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趋势化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大,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亟待解决。 根据《中国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 万, 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 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 与2005 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 5 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 万。 儿童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教育, 是学生知识能力和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 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协作和沟通配合, 然而, 缺失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教育严重失衡, 致使学校和政府的教育责任更加艰巨, 积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是学校和政府共同责任, 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优化留守儿童教育形态, 积极构建关爱体系, 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加强心理教育, 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农村儿童的家庭结构形态多数为父母外出务工, 由祖父母在家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而祖父母基本上只能照顾到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 将儿童教育的全部责任交给学校, 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无法有效配合学校教育。 一方面, 由于祖父母文化知识薄弱, 只能监督儿童完成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 不能科学辅导和解答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久而久之, 导致学习难度和学习压力增大, 学习积极性也会严重受挫。另一方面, 祖父母的溺爱会加速和激发儿童的异常心理, 形成不考虑和在乎别人的想法, 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距离的差距使儿童与父母在情感上不能达到有效的共鸣, 缺乏心灵的交流和沟通, 不能及时洞察到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变化, 很多父母都是通过物质给予来弥补不在身边的缺憾。 事实上, 过分注重物质给予会滋生儿童攀比和享乐思想, 也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 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护的留守儿童, 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 这种现象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和科学引导。 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和行为主要有如下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行为极端, 易受不良因素影响;三是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不强。 因此,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全面准确掌握家庭教育缺失给儿童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细心洞察到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有效发现和扼制心理问题的恶化和蔓延, 科学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毫无疑问, 心理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完善学校教育机制, 构筑留守儿童的爱心教学环境
学校教育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渠道, 其肩负的教育责任更加重大, 需要科学完善教育机制, 优化教学环境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 全面把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 在入学初期, 调查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环境, 加强与父母或监护人的联系, 以便及时反馈和沟通儿童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 其次, 积极创建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及时记录留守儿童心理动态变化状况, 并采取“一对一”的教育机制, 用教师的爱构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环境。 第三,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针对性的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症状”, 比如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积极引导其参加课外活动;针对不善于交流的学生, 积极引导其参加团体协作活动;针对有自卑倾向的儿童, 积极挖掘个人特长, 增加其学习能动性;针对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的儿童, 加强与其的沟通交流, 耐心的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 第四, 采取激励型教学机制, 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初期的儿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 还包括素质教育, 教师要及时肯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小的进步, 采取激励的教学机制, 激发儿童大的进步和成长。 第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交流, 加强教师心理课程的进修, 采取优惠政策吸纳新鲜的师资力量。 最后,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建设, 并健全寄宿制度, 一方面, 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另一方面, 寄宿学校有专业的生活老师监管学生的日常生活, 起到了“临时父母”的作用, 使他们在寄宿环境下“健康”地成长。 因此, 留守儿童作为义务教育发展阶段的特殊群体, 需要学校的特别重视和关注, 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教育机制, 科学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强化政府职能, 优化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 政府具有重要作用, 能充分大会其服务型政府职能作用, 健全和优化留守儿童教育社会大环境。 包括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 一方面, 为留守儿童教育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比如推进寄宿制学校的落地实施, 以及寝室、食堂、浴室和图书馆等配备设施的完善, 学校公车的推进使用等等;另一方面, 可以有效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对留守儿童的义务和职责, 强化监督机制。 另外,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社会影响力, 吸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包括提供教学器材、图书、桌椅等;也可以号召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心灵成长, 号召大学生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加强与之的交流和沟通, 扩大留守儿童的视野。
综上所述,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不断健全和完善教育机制, 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爱的成长环境, 全面保障其身心健康的成长。
摘要:积极健康的儿童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协作和沟通配合, 但是作为缺失家庭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 在教育方面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留守儿童的存在性质就要求学校和政府不断强化自身职能建设, 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教学机制, 优化教学环境, 充分保障学生知识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因此, 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的性质特点出发, 从心理教育、学校教育和政府职能角度分析了如何有效加强留守儿童教育, 科学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学校教育,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 唐林兰.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积极应对与持续缓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26.
[2] 周琼.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J].时代教育, 2013.02.
[3] 吴永华.服务型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责任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 2009.30.
相关文章:
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问题与对策02-18
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02-18
教育初探--留守儿童02-18
关爱留守儿童班会教案02-18
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教案)02-18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灵山县三隆镇横岗九岭村为例02-18
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及对策研究02-18
“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及对策02-1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02-18
留守儿童感恩教育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