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表达(精选三篇)
重新表达 篇1
宏大叙事在当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被批判的角色出现, 虽然它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艺术门类中, 但是在后现代主义潮流下的“宏大叙事”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它由法国后现代哲学家让·弗·利奥塔首次提出, 在英语里有两种说法:一为grand narrative, 意思为理想宏大、铿锵有力的故事;二是metanarrative, 指一种作为许许多多故事的原始版故事1。利奥塔在他的专著《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中把“后现代”定义为对宏大叙事的怀疑, 用以指称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和理论特征。宏大叙事的负面作用在于不适当的放大和提升了审美教育和艺术的政治功能, 以达到用理性原则来创造社会的目的, 从而使一些作品超越了其本身所承担的内容, 成为永恒的“能指”。
显然,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下, 倘若艺术作品单是小叙事的累积, 而不具有宏大的历史、理想、精神作为支撑, 我们就无法接受和理解文本所叙述的事实。反过来讲, 宏大的理想精神背后可以是一个个作为个体的小叙事, 宏大叙事的精神内涵应透过许多个人化的话语来表现, 个体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属于宏大叙事的。因此, 通过个体化的叙事来隐性的表现宏大的历史、精神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追求。本文也从此观点来分析纪录片《丝路, 重新开始的旅程》是如何实现“宏大叙事的个体化表达”。
宏大叙事在内容结构方面主要由国家、民族、集体主义、信仰、宗教、理想、历史等大概念、大问题的构成, 2而从学理上讲与此相对应的个人化 (私人化) 叙事是完全被排斥的。如雷颐先生所言, 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私人叙事与以群体抽象为基础的宏大叙事构成了一对紧张的对应关系, 同时从理论上说这二者并不必然相反, 虽不和谐却并无尖锐对立。3这就说明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结合的可能性, 并且从近来国内的纪录片中也能找到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的例证。如纪录片《圆明园》《大明宫》《西湖》等通过细节刻画与宏大叙事的整合来增加叙事张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讲, 宏大叙事与个体化叙事并非必然对立, “鸿鹄之志”完全可以用“燕雀之心”来表现, 矛盾两方的统一整合会让艺术作品更“接地气”、更具张力。《丝路, 重新开始的旅程》 (以下简称《丝路》) 正是通过近60位普通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故事来建构丝绸之路这样的宏大主题, 完美展现了历史与现代的跨度, 个体思想与群体精神的传承。个体化的叙事通过“丝绸之路”在地理与精神两方面进行串联, 使得纪录片更具说服力, 更加现实, 在完成群体精神传承的同时引发广泛的共鸣。这是一个“先解构再建构”的过程, 也是一个“真实再现”丝路精神的过程。
二
如《丝路》总导演陈晓卿所说, “丝绸之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固定的有形道路, 从古至今, 它代表的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较之于前两部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 《丝路》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历史文化和考古而是当下, 讲述丝路上全新的故事, 塑造全新的“丝绸之路”。
这种关注当下、追求共时性的创作思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的纪录片要采取个体化的叙事策略, 把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相结合, 通过个体化叙事来表达宏大的主题。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 将丝绸之路几千年来承载的探索、发现精神分解为个体, 通过对个体事件的叙述来建构群体精神。同时这种“具体到点”“以定点想象全程”的叙事方法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通过个体描述来建构和再现历史上的丝路精神。所以我们看到了关注现实和个体、进而关注人类精神进取的《丝路》。
为了拍摄《丝路》, 摄制组花了四年时间, 走访8个国家, 采访100多位人物, 拍摄了4万分钟的素材, 最终留下了8个50分钟的片段, 60位新丝路的人物故事。4个体人物的选取采用了在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方法, 从东方的朱晓琳、菲利普、康小东, 到西域的努日波力、乔春江、阿巴基罗夫, 再到欧洲的金晓青、阿福、王诗晴、台丰。这些极为普通的个体, 他们分属不同的地域, 从事不同的职业,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 前进的道路上都充满艰险, 这种在地理、种族和年龄上大跨度采访已经具备了宏大叙事的要素。纪录片正是通过这样的个体叙事建构起了丝绸之路的宏大主题。
《丝路》在个体叙事上注重叙述空间的转换和叙述线索的联结, 而不是简单的堆积与解构。其中第六集《探索在世界的两极》最为典型。本集选取了8个个体事件, 王诗晴的模特生涯, 罗伯特·穆索的服装设计展示, 养蚕的朱晓琳, 织云锦的小雷和颜芳, 学造宣纸的程洋, 在迪拜打拼的黄鑫以及四川邛崃养蚕的陈再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旅途上艰难前行。这一主线串起了从意大利米兰到中国湖州、南京、泾县、邛崃再到阿联酋迪拜的空间转换, 也引导着个体叙事线索的交错。东方养蚕人的劳动成果经过初步加工运抵意大利进行纺织印染和服装设计, 由模特展示于米兰时装周。在米兰时装周寻找登台机会的模特王诗晴为梦想而奋斗, 服装设计师罗伯特·穆索在为自己的服装展示寻找模特, 最终罗伯特选中了王诗晴作为服装展示的模特。由此个体故事直接或间接的被联结起来, 加上故事产生的内涵意义, 最终呈现出的不仅仅是对丝绸之路的解构和个体故事的堆积, 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无尽渴望。《丝路》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把解构的、碎片化、多元化的个体叙事串联起来, 建构丝绸之路的精神, 完成了宏大叙事的个体化表达。
此外, 《丝路》在细节上的发掘让个体叙事更加丰富生动。如第五集中编导详述了庙宇修建者、泰国人奈饲养流浪狗仔的故事, 为纪录片了增加了生活趣味, 也巧妙的表现了奈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类对永恒归宿、内心安宁的追寻。个体叙事中的细节更加感性、细腻、具体, 增加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可看性, 对纪录片完成宏大主题的叙述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个体叙事来表现宏大主题, 在历史与现实、个性与共性、部分与整体的矛盾中找到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结合的一种方法。
三
《丝路》属于宏大叙事的作品, 但它是建立在个体叙述的基础上的宏大叙事, 运用“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的方法改变叙事视角, 让个体叙事服务于宏大叙事, 发掘普通人物的生活细节和精神世界。
此外, 《丝路》运用解说引导个体叙事的主题走向, 很好的解决了个体叙事引入到宏大叙事中可能出现由于个体事件本身具有完整的叙述结构而使得个体叙事的走向偏离宏大主题, 以及由于个体事件缺乏代表性、过度散乱、信息量不足而难以承载宏大主题的问题。《丝路, 重新开始的旅程》着眼于当下, 通过个体叙事建构宏大主题, 完成了宏大叙事的个体化表达, 应该是宏大叙事在后现代主义下的一次有益探索。
注释
11 .邓平祥.《宏大叙事—历史和现当代》.《美术》, 2010 (2) .
22 .邓平祥.《宏大叙事—历史和现当代》.《美术》, 2010 (2) .
33 .雷颐.《“私人叙事”与“宏大叙事”》.《读书》, 1997 (6) .
关于表达重新开始励志名言 篇2
1、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那就是成功。
2、做最好的今天,回顾最好的昨天,迎接最美好的明天。
3、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4、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个生活的舞者。
5、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最孤独的时光,会塑造最坚强的自己。
7、你只有一定要,才一定会得到。
8、觉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只在一念之间。
9、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0、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11、生活就像一辆变速自行车,有的档很多人从来没用过。
12、只有承担起旅途风雨,才能最终守得住彩虹满天。
13、人生不容许你任性,接受现实,好好努力。
14、别荒废了最能拼的年纪,让自己整天无所事事。
1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6、我会把每一次改变当做成长,哪怕是痛也值得。
17、别刚从底层混起,就混得特别没底。
18、不怕万人阻挡在前方,只怕自己先行投降。
19、我们的人生必须励志,不励志就仿佛没有灵魂。
20、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21、变老是人生的必修课,变成熟是选修课。
22、在穷的只剩下梦想的时候,你一定要比别人更加努力。
23、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24、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25、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6、我做不到很坚强,但起码要让自己不再懦弱!
27、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人生自然活得很快乐。
28、当今使用人才,只担心无处安排,却不懂病根在人才的能力素质。
29、我要努力,至少不给未来得自己回忆时,留下任何遗憾。
30、相互了解是朋友,相互理解是知己。
31、梦想是一个天真的词,实现梦想是个残酷的词。
32、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33、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34、跟自己说声对不起,因为曾经为了别人难为了自己。
35、没有所谓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
36、失败并不意味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
37、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
38、有时可能别人不在乎你,但你不能不在乎自己。
39、当你感到迷茫的时候,请你抬头看看天边的阳光。
40、不要指望谁陪你一辈子,没光的时候连影子都会离开你。
41、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42、为了照亮夜空,星星才站在天空的高处。
43、一个胜利者不会放弃,而一个放弃者永远不会胜利。
44、以锻炼为本,学会健康;以修进为本,学会求知。
45、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別人才会看得起你。
46、以进德为本,学会做人;以适应为本,学会生存。
47、那些无法复制的浪漫,只能在回忆里慢慢变淡。
48、读书会使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很弃实,很愉悦,很有意义。
49、从今以后,我要把每天的奋斗看作是对参天大树的一次有力砍击。
50、泪水不代表着谁的失败,微笑不意味着谁的成功。
从头开始的励志说说
1、生活充满了选择,而生活的态度就是一切。
2、当你没有借口的那一刻,就是你成功的开始。
3、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4、别刚从底层混起,就混得特别没底。
5、天空的高度是鸟儿飞出来的,水无论有多深是鱼儿游出来的。
6、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着不服输的血液。
7、变老是人生的必修课,变成熟是选修课。
8、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境,绝境在于你自己的心没有打开。
9、要把昨天当作回忆,今天继续努力,明天就随他去。
10、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
11、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
12、青椒肉丝和肉丝青椒是同一道菜,关键是谁来炒。
13、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
14、最孤独的时光,会塑造最坚强的自己。
15、成功等于目标,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
16、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7、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
18、我们看错了这个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19、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20、不要皱眉,即使在伤心的时刻,因为你从不知道有谁会醉心于你的笑容。
21、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22、成功就是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23、相互了解是朋友,相互理解是知己。
24、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5、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26、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了,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27、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28、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29、所见所闻改变一生,不知不觉断送一生。
30、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31、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32、梦想是一个天真的词,实现梦想是个残酷的词。
33、跌倒,撞墙,一败涂地,都不用害怕,年轻叫你勇敢。
34、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35、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36、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37、成功者学习别人的经验,一般人学习自己的经验。
38、宁愿笑着流泪,也不哭着说后悔。
39、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40、有时可能别人不在乎你,但你不能不在乎自己。
41、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42、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
43、从今以后,我要把每天的奋斗看作是对参天大树的一次有力砍击。
44、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
45、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46、我们的人生必须励志,不励志就仿佛没有灵魂。
47、拼尽全力,逼自己优秀一把,青春已所剩不多。
48、人生不容许你任性,接受现实,好好努力。
49、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那就是成功。
50、泪水不代表着谁的失败,微笑不意味着谁的成功。
51、只有承担起旅途风雨,才能最终守得住彩虹满天。
重新表达 篇3
1976年以前:非自主阶段
地名的单一罗马化实际上是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国际惯例。某一国家的地名在国际间使用时, 采取:“专名转写+通名英译”的办法, 实现完全罗马 (拉丁) 字母表达。例如对于俄文 (阿文, ....) 地名, 其专名部分用一种机械地转写法由俄文 (阿文, ....) 字母串转写为拉丁字母串, 其通名部分则按意译翻译成英文。这就完成了俄文地名的罗马字母表达。由于中国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近代长期里国家动乱, 没有全国通行的正式的、拉丁化的汉语拼音, 有的却是国语罗马字 (赵元任等人设计, 南京政府发布) 、拉丁化新文字 (由共产党人制定, 曾在延安推行) 及西方传教士设计的数种 (主要的有威妥玛式、邮政式) 并行的状态。国际上具体采用的中国地名罗马化方案长时间内以“威妥玛式拼音+英译”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仍然使用威妥马拼法, 即沿用广州Canton, 比如广交会叫做Canton Fair, 广州大厦也拼作Hotel Canton。此外,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 香港Hong Kong, 台北Taipei等译名旧拼法仍然使用广泛。在1974年中国大陆出版钱钟书先生《围城》英译本时, 书中地名仍然使用威妥玛式。直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后, 重新回归、融入国际社会, 才逐步增强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逐步开始谋求改变威妥玛式称霸的地位。
1977至1986:自主阶段, 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统一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在雅典召开, 中国政府首次派代表团参加。会议通过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规范。次一年, 1978年, 由国务院批准的新中国第一个地名拼写规范文件发布。文件里明确载明:“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地名之“专名部分原则上音译, 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通名部分 (如省、市、自治区、江、河、湖、海等) 采取意译。但在专名是单音节时, 其通名部分应该视作专名的一部分, 先音译, 再重复意译”[1]23。1979年, 联合国秘书处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宣布:从1979年6月15日起, 联合国秘书处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中国人名、地名拉丁转写的标准。文件中举例说:邓小平的拼写法由Teng Hsiao-ping改为Deng Xiaoping;北京由Peking改为Beijing;;广州由Canton改为Guangzhou。举例说明用法时还给出如下例子[1]497页: (汉字为本文作者加;括号外是新拼写法;括号内是旧的威妥玛拼写法) :
(黄河) huanghe River (Yellow River)
(长江)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珠江) Zhujiang River (Pearl River)
联合国该《通知》中还解释说:在过渡期里, 用括号给出旧的拼写法。联合国通知中的例子和中国国务院规范文件一致。黄河之“河”, 长江之“江”都先作为专名的一部分音译 (用汉语拼音:he, jiang) , 再按通名意译 (英译:River) 。上述两个文件都是在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 (雅典会议) 上通过中国政府提出的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标准之后, 是为贯彻此国际标准而做的。这里很明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做为中国地名拼写标准与通名英译并不矛盾, 而是并行的!地名中通名英译早已经是国际惯例。1977年的雅典会议、1978年中国国务院批准的文件及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通知的核心内容是:在中国地名单一罗马化工作中, 使用新中国制定、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取代由英国人设计的威妥玛式拼音, 并不是推行完全的汉语拼音化地名, 并不是更改地名罗马化中通名英译的长期国际惯例。类似地, 日文地名罗马化拼写中, 富士山, 其专名“富士”用黑奔式拉丁日文转写, 而通名“山”用英文mountain;俄国的乌拉尔山, 其专名“乌拉尔”用俄文斯拉夫字母拉丁转写, 其通名“山”用英文mountain。只有这样, 一份地名罗马化的世界地图上, 中国的昆仑山, 日本的富士山, 俄国的乌拉尔山, 才都是统一的mountain (山) ;而如果中国的“山”用汉语拼音, 日本的“山”用黑奔式日文, 俄国的“山”用斯拉夫字母拉丁转写, 那么这种世界地图中的“山”将变得五花八门, 对任何国家的人都不方便, 都难于利用。
以上意义明确的规定, 在中国却发生了逐步模糊、含混, 直至“变脸”的转化。1980年8月23日, 中国地名委员会印发《城市街道名称汉语拼音拼写》通知 ([80]中地字第15号) , 1984年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汉语地名部分) 》的通知 ([84]中地字第17号) , 所举出的例子中通名都为拼音, 但没有对通名一般拼写法做明确说明。直到1987年, 一个明确地与国务院, 联合国秘书处通知不相一致、相背离的部委文件发布, 开始了一个混乱的阶段。
1987年至今:严重不统一、混乱的新阶段
1987年, 地名委、语委及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 (下称《三部委通知》) [1]212, 其中明确取消通名英译, 明确规定专名、通名一律用汉语拼音, 明确通名不得使用英文及其他外文译写。
2. 中国当今地名单一罗马化中的混乱 (其一) :部委和地方法规方面
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部委及地方发布了一系列与1978年国务院、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通知相异的规定。其中最早的是1987年12月2号《三部委通知》。其内容共计两条, 其一是“地名标志的地名, 其专名和通名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不得使用‘威妥玛式’等旧拼写, 也不得使用英文及其他外文拼写”。何以如此呢?文件的开头有如下解说 (括号内是本作者注) :“对我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 国务院早已规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统一规范, 并于1977年经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为国际标准。……这是我国地名标准化的一大进展 (没错!) 。但近年来发现有个别城市, 在街道路牌上对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未采用汉语拼音, 而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 有的对地名通名部分不用汉语拼音而用英文译写, 这种做法违背了我国政府作出的并经联合国通过的规定 (错!大错!!通名英译是我国国务院及联合国一致支持、提倡的!) , 会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 给地名标准化造成新的混乱 (从何谈起?) ”。只要读过1978年国务院和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的通知全文, 就必然对这个《三部委通知》感到惊讶和不解。“通名英译”本来是国务院和联合国秘书处明确支持、肯定、主张的, 怎么倒成了“违背了我国政府作出的并经联合国通过的规定”的做法?国务院和联合国秘书处当时肯定“通名英译”做错了吗?国务院、联合国秘书处的规定可以这样简单的由国务院下属部委的通知否定吗?修改吗?能够这样不明不白地由下级机构宣布作废吗?
和此《三部委通知》类似的部委级、地方级的法规还有很多。例如地名委2006年公布的《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的第十二条为“地名标志上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 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和国际标准, 按国务院民政部、语言文字部门制定的拼写规则执行。禁止用外文和‘威妥玛式’等旧式拼法拼写中国地名”。地方的 (省、直辖市、自治区) 相关规定更多。据2010-03-24, 自称是24年“老地名”的网民薛光先生在网上列举出的相关文件有16件之多;其中具体给出的7件都明确禁止“通名英译”[2]。这其中还肯定不包括广东省2012年春将实施的地名规范条例。自然, 从薛先生统计也能够判断出:不明确否定“通名英译”的, 或明确肯定“通名英译”的地方法规应该更多。
混乱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的技术标准与《地名拼写规则》的不一致。两者都以规范、管理地名为重要内容, 但出自于国家不同的管理部门;前者主要来自质监局;后者主要来自民政部地名委、语委等。总的说来, 来自质监局系统的双语标志更多地主张:通名英译。如:地方标准DB11/T 334 2006《北京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中规定:“地名通名通常采用英文直接翻译, 英文单词首字母大写, 其余小写”[3]。关于“街”则具体给出有如下颇为细致的条文:
5.2.2街
5.2.2.1
Avenue (Ave) 仅用于长安街CHANG’AN Ave, 平安大街PING’AN Ave和两广路LIANGGUANG Ave。
5.2.2.2
街、大街译为Street (St) , 如隆福寺街LONGFUSI St, 惠新东街HUIXIN East St;西单北大街XIDAN North St, 菜市口大街CAISHIKOU St。
5.2.2.3
小街、条、巷、夹道一般情况下译为Alley, 当路宽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译为St, 如东直门北小街DONGZHIMEN North Alley, 横一条HENGYITIAO Alley, 东四十条DONGSI SHITIAO St, 后海夹道HOUHAI Alley;斜街译为Byway。
以上摘录的地方标准DB11/T 334 2006《北京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的部分条款显示:在通名是否英译这一点上, 它是一个与1987年《三部委通知》, 与2006年地名委的《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明显对立的。它根本不理睬“禁止通名英译”, 反而给出了系统化、具体化的通名英译实施细则。另外, 文献【4】之表3也具体开列出民政部和质监局相反主张的实例[4], 说明两部委之间存在分歧、矛盾、互相推诿的问题。
这些情况都表明了管理机构所制定的法规中存在严重不统一、分歧、混乱现象。
3. 中国当今地名单一罗马化中的混乱 (其二) :实际应用方面
法规的不统一, 自然带来实际执行中的不统一和混乱。让我们具体看一下实际情况。地名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道路标牌中的地名书写。按【3】的材料, 北京、山东、深圳、成都实行的是:专名拼音+通名英译;而江苏、广州则采取完全的拼音。在执行“通名英译”时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不一致。这可能与“通名”的确切定义不明确有关, 如胡同、里弄、大道、新村、园、坊、里等算通名吗?在实行通名英译的地方, 也夹杂着通名拼音, 如:通名“大道”采用拼音Dadao;“梅林一村”拼写为:meilin yicun (深圳) ;“方园北里”拼写为:fangyuan beili (北京) ;通名“胡同”采用拼音Hutong (北京) ;邮电新村拼写为:youdianxincun (山东) 。通名“里”在北京用拼音, 在成都意译为Lane;通名“立交桥”在成都意译为:FLYOVER, 在山东意译为:Bredge。通名与专名的区分, 存在着有时难于判断的复杂情况。如:北土城东路西口;魏公村路西口;西单路口东;西直门外南路;京昌路回龙观北站;安宁庄前街西口;等等。这些都是北京公交站点名称, 其中如何区分专名、通名?这里所列地名之含义从汉字式的表达中一目了然。转写成完全的汉语拼音, 或完全的英译, 或按“拼音+英译”的办法, 都变得难于理解, 都容易弄得“一头雾水”。这类问题不是个别的、少数的。
涉及地名的法规, 除了来自民政部的《地名拼写规范》, 还有来自质监局的《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这是“双龙治水”, 也是“双龙闹水”。比较而言, 质监局标准更多的主张通名英译。这种“双龙治水”就为基层实施时提供了一种自主选择的机会和理由;这也是增加不一致, 增加混乱的因素。有的地方, 规定公交站点用汉语拼音, 但场馆、景点等作为站名时采用英文翻译。路牌翻译弃英文采用与民政部门相对一致的拼音;公路高速公路用英文翻译。这都使得问题复杂化, 有时令人无所适从。
4. 论争中的一些偏向
管理法规的矛盾, 实施中的混乱必然伴随着观点的论争。这种论争在报刊、网络, 在管理者、专家、执行者及公众中都广泛存在, 并且常常进行得相当激烈。遗憾的是, 这种争论不那么有效, 不那么深入;有些低水平重复, 有些意气用事;有的只见“帽子”、“棍子”而不见根据和科学逻辑。为了叙述的简便, 下面称主张完全用汉语拼音、禁止通名英译的为“全拼音派”, 称对立的为‘通名英译派’。
联合国秘书处宣布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统一规范的通知里, 通过举例子表明了对“通名英译”的肯定、支持、提倡, 对于“通名英译”的惯例的坚持。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所有的“全拼音派”都把联合国秘书处主张的“通名英译”称为是违反联合国规定、践踏国际标准的行为。更令人惊奇是, 居然见不到“通名英译派”中有人拿出联合国通知为自己主张“通名英译”做后盾, 做辩护。看来, 这场争论中, 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竟然这样地被忽视了, 或被曲解了。
把中国地名的单一罗马化表达中的“单一”解释为只能使用汉语拼音, 不得使用“通名英译”, 这是一种误解。“单一罗马化”指的仅仅是“地名表达中全都使用罗马字母”。联合国秘书处的通知中明确表达了这一思想。日文、俄文、韩文、泰文地名的单一罗马化, 同中国类似, 都是专名用各国自己提出的拉丁转写方案, 而通名一律英译。
有的文章情绪化、偏激, 只有生硬的结论而缺乏起码的事实根据和合理的分析。文献【5】中说:通名英译是“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于不顾, 一意孤行的错误行为, 必将产生严重后果, 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使我国的民族尊严受到挫伤”;“除了殖民地国外,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不顾本民族的尊严, 在自己的国土上, 使用外文拼写本国地名标志”;“使国家地名标准化原则受到践踏”;“使地名国际标准化原则受到歪曲”;“中国地名单一罗马化的宗旨就是使用汉语拼音字母, 而且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得到确认”;“成为国际上别有用心人的口实”;“成为国外反华势力恶意中伤我国的一个借口”。[5]这些话只能表明, 该文作者没有读过联合国秘书处的通知;不了解或不理睬中国现存两套互不相同的 (特别就“通名英译”而言) 法规。
5. 错误的逻辑为什么能够盛行
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中国地名的规范就必须完全使用汉语拼音, 就必须排斥通名英译。这是一些人所坚持的推理逻辑。但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逻辑, 而是一个错误的逻辑。这些人没有去认真考察、阅读国务院1978年第一个地名规范通知及联合国秘书处1979年通知, 把国务院、联合国明令肯定、支持、提倡的“通名英译”说成是“违反国家规范”, “践踏联合国标准”。这是一个初级错误, 这个错误也证实了该逻辑的失败。类似的“错误而又盛行的逻辑”, 在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中还能够看到。例如:有人依据汉语拼音方案颁布时人大决议里说它是帮助学习汉字的工具, 就要求小学生一入学就要学习汉语拼音方案。又如, 有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要教授汉语拼音”为由, 要求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必须从汉语拼音起步;不然, 就被指责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6]。再如, 有人以汉语拼音方案是汉字注音工具为由, 排斥其他汉字注音方法, 特别是以少量汉字 (如仅仅用64个汉字) 为工具的简易、高效的汉字式注音工具[7]。有人以汉语拼音方案是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法规条文为根据, 宣称汉语拼音方案是推普的得力工具, 甚至说成是有利无弊的工具[8]。等等。总之, 实际上存在着汉语拼音方案的强制性、排他性、过度推行的问题。排斥“通名英译”是这种强制性、排他性、过度推行中的一种新形态 (也有二十多年了) 。汉语拼音方案推行中, 种种错误的逻辑得以盛行表明:《汉语拼音方案》相当程度地被神化了, 被偶像化了。图书报刊名称的加注汉语拼音, 商标的加注汉语拼音, 街道名称的加注拼音, 都有此味道。在汉字处理电脑化没有实现的时候, 在汉字处理技术显著落后于英文的时候, 还不完全只有形式化意义, 还多少有点实际意义, 还反映了国人谋求汉字现代化、克服其种种难 (如汉字之打字难、排版印刷难、打电报难) 的一种追求。而当汉字处理电脑化成功之后, 汉字的种种“难”都已经成为过去的时候, 在仅仅使用汉字的信息检索已经超越汉语拼音检索的时候, 这些拼音加注, 实质性价值已经基本丧失, 其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味道就大大加重了。再则, 汉字处理电脑化的成功, 使得《汉语拼音方案》的价值大大下跌。汉字手机短信的成功使得灯光、旗语、电报的拼音化变得不再有意义。网络上直接使用汉字的检索比使用拼音更高效、便捷。这些都使得汉字拼音化的乌托邦理想变得没有多少人再相信、再追求。
6. 完全的汉语拼音表达的地名标志有用处吗?
完全的汉语拼音地名标示对来华的外国人就不能用吗?不好用吗?听说外国人不是都先学汉语拼音才再学汉字吗?还听说许多来华学汉语的, 虽然学不了多少汉字, 光靠学汉语拼音就能学说中国普通话啦?这里, 恐怕有许多误解, 是对汉语拼音“诸多美妙、优良品格”的误解。街道地名标志主要是供目视阅读的。汉语拼音的目视可读性, 其实是极其糟糕的。不仅和汉字比较是如此;和英文比较也是如此。汉语拼音方案的注音功能, 其实仅仅是给400多个音节注音。汉字同音异意现象大量存在。汉语中字、词的汉语拼音表达比起汉字形式表达, 或英文式表达, 其直接表意性大大弱化。如果不念念有词地读或默读一遍、二遍、三遍, 恐怕无法像汉字、英文那样一目了然。网络上已经能够见到一些热心网民提供的汉语拼音标示无法理解的有趣例子。如下的是两个标牌上的两条汉语拼音串, 一个是提示语, 一个是地名:
JIUHOUJIACHEYANCHENGBUDAI
DONGHUANGCHENGGEN BEIJIE
请您认真读一读, 请您务必认真读一下, 看这里写出的是什么?什么意思?请记录一下, 你反复读了几遍才读懂?从开始到读懂用了几多秒钟, 或者几分钟?你有学过拼音的外国朋友吗?请他也来参与一次对此拼音串的阅读效率测试吧。 (上述两个拼音串的含义:酒后驾车严惩不怠;东黄城根北街)
那么, 完全的汉语拼音地名标示对国人有什么用?说老实话:对于中国本国人来说, 基本没有用。因为对于识汉字的人, 汉字标志足够了;而对于文盲中国人, 有几多不识汉字而能够熟练使用汉语拼音的?作为地名标志, 汉字比拼音的优越性十分明显。汉字形体特征区别明显, 目视阅读效率高。即使你坐在快速前进的车上, 只要用眼一扫, 或用眼睛余光一瞥, 就足以看清、读懂 (用目视的读!) 路边的汉字地名。而拼音字母的地名标志, 其可阅读性就差得太多了。你要先分音节, 再读 (默读) 其音, 再连读成词, 再在自己记忆的地名表里找一个合适的匹配之。这个过程比直接用汉字要复杂得多、慢得多, 效率低十倍也不止。
7. 限制、控制地名罗马化表达的滥用、泛用有巨大节约价值
已经有的地名拼写规范或标准, 无论国家的还是国际的, 规定的都是当需要拼写时如何具体拼写, 对于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必须用汉语拼音拼写, 则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是不是凡是有地名的地方都要加注汉语拼音?显然是不必要的。但当今实际实施中, 滥用、泛用更多一些。一个地名标牌里, 加注汉语拼音比不加, 版面面积会增加一半, 或者说, 一块标牌里, 汉语拼音所占面积约占三分之一左右。现在标准化的标牌, 对材质, 对表面处理 (包括色彩、反光性甚至荧光性) 都有严格技术要求, 造价不菲。一块标牌节省三分之一的成本, 就可能解决一位山村学童的许多天的免费午餐。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汇编》, 语文出版社, 1996
[2]薛光《中国地名单一罗马化中的问题》, 网络2010-03-24
[3]地方标准DB11/T334—2006《北京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 2006年。
[4]金其斌《街道路牌书写规范的若干思考》, 《中国科技术语》2011年第4期
[5]薛光《坚决刹住用英语标注地名标志的歪风》, 《中国地名》2006年第4期
[6]袁钟瑞《拼音和识字, 孰当先孰当后?》, 《中国教育报》2006-02-18, 三版
[7]许寿椿《用64个汉字给所有汉字注音的新式反切》, 《汉字文化》2011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