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

关键词: 全体师生 校园文化 校园 学校

摘要: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促进。首先,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如何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然后,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最后提出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这种途径来提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 篇1:

校园文化在校园管理中的重要性

摘 要:所谓的校园文化,就是指在一个学校内部,能够被全体师生所认可和遵守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师生行为准则与思想作风的总和,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它的创造者。

关键词:校园文化 校园生活 重要性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而校园文化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本质,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那么,建设好校园文化对一个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一、校园文化是校园管理工作的重点

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所培养的人才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而要培养出这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之外,还需要一种非课堂教育,这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教育,有着与课堂教育同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一种对课堂教育的深化和补充,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充分施展才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通过丰富的校园生活,缩短学生与社会的差距,使学生在一种健全的教育制度下,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大减少了学生开始步入社会所造成的与社会脱节的现象,用最快的速度发展成为对社会主义发展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二、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学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校园文化事实上就是一种课堂以外的物质文化教育,这种物质文化建设的形态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遵循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青少年学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校园文化的文化理想。正是这样的文化理想,指引着青少年发愤图强。学生虽然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但也十分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这些支持来自于作家,艺术家,以及各方面领域有一定成就的学者,帮助指导学生建立起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校长和教师们更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引导校园文化坚持走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三、校园生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指引

随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活尤其丰富的地方,对学校的师生来说,校园文化所组成的校园生活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广大师生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需要休养生息、愉悦身心,尽情享受精神上的放松;同时,广大师生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了解、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提高素质修养。通过健康有益的校园生活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使之长存于校园之中,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调节心情,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阅历,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管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各种潜能,扩大知识领域,把知识延伸到课堂外的任何角落。健康的校园文化寓教于乐,给政治思想工作赋予艺术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轻松接受思想政治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根本上是校风校容的建设,抓好校园的文化建设,有助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文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咏梅.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青海教育.2007(07)

2.李志兴.和谐校园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09(19) ■

作者:范绍模

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 篇2: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学生管理工作

摘 要: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促进。首先,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如何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然后,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最后提出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这种途径来提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管理;以人为本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同时对校园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为了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适应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各种挑战,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氛围。而群体、共同的文化意识以及作为物质载体能够体现文化氛围的各项活动,是校园文化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从理论上说,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所以校园文化各不相同。

2.如何提高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建立完善的校园制度的前提下,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用精神力量来达到良好校风的建设;其次,要加强学风建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要加强教风建设,加强建立民主性教学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另外要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活动要突出时代性、内涵深刻、格调高雅。为了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物质文化建设也很重要,在校园的建筑及教学和生活设施上应当体现学校特有的理念和精神。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发生转变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转变。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大学生就业正在由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转变等等。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

2.网络的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挑战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学生工作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有的学生上当受骗,甚至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3.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变革

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听课群,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修课程形成的新班级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传统课堂教育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所以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构建新的平台。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主体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把学生作为进入学校的消费者,而学校则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不再像传统教育模式那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这要求高校管理应该加强平等和服务的观念。

2.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要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从管理的决策、组织实施到目标实现,都要依靠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进去。另一方面,要发挥管理的“育人”功能,本着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成才而进行。因此,学生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关心学生的成长需要,努力改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努力建立情感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除了扮演教学角色,还要与学生真诚互动,成为与学生建立积极友谊的人。教师在学习情境中安排适合学习的教学气氛,以引导学生愉快学习,教师个人具备亲切与热心的人格特质。学生即是朋友,相信学生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本身的价值,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努力建立情感型的师生关系,这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高校校园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成荣.在教育创新中着力推进高校先进文化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3(01).

[2]陈大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模式转型[J].教育科學,2003(2).

[3]白海龙.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与教学论,2009.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作者:李少华

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 篇3:

浅谈生态德育下的校园文化管理

摘要:近些年来,生态德育的理念以及校园文化的管理在普通中等学校开始推广。本文将从生态德育理念对初中生培养的重要性入手,进而具体说明生态德育下做好校园管理的途径,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生态德育;校园文化;德育理念;文化管理[HK]

在生态德育教育的理念之下,将校园文化的管理理念与具体的管理办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也是响应国家和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提出的生态教育、生态德育理念的响应与实施,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与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生态德育理念对初中生培养的重要性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生处于一个需要引导的阶段,自身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的人和事都处于比较浅层的认识阶段,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方式比较有限,而生态德育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态德育倡导爱护生态文化,树立个人的品德观念。生态德育的理念能够教导初中生爱护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在思维意识的深处形成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而并非只是环卫工人、绿化工人的职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从小树立正确的观念有利于道德品德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如果每一代人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必然会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2.促进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际结合

生态德育的教育工作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并非只是将理论停留在表面的学习中。初中生在处理与学生或者老师之间的矛盾时存在处理方式不得当或者不会处理的问题,生态与德育的结合能够教导学生遇到矛盾时,选择最佳的处理方式,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二、生态德育下校园文化的管理

1.營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地理位置,合理规划与设计校园的绿化,优美的校园风光对初中生的学习与保持赏心悦目的心情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将校园的美化、绿化以及人性化的设计着重突出,将生态的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去,为学生打造以生态为主的校园环境。学生每天步入校园看到的是整齐的规划,整洁的摆放,充满自然风光的校园是何等的舒畅。如果校园的垃圾随处都是,满地的纸屑,校园中没有绿化设计,光秃秃的只有教学楼,这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与学习场所,让爱校园就像爱家一样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学子的内心,可以促使生态德育教育得到更好的推广。

2.规范校园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应该遵守学校设立的规章制度,这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例如,在学校最基本的就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话文明等,这些制度要求学生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学生的德育工作都有所提高的话,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能够推动整个学校形成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规范校园制度,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3.加强课余文化的引导

课余文化也是初中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态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各个方面的长期努力,耳濡目染的熏陶,逐渐树立起来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生态德育的理念,对校园文化的优化起着推动作用。例如,学校的自然课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野外学习,在户外讲解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并引导教育学生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提升自身道德素质的途径。

生态德育教育工作在初中生的教育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需要专业知识与个人素质均具备的人才,生态德育教育促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必然要面对工作岗位中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学生时代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以后的适应社会。生态德育工作也能帮助学生树立爱护自然的理念,从自身的能力出发,在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生态德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应该得到重视和普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ZK(]李大更.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改进[J].新课程:上,2016(2).[ZK)]

[2][ZK(]陈婷婷.对小学生德育时效性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73).[ZK)]

[3][ZK(]张玲玲.浅论高校生态校园文化与高效生态德育建设[J].科教文汇(旬刊),2011(23).[ZK)]

[4][ZK(]王世民,李泊,周磊,等.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作者:刘飞腾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校园安全管理论文 下一篇:校园文化校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