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李泽厚美学与儒家传统
摘要:李泽厚的一生见证了中国数次重大的历史政治变迁,这些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深深镌刻在他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当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政治变迁在不同程度上对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产生了影响,但在这些受时代等显著因素影响变化的背后,儒家传统作为李泽厚思想的根基,始终在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并呈现出“正—反—合”的发展演化路径。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尽管李泽厚曾受到西学的强烈冲击,但儒家传统对于他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这种影响贯穿于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始终。儒家传统在李泽厚对西方理论的接受与阐释中延续,李泽厚实际上是借助西方理论为儒家传统发声。在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李泽厚始终关注的三大问题——人的生存、道德、自由问题,都产生于李泽厚所处的不同程度地延续着的儒家文化现实语境,都离不开儒家不在场的影响。但由于儒家传统在李泽厚思想史中呈现出明暗交替、时断时续的复杂性,经常处于不在场的状态,因此,李泽厚本人对于儒家传统在他思想中的重要作用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完全认识清楚,对于儒家传统的态度与思维也经常呈现出矛盾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康德的主体性哲学对李泽厚美学思想更具有直接的学术影响,二者的影响不仅在于它们被李泽厚用来支撑理论体系的建构,而且也被他用来进行隐含于自己思想中的儒家传统的批判。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儒家的研究报以批判与重建的态度。在晚年他意识到儒家传统的重要作用,强调以儒家为本,吸收同化康德与马克思,但多年以二者为体形成的思想,很难实现这个转变。因此,他一方面仍运用着以西学为本的研究模式,对儒家的反思也常在这种惯性研究模式中进行;一方面,他又努力向儒家传统回归,这构成他晚年思想的深刻的内在矛盾。因此,马克思、康德与儒家传统在李泽厚思想体系中始终呈现出多元交织性,成为李泽厚美学思想体系中序位交替交叉、时合时离、甚至常有抵牾的三大支撑。除儒家传统外,在马克思与康德之间,马克思的理论是另一个始终贯穿于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思想理论。但不同于儒家传统之于李泽厚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理论成为李泽厚在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时期继承儒家传统的外化理论,对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被李泽厚作为主要的方法论应用于其各个时期的研究阐释当中。李泽厚的主客二元论思维模式,见于实践工具理性的自由观,以及抽空实践主体的精神能动性而实际坚持历史实践的概念化的客观唯心论立场,都受他所理解的马克思理论的影响而形成,但这也导致其对儒家“中庸”审美传统的解读脱离了儒家的人伦传统语境。在李泽厚根据他自己理解的马克思唯物史观而建立的客观实践论美学当中,“中庸”之“度”被李泽厚解释为“工具本体”,造成以西律中的强制阐释。而马克思理论与儒家传统在李泽厚美学思想内部的矛盾也导致李泽厚对儒家审美传统的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主客分离的二元论思维误区。李泽厚与康德哲学有着很深的渊源。李泽厚对康德的持续关注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是当时时代与自身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受时代影响与潜在的儒家伦理道德传统的驱使,李泽厚在康德哲学中寻求道德的慰藉。康德哲学强调以人为主体的启蒙理性,因此李泽厚受到康德主体性思维影响,在二元论中转而强调人的主体性,并提出“文化—心理结构”、“乐感文化”、“人的自然化”等概念,以此修正他早期的客观唯物论倾向,同时又强调康德的启蒙理性,试图以此来强化儒家情理交融的道德观。在康德主体性哲学影响下,李泽厚建立起主体性的道德论,将儒家传统的“仁”解释为“文化—心理结构”,并进而提出“情本体”,对儒家伦理道德传统的理解陷入主体性的二元论思维误区。李泽厚自称以儒家为主体,但实际上并未意识到儒家传统在其思想中真正的主体作用。李泽厚试图在儒家生存传统中寻找生存的根基,儒家生存传统的精髓在于其整体构成性,但在对儒家生存传统的阐释中,由于长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李泽厚在主客观两方面运用西方理论对儒家传统进行阐释,割裂了儒家整体构成性的生存传统。然而,李泽厚又受到儒家整体构成性生存传统驱使,试图回归儒家的审美生存传统。但在他理解的马克思与康德理论的影响下,他将儒家整体构成性的生存传统解释为客观实践论与主体道德论相加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即“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其虽强调“巫史传统”、“情理结构”与“实用理性”,并提出“孔夫子加Kant”等构想,但仍滞留于主客分离的二元论思维当中,因此割裂了儒家审美生存传统的整体构成性,致使在儒家传统中融为一体的真、善、美三者在其思想中仍未完成统一。
关键词:李泽厚;美学;儒家传统;马克思;康德;孔子
学科专业:文艺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综述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创新之处
第2章 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历程的明暗线索分析
2.1 以5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90年代出国为标志事件的发展明线
2.2 儒家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发展暗线
2.3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正—反—合”演化路径
第3章 儒家传统作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源头见于李泽厚对于人的生存、道德、自由问题的持续关注
3.1 李泽厚美学思想继承了以孔子“仁学”为代表的儒家生存传统
3.2 李泽厚对于康德理性道德观念的推崇源于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代转化的现实需求
3.3 马克思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审美学说成为李泽厚阐释儒家审美传统的理论根据
第4章 马克思美学作为李泽厚对儒家审美传统进行批判性阐释的理论根据
4.1 李泽厚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觉接受源于儒家传统的内驱动力
4.2 李泽厚以其理解的马克思美学形成对儒家“中庸”审美传统的阐释
4.2.1 儒家伦理传统以“中庸”为美
4.2.2 李泽厚通过对“度”的阐释形成对儒家“中庸”审美传统的继承
4.2.3 李泽厚视“度”为第一范畴,却忽视了儒家“中庸”植根的伦理审美体验传统
4.3 李泽厚试图确立以儒家“中庸”传统为核心的审美尺度,对“中庸”的理解却仍局限于西学视角
第5章 李泽厚借助康德的主体性哲学对儒家伦理道德传统进行转换性阐释
5.1 李泽厚借助康德哲学来慰藉与儒家传统的断根之苦
5.2 李泽厚以其改造的康德道德论形成对儒家伦理道德传统的阐释
5.2.1 儒家的道德观念在伦理体验的传统中生成
5.2.2 李泽厚改造康德的先验理性道德观并以之强化儒家的情理交融道德观
5.2.3 李泽厚通过美学形成康德启蒙理性与儒家伦理道德传统的对接并不符合中国语境
5.3 李泽厚试图重建儒家情理交融的伦理道德传统,却仍在主体性立场上坚持情理分立
第6章 李泽厚在对儒家传统的西方化阐释中延续儒家传统
6.1 李泽厚对儒家传统的西方化阐释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与康德哲学对其思想的影响
6.2 李泽厚以其主客分离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形成对儒家整体构成性生存传统的阐释
6.2.1 儒家的现实生存是在伦理体验中形成的整体构成性生存
6.2.2 李泽厚通过对“生”的推崇形成对儒家生存传统的继承
6.2.3 李泽厚美学术语的观念化导致其回归儒家生存传统面临障碍
6.3 李泽厚试图回归儒家整体构成性的生存传统,却仍滞留于主客二分的二元论思维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文章: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02-09
读美学散步有感范文02-09
禅宗美学对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02-09
道教音乐美学思想与审美探析02-09
形式美学论文范文02-09
柳永词的美学特质探析02-09
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02-09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02-09
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