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古诗《堂堂》注释(共7篇)
篇1:李贺古诗《堂堂》注释
李贺《堂堂》古诗注释
《堂堂》
年代:唐
作者:李贺
堂堂复堂堂,红脱梅灰香。
十年粉蠹生画梁,饥虫不食摧碎黄。
蕙花已老桃叶长,禁院悬帘隔御光。
华清源中矾石汤,徘徊白凤随君王。
táng táng
táng táng fù táng táng , hóng tuō méi huī xiāng 。
shí nián fěn dù shēng huà liáng , jī chóng bù shí cuī suì huáng 。
huì huā yǐ lǎo táo yè cháng , jīn yuàn xuán lián gé yù guāng 。
huá qīng yuán zhōng fán shí tāng , pái huái bái fèng suí jūn wáng 。
【注解】
1:堂堂复堂堂,红脱梅灰香:堂堂,《唐乐志》云:“《玉树后庭花》,《堂堂》,皆陈后主作。”重言之以取叹息之意。堂,堂 阶之堂。 红脱,谓彩色脱落也。梅灰香,芳菲烬灭也。
2:十年粉蠧生画梁,饥虫不食推碎黄:推,一作堆。碎黄,木屑也。
3:蕙花已老桃叶长,禁院悬帘隔御光:蕙花已老,言妇人之色亦将化为老丑。御光,御容也。
4:华清源中礜石汤,徘徊白凤随君王:华清源,华清池,有温泉。礜石汤,言温泉之热,如有礜石在下。《本草》云:“礜石大热 。”《博物志》云:“鹤取礜石,伏卵取其暖也。”《述征记》云:“洛水底有礜石,故上不冰,谓之温洛。” 白凤,宋蜀本,金 刻本,皆作百凤。曹唐《游仙诗》:“不知今夜游何处,侍从皆骑白凤皇。”此句反衬。
知识扩展: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篇2:李贺古诗《堂堂》注释
堂堂
作者:李贺朝代:唐体裁:乐府 堂堂复堂堂,红脱梅灰香。
十年粉蠹生画梁,饥虫不食摧碎黄。
蕙花已老桃叶长,禁院悬帘隔御光。
篇3:高中古诗文注释应关注的细节问题
一、注释不是多多益善
这是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问题, 通常认为注释越多越好, 越详细越好, 恨不得每词必注。其实, 对于高中生来说, 注释并不是多多益善, 数量过多的注释会让学生产生原文难度很大的感觉, 令其望而生畏, 减少阅读的兴趣。
1.学过的词可不注
有些词的含义和用法在教材中出现过, 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应当掌握, 这些词就可以不注。下面这段文字选自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记》: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 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在这段话中, “噫”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出现过:“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固”字也很简单, “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 或重于泰山”以及现代汉语“固有”中的“固”都是“原本, 原来”的意思。“性伏”是不是一定要注呢?此处的“伏”与“起伏”的“伏”意思接近, “性伏”大概就是“性情压抑”的意思。再说“寓”, 它跟学生平时说的“寓情于景”“寓理于事”等中的“寓”字意思一样, 都是“寄托”的意思。这样看来, 以上四个看似应当注的词其实都可不注, 学生运用“迁移”能力一般可自行解决。当注的是“动物”。“动物”在此处应注为“受外物所感而动”, 属于古今异义词, 应特别指出来。如果解释为今天所谓的动物, 那么与后文“情横于内而性伏, 必外寓于物而后遣”的意思不能相承, 因为动物是不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外物的。
2.专有名词不必详注
专有名词不详注的意思是, 专有名词详注无止境, 对学生而言, 点到为止, 了解大致含义即可疏通文意, 不必深究。如:
(张居正) 迁右中允, 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 相期以相业。寻还理坊事, 迁侍裕讲读。……寻迁右谕德兼侍读, 进侍讲学士, 领院事。
(《明史·张居正传》)
“右中允”“国子司业”“祭酒”等皆为专有名词, 如一一详细作解, 恐怕会让学生头疼不已。学生也没必要知道每一种官职的沿革, 具体负责哪些事, 是几品官, 只需知道它大概是干什么的, 或者知道是个官职就够了。
3.小心考证
有些原文有不同解释, 给学生展示一下也是可以的, 但要避免太多的说法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如《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一句, 有多种说法: (1) 至于犬马都能得到饲养; (2) 至于犬马也能养活人; (3) 至于犬马也能养活它自己的爹娘; (4) 犬马比喻小人。如果把这些说法一一罗列并进行考证, 未免太学术化, 与高中生读《论语》的一般需求不符。高中生阅读文化经典本来就有一定困难, 考据之类更使他们对其敬而远之。给一个通用的说法似乎更为可取。
二、有引文必有解释
在很多面向专业学者的注本中, 对于一个词的注解往往引用别的古诗文句来进行说明。而在面向学生的注本中, 单单采用这种形式未必可取。因为学生有可能读了别的古诗文句子后依然不明白所要讲解的那个词的含义, 甚至他理解这些古诗文本身的含义就有困难。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其中的“涵虚”一词在其他古诗中也出现过, 如唐代方干《叙龙瑞观胜异寄于尊师》诗中有“万倾涵虚寒潋滟, 千寻耸翠秀孱颜”, 宋代张先《题西溪无相院》诗中有“积水涵虚上下清, 几家门静岸痕平”, 明代夏完淳《观涛》诗中有“涵虚万顷皆一色, 水面隐隐鲛人啼”。在注释“涵虚”一词时可用这些诗句来辅助理解, 但不能只列这些诗句, 而是需要把“涵虚”的意思“天空倒映在水中”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三、译文畅达
古诗文翻译讲究“信、达、雅”, 要做到这三个字实属不易。特别是高中古诗文翻译提倡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如何将二者妥善结合是摆在译者面前的一个问题。来看下面一段文字:
是故文王宜菖歜, 曾皙宜羊枣, 蜀主宜结髦, 嵇康宜锻灶, 巢许不宜帝, 庄周不宜相, 陶渊明不宜县令。
“宜”可解释为“相宜, 适宜”, 于是把这段文字译为:
因此文王相宜菖歜, 曾皙相宜羊枣, 蜀主刘备相宜编牦牛尾, 嵇康相宜打铁, 巢父、许由不相宜做皇帝, 庄子不相宜做宰相, 陶渊明不相宜做县令。
其实这跟不译没什么区别, 读起来也十分别扭, 因为我们平时可不是这么说话的。这就需要把“宜”字根据语境和现代人的说话习惯作进一步落实, 使译文基本畅达:
因此文王爱吃菖歜, 曾皙爱吃羊枣, 蜀主刘备喜欢编牦牛尾, 嵇康喜欢打铁, 巢父、许由不愿做皇帝, 庄子不愿做宰相, 陶渊明不愿做县令。
四、丢掉陌生的专有名词
无论是词典释义还是给古诗文作注, 都必须用读者熟悉的、能读懂的内容去阐释新词。在给高中生作注时尤其要时刻想着学生的阅读面和理解力, 有些专有名词对于专治文学史的人来说可能是“众所周知”, 没有作进一步解释的必要, 但给高中生作注就得慎重。
篇4:古诗注释拾补五则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首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04年)对“何当”没有注释,容易让人对“何当”分而释之。一些教辅资料就是误将“何”理解为“何时”,而将“当”理解为时间副词“将”。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释之为“何时当能”,此解同样欠妥。其实此“何当”为一个询问时间的双音疑问词,相当于“何时”的意思。刘坚、江蓝生《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何当”条即列有此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55年版)“何当”条亦释有“犹云何日”一义,且以此诗为例。“何当”之此类用法在古诗中十分常见,例如吴均《古意》:“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鲍照《代北风凉行》:“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杜甫《秦州杂诗》:“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温庭筠《送人东游》:“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之义,许多唐诗选本没有注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2001年)同样如此。由于此诗中“忽如”在一些选本中写作“忽然”,不少人因而将“忽如”理解为“忽然”,此解表面上通顺,实际上于文未谐。其实此“忽”“如”同义,“忽如”实为同义连用,蒋绍愚《唐诗语词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释“忽如”为“义同‘正如’或‘犹如’”,《唐五代语言词典》亦释,“忽如”为“犹如正如”,且以此诗为证。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第二次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对此诗还有详实的解析:
今谓作“忽如”于义较长,因“忽如”二句紧承上文“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而取譬,以梨花喻雪,故字和“忽如”解作“犹如”,文气较为连贯;作“忽然”除文气不够连贯外,尚易滋读者误解,以为后二句实写季节变化。
此言甚是。“忽如”之此类用法在古诗中甚多,例如《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张华《游猎篇》:“人生忽如寄,居世遽能几。”陆机《驾言出北阙行》:“人生何期促,忽如朝露凝。”孟浩然《蔡阳馆》:“听歌疑近楚,投馆忽如归。”“忽如”皆“犹如”义。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人教版2004年)未对“来”字加以注明,容易让学生误解为动词意义。其实此“来”的用法较为特殊,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指出,“来”“放在表示时间的名词或形容词后面,起构词作用,构成表时间的名词。”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也指出“来”“往往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一个指示时间的词组,作用相当于一个时间名词”等皆是。此类用法多见,例如吴均《战城南》:“小来重意气,学剑不学文。”杜甫《送李校书》:“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小来”皆“小时候”义;李白《对酒》:“昨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昨来”与“今日”对举,“昨来”犹“昨天”义;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夜来”犹“夜晚”义;刘禹锡《秋风引》:“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朝来”即“早晨”义。
王维此诗中“晚来”的“来”字置于时间词“晚”之后构成一个双音时间名词,亦应理解为“夜晚”,意谓在夜晚时分,空寂的山间因大雨刚过而有了阵阵的秋意。
4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中语文第三册将“向来”直接注为“原来”,诚然“原来”义置于此句大体可通,但此义若放在其他语境中来理解则有些说不通,例如陶渊明《拟挽歌辞》:“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日:‘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盎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世说新语·文学》:“孙问深公:‘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以上“向来”均表“刚才”义而非“原来”义。其中“向”为时间词,表“刚才”义,例如葛洪《西京杂记》卷六:“胡惭而退,至家,问家人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既还,乃向所挑之妇也。”《世说新语·文学》:“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于阁下更作,无复向一字。”“向来”之“来”同样如上所言,置于时间词“向”之后起构词作用,故“失向来之烟霞”应理解为“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才是。
5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苦”字,高中语文第三册同样未注,容易被人误解为“苦难”或“痛苦”诸义,但这些常见意义均非该诗中“苦”之确诂,当寻别解。
王力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解释说:“苦恨,等于说非常恨。”此注将“苦”理解为程度副词“非常”义,甚确。李露蕾《甚词演变的一种趋势》(《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也将此诗中“苦”理解为程度副词。其实“苦”之此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习见,例如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后汉书·郭陈列传》:“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苦不畏惧。”杜甫《所思》:“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韩愈《赠崔立之》:“崔侯文章苦捷敏,高浪驾天输不尽。”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陆游《农桑》:“农事初兴未苦忙,且支漏屋补颓墙。”苏轼《径山道中》:“玲珑苦奇秀,名实巧相称。”“苦”皆“甚、很”等义。
篇5:李贺全文注释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
【2】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3】摧:毁。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5】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
【6】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7】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8】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9】临:逼近,到,临近。
【10】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12】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3】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14】报:报答。
【15】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16】意:信任,重用。
【17】玉龙:宝剑的代称。
【18】君:君王。
作品赏析: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篇6:李贺全文注释
秋至昭关后,当知赵国寒。
系书随短羽,写恨破长笺。
病客眠清晓,疏桐坠绿鲜。
城鸦啼粉堞,军吹压芦烟。
岸帻褰纱幌,枯塘卧折莲。
木窗银迹画,石磴水痕钱。
旅酒侵愁肺,离歌绕懦弦。
诗封两条泪,露折一枝兰。
莎老沙鸡泣,松干瓦兽残。
觉骑燕地马,梦载楚溪船。
椒桂倾长席,鲈鲂斫玳筵。
岂能忘旧路,江岛滞佳年。
注:
1: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张大,张彻也。见前注。十四兄,长吉族兄,时在和州。
2:秋至昭关后,当知赵国寒:昭关,在和州。《呉越春秋》云:“伍子胥奔呉,到昭关,关吏欲执之。”赵国,潞州为赵地。
3:繋书随短羽,写恨破长笺:系书,用苏武事。短羽,羽书也。破,终也。
4:城鸦啼粉堞,军吹压芦烟:粉堞,女墙也。
5:岸帻褰纱幌,枯塘卧折莲:岸帻,戴头巾而露额也。褰,开也。
6:木窗银迹画,石磴水痕钱:银迹画,以银沬彩画也。石磴,庭前台阶也。谢灵运诗:“石磴写红泉。”水痕钱,水边苔钱也。
7:旅酒侵愁肺,离歌绕懦弦:懦弦,犹柔弦也。陆机诗:“急弦无懦响。”
8:莎老沙鸡泣,松干瓦兽残:沙鸡,<<尔雅释虫>>:“螒,天鸡。”郭璞注:“小虫,黑身赤头,一名莎鸡,又曰樗鸡。”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也。松,瓦松也。草本,生瓦缝中。瓦兽,屋上蚩尾狻猊之属。
9:觉骑燕地马,梦载楚溪船:
10:椒桂倾长席,鲈鲂斫玳筵:椒桂,楚地酒也。《楚辞》:“奠桂酒兮椒浆。”斫,割也。玳筵,曹子建赋:“瓜布象牙之席,香熏玳瑁之筵。”
11:岂能忘旧路,江岛滞佳年:江岛,言和州也。
附:
何义门评曰:玉溪诗大抵因此而复讨源于齐梁尔。
方扶南评曰:起笔陡忽。岸帻下四句,措语一一清脆。
篇7:高轩过李贺诗歌原文及注释
高轩过
李贺 唐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注释】:
1:髙轩过:《唐遮言》载,贺七歳,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韩愈皇甫湜未信,过其家,使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目曰《髙轩 过》,二人大惊。然观诗末意,当作于落第后。髙轩,高而华贵之车也。
2: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揺玲珑:华裾,言官服华美也。
3:马蹄隠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隠,同殷,声动也。一本无云是巨字九精照耀一作元精耿耿九精九星之精也春秋运斗枢云五 帝遵七政之纪九星之法是也
4: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巨公,巨子。大成就者。
5: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照耀贯当中:元精,天地之气也。
6:龎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龎眉,长吉自谓也。见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