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精选十篇)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9例;年龄47~62岁, 平均年龄 (51.63±9.32) 岁。实验组中男22例, 女8例;年龄48~64岁, 平均年龄 (52.64±8.35) 岁。所有患者均第一次发病, 经颅CT及MRI确诊, 符合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4]。实验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康复治疗。前期:被动训练患者的关节活动度, 比如内外旋转侧肢体、从远到近屈伸侧肢体。同时辅以一定的功能训练, 比如在床上进行起坐训练、翻身训练和平衡练习。中期:训练患者控制和分离上下肢的能力, 可在垫上进行适当的运动, 包括转移运动、平衡运动。后期:训练患者的平地行走能力和上下楼梯能力, 并进行精细活动训练, 比如手指、肩、肘、腕关节功能的示例训练。每周治疗5次, 疗程共8周。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针灸治疗。针灸主穴:三阴交、风府、曲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若患者尿失禁, 可增加膀胱俞、百会;若患者神志不清, 可增加四神聪、百会。对患者针灸部位进行消毒, 选用30号针进行针灸, 在实施针灸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穴位把握好刺入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刺入后留针30 min以上, 每隔5 min捻针1次。每周治疗5次, 疗程共8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基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基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 (BI) 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前后,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一次评定。基本痊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1%以上, 0级残疾;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6~90%, 1~3级残疾;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5%。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8周治疗,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的基本痊愈率为53.3%, 对照组的基本痊愈率为23.3%,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
经8周治疗,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显著改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3 讨论
随着新药的研制、康复治疗的成熟以及针灸治疗的应用, 脑梗死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 疗效也越来越显著。在本次实验分析中,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均显著改善, 说明无论是康复治疗还是针灸治疗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大量的研究证明[5],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能进一步减轻脑组织的损害、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脑血流量, 降低血脂, 使肢体功能恢复更加完善。在本次实验分析中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7%, 而采用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与上述观点契合。
总之,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能显著提升临床疗效,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康复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针灸治疗。观察记录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80.0%相比,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显著改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舒鑫, 唐兴江.肌氨肽苷联合早期针灸及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4) :60-62.
[2]杨淑玲.早期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医药前沿, 2013 (7) :349-350.
[3]张质夫, 王玉, 王振华, 等.药物联合针灸康复治疗脑梗死118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7) :267.
[4]林兴东.针灸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效果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7) :271-272.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篇2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现代康复医学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我国的,1989年才得以进入医学院校的殿堂。目前,我国康复医学人才数量不足,康复治疗师更是极其匮乏,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培养出较高层次的实用型康复治疗师,传统康复知识的教授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且与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针灸技术是祖国医学的精髓,亦为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主要疗法,在临床中使众多患者重新获得了健康,显示了其在治病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鉴于此,我们在针灸教学中,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一、跳出课程桎梏,科学安排教学进度
传统的针灸教学基本都遵循先经络腧穴,后刺灸法,再针灸治疗的顺序,人为地将针灸学这一整体分为若干独立的教学板块。这样的教学安排隔离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知识序列递进和能力的序列提升。我们根据专业特点、针灸实际教学要求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教学进度进行了重新调整,宗旨就是“早做多练,做学合一,对接临床”。具体教学做法是:在学生接触针灸课程之始就引入针具和初级刺灸手法训练,使其对针灸产生感性认识,从而点燃其求知的火种,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之后再学习经络腧穴,并在经络腧穴的教学过程中反复练习,充分掌握每个穴位的具体定位、主治作用及操作方法;全面进入刺灸法学习后,其练习不再以少数腧穴为对象,而以常见病的针灸处方为单位,以处方中的腧穴为对象,并结合病情采取相应的补泻等操作手法;进入针灸治疗时,学生已经熟悉了处方内容,则以病案讨论、仿真教学、临床见习为主。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及时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求知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感性认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真正掌握了一定的具体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二、以实践为起点、以操作为核心创新教学体系
要调整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适当压缩理论课,增加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多功能实训室,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可增加技能考核,在实训室建立模拟诊室,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临床医院场所,通过虚拟的情境,练习持针、进针手法、行针手法及针刺补泻,结合所学腧穴的不同,掌握不同的针刺方向、深浅度以及不同的补泻手法等技能。熟练后同学之间可进行实体操作,学生在身上用点穴笔点出穴位,然后自身练针或学生之间互相练针,亲自体验针感和各种不同的补泻手法,这样使学生们既获得了针刺的感性认识,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考试中可加入技能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是要求在人体上进行常用穴位(每人4个穴位)的定位,描述主治、操作及注意事项,并选取其中一个穴位进行实际操作(包括进针、出针及运针手法等),最后根据步骤给出成绩。理论课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30%,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三、构建“教学做一体”的课堂
通过以上两点的教学改进,更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教学内容。另外,我们还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临床见习机会,利用周末分批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见习,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临床,并结合临床病例,对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和针刺操作,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比如:如何准确取穴?学生会觉得这个根本不值得回答,他们会说,我早已将穴位的定位背得滚瓜烂熟了,还在同学身上找取到了,这不简单。然而常常是半天见习下来,才发现远不是那么简单。由于书本提供给我们的腧穴定位是标准体位,而患者因为其患病的特异性,常要求我们在特殊体位下取穴。如肩髃穴,课本上取穴需臂外展,但临床上因故不能作这些动作配合时(如患肩周炎或俯卧位),我们又应当如何取穴?这就需要我们将教、学、做统一起来,教育学生既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但又不拘泥于死记硬背,遇到不同的患者能够具体分析,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临床中。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篇3
【关键词】针灸;紧张性头痛;中药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113-01
紧张性头痛是由肌肉间歇性收缩造成的头痛,是较为常见的病症,在女性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经期尤为明显。按中医角度看来,头风包括紧张性头痛,因为人体器官全部在头部集中,所以当外邪等侵入至头部时,可会造成头部经脉发生阻塞,导致内伤,头部因为脑失所养,就会出现头痛等病症。与此同时,患者心情不顺畅,身体机能失调,还可导致气血向上流动,其影响患者头部气血流动,这也是引发患者紧张性头痛病症的主要原因,所以疏肝解郁是治疗患者的主要方式。因此本文选取某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入院检查病治疗的60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入院检查病治疗的600例患者紧张性头痛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20例,女180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0±3.2)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1.2)年;观察组患者男190例,女110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4±1.8)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6±1.8)年,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医护人员使对照组患者口服散利痛药物(药物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药物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948),紧张性头痛患者具体治疗方式为每次口服1片散利痛药物,每日服用3次,具体一个治疗周期为28d[1]。
1.2.2观察组 对于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康复治疗,并在治疗的同时使患者口服逍遥丸药物[2]。逍遥丸具体药物成分为薄荷、白芍、炒白术、以及柴胡等。在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毫针应选择0.35×40mm,在针灸前需进行常规消毒[3]。主要针灸部位为阿是穴、太阳穴、风池穴以及四神聪等,用手将毫针以捻转的方式进行针灸,在得气之后予以30min留针,治疗周期为5d,在施针2h后继续针灸,一次共需针灸4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紧张性患者病情好转的具体评价标准分为四个等级:治愈、显效、有效与无效。其中无效:患者头痛症状以及抑郁、焦虑等并发症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使病情严重[4]。有效:患者头痛症状以及抑郁、焦虑等并发症有所好转,但是患者仍需继续治疗。显效:患者头痛症状以及抑郁、焦虑等并发症状好转效果十分显著,但是患者偶尔出现轻头痛症状。治愈:患者头痛症状以及抑郁、焦虑等病发症状完全消失,并没有任何复发迹象[5]。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
1.4统计学处理
此次试验的所有数据全部使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使用n/%表示计数资料总有效率,以X2进行检验,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患者病情改善状态,以t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总治愈率比较
在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患者的总治愈率均有提高,但是对照组患者的总治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总治愈率,两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紧张性头痛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该病症具有易复发的特性,但是目前研究人员对于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具体发病原因还无法将其彻底查明,但是紧张性头痛患病发原因可能与颈部肌肉间歇性抽搐有关。由于该病较易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精神与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最终将患者病情加重,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因此,对紧张性头痛患者的治疗予以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在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治愈率为74%,观察组患者总治愈率为97%,两组患者的总治愈率均有提高,但是对照组患者的总治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总治愈率,两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针灸康复联合中药口服的治疗方式为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极大地改善患者病情,将患者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减少,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具有显著效果,值得被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1~32期主题词索引[J].中国临床康复,2003,32(02):4433-4483.
[2]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05(12):1161-1261.
[3]白伟华.针灸康复联合中药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0(09):42+45.
[4]李芝京,易光强,戴承皓,钟春.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5,02(02):52-54.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篇4
关键词:针刺治疗,康复训练,脑瘫
新疆地区医疗保健相对落后,围生期的筛查工作相对落后,新生儿发生缺血性、缺氧性脑病的发病率较高,脑瘫小儿对家庭及社会带来负担[1]。虽然早期干预对脑瘫康复有一定的疗效,但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文献报道,针灸在小儿脑瘫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疗效[2]。本院选取70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2.14±1.22)岁;早产2例,足月产33例;顺产21例,剖宫产1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2.12±1.13)岁;早产3例,足月产32例;自然分娩20例,剖宫产1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每例脑瘫患儿由本院中医康复科专业治疗师负责,根据患儿病情及康复训练需要安排个体化训练。包括:头颈部康复、四肢训练、坐姿训练等,康复期间进行定期检查肌张力、粗细运动情况、平衡保持情况、智力的恢复等多种项目进行评估。观察组患儿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对应的穴位上进行联合针灸治疗。包括:(1)头针穴位:选用智三针、四神聪、顶旁1线、颞三针、顶中线、线等穴位进行治疗。进针方法:常规局部头皮消毒,针角倾斜30°夹角在目的穴位快速刺入,当针阻力减小后减小进针角度缓慢捻转进针,注意患儿发生局部出血和发生晕针,留针30 min,拔出针灸针时起针速度快,针拔出后立刻棉签压迫局部,以防止出血。(2)体针的穴位:选用印堂、人中、三阴交、环跳、委中、百会、内关、筋缩、悬钟、足三里、肾俞、四神聪;(3)上肢针灸穴位:选用肩髃、合谷加曲池;(4)下肢针灸穴位:选用解溪、伏兔。四肢穴位针灸操作如下:进针皮肤常规消毒,1.0寸的针灸针,针刺得气后,停留针灸针10~15 s后出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儿MAS评分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的判定参考文献[3]进行判定,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等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MAS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17例(48.6%),有效12例(34.3%),无效6例(17.1%)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显效7例(20.0%),有效14例(40.0%),无效14例(40.0%),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脑瘫属中医学的“五硬”“五迟”等范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因此中医认为头为精明之府。头针主要是将针灸学运用疏通脉络的观念对相应穴位的神经反射区进行进针,以激活其脑细胞,以促进脑细胞的活性。文献报道[3],头针对脑瘫患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恢复患儿肢体和语言等功效。
通过中医传统医学的针刺疗法,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在儿童脑瘫治疗中,针灸治疗可提高患儿免疫力,促进脑瘫患儿神经功能的康复。通过针灸刺激疗法,改善脑瘫组织周围的正常脑组织的活性,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无功能脑组织周围的脑组织处于水中或局部缺血状态,恢复患儿的假性脑瘫。针刺激活脑瘫患儿神经支配区,促进各支配区神经递质的传送。文献报道[4],头针治疗可改善脑瘫患儿机体运动功能。
本研究采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联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观察患儿肌张力、运动能力等基本能力的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通过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后MAS评分降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康复治疗促进正常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脑细胞的代谢,提高患儿智力、平衡能力、降低肌张力有助于纠正不良运动功姿势,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丽春,陈瑞雪,姚洪儒.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研究进展.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0):173-174.
[2]刘菁,鲍超,朱毅.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文献计量分析.中国康复,2012,27(1):40-41.
[3]邓柳玉,熊小翠.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12,28(6):28-30.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篇5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灸结合现代康复用于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76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8例,其中观察组采取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只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得到提高,前后对比差异明显(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效果,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针灸结合现代康复用于治疗脑卒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關键词】针灸;现代康复;脑卒中;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50-02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失去意识、口眼歪斜、智力障碍等,在临床中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1]。有报道称,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我院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选取了76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研究针灸结合现代康复用于治疗脑卒中的实际效果。其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76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8例。本次研究排除了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观察组有男患者18例,女患者20例;年龄为58-77岁,平均年龄(63.6±2.7)岁;病情:脑梗死24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有男患者21例,女患者17例;年龄为57—80岁,平均年龄(63.8±2.3)岁;病情:脑梗死22例,脑出血16例。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抗凝治疗、控血压、控血糖、降脂治疗。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①意识不清:针灸穴位取百会、太冲、人中、合谷;②口眼歪斜:针灸穴位取迎香、大迎、鱼腰、承浆、攒竹、阳白;③上肢运动障碍:针灸穴位取肩井、肩贞、曲池、合谷、肩醪、外关、手三里;④下肢运动障碍:针灸穴位取委中、环跳、承山、秩边、足三里、风市、阳陵泉。针灸手法为捻转进针,直刺进针,提插、捻转操作[2]。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和现代康复治疗,其中针灸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现代康复治疗方法为:①卒中早期:患者取侧卧位,之后对患肢进行从远端到近端的多角度被动训练,包括外展、屈伸、内外旋等;同时,健侧和患侧进行幅度由小到大的起坐训练;②卒中中期:行抗痉挛、诱发分离训练,同时还使用中医康复按摩治疗;③卒中恢复期:患者的髋膝关节做屈伸活动,并直腿抬高健侧;患者的上肢做上举、侧举、交叉平举等训练,而下肢则配合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来促进康复[3]。整个康复过程要强度适当,不能急功近利。
1.3疗效评价
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改善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功功能均得到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2.2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3.讨论
临床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有极大的可能性致残或致死。因此,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以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为主要方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针灸治疗在脑卒中患者身上取得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并且因此而得到了较多的应用。针灸治疗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使用针对人体的某些穴位加以刺激的方式,来增强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输入信号、提升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感,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的目的[4]。现代康复治疗是一种强调患者主体活动的治疗方法,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康复工程,使肢体的功能循序渐进地得到康复,并有效降低了压疮、肌肉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5]。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传统中医针灸治疗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手段,能够比单纯实施针灸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更佳。综上,针灸结合现代康复用于治疗脑卒中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芦玉莲.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08):1329—1330.
[2]唐青.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6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09):117-118.
[3]齐亚军,唐巍等.针灸与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的效应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05):79-80.
[4]关春燕,李和平.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08):227-228.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紧张性头痛患者92例, 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性15例, 女性31例, 年龄21~71岁, 平均 (34.52±4.52) 岁;病程1~9年, 平均 (4.22±1.34) 年。对照组中男性17例, 女性29例, 年龄25~74岁, 平均 (36.35±4.27) 岁;病程1~10年, 平均 (4.87±1.56) 年。两组患者均处于不同程度的头痛发作期, 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治疗期间, 给予两组患者实施心理指导, 对照组采用散利痛治疗, 1片/次, tid, 疗程为30天。治疗组采用中药逍遥丸内服治疗, l丸/次, 2次/天, 同时加以针灸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采用粗细合适的毫针进行消毒, 将会风池、三阴交、阿是穴、率谷、太阳、四神聪、心俞等作为合适的针灸部位, 通过捻转手法, 得气后留针30min, 1个疗程为1周, 停止2天后再继续治疗, 总疗程为30天。
1.3 观察指标[3]
治疗30天后,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 分值越高, 证明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标准评价患者头痛程度, 其分值在0~10之间, 0代表无痛, 10代表剧烈疼痛。
1.4 疗效标准
(1) 痊愈:患者头痛及并发症完全消失, 无复发情况; (2) 显效:患者头痛及并发症基本消失, 偶尔出现轻度头痛; (3) 有效:患者头痛及并发症有所改善, 需要继续治疗; (4)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头痛非但无改善, 反而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其中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3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量表评分、头痛发作情况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抑郁量表评分、头痛发作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n (%) ]
(±s)
3 讨论
紧张性头痛也就是肌肉收缩性头痛, 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发病对象多为女性, 特别是在经期, 患者的发病程度更加剧烈, 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与紧张性头痛发病的相关因素包括精神状态、社会压力、颅周肌肉、代谢异常等, 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西药治疗, 效果虽然比较明显, 但在停药后, 患者复发率相当高, 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
祖国医学认为, 紧张性头痛属“内伤头痛”、“头风”等范畴, 其发病机制在于:精神抑郁、疏泄失调、头部气血不畅等, 在临床治疗中应该采取对症处理方法。在以上的临床治疗中, 给予患者逍遥散中药治疗, 其药物的功能在于疏肝解郁等, 同时加以针灸以及调心穴位治疗, 采取针刺风池穴, 可以不断改善患者的头部脉络血运;阿是穴, 是最关键的颈部压痛部位;针刺以上的两个部位, 可对痛源区域和传导痛觉的神经起到直接的刺激效果。针刺百会穴, 有利于调整患者的大脑功能, 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调整三阴经交会穴、神门、内关等穴位, 起到宁心安神的长久治疗效果。相关研究[4]表明, 针刺还可以降低各种形式疼痛物质的浓度, 使患者血液循环保持平稳, 不断改善脑组织供氧等。
本研究表明, 治疗组HAMD评分、HAMA评分、VAS评分明显降低, 发作频率次数以及持续时间不断减少, 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3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研究与颜武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 与西药治疗比较, 针灸康复结合中药治疗紧张性头痛, 安全性与有效性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 在紧张性头痛的临床治疗中采取针灸康复联合中药治疗, 其镇痛效果显著, 有利于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减轻抑郁程度, 降低复发率,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振华, 张爱丰, 郜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62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3 (6) :182-184.
[2]陈晓斌, 郭伟, 章浩军.针刺治疗发作性紧张型头痛的效果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 2010, 10 (3) :104-105.
[3]沈龙, 樊小农.针灸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J].吉林中医药, 2010, 4 (11) :328-329.
[4]徐英敏, 张大伟, 蒋士卿.通络止痛汤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瘀血阻络型紧张性头痛35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0 (19) :193-195.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脑中风后遗症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6例, 女74例, 患者年龄为42~88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64.7±7.8) 岁。患者病程为4~18 d, 平均病程为 (15.3±10.6) d。经诊断所有患者确诊为脑中风, 且对于本次研究活动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情况下签署同意书, 所有患者按照统计学原理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均为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 可以作为对比实验进行比较。
1.2 方法:
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 对照组患者实行单纯的康复训练。在治疗的初期阶段变换体位, 良肢位置摆放, 被动活动关节, 患者逐步实行起坐训练、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训练、运动平衡等多项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取患者百会、命门、合谷、内关、手三里、曲泽、气海、大维等穴位, 针对不同症状的患者所取针刺穴位并不相同, 针对言语障碍的患者配合穴廉泉、哑门, 而口角斜者配穴地仓、颊车。针灸的过程中需要患者得气候留针30 min, 15 min再行一次针刺。所有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个疗程, 15 d为1个疗程。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 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 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 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中风主要是因为肝肾不足, 气血逆冲上脑或者是因为正气亏虚, 外邪中络, 血脉痹阻, 有的患者是因为蒙蔽清窃, 情志失调[2]。总而言之,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阴阳失衡, 气血逆乱引起的。患者患有该种病症如果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 将可能出现语言障碍, 肌肉萎缩等多种后遗症。因此,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关键就是保持阴阳平衡, 调和气血, 并且该种病症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康复训练是通过患者长期规律的功能锻炼与习惯的养成, 对维持患者肌群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唤醒患者体内已经休眠的细胞, 促使脑细胞能够重新获得各项功能, 进而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建立运动思维, 促使运动系统能够保持平衡, 康复训练是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法。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就会发现针对语言、吞咽等功能障碍的患者, 容易痉挛而耽误治疗。因而在临床中开始尝试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中取患者百会、命门、合谷、内关、手三里、曲泽、气海、大维等人脉穴位来疏通患者经脉, 调和患者气血[3]。同时还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下肢穴位。本次研究活动, 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患者83.8%,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与此同时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为 (18.3±5.23) 分, 对照组患者差值为 (11.3±5.71) 分,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可见, 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 对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良好的效果, 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改善预后状况。
2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患者83.8%,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与此同时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为 (18.3±5.23) 分, 对照组患者差值为 (11.3±5.71) 分,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参考文献
[1]班东林.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研究综述[J].中医药学报, 2013, 41 (2) :112-114.
[2]周松晶.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6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 (6) :652-654.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8月应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老年中风偏瘫患者98例, 作为治疗组, 其中男56例, 女42例;年龄38~75岁;平均病程 (7.45±4.6) d;其中出血性中风35例, 缺血性中风63例。选取同期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98例, 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54例, 女44例;年龄35~75岁;平均病程 (7.65±2.6) d;其中出血性中风39例, 缺血性中风5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病学会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符合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病程在半年以内;足下垂确为脑卒中后所致;年龄<75岁。排除: (1) 年龄>75岁者; (2) 并发心肌梗死或合并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肿瘤等病患者; (3) 其他由于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足下垂; (4) 伴有先天足下垂畸形、关节挛缩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
加强护理, 使患肢处于正确位置, 采用床上抗痉体位, 使肢体处于功能位, 加强抑制肢体痉挛模式的训练, 鼓励患者利用健肢在床上进行主动的被动运动, 双手交叉上举训练, 下肢桥式运动, 注意骨盆的平衡, 直至患肢出现自主运动。加强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配合中医的康复按摩, 指导患者进行具有选择性的主动运动和速度运动的训练, 同时继续控制肌肉痉挛。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疗法治疗:
主要以患侧肢体的足三里、阳陵泉、申脉、解溪、太溪、照海、承山、太冲穴为主。每日选4个穴位, 常规消毒, 以毫针深刺穴位, 采用提插捻转手法, 留针15~20min, 1次/d, 6次/周, 4周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标准
运动障碍严重程度的评定[2], 即运动评分<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100分为轻度运动障碍。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 采用Barthel氏ADL指数法, ≤40分为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他人;41~60分为部分依赖他人;≥61分为生活自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运动功能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 (8.5±1.0) 分, 治疗后为 (64.5±4.3) 分;对照组治疗前为 (8.6±1.0) 分, 治疗后为 (38.7±4.8) 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 (11.5±3.2) 分, 治疗后为 (78.5±5.6) 分;对照组治疗前为 (11.7±2.7) 分, 治疗后为 (61.4±5.1) 分。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对于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中风后偏瘫对患者的生活及心理都造成严重的伤害。大量研究表明,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正常情况下, 有相当一部分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 一旦高级中枢或通路受损时, 可调动这些细胞进入功能状态。康复训练主要是以促通技术为核心, 通过调节各种反射对运动的影响以改变痉挛的模式, 是建立在神经生理学基础上, 并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技术, 主要是通过对良肢体位摆放、抗痉挛模式的训练、关节活动度的保持以及痉挛肌肉的静态牵伸等。通过感觉输入, 促进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全身关节的运动, 强调其协调性, 缓解痉挛, 如同时进行易化训练, 可诱发分离运动模式, 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本组通过实施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提高。有研究表明, 康复训练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建立新的运动投射区, 使丧失的运动功能的肢体得到恢复[4]。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 调整脏腑, 起到整体与局部兼治的作用。针刺可使脑血管扩张, 利于侧枝循环的建立, 从而增加脑血流灌注量, 改善病后脑组织的血氧供应, 降低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针刺使中风患者脑电活动从兴奋抑制过程逐渐恢复正常。使休克或休眠状态的脑细胞激活复苏。使瘫痪的肌肉恢复肌力或使痉挛的肌肉的肌张力降低,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针灸及康复训练均是对肢体的一种刺激, 两者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联合应用取得相得益彰的作用。
综上所述,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显著, 患者预后好, 既保持了中医康复治疗的特色优势, 又借鉴了西医偏瘫康复治疗中广泛应用的康复程序和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J].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13.
[2]王新德.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3]沈甜.针灸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 2003, 16 (10) :6.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康复文献综述 篇9
1 针灸疗法对中风偏瘫的有效性
有关针灸疗法对中风偏瘫有效性的相关报道较多。如李成国等[1]将12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肌力分布变化, 结果发现,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肌力分布、Fugl-Meyer评分及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刘冬桂[2]也开展了类似研究, 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疗法, 观察组另给予针灸治疗, 以三阴交、内关、人中为主穴, 上肢瘫痪者取大椎、肩髑、合谷、天宗、曲池、肩井等穴, 下肢瘫痪者取环跳、承山、阳陵泉、足三里、秩边、绝骨等穴, 1次/日, 每次留针30min, 以患者感觉到胀、麻、酸等针感为准, 共治疗6个月, 结果发现,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中药内服是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 但临床观察发现, 若在中药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治疗中风, 较单纯采用中药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3]。此外, 高淑清[4]研究亦证实, 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上述研究都是对针灸疗法增效作用的观察, 而张冀徽[5]则将针灸疗法与理疗、肢体功能训练等其他康复方法的疗效进行了同期对比观察, 结果发现, 针灸疗法优于肢体功能训练等其他物理康复方法。上述临床研究均证实了针灸疗法对中风偏瘫的康复作用。
2 针灸疗法在中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2.1 常规针刺
常规针刺多指只运用针刺的方法且在得气后通过留针与行针以增加疗效的针灸方法, 是最为常见的针灸方法。在治疗中风偏瘫时, 多按照中医经络腧穴理论选取针刺部位, 如周江波[6]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常规针刺治疗98例中风偏瘫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其取穴主要为患侧肢体的足三里、阳陵泉、申脉、解溪、太溪、照海、承山、太冲穴, 治疗时每日选取其中的4个穴位, 采用毫针刺法, 并行提插捻转手法, 留针15~20min, 1次/d, 6次/周, 4周/疗程。除了针刺传统的穴位外, 也有医家根据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理论针刺上肢与下肢神经干上的特定激活点, 疗效亦好。如龚国胜等[7]运用针刺神经干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30例, 发现针刺神经干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偏瘫效果显著。
2.2 电针
在常规针刺基础上, 将电极接在电针仪上, 通过微量的脉冲电刺激神经肌肉的方法称为电针疗法。电针疗法对于中风后偏瘫疗效较好, 其可增加刺激的输入, 唤醒受损的脑神经, 因此临床应用较多。如丁国萍等[8]采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 并设置康复训练对照组, 观察发现, 采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 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耿吉冬[9]运用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40例, 分别取上、下肢痉挛患侧穴位针刺后通以电针疏密波, 对照组采用督脉穴位为主进行针刺治疗, 行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 结果发现,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涂新生[10]比较了阴经与阳经上应用不同电针波型对中风偏瘫疗效的影响, 结果显示, 阴经穴位使用连续波、阳经穴位使用疏密波较常规的不分阴经阳经均使用疏密波的疗效更为明显 (P<0.01) , 推测电针连续波具有镇静松弛作用, 用在拘急的阴经意在泻其有余, 使肌肉松弛, 而疏密波有增强肌力、激发正气的作用, 用在松弛状态下的阳经意在补其不足、增强肌力。
2.3 温针
常规针刺得气后, 将艾段固定在针柄上点燃施灸的针与灸相结合的方法即为温针疗法, 其具有针与灸的双重作用。张秀红等[11]研究发现, 在常规针刺基础上联合温灸督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疗效甚佳。叶彬等[12]观察了温针灸法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 并应用脑电图评定方法观察患者脑电图的频率、节律和波幅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温针灸法能显著减少脑电图异常情况, 改善脑功能状态, 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2.4 头针
刘建浩等[13]采用针刺头穴治疗中风后偏瘫, 结果发现, 头针疗法对中风偏瘫即刻效应非常明显, 不失为治疗中风偏瘫的一种有效方法。黄赛芝等[14]采用头皮针抽提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偏瘫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取得了较好疗效, 其取穴为病灶侧 (偏瘫肢体对侧) 自百会向前至前顶、前顶至悬厘 (取上2/3节段) , 该方法 (抽提法) 是行针手法的一种, 源于汪机的《针灸问对》, 以紧提慢按为主, 属于小幅度提插手法范畴, 以泻为主。
2.5 眼针
闫启明等[15]开展了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采用眼针疗法治疗, 取患侧上、下焦区, 眶外刺法, 轻刮针柄, 得气后留针30min;对照组取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八邪穴;下肢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太冲、八风穴;面瘫取阳白、下关、颊车、地仓穴, 平补平泻法, 留针30min, 15次/疗程, 共2个疗程。结果表明, 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7%, 对照组有效率为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朴世贤[16]观察眼针疗法对中风偏瘫的有效性, 将59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结合中药观察组和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 结果表明, 眼针疗法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改善临床症状,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6 腕踝针
吴志敏等[17]开展了腕踝针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将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 观察组采用腕踝针结合电针治疗, 疗程为14次。结果表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为7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腕踝针结合电针治疗治疗中风偏瘫具有较好的疗效。
2.7 穴位贴敷
肖彬等[18]为观察穴位贴敷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加针灸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穴位敷贴治疗, 治疗后,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均显著改善 (P<0.01) ,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是治疗中风偏瘫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胡玉[19]亦在普通针刺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偏瘫, 结果表明, 常规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2.8 穴位埋线
周正[20]为观察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 采用平行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调节血压、血糖、血脂, 改善脑部代谢, 抗血小板聚集、抗凝, 抗感染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结果表明,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张传恩等[21]研究发现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穴位埋线治疗较单纯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疗效显著提高 (P<0.05) 。其取穴为双侧心俞、肝肾、脾俞、肾俞穴, 采用无菌7号注射针头及长约1.5cm的0号羊肠线, 每次治疗取8个穴位。每10天埋线治疗1次, 3次/疗程, 连续2个疗程。
2.9 穴位注射
梁茜茜[22]发现在中风偏瘫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配合穴位注射疗法较单纯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疗效更优。具体方法为:若为上肢瘫痪, 取患侧曲池、外关穴, 若为下肢瘫痪, 则取患侧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穴。选取药物:维生素B1100mg与维生素B12500μg为第1组药物, 第2组药物为复方当归注射剂4mL。按照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每天分别注入其中一组药物, 两组药物交替注射, 1次/d, 7d/疗程, 共3~6个疗程。
2.10 刺络拔罐
刘红春[23]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偏瘫50例, 并与常规针刺3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改善显著 (P<0.05) , 由此认为, 刺络拔罐可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生活能力, 降低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
3 结语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篇10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针灸;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93-01
膝骨关节炎又成为骨性关节炎,是一种由患者关节软骨面退行性改变致继发性骨质增生的疾病,病情严重者将影响患者消化系统、肝肾功能。本次研究主要观察针灸结合康复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14年2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9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40~80岁,平均(66.8±4.8)岁,病程1~15年,平均(7.2±4.8)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42~81岁,平均(67.2±4.5)岁,病程2~15年,平均(7.4±4.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1]:①患者均符合《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有关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均≥40岁;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携带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或者膝骨关节炎病情程度严重、必须手术治疗患者;②本次治疗前一周给予镇痛剂或者其他关节腔内注射药物治疗的患者;③无法完成本次研究所有疗程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针灸(苏州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苏州顺和牌”针具,批号:苏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271094号,规格:0.30mm×0.50mm)治疗,取梁丘、血海、膝眼、鹤顶、曲泉、足三里、阳陵泉及阴陵泉行针灸治疗,使用指切进针法,进针方向斜向关节腔,若进针遇到阻碍则停止进针,深度25~40mm即可。联合红外线照射,每次治疗30min,3次/周,持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配合康复指导,首先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张、收缩训练,患者应该持仰卧位并伸直膝关节,将股四头肌紧绷后将腿抬起并悬空持续5s,而后放下。患者如此反复锻炼20min,2次/d;其次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避免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危险事项,包括下蹲、疾跑、跳落、跪地、上下楼梯、久坐久站、穿高跟鞋等,要求患者时刻做好膝关节部位保暖措施,合理控制自身体重并补充营养。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2] 针对患者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进行评分,每项评分内容分为2分、4分、6分,积分越高则代表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并以此评定患者治疗效果:痊愈: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显效: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减少30%~69%;无效: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3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分别为(x±s)以及(%),数据检验方式分别为t檢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20.2±1.8)分、治疗后(7.2±1.1)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20.1±1.5)分、治疗后(11.6±3.5)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膝骨关节炎也被称为老年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由于患者关节自身衰老、退行性改变而提前老化,表现为关节间隙、骨质密度、骨骼结构上均出现一系列衰老改变,最终引发患者关节软骨面骨质增生、退行性改变等一系列症状。事实上膝骨关节炎并非炎症疾病范畴,而属于膝部的远伤病范畴。
当前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主要包括预防宣传、物理治疗、推拿针灸、中药服用等方法,临床实践证明[3],针灸对治疗膝骨关节炎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针刺患者膝眼能够通利关节、血海能够疏通经络、阳陵泉能够强筋壮骨、阴陵泉和足三里能行气通络,各穴位相互配合以达到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的功效。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针灸治疗基础上配合康复指导,能达到提升患者关节活动度和关节活动稳定的目的。同时,康复指导还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4]。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康复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敏,张申尧.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12):40-41.
[2]陈佳红.针灸结合康复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3,28(1):54-55.
[3]华先进.针灸结合康复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6):235-237.
[4]邱玲,阚俊微,郑旭,等.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3):199-202.
相关文章:
内外联合治疗02-19
联合治疗02-19
民族高校预科数学教育02-19
内外固定联合治疗02-19
联合短期治疗02-19
问题解决的程度02-19
医生集团何去何从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