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的美学价值论文

关键词: 审美 美和 课堂教学 建筑

【摘要】从国画欣赏、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传统文化以及学生创作国画的基本功等多维度思考如何展开国画教学,以为国画教师提供可供思考的教学理念,促进培养体现民族文化修养的国画接班人。【关键词】国画教学多维度思考中国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资本。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维诗的美学价值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论文 篇1:

古诗词课堂教学的魅力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有音乐美和建筑美,形象美和建筑美,精神美和个性美的审美特征。实现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目标就要反复吟诵古诗词,体会音乐美和建筑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准确把握古诗词意象含义,体会形象美和画面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走进古诗词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体会古诗词的精神美和个性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教育

人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时代进步,审美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苏联教育家卡洛夫指出:“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语文学科的古诗词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一、教材中古诗词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们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意味深远的艺术境界使我们长久的探讨和回味,享受审美的精神盛宴;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更值得我们去研究,获到精神的陶冶和优秀文化的熏陶。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具备典型的审美特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1.音乐美和建筑美。古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鲜明的节奏上,因为汉字音节的特殊性,形成了诗词的顿、逗、韵脚等节奏特点,而汉字的平仄、音调的规律性变化形成古诗词音韵上的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达到音乐美的效果。诗工整对仗的格式,词错落有致的句式,形成古诗词建筑美的特点。音乐美和建筑美的特点为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力锦上添花。

2.形象美和画面美。古诗词中描绘的形象丰富多彩,陆上的草木鱼虫、原野山川,天上的星河日月,描绘的画面从能俯瞰群山的东岳到奔流不息的黄河,从雄壮辽阔的大漠到小桥流水的江南,既奔赴到塞外与敌军争锋对决的沙场,也享受山水田园宁谧之美……走进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自然之美画面,展现社会生活的广阔之美。形象美和画面美提升了古诗词的境界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编入的优秀篇章,具备鲜明的审美特征,是宝贵的审美教育素材,古诗词教学应结合古诗词审美特征设计教学实现审美教育目标。

二、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目标。

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学就要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目标就是要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其深刻的审美内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向上又有品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进一步挖掘他们善于发现美,敢于创造美的能力,由审美的知识教育上升到能力教育。要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就要根据古诗词的审美特征设计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学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目标有:(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3)培养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4)培养美好的情操,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目标,针对古诗词的审美特征,教学过程中可运用以下的途径加强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现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途径。

1.反复吟诵,体会音乐美和建筑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过: “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学习古诗词,首先要会读,而且要读得有节奏韵律,富有感情,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才能读出其中的美感。要结合古诗词形式美的特点来品味古诗词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第一,示范吟诵,初步感知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古诗词整齐对仗的结构富于建筑整齐划一式的美,古诗词格律的平仄关系有固定模式也有巧妙变化,需要在示范吟诵中准确把握其中的节奏和韵律。如吟诵《山居秋暝》,首联读得要平,体现雨后山村空旷宁静,颔联声调要稍稍提高,表现明月高照,清泉流动的画面。颈联的动词“归”、“下”应重读,起到强调作用。听录音或教师示范诵读,使学生在古诗词韵律中初步感受古诗词的美。第二,要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古诗词的语言。古诗词短小精炼,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可朗朗出声地诵读,可低唱慢吟地诵读,培养语感。古诗词具体深刻地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只有反复地吟诵,仔细去揣摩,才能体会出这些蕴含在字面之外的美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渐渐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准确把握古诗词意象的含义,体会形象美和画面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含义有其特定性和多变性。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不仅仅因为它们本身的美——梅花的娇艳之美、兰花的洁白之美、翠竹的挺拔青翠之美、菊花的缤纷绚烂之美给我们呈现的形象美感,更因为它们特定的文化含义从古至今都备受推崇。梅的凌霜傲骨,兰的洁白无暇,竹的正直气节,菊的隐逸高洁,从物的形象延伸到人的品质,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之美。诗词中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很多。柳代表惜别,“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煞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黄昏时分,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声声慢》)写满的点点滴滴哀愁;“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的红豆充满相思与牵挂;“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猿啼代表的悲凉;“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鹧鸪充满愁思……这些意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就因为它们特殊的含义,使意象富有情感和诗意,给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画面美。

诗人的感情会变化,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会产生变化,这就使同一意象在不同诗篇中有了迥然不同的含义,这就形成了意象含义的多变性。“秋”:古人常悲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秋风落叶起,凄凉愁情即至;但刘禹锡的《秋词》却不然:“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面对秋高气爽诗人豪情壮志油然而生。“花”:花的意象含义也是丰富多彩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纵马看花的志得意满,此时百花灿烂添喜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挥之不去的淡淡愁绪,此刻落花添伤感。“水”:水的意象更是千变万化,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气磅礴;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妩媚动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肠百转……因为意象含义的变化,读者感受到的形象美也在变化,脑海中呈现的画面美在不断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古诗词内容分析意象的深刻内涵,体会古诗词的形象美和画面美,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走进古典诗词意境美,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走进古诗词意境,才能进入审美境界。“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要教育学生善于体会美的形象意蕴,走进美的意境中,发现其审美价值。

第一,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形成直觉思维能力。教学古诗词时,应先讲清字句,着眼于诗意、词意,然后再启发学生体会诗情,才切实有效。如欣赏王维《使至塞上》,其中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抓住“直”、“圆”两个字,仔细咀嚼其中的韵味,这两个字用的似乎可否换成其他字代替。《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就记述了她读王维这两句诗的深切体会:“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是咬文嚼字后感受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第二,大胆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审美教育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句没有而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形象和画面想象出来,丰富到诗句中去,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精神美和个性美,培养美好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同时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文化就特别强调美与善的统一。美育利用美的形象进行教育,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引起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颓废思想情调和庸俗生活方式的侵蚀,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就要充分理解古诗词的精神美和个性美。

第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之美,渗透品德素质教育。有人说过,为文即为人。古诗词的创作出自不同作者的手笔,作者借诗词作品表达内容,抒发情感,寄托理想,不同的作者创作的作品思想内容各异。在这些思想内容浩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精忠报国、誓死效国的岳飞赤胆忠心;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高风亮节;心系天下苍生、忧国忧民的杜甫高度使命感;浪漫不羁、飘逸洒脱的李白高洁形象……这些人物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令人可敬可叹,这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与品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精神美和个性美逐步渗透品德素质教育。

第二,分析相近题材诗词作品或诗人、词人的不同精神内涵,把握古诗词体现的个性之美。同样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浪漫凝聚着忠君爱国的深沉美,李白的浪漫拥有自由洒脱的飘逸美;同是山水田园诗人的王维和孟浩然,孟诗体现大自然清新宁静之美,而王诗则是一种静谧闲适超尘决俗的禅宗境界之美;同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词体现清新高雅之美,而柳永的词体现风流绮丽之美……每一个诗人、词人都有他们独特的个性美。

在古典诗词中,这样富于精神美和个性美的古诗词数不胜数的,品德教育应在审美教育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使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于润物细无声中,春风化雨般渗透品德素质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形象美和画面美,精神美和个性美的审美特征形成了高度的审美价值。实现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目标首先要反复吟诵古诗词,体会音乐美和建筑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解读古诗词时要准确把握古诗词意象含义,体会其中的形象美和画面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同时大胆发挥想象力,创设情境,走进古典诗词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更要从人物形象上体会古诗词的精神美和个性美,促进学生培养美好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中的审美教育元素,发挥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对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的巨大促进作用,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到进一步升华,最终以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5]文勋.诗词审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6]王建疆.修养 境界 审美:儒释道修养美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童慶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224

作者:王海清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论文 篇2:

关于国画教学的多维度思考

【摘要】从国画欣赏、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传统文化以及学生创作国画的基本功等多维度思考如何展开国画教学,以为国画教师提供可供思考的教学理念,促进培养体现民族文化修养的国画接班人。

【关键词】国画教学多维度 思考

中国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资本。国画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与内涵。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国画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对国画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对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渗透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使国画更加发扬光大,这是国画教学的历史使命。如果国画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全方位引导,就很难培养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品质国画大师。所以,本文从不同维度对高校国画教学进行思考,以期促进国画教学中学生创新境界的提高,最终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国画大师。

一、重视国画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绘画的兴趣首先从喜欢国画并欣赏国画开始。在国画欣赏课教学中,欣赏名家的传世之作,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其所反映的内容,作者的曾经的爱国名言或者爱国事迹,用以教育与启发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例如,宋代李唐的《采薇图》,画幅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亡国后耻食周粟,寻入首阳山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屈服于周的故事,歌颂了他们的忠贞气节。再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构图中采用的尽管是小溪斜流而不是瀑布,却给山村平添了几分静谧,火红和静谧的结合使有更多的遐想,鲜明地展现出秋色之美,家乡之美,祖国山河之壮美,让学生感受到屹立于自然的祖国山水之美。还有《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踏花归去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优美的诗画作品的欣赏,可以体会到国画优美的意境。内秀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国画亦在不张扬中也体现出民族的内秀。通过名家画作欣赏,引导学生对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川河流,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的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与道德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中国人的价值观一贯追求心灵至上。下从老百姓的“有钱难买心中愿”、“良心”“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等的俗谚,上至孔圣人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赞誉,以及“贫而乐,富而好礼”、“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人生价值观的深刻论述,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心灵层面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目前一些领域和地方出现道德失范,善恶、是非与美丑的界限被混淆,社会普遍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由于不同导向的误导,导致一些领域的价值判断被无形转移,一切向钱看,把中国文人的清高的品性视为迂腐,把文人“君子固穷,达人知命”的品格追求蔑视为穷酸,这种现象影响着民族品格的精神传承。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失位,它对艺术领域的影响,是导致当代国画艺术的低劣与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灵本质的远离,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恢宏品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人把艺术与金钱结合起来,艺术成了商业运作的砝码,若将伟大的心灵用钱财的数量与商品价值来衡量,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文化品格的高端追求。青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迷失方向,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能在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中,把“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变成个人自觉的根本选择,这里的“寂寞与清贫”所指的,绝不是心灵与失落与物质的困乏,相反,却是对浮华世界与物欲泛滥的鄙视,是“清净”的品格中那种“洁身自好”境界的一种自觉追求。同时把诸如勤劳、节俭、和谐、忠诚等儒家传统价值观与道德观,“真诚守信”“以仁为本”,“义利统一”,“爱岗敬业”等核心价值观, 渗透到国画的教学中,和品质修炼相结合,形成高贵的品格,这应是国画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品格的修炼是从生活的点滴中来的,例如,齐白石老人闭门谢客,徐悲鸿的卖画还债,张玉良自己做模特,顾恺之的画龙点睛,这些大画家小故事,让学生理解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应让学生明白人格品行的修炼是中国画家终身要下的工夫。这方面齐白石大师是最具代表性,他27岁学画,60岁才具有盛名,90岁作品达到炉火纯青,让大家体会到国画之内在美。他画的虾,无论何种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被他征服,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雅俗共赏。国画是一种个体创造,画家始终要肯定平常而崇高的精神,把握自己的心境,磨砺自己的意志,并必须做出始终如一的肯定选择。

三、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与内涵

中国的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国画以中国的诗魂练就画意,把书法与画法融为一体,把金石永恒的品性嵌入画格,将至高的品格尊为画品,形成了融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因此,在国画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画把诗的意境体现在纸上,诗把画的深邃写在文,诗画一家,历代中国画家都乐于在画内题写诗文,加盖印章,从而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珠联璧合。历代国画大师亦被称之为书法家和诗文家,中国画家将画视同诗文。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产出了诗与画不同的特质和诗与画的同一性。艺术形式上诗书画印在同一幅画面上的完美结合,去除了纯自然的模仿,注入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中的审美观,形成中国国画的画论,在世界美学与艺术学领域内都极具重要的价值。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王维的《山居秋瞑》《竹里馆》《鹿柴》等诗,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境即画境。宋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唐王维的诗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古以来,诗文、绘画、书法、印章总是融为一体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东坡诗词文赋,皆成墨宝。风流唐伯虎,狂人徐文长,怪才郑板桥,江南八怪,皆诗文全才,艺术巨匠,把人常把“诗”“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由此可见两者间的渊源。“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尽管只是诗圣杜甫写景之名句,但亦体现诗境、画境与意境,是写意笔法的千古绝唱。诗词与绘画,作为中华文明的硕果,更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艺术瑰宝。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对传统文化中艺术家的真实感受与情感表达的体会,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为学生的国画创作提供精神食粮。

中国的传统艺术讲究天人合一,艺如其人,这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自古代以来,儒家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人民的血液之中,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国画的最高品格是心境的平和、中庸与天然。人只有在平和、宁静中才能完成对“天人合一”的本源认识;对待事物只有适度的理解各种要素的关系,才能抓住主要矛盾,不被次要矛盾所左右,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淡然面对自然的发展变化,把握事物永恒的运动发展,始终如一的追求民族文化的精神。因此,国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作为国画创作的底蕴,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修炼学生内心世界人文与天然的高度统一,形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不雕饰巧作,的返朴归真的思想与创造观,最终形成“天道自然”与“大道无形”的本质修炼,达到自然、社会与人在画者心中的统一,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内心深处构筑一个平和心境,构成画家“曾经沧海”后的宁静与寻常。天人合一的品格修炼,反映的是国画品格,亦是由对民族文化的追求所决定的。

四、加强绘画基本功训练,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中国画中任何一幅流传之作,都具有深厚的基本功,因此,基本功底是否扎实,决定着画作的质量。在国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品性的修炼,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注重“文心”,这是评价一个优秀画家的画外功夫,又不能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绘画理念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天禀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技道双修。

中国画教学基本功从临摹与写生开始,加强基本功训练着重在用笔与用墨方面规范训练,强化每个人的个性、巩固完善每个人的绘画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

(一)笔墨技法的规范训练

国画传统笔墨是国画教学的源泉,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笔墨包括书法的训练,是画国画的基础。基本功就像高楼的地基,地基不牢,高楼不稳甚至倒塌,在艺术领域,基本功的深厚决定着将来个人创作的品质,基本功与创作成正比关系,基本功的多少都会在创作里体现出来。训练的积累形成功力,并且基本功没有底线,要活到老做到老,齐白石27岁学画,60岁才具有盛名,90岁作品达到炉火纯青,就是最好的例证。笔墨的训练常用陆俨少的树石法开始,这是当前很多艺术院校普遍采用的临摹范本同,画法严谨,适于教学。让学生体会陆俨少用笔的行云流水之变化。笔墨的用法,树枝的画法,树叶的规律;画石头亦是如此,让学生找到他们的规律,体会这些规律并学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明白,基本功是靠训练而来的,不要因为聪明与天赋而心存侥幸,没有基本功将来的创作就无法飞上去。李可染先生曾说:“大天才,要苦用功,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家。没有天才成不了大家,但如不去苦用功,再大的天才也不行”。基本功不足是一个人将来创作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国画和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如戏剧、诗词、音乐、书法、篆刻等一样,都有自身的规范程式,不经过程式的磨炼,就无法打造好基本功。中国画规范的要求,需要一点点用心摸索,一点点动手磨炼,所以基本功的训练从古法中来,从自然中来。

(二)临摹山水的训练

临摹是国画的基本功之一。让学生理解:从临摹古人的画中思考自己想得到什么,有目的、有选择去临,并要学有所得,如与基础有关,要加倍努力。临摹一般是找宋代后的名画而临,宋代以前的画作注重的是画人物,宋代开始绘画注重画面结构与笔墨语言,注重寻求自然中的文理、石理、树法。对自然的观察很写实,注重客观现象,从山石变化中找方法,找精神内涵,师法自然,要有变化,有情节,要打动人。临摹前要先分析画家的时代情景,先从文字资料上了解,无文字史料的从画面上了解,临摹宋元山水时,应放下杂念,找最好的范本,踏实地临,从而彻底解决笔墨问题。笔墨问题是临摹中至关重要一环,临得不够,体会不深,以后就无从下手。临摹古人的笔墨要解决结构用笔问题,要求掌握笔墨,达到运用自如,并运用到(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67页)自己的创作之中,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临摹前要对所临摹的作品先琢磨,从古人的传统笔墨寻找其文心并读懂它,有动笔的欲望,动笔前必须读懂。中国画百分之七十都在临,每一次临,与前一次都会不一样,谁的传统基本功打得深,打得好,谁在艺术的道路上就会走得更远。临摹的目的,一是解决用笔问题,二是理解结构的组成,是用心去临,而不是只用眼。画如诗一样言情,要体会含义,要有目标,不用心去体悟,作品就没生命力,更不能打动人。并告诫学生创作要去除功利心、世俗气,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成就。

(三)写生的训练

中国画“写生”一词,指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感知与感悟生命,追寻的是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向上的精神力量,虽然现在的国画教学写生课实际是在大自然中对景写生,因此学生对于写生的真正理解是有偏差的。写生不光是着眼于现实,通过真实的物象获得直接的、视觉的经验,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还要表达情感,还有表现高度理性的认识。所以写生方法的应用是使写生感受自然,从自然中发现并寻找创作的灵感,并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法。画家博大的胸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离不开大自然。通过写生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了解大自然中山川河流的形态与联系、林木结构的布局与生长规律,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的重要途径,是画家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与生活积累。“齐白石曾说过: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写生是创作前的素材积累,通过写生到写意的创作,熟练的应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国画教学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实施。从不同的维度思考,对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操守、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国画教师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必须要思考并承担的责任。画在功夫外,中国画博大精深,如何继承与发扬国画的精神,把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使其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国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李道志.论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观[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3)

[3]试论王维山水诗[EB/OL].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510/16138.html

[4]齐白石经典语录[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c3NTEyMA==&mid=200040958&idx=2&sn=84c867e0ff4ae296941af8274677d2bd&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作者简介】程辉(1967-),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研究及其教学。

(责编何田田)

作者:程辉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论文 篇3:

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唐代送别诗研究

摘要:非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以人类为中心,提倡人类重视自然和所有生命的价值。从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解读唐代送别诗,唐代诗人在诗中表达了“物人平等”的观念,把人类与自然万物视作平等、相互依赖的关系。唐代送别诗呈现出生态之美和生命之美,这就是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自然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人类精神文明比如诗歌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人类中心主义;唐代;送别诗;自然

唐代送别诗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关于送别亲友的诗作,表达诗人对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送别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事件,送别诗叙述的是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但是,唐代诗人在创作送别诗时却并未以人类为中心,而是把周围的环境、自然界的万物放在平等的地位,弱化了人类的行为,强化了自然山水的角色,描绘了独特的自然美,突显了自然的价值。这种不以人类为中心、人类和大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理念与深层生态学提倡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契合。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虽由西方学者提出,却不是西方特有的生态文化,中国古典哲学一直反对以人类为中心,提倡“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西方学者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弥补了西方二元对立观念的不足,丰富了生态学:“深层生态学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广泛借鉴了……其他民族的精神资源(如亚洲的道家、禅宗佛教、甘地的思想、印第安原居民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在它的理论核心‘自我实现’论有很好的体现”[1]。“天人合一”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不仅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扎根了,还对西方人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存在非人类中心主义,中国古人也有非人类中心的观念,只是中国古代还没有生态危机。中国人坚持的非人类中心的内涵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妄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西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也认为:“大自然中的其他存在物也具有内在价值,其他生命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完整也是环境道德的相关因素……”[2]研读唐代送别诗,就会发现大自然中的一切构成了唐代送别诗中的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个生物圈中的所有角色在诗中各施其责。诗人通过展现自然之美、肯定自然价值,实现诗学之美。

二、自然之美

武汉大学的汪东树教授在其专著《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中提出了“生态视域的自然之美”,他认为:“诗意栖居的理想首先意味着诗意的发现,即人在生活中能够发现大自然的诗意,发现自然之美”[3]。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蒙培元先生说:“生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干”[4]。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生态文化,非人类中心意识。中国诗人眼中的自然与人类是平等的,自然有其独特的美,自然之美体现在大自然中蕴含着生态之美和生命之美。现列举三首唐代送别诗作为范例来阐述诗中的自然之美,他们分别是王维的《送沈子归江东》,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和李冶的《明月夜留别》:

第一首: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第二首: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第三首: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第一首诗是诗人王维在长江上游送其友人沈子归江东而作。前两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并没有对送别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而是平淡地介绍送别的场景,这句诗构架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生态元素包括代表自然山水的“杨柳”,代表人类世界的“行客”和“罟師”,地点为“渡头”。诗人勾勒出一幅生态美图:杨柳依依的渡头,行客稀少,船夫划着桨,船随着长江顺流而下即将驶向临圻,友人的背影也将渐渐消失。杨柳是送别诗中使用非常频繁的物象,“柳”与“留”字谐音,这个物象被诗人用来抒发送别挚友或亲人时的不舍,形成能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意象。后两句“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把别后对友人的想念比作春色,无论是江南还是江北,伴着友人回家。诗人把人类的主观情感完全融入大自然中,在实现了“天人合一”境界的同时,又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对其他生命体的敬畏。

第二首诗是刘长卿送挚友灵澈上人而作。前两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描写一片葱茏的竹林中有座寺庙,传来报时的钟声,诗人交代了送别的背景和周围的环境。后两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弱化了人类的送别行为,以景物描写为主。整首诗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读者欣赏到大自然的静谧和唯美,呈现了一个完整、和谐的生态系统,自然山水人类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诗人笔下的自然是静态的、生态的:一片竹林、古色古香的寺庙、夕阳西下、郁郁葱葱的青山宁静祥和。诗人笔下的人类活动是动态的:寺中传来阵阵钟声,友人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渐行渐远。一动一静,相互辉映,自然的静谧之美烘托了送别之情,透出淡淡的离别感伤,情景交融的诗歌效果把生命之美展露无疑。

第三首诗是唐代女诗人李冶的作品。前两句“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写友人在月下分别时的场景,两句中都有人与月的描写。人与月的物理距离虽然遥远,但是月却能感知人类的情感,两人分别时无言,月亮也无声,周围一片寂静。月亮不是无情物,它用光来表达对人类情感的回应。后两句“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描写别后的相思。作者把不舍与思念比作月亮,思念之情如月亮一样恒久,日复一日,长长久久,人的思念还可以像月光一样去到天涯海角,无处不在。整首诗不仅细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还把“人月交融”写的别有韵味。月不是人类情感的衬托,是与人类共生的事物,人与月交织在一起,体现出诗人把人与世间万物放在平等的位置,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这三首诗送别诗的共同点是不把人类置于世间万物的中心,不把人类视作创造价值的主体。人类能发现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予以肯定。人类与自然中其他生物、生命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类认识到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生活。人类还能从草木、山水、斜阳和月亮中发现世间最生态的美,发现其他生命的美。

三、自然价值

人类的价值毋庸置疑在于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能创造生态文明。自然界也有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自然界的价值有两层含义:一是它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是它满足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维持地球基本生态过程的健全发展。”[5]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体现在为人类提供可以生存的各种资源,宜居的住所,同时,自然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很多文人墨客以隐逸于山林为乐,浮躁的人类在喧闹的城市久居,去大自然放松,瞬间觉得神清气爽,心也能静下来了。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和其他生命无法生存在地球上。自然的价值还不仅如此,它是人类文学、艺术、音乐等各领域创作的源泉,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的精神文明。

从以上三首送别诗可以看出自然界对诗歌创作的价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6]诗歌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聚天地万物之美于诗文中,动植物也不例外。王维的《送沈子归江东》如果没有描写“杨柳”和“春色”,诗人就不能含蓄地表达想“留”住友人的不舍之情,也不能把自己的相思比作春色,诗人的情感就无法随着友人去往“江南江北”。仅仅使用“行客稀”和“送军规”来描写送别,这首诗是索然无味的,既无情感,也无美感。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亦是如此,整首诗若无“苍苍竹林”、“斜阳”和“青山”,只描写寺庙传出的“钟声”和友人“荷笠”“独归远”,这样的分别环境少了诗意和静谧,这样的分别场景少了一分动人的情感。李冶的《明月夜留别》把“人月交融”意境写得非常细腻,这不仅营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还让读者体会人类友情之深厚浓烈。诗人如果不把自己的情感比作“月亮”,而是平铺直叙友情之长久、深沉,语言会显得特别干涩,缺少美的意境。

自然的价值不仅满足人类和其他生命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自然与生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是生命范畴,有生命意义,自然价值就是生命价值”[7]。人类如果本着非人类中心的理念,就会感恩自然带给人类的巨大价值,欣赏自然之美,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是恣意从自然界去索取。

四、总结

送别诗最大的特点是主题固定,诗人只能围绕送别进行诗歌创作。送别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唐代诗人在创作送别诗时不仅没有以人类为中心,反而在诗句中突显了自然在送别行为中的作用。诗人通过“爱物”、爱自然使送别诗融合了自然之美和人类真挚的情感,在诗歌中升华了人类和其他生命的价值。因此,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来看,“爱人”与“爱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为“‘爱物’是生命价值的进一步提升,也是人性的自我实现,其最终结果就是‘万物一体’境界”[8]。

参考文献:

[1]雷毅编.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39.

[2][3]汪东树.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5-96,236.

[4]蒙培元.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什么?[J].中国哲学研究,2008 (8):26.

[5]章海荣编著.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2.

[6]刘勰.文心雕龙[M].王志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3.

[7][8]蒙培元.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6):9,13.

作者:刘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美丽的美学含义论文提纲 下一篇: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