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关键词: 符号学 语体 语言 网络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精选6篇)

篇1: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许健 财务金融系 054703

4摘要

互联网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型的语言,正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浅略分析网络语言的符号能指、所指、意指和符号系统。

关键字:网络语言、能指、所指、意指、符号系统

语言的符号性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两面说,认为符号是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面构成的。能指是语言符号的“声音意向”(sound image),即符号形式;所指是语言符号表达的“概念”(concept)或“意义”,即符号内容。他指出符号是一种二元关系,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要素,它们的结合便形成了符号。

在Saussure的两面说提出不久后,Ogden & Richards提出了符号三角说,认为符号是通过“概念”的中介与符号所指的语言外的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的被指物间接发生三角关系的。

Saussure和Ogden & Richards的学说不存在矛盾之处,只是Saussure的两面说并没有涉及符号和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被指物的关系

然而,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意指”。正是由于意指的存在,使得不是任何能指和任何所指都能结合成符号,它们必须通过意指来实现符号过程。举例说明意指的过程,前面说到语言符号的能指是声音意向,所指是意义,而在阅读文字过程中,语言文字即为能指,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成为所指;又如在交谈过程中,声音和意义是能指,被指物是所指。这种符号的转化过程就是意指的过程。

网络语言的符号性

网络语言产生在网络交际中,自然也属于符号的范畴,具有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下面将结合Saussure的两面说,从符号学能指、所指和意指三个方面考查网络语言的特点:

能指的多样性和离散性

符号能指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可以使声音、文字、图像、动作等。传统语言一般具有能指单纯性,声音和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能指。此外,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关系导致了传统语言能指的音形统一性。声音符号的出现先于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诞生只是为了记录声音符号。语音符号通过“音”可直达“义”,书写符号却需以它的“形”借助于“音”才可达

“义”。“实验证明,即使我们看书不出声,声带也仍处于动作状态,这就是文字表音的心理印迹效应,正是这种文字的可读性及其读音的心理印迹,文字才具有了记录语言的可能。”所以,“音”和“字”相对应,传统文字的能指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具有形式上的统一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传递信息,然而单就网络语言而言,其能指形式摆脱了传统语言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单纯性,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其符号类型包括:图形、谐音、数字、缩略语等。此外,传统文字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统一性的特点也被打破,主要表现在文字符号和声音符号不在一一对应,如表示微笑高兴,不可读;“WOW”和“山口山”都表示“魔兽世界”(一款网络游戏),读英文字母WOW,有几种文字符号表示;“modem”可以读成英文modem,也可以读成“猫”,一种文字符号有几种读法。所以,网络语言能指呈现音形的离散性。

所指的即时性和模糊性

传统语言符号相比,网络语言符号的所指具有即时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当然,传统语言符号也具有相对的历史性和模糊性,但是这通常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由于社会文化、地域、时代的不同还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演变还不断发展。因此,传统语言符号的能指相对是稳定的。

然而,网络语言的所指则大不相同,它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开放创新、追求个性的虚拟时空。网络语言符号所指的即时性、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形式创新的这一部分网络语言能指上。网络语言所指的即时性,指的是语言能指在某一具体网络空间、网络时间中语言符号当时所指向的特定意义。这一意义脱离了固有的语言符号意义系统,指向现场交际者意会的某个概念,而这一概念也可能永远不会纳入社会公共语言符号体系,在完成了当下的网络交际任务之后被网络交际者抛弃遗忘,或者其中一部分由于经济性、趣味性等原因得以在网络上流传,成为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部分。例如“MS”在不同的网络空间和时间中表达不同的意义,它可以表示“貌似”的缩写,也可以表示“microsoft”,甚至在网络游戏中可以用来表示“牧师”。这种随机性和即时性由于语境的作用不影响交际效果,还给交际方带来一定的语言个性色彩,网民们乐此不疲,即用即弃,丰富网络语言的同时也生成众多网络语言垃圾。

意指的群体性和任意性

传统语言符号意指的社会性和协作性相比,网络语言符号意指表现出较强的群体性和任意性。符号意指是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形式与意义的结合过程。

网络交际中虚拟与自由的特点,不仅仅符号能指前所未有地扩展创新,符号所指尽其所能地挖掘扩散,对符号的编码解码(即将能指和所指结合起来的意指)也越发大胆敢为了。在网民这样一个特定群体内部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是群体成员自我确认、相互认同的标志,是群体成员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从社会语言学上来说它属于社会方言的一种,它时常会脱离或故意违反现实的语言规则,只在网络群体甚至网络中更小群体里流通,形成对群体外的排斥。

这种群体性来自于符号意指的任意性。从语言符号应用的角度来说,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则是社会的、协作的、相对稳定的。而网络语言在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连接之初,更多的带有任意性,首先在一个小圈子里面约定俗成,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语言类群。如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用“监介”表示“尴尬”,“斑竹”表示“版主”,“隐身”表示“不让别人看见的状态”。我们似乎也可从中发现一点规律,如“监介”去掉了烦琐的形旁,顺便嘲弄一下某些白字先

生;“斑竹”与“版主”谐音;“不让别人看见的状态”就像是在网络上“隐身”了一样。但我们很清楚此规律已完全脱离语言发展的正常规律,而以追求幽默风趣、新奇巧妙、轻松简洁为主导,表现出颠覆传统规则的任意性。

网络语言的符号系统

就符号学而言,符号结构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系统。符号必须借助于编码规则组成系统才能产生意指作用。网络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但它要比语言这个符号系统的内容更加丰富。网络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按照其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文字符号,表情符号和声音符号。最初的网络语言也主要是由文字符号组成,但是单一的文字符号不能满足网络交流的需要,因为它缺少现实交流中的非语言手段,表情符号由此应运而生。通过表情符号,可以相应形象地传达网络交际双方的感受,而声音符号的出现更是为了实现交际的需要,它可以进行信息提示或者传达某种声音效果。所以网络语言中的表情符号和声音符号都是为了充当现实交际中的非语言手段。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在网络交际中是不能被低估的。

网络语言中的符号系统可以说是对传统意义文字系统的一种变异。网络语言符号具有组合自由、聚合开放的特点。传统语言符号的组合受严格的排列和配置规则限制,语音上有严密的声、韵、调之间的拼合规律,词语句法上有系统的组织规则;传统语言符号的聚合也因为汉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环境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网络语言符号系统则在自由的网络空间打破了原有的种种组合规则,在跨时空跨文化的网络语境中开放了大大小小的聚合体。组合的自由性与聚合的开放性互相支持,共生共长,由于组合的自由度加强,组合体中的各个单位可以为更多更具突破意义的其他单位所替换,同时由于聚合体中容纳物的暴涨,组合过程中单位间的连接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比方说,在网络交流中语码混用的现象十分突出。网语中经常会出现中英文夹杂使用、数字语言或由标点、字母等组成的表情符号等现象。

参考文献: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陈宗明、黄华新,《符号学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

4莫里斯,《指号、语言和行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余志鸿,《符号一传播的游戏规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篇2: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关键词:广告;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特征

引言

随着人们思维和创意的进步,广告已不仅仅代表一种产品的宣传,而被更多赋予了精神与文化的意义并且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是我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形式,它能够是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广泛地传播,使我们的信息得以保留和共享。因此语言符号是人际交往、信息传播的基础。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语言与文字或称之为口头语和书面语。除了语言符号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非语言符号,它是对语言符号的补充。起到一定的替代、强调甚至否定的作用。在传播学中,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所有起到传播信息作用的符号,包括声音、图像、表情、仪态、动作等等。

我们经常会说,话语是有力量的。这是用来描述语言对我们自己和世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很明显,任何好的广告文案者们都知道如何用语言来展示需要或渴望的产品。他们决定出最佳的策略和建议、选择最佳的字或符号来增强听众的理解甚至控制听众的行动等等。

一、广告语言的本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扩张,广告出现的频率也大幅增加,成为沟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重要手段。作为广告信息的主要载体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告语言在广告传播中的重要的角色是不可小觑的。与此同时,广告作为大众传媒的子集,其信息在转播过程中也承载着民族、企业或产品的文化特征,具备时代性和大众性的特点。“广告语言是用来努力说服或吸引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投给特定的政治候选人,改变其行为、或者是一些公司企业采用一些受欢迎的言辞来赢得人们的信任”。(盖斯,1994:42)

二、广告中语言符号的特征

语言文字是广告传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只有在广告的标志性文字上精益求精,使之具有特色、富有魅力甚至与过目难忘,才能引人关注,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在广告语言中,词语或者话语通常有着十分突出的象征意义,广告文案者们总是能找到或产生一个最合适的词或者符号来展示一个产品、一个企业甚至一种文化精神。而其中修辞的运用最为常见,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等将抽象的物体具体化,使我们产生共鸣。

1.语言符号的简洁性

为了能够达到使人们深刻记忆、长久记忆的效果,广告中的语言符号例如品牌名称、口号、标语的使用通常以简洁原则。广告语言过长则令人难以记忆,而过短则很容易被忽略忘记。因此,富有特色并且精炼简单的文字精炼是广告语言的基本特色。一种现象是,很多商品的品牌通常以一种固定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商品特点+商品类型+经营类型或者品牌名称+商品特点等等的模式,例如优衣库、韩都衣舍、无印良品、名创优品、聚美优品、京东商城等等。而对于宣传口号的策略则通常体现在三字、四字词语或简短的短语组合等。例如,可口可乐的广告语,就是可口可乐。简单明了地展现了自己的产品并且强调、加强了人们的记忆。静心口服液的广告也同样采用此类方法,以“女人更年要静心”为广告词,即突出了主题又强调了产品。

2.语言内容与语言结构的修辞使用

广告语言的内容与结构更是广告生产者们深思熟虑的结果。内容是整个广告语的核心,反映产品的信息,特点及企业的形象;而框架则是内容的依托,承载着内容也突出内容。优秀的广告内容是广告的灵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与借代等等的运用是十分有效且不二的选择。例如,一个非常经典的广告语出自贝尔电话,“电话就是你的高速公路”,这里将电话的沟通,无线的传播过程比喻为高速公路,形象又十分客观具体地展现了电话高速便捷等的特点。此外,英特尔公司宣传语“给你一个奔腾电脑的芯”是非常典型的双关修辞的运用。这里以同音异义的“芯”来暗示人们的心脏。心是人身体的重要构造之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将此意义加注于电脑的芯片之中,自然而然的使其重要性和关键性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拟人等修辞的使用在广告语中也随处可见,我们经常看到类似“小草微微笑”,“我怕疼,请绕道”等等的公益广告语,将这些花花草草等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类的情感,使之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令人们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

篇3: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自从1994年4月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 互联网的使用者就超过一亿人, 跃居成为世界上拥有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 随着国家对网络建设的重视, 互联网普及率开始提升, 网络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 早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 截止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人们的生活, 从最初的电视、广播、报纸全面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与他人在网络平台交流的过程中, 网络语言诞生了。网民们在因特网上与他人自由沟通, 讨论时下最新最热的话题, 参与到各种事件的舆论之中。在近几年中, 随着上网人数的逐渐增加, 网络语言的更新比以往更快、种类也更多, 也更有趣。

2.网络语言的定义

在网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产生了网络语言。它是一种交际语, 特别能反应当下社会的特点。所谓的网络语言, 起初是指网络计算机语言, 同时也指网络上有特点的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 (于根元 :2001) 对于网络语言的归属问题, 众学者持不同意见 :有学者认为,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邝霞、金子 :2000) 。也有人认为, 它是一种新兴的语体形式, 称为网络语言 (张云辉 :2010) 。而在笔者看来, 网络语言是一特定群体的人所使用的一种言语变体, 这种群体因为有相同的目的 (上网浏览信息) 或者爱好 (上网看视频、听音乐) 而聚集在一起, 应属于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 (牟杨 :2010) 。毕竟, 网络语言强调的是语言的使用, 而不是语言的使用者。

3.2013年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3.1 简单直白——调侃热点事件造新词

3.1.1“累觉不爱”

这是一个缩略词, 完整句子为“很累, 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这源于一个帖子, 一个95后的小男孩发出这样的感慨, 瞬间引起了网络上大龄单身男的讨论。别人差不多30岁都没谈过恋爱, 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懂什么是爱情么。后来, 人们也用“累觉不爱”来表示自己对生活、工作、学习感到疲倦厌烦, 这算是网络上使用得较多的词语。

3.1.2“土豪, 请你和我做朋友。”

土豪”一词原本指的是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 现如今在网络上指超级有钱人。2013年8月, 央视财经的官方新浪微博公布了中国2013年的最新首富为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据估算王目前的身家达到142亿美元。其独子王思聪在新浪微博转发这一微博, 被网友称为“炫富大赛的终结者”, “真正的土豪”。通过王思聪的这一转发, 流行语“土豪, 请你和我做朋友”也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 并成为2013年度网络流行语之一。

3.2 幽默时尚——模仿网络名人造句

近几年, 随着网络社区的兴起, 例如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微信, 猫扑社区等等, 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其中。在这些网络社区中, 不乏社会各界的明星名人。明星们在网络上所发表的言论, 也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

2013年9月18日, 著名歌手王菲在个人新浪微博上公布自己离婚的消息。在微博中, 她这样写道 :“婚是我要离的, 没有第三者。没有婆媳不和, 不牵扯财务问题, 不是悲情狗血剧, 和平分手。内什么, 不会出家”。

此消息一出, 就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转发量超过了30万次, 评论超过18万条。很快, 王菲所说的“内什么, 不会出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网友们开始套用王菲的句式, 通过各种巧妙的改编套用原作的框架和部分语句, “王菲”体在网络上出现了。例如 :“单身是我选择的, 没有性格缺陷, 没有情感阴影, 不牵扯性取向问题, 不是揪心虐恋剧, 内什么, 不是眼光高。”

在名人效应的影响下, 网友们运用当下的材料, 进行模仿, 创造出属于自己文本, 很快成为最新的潮流, 并在网络上大幅度的流行开来。与之前的淘宝体、咆哮体诞生于草根之中不同的是, 这些新兴语言体通常是由名人明星引发的。这也算是2013年网络流行语的亮点之一。

3.3 蕴含意义——不是每个人都懂

网络不仅仅让人们了解到国内最新最火热的动态, 也让人们接触到外国的文化和讯息。青少年, 收到外国文化的影响, 也衍生出了只有接触到这些文化才懂得的词汇。例如 :日本动漫文化中的词语“二次元”, 通常指动漫所构建的幻想 (理想) 世界。“萌”, 等同于之前的“卡哇伊”可爱的, 当网友看到小猫小狗就会条件反射的说 :“哇, 好萌啊。”就用“萌”一词来代替“可爱的”。网络上这些词语的产生, 主要来源于外来文化。一些是音译过来, 例如萝莉、正太, 一些则是外来词, 例如颜控 (对他人相貌要求高的人) 、熟女等等。使用这些外来词语的大多数是青少年, 追求新的潮流与文化, 处在叛逆期, 极度渴望有自己的空间, 不希望受限制与家长或者老师, 所以说着只有和自己在同一个圈子才懂的语言。而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平台, 通过网络, 这些语言也传播了出去, 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4. 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

4.1网络语言的正面影响

网络语言最直接的正面影响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聊天中, 网络语言更增添了一份乐趣。大多数网络语言风趣时尚, 有些甚至蕴含着生活哲理。例如 :“人生就像一杯茶, 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低头要有勇气, 抬头要有底气”。这些流行于网络上的语言, 激励着人们, 给人以正面的能量, 是值得我们去传播的。网络语言也丰富了汉语言词汇。新词的不断产生, 为发展中的网络语言注入新鲜的血液, 保持了它的生命力。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化。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4.2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可否认, 网络语言中那些风趣诙谐、充满正能量的话语值得我们去积极的宣传、引导和研究。但是, 网络语言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的、不健康的语言也不在少数。只要仔细浏览, 就会发现各大网络社区的各种贴吧留言中不乏含有性暗示的语句, 或者是粗俗刺耳的脏话。有些网民应用网络语言传播含有性暗示的话语, 或者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上用不雅的语言发泄自己的情绪。网路中的语言暴力现象非常普遍。而青少年在这个大染缸中, 也深受其害。网络语言中的不文明现象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针对这些现象, 国家颁布了各种条例和法规来对网络语言中的不文明现象进行了约束。例如 :屏蔽敏感词, 动用网站管理员审核网民所发布的内容, 或者鼓励他人举报不文明信息等等。但是网络语言更新换代很快, 不文明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对社会影响非常大, 单单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能够完全杜绝。针对网络上流行的低俗、暴力的流行语, 我们应该采取抵制态度, 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限制其的传播。

5. 网络语言的未来

作为一个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和传播者, 我们任重道远。中国有句古话 :“非礼勿视, 非礼勿言, 非礼勿听”,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应该加上“非礼勿上传”。不符合礼数的事物, 不看不听不说, 更不要在网络上传播。对于维护网络语言环境的纯洁性, 每个网民都有责任。在这个大浪淘沙的社会, 陈旧迂腐的东西必定会被淘汰, 网络语言中的那些不文明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 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是我们要做的。对于网络语言发展的未来, 笔者保持乐观态度。网络语言会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好, 更具有代表性。而那些存在在网络语言中的不文明元素会被社会淘汰。网络语言, 终将在未来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邝霞、金子.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语文建设, 2000 (8)

[2]牟杨.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学习指南[M].四川: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第148页

[3]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第2页

[4]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http://tech.163.com/13/0717/13/9407C2DH00094NSI.html

篇4:从语境的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语言 语境 类型 特点 成因

互联网开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方式的交流手段,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生活。这种交流手段表现为网络语言(简称网语),是语言存在的一种新形态,使用人数之多,发展变化之快,是其他任何领域中的语言所不及的。不论是和日常口语交际相比,还是和日常书面语交际相比较,网络语言都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色,有学者称之为语言变异或语言变体。这种语言变体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近五年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电子公告板系统,国内统称论坛)、微博、腾讯QQ、手机短信和近三年的微信中的部分文章、信息或聊天记录为考察对象,从网络语境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成因。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

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互联网有关的语言,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网络设备或技术有关的网络专业性术语,如:主机、鼠标、病毒、在线、登陆、宽带等;第二类是指称与网络交际有关的人或物的词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短信、微信等;第三类是聊天室和BBS中的“网络口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恐龙、东东、酱紫、楼主、GG、886、3Q等。[1]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是网民通过网络传播媒介进行言语交际时,创造和使用的带有新奇色彩的词语、符号和语法成分。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包含网络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本文所考察的主要是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因为词汇是对社会发展变化反应最灵敏的语言因素,和日常交际中的语言相比,网络语言表现在词汇上的特点最突出。

二、网络语境中的网语类型

与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词语相比较,网民在网络环境下创造和使用的网络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旧词新义词语

现代汉语中原有的词语,网民在使用时赋予了新的含义。如“楼主”原指“楼房主人”,在网络语言中是对文章评论者、文章发表者的称呼。相应地,“沙发、椅子、板凳”,本是指用来坐的家具,而在网络语言中分别指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回帖的人。“恐龙”本指中生代的一种脊椎动物,长相丑陋,在网络语言中形容长得不好看的女性。“青蛙”本指一种两栖动物,幼时叫蝌蚪,长大才称“青蛙”,在网络语言中指“那些相貌很丑的男子”。又如网络交际中的“拍砖”指对某人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看法的帖子,如“侠友们拍砖请注意口气和态度,否则很容易转化为人参公鸡(人身攻击)”。“刷屏”指打开一个论坛,所有的主题帖都是同一个ID(ID是英文IDentity的缩写,身份标识号码的意思,也称为序列号或帐号,相当于一种“身份证”)发的。“晕”有“看不懂”的意思,“顶”和“赞”有“支持”的意思。

以上这类旧词新义词语,它们的新义与原义有联系。网语中还有一种旧词新义词语,其新义是通过缩略别解而来的,与词语的原义毫无联系。如:“耐看”是“耐着性子看”(或缩略而来,下同),“不错”是“你长成这样真的不是你的错”,“蛋白质”义为“笨蛋、白痴、神经质”,“白骨精”指的是“白领、骨干和精英”……这类词语带有诙谐色彩,因此稳定性较差。

在网络语言中,旧词新义的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举,而且已经开始走进生活,如“……我晕”“请大家点赞!”等表述在日常交际中也频繁使用。

(二)旧词新形式词语

网民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喜欢突破常规,标新立异,不用现代汉语中原有词语的书写形式,而是创造出新形式来表达。根据新形式产生的方法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通过谐音方式产生的新形式词语

(1)数字谐音。在网络交际中,数字不表示它的本义,而是表示数字谐音之义。换言之,在网络交际中,有的词语不再用它原有的形式表示,而用读音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数字表示。如“886”谐音为“拜拜了”(或者说“886”表示“拜拜了”的意思。换言之,“拜拜了”用“886”表示。下同),“282”谐音为“饿不饿”,“3399”谐音为“长长久久”,“44944”谐音为“试试就试试”,“5201314”谐音为“我爱你一生一世”。

(2)方言谐音。网络把四面八方的网民连为一体,处于不同方言区的网民在网上交流的时候,融进了自己的方言(主要是方音)特色。如“稀饭”谐音普通话“喜欢”(或者说“稀饭”表示“喜欢”的意思。换言之,“喜欢”用“稀饭”表示。下同),来自粤方言,如“我很稀饭这件衣服”;“虾米”谐音普通话“什么”,来自闽南方言,如“虾米,这也太不人道了吧,不可原谅,不可原谅”。此外,“偶”是“我”的意思, “粉”是“很”的意思,“老”是“了”的意思,这也是受方音的影响

(3)普通话谐音。这种谐音方式产生新形式词语通常是以音同或音近的词语来代替本要表达的词语(这是由拼音输入法,汉语普通话中存在很多同音词的原因造成的)。如“筒子”由“同志”一词谐音而来(或者说“筒子”表示“同志”的意思。换言之,“同志”用“筒子”表示。下同),是对他人的称呼,也指男同性恋者,如:“筒子们,今天晚上9点钟要开班会,请大家提前十分钟到。/在那些帅到人神共愤的人当中,很有可能就有一个筒子”;“斑竹”由“版主”一词谐音而来,是指“网络上的论坛管理者”,如“此斑竹非彼斑竹,因此不要当花瓶哦,要做到一个管理者应该尽到的责任”;“大虾”由“大侠”一词谐音而来,是指“网龄比较长的网民”,或者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绩的人,如“对于我这个计算机白痴来说,你是一个超级了不起的大虾”;另外,“美眉”(妹妹)、“杯具”(悲剧)、“神马”(什么)、“菌男”(俊男)、“霉女”(美女)等词在网络上使用频率也较高。

2.字母词

在网络交际中,针对现代汉语中的某些词语,网民不用原有形式,而用字母形式表示。具体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例如:

(1)汉语拼音字母缩略词,如:“JJ”即“jiejie”(姐姐),“MM”即“meimei”(妹妹或美眉),“GG”即“gege”(哥哥),“LP”即“laopo”(老婆),“BT”即“biantai”(变态),“TMD”即“tamade”(他妈的)等。

(2)英语缩略词,如:“BF”即“boy friend”(男朋友),“GF”即“girl friend”(女朋友),“VIP” 即“very important person”(贵宾;要人),“PK”即“play killer”(竞争;二选一),“BBS”即“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系统,国内统称论坛)。

(3)英文原形词,如:“copy”(你的笔记借我copy一下),“in”(你还很in),“out”(你已经out了),“high”(昨晚玩得挺high的),“show”(show一下呗),“shopping”(去香港shopping)等 。

(4)字母和汉字或数字组合,前者如:U盘、吃饭-ing、睡觉-ed等。后者如:“B4”即“before”,前半部分的读音用字母B表示,后半部分的读音用数字4表示;“3Q”即“thank you”,“3”是数字读音,“Q”是英语读音。

(三)副语言符号型

副语言符号是无声而有形的现象,是与话语同时或单独使用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等。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符号,但起着和语言符号大致相同的作用,具有表义性和交际性的特点,故而称作副语言(有的学者称为体态语[2])。

网络交际不是面对面的口语交际,无法直接使用手势、面部表情等副语言符号来配合语言加强表达能力。于是为了克服这个缺陷,软件开发者开发出一系列形象、生动的副语言符号图,供网民在网络交际中重复使用。如:表示面部表情的(微笑)、(害羞)、(呲牙)、(难过)、(偷笑)等,表示手势的(再见)、(鼓掌)、(竖大拇指,称赞,强)、(握手)、(抱拳)、(胜利)、(OK,好的)等。

这些副语言符号图,具有直观形象、表意丰富和含蓄幽默的特点,如果用相应的词语表达,一是不简洁,二是效果不佳。所以这类符号很受网民青睐,在网络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

(四)其他类型的网语词语

如叠音词语,用“东东”表示“东西”、用“坏坏”表示“坏蛋”,把“一般”说成“一般般”等,这些表达有的为了表示俏皮可爱,也有的无理可寻。

合音词:表(不要)、酱紫(这样子)等,类似于普通话中的“甭”。

此外,如“伊妹儿”(电子邮件)是英语“E-mail”,“烘焙鸡”(主页)是“homepage”等,实为借词中的音译词。

诸如此类的网络词语在网络交际中使用频率较低。

三、从语境的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网络语境中的网语特点

根据上文归纳的网络语言的类型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呈现出和日常交际(包括日常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诸多不同的地方,具体体现为:

1.总体上的新颖性

“网络语言、行业术语等产生了新用法的领域性词语,它们大都通过去范畴化和语义泛化的方式而成为流行开来的新词语。”[3]网络语言是新词新语的来源之一,所以网络语言具有新词新语的基本特点——新颖性,有些具有新的意义,如:楼主、拍砖、灌水、潜水、顶、赞、晕等;有些有新的形式,如:5201314、稀饭、偶、粉、杯具、斑竹、GG、PK等。网络交际中,手势、表情等副语言符号的使用频率也很高,这是日常书面交际中不具有的一种全新交际形式,也是网络交际克服日常书面语交际之不足的一种交际形式。

2.形式上的缩略简洁和语义上的丰富含蓄

不论是数字谐音,如:880(抱抱你)、7456(气死我了),汉语拼音、英语类的字母词,如:GG(哥哥),TMD(他妈的)、BF(boy friend)、PK(play killer)等,还是手势、表情等副语言符号,它们在形式上都比相应词语的形式省略、简洁。

在网络交际中,这些词语在形式上比虽然较为省略、简洁,但内容更加丰富,给接收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上述所举的一系列副语言符号图,括号中注明的实际上仅是大致的意义范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各种各样的符号来传情达意,接受者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这样内容就更加丰富。如可以表示微笑,也可以表示友好或赞同等;可以表示鼓掌支持某人的观点,觉得对方说得很好、很正确,也可以表示见到对方很高兴、很激动,还可以表示欢迎等意思。

另外,像数字谐音的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885(抱抱我)、770(亲亲你)等,拼音或英语缩略语的TMD(他妈的)、BF(男朋友)等,旧词新义的“恐龙”“青蛙”等词语,都比直接表意更加含蓄,因为这些意思或涉及男女感情问题,或是宣泄、骂人,或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不宜直截了当地表达。

3.交际效果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新奇俏皮

网络上把漂亮姑娘称为“美眉”,把喜欢自助旅游的人叫“驴友”,把美女称为“霉女”,把俊男称为“菌男”,把在论坛里发无关紧要的帖子称为“灌水”,把喜欢逛论坛,浏览论坛信息,却不发帖子的人称为“潜水”,把文章评论者、文章发表者称为“楼主”,而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回帖的人分别称为“沙发”“椅子”“板凳”,把赞同或支持别人称为“顶”等,这些词语往往是网民通过比喻或联想方式造出来的,所以具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

叠音词,一般是出自儿童之口,所以,如“东东”“坏坏”等表达就有了俏皮、可爱的附加色彩。美眉、神马、驴友、菌男、霉女、偶(我)、粉(很)等词语则很新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手势、表情或其他符号图像,本身就是新奇、俏皮、可爱的化身。

(二)从语境的角度看网语特点的成因

语境这一语言学问题,自从1923年马林诺斯基(Malinowsk)提出了语境的概念以来,引起了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不同的语境观,对语境的概念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到目前为止,主要形成了传统语境观(静态语境观)和动态语境观(认知语境观)。笔者适当结合传统语境观对语境的解释,沿用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的动态语境观[4],并把其观念中的“具体语境因素”具体化,认为: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环境,包括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及交际者的知识因素。语言语境通常是指语篇内部的环境,即语篇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所要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上下文和语篇段落。非语言语境指语篇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在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场合(时间、地点)、参与者(角色、地位、年龄、经历、教育、性别、交际双方关系)、正式程度、媒介(书面、口头)、主题。交际者的知识因素是指交际者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及认知能力等。

语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交际过程中,如果这个系统里的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化,必然带来言语交际双方对语言的调整,甚至引起语言的变化(或变异)。

日常言语交际分为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口语交际如面对面谈话、打电话等;书面交际如写信、拍电报等。前者是双向的、即时性的,但是受时空限制;后者是单向的、非即时性的,不受时空限制。以网上聊天、QQ对话为代表的网络交际既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即时性特点,又有书面交际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因为它不同于面对面的谈话或电话,以声音为传播信息的媒介载体,而是主要以文字为传播信息的媒介载体。所以,它兼有日常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的特征,但又不是二者简单的综合。因此,言语交际的网络语境也就不同于日常交际语境。这主要是由于交际场合(时间和地点)、交际媒介载体、参与者等语境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使用的语言也就不同于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从而出现了共同语的变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语境中言语交际时空的无限开放性,造成了网络语言的新颖性。

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要求交谈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场景等必须是相同的、共有的,换言之,它受交际时空的限制。电话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交际空间的限制,两个身处异地的人可以通过电话进行言语交流,但仍然无法克服时间的限制。书面交际虽然打破了交际时空的限制,但它又不具备交际的双向互动性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点。

网络覆盖全球,把世界各地的人联系起来,把想参与网络交际的人集中到虚拟网络中。网络交际吸收了日常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的长处,打破了日常口语交际中时空对交际主体的限制,使时空具有无障碍性(即具有日常书面交际的长处),同时网络交际又有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性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点。总之,网络交际语境具有无限开放性特点。所以,网民之间的交流,可以像日常书面交际一样,无地点(或地域)和时间障碍,进行跟帖或留言;也可以像口语交际一样双方甚至多方进行互动,信息传递即发即收,非常迅速、及时。

在这样的语境下,网民言语交际的创造能力得到极大发挥,因而网络新词语不仅数量大,而且形式、意义多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仅以通过谐音方式产生的新形式词语为例,就有数字谐音、方言谐音、普通话谐音等多种方式。在这样的语境下,网络交际中出现了类似于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中才用的手势、表情等副语言符号这一全新的交际形式,而且使用频率很高。

2.语言输出低效与信息传播要求即时、迅捷之间的矛盾,造就了形式上缩略简洁而语义上相对丰富含蓄的网络语言。

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以声音(词语、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和视觉形象(表情的、眼神的、肢体动作等)为传播信息的媒介载体,在有限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而网络交际以文字、图像为传播信息的媒介载体,通过网线转化成视觉符号一个一个地进行传输,相比口语交际,信息输送效率低下。但网络交际又具有日常口语交际信息传播即时性的要求。所以,为了克服二者之间的矛盾,出现了数字谐音(886:拜拜了)、汉语拼音字母词(GG:哥哥)、英语字母词(BF:boy friend)、合音词(表:不要,酱紫:这样子)、手势、表情等副语言符号等,出现了把输入时出现的错别字将错就错的方言谐音(稀饭:喜欢)、普通话谐音(杯具:悲剧)。这些变体形式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输入都比它们所代表的词语的输入更简单、快捷。可见,网络语言的缩略简化倾向,主要是由于语言输出特点和网民对于信息传递能即发即收的心理要求之间的这一语境矛盾造成的。

另外,虽然这些词语形式上更加省略、简洁,然而,内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给接收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语义上更加丰富、含蓄。

3.网络交际参与者的特殊性,造就了新奇俏皮、幽默风趣的交际效果。

(1)网络交际参与者的年轻化特征,影响了网络语言的运用,产生了新奇、俏皮的网络语言。

据调查,网络交际的参与者一般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5]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化倾向比较突出,文化层次较高,所以喜欢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加之求异本就是人的心理特点,语言使用也不例外。于是他们创造了许多新词语(旧词新义或新形式),如灌水、恐龙等(旧词新义),美眉、神马、驴友、菌男、霉女、偶、粉等(旧词新形式)。另外,这批年轻人大多对西方文化持认同态度,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所以他们受英语的影响比较大,在交际过程中,创造了汉语拼音字母词(MM:妹妹)、英语字母词(PK)、汉字或数字和字母混合(吃饭ing、B4)等形式的网络词语。初次涉入网络的人,会感觉这些新词语比较新奇,有耳目一新之感。而手势、表情或其他符号图像的副语言,也具有新奇、俏皮、可爱的特点。

(2)网络交际参与者身份的虚拟性,造就了宽松的网络交际语境,带来了幽默、风趣、戏谑的网络语言。

在网络环境中网民都是匿名,除了少数聊天工具中的聊天是在朋友、家人或同学之间进行外,其他的聊天往往是在陌生的网民之间进行。“这样的匿名制实际上是把特定的‘虚拟人与特定的‘现实人之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隔离,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隔离,把言语交际的自由权利与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隔离。这对网络虚拟语境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6]“网络匿名制使交际者身份抽象化、交际双方的地位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分离,这就大大减弱了语境对言语行为的约束力,使得交际者心态更轻松,少顾忌。语境的宽松,交际者心态的自由,对网络言语风格有重要影响。”[6]简言之,网络交际主体身份的虚拟性,造就了宽松的网络交际语境,进而带来了幽默、风趣、戏谑的网络语言。然而,其消极的一面是,有的网民毫无约束地使用一些粗俗、暴力的网络语言,如:“你TAD放屁!去死吧”。

四、结语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因此,网络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是交际。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而不同的语境需要不同的语言形式,网络交际语境也需要适合网络交际的语言形式。网络交际语境与日常交际语境相比较,在交际场合(时间、空间)、交际媒介载体、交际的参与者等语境因素上存在诸多不同,因此,网络交际的语言形式与日常交际的语言形式也会不同。和共同语相比较,网络语言存在诸多语言变体。

通过对网络语境中网络语言类型的研究,从网络语境的角度对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既可以揭示网络语言变体产生的原因,又可以加深我们对语境与言语相互关系的理论认识。

(本文系四川农业大学社科联研究课题2013年度一般项目“从语境角度看网路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化问题”[项目编号:2013YB0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洪波.网络语言的位置[N].光明日报,2001-08-22(B1).

[2]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25.

[3]杨文全,杨绪明.试论新词新语的消长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张丹.语境研究略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6]韩志刚.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篇5: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广告英语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凸现,广告业的`中西交流也日益频繁.作为广告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告语言文字--广告英语,逐步从英语家族中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风格、巨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吸引了许多广告学家、语言学家对它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广告英语的特点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出发,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广告英语进行分析,从人际功能来看,广告意在说服和促使读者或听众对产品从心动转向行动;从经验功能来看,广告中大量采用某些动词,既可达到简明、传达信息的效果,又可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从而促使消费者对产品效果作出反馈;从语篇功能来看,广告词中常采用简练的句子,一下子便能抓住人们的视线或听觉,引起人们的兴趣.

作 者:李刚 作者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223003 刊 名:疯狂英语(教师版) 英文刊名:CRAZY ENGLISH TEACHERS 年,卷(期): “”(6) 分类号:H030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广告英语

篇6: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且存在于日常语言中,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研究表明莱柯夫提出的`“时间的经过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中也同样存在于汉语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的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远高于英语.但是,其共性方面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

作 者:陈瑜 吴澜 作者单位:陈瑜(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吴澜(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700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下一篇:从不同角度看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