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救援系统

关键词: 危害 救援 化学 事故

矿井救援系统(精选四篇)

矿井救援系统 篇1

1 国外化学事故管理及应急救援

1.1国外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发展历史

随着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和使用化学品的不断增多, 各类化学品事故也逐渐增多,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也随之发展。国外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3个阶段。1976年以前只能看作是酝酿阶段, 尚未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开始关注。1976—1986年是起步阶段, 随着化学品使用的增多, 各国政府开始对化学品的管理关注, 并颁布了一些法规加强对化学品的管理。1984—1986年国际上化学事故频发, 尤其是1984年在印度博帕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毒气泄漏事件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和反思, 各国政府纷纷立法, 加强化学品的管理。此是化学应急反应系统逐步完善的阶段[2]。

1.2国外化学事故应急反应救援系统的组成

化学危险品应急反应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的有效运转需要多方面力量的配合。以美国为例, 政府、具体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共同参与、密切合作使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完善、高效。

1.2.1政府层面政府的主要职能

为建立应急救援的管理体系、立法和执法、成立专门监督机构、监管地方的化学品的生产和经营企业等。

美国于1979 年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署 (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 , 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主要职能是建立、维持和提高应急准备响应和灾后恢复消除危害的能力。FEMA除总部外还有10个区域办事处, 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003 年并入国土安全部[3,4]。

美国的主要的应急救援法规是1986 年颁布的《SUPERFUND》法案中的第3 部分———《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 它是事故应急救援的最高法律依据[3,4,5]。1987 年,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环保署、运输部联合制定了《应急计划技术指南》。其他关于应急反应的法律法规还有《资源保护和恢复法》《全面的应激反应, 赔偿和责任法》《危险物质运输法》等[2]。各级地方政府还要根据《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的规定在当地委任一个应急计划委员会 ( LEPC) , 评审应急预案, 并对应急预案的制订、实施所需要的资金进行评估, 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 为化学物质泄漏做准备。各级地方政府还要监管具体的化学品生产和经营企业, 协调其他机构和部门的应急工作。

1.2.2具体政府部门

主要有消防局、环保署和劳动部下属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署 (OSHA) 等。在实际的化学危险品应急反应过程中, 消防局的任务最为艰巨。接到化学事故报告后, 消防局必须立即派出队伍赶赴现场, 在做好消防员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态发展、并将伤员救出危险区域, 组织群众撤离、疏散, 并做好危险品的清除工作[2]。

1.2.3化学品生产和经营公司

化学品生产和经营公司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企业的应急反应工作, 包括制定应急反应计划、对劳动者进行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并指导劳动者按规程进行生产活动、完善生产工艺提高本质安全度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生事故能按照应急计划的程序作出正确的反应。

1.2.4其他机构

包括提供化学应急反应所需要的各类设备、器材、防护用品、洗消用品的公司, 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 研究机构和公益性机构。成立于1971年的美国化学品运输应急中心 (CHEMTREC) 目前可提供500万种以上的化学物质的资料查询, 是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6]。各类研究所、学校、红十字会等也在应急救援事先准备和救援行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化学危险品的应急反应中, 各种机构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应急救援的整体安排, 从事相应的应急救援活动, 确保救援活动有序开展。

1.3国外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信息保障

信息在化学应急反应救援中举足轻重。在美国危险化学品事故中, 政府能够反应迅速, 救灾工作卓有成效, 这主要归功于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通报通信系统 (CUBE) 。CUBE是由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所、联邦调查所和当地政府共同开发研制的, 总共有23个会员组织与CUBE联网。洛杉矶灾难事故发生后仅两分钟, 事故信息通报通信系统就把灾害信息在会员组织的电脑上显示出来, 并同时显示受灾区域及周边情况, 政府在4 min后就指示开设紧急对策指挥部。高效的通讯系统为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 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发展

2.1起步阶段

严重的化学事故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1986年联合国召开会议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我国被定为开展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试点国之一, 我国这才开始了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关注。因此, 我国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起步较晚。1986年军队首先参与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1987年国家人防委在天津组织开展化学救援试点, 后来上海、株洲等地也开始探索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地方化管理。

2.2快速发展阶段

1996年, 原化工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印发了《关于组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系统”的通知》 (化督发[1996]242号) , 成立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建立了8家化工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 (青岛、上海、大连、株洲、沈阳、天津、吉林、济南) , 明确了指挥中心和抢救中心的职责。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化工部撤销, 国家经贸委为保持化学救援工作的连续性, 充分发挥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的作用, 印发了《关于调整“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系统”的通知》 (国经贸安全【1999】606号) 和《关于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系统有关工作的通知》 (安全[1999]71号) , 加强了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指挥中心的领导, 并进一步明确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系统的机构设置和职能[1,7]。2003年,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从国家经贸委独立, 目前8个化救中心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归口管理。化救中心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997 年, 公安部消防部队在全国30 个重点城市建立了消防特勤队伍, 配备了比较先进的设备和器材, 成为化学事故应急处理的重要力量。1998 年颁布实施的《消防法》明确规定抢险救援成为消防部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此消防队伍尤其是特勤部队开始成为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主要队伍。另外, 人民解放军中的防化兵也是处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专业部队。

1998 年1 月1 日, 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开通了化学事故应急咨询电话, 提供24 h电话咨询服务;2002 年, 该电话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指定为国家化学事故应急咨询专线电话。

国务院2002 年发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并于2011 年修订, 对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经营和运输的安全管理作了规定, 对预防和减少化学品事故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 2009 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 2011 年12 月31 日修正) 的有关条款也对化学危害事故的预防及应急救援作了相应的规定。其他部门规章、行业规范也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作了相应规定和指导。

总的来说, 我国目前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缺乏明确、统一的应急体系、没有专项立法、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职责不清、应急准备工作不到位、应急救援信息系统不完善、危险源及危险级别的判断缓慢、救援行动迟缓等。

3 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软件系统的开发

总结各地处理化学应急事故的经验教训, 发现信息和决策是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应急处理的关键。为了提高突发化学事故应急反应、指挥决策能力, 提高处理效率, 近年来, 我国各地纷纷研制突发化学事故危害评估与救援指挥的软件系统。

3.1以第三军医大学为主的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 (2002G132)

该项目在充分调查重庆市化学资源和救援力量的基础上, 研制了重庆市化学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课题组根据各类有毒物质的泄漏扩散模型体系、伤害模型以及相对应的医疗救治手段, 结合重庆市化学品储存状况、气象条件、地理环境、医疗机构、救护力量等因素, 利用计算机机技术开发了了中文版“重庆市化学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软件。该系统可提供各类事故的动态危害范围、伤害数量预测, 相应的处置措施和救援方案, 4200余种有毒化学危险品的理化特性、救治方法查询等。整个系统包含7个模块:界面管理模块、数据库模块、模型库模块 (包括有毒物质泄漏扩散模型和伤害模型) 、基础算法库模块、事故设定模块、方针及危害评估模块和医疗应急救援模块。利用该系统可以进行实时仿真运算, 快速制定救援方案, 为高效的事故处理提供了科学手段[8,9]。

3.2广东省职防院等单位申请的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04B33701012)

该项目通过对广东省珠海市危险化学源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确定毒物种类, 选定不同毒物的数学扩散模型, 建立一个开放的计算机评估平台。该系统包括事故设定、危害评估、救援方案、医学应急、档案管理等功能模块, 并建立化学毒性数据库, 便于对化学事故危害评估并提供应急救援措施。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计算机平台, 已经具有一些化学物扩散模型, 对不同地区和企业, 可以根据本地的化学物品种、使用、存放的具体情况进行完善和补充。结合该地区的电子地图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化学中毒事故的应急演练, 企业也可以使用该系统进行本厂化学危害事故的评估及应急演练。本系统还可以作为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工具, 对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化学危险源进行评估以及发生事故时如何撤离、防护、抢救等作出指导[10,11]。

3.3珠海疾控中心为主承担的珠海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PB20061004)

该系统是在高清晰卫星影像电子地图上, 建立与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相关的化学品、地理、交通、救援资源、人口分布等信息数据, 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化学品数学扩算模型评估事故危害范围和应急处理决策。该系统可以迅速查找事故地点、准确定位, 迅速查看事故现场或企业化学品相关信息;迅速查看事故地点地理信息;可进行区域事故地点测量、计算和人口统计;根据上述信息作出危害程度及范围的评估。该系统卫星影像电子地图、所有的数据库都是开放式设计, 可以随时更新。该系统是首次将GIS开发应用于突发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处理, 经企业演习试用,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有较好的现场使用价值[12,13]。

这些软件系统的特点和优点: ①这些软件系统包含的信息数据库都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设置的, 突出了某地区拥有的主要化学品; ②有完整的应急救援信息, 包括事故地点的地形地貌、常年气象、化学品储存地点、储量、人口分布、交通、当地救援资源等; ③能根据事故特点做出危害评估, 根据电子地图对事故周边情况一目了然, 提高指挥决策和救援效率; ④软件平台具有开放性, 可以根据需要补充更新; ⑤可以用来进行企业应急救援演练以及为职业病危害尤其是发生急性化学中毒事故的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些救援系统的建立对应对本地区的化学事故救援保护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重要的意义[14]。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 国家立法、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 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 用人单位的自身管理等每个环节都举足轻重, 唯有多方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才能将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步上新台阶。

摘要:化学事故可能对社会和公众造成较大的危害, 及时、有效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可以将危害降至最低。世界各国均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进行立法、研究, 作者就国内外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发展和现状以及化学应急救援系统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矿井水灾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篇2

为在矿井水灾事故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有关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我矿特举行一次矿井水灾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一、演习时间

定于2010年5月10日上午十点

二、成立水灾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总 指 挥:马步龙(矿长)

副总指挥:胡亚星(总 工)、于保明(安全副矿长)成 员:冯海维(机电矿长)、王瑞英(生产副矿长)

闫爱虎、王振栋、翟学文、韩海生、张光建 邱海东、张志荣、朱乐永、任建宇

下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技术科负责承办指挥部交给的有关事项和应急救援演练的组织协调工作。

办公室主任:王振栋 副 主 任:翟学文

三、应急演练

1、十时前矿井正常生产,十时二分井下汇报某工作面突发水灾,调度听到汇报后,立即汇报矿长、总工程师、并向集团公司调度室报告,向矿山救护队报警。

2、矿长立即召集有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并通知地质测量科。

3、总工程师胡亚星查询突水地点、水源、水量、受灾范围和受区人员分布情况,判断突水量发展趋势及可能波及的区域和有无淹井危险,预计的突水量及流水路线,立即作出处理意见:

1、地质测量科立即对涌水量的观测。○

2、撤退及营救灾区人员。○

3、关闭水闸门。○

4、保护重要硐室变电所及主水仓泵房的措施。○

5、防止水患扩大的临时措施。○

4、矿长马步龙根据总工程师提出的意见和实际情况作出以下命令:

1、井下所有人员全部撤离升井,由邱海东、张光建带○领救护队下井实施营救,各科队清点撤出人数。

2、保护变电所及泵房。○3关闭水闸门。○4增加排水设备,迅速增加两台大功率排水泵和两台备○用水泵。

5通风科随时检查突水区域和全矿井的通风系统及瓦○斯涌出情况。

6矿山救护队检查撤人路线内的风量和瓦斯情况,引导○灾区人员安全撤离出井。

7机电科保证提升、排水、运输、供电系统的运行,准○备好增加排水能力的各种设备和管路,保证地面主扇的正常运行,制定好停送电措施。

8技术科准备好有关水地质图纸资料,观察地面积水和○河流水位变化,积极查明和分析判断水源和水量。

5、采煤队、掘进队、供应科、安全科按矿长命令积极投入救灾工作和救灾物资设备的准备。

6、准备救护车运送伤员的准备。

矿井救援系统 篇3

当下有越来越多的大规模、突发性事件的爆发,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学术界不得不又一次高度关注应急救援问题。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或非常规性的特点,在应急救援管理指挥中,决定救援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救援物资的及时供应和有效保障。

在应急物资调度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相当细致、具体的研究。刘兴等[1]研究了随机需求情况下有时间约束的多种车型协同运作的车辆路径问题;Jiuh-Biing Sheu[2,3]针对在关键时期,应急物流协同配送的应急救援需求响应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模糊聚类优化方法,并进行了分析;詹沙磊等[4]研究了灾后的多个出救点、受灾点、多物资及多车型的应急物资调度时的车辆运输路线选择问题,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软件的求解速率与精度的关系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采用经典理论模型和实验仿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特大自然灾害地震过后应急物资投放过程中资源配置问题展开研究。

1 基本假设和模型参数

1.1 基本假设。

某次地震后,受灾地区道路坍塌,救援物资难以直接运至震中地A,在综合考虑救援效率和救援成本的情况下,救援指挥部决定先用多辆运输卡车将应急物资从集中储存地B远距离运输至最接近A的中转地C,救灾物资到达C后,再由运输机将物资空投到震中地A,从而完成救援物资的紧急调度。假设运输机空投物资为一个排队过程,空投飞机及配套设施为服务台,物资运输车为顾客。当物资运输车到达中转地C后,如果有飞机处于空闲状态,则该飞机将救援物资装机然后飞至震中地A进行空投;如果有多架飞机及空投配套设施,则为多服务台的排队系统。据此,运输机空投应急物资系统的排队假设为:(1)物资运输车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正常行驶,没有发生任何交通意外,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空投飞机及配套空投设施的服务能力也服从泊松分布;(2)物资运输车在中转地C的排队队列可以无限长,C处可以提供足够大的排队空间;(3)不考虑空投飞机提供服务之前等待卡车到达装载区的必要空闲时间。

根据以上假设,此运输机空投应急物资系统是一种混合作业模式。该空投过程可以简化为M/M/m的排队系统,如图1所示。

1.2 基本模型参数。

在该排队系统中,物资运输车(即顾客)相继到达中转地C的到达时间间隔服从参数为λ的负指数分布;中转地C处有m台运输机(即服务台),每个空投飞机的服务时间服从参数为μ的负指数分布,即:

令为时刻t时系统中到达的物资运输车数目,则是一个随机的并且此次的马尔科夫链,该马尔科夫链是一个生灭过程,在状态n时的系统参数为:

公式(2)中,λn是系统状态为n时,单位时间内物资运输车的平均到达数量;μn是单位时间内系统可服务的物资运输车的最大数量。

由生灭过程,可求出平稳公式为:

公式(3)中,pn为任意时刻系统中有n个物资运输车的概率,

令为空投运输机忙碌状态时的概率,可得:

物资运输车到达C时必须排队等待的概率为:

N为系统平稳状态时的队长,当N≤m时,便发生物资运输车排队等候现象。设Lq为物资运输车的平均等待队长,则:

物资运输车数为:

设Ls为物资卡车的平均队长,则:

假设排队系统的服务规则是先到先服务。平衡状态下,系统在任意时刻,有n个物资卡车的概率为pn。假设物资运输卡车在任意时刻进入系统排队,Wq为物资运输卡车排队等待时间,是它的概率分布函数,则:

公式(9)表明所有空投飞机忙碌时新到达的物资卡车必须等前面N-m+1个物资车服务完后才能接受空投飞机的服务。假定空投运输机工作时,每个飞机的输出参数为μ的泊松流,则m个空投运输机的整体输出流服从泊松分布,参数为mμ。因此,物资卡车离开空投系统的时间间隔服从负指数分布,参数为mμ;输出N-m+1个物资卡车的时间间隔服从N-m+1阶爱尔朗分布。可得:

其密度函数为:

分布函数也可以写成:

平均等待时间为:

由卷积公式推导可得物资卡车在系统中逗留时间W=Wq+V的密度函数为:

公式(14)中,V是逗留时间与平均逗留时间两者的差值。

每辆物资卡车在中转地C逗留时间的概率分布函数为:

每辆物资卡车的平均逗留时间为:

由Little公式得:

2 运输机空投物资系统排队仿真模型

2.1 仿真实例分析。

本文研究的是在特大自然灾害(如地震)突发时,应急物资及时准确地投放问题。以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为例(见图2)。

由于道路损毁,无法通过道路运输对庐山县城进行物资输送。可以选择靠近震中,受灾程度较轻的宝兴、天全、名山三县作为物资转运中心。救援物资先是通过卡车从物资储备站运到三县的物资转运中心,然后通过军用飞机将物资空投到庐山县城。

2.2 排队系统仿真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的仿真软件是Extend Sim,用Create模块模拟应急物资运输卡车的到达行为;用Queue模块来模拟运输卡车的排队行为;用软件中的Activity模块来模拟空投飞机的服务行为,将容量设为1;用Select Item Output模块设置运输卡车的路径选择,使运输卡车按顺序轮流发送到m个运输机接受服务。再用Exit模块输出接受完服务的物资车。仿真模型系统如图3所示:

2.3 仿真实验分析。

在该物资空投过程仿真模拟中,卡车平均到达的时间间隔为:1/λ=4,空投运输机平均服务时间设为:1/μ=10,空投运输机的数量m为可控变量,其取值范围控制在2≤m≤7,m∈N。假设整个仿真考察时间设为10h,即每次运行的仿真时间为:10×60=600min。对每个m(服务台数)值均重复做实验10次,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各个指标的结果。

考虑到仿真过程随机数取值的影响,将10次重复实验的平均值作为仿真的最终结果。该物资空投排队系统的仿真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3 物资空投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

3.1 影响决策的系统参数。

影响M/M/m排队系统性能的主要变量是运输机的空投服务率应急物资运输卡车到达中转地的时间间隔和空投运输机及其空投设施系统的数量系统最优目标就是在λ,μ变化时,在可接受的应急服务满意度前提下求M/M/m系统的最佳空投运输机的配置数量m。

应急物资空投系统配置优化的目标函数为Z,则其数学描述为:

Exit模块的参数设置如图4、图5所示,设置每次的仿真运行时间为600min,共进行10次仿真。仿真模型中,用整型变量Ns表示空投服务时间的随机分布均值用整型变量NC表示物资车到达系统的时间间隔随机分布均值1/∈λμ。

3.2 模型运行结果。当Nc=3时,系统平均队长及物资运输车数趋势图分别如图6、图7所示。

当Nc=4时,趋势图如图8、图9所示。

仿真结果表明,应急物资空投系统平均排队队长,平均等待时间,系统周期以及物资运输卡车数量的变化趋势均呈现随着空投运输机数快速增长,而后增幅变缓的规律。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经典排队理论的知识,建立应急物资空投过程的仿真模型。运用Extend Sim仿真软件,模拟应急物资运输和空投排队过程,并进行了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运用MATLAB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绘制相关图表,使所得结论易于理解和接受。在综合考虑应急服务满意度的情况下给出系统资源的最优配置方案,并且得到如下结论和建议:(1)在对物资空投排队系统仿真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空投系统的整体性能将随着物资车数的增加而逐渐提升,空投运输机及其空投系统繁忙率也相应的降低,空投系统服务能力提升。(2)物资空投运输机数量不是系统能力提高的充分条件,还必须考虑应急物资运输卡车到达中转地的时间间隔和运输机的平均服务率。

摘要:基于排队论研究应急救援物资空投系统的综合性能与设施配置优化。建立了物资空投系统的仿真模型,并探讨了空投运输机数量变化对仿真系统的综合影响,提出了提高空投物资系统性能的措施,对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应急救援,物资空投,排队理论,仿真,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兴,贺国光,高文伟.一种有时间约束的多车辆协作路径模型及算法[J].系统工程,2005(4):105-109.

[2]Jiuh-Biing Sheu.An emergency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pproach for quick response to urgent relief demand in disaster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07,43:687-709.

[3]Steven P.Dillenburger,Jeffery K.Cochran,Vincent R.Cammarano.Minimizing supply airdrop collateral damage risk[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13,47:9-19.

矿井水灾应急救援演练脚本(细节) 篇4

一、演练启动仪式

14:30所有水灾事故演练指挥部成员全部到调度室集结,由总工程师安排具体演练过程、程序及注意事项。

15:00 应急救援队伍和演练队伍在煤矿集合。15:30 正式开始。

二、演练目的

此次演练活动是贯彻落实国家中宣部、国家安监总局等七部委和省、市安监局关于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应急演练周活动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矿井突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故能力的一次实践检验

演练主要包括:疏散、救援、排水、善后处置四个环节,重点是强化突发事故处置意识,熟知处置突发事故的方式方法,提高相关单位协同作战能力。

演练背景设置为:鹤岗市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井下突发溃水险情,在公司与矿井领导、安全、生产、机电、通风、技术负责人,救援队、安检科、保卫科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努力下,由于发现及时、措施得当、救援得力成功避免一起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发生。

三)演练过程

演练总指挥():按计划实施《水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调度员():是

演练总指挥():各参演部门请注意!

煤矿井下水事故灾应急预案演练正—式—开—始。

(一)报告报警

15:30井下带班矿长金向地面调度中心汇报:“02场子放完炮后,顶板裂隙淋水突然增大,有突水征兆,请指示”。

调度员():“组织井下所有人员全部升井”。并向矿长及值班领导汇报。(要切记配合和声音急促)

矿长():在指挥部用井下扩音电话向井下喊话(语调急促):“全体职工请注意!全体职工请注意!我是矿长,井下有发生溃水险情,请井下所有干部、职工不要惊慌,立即按避灾路线撤离,迅速升井。撤离过程中职工要服从现场领导的指挥,务必保护好职工的人身安全,坚决避免踩踏事件”。

(二)现场汇报

矿长():东山区煤监局,我是煤矿矿长,我矿井下发生溃水险情,请求支援。

矿长():市救护大队,我是煤矿矿长,我矿井下发生溃水险情,请求支援。

(三)响应程序

矿长():安排调度:“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通知应急救援指 挥部成员迅速到指挥部集合”。

调度员():是。(拿起电话,做拨号状。按《矿井水灾事故应急演练方案》通知所有指挥部成员)。

15:37启动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指挥部成员陆续报到。

15:40生产矿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机电副总();机电矿长();通风矿长();通风副总();安检科科长();以及所有成员全部到齐。

矿长():(作简短介绍)所有人员注意,井下发生溃水险情,现井下共有作业人员24人,为防止事故扩大和发生次生灾害,各个成员务必在调度室待命并组织好有关人员。

(四)处置措施

矿长为总指挥,生产矿长为副总指挥。

1、矿长()命令:调度()立即与井下带班矿长金联系:让带班矿长金安排通风人员做好井下有害气体的检查监测。

调度():是。(拿起电话,做拨号状)“张矿长吗?应急救援指挥部指示你们迅速成立井下临时救灾领导小组,由你任组长。组织井下所有人员全部按避灾路线升井”。

安检科科长():组织检身人员到主副井井口门集合并负责治安保卫工作。

矿长()命令:立即成立事故处理组、抢险救援组、材料供应组、安全保障组、治安保卫组、事故调查组、医疗组、通讯供电组、善后 处理组。

生产矿长():抢险救援组成立,人员到齐,请指示。

矿长():准备好抢险,救援材料,在井口门待命,准备入井救援。安全矿长():事故处理组人员到齐,请指示。

矿长():与安检科人员到井口门待命,其他人员收集资料、起草事故报告。

机电矿长():通讯组成立,请指示。矿长():确保井上下、内外通讯畅通。

后勤矿长():材料供应组成立,材料准备齐全,请指示。矿长():井下排水设备和备用设备必须保证正常运转。

安检科长():治安保卫组成立,已在井区和井口门设防,请指示。矿长():检查一定要严,要细,无指挥部签发的入井通行证,严禁任何人入井。

通风矿长():事故调查组成立,请指示。

矿长():在指挥部待命,组织调查事故原因、收集资料,起草事故报告。

后勤矿长():善后处理组人员到齐,请指示。

矿长():做好安抚善后工作,妥善安顿好家属,预防过激行为的发生。

医疗组做好惊吓、受伤人员的抢救工作。矿长():现在原地待命。

16:20救援组、医护人员等到达井下。矿长():在井下-30m标高主井车场子设立临时救援基地,救援人员分成三个小队进行救援。第一队由事故处理组组长带队,到事故区域向带班矿长金了解情况,救援井下被困人员,并引导其他人员沿避灾路线撤离。第二组由地质、防治水人员、机电队与救护队人员组成,对井下水量进行观测并启动主排水系统进行排水。第三组由医护人员和运输队组成,在井下车场子负责接应救出的被困人员,急救处理后迅速升井,做进一步医疗救护。

16:21地质、防治水负责人汇报:已经到达02工作面涌水现场,初判定为工作面放炮顶板裂隙与上部富含水层导通,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很有可能造成事故。

16:25地质调查人员汇报:水量突然增大,请指示。

矿长():井下作业人员是否撤完,变电所和水泵房做好强排工作准备。

16:30井下带班矿长向调度中心汇报:一名工人在撤退时,不小心碰伤被困井下,请指示。

矿长():由有经验的人员帮助护送,如果出不来请立即先往高处躲避,等待救护队的经验

16;38通风矿长()汇报:救护队、医护人员都已到位,请指示。矿长()立即实施救援,17:15通风矿长()汇报:一名被困的矿工在各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在被救到井下临时救援基地,经检查是轻微刮碰伤,医护人员已对他进行包扎处理,现正在升井。矿长()命令地面医疗组、后勤组做好急救准备。

17:50带班矿长金汇报:井下被困人员在救护队成员的帮助下,正陆续升井,医疗卫生组成员正在对演练过程中出现惊吓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人员井下现在治疗。

矿长():命令后勤服务组成员协助调度室检查核实升井人数。18:00通风矿长()汇报:经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稳定顶板裂隙涌水,水量控制在60m3/h,人员全部安全撤离。

矿长():我命令:对02工作面瓦斯、CO2情况进行检查,如有超标,要求通风制定卫生排放安全措施。

18:05安检科长():报告,此次演练井下所有人员全部升井,总人数24人,报告完毕,请指示。

矿长()命令:继续警戒,确保矿井安全。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矿井提升机控制系统发展的研究论文 下一篇: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