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 护士 职称 事件 护理

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精选10篇)

篇1: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患者安全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二级甲等专科医院2013年1月~12月上报的7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三位的是攻击行为(43.6%),跌倒坠床(21.7%),擅自离院(7.7%)。发生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风险意识差(25.6%),护士责任心不强(14.1%),相关制度未落实(14.1%)。结论 精神科护理有其特殊性,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既有人为因素,又有系统因素。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综合考虑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加强病房管理,规范护理管理流程,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安全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2]。近年来,患者护理安全已成为卫生系统和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已成为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院内常有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站在保护医院和护士的角度,常隐瞒不报导致严重后果。为保障患者安全,2013年以来在评审三级甲等医院的基础上,鼓励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增加了护士自我质量控制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1~12月某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各临床科室上报到护理部的不良事件,共计78例。

1.2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构成比、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不良事件的类型分布 见表1。

2.2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 见表2。讨论

3.1重视患者安全问题 一直以来护理管理存在零差错零缺陷的要求,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时更多的是减免医护人员的责任,所以隐瞒问题多上报少。2013年医院实施鼓励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表1可以看出上报的不良事件发生在护理过程的方方面面,监测“错误”的信息共享,使每位护士在正确的理念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美国医学研究所(IDM)的研究认为,有些差错并非由于个体行为造成的,而是由包括诊疗过程的系列行为和众多因素造成的可预见的系统差错[3]。为根本解决不良事件,已建立全院范围内的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包括人员的配置、医疗设备、环境、后勤保障等,每周院内多部门联合行政查房及时解决问题,解决安全隐患。

3.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 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树立安全意识,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条例》、《精神卫生法》、《患者安全目标》、《护理核心制度》、《精神科护理规范》、《精神科安全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制度》等,认识到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尤其强调安全管理在精神科的重要性。

3.3健全护理安全制度,规范护理工作流程 本资料中风险意识差20例(25.6%),责任心缺失11例(14.1%),因此督促护理人员学习势在必行!护理部通过护理部、护士长二级质量控制组织进行,病区实行护士长、质控小组进行,并且护士参与检查,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精神卫生法》的出台,认真学习各种流程。如“保护性约束的处理流程”、“出入院流程”、“巡视流程”、“医嘱处理流程”、“抢救工作流程”等,让护士有章可循。病区安装了电子病历系统中的护理模块,加大了护士人力资源的配置,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也可以保护护理人员。

3.4做好重点人群的监控 由于精神病患者疾病的特殊性,他们大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时常出现拒绝治疗和护理的行为。对患者的特殊表现如妄想、幻觉、自杀言行、冲动伤人等要特别观察,详细记录。这些症状的存在、发展、消失是评估病情好转或恶化的重要标志。对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重点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行动呆板、震颤、视物模糊、反应迟钝或行走不稳等[4]是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跌倒的一个重要因素。封闭式管理比较拥挤,加上有的患者自我保护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兴奋躁动患者的攻击或互相争斗[5]。重点人群还包括:自杀自伤、外出返院、出走、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等,所以对新入院、外出返院患者,应严格进行安全检查(有无藏匿药品、锐器、打火机、刀剪、腰带等)。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与处置,并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有纠纷苗头的家属,护士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病区领导。重点时段包括夜间、凌晨、交接班、集中做治疗护理时,病区开饭、洗澡时,护士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力争将不良事件降到最低。小结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服务复杂,任务重,责任大,多种因素都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提示护理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管理。加强病区的自查互查工作,规范护理工作行为,增强护士工作的自律性和工作责任心。充分调动了护士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了护士参与质量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明显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营造了健康的护理安全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玮琳,叶文琴.加拿大Megill大学对护理差错的认识和处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4(10):94.[2]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3]王瑞敏.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0:)2212-2213.[4]沈渔?.精神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85-186.编辑/倪冰冰

篇2: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周丽萍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471013)

【摘要】 精神科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紊乱,无自知力,很易发生冲动伤人、跌倒、吞食异物、烫伤、噎食等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怎样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原因 防范措施 1 概述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环境设备等原因,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及身体影响,从而影响护理质量[1]。为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责任心,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与心理压力,鼓励护理人员正确面对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从中积极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认真整改,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现从我病区29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预防措施。2.原因分析

2.1资料来源 我病区近两年上报的不良事件资料

表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

不良事件 例数 所占比% 攻击他人 9 31.03 跌倒 7 24.14 吞食异物 6 20.69 烫伤 4 13.80 噎食 3 10.34

表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

不良事件 发生时间 例数 所占比 攻击他人

跌倒

吞食异物

烫伤

噎食

白班 4 夜班 5 白班 4 夜班 3 白班 2 夜班 4 白班 1 夜班 3 白班 1 夜班 2

2.2 结果

精神科不良事件中攻击他人、跌倒和吞食异物占比较高,而夜班发生率为 58.62%,白班发生率为 41.38%,夜班高于白班17.24%。2.3 分析

2.3.1精神科患者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幻觉和妄想,病情不稳定,行为紊乱,如对患者的评估、观察、管理不到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攻击他人、吞食异物、烫伤等行为,防不胜防。

2.3.2 护理人员欠缺,夜班人员较少,对患者的管理不到位。

2.3.3 病区设施存在不安全隐患,地面湿滑,有障碍物,热水装置不安全,标识、标牌不明显不到位,很容易发生跌倒、烫伤等。

2.3.4 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清楚、患者自理能力欠缺、受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头晕、吞咽困难、风险评估不到位,护理措施不当。2.3.5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指导不到位、对危险物品的收集和管理不到位。2.3.6 个别护理人员慎独精神差,自我约束能力差;不遵守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

13.80

17.24 13.80 10.34 6.90 13.80 3.44 10.34 3.44 6.90

规程;不落实岗位职责,不按时巡视病房,工作时间聊天、玩手机,忽视对患者的管理和病情观察。3.防范措施

3.1制定完善的护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并认真落实。科室护士长要加强对护理核心制度、各岗位职责、护理常规的检查和落实,制定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强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有责任心和慎独精神;牢固树立患者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加强对危险物品的收集和管理;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加强对患者的定时巡视、病情观察、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健康教育、沟通技巧。

3.2 加强对人力资源和重点时段的管理 足够的护理资源是患者安全的最好保障[2]。护理部有人员紧张状态下的调配预案,保证科室人力的足够及紧急状态下的人力调配。科室护士长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弹性排班,分层次使用,资历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加强对重点时段、节假日、双休日的人力安排,保证各班次人员充足合[3]。护士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有技巧,从各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理人员,加强沟通和培训,消除护理人员的心里压力和负性情绪,以良好的心里状态和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确保护理质量。

3.3 加强对环境物资的管理 科室的设施安全合理到位,各种警示标牌、标识清楚醒目,定期检查、维修、整改,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完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 对发生的不良护理事件,当事人和科室本就心理压力和负担过重,再加上有些不良事件是无法预料的,如果一味惩罚、批评,势必对当事人和科室会雪上加霜,有些护理人员甚至会造成情绪障碍影响今后的护理工作。有些科室为了逃避惩罚,对不良事件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瞒则瞒的消极态度。这样不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还为医疗安全和纠纷埋下了隐患。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鼓励当事人和科室积极主动逐级上报不良事件,以采取补救措施,将不良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并采取非惩罚性处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理方法、防范措施和风险评估[4],使同样的错误不在发生。

参考文献 : [1] 王金兰.医院管理年活动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篇3: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不良事件,精神科,护理,应对措施

精神科护理作为护理中风险较高的工作, 鉴于该科室中的患者情绪波动及行为的不确定性, 再加上精神病患者对于治疗的配合程度较低, 抗拒、干扰治疗甚至打骂医护人员, 因此增加了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其需要在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1,2,3]。 护理不良事件往往是未预计、毫无计划地在护理过程中发生, 属于意外事件范畴, 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误吸、窒息、跌倒、坠床、烫伤、走失、静脉输液输血意外、意外脱管自杀等事项, 均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4]。 为了解精神科护理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繁, 本研究通过对2013 年1~12 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 ( 以下简称 “我院”) 各科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或安全隐患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 为提高我院服务质量,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确保护理安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各科室上报的安全隐患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选择其中发生不良事件患者100 例及其对应护理人员32 名。

1.2 方法

对不良事件发生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次数、病种、用药方式等患者因素及护龄、学历、职称等护士因素, 分析各方面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及其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 跌倒 (50%) 、患者丢失财物 (45%) 、医疗设施损坏 (45%) 、给药错误 (39%) 、护患纠纷 (38%) 、攻击行为 (37%) 、药品交接错误 (36%) 所占比例较高。 见表1。

2.2 患者一般情况与护理不良事件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100 例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患者中, 不同年龄、病程、病种、用药方式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而性别、住院次数与不良事件的发生关系不大,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2.3 护理人员情况与护理不良事件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不同护龄、学历、职称护士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见表3。

3 讨论

3.1 临床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精神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 跌倒 (50%) 、患者丢失财物 (45%) 、医疗设施损坏 (45%) 、给药错误 (39%) 、护患纠纷 (38% ) 、 攻击行为 (37%) 、药品交接错误 (36%) 在护理不良事件中所占比例较大。 分析原因可能为:对患者的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 监管不到位, 缺乏能够有效对患者发生意外危险性的评估方法或措施;医护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怠慢, 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较弱, 患者外出活动走失现象出现;被盗、跌倒、坠床等, 主要是护士入院后未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告知或安全告知欠详细, 缺乏预见性, 未认真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和合作程度。 护患沟通不畅或不充分, 护士服务态度不好, 未认真评估患者意识及合作程度, 对意识不清及嗜睡患者肢体约束不够, 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不到位, 未能有效巡视病房, 而致患者自行拔除管道, 往往会增加护患纠纷, 导致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这与国内其他一些研究观点一致[5,6,7,8]。

患者一般情况与护理不良事件关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100 例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中, 不同年龄、病程、病种、用药方式患者间差异显著 (P < 0.05) , 而性别、住院次数与不良事件的发生关系较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推测其原因如下:不同年龄的患者精神病发病及表现出失常、冲动等行为的时段不同, 往往年纪较低, 发生精神病的高峰期较为集中, 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病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表现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病情会出现反复发作, 且病情不易控制, 因此导致该类人群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联合用药患者一般来讲多为难治性精神系统疾病, 病情往往表现出无常且复杂, 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困难, 管理难度明显加大, 相关护理事件发生的比例也随之升高。 再者, 联合应用药物使药物的副作用增大, 其危险性明显升高。 本研究护理人员情况与护理不良事件关系的单因素分析显示, 不同护龄、学历、职称护士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差异显著 (P < 0.05) 。 分析原因如下:护龄、职称、学历均较低的护士, 工作时间不长, 所在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及经验相对不足, 具体可表现为省略或简化了查对环节, 表现为不对姓名只对床号, 不看药名只看药品包装, 药品剂量、用药方法查对不严, 用药前向患者告知不清, 致使患者吃药时药量出现差错, 未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及“三查九对”制度, 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 无能力处理好相应的突发事件。

3.2 临床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应对措施

3.2.1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 加大管理力度

加强患者家属的安全意识, 让其自身认识到护理的安全性, 同时定期对患者病房中的危险东西及配套设施进行检查, 病房环境要保持足够的安静, 避免喧嚣, 降低环境可能给患者带来的相关危险, 避免患者因情绪波动而自己私藏物品, 发生伤人或自伤事件[9,10]。

3.2.2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养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养, 提高护理质量。由于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 责任心不强, 查对不严, 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 对患者护理风险评估不足, 工作态度过度散漫, 忽略护理过程中应有的一些必要的排查, 会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给患者造成生理及心理上痛苦, 延长治疗时间, 增加经济负担。因此应针对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修养, 在精神科的特殊护理中, 要有耐心, 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相关护理, 同时加强业务拓展, 增进知识, 积极学习并与有经验的护师进行交流, 提高自身素质, 确保护理基本功扎实[11,12,13]。

3.2.3严格执行监管制度, 规范操作

病区应成立安全管理小组, 制订各种切实可行的护理工作流程,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完善和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加强节假日中护理人员的排班, 保证护理安全[14,15,16,17]。针对护理不良事件, 一旦发生, 应及时进行问题分析, 从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方面着手, 认真分析可能引起不良事件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 针对所分析问题的症结, 采取有效、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改进, 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2.4完善制度管理, 扩大护理队伍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较多的时候是由于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掌握不熟练, 缺乏耐心、细心, 责任心差导致。还有一些是由于护理人员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 过度推卸责任或逃避, 针对不良事件的发生不及时主动上报, 导致事件向较坏的一面发展, 严重者致使患者病情恶化。提示医疗机构应针对此现象及时调整管理制度, 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护理人员能及时主动对不良事件进行上报。对于新的实习学生来讲, 遇到不懂的问题未能及时请教老师、带教老师对学生盲目信任, 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的现象, 应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 把不良事故的后果控制在可以应对的范围内[18,19]。提高护理人员配比是实现有效护患沟通的重要条件, 同时减少低学历等护理人员比例, 可相应提高护理质量。尽量简化护理文书书写, 让护士有更多时间照顾患者

3.2.5进行护患有效沟通, 保证护患关系和谐

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 改善服务态度, 多方面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0,21]。

篇4: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因素分析;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33-0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错误、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有研究資料显示,精神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客观事物而出现自杀、自伤、他伤、逃跑、破坏、毁物等异常行为,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为了了解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本文选取某医院 2012年 1 月~2013年 12 月住院患者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 62 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护理不良事件 62 例,其中男 37 例,女 25 例。

1.2 方法

对某医院两年来经上报登记、进行讨论分析并处理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并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对上半年和下半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对照分析;对疾病所致和工作人员失误护理不良事件也进行了对照分析。

2结果

2.1 每年都有相同数目但不同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且下半年较上半年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2 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较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对照结果分析。

3讨论

护理工作是一项涉及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的医疗活动,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精神病患者因其思维及认知障碍,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本文通过对62 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发现每年都有相同数量而不同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且下半年较上半年高,对照结果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下半年护理不良事件易发生,可能与季节有关,患者病情反复,住院患者多,同时节假日多,工作人员因休假而减少,家属探视,患者频繁,使患者不能安心住院有关。因此要加强下半年护理人员的编制,改进护理班次,进行弹性排班,增加节假日护理人员的数量,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与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对照结果发现,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 45 例,占 72.58%,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 17例,占 27.42%,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较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中常见的有三种,即自伤、外跑和伤人,其中自伤 24 例,占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的 53.33%;外跑 8 例,占 17.78%;伤人 7 例占15.56%。因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 17 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常见的有发错药 5 例,占因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 护理不良事件的 29.41%,安全检查不严 4 例,占 23.53%。由此发现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其不可预见性,精神患者由于其特殊性,对待客观事物因幻听、妄想而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而出现自杀、自伤、他伤、逃跑、破坏、毁物等异常行为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关键因素。

临床发现在自伤的 24 例患者中以头撞墙受伤缝合的 11 例,其次为砸碎玻璃划伤 6 例、服毒 5 例、跳楼 2 例,这可能与目前的封闭式管理有关系。目前除了封闭式管理,安全检查也较严格,患者自伤就会采取以头撞墙为主要方式。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到 认真学习精神疾病知识,掌握本科患者病情、诊断,对有自杀、自伤、伤人、外跑企图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 护理,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加强巡视,使患者的活动不脱离工作人员的视线,这样就可及时有效的发现和救治自伤的患者,同时还要加强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尽快控制精神症状,同时辅以心理治疗,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护理精神障碍患者的重要环节。从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安检不严 4 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提醒医护人员要加强安全管理,即病室环境的安全,危险物品和药品的管理,晨晚间护理中的安全检查及患者和家属的安全宣教工作要落实到实处,也能有效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由于护理模式的改变,新进的护理人员多是临时护士,使护理梯队不稳定,因此要加强新人的培养,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同时要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做好三查七对,减少发药错误,同时强化安全意识,通过巩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将减少临床意外事件的发生,因为安全意识是护理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和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2(45):130-131.

[2]宋燕华.精神护理障碍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

篇5: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护理不良事件

(一)定义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相关等级概念

1.护理不良事件一般 分为事故、差错(一般差错、严重差错)、护理缺陷三个等级。

(1)医疗(护理)事故: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2)护理一般差错:是未对患者人身造成影响,或对患者有轻度影响,未产生不良后果者。

(3)严重差错:由于护理人员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

(4)护理缺陷: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某一环节有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未在患者身上发生不良后果。

2.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四个等级(中国医院协会分类): 警告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和隐患事件。

(1)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2)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3)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

(4)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护理不良事件类型

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

3.严重药物或输血不良反应。

4.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

5.因医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6.院内感染。

7.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四)不良事件常见原因 1.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有时凭借主观印象,如给病人进行治疗时只喊床号,不喊姓名,更换液体时未做到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2.执行医嘱不正确

表现在盲目地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患者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 2 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3.未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违反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由于低年资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对一些专科知识、基本常识、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工作流程不熟悉。造成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患者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让家属给患者鼻饲造成窒息。

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患者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4.未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

没有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病人观察和巡视,没有认真落实病人交接班制度,健康教育宣教不到位,对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无预见性,如未向病人反复强调潜在的安全隐患(跌倒、坠床)。

5.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

未对压疮高危因素患者评估,造成 患者 压疮。未对坠床、跌倒高危因素患者评估及采取预防措施,造成患者 坠床、跌倒。

6.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病人投诉)。

7.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特别是高浓度药品未有标识和单独放置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8.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差

缺乏护理安全相关知识,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对本学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培训不到位,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应急能力差,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9.后勤保障系统不完善

医院后勤工作是整个医院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医院正常运营的重要支持和保障系统。随着医院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技术的进步、设备规模的扩大,后勤工作涉及的范围和知识面越来越广,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后勤管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药品不能及时送到病房。不能一站式服务。物品报修报送。

(五)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措施 1)严格执行护理三查十对制度

2)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意外。3)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标记,近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人管理,严格交接班

4)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5)各种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7)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

8)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是事件再次发生。9)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10)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和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11)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

六)总结

篇6: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预防措施

1.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1.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1.3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4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5 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1.6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预防护理差错事故措施

2.1 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

2.2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

2.3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医学|教育网整理,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

2.4 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2.5 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2.6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2.7 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

2.8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9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2.10 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篇7: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1 给药差错

发错药、打错针、漏发药、漏注射属护理差错的首位,分析以上发生原因如下: 2.1.1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过程中护士未“三查十对”,造成张冠李戴或看错药名、剂量等现象。

2.1.2 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工作中马马虎虎,漫不经心,查对不认真,对于药名、病人姓名相像时,就错发药了。

2.1.3 交接班不认真,特殊药物给药前没仔细交接,接班护士没认真检查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未做,特别是夜班,护士注意力不集中时易出差错,如漏发药、漏注射的时间多发生在14时、20时、24时。

2.1.4 护士的药学知识掌握不够,不能对本科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熟知,常规药品的作用与病人不相符时,护士不知道,就给病人用了。2.2 跌倒

跌倒是指身体的任何部位,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它低于平面的物体,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伤害事件。其发生原因如下:

2.2.1 年龄因素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器官的退化,感觉功能障碍、视力、听力减退,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反应迟顿,易跌倒。跌倒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据报道,老年患者对预防跌倒认知的差异及意识的淡漠是跌倒难以避免的因素。

2.2.2 药物因素 因病人使用有些药物,如降压药、控制血糖药、安眠药、镇静剂等,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药和麻醉镇痛药,被公认为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

2.2.3 环境因素 病人入院后,对病区环境不熟悉,加上偶有地面潮湿、有积水、光线不足、地面不平等,行走时稍有不慎极易跌倒。同时家具的防范设施不足,如马桶、走廊内无扶手、病床未加床档、床铺过高及座椅过低等均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

2.2.4 护士因素 夜间时段,上班护士相对白天较少,巡视病房的次数不够,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发现和帮助患者的服务需求。

2.4 压疮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的溃烂和坏死。

2.4.1 力学作用 造成压疮的三个主要物理力是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通常是2~3种力联合作用所致。持续性的垂直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摩擦力作用于皮肤,易损害皮肤的角质层;剪切力是因两层组织相邻表面的滑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与体位有密切关系

2.4.2 局部皮肤经常受潮湿或排泄物的刺激,出汗、大、小便失禁等使皮肤潮湿,加上尿液和粪便的刺激作用,局部皮肤的酸碱度发生改变,使皮肤表皮保护能力下降,皮肤组织极易破损,形成压疮。

2.4.3 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 此类患者的皮肤较薄,抵抗力弱,受力后易破损;营养不良的患者皮下脂肪较少,肌肉萎缩,一旦受压,局部缺血、缺氧而易发生压疮。3 防范措施

3.1 给药差错的防范 护士是住院患者用药的直接操作者,又是用药的最后把关者,因此在防范用药差错中起重要作用。

3.1.1 强化培训护士的业务素质 包括各项护理工作制度、职责;还应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护士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护士责任的教育,不断规范护理行为,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3.1.2 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用药前应认真检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核对病人姓名等,操作后的查对尤其重要,这次查对能使护士本人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差错并及时纠正,可将伤害降到最低。

3.1.3 护士长在病区应随时巡视病房,检查各个护士的工作质量,尤其对新护士,责任心不强的护士,更应注意环节质量的控制。对查出的问题应记入质量考核登记本或查对登记本上。3.1.4 各科室建立了药品说明书,收集本科常见药物及抢救药品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整理成册,并定期对护士进行考核。3.2 跌倒的防范措施

3.2.1 评估病人 要全面评估病人的既往史、跌倒史、服药情况、睡眠及意识情况等,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2.2 环境管理 向新入院病人及家属详细做入院指导,如病情允许,扶助患者亲临各处环境,给予提醒安全防范之处,并向家属及陪护人员交待清楚;如离开患者应加上床档;将日常用品放于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并将呼吸器放在床头或枕边。夜间打开地灯、保持地面干燥。3.2.3 加强管理 尤其对老年人、行动受限、意识障碍等易发生跌倒的高危人群,更应多关心、多问候、多巡视、多观察,确保每位患者的安全。3.4 压疮的防范措施

3.4.1 评估病人 使用“压疮评估表”,从神志、营养、循环、用药等方面对病人进行评估打分,对于高危人群要进行健康宣教及必要的防范措施。

3.4.2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对长期卧床病人建立翻身卡,每2h翻身拍背一次,必要时缩短间隔时间,并使用海绵垫、气垫褥等,使支撑体重的面积加大,减小压疮,对易受压的骨隆突处,可用软枕、海绵垫等架空,以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力。

3.4.3 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保持患者皮肤和床单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对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分泌物多的患者,应及时洗净擦干,局部皮肤涂凡士林软膏;不可让患者直接卧于橡胶单或一次性床单上,保持床铺、被服清洁、干燥、无皱褶、无渣屑。对于易发生压疮的病人,护士每次巡视病房时都要检查床铺是否合乎要求。

篇8: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护理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损伤, 亦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2]。 不良事件是护理服务缺陷的反映, 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 我院是一所以精神、神经科为主的专科医院,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 精神科住院患者容易发生跌倒、外走、自杀自伤等不良事件。 为此, 对我院2013 年全年护理系统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 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保障患者安全。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3 年全年精神科护理人员主动上报的63 例不良事件, 发生不良事件患者的年龄:≥65 岁16 例;50~64 岁14 例;<50 岁33 例;男36 例, 女27 例;精神分裂症24例, 抑郁症6 例, 双相情感障碍4 例, 酒依赖2 例, 躁狂症2 例, 器质性精神障碍10 例, 其他15 例;跌倒25 例, 其中Ⅱ级事件11例, Ⅲ级14 例;外出、冲动、自伤17 例, 其中Ⅱ级5 例, Ⅲ级10例;Ⅳ2 例, 用药错误10 例, 其中Ⅱ级2 例, Ⅲ级4 例, Ⅳ4 例;烫伤4 例, 其中Ⅱ级1 例, Ⅲ级3 例;噎食3 例, 其中Ⅱ级1 例, Ⅲ级2 例;药物外渗2 例, 其中Ⅲ级1 例, Ⅳ1 例;其他2 例, 其中, Ⅱ级1 例, Ⅲ级1 例。 愈后:全部治愈无不良后果发生。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63 例不良事件按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种类、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1.2.1 不良事件分级护理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 个等级。 Ⅰ级 ( 警告事件) :非预期的事件, 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Ⅱ级 ( 不良后果事件) :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 ( 未造成后果事件) :发生错误事实, 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Ⅳ级 ( 隐患事件) :由于及时发现错误, 但未行成事实。

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见表1。

从表1 可见我院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前三位的是跌倒、出走、冲动、自伤、用药错误。

2.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见表2。

2.3 护理不良事件与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及职称的关系, 见表3。

3 讨论

3.1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3.1.1 25 例跌倒中主要原因:①与高风险患者 ( 如自伤、 冲动毁物、伤人、出走、跌倒/坠床、压疮、管路滑脱等) 防跌倒风险评估制度及措施执行不到位有关;②患者伴躯体疾患、肢体乏力平衡能力差;③药物因素 ( 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特殊性, 较常见的副作用有:a锥体外系反应致肢体僵硬、动作不灵活、行走不稳;b体位性低血压;c其他头晕乏力等) ;④年龄是跌倒危险因素。 本组25 例70 岁以上9 例。

3.1.2 外出、冲动、自伤原因分析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 患者病情复杂多变, 多数患者无自知力, 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明显异常, 易发生安全隐患, 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对突发风险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 护士工作年限短, 临床经验不足, 导致工作能力、判断力及沟通力相对较差, 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3.1.3 用药错误护理工作量大及护士工作粗心特别是低年资护士, 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只重视操作前查, 而忽视操作中及操作后核对而造成用药错误, 核心制度未落实到位。

3.1.4 噎食原因分析 ①长期服用精神药物, 精神病药物及抑郁药, 镇静催眠药, 抗焦虑药多有锥体外系反应, 可引起吞咽困难。②精神病各种精神症状:一些躁狂患者, 控制不住兴奋, 大口进食、说话、抢食、暴食、情绪激动等可引起食物堵塞而发生噎食。③ 脑器质性改变:脑器质性改变的患者由于吞咽反射迟钝或吞咽动作不协调而导致患者发生噎食。 还有一些患者由于咀嚼功能不良, 大块食物尤其是肉类, 不容易被嚼碎就下吞也是发生噎食的重要原因。 老年精神病患者牙齿脱落。

3.1.5 烫伤原因分析:精神症状所致 ( 兴奋、幻听、妄想等) ;药物副作用 ( 动作迟缓肌肉强直等) 病房设置不合理;个别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

3.1.6 药物外渗:精神症状所致兴奋躁动等, 巡视不到位观察不仔细等。

3.1.7 护理人员因素 ①从表2 可见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中, 护理人员因素占57.14%, 由于健康教育、评估沟通不到位, 健康教育只注重措施落实或流于形式, 未重视效果评价;护士平均工作量大, 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评估和沟通;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 患者病情复杂多变, 多数患者无自知力, 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明显异常, 易发生安全隐患, 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对突发风险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护士工作粗心, 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只重视操作前查, 而忽视操作中及操作后核对而造成用药错误;家属重视程度不够, 不配合病房管理, 不愿陪护, 患者对自身安全自我防护重视不够, 对护嘱依从性差。健康教育、评估沟通不到位, 查对不仔细, 突发风险、管理控制措施不到位, 自身因素如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差。 ②从表3 可见护理不良事件护士职称68.25%; 工作年限≤5 年61.90%, 护士职称低、 工作时间短发生不良事件比率较高。 护士工作年限短, 临床经验不足, 导致工作能力、判断力及沟通力相对较差, 影响护理质量和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

3.1.8 患者及家属因素患者及家属缺乏安全意识, 对护士护嘱依从性差, 患者不愿意麻烦别人, 过份高估自己的能力。

3.1.9 护理不良事件严重程度从表4 可见虽然未发生警告事件, 但是发生不良事件后患者不仅要承受疾病本身的痛苦, 还要承受不良事件带来的伤害, 使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医疗资源消耗增加, 造成患者家庭、社会压力和负担增加, 也增加了医疗纠纷, 加重了医患矛盾。

3.2 对策

3.2.1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管理者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 如三基理论及操作、患者沟通与评估、安全管理、高风险患者突发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等) , 同时加强考核, 强化责任心和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培养其慎独精神。

3.2.2 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者根据患者数及病情实行弹力排班, 认真落实优质护理服务, 落实护士岗位与绩效考核, 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注重护士的分层次使用, 将低年资护士与高年资护士合理搭配, 同时注意排班上各层次护士的合理使用, 使各个班次都有高年资护士进行技术指导及质量把关, 减少护理风险, 保证护理质量。

3.2.3 强化专业素质由于本院是专科医院, 针对的是特殊群体, 对护理人员要求更高, 既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 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一定的预见性, 严格履行岗位职责,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对有潜在风险的患者应充分与家属沟通, 让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名, 以预防和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同时加强工作流程及应激预案的演练及考核,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2.4 规范护理行为, 制定护理流程护士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发生给药错误的重要原因, 针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部制定了各项操作规范、流程及应激预案, 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 制定了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要求护士在做各项护理操作前必须采用呼唤应答法, 减少错误发生, 认真执行查对指导, 强化核心制度的落实。

3.2.5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护理安全是护理风险管理重要一环, 也是专科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4]。 在工作中, 强化安全管理, 加强关键环节管理, 对关键时间 ( 夜间、中午、交接班时、快下班时、节假日) ;关键人物 ( 实习生、新护士、责任心不强的护士) ;关键患者 ( 高风险患者如自伤、冲动毁物、伤人、出走、跌倒/坠床、压疮、管路滑脱等) ;关键地点 ( 患者活动集中场所、卫生间、洗漱间等) , 反复强化安全管理, 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 对高风险患者应告知家属取得理解并请家属参于管理, 同时签订住院安全告知书及护理风险告知书, 病员一览表及床尾有警示标识。

3.2.6 加强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者不但要关注不良事件的数量, 更要关注事件的严重程度, 关注事件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发生不良事件后要深入剖析原因, 制定严密措施, 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充分发挥护理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小组和科室质控小组作用, 定期开展护理质控活动, 查找安全隐患并及时解决。

4 小结

完善而有效的不良事件报告机制能够发现问题所在, 有助于提高护理管理, 防范护理缺陷[3]。 只有在真实且不受惩罚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下, 才能真正地反映问题的所在, 从中吸取教训。我院通过建立非惩罚性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 正确地引导护理人员积极的上报不良事件, 通过改变系统和流程中的缺点和风险, 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完善改正, 真正达到保障患者安全,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上报系统[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6) :425-427.

[2]刘玮淋, 叶文琴.加拿大Mcgill大学对护理差错的认识和处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0 (4) :94.

[3]徐伟萍.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5) :414-416.

篇9: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73-01

护理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而精神病人是一群特殊的病人群体,往往是自知力缺乏,受精神症状支配的影响,常有意外情况的发生,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又无陪护陪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无处不在,易引起法律问题。

我科为精神科封闭病区,为提高护理质量,特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讨论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使护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减少了纠纷,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1 护理安全问题

1.1 未能认真履行告知义务: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活动紊乱,常可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患者入院时,未能将其病情,治疗风险,疾病预后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告知家属。如我科一名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房走廊散步时,不小心摔倒,造成股骨经骨折,而引发纠纷。

1.2 对交接班不重视:有部分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病人一般只有情感障碍,行为紊乱等症状,无躯体疾病,所以认为病人交接班工作无所谓,由此造成交接班工作疏忽大意,而导致病人出现意外事故

1.3 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有自杀企图的患者未及时发现,发药时未检查患者的药物是否服下,使患者将药物聚积后一次服下,使病人药物中毒。

1.4 病情观察不到位:(1)精神病人感冒,发热及其他躯体疾患等不舒服,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告诉护理人员,主要靠护士的认真观察及检查。如生命体症的监测、病人痛苦表情的观察。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则延误病情。(2) 精神科患者的意外行为往往具有实发性,冲动性,隐蔽性及难以预测等特点。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不仔细,未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表现,而不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可发生流涎、低血压、吞咽困难、四肢震颤等不能反应,如果缺乏专业知识及敏锐的观察力,未及时观察到病情变化,则延误抢救,则引起患者休克,窒息等意外事故,引发医疗纠纷。

1.5 医嘱执行不到位:精神科病人往往是自知力缺乏,认为自己没有病,经常拒绝接受治疗与护理。护士不想方设法说服病人接受治疗,或采取有效的措施,而是因省事,以病人不合作为理由,听之任之,未能按医嘱及时用药,延误病人的治疗,使精神症状得不到控制。

1.6 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原始文件依据,特别是涉及到医疗纠纷时是最关键的举证依据。如果护理记录字迹不清,陈述杂乱,随意涂改和签名,重抄护理记录等使护理记录失去了真实性,在出现纠纷时,造成举证失败。

2 防范措施

2.1 认真履行告知程序 患者在入院时,告知家属及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相关的治疗与护理,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等如实、反复地向家属告知,以取得家属的同意与支持,并在《知情同意书》上家属签名。以免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2.2 强化交接班意识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1]。特别重视护理安全知识的教育,确保护理安全。交接班时,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士交接班的情况,组织护士不断学习交接班制度,以保证交接班的制度化。建立交接班登记本,在完成的项目上护士签名。

2.3 强化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对一些危重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一些法律法规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护士条例》等,使护理人员真正做到依法执业,以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从而能够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2].

2.4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护理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的过程[3]. 要求护士认真仔细地检查护理文书,关键内容要认真反复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要求质控护士把好记录关,尽可能减少护理记录错误,防止引起纠纷。

2.5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奖优罚劣,以强化护士的责任心。

3 小结

通过本科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对本科安全问题的分析及采取的相关的防范措施,使我科的护理差错明显减少,在精神科病房,只有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及培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才能消除不安全因素,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叶贞.基层医院的门诊注射室纠纷与差错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A).64-65

[2]梁丽珍.一般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3):132

篇10: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要】 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而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5.0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34-02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所以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5月8日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中报道:在发达国家每10名患者中即有1名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受到伤害,而发展中国家患者住院感染的发生率比发达国家要高出20倍。与此同时,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护理工作的安全性要求也更加严格,这就需要全体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查对制度,恪守职业道德,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未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主要表现为在执行各项操作时由护士说出患者的床号和姓名,而未由患者自行说出姓名和床号,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应用药物时凭主观印象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1.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执行口头医嘱的规定,漏处理医嘱影响病人治疗,错误执行医嘱,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或给药途径错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1.3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高浓度药物未单独放置,并有明确标识,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4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漏测TPRBP,各种记录不准确,影响诊断治疗,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给病人吸氧时未检查导管连接是否正确是否通畅加重患者缺氧症状;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给昏迷患者口腔护理前后未清点棉球数量导致棉球遗漏未发现或棉球过湿造成病人呛咳;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5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各项护理记录内容不全不准确,重点词句写错,如:“上”写为“下”“左”写为“右”,时间记录错误,病情变化时无护理记录或记录不及时,各种数据写错,漏签名或签名难以辨认等。

1.6 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护士未按时交接班或床头交接班交接班时物品未交清,造成物品丢失,或对危重、新入院、病情发生变化的患者、有各种导管、输液病人交接不清未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影响患者治疗。

1.7 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未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值夜班睡觉,离岗,接听私人电话,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差,应急能力不够,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1.8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说话语气冷淡,缺乏沟通技巧,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预防护理差错事故措施

2.1 严格执行护理三查八对制度。

2.2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 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及时巡视,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按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意外。

2.3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 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近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高浓度药物单独放置,并有醒目标示,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

2.4 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 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急救药品、物品齐全在有效期内,急救设备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2.5 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 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摔伤、坠床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2.6 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2.7 及时准确书写护理文书 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各项护理记录,对患者病情变化有描述,采取治疗措施后有评估,记录内容全面准确,重点突出,医学用语应用恰当,记录后及时签名,签名规范。

2.8 严格交接班制度 各班护士坚守岗位,上一班为下一班做好物资准备,接班者须认真清点各种药品、物品,及时登记并签名,交接班者共同巡视病房,做好床头交接,特殊病人重点交接,做到交、接清楚。

2.9 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 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设施应挂有四防牌,氧气筒应有“空、满”标志,氧气管路定期检查,并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宣教,保证病人安全。

2.10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11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护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2.12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以及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伪造、销毁、涂改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2.13 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护士在医学发展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因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天气分析及预报 下一篇: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审计风险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