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 问题教学法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 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 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 掌握技能, 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导火索, 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姿态。
1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随着中职招生模式的改革, 中职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呈下降趋势, 大部分的中职生知识基础薄弱, 尤其是数学知识差, 使得中职数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笔者就本校2014 级大部分学生的数学中考成绩作了简单抽查统计, 一共抽查了2014 级学生592 人, 数学成绩优秀者 (120 分以上) 为2 人, 占总人数的0.34%, 成绩合格者 (90 分至120 分) 为24 人, 占总人数的4.05%, 不合格 (0 分至90 分) 和无成绩者566 人, 占总人数的95.61%。 因此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理想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 一是教师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通过猜想、实验、归纳得到结论, 再举例进行验证, 巩固拓展练习, 进行适当的变式、引申, 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课堂内容, 再布置课后作业。 但是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很少主动地提出问题, 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以听讲为主, 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 师生互动较少, 课堂的学习气氛单调乏味。 二是学生课后主要完成布置的作业为主, 而且抄袭现象严重,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95%的学生对数学感到害怕, 感觉学数学困难, 对数学的知识记忆混乱、找不到逻辑, 不能有条理的理清来龙去脉, 在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是杂乱无章的。 学生普遍感觉数学课堂枯燥、乏味, 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
2中职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原则
2.1 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
先从数学教材看, 教材充分注意创设情境, 从具体实例出发, 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强调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按照这样的理念, 在教学中先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想一想、猜一猜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 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师生在共同探讨中建构数学。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 有如下两方面: (1) 在数与代数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来进行。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自己去研究、探索, 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从而体会方程、函数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初步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专业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给学生呈现“现实的、与专业有关的”材料, 提供充分的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经历观察、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要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 真正把“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力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2.2 注重有效的问题教学
现代的教育教学中,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观念。 而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尤为重要, 进行有效的数学问题教学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1) 问题教学的前提是创设问题情境; (2) 问题教学的保证是问题的设计; (3) 问题教学的有力保障是课堂提问。
问题教学的教学情境创设, 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基于不同问题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去挖掘知识。 但不少人认为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 让学生参与或在课堂上开展小组活动就能体现教学的主体性了, 其实这些只是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 活动的设计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 提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和积极性。
2.3 注重问题的设计
教学活动总是通过一定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情意过程, 以激励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即“创设情境, 激发情意”。 要求从教学行为上去创设情境, 在教学心理上落实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意因素。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笔者经常采用“愤悱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形式设置教学情境。 因为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 所以“问题”是解决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 在数学教学中, 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 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和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 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无不从“问题”开始, 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努力实现。 因此,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师生重组旧知识, 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问题”的教学, 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依据于教材, 另一方面取源于学生, 但很大部分需要教师的再加工———“问题”的设计。 (1) 问题的设计应顺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总之, 通过中职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可以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使学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摘要:在数学问题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尤为重要。爱因斯坦明确表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发的提出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问题,问题意识
相关文章:
中职数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02-04
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02-04
中职数学的现状及思考02-04
中职数学改革02-04
对中职数学教学的体会02-04
海水淡化技术发展02-04
中职数学概念的教学02-04
移动手机信号覆盖02-04
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02-04
数字电视信号覆盖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