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

关键词: 赞美 做好 父母 孩子

第一篇: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

孩子不够自信?只因父母没有做好这些事

赞美孩子

在孩子0~7岁的时候,都很希望能得到自己父母的认可。当做好一件事得到父母的赞美,孩子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下次做事的时候就会倍加认真。

所以作为父母,就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当孩子表现好或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就要及时夸奖他几句。孩子进步的时候,就给予一定的奖励。要是你家的孩子获得了奖状奖杯奖牌之类的,就摆在家里比较显眼的时候,让孩子觉得很自豪。

这些简简单单的行为在孩子看来,是父母对自己的肯定,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就更加喜欢学习,面对困难的时候就更加有信心自己去解决。

不嘲笑孩子

孩子还小,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有时候父母都很喜欢跟孩子说“你这个小笨蛋、小傻瓜”,可能在父母看来是一个很亲昵的称呼,可是孩子就不懂你的本意,而是觉得父母认为自己笨,就会暗自伤心,很受打击。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有意无意地去嘲笑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经常叫自己的孩子“小笨猪”、“懒虫”等,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会让孩子的内心很受伤的。

鼓励孩子去探索

3岁到12岁是孩子的探索阶段,这些孩子往往就比较好动,你会发现他们特别喜欢对玩具进行重装,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或者在墙壁上画画等。

这其实就是孩子在探索为止的萌动,家长一定不要去制止,要是你总是这不能做,那不能做的,就让孩子变得畏首畏尾,什么都不敢放手去做。

和孩子一起劳动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父母的认可和陪伴,有时候也需要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所以父母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家务,与孩子一起动手完成,比如扔垃圾,铺床单、擦桌子、摆餐具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很好完成时,你可以说“宝贝,真棒,帮妈妈擦桌子,谢谢你哦。”

这样就会让孩子学会去承担,认识到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信起来。

尊重孩子的选择

很多父母都喜欢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决定,认为孩子什么都还不懂,就顾自安排好一切。

其实这不是很好的,对于一些小的事情,还是让孩子独自去做决定,比如去玩的时候,你可以问他“今天你想去打篮球还是踢足球?”或“今天你想去哪里玩呢?动物园还是游乐园”。

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很小的事情,可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受到尊重,在下次做决定的时候,孩子就会很大胆去选择,就逐渐变得有主见。

培养自信心,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所以要想孩子有满满的自信心,就做好以上几件事情。

第二篇:0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今天我选择了读郭红梅老师的《教育孩子》这本书,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放下成人的架子,给孩子足够的理解与尊重,给孩子真正所需要的关爱,成为孩子健康成长并不断迈向卓越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首先请跟我走进这本书的内容:分别是:第一章:深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第二章:加强沟通,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第三章:让孩子在父母的赞美和鼓励中不断进步,第四章:进行适当的批评,有效地纠正孩子的错误。第五章:第五章:合理期望,不用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第六章:因材施教、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第七章: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智慧,第八章:充分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自尊心,第九章:重视性格培养,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郭老师给为人师为人母的我们提供了很多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使我们更加坚信: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今天我读了第一章: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文章给我们介绍了如何正确认识了解自己孩子的一个方法,我觉得很好,现在与大家分享:6张卡片法。

家长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6张卡片法非常适合了解自己的孩子。你也可以尝试一下:

第一张卡片:描述你的孩子,请想一想,孩子是什么样的?

第二张卡片:选择你最喜欢的孩子的特质。特别是孩子积极的特质 第三张卡片:找出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第四张卡片:描述孩子的气质类型。

第五张卡片:明确孩子的学习方式。

第六张卡片:正视孩子的缺点

通过六张卡片法,家长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了自己孩子,那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了。看后我觉得这些方法不仅时候于家长教育孩子,也适合教师教育学生。每个学生是什么样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那这样在教育过程中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三篇:父母教育孩子的技巧

这篇文章找不到作者了,是很久以前朋友发给我的,前两天我找出来发给一个孩子在学校总是被老师批评的妈妈参考,她说看了之后很受启发,也要学着正面鼓励孩子。所以就想发到博客和微博上让更多的开家长会挨训的妈妈们看到。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餵。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他儿子的名字在成绩较差的学生行列中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

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一句鼓励孩子的话,能改变他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他的命运! 一句挑剔孩子的话, 能刺伤他的心灵, 甚至毁灭他的生活希望!

第四篇:父母教育孩子的感悟

我看到一篇好文章,和大家分享

孩子教育的几个不要

1、不要存在。

来源:来自孩童时期被体罚、羞辱、忽视的经验;当孩子在他人面前被罚跪、被斥责,感受到羞辱时,会恨不得自己能够马上消失,“找个地缝钻进去。”甚至父母会说:“你做出这样羞耻的事情,我们真不如没有你这样的孩子!”甚至有些父母会气极伤人地说:“你这样的人都不配活着,干脆死了算了!”这些都使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对父母的宝贵和重要。影响:是自杀念头的主要根源。一方面觉得自己不重要,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深深的自责、愧疚。另一方面,为了逃避这种宿命,把自己震荡到另一极端,常会不自觉地要凸显自己的重要,给予别人很大的压力。

2、不要做自己。

来源:有些孩子并不是被期待而来到世上,比如因为性别的原因,父母盼望男孩却生了女孩;或者因为时候不对,父母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新生命;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在幼时父母很少或从来没有重视过、正视过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总是用理想的、应该的样子来评判、要求孩子。符合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就被允许和接纳;不符合期待和要求,就批判和斥责甚至打骂。当孩子流露真实情感时,父母就用“应该如何”来要求。比如“你看某某多么优秀,你也应该努力,向某某一样!”“你怎么那么懦弱,应该向某某或男子汉、英雄一样坚强!”影响:当我们真实的情感和需求浮现时,心里会产生很深的恐惧,觉得如果表达自己的需求,别人会不喜欢我们,而破坏了关系的和谐。于是,渐渐学会去迎合和讨好别人。震荡到另一极端,则演变成“只要我喜欢,没什么不可以!”因自卑而造就自大狂。

分享亲子关系的一点感悟:父母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父母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父母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父母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父母认真,孩子就会学会方法;父母宽容,孩子眼里计较的事就少了;父母开怀,孩子眼里快乐的事就多了;父母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的... 所以,身教大于言传!!!

3、不要亲近。

来源:父母不善和孩子有亲密的、肢体的、皮肤的接触,如拥抱和亲吻。或父母在焦虑的情况下的喝斥及拒绝,都会被幼年的孩子理解为“不要亲近”。

影响:孩子在与人接触上会有困扰,尤其是孩子喜欢的和权威地位的人,在与他们亲近时,会感到十分害怕和紧张。一个被爱、被尊重、被父母的爱充分滋养的孩子所展现出来的自信和亲密与经过治疗和自我努力达到的自信是不同的,后者会让人感到辛苦和不自然。

4、不要属于我们。

来源:小时候父母偏向其他兄弟姐妹,或者父母会说:“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或者在很小的时候被送养、寄养、全托在幼儿园、学校等。

影响:很难有归属感、安全感、亲密感,在团体里、人群中,或者与别人的互动中,我们总会感到与人格格不入,内心充满孤独感和焦虑感。

【家庭教育新理念】①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学习;②抱怨孩子前,从自身找原因;③家教不好,去再好的学校也没用;④过度的关爱会给孩子造成无意的伤害;⑤重视情商:让孩子会感动、感激,心存感恩;⑥学习成绩差往往是心理健康问题;⑦为孩子无需牺牲你的事业;⑧在自然状态下成长的孩子最健康。

第五篇: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 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教育孩子的十大原则

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可是父母怎么做才对呢。很多家长都知道自己的所言所行很影响孩子,在这里小编为您推荐《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教育孩子的十大原则》这本教育书。因为这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学习的一本值得看的书。

《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教育孩子的十大原则》: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对家长来说,“教育”比“养育”更重要。父母提供给孩子的不应只是物质的满足,孩子需要的也并非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你真棒”。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郑委,提供给中国家长最有效的教子原则,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成功父母,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么做”的理由。多年来数十万家庭的成功实践证明,书中的教育原则科学高效,操作方法简单实用,既能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能使父母在教育的互动中与孩子共同成长,享受家庭的欢乐。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大多数的中国家长在成为家长前是没有经过学习和培训的,这《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教育孩子的十大原则》能切实帮助家长解决这一问题。更新你的教育理念,让你的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真正幸福的好孩子!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父母教育孩子要懂得灵活变通 下一篇: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