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结

关键词: 情结 台湾 故乡 大陆

故乡情结(精选四篇)

故乡情结 篇1

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千千万万的思乡情怀随之漂流到孤岛上去,客观上在故乡情结方面具有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广阔内容。台湾居民中的大部分人是三百年前从中国大陆移居到台湾的移民的子孙,现在统称为本省人。台湾本省人大多数都讲闽南语。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撤出台湾后,中国国民党军队及其残部约两百万人溃逃到台湾,并统治台湾。这些以讲普通话为主的人,被称为外省人。对他们来说,台湾不过是他们的异乡。台湾受日本殖民统治多年,又经历多种政治变迁,因此文化身份认同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一方面,由于内战,部分大陆人去往台湾,岛内政治动乱,“回大陆”成为这部分人的共同呼声;另一方面,由于殖民历史的存在,殖民文化对本土华夏文明解构和吞噬,台湾人自身寻找文化回归,掀起寻根热。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侯孝贤作为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一个漂泊者,那些在他生命中萦绕不去的乡愁与家国之梦成为他的电影的独特气质。

“直到现在,阿哈咕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他陪祖母走过那条路。以及那天下午,他跟祖母采了许多芭乐回来。”侯孝贤敏锐地察觉到时代变动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在故园之恋与乡愁遗韵中,添加了关于个体成长的记忆。《童年往事》中阿孝古的祖母回内地的路是侯孝贤在成长过程对家庭亲人的记忆,《恋恋风尘》中最后山顶的一丝云烟是吴念真对军旅生活以及初恋的记忆,《冬冬的假期》中冬冬背诵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朱天文对在童年时去外公家过暑假的记忆。故乡之恋与乡愁遗韵融合在电影创作者的个体成长记忆中。

《南国再见南国》充分表现背井离乡的痛苦,“再见南国”即是“再见故乡”亦或“再见乡村”。在这部电影中,“南国”指台湾南部,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北强南弱,因此南方时常是“乡村”的代名词。流氓小高带着复杂的原因回到南台湾的故乡——嘉义,然而南国的生存亦变得不易,家族封闭,官场腐败。记忆当中的南国已不再,小高他们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未来。

二、运用意象和象征镜头隐喻乡愁

在《冬冬的假期》中,冬冬在电影中背诵了两首与思念故乡有关的诗,一首是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另一首是《古诗十九首》中的:“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当冬冬勉勉强强背诵出《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时,外公笑了。在现代潮流席卷一切的时候,固守土地和传统的人们,虽然身在故乡却有异乡人的感觉。冬冬在不断的停顿中完整地背出这首诗,象征着传统的古典情怀在现代性的发展中变得支离破碎,但古典情怀因其美好虽然艰难存在,但是依然有永存的生命力。在《恋恋风尘》中,电影末尾那个镜头是全片最重要的象征,宛如山水画的山城远景,山头后面是隐约的大海,山头近处是零散的坟墓,云影在山头上缓慢地移过。在这里,乡愁被隐喻为一块漂浮不定的云,千变万化,总也不能捉住它。

我的故乡情结 篇2

和朋友聊起自己的故乡,原本只是随便聊上几句,却一不小心扯出了自己这么多的思绪,原本我以为那些深远埋藏几乎忘却的记忆,却一直都在蠢蠢欲动,蓄势待发,只是淹没在忙碌的生活中,经如此刻意的一挑拨,便再也无法关闭这一发不可收的记忆闸门。

我的家乡是个四面田地成狭长状的小村庄,并没有悠久的历史,也不曾出土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但那里有我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加思索的快乐。这个山村里,有着百十户人家,虽然偶有摩擦,但大体上相亲相爱,胜似一家人。山上有着苍翠的树木,田埂上有着平凡普遍的花草,用它平淡的美丽,点缀着人们的视野。小时候大人说山上面住着老虎,会吃掉爱哭的孩子,说疯子最喜欢抓不听话的小孩子去做伴;没有现在学生那些堆成山怎么也做不完的功课,也没有家长一天到晚的唠叨,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打口带、跳绳。挨打挨骂时,会委屈的掉眼泪,会恨的牙痒痒,为什么自己不能当家做主……

春天,利用河水灌溉田地的机会,我们在村前的沟渠里捞鱼,拿回家做鲜美的鱼汤,全家乐开了花。在这个过程中,鱼儿们也是无法安宁的,小伙伴们也不是安分的角色,做钓竿,挖蚯蚓,用树枝编成简易渔网,偷偷躲在池塘边角钓上一会,总会有些收获。同时会挖到各种各样的苦菜,回家就着煎饼吃,很是惬意。到端午时期,会有很多种类型的说不上名儿来的野花草,家家采许多艾蒿和柳条,和各色的纸葫芦一起挂在门上,听说能治眼病,同时带来好运气。小孩子的胳膊和腿腕上拴上五彩的丝线,煞是好看。秋天就有了野生的果子,趁着摘果子的功夫,带回去一小捆柴,就够生火做一顿饭。冬天,我们溜冰、滑自制的冰车,跌倒是家常事,一点不像今天的孩子那么娇气、脆弱,没有骨折、也没有脑震荡,顶多哇哇大哭一场,第二天接着玩,摔了再哭。傍晚,日落西山,一天的忙碌拉上帷幕,晚霞映红了人们的脸颊,暮归的牛群惊飞了檐头的雀鸟,屋顶烟囱袅袅升起的炊烟,大人们的呼唤声,孩子们的欢呼声,在霞光渐渐消褪的上空交织出一缕缕言不尽的生机。

常听家人说,我从小就能看家。记忆中的家是低矮的土房,格子窗户,不规整的门。我总是玩着玩着就睡在路边的沙子里,等家人回来才叫醒我。现在想来可怕也可笑,和孩子说起他根本不信。最有趣的是我能在看露天电影时睡着,全家总动员找我,怕我在电影散场时被踩到。这个毛病一直持续到中学,我有多次在电影院睡着的历史。例如《雷雨》,影片中下雨时我见了周公,不知多久醒来仍在下雨,完全理不清四凤、周平、鲁大海等人的矛盾冲突。还有《大闹天宫》,孙悟空在我的梦里梦外一直打打杀杀,十万天兵天将轮番上阵,杀得昏天黑地。

日子周而复始,阳光会紧随黎明,春天总会在冬天过后,然而,村庄距我已经越来越遥远,脑海中一些景物,正在渐渐地荒芜。因为经济的提升,人们生活态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城市里的华灯初上,忘却了家乡的缕缕炊烟,爱上了城市的繁华,舍弃了村庄的宁静。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初的美好愿望变成一颗逐渐淡定的心。

故乡情结 爱国情怀 篇3

春天,遂想起

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选自《余光中诗选》)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他一生兼擅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春天,遂想起》是一首思念“江南”的诗,是一个自称“江南人”的台湾诗人表达的对江南最痴心最虔诚的向往。故乡情结、爱国情怀是这首诗的灵魂。诗人自称“江南人”,不仅是因为他出生在南京,母亲是江苏人,幼时经常游历杭州等地,更在于对挚爱祖国、挚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来说,“江南”是一个生命的符号,烙在心头永远无法淡忘。就像中国人自称“汉人”、“唐人”是由于永远无法忘怀汉唐的强盛和自信一样,余光中自称“江南人”正是因为难以割舍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江南”这个符号的生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诗人在孤岛的夜晚轻轻地叨念起这个词,滚滚涌入胸中的是文学赋予这一符号的所有美丽与温情。“江南……江南”,在诗人的呼唤中,在心中升起,犹如漫天烟花在空中不断灿烂地开放,幻化出诗人儿时的记忆,幻化出古时的江南,幻化出那永远让人魂牵梦绕的美景。满心的江南如漫天的烟花,照亮了孤岛游子远离祖国母亲的刻骨铭心的伤痛。

本诗开篇从江南的风光景物、乡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起笔,到中段开始忆及江南的故旧亲友,最后推出象征祖国大陆的母亲形象,形成三个依次递进的抒情层次,体现了浓浓乡愁和深深的爱国情怀。全诗以江南美景作为背景,意境优美。第一节,作者描述了一位九岁少年生活于江南的情景,这少年似乎就是作者的童年,在描绘他对家乡——位于江南的南京的朦胧的向往。随着知识的积累,诗中的少年对江南产生了更多的联想,如第二节中“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乾隆皇帝的江南”。作者对家乡的向往也在这诗中进一步加深了。在第三节如话家常的絮叨中,诗人的情绪显然变得有些伤感:这个少年长大了,思念起了“那么多的表妹”,但“就那么任伊老了”,“即使见面,他们也不会陪我”,这反而使“我”的思乡之情更浓了;“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这一句除了表层的意思外,还暗示着两岸统一、祖国以一个完整的形象重现于世界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意思。而这一切又都在最后两节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母亲在喊我”、“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作者的思乡之情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得到了升华。

《春天,遂想起》的中心意象是“江南”,这一中心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同时,作者在这一中心意象前加了许多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大体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有关景物、风物的,如:“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等;二是有关人物、人情的,如:“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第一类景物、风物的修饰语从声、色、自然与人文等多种角度渲染出江南水乡物产富饶、风光旖旎、繁华又不失温情与可人的独特魅力。第二类人物、人情的修饰语着重强调了江南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两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地地道道的氤氲着江南水乡旖旎气息的意境。从思维的角度看,这些修饰语充分体现了形象思维这一诗歌的本质特点。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力求用最具体可感、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言材料来组织思维。这也是本诗虽然语言质朴但却诗意盎然的主要原因。那么,体现诗作主旨的“江南”这一中心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呢?只要梳理一下全诗的感情线索,就不难把握:诗中的江南不仅珍藏着作者的少年时代,而且也象征着母亲,象征着祖国,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诗人由怀旧而怀古,抒发的是一种以民族灿烂古文化为精神背景的文化乡愁。

本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诗中夹有带括号的诗句。从诗歌的文气和韵律来看,括号中的文字夹杂在全诗里似乎有些别扭,但这些文字是不能随便删去的。其中,有三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如果把这首诗歌的抒情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称作是“彼”的话,那么这些括号里的文字可以称作是“此”。一般来说,一首小诗是不宜将两个着眼点并列其中的,但诗人又必须要讲两者的关系,所以就用括号、用补充说明的方式,来表明台湾和大陆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两地间的地理位置相隔并不遥远,只是人为的因素将他们隔开。如果去掉这些文字,将会大大地伤及作品的主旨。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一个括号和第三个括号分列在诗歌的一头一尾,又以首尾呼应之势,凸显出浓浓的乡愁和无限的伤感。

故乡情结 篇4

自从初中毕业,我便离开了我故乡。因此,脑海里时常会有些记忆。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当脚踏过并不崎岖也并不平坦的路时,厚厚的黄土地与滚滚绿浪迷惘了我的眼。沿着路边被尘埃迷遮住了本色的野草缓缓而行,母亲催促着我的步伐,又指点着庄稼的长势,几分自豪,几分感慨,几分嘲弄。一辆满载粮食的三轮车急急驰过,在一片滚滚烟尘的追随中消失了。混浊的空气中,传来向日葵地里采花姑娘们的笑语,带着一些湿润的生气。路一旁渠里长满浮萍的水似乎对这一切都没意见,只是冷漠的轻轻地把杂草荡开,荡回……

故乡唯一的景致大致就是那古老的果园与天然松树林。遗憾的是,我无法进入。印象中唯一的一次相见便犹如返古。树林下杂草丛生,土地上长满了芦苇与马尾草。苍色的树干,一头栽进黄土,一头昂向青天。林间树下,青苔漫布,风尘罩面。百年不曾湮灭的潇潇风雨使这史树愈加高大。但树无言,叶无言,迷惘的目光定格在威风凛凛的迎客松上,尽情咀嚼着千古不变的历史、传说与歌谣,荣辱兴衰,何以为证?那房屋已门壁斑驳,如古朴的埙发出的那悠远而深邃的咽声,似对神灵的膜拜,远古的追思,都洒满了古老的神秘。一道围墙,两扇铁门,犹一道古今之间的防线,锁住了往日祖先们所有的争端与尊严,不设防的日子里,孩童们都爬上高高的围墙上,祖先的脊梁支撑着我们登高望远……

秋,将至。

夜幕降临,四处灯火通明,没有了童年的黑暗,也带走了那时的欢笑。往日的温情和喧哗已被今天的冷漠和寂静代替。人们,都在展示自己和封闭自己。高高的迎客松下,没有人再来乘凉,它只好静立在风中,默默无闻,又是一道风景。

窗外,无星、无月。树叶沙沙作响,灯光下,树影婆娑。这是临行前的夜。侧坐在窗前,看迷蒙的夜空,迷蒙的田野。远处深深的呼唤,回荡于天地之间,随意碰撞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颗心,凄婉如水,若有若无。夜,如此宁静,浮想世外,却生在尘里,有一种菜根,难迷酸甜。静极的夜中,盘古亿年前开辟的苍穹与大地便合为一体,天地相接,山水相连。我站在女娲赐降的这片土地上,迷惑了许久。没有星月灿烂,昏黄的灯光在朦胧之中亦化作清辉,默默亲吻着空中不落的尘埃,你是感叹历史的无常,这是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故乡,你载着我的身躯,我能带着你的一些黄土上路吗?

静静的和谐充斥在天地之间,我的心平静而激动。岁岁枯荣的草木,一朝春风能否点燃你的激情?可爱的故乡啊,你的魅力何在,何以我如此依恋着你?也许,荒芜的日子里,我能在这里看到葱茏的岁月,窗外秋意又起时,我知道春也不会太远。故乡,你的媚态让我看到了我的未来,你的希望。

时值隆冬,雪花飞扬,寒风刺骨,再这山村的小沟里----黄坪。三面环山,一面是白茫茫的戈壁滩。周围无树、无草、光秃一片,更无丰富的水源,只有静守其土,靠天吃饭。但却没有输水工程为劳苦大众解难。餐桌上摆的是玉米渣的黑面窝窝头及黄米扎饭、苦菜与洋芋烩汤充饥。眼观这景、这地、这人,我便暗暗的流下了含蓄已久的泪水。

小时,父亲用小毛驴车拉着我们兄弟三人在羊肠小道的黄坪戈壁滩上艰难的行走,沿途我眼睛下意识的想寻找什么,偶尔发现了几蓬骆驼刺与芨芨草,还有几只牛羊在相啃充饥。我心底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叹!40多里路,我们跑了5个小时,小毛驴浑身上下湿了个透,真苦了它啊……

塞上10月,秋高气爽,硕果飘香,我又漫步于永和村。然而,眼前的街景让我惊诧:整洁的街道,杨柳青翠苍绿,盆景遍街,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却偶有几栋楼房挡眼,显得那么的温馨与安详。只是,只是可惜自己的村子----仁义。那本是天香之国,可是由于村委的腐败,导致了这一切的结局,生活不在幸福。计划工作根本实行不彻底,却有丝丝包庇现象,胆敢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去年雨灾,话说淹没了双龙乡200亩稻田,向政府索要救灾粮食,而发放到村民手中却无几。其实,只不过淹没了10余亩而已,这是村委人员贪啊并不仅如此,也是层层相扣啊!所以才导致了仁义的落后.曾几何时,很想反映这件事,但父母一直阻止,为了自己,忍忍吧!但我始终坚信,不论那些腐败分子如何机关算尽,终究逃脱不了正义的法网对他们的严厉惩处,相信草绳网法律网、网网无情。从那以后,我便梦想着,凭自己的实力,不靠村委、父母。终究绿化了眼前的那片荒山,那些“谎人”,心里头一股热浪直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在这片塞上热土创造了多么令人骄傲的辉煌成绩啊!我坚信,有党的创新理论作指导,在党和民族的关心指导帮助下,我的第二个故乡定能以崭新的姿态迈入新世纪,也希望各位朋友到美好的双龙却采风旅游。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土地情结散文02-25

桑树情结经典散文02-25

审美情结02-25

家乡情结优美散文02-25

语文情结02-25

西湖情结的随笔02-25

人狗情结散文02-25

篆刻情结散文02-25

英雄情结02-25

历史情结02-2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土地情结散文 下一篇:西湖情结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