、完善,开展相关培训,等等。应该说,从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开题报告论证,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是对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相关问题更加明确的过程,是由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操作的关键步骤。
因此,课题开题报告绝不是课题研究方案甚至是“课题立项申报评审书”相关内容的简单复制。作为课题研究者,既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弄清其在设计目的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思路和目标更加清楚,内容和方法更为适当,研究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预期研究任务,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与结构
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开题报告题目、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等。
开题报告题目常常采用“课题名称+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必须与课题管理部门审批的名称(专家评审时会对个别申报的课题名称作必要改动)即《课题立项通知书》列明的名称完全一致,否则会被不予认可。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课题开题报告题目下面须署课题研究单位课题组名称,如“××学校课题组”,一般不署撰写者个人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论证设计的负责。
在开题报告正文之前一般还应有一段序言。序言主要是说明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尽快入题,切忌面面俱到、不着边际。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不仅标志着课题组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论证水平,细节处往往也显示出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素养,因此,一定要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语意清晰、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历史背景、现实背景),课题研究的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课题研究的现状(国内国外、省内省外的研究现状及问题述评),课题研究的目的(解决哪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课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的意义(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等)。语言表述要针对问题,适度、准确,既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漫无边际。
“课题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时也包括对其他主要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是关于核心问题的概念,其他主要概念则是相关的对核心概念起限定作用的概念。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学习策略”就是核心概念,应着重对其在该课题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科学界定,同时也应结合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研究操作,对“小学学科”和“实验研究”作简要界定。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课题研究核心问题的细化表述,可以从不同维度分别列出。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可以从学科维度列出“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实验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实验研究”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研究”等内容,也可以从学习过程维度列出“小学学科课前预习策略研究” “小学学科课堂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学科课后复习策略研究”等内容。研究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一表述,可适当展开,语言应简要、准确。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对课题研究所选用方法的具体表述。适合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较多,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不同的课题往往会根据研究问题类型的差异,采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很明显是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有可能用到“观察法”;而“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则需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表述时不能只简单写明某种研究方法,还应适当说明如何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主要是从时间维度上将研究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分别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安排、主要研究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一般来说,可将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而“实施阶段”又往往要再分为若干环节。研究者可借鉴类似课题的研究过程,思考、确定自己所承担课题的具体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预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有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教育教学专著等表现形式。阶段成果可以同时用多种形式呈现,省级以上课题还会要求在研究过程中至少正式发表一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最终成果则一般要求以研究报告和研究专著的形式呈现,其中研究报告是必须有的成果形式。表述时要注明成果形式、成果名称及完成时间,可采用表格式呈现。
“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是对课题研究团队和任务分担的安排。应写明课题组人员的构成及年龄、学历、职称、研究专长、研究经验等结构特点,并详细说明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
“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是对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所需条件的分析与承诺,主要包括研究基础、研究保障等内容。“研究基础”应写明课题组成员完成的相关研究课题及取得的成果情况,“研究保障”主要写明该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设施设备、时间、制度、学习培训、学术交流及经费等条件和保障情况。
开题报告的结尾一般应写几句感谢、希望以及表态性的话语。主要是感谢曾经指导或参加过课题论证而又不在课题组的人员,希望有关方面继续给予帮助,表明研究者的态度,等等,语言要简明、诚恳。
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并经课题组反复讨论定稿后,就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召开课题开题会议,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无不妥,开题工作即告完成,课题研究就将进入具体实施的新阶段。
篇5:毕业实习报告撰写格式要求
各毕业班学生,在撰写毕业实习报告时,请严格遵下面规定的毕业实习报告撰写格式进行,不符合要求不预收录,不评定成绩,并退回重写。
一、毕业实习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实习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⒈ 封面:由学校统一制定,按要求填写完整,(详见电子模板)。
⒉ 内封(任务书及评语等,详见电子模板)
⒊ 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毕业实习报告的内容、专业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⒋ 目录
要按顺序写清楚论文构成部分和章、节的名称,对应地用小括号注明页码序号。⒌正文
正文是作者对实习工作的详细表述。正文字数一般为3000以上,但对具有独特见解的论文不限字数。宋体五号字,1.5倍行距。
⒍ 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习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结论,以及对问题进一步探讨的设想与建议。
⒎ 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习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
二、毕业实习报告资料的装订
毕业实习报告按统一顺序左侧装订:封面、内封、目录、正文、结束语、致谢。
三、毕业实习报告的写作细则
⒈ 书写
毕业实习报告要用学校规定的纸张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纸张边框线以外。纸张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毕业实习报告文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⒉ 标点符号
毕业实习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⒊ 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⒋ 量和单位
毕业实习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⒌ 数字
实习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⒍ 标题层次
毕业实习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⒎ 注释
毕业实习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⒏ 公式
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
⒐ 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且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⒑ 插图
毕业实习报告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序和图题一般用五号字。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篇6:英文读书报告撰写格式
1.字体均为Times New Roman,报告题目为3号黑体居中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正文均为小4号,双倍行距。
2.打印纸张规格:用A4纸单面打印。3.报告字数为150-200个单词。读书报告需包含以下内容:
篇7:毕业生实习报告撰写格式
一、實習報告撰寫格式:
紙張:白色A4紙。
首頁:註明報告主題、實習單位、實習單位指導主管、指導老師、班級、姓名、座號、繳交日期。字體:標楷體,字體大小12。
段落:行距採單行間距。
版面設定:上、下側為2.5cm,左、右側為3.1cm。
頁數:2-3頁(不含首頁)。
二、指 定 報 告 主 題:
指定報告主題:
1.設定實習目標
2.服務對象
3.活動企劃
4.目標回顧
5.綜合心得報告
三、指 定 報 告 內 容:
設定實習目標
(一)有系統的訂定你個人的實習目標:
1.「自實習開始至結束,你期望自己有何成長?」
2.「你想要在實習過程中,學到哪些實際的專業技能?」
3.「你想要參與實習機構中的哪些實際任務與過程?」
(二)請就你所列出的每一個目標,說明你將透過哪些方法或具體的行動來執行這些目標,以達到實習的成效。
服務對象
請依下列問題回答
(一)服務對象的年齡、性別、收入…等等,分別為何?
(二)請觀察並歸納出這些顧客的活動偏(嗜)好
(三)這些參與者的特徵與活動企劃有何關連性(動機)?
(四)描述你自身在服務顧客時的長處與弱點?
活動企劃
請利用下列各要點,描述實習機構的活動企劃方法。
(一)企劃步驟
1.如何訂定活動?
2.如何選定活動指導員?
3.如何排定活動行事程序(進度表)?
4.影響活動計畫的因素?
5.每一活動是否有其正確目標?
(二)活動運作
6.是否有監督人員於現場指導?
7.是否適度的針對人、事、物做配置,使活動順利的完成?
8.對於意外事故是否有預防與緊急之措施?
(三)企劃的評價
9.是否召開活動實施後之檢討會?會議成員為何?
10.活動相關文件記錄如何保管?
目標回顧
(一)在你所設定的目標中,哪些已達成?
(二)在你所設定的目標中,哪些仍在進行中?哪些尚未達成,而你仍然認為可以做到?
(三)在你的實習過程中,是否有任何事情或狀況你不想投入或經歷的?
(四)在這個實習階段中,你是否有任何新的目標及方針要增加?為什麼?
綜合心得報告
本報告為綜合心得報告,請務必包含下列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
一、本實習符合你的期望與需要嗎?請說明之。
二、描述你個人在實習過程中,對機構有何貢獻,例如:個案的企劃、文件
記錄的建立、活動開發與舉辦、設計被採用、建議被認可、協助相關領
導,專業交流與分析…等等。
三、敘述你在實習機構中所負責的工作內容,及任何你有機會參與或從事的行政管理、指導、企劃及活動領導等職務。
四、請自我分析你自己在實習過程中,專業知識、實務技能、人際關係的處理、未來就業準備…等各方面是否有成長。
第二部分:學生實習成效報告書(見附表八,請自行影印使用)
篇8:怎样撰写工作报告 (下)
工作报告文本是经历准备、起草、修改、作报告和审议通过等一系列撰制过程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适应语境 (指说写者的主观与客观环境) 的要求, 不仅要考虑“作报告”者为什么讲、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 而且要考虑“听报告”者能听懂、乐意听和听后信服的问题, 从而把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是文本写作的成功之路。在此, 笔者着重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 工作报告主题的确定。
工作报告的主题是指法定社会组织通过报告文本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也就是工作报告的主旨。一般说来, 工作报告的主题具有宏观性、综合性、目标性, 这是由工作报告的写作目的所决定的。工作报告的写作目的总的讲就是在法定社会组织的职权范围之内总结过去、规划未来。这一写作目的是支配工作报告撰写过程的核心要素, 工作报告文本将其具体化, 就转变成了文本的主题思想。例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每五年要召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 而每次党代会都要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 规划今后五年的任务。这确定了每次工作报告的写作目的 (为什么写) 。而围绕这一写作目的反映在工作报告文本上, 其主题思想是不同的。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这两个报告的标题都反映了文本的主题思想, 它们有相同之处 (主要是面向未来,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 , 但有很大差别。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时, 我国已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这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因此“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并规划了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时, 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还需要继续推进, 因此“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就成了“十七大”报告的重要“主题思想”, 进一步描绘了在新的时代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此其一。其二, 从指导思想上讲, “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标题都提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词, 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十七大”报告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经验, 将其集中到一点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对这一理论体系作为一面旗帜要“高举”, 这是贯穿在“十七大”报告中的另一重要“主题思想”。我们知道, 无论新中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和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基本制度) 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因此, 每五年一届、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其主题思想都是根据党在不同时段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体委员会”的决策, 并联系政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经验、新问题而提出来。例如,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总结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我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的基础上, 提出了2010年主要任务:“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搞好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 着力改善民主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努力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也就是温家宝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
为了科学地确定工作报告的主题思想, 结合以上分析, 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研究中央和上级近期提出的带战略性的任务和方针政策在本组织系统如何地方化、具体化;二是要通过调研弄清本组织职权之内的主体业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特别是事物发展的“转折点”及其应解决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问题;三是研究本组织系统的社会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希望和要求, 特别是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解决。在以上调研过程中, 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 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通过散发性思维, 从正面、侧面、反面等多角度去剖析和把握事物的复杂、多样性, 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和办法;在此基础上, 通过收敛性思维, 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和思考, 创造性地提出工作报告的主题思想和解决问题的目标与方案。
(二) 工作报告材料的使用。
工作报告文本表达主题思想, 要靠材料。这里讲的材料是从广义上讲的, 它既包括事实 (概况、事例、数据等) , 也包括事理 (表现为各种观点, 如对问题的看法, 对工作提出要求与政策规范, 以及阐明相关道理等) 。工作报告文本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经过事先筛选和鉴别的, 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任何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其所代表的事物可能只是个别现象或假象, 也可能是代表事物共同属性或本质的真相;同样, 由于社会阶级原因与认识论原因, 任何观点 (或观念) 作为现实的客观存在的反映, 也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因此, 必须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 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对来自客观实际的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后才能写入工作报告。此其一。其二, 使用材料要服从工作报告文本主题的需要, 以决定材料的取舍。主题思想的形成来自调研得到的各种材料, 也就是从材料到主题, 而文本写作时则是从主题到材料, 实现主题与材料的统一。凡围绕主题使用的材料是工作报告的核心材料, 它反映事物发展的主线,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体现事物的特色。其三, 工作报告材料特别是事实部分在于精, 而不在多。工作报告撰写的准备阶段, 要通过调查研究, 广泛搜集和占有材料, 应提倡“以十当一”, 以多为佳;而选择和使用材料则应“以一当十”, 以精为上。大凡有功力的、内涵深刻的工作报告其背后都有以倍数计的没有写入文本的大量“素材”作为“后盾”, 这“后盾”是一种无形的支撑力量, 其力量越强, 报告就越有“底气”, 越有分量。其四, 要辩证地采取多种形式使用材料。工作报告文本思想的表达兼有叙述、议论和说明, 材料的使用要服从思想表达的需要, 做到形式多样。如引用数据, 进行纵横比较;剖析典型, 显示共性;分析问题, 彰明因果;归纳综合, 揭露本质;论据确切, 立论稳妥, 讲政绩不虚美、讲失误不隐恶;以事系人, 突出人民主体作用等等, 从而可增强工作报告的鲜明性、生动性, 使之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 工作报告结构的安排。
工作报告的主题与材料都要以合理的篇章结构形式作为依托, 否则就难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本。不同类型的工作报告的篇章结构有共同的地方, 通常由标题 (单式标题或复式标题) 、称谓、正文 (含开头、主体、结尾) 组成。这里主要剖析正文, 特别是它的主体部分的结构形式。如前述, 任何工作报告都要总结过去、规划未来, 因此从总体上讲, 工作报告正文的主体通常采取以纵式为主、横式为辅的结构形式, 即按时间顺序, 从总结过去讲到今后任务;而对总结和任务的阐述则采取横式, 分解成若干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逐一道来。具体讲, 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以纵为主的块式结构。即把工作报告文本的主体分成两大块, 一大块总结过去的工作 (含成绩、问题、经验等) , 一大块讲今后的任务 (含形势、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也有分成“三大块”的, 一块总结以往的工作, 一块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块讲今后的任务。目前, 全国和地方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报告、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报告, 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的报告, 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的工作报告, 大多采取“两大块”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符合工作的发展进程, 写起来方便、灵活, 几乎成为工作报告结构的一般“模式”。如果说, 有需要用较多的笔墨讲述当前本组织面临的严峻形势, 应当认真采取对策时, 也可采取“三大块”结构。例如, 河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臧其臣在2003年3月10日在全公司二届六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载河北电力报2003年3月13日) 就讲了“三大块”, 即“2002年工作的回顾”;“2003年省公司面的形势” (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本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省公司2003年的工作重点” (含工作总体要求、主要工作目标、七项重点工作) 。
二是以纵为主的专题式结构。即把工作报告文本的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依次对过去的工作和今后的任务分若干专题予以阐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的报告采取这种结构形式。例如, 胡锦涛2007年10月15日在中共“十七大”会上的报告在开头提出大会的主题思想及基本依据后, 共讲了12个专题:第1题, “过去五年的工作”, 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取得的成就;第2题,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通过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 “归纳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3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阐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与要求;第4题,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这是讲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 对我国今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总任务;第5至12题, 分别阐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与军队等各项建设, 接着讲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党的建设, 从而指明在这些方面的工作任务与要求。这种报告结构形式的重点放在规划未来上, 回顾和总结过去也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这一“模式”被地方各级党代会的报告所广泛采用。
除了上述以纵式为主、横式为辅的报告结构形式外, 还有以横式为主、纵式为辅的报告结构形式, 即工作报告文本的主体按逻辑顺序从横断面上分成若干部分, 每部分都按时间顺序回顾过去, 总结经验, 规划未来。例如, 刘少奇1956年9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载《刘少奇选集》下册) , 在开头讲了党的“七大”以来11年祖国历史性的巨变后, 提出:“我们党现实的任务, 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 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 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围绕实现这一伟大任务, 报告的主体从横的方面共分为6个部分阐述, 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政治生活;国际关系;党的领导。每个部分采取纵式, 从过去讲到现在, 即总结历史的斗争经验到提出现实的要求, 以继续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 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进一步健全我国的政治生活, 正确处理国际事务, 进一步巩固执政党的领导。全篇报告体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方法的较好结合, 能引人阅读, 使人不厌其长。这种以横式为主、纵式为辅的结构形式, 其优点是讲述的问题集中统一,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脉络清晰, 但如果处理不好则容易游离主题, 写的松散, 因此, 它在写作上更要求有高超的围绕主题, 提炼和运用材料的文字驾驭能力。
(四) 工作报告的文风。
工作报告的语境特殊, “作报告”者是领导中枢机关的“一把手”, 听众是有议决权的各有关方面的“代表”, 而“代表”背后则是有话语权和参政权的本组织系统的一般民众。也就是说, “作报告”的主体与“听报告”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是执行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关系, 前者要受后者的领导和监督。报告人向代表大会“作报告”不是发号施令, 而是向大会认真严肃地汇报工作, 提出建议, 请大会决策。此其一。其二, 从工作报告的语体风格看, 它虽然是属于现代公文书面语体的范畴, 但在大会上“作报告”要将书面文本转化成“有声”语言, 并辅以态势语言, 声情并茂地传达给听众。因此, 工作报告的语体风格, 不应是纯粹的公文书面语体, 而是兼有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的一种语言体式。它既要求遣词与造句、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等符合语法、修辞和逻辑, 又要求文字表达接近群众的口语, 通俗易懂, 上口中耳。基于以上“语场”环境, 我们提倡工作报告应当发扬庄重质朴、准确平实、深入浅出、鲜明生动的文风, 反对盛气凌人、假话空话、深奥难懂、陈旧死板的不良文风。
文风实际上是党风、作风的反映。党中央一贯倡导发扬准确生动、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今年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文章指出, 当前, 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 文风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主要表现为长、空、假;该文强调要发扬短、实、新的文风, 领导干部要把改进文风作为一项工作要求。这些切中时弊的重要意见, 对改进工作报告的写作也无疑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在此以前, 2009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两会”期间, 在中央领导同志倡导下, 在政坛上曾掀起一股“白话”新风, 如像“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心往一处想, 智往一起聚, 力往一处使”等浅显易懂的“白话”出现在政府和政协的工作报告里, 深受代表、委员的称赞和欢迎。当然, “白话”不只是指口语色彩浓厚的群众语言;从深层次讲, 白话是真实的话, 反映民心民意的真心话。如果工作报告的撰写者, 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态度, 不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民意, 或者只是“身入”而不是“心入”, 那就不可能做到听民声、聚民智、纳民意、采“白话”, 其写出的工作报告也不会有多少群众语言, 所以从根本上讲, 端正文风的关键是要端正党风和工作作风。
四、工作报告的检验与反馈
毛泽东1957年3月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时指出:“文章的好坏, 要看效果, 自古以来都是看效果作结论的。”工作报告是公文, 隶属于文章, 其好坏, 也要看效果。什么是效果?就是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 即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文章的标准。当然, 检验的前提是要落实。工作报告属于宏观的、综合性的决策, 要使它落实下去, 需要相关的执行机关、职能部门, 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 把工作报告的决策细化, 并付诸实施, 不然, 工作报告还是停留在纸上, 更谈不上在实践中检验。工作报告检验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就是毛泽东倡导的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方法。工作报告的宏观决策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过程, 将它们落实下去, 就是回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机关要通过调研信息工作系统、督促检查工作系统, 全面把握其实施情况和群众反映, 细察哪些是正确的, 需要继续坚持;还有哪些不足, 需要校正补充;哪些出现了决策失误, 需要纠正。工作报告在社会实践中的检验结果, 要及时反馈到领导中枢机关, 有针对性采取对策。其中, 凡属本组织职权范围内的事, 要适时做出处理;超出职权范围的事, 则应及时向上级报告或请示。
相关文章:
爱护地球建议书02-16
爱护环境的建议书02-16
爱护书籍倡议书02-16
民主生活会党性剖析材料02-16
建议书保护环境爱护地球02-16
李白、阮籍和陶渊明三者诗酒之趣异同02-16
保护环境的演讲稿:珍惜水资源02-16
怀孕初期有血怎么回事02-16
《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德育活动课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