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经典台词

关键词: 经典台词 莎士比亚 摘要 时代

麦克白经典台词(共10篇)

篇1:麦克白经典台词

1) 这肯定是那天杀了父亲的惩罚,是抛下雪穗的惩罚,从那双小手中夺去了她的未来的惩罚,剥夺了雪穗在黑暗中犹豫,犯错,而终于抓住的明天,已经无法再次让她失去了。

2) 我想要一直活下去,我总是觉得无论什么时候死都无所谓,我是幸福的,但是太阳,应该不会原谅我们的。

3) 桐原不会原谅犯同样错误的笨蛋,这一点他十分清楚。

4) 不管对什么事情都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5) 雪穗,那家伙写的这本笔记,是我们之间的距离。用脚来追,用手来写,那家伙一直要用那双眼睛,注视着我们到什么时候呢?这本笔记是用他的血和肉写成的,所以我觉得不能这样杀了他,至少我想让他浑身沾满血肉地死去。

6) 彼此相爱的人,却无法在一起,希望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即便付出了那么多人的生命,最后还是办不到。

7) 雪穗,我的未来已经无法和你再走在一起了,就算我们相遇了,对你而言也不会是幸福吧,所以我想要活下去,只是想要守护着你,像幽灵一般的存在。

8) 我的生命里没有太阳,只有黑暗和暗黑,所以,我不怕失去。

9) 真蠢!我真是太蠢了!我追踪他多少年了?他不总是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守护雪穗吗?

10) 你知道白夜吗?明明是夜晚却有太阳,照得夜晚像白昼一样明亮,就是说一直这么犹豫不前的话,人生就毁了。

篇2:麦克白经典台词

2) 所谓白夜,是被剥夺的夜晚,还是被赐予的白昼,将夜晚伪装成白昼的太阳,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总之我已经厌倦继续走在这分不清白昼和夜晚的世界,我想走在白昼的街上。我的人生,就像是活在白夜中。结束吧,所有这一切为了你,也为了我。

3) 他们俩只是相互守护着那天的灵魂而已,但最终桐原亮司却仍然在管道中徘徊,唐泽却不让任何人看到你的真面目,一直待在大厦昏暗的房间里,即使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走向毁灭,但你们两人已经回不了头了。

4) 雪穗点头,低头抬眼的表情蕴含的美艳令人忘记她是个小学生,霎时间田川不禁为之心动。

5) 笹垣脚步蹒跚地走出警察们的圈子。只见雪穗正沿扶梯上楼,她的背影犹如白色的影子。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6) 一天当中,有太阳升起的时候,也有些下沉的时候。人生也一样,有白天和黑夜,只是不会像真正的太阳那样,有定时的日出和日落。看个人,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在太阳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深夜里。人害怕的,就是本来一直存在的太阳落下不再升起。

7) 当太阳到达最高点,影子就会消失。

8) 他们只是想保护自己的灵魂,结果,雪穗从不以真面目示人,亮司则至今仍在黑暗的通风管中徘徊。

9) 几段记忆复苏,令人目不暇接地交错,很快汇成一流。

10) 喂,雪穗,所谓白夜,是被剥夺的夜晚,还是被赐予的白昼,将夜晚伪装成白昼的太阳,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总之我已经厌倦继续走在这分不清白昼和夜晚的世界,我想走在白昼的街上。我的人生,就像是活在白夜中。结束吧,所有这一切为了你,也为了我。

11) 去自首吧,年前唐泽从桐原那里拿了一份大礼,并且回了一份同样厚重的礼物,可能这一切的开端就是那个了吧,但是之后桐原亮司为了唐泽,做了许多血染双手的事,为了自己,让罪恶盈满身,而为了桐原亮司,你能做到的只有掩盖桐原亮司的罪行,如果没有犯罪的话,我觉得那真是非常美丽的羁绊

12) 我们头上没有太阳,一直都是夜晚。但是却不觉得黑暗,我觉得自己需要夜晚,这样才能让我生存下去。虽然并不明亮,但是足够让我走下去。你是我的太阳,虚构的太阳,但是它不会放弃明天再次升起,它是我唯一希望。你是我的太阳,虚构的太阳,但却能让波光荡漾,照亮前进的路,是我唯一的阳光。好明亮,好明亮。

13) 我的未来已经无法和你再走在一起了,就算我们相遇了,对你而言也不会是幸福吧,所以我想要活下去,只是想要守护着你,像幽灵一般的存在。

14) 她唯一一次没有伪装,是在光芒熄灭的时候。从此,只剩她一个人,行走在永夜。

15) 雪穗也有可能会失去一切啊,我本来就一无所有,除了亮以外,所以你不要再做幽灵了。

16) 在冗长的黑夜里,你是我唯一的光。

17) 亮,我想要还给你的,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想让那天的花再次呈现,我不想放弃那天你给我的梦想,我想回报那天你说的那句话。

18) 我的生命里没有太阳,只有黑暗和暗黑,所以,我不怕失去。

19)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20) 他们只是想保护自己的灵魂,结果,雪穗从不以真面目示人,亮司则至今仍在黑暗的通风管中徘徊。

21) 她的眼神里有一种微妙得难以言喻的刺。但那并不是社交舞社社长无视她的存在,只顾和朋友讲话而自尊受伤的样子。那双眼睛里栖息的光并不属于那种类型。那是更危险的光——这才是一成的感觉,可以说是隐含了卑劣下流的光。他认为真正的名门闺秀,眼神里不应栖息着那样的光。

22) 当失去一种东西时,并不会回到没有它的时候。

23) 请告诉孩子们,真正的惩罚是会留在心和记忆里面的,吞下的罪恶侵蚀着灵魂,不久之后,连那身体,连生命也都被吃尽了,请在那之前,请转达给父母们,来自一个幽灵的遗言。

24) 我的世界里没有阳光,只有黑暗。但是有可以代替阳光发出光亮的东西,虽然不像太阳那样,却也足够。

25) 她唯一一次没有伪装,是在光芒熄灭的时候。从此,只剩她一个人,行走在永夜。

26) 笹垣脚步蹒跚地走出警察们的圈子。只见雪穗正沿扶梯上楼,她的背影犹如白色的影子。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27) 所有的守护,只为你一人在阳光下行走。

28) 当太阳到达最高点,影子就会消失。

29) “恶魔不会因为你是孩子就放过你,而且,恶魔还不止一个。”杀死恶魔的人,必定也被恶魔的鲜血所污染,自己也变成了恶魔。

篇3:麦克白经典台词

一、悲惨的命运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1 6世纪末创作的著名悲剧, 该剧主要讲述了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在出征凯旋的途中听到女巫关于自己命运的预言, 在邪恶欲望的驱使下杀死苏格兰国王邓肯以及苏格兰大将班柯, 自己登上帝位后浮沉的一生。

意大利著名作曲大师朱塞佩·威尔第 (Giuseppe Verdi, 1 8 1 3-1 9 0 1) 选取该戏剧作为脚本创作了同名歌剧《麦克白》, 剧本由皮亚威 (Francesco Maria Piave) 编写, 由马菲 (Andrea Maffei) 再作润饰。

威尔第于1 8 4 6年至1 8 4 7年开始撰写《麦克白》。皮亚威的剧本是以Carlo Rusconi在1838年在都灵出版的《麦克白》译本为蓝本编写。歌剧于1 8 4 7年3月1 4日于佛罗伦斯的佩哥拉剧院 (Teatro della Pergola) 首演。

《麦克白》的创作时期威尔第创作的中期, 其创作重心已经转向刻画深刻的心理及性格悲剧特征, 比如在歌剧第一幕中, 麦克白听到女巫预言的时候, 一方面希望能做个正人君子, 另一方面又受到当国王的诱惑, 在正义和邪恶心灵的交战之间透露出的犹豫, 但当第一个语言实现的时候, 他就已经完全相信, 他自己就是苏格兰未来的国王了。

在这段合唱与重唱中, 麦克白的人性化的心理和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和展现, 其音乐更是紧密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又如第二幕中麦克白在刺杀国王邓肯之前与夫人的宣叙调以及后来他自己的宣叙调中其犹豫不决的音乐亦是他丰富的矛盾的挣扎的内心活动的展现。也正是因为矛盾剧情的紧凑的发展使得音乐的布局也打破了分曲的局限, 浑然一体。

管弦乐也积极地推动着矛盾主题的发展, 例如在麦克德夫的咏叹调之后那一段军号为主的交响乐连接, 就预示着受压迫人民必要起来反抗的强大力量。

在这里整个场面及民众情绪的描写就显得顺理成章。莎士比亚的哲学思想也在威尔弟的歌剧音乐中得以体现。

在《麦克白》中, 幽灵、麦克白夫人其实都代表麦克白本人内心的一个部分, 麦克白夫人的死则表现了她的“心的自相残杀导致的最后的破碎”, “所以这个剧的后面还有一个剧在上演, 那属于黑夜的永远见不得人的悲剧, 它在麦克白和他夫人的梦中——那灵魂深处的王国里演出, 其震撼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人所能见到的这个悲剧, 莎士比亚写的是它, 他已经用奇妙的潜台词将它写出来了” (注1) 。

与之类比的是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 除了代表作者心灵的某一方面外, 本身又分裂为更深层次上的诸要素, 而每一要素又包含着不同甚至对立的方面, 如此以致于无穷;而在每一个层次、要素和方面, 都体现出一个艺术的心灵。

莎士比亚的另一部被威尔第改编创作的戏剧《奥瑟罗》也是如此, 苔丝狄梦娜是奥瑟罗心中的一个美丽的理想之梦, 奥瑟罗粗野、残暴的内心恰好有这样一个梦, “他是一个凶残的恶人, 他又是一个热情的爱人, 莎士比亚将这二者在人性中统一, 使奥瑟罗这个形象有了永恒的意义。如同苔丝狄梦娜是奥瑟罗心中的梦一样, 伊阿古则是奥瑟罗心中的恶鬼。他其实就象征了每个人身上的兽性;但他又有点像艺术中启动原始之力的先知, 他是整个悲剧的枢纽, 善恶冲突的制造者。

正因为莎士比亚和威尔弟这两位大师思想, 戏剧性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使得《麦克白》这部作品既包括深刻的人物性格哲理的探讨, 又展现了戏剧性音乐动力的魅力, 从而使得《麦克白》成为欧洲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探讨了那个时代权力之争下的人性泯灭及善恶势力的较量。莎士比亚通过创造利欲熏心、弑君夺位的麦克白形象, 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其灵魂挣扎的恐惧和疯狂。通过对主人公周围超自然力量和麦克白夫人的描写, 作者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悲剧的主题:命运的悲剧、善恶势力的较量及权欲下人性与良知的挣扎。

与《麦克白》不同, 《奥塞罗》中主人公扼杀纯洁爱情后的绝望与悔恨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剧。作为一部性格悲剧, 奥塞罗的个性弱点在其悲惨命运中起的作用是这部悲剧主要展现的内容。伊雅各是这部悲剧的关键人物, 他在剧中虽不是主角, 但却是推动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的主要原因。伊雅各的阴谋诡计促使奥塞罗走上悲剧之路。奥塞罗的命运向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种族歧视在人们内心留下的阴影, 还有人性中的嫉妒和多疑、爱和恨的交织及善恶势力永不停歇的较量。

二、人性与灵魂的挣扎

虽然生长于不同的时代, 麦克白与奥塞罗的曲折命运却有着相似之处。两人起初的形象都很高大, 都是战斗英雄, 而且具有非凡的勇气和力量。可是作为具有多重品质的人, 二者的个性里都有致命的缺陷, 前者是权欲膨胀, 后者则单纯轻信和妒忌, 而正是这些缺陷一步一步地促成了最终的悲剧。

麦克白从一个身居高位、受人爱戴的英雄沦为只有口头荣誉和拥有魔鬼般灵魂的弑君篡位者, 虽经历了道德沦丧的挣扎和权欲中人性的煎熬。但推动他犯罪的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他夫人的怂恿, 也不是女巫神秘邪恶的预言, 而是他内心无法满足的贪婪的权力欲望。而奥塞罗之所以会杀死妻子, 阴险的亚戈是促成悲剧的关键人物。由于嫉妒、贪婪和未被提升的怨恨, 他施计让奥塞罗轻信自己的妻子苔丝德梦娜和凯西奥的私通。使奥赛罗不断猜测并且错误地判断, 痛苦挣扎。他既利用了奥塞罗善妒的个性的弱点, 也利用了他性格中单纯的高贵的品质。由此可看出虽然人物都经历了深刻激烈的内心挣扎, 但却是各不相同的。

正是由于在戏剧上的不同, 也是由于威尔第在不同创作时期的创作手法不同, 两部歌剧虽出自同一作曲大师之手, 区别却也非常明显。

其一:《麦克白》仍然是传统意大利段落式歌剧。例如:开场时的女巫合唱, 第一幕第二场中麦克白夫人的咏叹调以及第二幕第三场的“饮酒歌”等分段都非常明显。而到了威尔第创作的晚期, 《奥塞罗》这部歌剧已经打破了传统意大利歌剧完整曲式的结构方式, 旋律的优美、动听, 完整, 和谐性都大大减弱了。段与段之间界限不明显了, 剧中的合唱也并不成段, 而是根据剧情需要零散添加的。戏剧的紧张度却增加了。戏剧冲突也比〈麦克白〉激烈多了。这使得《奥塞罗》比《麦克白》更符合戏剧的连贯发展, 更具戏剧的张力。

其二: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的区别减小了。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莎士比亚对奥赛罗个性悲剧的刻画, 威尔第富有创意地将宣叙调与咏叹调交融起来。例如奥赛罗在他和妻子的爱情二重唱里就不光使用了呈示性的陈述方式, 还有像叙述一样的展开性的句子, 使“说”和“咏叹”柔为了一体。不仅是奥塞罗, 另外两位主角苔丝德蒙娜和亚戈的性格及形象也通过这种写法柔韧有余地展开。包括饮酒歌这样的欢快场面, 也夹杂着亚戈与罗得里戈的喧叙密谋, 使得饮酒歌这种体裁不再是纯粹的插入性段落, 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直接原因。从全剧发展的脉络上来看, 这一写法大大地方便了作品矛盾展开的需要。也正是这一写法使得作品性格悲剧的主题与《麦克白》命运悲剧的主题区别更加明显。

另外, 从创造音乐形象上来比较, 威尔第晚期创作《奥赛罗》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特别是展现纯洁美丽的苔丝德蒙娜的女性柔美的长而连贯的音乐, 奥赛罗内心挣扎的短促的似唱似说的音乐以及亚戈在对不同的人和事面前狡猾淫邪或者看似忠诚的音乐形象都格外鲜明。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是威尔第的歌剧, 《奥塞罗》和《麦克白》两部悲剧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现实和人们所遭遇的种种问题, 如人性中的贪婪、嫉妒、权欲和善恶之争等等。无论是弑君夺位的麦克白, 还是扼杀纯洁爱情的奥塞罗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威尔第使用音乐的语言, 天才的描绘出麦克白的恐惧与疯狂和奥塞罗的懊悔与绝望,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悲怆的美丽, 也深深体会到了人性和灵魂在特定痛苦中的煎熬。

注释

篇4:麦克白经典台词

关键词:麦克白 死亡观 发展与变化

莎士比亚所著的《麦克白》是其四大悲剧之一,其中贯穿着死亡的主题。战争与谋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人类的贪婪残忍与道德良知在精神层面的斗争,以及因此产生的人类的迷茫。在麦克白身上体现出了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道德高尚勇敢忠诚的贵族将领麦克白因为地位权力的诱惑,堕落为一个残忍暴虐却又备受精神煎熬的罪人。随着身份的改变,麦克白对于死亡的态度呈现出从无畏,敬畏,嗜血,到面对死亡的虚无的态度。

作为一名英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将军,麦克白在战场上体现了一名军人对于死亡的无畏,亲手用宝剑刺破叛军首领的胸膛,以极其血腥的方式鼓舞士气,威吓叛军,动摇其军心,展示出杀戮及死亡是军人的本职。为了效忠国王,麦克白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冲锋在前,手刃叛军。自己或敌人的死亡都是荣耀和忠诚的最高体现,因此战场上的麦克白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作为一名备受恩宠的臣子,麦克白在谋杀国王的关键时刻,犹豫退缩,恐惧不安,不敢亲手杀死国王邓肯。面对道德良知,宗教信仰,君臣之义,贵族荣誉,麦克白的犹豫恐惧体现出了对于死亡的敬畏。他一再犹豫,顾念起国王的恩宠,自己的名誉,失败的后果。虽然有女巫预言煽动而起的贪婪,有各种预言实现增加的恶念,有麦克白夫人坚定有力的怂恿,他在下手的一刻,幻听幻想到谋杀败露的情景,以及杀人之后永不得安宁的精神煎熬。面对死亡,出于敬畏,麦克白选择了退缩与放弃。

当麦克白夫人代替麦克白实施了谋杀,将两人的命运推上了非道义的不归路,被推上王位的麦克白开始显露出嗜血的残忍本性。为了稳固自己的王权,在没有麦克白夫人的指引和怂恿下,他偷偷雇佣杀手刺杀班柯,这是麦克白第一次主动选择用死亡来成就自己的贪欲。出于不安的良知,麦克白在幻象中看到了班柯的鬼魂。他恐惧于亡灵的在场,几乎精神崩溃。然而他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他下令袭击麦克德夫的城堡,杀死麦克德夫的妻子儿女和奴仆。屠城的举动淋漓尽致的体现了麦克白嗜血残忍的一面,在杀戮的道路上愈行愈远。即使是毫无利害关系的老弱妇孺也无一放过,国王麦克白已经丧失了道德底线,在欲望的推动下,不惜以鲜血染红王冠。

作为众叛亲离的国王,麦克白在兵临城下的时候,选择像一名战士一样,直面死亡,“逃走固然逃走不了,留在这儿也不过坐以待毙……来吧,灭亡!就是死也要捐躯沙场!”失尽人心,众叛亲离,面对麦克白的只有死亡,此刻,他军人的本性再次闪耀,战死沙场是军人应有的选择,不选择逃避而是直面死亡。

麦克白夫人的死亡则让作为丈夫和同谋的麦克白意识到了死亡的虚无。“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经历了光荣与高尚,血腥与谋杀,权力与欲望,失败与耻辱,麦克白终于意识到人生的荣辱不过是一场空,人生的意义本来是虚无的。

从高贵的将军,忠诚的臣子,到退缩懦弱的谋杀者,再到冷酷残忍的暴君,凶手,以及最后死于耻辱的篡位者,麦克白随着不同身份的转换,体现出了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征战沙场的将军麦克白对于死亡无所畏惧,勇敢披靡。企图谋杀国王的大臣麦克白,面对死亡畏惧退缩,仓皇而逃。登上王位的麦克白,嗜血而残忍,杀戮成性。失却民心的篡位者麦克白,面对大军围城,选择像一名军人一样战死沙场,直面死亡,绝不苟活。经历了荣辱得失,权力富贵,功败垂成的麦克白,最终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虚无。

篇5:麦克白读书心得

麦克白,一个老皇帝得的弟弟,他出兵打仗,立下了大功,取下敌人的头示众,因此获得了奖赏,在回去的路上听信了三个巫婆的话,刺杀了哥哥,自己当上了皇帝。但他有一个下属,他当时也被其中一个巫婆说到,因为那巫婆说他儿子能当上皇帝,便以吃饭为幌子,杀死了他,但他儿子却逃了。

两个小皇子知道了真相,逃过了追杀,并出了国,寻求了帮助,而麦克白又找到了那个巫师帮他语言。后来两个王子和麦克白的属下的儿子打败了麦克白,并割下他的头示众。像麦克白这种人,杀了那么多的人,手上沾满了那么多的鲜血,却不知悔改,哪怕千刀万剐也死不足惜。他没有一点人情味,连自己的哥哥都杀,简直连禽兽都不如。在现在的这种生活里,有些连自己的亲人也不放过,真是可耻。

篇6:读《麦克白》有感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最后一个。一剧充满诱惑、罪恶和惩罚。勇冠三军的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戈在班师回朝途中,遇到三名女巫。这些女巫称呼麦克白为“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更预言班戈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很快,麦克白先后成为“葛莱密斯爵士”和“考特爵士”,他欣喜若狂,连忙写信告知妻子。麦克白夫人见信大喜,后又得知国王邓根将驾临麦克白府并住上一晚,于是,她决定激起丈夫的斗志实现君王梦。当晚,麦克白夫人用麻药迷倒国王的侍卫,麦克白也在妻子羞辱的激将法作用下杀死了国王,但他因恐惧不自主地将染血的匕首带了回来。见此情景,麦克白夫人果断地将匕首拿回国王的寝室,将上面的血迹涂抹在侍卫身上以嫁祸他人。当贵族迈克特夫等人发现国王被害时,麦克自杀死侍卫,麦克白夫人则昏倒在地。国王的两个儿子玛尔康、唐纳本感到事情不妙,于是分别逃往英格兰和爱尔兰,他们因此被怀疑为弑君元凶。麦克白加冕为王,他大宴群臣,但班戈和迈克特夫拒绝赴宴。麦克白派人暗杀班戈得逞,但班戈之子的逃脱却令他深为痛苦。此后的麦克白渐渐成为暴君,他杀掉迈克特夫的家人,靠暴政来抵挡那时时袭来的梦魇。惩罚最终到来,麦克白夫人积郁而死,玛尔康也率英军前来征讨暴君,一度所向披靡的麦克白被迈克特夫取下首级。暴君已死,苏格兰挥却了往日的阴霾,迎来了光明。

在十六世纪的英国,各种社会矛盾日益表面化,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紧张的关系,局势混乱,法纪松弛,财政拮据,物价腾贵,尤其棘手的是国内尖锐的宗教派别矛盾,从农本主义向实行重商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和因为圈地运动造成严重的流民问题的社会环境中,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与作者所向往的“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仁爱,和平,自然人性的人生幸福与道德责任的理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在麦克白的时代,社会并不太平,虽然他没有与挪威人公然联合,但他的叛国重罪已被他亲口供认,并有事实证明,使他遭到毁灭的命运.麦克白超我企图和自我放纵,放大自我实现所谓的价值,最后又以自我折磨,自我反省的赎罪方式达到灵魂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净化.权欲的驱动力往往大于超我的约束力,麦克白所以身败名裂,乃是咎由自取,不是接受了女巫的影响,但是他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坏人,行凶杀人的是麦克白,而身为受害者的邓肯则成为麦克白行凶杀人的直接帮凶,起直接原因,逼麦克白自杀的人不是别人,而是邓肯自己.如果邓肯不在继承的问题

篇7:读《麦克白》有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一本书写人生感悟、讴歌亲情的散文作品。读这本书,在人生的旅途中给人一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顿悟。全书以“废弃的古园—地坛”为背景,以自己和母亲为对象,以“我”的残肢为缘起,将个人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将母亲的艰难展示得极其充分。又描绘了发生在地坛院子里的各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一对相濡以沫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有天赋的长跑家、一个弱智漂亮的小女孩等的故事,平静又自然的传达了每个人物的不幸生活,留给我们的却是最纯真朴实的感动和鼓励。

史铁生先生讲到“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哭泣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是又如书中传达的:人总归要活着,而且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帝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帝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给予了我们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但是世界每一天都在更新着,古园依旧是古园,面对发生的不幸与痛苦。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我们要去寻找一方净土,去整理我们的思绪,把负面的东西都清除掉,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细读品尝,你就会发现,全书给人一种在面对宿命时从容面之的淡定。

书的整个中间篇幅传达了母亲的伟大。作者的母亲是痛苦的,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的酝酿,让我们更加明白母亲的无奈和痛苦。而每每看到这些篇幅,总会勾起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发生在我们与母亲身上的故事,带给我们温暖。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何为人生。人生的日子里有多少个四季的风,多少个四季的雨,面对风雨,史铁生先生教会我们无论怎样,唯有独自慢慢品尝,细细的感受。风景四季无限轮回,相遇无奈,友谊无常,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流逝,孩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不管你在哪个地方,抑或是哪个岗位,都要面对独属于自己的那份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唯有借一泉流动的清泉,以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面对它,才能收获心田的宁静,才能致远。

篇8:《麦克白》中人物的宿命

关键词:悲剧《麦克白》,现实启迪,野心,权欲失败

莎士比亚 (1564—1616)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著名的剧作家, “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成就辉煌, 包括戏剧37部, 叙事长诗2部, 十四行诗154首, 最为出色的是戏剧, 一般将他的戏剧按内容分为三大类:历史剧、悲剧、喜剧。莎士比亚的作品, 受到古罗马文化、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较大, 其深刻而又全面地反映了16—17世纪英国社会万象。“四大悲剧”是其多部悲剧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 以情节生动曲折, 构思离奇, 人物鲜活, 语言辞藻绚丽多彩、词汇量丰富而著称。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成功地运用心理分析法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并且他很少创造故事, 多采用旧剧本, 或传奇故事中的情节。其的“四大悲剧”也是这样, 素材来源于欧洲传说。“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出代表作。

在悲剧《麦克白》中, 从战场上凯旋, 带着标志赫赫战功花环的麦克白, 性格刚毅而和善、内向而果断, 深受士兵的爱戴和尊敬, 也受到敌人的敬畏。但是, 他人性中致命的弱点也暴露无遗, 在潜意识中, 一直活动着想拥有尊贵王位的欲望, 这种潜意识中原始的不加修饰的欲望的诉求, 很容易和妻子的怂恿交织在一起, 脱离“本我” (Id) , 不顾代表法律和道德的“超我”的制约, 变为冲破法律和道德的带有野兽般行为的“自我” (Ego) 。他精心策划, 假邀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作客, 谋杀邓肯后自立为王。作品中, 莎士比亚仍然以撰写此类作品的惯用手法归结故事, 罪恶的麦克白没有逃脱“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规训”, 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打败, 最终暴亡。他的妻子也饱受精神的折磨, 缓慢死去。什么促使麦克白由英雄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比的罪人?麦克白和他妻子由心智健全的“自我” (Ego) 变为备受社会谴责的罪人, 告诫我们, 那些赤裸裸的原始的从黑暗中滋生的欲望在付诸实践之前必须经过道德和法律的检验。野蛮的权力的追求并不能带给他们理想化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快乐和享受, 无处不在的恐惧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直至最后的彻底灭亡。莎士比亚所刻画的这些悲剧性的人物, 集中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初期已经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 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的本性, 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性也是作品所要着力突出的主题, 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一、背景的外延与主题的构建

1. 黑色背景选择与悲剧性的主题呼应

弗洛伊德给人类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心理结构图, 把人的心理比喻为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可以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意识只是这冰山浮现在海面上的一小部分, 而更巨大的部分则是藏在海面下的潜意识。潜意识又可以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无意识, 它由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 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 几乎不可能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另一部分是前意识, 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层面, 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 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 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悄悄地受到无意识的影响。潜意识理论指出, 无尽欲望的载体天生就是黑暗和大海, 它们是无与伦比的无意识的象征, 人的行为和思想就像飘飞的风筝, 不管飞得多高多远, 都受引线的控制。

《麦克白》悲剧性的主题由黑色背景来渲染, 这样, 一开始, 剧情的发展和结局已经定格在黑暗、欲望、卑劣和毁灭的主题。古今中外, 所有的作者都将阳光、光明作为正义和美好前景的象征, 而罪恶、卑鄙、灭亡则常常选择黑暗来体现。《麦克白》所体现的主题, 无论是视觉还是主题的发展, 黑色背景的选择都是巧夺天工的妙笔。作品处处充满黑暗的氛围, 全剧每一幕故事情节几乎都发生在漆黑的夜晚, 或者一个阴暗的地点。故事以雷电交加的景象为开场, 勾勒了一种阴霾浑浊、暗无天日的背景。一系列故事情节——麦克白夫人的夜游, 女巫们的灵现, 邓肯王的被谋杀, 等等, 这些都发生在黑暗的背景中。

2. 以黑色背景为依托, 刻画主人公形象。

《麦克白》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以背景为依托。备受臣民爱戴的国王邓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耀, 麦克白却要通过阴谋手段登上王位。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的潜意识, 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而黑暗就是无尽欲望的载体, 是潜意识的象征。麦克白就是这样的, 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中, 虚幻的巫婆的预言飘荡在黑暗的天空, 对邓肯的谋杀在夜晚实施, 麦克白与妻子的对话都在深夜进行。麦克白和他的妻子代表的是贪欲、残暴、阴险和诡计多端的人物形象。在女巫和妻子的诱导下, 麦克白谋杀了受臣民拥戴的国王邓肯, 暂时夺取了王位。麦克白夫妇的行为, 无论在该剧中还是现实社会中都受到人们的指责和唾弃, 是典型的反面人物形象。莎士比亚为了将麦克白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剧情中, 首先将麦克白策划一系列阴谋安排在夜晚或者黑暗的背景下进行, 实质上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注入失败和灭亡的基因, 给读者和观者以清晰的印象。其次将麦克白夫妇的许多语言对白的场景设计在黑夜, 暗含着他们的阴暗卑鄙的内心本质。

二、心理描写和主人公的独白预示了贪婪必将导致灭亡

心理描写和主人公的自我独白揭示了贪婪的权欲背后隐藏的是无法抑制和摆脱的毁灭。弗洛伊德指出, 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来自于鲜为人知的无意识领域, 而无意识层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 黑暗正是无意识层面的象征。《麦克白》第一幕有这样一句话:“清白即是黑暗, 黑暗即是清白。”罪恶一旦操控了一个人的灵魂, 欲望一旦蒙蔽人的双眼, 会将一个完善的人逐渐诱导为充满邪恶的罪犯。为了揭示这一主题, 剧中交代了麦克白由野心而犹豫、而坚决、而恐怖、而猜疑、而疯狂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 直至精神和肉体都走向最后的死亡。

1. 主人公的矛盾心理。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 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 (id) 、自我 (ego) 、超我 (super-ego) 。本我是指原始的生命本能, 是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不受道德是非约束和时空限制, 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 而本我永远都是无意识的。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代表理性和机智, 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自我使本能理性化了, 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 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它根据客观现实来调整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没有导致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 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道德规范, 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的教育而形成,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 用良心来监督行为过程, 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 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这三部分在人格构成中, 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求和遵循不同的原则, 因而往往相互矛盾、冲突。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 保持平衡, 人才会健康发展;任何一边偏重, 都会导致精神失衡;而三者无法协调时, 欲望和道德的冲突就会使人痛苦不已。

满足欲望前的麦克白的心理是矛盾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 这时三个“我”已经开始冲突。国王邓肯统治下的苏格兰离不了麦克白这样骁勇的大将。他击败敌人, 率领人马凯旋, 此时, 他是安全的, 此时的三个“我”处于平衡状态。然而, 就在此刻, 获悉三个女巫的预言, 麦克白的心理逐渐发生了变化。当他受到邓肯王的接见时, 班珂问他:“阁下, 您为何吃惊, 对这听起来悦耳的事情为何像是害怕起来?请老实告诉我, 你是虚假的还是真实的。”在潜意识理论看来, 三个“我”已经失衡, 代表欲望的“本我”和代表道德的“超我”冲之间的冲突已使他痛苦不已, 内心恐惧促使他曾一度想放弃加害邓肯王而夺取权力的野心。但是, 在妻子的不断鼓动下, 他又重新燃起杀死国王的欲望, 一系列的心理起伏总是伴随着极度的不安和恐惧。最后, 他认为要想结束恐惧、求得安全, 寻找合适的机会杀死国王是唯一的选择。由将领变为国王的欲望使他由一位诚实的受部下尊敬的英雄变为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罪犯。

2. 欲望的执行, 预示着毁灭。

欲望的执行使麦克白陷入极度恐惧的不安全感,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 这时麦克白的三个“我”已经严重失衡, 预示毁灭。在《麦克白》中, 空中弥漫女妖们的预言:神已经安排麦克白要登上王位。同时她们又预言麦克白的部下班珂的子孙们才会成为世代相传的国王, 也就是说不久他将会毁灭。为了不让女巫们的预言得到进一步的应验, 麦克白杀害了班珂全家。然而, 杀人越多, 他内心的恐惧就与日俱增。杀死国王邓肯之后, 他自叹:“我干下的事总是在我心上, 最好还是恍惚忘形吧。”他要假装无罪的姿态, 然而要想摆脱罪恶在脑海中的呈现, 并非件易事。

某些人总想通过追求权力来获取愉悦。然而, 在内心深处代表三个不同意识的“我”的折磨和纠结下, 他们很容易变为偏执狂。麦克白意识到, 现在的他有生不如死的感觉:“邓肯是在他的坟里了, 于阵阵狂热的生活之后, 他失眠了, 叛逆已经下了罪恶的毒手、钢刀、毒药、内虑外患, 一切都不能再侵犯到他。”要安逸地生活, 就必须尽可能减少权欲。一位看守说的一段话极具讽刺意义:“淫欲呢, 先生, 能引动, 可是又引不动, 它吸引淫念, 但又不让实行。所以, 多喝酒对于淫欲一事可以说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如果邓肯王不拥有权力, 或者主动放弃王位, 也许会过一种更安全舒适的生活, 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永远由祸福相伴而存在。

心理批评理论认为, 老国王邓肯虽然失去了王权, 但是他不必再面对种种来自外部的威胁, 现在的邓肯比处在王位上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的麦克白更加安全, 麦克白自己也曾叹息:“仅仅这样是算不得什么, 得要稳稳妥妥才行。”王位的取得并没有满足他最初想要实现的愿望, 在整日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 他好像已经察觉到自己一无所有。麦克白的妻子和他有同样的感悟:“丝毫无所得, 一切皆枉然, 若是愿望达到却心理不安, 由害人而享受不稳的安乐, 还不如被害的人较为安全。”在这种极度恐惧的心理状态下, 他们一家的生活备受折磨。麦克白自言自语:“宁可和死人去做伴。”他的妻子从此失去了睡眠的规律而惶惶不安, 经常喃喃自语:“去, 可恶的斑点!去, 我说一、二:现在已经到下手的时候了, 地狱是黑暗的!”

用心理批评理论来看, 麦克白人格中的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 使他饱受罪恶的折磨, 正如他的妻子所说:“哎, 丈夫, 哎!一个军人还害怕?明知没有人能向我们问罪, 我们何必怕?”这正反映了每个人心中的超我无处不在, 所以对他们一家, 恐惧也无处不在。在作为物质的肉体上, 麦克白被当做罪人被诛灭, 精神上所有的欲望随之消失。无所不在的恐惧时刻萦绕他妻子每一天的生活, 直到抑郁而死。特意以“不人道”的方式将这些带有原罪的贪欲者置于死地, 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狠”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也将人的无尽的欲望与永恒的毁灭赋予不可分割性, 也就是人可以战胜一切, 却无法战胜自己, 无法规避自己人格中的三个“我”, 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启迪作用。

三、结语

“四大悲剧”呈现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阶层间的社会矛盾, 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种种时弊和罪恶, 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痛苦的挣扎。莎士比亚认为, 人们的种种纠结, 是源于人性善恶好坏, 个人思想的力量和作用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在冷酷和罪恶的社会面前, 深受其害的个人陷入不可解脱的内心矛盾, 导致悲剧结局, 但其深刻揭示了人性和人性的矛盾, 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特性和人的精神风貌。《麦克白》告诫读者欲望与毁灭二者之间的辩证哲理。麦克白所代表的形象具有永恒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如果不能按照法律、道德、社会默认的规则来制约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欲望一旦成为不受任何制约的现实行为, 必将自取失败。平衡原始的欲望与普遍认同的社会与道德规则的关系是做一个健全人的必要条件, 人性的本质正是在二者的彼此交织与彼此嚣张中得以呈现。被社会所接受的完善的“自我”, 既不是遵循教条恪守规律的工具和机器, 又不是无所顾忌、自取灭亡的野兽。社会总是在冲动和规范的较量中取得进步, 否则, 今天的人类必须再历经一次从原始的文明到高度发达。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Leggatt.English Drama:Shakespeare tothe Restoration.Long Singapore Publisher (Pte) Ltd.1988.

[2]曹树钧.独具特色的“莎剧”研究[N].中华读书报, 2000.

[3]李景端.莎剧中译本的推陈出新[N].人民日报, 2000.

[4]莎士比亚全集.引马克白/ (英) 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7.

篇9:麦克白读后心得

麦克白功名显赫,本来获得许多荣誉,本来能安度一声,只因为三个女巫的预言,便使得自己落得了凄惨的结局。真是因为他遇见了三个女巫吗?不,女巫的预言只是一根导火线,真正的原因是他内心的欲望。

女巫说他会成为未来的国王,他便不择手段地想要成为国王。内心的欲望之火,却被女巫一句话点燃了。于是,欲望之火愈烧愈烈,最终,玩火自焚,他被自己的欲望杀死了。

麦克白之死,告诉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自身的欲望能成为自己积极向上的动力,也能成为悬在头顶的一把刀。有的人想要升职,想要高官厚禄,便努力奋斗,最终达到自身的所想;有的人想要金钱,便铤而走险,去偷、去抢,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也能通过罪恶的手段予以放任。谁都会有一丝贪婪,都会有一丝邪念。对于这种不好的欲望,我们必须立刻拔除,否则,养虎为患,终为虎害。

我又想起了一件事例:《三国》中关羽之死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少了刘备义子——刘封的支援。孟达劝刘封不去支援,因为关羽骂过他。刘封便按兵不动,结果还不是被刘备斩了?刘封何尝不知他不去支援的恶果?只是孟达一句话,心中的邪念便迅速成长,使他向邪恶妥协。孟达不正如女巫,刘封不正如麦克白吗?

不要让欲望占据你的心灵!它能为你提供动力,也能把你推入无底深渊!每个人都会有欲望,但不要让它占据你的心灵!不然,麦克白和刘封的旧辙,又将被人重蹈!

篇10:《麦克白》读书笔记

何为正义?我想不过是符合多数人的利益罢了。对任何个体而言,己所欲即为正义,但这正义一旦伤及他人,则非要论断个是非功过不可。我们生活在这世上,无时无刻不在与其他人的正义做着斗争。只不过人类是理性的动物,这些冲突和矛盾都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

可是一旦遇到电车难题,想要纯粹地分辨出哪一方才是真正的正义就变得非常困难。究竟哪一方代表的利益更多,有时候难以仅凭理性或感性来判断,这就是所谓正义的代价。在第四幕中逃亡者的讨论中麦克白扮演的就是就是被绑在电车另一端的那个人。一个有才干、有能力、有雄心的人,即使全国都找不出比他更适合做国王的人,一旦采用了弑君的方法登基,便要被和暴君放上天平称一称。麦克白堕落了,不错,可即便是堕落的路西法在地狱依然是叱咤风云的魔王撒旦。马尔康说:“我知道在我的天性之中,深植着各种的罪恶,要是有一天暴露出来,黑暗的麦克白在相形之下,将会变成白雪一样纯洁;我们的可怜的国家看见了我的无限的暴虐,将会把他当做一头羔羊。”究竟是弑君之罪更重,还是一个暴君的统治更为可怕?莎士比亚站在了道义这一边,也许他认为堂堂正正即是正义。一个不称职国王的死亡竟不如一个国家百姓所受罪孽的沉重吗?

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为了达到与自己才能相称的职位,通常被称为是靠自己能力的上位者。只有篡位是例外。因为君王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代表人物,人人都希望他清清白白,撑得起门面这个担当。

篡位者如王莽,总是受到“正统”史学家的批判,认为其是“巨奸”。但他们对国家所做的改革,通常都是创世纪的。我一直认为,让百姓一味地忍受旧君的平庸统治,不如让篡位者把国家治理得更好。这才是真正的正义,从另一个角度,这样的“明君”也能作为一国的门面担当。

麦克白称王之后用尽见不得人的手法除去心头患,但最后面对自己的命运对决时却光明磊落地面对了决战这一风险极高的正统做法。难怪对他的评价都是“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金融危机企业防范策略研究论文 下一篇:《麦克白》读后感心得感悟